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白依璇
論文名稱: 場域、論戰、接受:王文興小說《家變》的典律化過程研究
指導教授: 陳建忠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8
中文關鍵詞: 王文興《家變》文學場域論戰文學經典典律化學院現代主義《背海的人》接受過程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五○年代末到七○年代普遍存在於台大學院空間的現代主義與新批評,在台灣社會的文化場域中,逐漸形成文學典律。在當時文學創作和新批評理論合流的狀況下,現代主義在台灣遂成為有理論依據、有作品實踐、有研究方法批評的系統化文藝批評體制,佔據批評界顯要的目光。現代主義由學院發跡、奠定地位,並且進一步影響批評者與文化機構衍生後續的「經典塑造行動」,讓某些現代主義作品晉升為經典著作。筆者認為《家變》的經典化過程,也應該在此脈絡,進行理解。
    王文興同時為現代主義文學創作者和西方理論引介者,他的作品,成為文學表現現代性的方法一種。然而,我們不能將作品抽離時空脈絡,視之為單純自足的經典,學院現代主義文藝批評體制帶出的文學作品與文學批評的互動,必須訴諸當時的社會背景:英美文化的導入造成跨文化的對話影響台灣社會,亦造成寫作者精神上繁複的交涉關係。王文興作品典律化的經驗,則表現了文化認同和現代性在他身上的交混狀態。
    王文興的作品與文學觀,並非一開始就受到文壇廣泛的認同。一九七二年九月到一九七三年二月,《家變》連載於《中外文學》,期間曾引起正反兩極之評價。一九七八年鄉土文學論戰末端,王文興發表〈鄉土文學的功與過〉,與鄉土派作家進行對話,亦帶出鄉土陣營後續的回應乃至抨擊。在迭有反對聲音的狀況下,時至八、九○年代,王文興依舊堅持自身信念,以現代主義作為創作手法寫作《背海的人》。無論是小說故事的情節安排,或是文學藝術技巧上,較諸《家變》都更為激進,在八○年代的台灣文壇,《背海的人》雖也引來些許批評,甚而曾遭受阻礙中斷《中外文學》連載,但文壇上並未如七○年代前期出現《家變》論戰,是王文興奠定地位,甚至已成典律?或者還有社會結構與風氣更替的關係?原因值得分析。
    筆者由王文興《家變》典律化過程中,思考每個年代有怎樣的文學觀,又創造怎樣的美學標準。討論在台灣文學史上,王文興如何被定位、被典律化。並藉由王文興《家變》典律化經驗的研究,思索台灣文學中多元多中心的典律狀況,於此安置與詮釋「學院現代主義文學典律」的生成問題。


    第一章 緒論:王文興與典律意義…………………………………1 第一節 問題意識…………………………………………………………1 第二節 問題背景…………………………………………………………4 第三節 文獻回顧………………………………………………………12 第三節 研究方法………………………………………………………15 第四節 章節架構………………………………………………………17 第二章 學院現代主義的文藝批評體制與典律化:論台灣文學場域與王文興《家變》………………………………………………………21 第一節 經典前傳:論王文興《家變》創作背景及其位置…………23 第二節 當西風吹入「台大」:學院現代主義作家養成的溫床……25 第三節 學院現代主義藝文機制的生成:現代主義與新批評的共構關係…………………………………………………………………………32 第四節 小結:挪用「西方」與歸返「中國」之間…………………36 第三章 文化意識中倫理價值、美學視野的文學角力:論七○年代前期《家變》論戰………………………………………………………39 第一節 《家變》論戰源頭:台大系統刊物的評論…………………43 第二節 《家變》論戰戰場之一:《書評書目》與《中華日報》的批判…………………………………………………………………………50 第三節 《家變》論戰戰場之二:其他烽火…………………………57 第四節 小結:學院現代主義與「中國性」…………………………63 第四章 從美學品味到政經觀點的差異敘事:論七○年代鄉土文學論戰與王文興《家變》…………………………………………………65 第一節 王文興與鄉土文學脈絡:從〈鄉土文學的功與過〉談起…69 第二節 戰火後續:《這樣的教授王文興》的批判…………………76 第三節 論戰中的《家變》評價:兼論曾心儀〈我愛博士〉………80 第四節 小結:現代主義文學與鄉土文學的互涉關係………………85 第五章 經典選拔與知識論述共鑄的典律現象:論媒體、學院與八○年代後的《家變》……………………………………………………88 第一節 王文興《背海的人》的登場過程:作為《家變》典律化過程之對照組…………………………………………………………………89 第二節 經典常勝軍:八○年代以後媒體的文學評選活動與《家變》……………………………………………………………………………95 第三節 學院政治與典律化:論九○年代以來王文興的研究狀況…100 第四節 小結:《家變》文學史座標與現代主義研究析論…………107 第六章 結論:從王文興《家變》接受過程論典律作家、文學經典的生成問題……………………………………………………………111 附錄一、王文興《家變》典律化過程大事年表……………………116 附錄二、王文興《家變》評論資料彙編……………………………122 參考資料………………………………………………………………126

