研究生: |
吳孟真 WU,MENG CHEN |
---|---|
論文名稱: |
運用圖畫書幫助弱勢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以一位國小四年級原住民學童為例 Using Picture Storybooks to Help Disadvantaged Students’ Literacy Development: A study of a fourth-grade aboriginal student |
指導教授: | 周秋惠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58 |
中文關鍵詞: | 表達能力 、弱勢學生 、圖畫書教學 、閱讀教學 |
外文關鍵詞: | literacy instruction, disadvantaged students, picture storybooks, reading remedial programs |
相關次數: | 點閱:4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每個學生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權利,弱勢學生的教育問題常會受到忽視,並未給予適當的學習需求,而造成處於學習弱勢的狀況,為了正視班上一位原住民學生的學習問題,以課後圖畫書進行的方式,幫助提升語文學習的能力。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為期十二週的課後圖畫書教學。研究者挑選了十二本圖畫書為課程教材,以完整有計畫的教學步驟,循序漸進地進行口語表達和口述故事的指導,以及基本識字規則的說明與練習。資料蒐集來源包含了教學觀察與紀錄、教學省思、延伸活動學習單、訪談和夥伴對話內容,希望透過不同的面向對教學現場有更多的瞭解,並從每一次的教學省思與各項資料內容中,調整教學策略。研究結果,獲得以下的發現:第一、行動研究提供了解決教學困境的方法,過程中和學生建立了新的合作關係,也讓研究者重新體會教育的本質。第二、經過課後圖畫書教學後,原住民學生的表達能力有進步,不同的教學策略運用,有助於學生表達能力的增進。第三、課後圖畫書教學影響學生在在同儕關係的改善、學習態度的轉變、自我價值的建立和行為舉止的改正。第四、研究者透過此次行動研究,教學能力與專業知能有所提升,也重新正視與肯定教育的價值。本研究歷程可供教師及未來研究者,做為教學運用或後續相關研究的參考。
Abstract
Disadvantaged students’ academic learning difficulties have been an issue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They need more attention and assistance to meet the normal education demand. This research adopts action research to help a disadvantaged aboriginal student to improve his literacy learning. The researcher chose twelve picture storybooks a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designed teaching plans and activity sheets to teach the participant to express orally and narrate stories. The data include observations, interviews, artifacts, the researcher’s journals, and dialogues with the researcher’s colleagues. The study mak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rst, action research has provided a method to solve the teacher’s teaching difficulty. Second, the participant has improved his oral expression ability through the after-school program of using picture storybooks. Third, this program also helps the participant to improve peer relationships, change his manners of learning, establish his self-value, and correct his behaviors. Finally, this research provides insights for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as a reference to design literacy remedial programs.
參考文獻
丁凡譯(1998)。Thomas Armstrong著。因材施教。臺北:遠流。
方素珍(1997)。圖畫書、學習與探索:以4本圖畫書為範例。臺北:光佑。
方淑貞(2003)。FUN 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臺北:心理。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克先(1987)。學習心理學。臺北:桂冠。
古瑞勉譯(1999)。L. E. Berk & A. Winsler著。鷹架兒童的學習—維
高斯基與幼兒教育。臺北:心理。
朱美如(2002)。國小一年級看圖說話提升口語表達能力之實踐。國立新竹師範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江文慈(1992)。斐哥斯基「近側發展區」之基本概念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現代教育,7,4,145-156。
江淑惠(1997)。對於識字教學的幾點意見---兼「集中識字」法之檢討。臺北師院語文集刊,2,1-15。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何三本(2001)。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吳春田(2001)。低年級學童在故事教學中的讀者回應。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美枝、何禮恩譯(2001)。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嘉義:濤石文化。
吳珮雯(1998)。國小五年級普通學生及學習障礙學生口語表達與書寫表達表現上之比較。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呂美娟(1999)。基本字帶字識字教學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生成效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秀美(2003)。概念構圖對提升國小學童說話能力成效之研究。國立臺中師院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李宛靜(2003)。語言學習障礙兒童口語述說能力:故事結構分析。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垣武(2003)。協助經濟弱勢學生就學途徑。師友,431,47-50。