    A. 王文興著作

    •王文興翻譯、莫泊桑,〈海上〉,《聯合報》第六版,1957.10.7。
    •王文興翻譯、吉沙•加當尼,〈村中來了一個畫家〉,《聯合報》第六版,1957.11.22。
    •王文興,〈守夜〉,《大學生活》第三卷第十二期,頁53-56,1958.4。
    •王文興,〈一條垂死的公狗〉,《文學雜誌》第五卷第六期,頁58-60,1958.8。
    •王文興,〈殘菊〉,《文學雜誌》第六卷第二期,頁56-67,1959.2。
    •王文興,〈痺〉,《文學雜誌》第六卷第四期,頁69-74,1959.4。
    •王文興,翻譯弗蘭薩•考佩,〈紀念章〉,《聯合報》第七版,1959.6.6。
    •王文興,〈下午〉,《文學雜誌》第六卷第六期,頁66-77,1959.8。
    •王文興,〈大地之歌〉,《現代文學》第六期,頁83-84,1961.1。
    •王文興,〈草原底盛夏:懷念我遺失一半底青年時代〉,《現代文學》第八期,1961.5,頁102-114。
    •王文興,〈結束〉,《大學生活》第六卷,第二十四期,1961.5,頁45-50。
    •王文興,〈六月的歌〉,《現代文學》第九期,1961.7,頁114-116。
    •王文興,〈兩婦人〉,《現代文學》第九期,1961.9,頁53-59。
    •王文興,〈大風〉,《現代文學》第十一期,1961.11,頁66-72。
    •王文興,〈並非眼淚〉,《現代文學》第十二期,1962.1,頁62。
    •王文興翻譯、凱瑟琳•安•波特所著,〈偷窃〉,《大學生活》第七卷第十六期,1962.1,頁44-47。
    •王文興,〈踐約:給先勇,for friendship〉,《現代文學》第十三期,頁95-112。
    •王文興,〈海濱聖母節〉,《現代文學》第十六期,1963.4,頁22-35。
    •王文興,〈命運的迹線〉,《現代文學》第十七期,1963.6,頁31-41。
    •王文興,〈寒流〉,《現代文學》第十七期,1963.6,頁64-89。
    •王文興,〈欠缺〉,《現代文學》第十九期,1964.1,頁20-30。
    •王文興,〈黑衣〉,《現代文學》第二十期,1964.3,頁58-66。
    •王文興,《龍天樓》,台北:文星,1967。
    •王文興,〈沙孚克里斯著伊蕾特拉中的對比與衝突〉,《現代文學》第三十四期,1968.5,頁65-73。
    •王文興,“AN ANALYTICAL APPROACH To D.H. LAWRENCE’s SONS AND LOVERS”,《淡江學報》第七期,1968.11,頁247-262。
    •王文興,〈新刻的石像序〉,《現代文學》第三十五期,1968.11,頁218-219。
    •王文興,《玩具手槍》,台北:志文,1970。
    •王文興,〈玩具手槍序〉,《現代文學》第三十四期,1970.10,頁1-2。
    •王文興,〈羅麗達的真面目〉,《美國研究》第一期,1971.3,頁51-56。
    •王文興,〈我看一個小市民的心聲〉,《大學雜誌》第五十三期,1972.5,頁53。
    •王文興,〈家變(1)〉,《中外文學》第一卷第四期,1972.9,頁140-173。
    •王文興,〈家變(2)〉,《中外文學》第一卷第五期,1972.10,頁150-184。
    •王文興,〈家變(3)〉,《中外文學》第一卷第六期,1972.11,頁133-162。
    •王文興,〈家變(4)〉,《中外文學》第一卷第七期,1972.12,頁152-188。
    •王文興,〈家變(5)〉,《中外文學》第一卷第八期,1973.1,頁124-153。
    •王文興,〈家變(6)〉,《中外文學》第一卷第九期,1973.2,頁143-176。
    •王文興,《家變》,台北:環宇,1973。
    •王文興,〈發展文學的捷徑〉,《中央月刊》第五卷第十一期,1973.9,頁47-48。
    •王文興,〈論台灣的短篇小說〉,《中國文選》第八十期,1973.12,頁85-91。
    •王文興,〈聊齋中的戴奧尼西安小說狐夢〉,《幼獅文藝》第三十九卷,1974.4,頁106-121。
    •王文興,〈古典才子王文興談現代女權〉,《婦女雜誌》第九十期,1976.3,頁72-74。
    •王文興,〈給歐陽子的一封信〉,《聯合報》第十二版,1977.5.14。
    •王文興,〈鄉土文學的功與過及其經濟觀和文化觀〉,《夏潮》第四卷第二期,1978.2,頁64-74。
    •王文興,〈讀楊牧的詩〉,《聯合報》第十二版,1978.3.5。
    •王文興,《家變》,台北:洪範,1978。
    •王文興,《家變》(新版),台北:洪範,2006。
    •王文興,《十五篇小說》,台北:洪範,1979.9。
    •王文興,〈謝春德與「攝影」〉,《中國時報》第八版,1979.12.12。
    •王文興,〈創造文學的盛唐!──展望八十年代的中國文壇怎麼做〉之〈一個作家才不會被毀掉〉,《聯合報》第八版,1980.1.1。(聯合執筆)
    •王文興,〈背海的人〉(1),《中外文學》第九卷第五期,1980.10,頁134-177。
    •王文興,〈背海的人〉(2),《中外文學》第九卷第六期,1980.11,頁149-178。
    •王文興,〈背海的人〉(3),《中外文學》第九卷第七期,1980.12,頁126-183。
    •王文興,〈背海的人〉,《中國時報》第八版,1980.9.15。
    •王文興,〈如何「審判」小說〉,《聯合報》第八版,1980.9.16。
    •王文興,〈重認聊齋:試讀寒月芙蕖〉,《中國時報》第八版,1980.10.7。
    •王文興,〈人情練達即文章──評「自己的天空」〉,《聯合報》第八版,1980.11.14。
    •王文興,《背海的人》,台北:洪範,1981。
    •王文興,〈精神的福音書 文豪托爾斯泰二三事〉,《聯合報》第八版,1981.4.4。
    •王文興,〈永遠芬芳的花朵:介紹「三○年代法國電影展」九部名片〉,《中國時報》第八版,1981.5.15。
    •王文興,〈金馬聲中讀楚浮〉,《中國時報》第八版,1981.10.23。
    •王文興,《龍天樓》,台北:大林,1982。
    •王文興,〈「墮落天使」,「扒手」,「布龍森林的貴婦」〉,《中國時報》第八版,1982.9.25。
    •王文興,〈藝術與思想結合的實證〉,《聯合報》第八版,1983.7.6。
    •王文興,〈隨想四題〉,《聯合報》第八版,1983.8.17。
    •王文興,〈「蒼蠅王」中的兩個中心主題──本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威廉•高汀作品中的「人類文明形成和人性的基惡」〉,《中國時報》第八版,1983.10.7。
    •王文興,〈「蒼蠅王」中的兩個中心主題──本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威廉•高汀作品中的「人類文明形成和人性的基惡」〉,《中國時報》第八版,1983.10.8。(為接上篇之中篇)
    •王文興,〈「蒼蠅王」中的兩個中心主題──本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威廉•高汀作品中的「人類文明形成和人性的基惡」〉,《中國時報》第八版,1983.10.9。(為接上、中篇之下篇)
    •王文興,〈統一與矛盾:「美麗新世界」與「一九八四」政治立場比較(1)〉,《中國時報》第八版,1983.12.6。
    •王文興,〈統一與矛盾:「美麗新世界」與「一九八四」政治立場比較(2)〉,《中國時報》第八版,1983.12.7。
    •王文興,〈電影就是文學〉,《聯合報》第八版,1984.5.12。
    •王文興,〈電影還是文學〉,《聯合報》第八版,1984.6.6。
    •王文興,〈狄更司的「孤雛淚」〉,《中國時報》第八版,1984.6.11。
    •王文興,〈「倉桑」讀後〉,《中國時報》第八版,1984.10.3。
    •王文興,〈旅途與島嶼:柏格曼的電影模式〉,《中國時報》第八版,1984.10.7。
    •王文興,〈錫鼓鼕鼕〉,《中國時報》第八版,1984.11.6。
    •王文興,〈和氣的人〉,《聯合報》第八版,1984.12.23。
    •王文興,〈手記閒鈔〉,《聯合文學》第一卷第四期,1985.2,頁18-24。
    •王文興,〈張曉風的藝術:評《我在》〉,《中國時報》第八版,1985.3.15。
    •王文興,〈「葛楚」及其他〉,《聯合報》第八版,1985.5.16。
    •王文興,〈「葛楚」及其他〉,《聯合報》第八版,1985.5.17。(為上篇之下篇)
    •王文興,〈人文與人道:尚•雷諾電影的分類〉,《聯合報》第八版,1985.10.1。
    •王文興,〈手記續鈔〉,《聯合文學》第二卷第一期,1985.11,頁98-107。
    •王文興,〈我為什麼寫作〉,《聯合報》第八版,1986.2.18。
    •王文興,〈思維詩的來臨──評介葉維廉「鐵路的憂鬱」〉,《中國時報》第八版,1986.3.12。
    •王文興,〈思維詩的來臨──評介葉維廉「鐵路的憂鬱」〉,《中國時報》第八版。(為上篇之下篇),1986.3.13。
    •王文興,〈孔雀之歌〉,《聯合報》第八版,1986.3.18。
    •王文興,〈德萊葉的「復活」〉,《中國時報》第八版,1986.5.12。
    •王文興,〈李祖原水墨畫展小記〉,《中國時報》第八版,1986.6.27。
    •王文興,〈現代主義的質疑與原始〉,《中國時報》第八版,1986.8.15。
    •王文興,〈故人與舊作〉,《當代》第五期,頁92-94,1986.9。
    •王文興,〈「士為知己者死」的文學:背棄與救贖〉(第一屆國際文學與宗教會議特輯),《中國時報》第八版,1986.11.12。