李連珠譯(1998)。全語言的「全」,全在哪裡?臺北:信誼。
李咏吟(1998)。在「為考斯基(Levs.Vygosky)的認知學說在教學上的應用」。教師天地,93,46-48。
沈中偉(1994)。魏考斯基理論探討--潛在發展區域。論文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八十三年視聽教育學術研討會。
周瑞倩(2003)。閱讀障礙學生「常用部首」識字教材之發展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孟瑛如(1999)。學習障礙學生課堂學習之必要技巧。國教世紀,188,29-37。
孟瑛如、陳麗如(2001)。國民中小學學習行為特徵檢核表—指導手冊。臺北:心理。
岡田正章(1989)。幼稚園繪本‧童話教學設計。臺北:武陵。
幸佳慧(1997)。兒童圖畫故事書的藝術探討。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幸曼玲(1999)。圖畫書與兒童成長。2005年9月4日,取自http://www.tmtc.edu.tw/~kidcen/book/paper01.htm
林于弘(2002)。國民小學國語識字量的理念與實踐。國教之友,566,11-14。
林天祐(2005)。教師行動研究準則:普及化的基石。學校行政雙月刊,35,1-16。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臺北:心理。
林秀兒(2002)。 動態閱讀GO!GO!GO!。臺北:臺灣外文書訊房。
林佩璇(1999)。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5-68)。高雄:麗文。
林建平(1994)。整合學習策略與動機的訓練方案對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兒童的輔導效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春慧(2003)。國民小學團隊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真美(1999)。在繪本花園裡和孩子共享繪本的樂趣。臺北:遠流。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臺北:心理。
林琴芳(2003)。師生口語溝通之分析。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慧姿(2004)。新手教師應用繪本結合心智圖法於國小資源班閱讀教學之質性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慧萍(2003)。教室中的體驗與回應─原住民兒童讀寫發展歷程探究。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林麗華(2005)。特別的愛給特別的孩子。教師天地,137,64-66。
林寶貴(1994)。語言障礙與矯治。臺北:五南。
林寶貴(1998)。學前兒童的語言障礙與介入。特教園丁,14,2,1-8。
林寶貴、林竹芳(1993)。語言障礙兒童語言發展能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林志成、張學善(2006)。教育行動研究的覺知行思與經驗分享。載於2006地方教育輔導論文集(頁79-108)。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邱上真(1993)。認知學派的學習理論。臺北:心理。
邱上真(1993)。學習障礙者有效教育方案的特徵。輯於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主編:學習障礙與資源教學,25-33。
邱淑媚(2005)。圖畫書交互教學法對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成效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邱琡雅(1996)。幼兒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蒙特梭利雙月刊,7,29-31。
邱豐盛、鄭秀琴(2005)。正視「新移民子女」的學習及教養問題。教師天地,137,67-72。
洪月女譯(1998)。Ken Goodman 著。談閱讀。臺北:心理。
洪德健(2001)。國小社會科真實評量實施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洪儷瑜(1997)。如何發現與幫助校園內不明顯的障礙者---談對學習障礙應有的認識。師友,36,4-9。
洪儷瑜(1999)。閱讀障礙學生之識字教材編輯與補救教學研習-工作報告。臺北: 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洪儷瑜(2001)。義務教育階段之弱勢學生的補救教育之調查。師大學報,46,1,45-65。
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臺北:遠流。
席行蕙譯(1998)。聰明孩子壞成績。臺北:遠流。
徐素霞(1987)。從兒童讀物插畫談欣賞教學。國教世紀,23,1,46-47。
徐素霞(2002)。臺灣兒童圖畫書導賞。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秦麗花(1990)。文字連環泡:如何指導學生做個認字高手。高雄:復文。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臺灣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臺灣東華。
張菀珍(1997)。鷹架理論在成人教學實務的應用。成人教育,40,43-52。
張新仁(2000)。補救教學面面觀。載於邱上真、張新仁、洪麗瑜、陳美芳合著之補救教學理論與實務(頁1-40)。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張學善(2001)。親師合作的內涵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教天地,146,49-54。
教育部(1997)。中華民國原住民教育報告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2001年教育改革之檢討與改進會議資料。2006年10月25日,取自http//www.edu.tw/index.htm
教育部(2003)。全國教育發展會議。2006年9月17日,取自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ECRETARY/EDU8354001/2003/
discuss/2003index.htm?open
曹純瓊(2001)。鷹架式語言教學對國小高功能自閉症兒童口語表達能力學習效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許慧貞譯(2001)。Aidan Chambers著。打造兒童閱讀環境。臺北:天衛文化。