    •王文興,〈我的新年新計劃〉,《中央日報》第十八版,1988.1.5。
    •王文興,〈M與W〉,《聯合文學》第四卷第五期,1988.3,頁80-89。
    •王文興,《書與影》,台北:聯合文學,1988.4.15。
    •王文興,〈現文憶舊〉,《中國日報》第十八版,1988.6.1。
    •王文興,〈人心唯危:評《沉靜的美國人》〉,《中國時報》第二十三版,1988.6.15。
    •王文興,〈研究室:宗教及其他(1)〉,《聯合報》第二十一版,1988.9.16。
    •王文興,〈研究室:宗教及其他(2)〉,《聯合報》第二十一版,1988.9.17。
    •王文興,〈研究室:宗教及其他(3)〉,《聯合報》第二十一版,1988.9.18。
    •王文興,〈談「附魔者」〉,《中央日報》第十六版,1988.10.11。
    •王文興,〈無所為而為的散文〉,《中國時報》第十八版,1988.10.21。(第十一屆時報文學獎的決議意見)
    •王文興,〈立體與平面:評王湘琦黃石公廟〉,《聯合文學》第五卷第十期,頁80-81,1989.8。
    •王文興,〈波蘭的英格馬•伯格曼〉,《中國時報》第二十七版,1989.12.5。
    •王文興,〈馬格麗•杜哈的書與影〉,《中國時報》第二十七版,1989.12.6。
    •王文興,〈五省印象(上)〉,《聯合文學》第六卷第四期,1990.2,頁35-47。
    •王文興,〈五省印象(下)〉,《聯合文學》第六卷第五期,1990.3,頁21-31。
    •王文興,〈一讀再讀:我推薦「寂寞沙洲冷」〉,《中央日報》第十六版,1990.12.11。
    •王文興,〈山河掠影(上)〉,《聯合文學》第七卷第四期,1991.2,頁10-23。
    •王文興,〈山河掠影(下)〉,《聯合文學》第七卷第五期,1991.3,頁114-121。
    •王文興,〈後期印象觀〉,《聯合文學》第七卷第五期,1991.3,頁122-123。
    •王文興,〈憶往〉,《中國時報》第三十一版,1991.4.7。
    •王文興,〈旅記三則〉,《聯合報台中版》第四十一版,1991.5.6。
    •王文興,〈為聯合報小說獎擊鼓:我的人生〉,《聯合報》第二十五版,1991.5.11。
    •王文興,〈視覺至上:黑澤明的改變〉,《聯合報》第二十五版,1991.7.25。
    •王文興,〈現文憶舊〉,《現文因緣》,台北:現文,1991.12,頁66-69。
    •王文興,〈給歐陽子的信〉,《現文因緣》,台北:現文,1991.12,頁210-213。
    •王文興,〈(老片重映)舊片「馬蒂」析談:導演與演員〉,《中國時報》第三十八版,1992.5.9。
    •王文興,〈旅記〈三則〉〉,《聯合報》第四十一版,1992.5.6。
    •王文興,〈西北東南(上)〉,《聯合文學》第八卷第十一期,1992.9,頁124-137。
    •王文興,〈西北東南(下)〉,《聯合文學》第八卷第十二期,1992.10,頁116-128。
    •王文興,〈高里斯麥基的浪漫〉,《中國時報》第二十二版,1992.11.7。
    •王文興,〈現代台灣文學講座:言淺意深的文學〉,《中國時報》第三十三版,1992.12.4。
    •王文興,〈重遊小記〉,《聯合報》第三十七版,1993.4.6。
    •王文興,〈懷仲園〉,《中國時報》第二十七版,1993.8.22。
    •王文興,〈王文興略談文學佳譯〉,《藝術家》第三十七卷第五期,1993.11,頁352。
    •王文興,〈也談費里尼:費里尼電影的新與舊〉,《中國時報》第三十九版,1993.11.27。
    •王文興,〈波德萊爾禮讚〉,《中國時報》第十九版,1996.8.12。
    •王文興,〈卡拉馬助夫兄弟夫兄弟一書中的宗教觀〉,《聯合文學》第十三卷第二期,1996.8.12,頁70-77。
    •王文興,〈行雲流水,筆鋒幽默:山居歲月觀後感〉,《中國時報》第三十一版,1997.1.8。
    •王文興,〈懷仲園〉,《中國時報》第二十七版,1997.8.22。
    •王文興,〈仕女圖:觀曾縵雲女士畫作〉,《雄獅美術》第二四四期,1997.6。
    •王文興,〈巴里島〉,《中外文學》第二十六卷第六期,1997.11。
    •王文興,〈波德萊爾仿譯7首暨序〉,《中外文學》第二十七卷第二期,1998.7,頁96-105。
    •王文興,〈背海的人(下)(1)〉,《聯合文學》,第十五卷第三期,1999.1,頁12-35。
    •王文興,〈背海的人(下)(2)〉,《聯合文學》,第十五卷第四期,1999.2,頁10-35。
    •王文興,〈背海的人(下)(3)〉,《聯合文學》,第十五卷第五期,1999.3,頁18-40。
    •王文興,〈背海的人(下)(4)〉,《聯合文學》,第十五卷第六期,1999.4,頁158-177。
    •王文興,〈背海的人(下)(5)〉,《聯合文學》,第十五卷第七期,1999.5,頁128-156。
    •王文興,〈背海的人(下)(6)〉,《聯合文學》,第十五卷第八期,1999.6,頁144-166。
    •王文興,《背海的人(下)》,台北:洪範,1999。
    •王文興,〈踐約〉,《中國時報》第三十七版,1999.11.18。(作品選刊)
    •王文興,〈今日美語(上)〉,《中國時報》第三十七版,1999.11.18。
    •王文興,〈大事記〉,《中國時報》第三十七版,1999.11.18。
    •王文興,〈今日美語(下)〉,《中國時報》第三十七版,1999.11.19。
    •王文興,〈最快樂的事(作品選刊)〉,《中國時報》第三十七版,1999.11.19。
    •王文興,〈大事記〉,《中國時報》第三十七版,1999.11.19。(為上篇之中篇)
    •王文興,〈大事記〉,《中國時報》第三十七版,1999.11.20。(為中篇之下篇)
    •王文興,〈家變〉,《中國時報》第三十七版,1999.11.20。(作品選刊)
    •王文興,〈有海明威的筆意:讀《秋明》〉,《聯合報》第三十七版,2001.4.24。
    •王文興,〈聯上文,更為有趣──讀〈秋婉〉〉,《聯合報》第三十七版,2001.4.25。
    •王文興,〈虛中有實,力量可觀──讀〈秋暮〉〉,《聯合報》第三十七版,2001.4.26。
    •王文興,〈蘇子瞻黃州赤壁三構合讀〉,《中外文學》第三十卷第六期,2001.11,頁262-274。
    •王文興,《小說餘墨》,台北:洪範,2002。
    •王文興,〈書法是藝術的頂巔──董陽孜「字在自在」書法展贈言〉,《中國時報》第四十三版,2003.3.21。
    •王文興,《星雨樓隨想》,台北:洪範,2003。
    •王文興,〈我看「最愛100小說大選」非常有意義的活動〉,《聯合報》E7版,2003.12.5。
    •王文興,〈星雨樓癸未隨想(1)〉,《聯合報》E7版,2004.3.13。
    •王文興,〈星雨樓癸未隨想(2)〉,《聯合報》E7版,2004.3.14。
    •王文興,〈星雨樓癸未隨想(3)〉,《聯合報》E7版,2004.3.16。
    •王文興,〈從一開始〉,《中國時報》E7版,2004.3.22。
    •王文興,〈星雨樓癸未隨想(4)〉,《聯合報》E7版,2004.4.5。
    •王文興,〈星雨樓癸未隨想(5)〉,《聯合報》E7版,2004.4.19。
    •王文興,〈星雨樓癸未隨想(6)〉,《聯合報》E7版,2004.4.29。
    •王文興,〈星雨樓癸未隨想(7)〉,《聯合報》E7版,2004.6.12。
    •王文興,〈星雨樓癸未隨想(8)〉,《聯合報》E7版,2004.6.26。
    •王文興,〈星雨樓癸未隨想(9)〉,《聯合報》E7版,2004.7.30。
    •王文興,〈星雨樓癸未隨想(10)〉,《聯合報》E7版,2004.9.14。
    •王文興,〈星雨樓癸未隨想(11)〉,《聯合報》E7版,2004.10.6。
    •王文興,〈星雨樓癸未隨想(12)〉,《聯合報》E7版,2004.10.30。
    •王文興,〈星雨樓癸未隨想(13)〉,《聯合報》E7版,2004.11.18。
    •王文興,〈星雨樓癸未隨想(13)〉,《聯合報》E7版,2005.1.4。(編者按:(13)為原編排,實際上應為(14))
    •王文興,〈星雨樓癸未隨想(14)〉,《聯合報》E7版,2005.1.9。(編者按:(14)為原編排,實際上應為(15))
    •王文興,〈經典劇作的真實呈現:「慾望街車」觀後感〉,《聯合文學》第二十一卷第五期,頁150-154,2005.3。
    •王文興,〈明月夜〉,《聯合報》E7版,2006.6.30。
    •王文興,〈郭軔的抽象新作〉,《聯合報》E3版,2007.11.3。
    •王文興,〈1980年手記星雨樓隨想續文〉,《聯合報》E3版,2008.3.11。
    •王文興,〈1980年手記星雨樓隨想續文〉,《聯合報》E3版,2008.3.12。(為上篇之中篇)
    •王文興,〈1980年手記星雨樓隨想續文〉,《聯合報》E3版,2008.3.13。(為上篇之下篇)
    •王文興,〈王文興讀唐人傳奇:盧頊表姨〉,《聯合報》E3版,2008.12.22。(王文興主講,林國卿記錄)
    •王文興,〈王文興讀唐人傳奇:盧頊表姨〉,《聯合報》E3版,2008.12.23。(王文興主講,林國卿記錄)
    •王文興,《家變六講──寫作過程回顧》,台北:麥田,2009。
    •王文興,《家變》(經典新版),台北:洪範,2009。
    •王文興,《王文興手稿集:《家變》、《背海的人》》精裝版,台北:行人,2010。
    •王文興,《《家變》手稿集》平裝版,台北:行人,2010。
    •王文興,《玩具屋九講》,台北:麥田,2011。

    B. 《家變》相關研究

    同〈※附錄二:王文興《家變》評論資料彙編〉

    C. 期刊資料

    •〈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亞洲週刊》六月十四日至六月二十日,1999.6,頁36-37。