郭恩惠(1999)。兒童與成人對兒童圖畫故事書的反應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郭麗玲(1991)。在畫中說故事的「圖畫書」。社教雙月刊,46,20-33。
陳月雲(2005)。主題圖畫書運用於國小閱讀教學之研究---以建構自我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弘昌(1990)。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臺北:五南。
陳向明(2004)。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怡君(2003)。「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影響之探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5,50-61。
陳欣希(2001)。兒童閱讀與圖書館經營。書苑,50,23-30。
陳建州(2001)。原住民教育的省思。原住民教育季刊,22,124-131。
陳美如(2001)。合作探究教學觀察:多元文化觀點。教育研究資訊,43-65。
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淑敏(1994)。Vygotsky 的心理發展理論和教育。屏東師院學報,7,132-138。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陳黎君(2002)。情意教育融入「水中生物」課程之教學探討。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傅木龍(2005)。扶助弱勢族群。教師天地,137,34-39。
傅仰止(1994)。臺灣原住民困境的歸因解釋─比較漢人觀點與原住民觀點。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期刊,77,35-87。
曾志朗(1991)。華語文的心理學研究:本土化的沉思。輯於楊中芳、高尚仁(主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頁540-582)。臺北:遠流。
曾愛玲(2004)。繪本演奏-資訊科技融入語文領域聽說讀寫之綜合運用-以國小二年級製作電子繪本為例。國立臺中師院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湯 堯(2004)。從社會福利經費分配看弱勢族群教育之推動。臺灣教育,626,10-16。
黃沛榮(1999)。部件分析談漢字教學的策略。華文世界,94,16-22。
黃秀雲(2001)輕度智障兒童的語言敘述--以圖畫書為媒材。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黃秀霜(1999)。中文年級認字量表。臺北:心理。
黃秋娟(1994)。魏考斯基理論之探究--潛在發展區域 。私立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啟仁(2004)。從阿祖的兒子談隔代教養問題。師友,446,43-45。
黃惠娟(2004)。阿祖的兒子,商業周刊第862期。2005年9月4日,取自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php?id=18393
黃瑞枝(2002)。識字教學的有機策略。國教之友,566,3-10。
黃瑞琴(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黃榮村(1995)。身心障礙教育之問題與對策。2006年10月25日,取自 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8/j16/05.html
楊坤堂(1997)。低成就學生的學習輔導策略。教育實習輔導,3,2,53-60。
楊坤堂(2000)。國小兒童書寫語文能力診斷測驗編製之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
楊坤堂、李水源、吳純純、張世慧(2001)。國小兒童書寫語文能力診斷測驗:指導手冊。臺北:心理。
楊淑卿(1993)。兒童圖畫書之探討。教育研究雙月刊,33,65-72。
萬雲英(1991)。兒童學習漢字的心理特點與教學。輯於楊中芳、高尚仁(主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頁403-448)。臺北:遠流。
熊淑君(2004)。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甄小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臺北縣政府教育局(2003)。外籍配偶子女教育需求調查表。臺北:臺北縣政府教育局。
劉婉鶯(2005)。繪本教學對學習障礙兒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滌昭譯(1995)。松居直著。幸福的種子。臺北:臺灣英文雜誌社。
蔡奇璋(2004)。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習的障礙及其解決途徑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宗穆(2006)。資訊融入繪本教學於閱讀與認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宜倖(2002)。繪本式教學對國小學童科學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蔡祺賢(1994)。平等思想與我國教育機會均等政策。臺北:五南。
蔡榮貴、黃月純(2004)。臺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臺灣教育,626,32-37。
賴淑芬(1997)。運用增強學習動機策略在識字教學上。北縣成教輔導季刊,7,31-35。
錡寶香(1998)。發展遲緩及障礙嬰幼兒語言能力之評量及介入。特教園丁,14,2,22-30。
戴汝潛、郝家杰(1997)。識字教學改革一覽。人民教育,1,32-33。
戴寶雲(1995)。小學說話訓練的研究。載於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舉辦之「第一屆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5-179),臺東。
鍾玄惠(2002)。國小教師實施創造性教學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藍瑋琛(2000)。E時代的特殊教育發展。國教新知,47,1,44-49。
羅秋昭(1994)。如何加強識字教學。國民教育,35,14-18。
羅秋昭(1996)。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臺北:五南。
譚光鼎(2002)。原住民教育研究。臺北:五南。
蘇振明(1998)。認識兒童讀物插畫及其教育性。美育,91,1-10。
蘇振明(2002)。圖畫書的定義與要素。載於徐素霞主編,臺灣兒童圖畫書導覽(頁13-15)。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