    •王文興等人,〈文學與社會座談會〉,《大學雜誌》第五五期,1972.7,頁60-72。
    •王文興,〈現代中國文學藝術的「守護之神」〉,《幼獅文藝》第二五七期,1975.5,頁6─7。
    •王文興受訪、單德興訪問,〈文學對談:王文興談王文興〉,《聯合文學》第三卷第五期,頁166-206。
    •王文興受訪、單德興訪問,〈偶開天眼覷紅塵──再訪王文興〉,《中外文學》第二八卷第十二期,2000.5,頁182-199。
    •吳達芸,〈王文興小說中的裝飾技巧〉,《新潮》第十九期,1969.12,頁20-28。
    •吳祥光,〈台灣現代小說中的道德負擔與流放意識〉,《新潮》第三二期,1976.9,頁82-86。
    •李文彬,〈談王文興「龍天樓」的內蘊及外含〉,《台大青年》第三期,1970.8,56-59。
    •李文彬,〈「龍天樓」中的象徵技巧〉,《中華文藝》第十二卷第五期,1977.1,頁75-89。
    •李永平,〈編後語〉,《中外文學》第一卷第十二期,1973.5,頁193-196。
    •何雅雯,〈學院之樹:《文學雜誌》、《現代文學》與《中外文學》雜談〉,《文訊》第二一三期,2003.7,頁47─52。
    •林海音等人,〈《家變》座談會〉,《中外文學》第二卷第一期,1973.6,頁164-196。
    •林秀玲主編,《中外文學:王文興專號》第三十卷第六期,2001.11。
    •林淇瀁,〈場域•權力與遊戲:從舊書重印論台灣文學出版的經典再塑〉,《東海中文學報》第二一期,2009.7,頁263─286。
    •柯慶明,〈在中文系,遇見王文興老師〉(一),《印刻文學生活誌》第六七期,2009.3,頁96─99。
    •柯慶明,〈在中文系,遇見王文興老師〉(二),《印刻文學生活誌》第六八期,2009.4 ,頁92─94。
    •柯慶明,〈在中文系,遇見王文興老師〉(三),《印刻文學生活誌》第六九期,2009.5,頁106─109。
    •柯慶明,〈在中文系,遇見王文興老師〉(四),《印刻文學生活誌》第七十期,2009.6 ,頁110─113。
    •封面專題,〈百年的「吶喊」•「傳奇」的世紀〉,《亞洲週刊》六月十四日至六月二十日,1999.6,頁32-34。
    •胡耀恆,〈發刊詞〉,《中外文學》創刊號,1972.6,頁4-5。
    • 夏濟安,〈評彭歌的《落月》兼論現代小說〉,《文學雜誌》第一卷第二期,1956.10,頁25-44。
    •荻宜,〈王文興《背海的人》:一九八○年最具顛覆性的小說〉,《中央月刊:文訊別冊》第一四六期,1997.2,頁34-35。
    •陳芳明,〈第十三章:橫的移植與現代主義之濫觴〉,《聯合文學》第二○二期,2001.8,頁136-148。
    •陳芳明,〈第十四章:現代主義文學的擴張與深化〉,《聯合文學》第二○七期,2002.1,頁143-163 。
    •陳芳明,〈第十五章:六○年代現代小說的藝術成就〉,《聯合文學》第二○八期,2002.2,頁151-163。
    •陳典義,〈「家變」的人生觀照與嘲諷〉,《中外文學》第二卷第二期,1973.7,頁148-160。
    •張漢良(論者張漢良之去函)〈中外信箱〉,《中外文學》第二卷第二期,1973.7,頁196。
    •張誦聖著、應鳳凰譯,〈台灣現代主義小說及本土抗爭〉,《台灣文學評論》第三卷第三期,2003.7,頁52-76。
    •張誦聖著、葉美瑤譯,〈解讀王文興現代主義──《背海的人續集》〉,《聯合文學》第十五卷第九期,頁144-148。
    •尉天驄,〈站在什麼立場說什麼話-對個人主義文藝的考察:兼評王文興的「家變」〉,《文季》第二期,1973.11,頁18-27。
    •梅家玲,〈夏濟安、《文學雜誌》與台灣大學──兼論台灣「學院派」文學雜誌及其「文化場域」和「教育空間」的互涉〉,《台灣文學研究集刊》創刊號,2006.2,頁61-103。
    •彭歌,〈夏濟安的四封信〉,《中外文學》創刊號,1972.6,頁108-116。
    •游勝冠,〈揭開「現代主義」、「前衛性」的神秘化面紗──論外文系出身的戰後移民學者反本土論述的意識形態位置〉,《現代學術研究》第十一期,2003.9。
    •葉珊,〈探索王文興小說裡的悲劇情調〉,《現代文學》第三二期,1967.8,頁60-67。
    •駱明慶,〈誰是台大學生?──性別、省籍與城鄉差異〉,《經濟論文叢刊》第三十卷第十一期,2002.3,頁113-147。
    •蔡慧怡,〈龍天樓小說集裡的王文興〉,《新潮》第二八期,1974.6,頁32-34。
    •編者,〈致讀者〉,《文學雜誌》創刊號,1956.9,頁70。
    •編者,〈致讀者〉,《文學雜誌》第六卷第一期,1959.3,頁88。
    •編者,〈發刊詞〉,《現代文學》創刊號,1960.3,頁2。
    •劉乃慈,〈便利、營利與架空的危機〉,《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四期,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7.4,頁259-284。
    •劉乃慈,〈九○年代台灣小說與「類菁英」文化趨向〉,《台灣文學學報》第十一期,2007.12,頁51-74。
    •劉紹銘,〈現代中國小說之時間與現實觀念〉,《中外文學》第二卷第二期,1973.7,頁64-79。
    •劉紹銘,〈十年來的臺灣小說:一九六五-七五──兼論王文興的「家變」〉,《中外文學》第四卷第十二期,1976.5,頁4-16。
    •顏元叔,〈新批評學派的文學理論與手法〉,《幼獅文藝》第一八一期,1969.1,頁9-14。
    •藍建春,〈類型、文選與典律生成:台灣自然寫作的個案研究〉,《興大人文學報》第四一期,2008.9,頁173-200。
    •鄺文德譯,〈黎爾克詩三首〉,《文學雜誌》第一卷第二期,1956.10,頁6-12。
    •鄺文德,〈談黎爾克的詩〉,《文學雜誌》第一卷第二期,1956.10,頁13-24。
    •饒博榮(Steven L. Riep),〈〈龍天樓〉情文兼茂,不是敗筆:王文興對官方歷史與反共文學的批判(節譯)〉,《中外文學》第三五四期,2001.11,頁93─114。

    D. 學位論文

    •尹子玉,《「台灣文學經典」論爭研究》,中央大學中文碩士班,2002。
    •王梅香,《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發展之關聯》,成功大學台文所碩士班,2005。
    •江寶釵,《論《現代文學》女性小說家:從一個女性主題出發》,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班,1994。
    •李麗玲,《五○年代國家文藝體制下台籍作家的處境及其創作初探》,清華大學文學所碩士班,1994。
    •李家欣,《夏濟安與《文學雜誌》研究》,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班,2006。
    •李時雍,《局內局外:王文興小說論》,清華大學台文所碩士班,2009。
    •何立行,《六○年代《現代文學》雜誌的中國文學論述》,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班,2000。
    •沈靜嵐,《當西風走過──六○年代《現代文學》派的論述與考察》,成功大學歷史所碩士班,1993。
    •林偉淑,《《現代文學》小說創作及譯介的文學理論的研究(1960-1973)》,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班,1995。
    •陳瑤華,《王文興與七等生的成長小說比較》,清華大學文學所碩士班,1994。
    •張俐璇,《兩大報文學獎與台灣文壇生態之形構》,成功大學台文所碩士班,2007。
    •張佳瑤,《王文興小說創作的一貫與深化》,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9。
    •楊俐瑩,《王文興小說的孤獨書寫》,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教學碩士班,2010。
    •楊舒茵,《王文興小說中現代主義特色之演進》,台灣大學台文所碩士班,2009。
    •劉采榆,《叛逆者或改革者?──王文興小說研究》,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2007。
    •劉于慈,《想像世界•發現台灣: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研究的歷史考察》,中興大學台文所碩士班,2009。
    •董淑玲,《白先勇、歐陽子、王文興小說觀念之形成與實踐》,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班,2003。
    •龔炳源,《王文興小說中的文化認同研究》,靜宜大學中文碩士班,2004。
    •蘇益芳,《夏志清與戰後台灣的現代文學批評》,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班,2004。

    E. 書籍

    •王文興編,《新刻的石像》,台北:仙人掌,1968。
    •白先勇編《現文因緣》,台北:現文,1991。
    •皮埃爾•布迪厄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與結構》,北京:中央編譯,2001。
    •余光中,《茱萸的孩子:余光中傳》,台北:天下,1999。
    •阿盛,《阿盛精選集》,台北:九歌,2008。
    •林積萍,《《現代文學》新視界:文學雜誌的向量探索》,台北:讀冊文化,2005。
    •朋尼維茲著、孫智綺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堂課》,台北:麥田,2002。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1997。
    •班納迪克•安德森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1999。
    •時代話題編輯委員會,《三十年來的暢銷書:從《藍與黑》到《暗夜》》,台北:九大,1987。
    •夏志清原著、劉紹銘等譯,《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1。
    •夏志清,《談文藝•憶師友》,台北:印刻,2007。
    •康來新編,《王文興的心靈世界》,台北:雅歌,1990。
    •康來新、林水福主編,《喂!你是哪一派?》,台北:幼獅,1994。
    •陳東榮、陳長房主編,《典律與文學教學:第十六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選集》,台北: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書林經銷),1995。
    •陳義芝主編,《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1999。
    •陳若曦,《歸去來》,台北:探索,1999。
    •陳麗芬,《現代文學與文化想像:從台灣到香港》,台北:書林,2000。
    •陳建忠等著,《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1999。
    •張錦忠、黃錦樹等編,《重寫台灣文學史》,台北:麥田,2007。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編,《2009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年報》,台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10。
    •曾心儀,《我愛博士》,台北:遠景,1977。
    •彭歌等著、彭品光主編,《當前文學問題總批判》,台北:中華民國青溪新文藝學會,1977。
    •彭歌,《落月》,台北:遠景,1979。
    •楊小濱,《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台北:麥田,1995。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1998。
    •楊宗翰主編,《文學經典與台灣文學》,台北:富春,2002。
    •葉維廉,《中國現代小說的風貌》,台北:晨鐘,1970。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2003。
    •趙毅衡編選、卞之琳等譯,《「新批評」文集》,天津:百花文藝,2001。
    •歐陽子編,《現代文學小說選集(一)》,台北:爾雅,1977。
    •潘榮禮、蕭國和編輯,《這樣的教授王文興》,高雄:敦理,1978。
    •顏元叔,《社會寫實文學及其他》,台北:巨流,1978。
    •劉紹銘,《吃馬鈴薯的日子》,台北:晨鐘,1970。
    •Bourdieu,P.(1993).The fieldj of cultural production: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Oxford:Polity Press.
    •Bourdieu,P.(1998).Acts of resistance.Oxford:Polity Press.
    •Edward W. Said著,謝少波、韓剛等譯,《賽義德自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8。
    •Frank Lentricchia & Thomas McLaufhlin編、張京媛等譯,《文學批評術語》,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
    •Michel Foucault.(1972).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New York: Pantheon Books.

    E.會議論文

    •中研院主辦,《正典的生成:台灣文學國際研討會》,台北:中研院,2004.7.15。
    •中央大學人文研究中心主辦,《演繹現代主義:王文興國際研討會》,桃園:中央大學,2010.6.4-6.5。
    •加拿大卡加里大學德語、斯拉夫語、東亞語系主辦,「中文敘事語言的藝術:王文興國際研討會」,加拿大:卡加里大學,2009.2.19-2.21。
    •台清台灣文學研究所研究生交流會,新竹:清華台文所主辦,2008.4.26─4.27。
    •台北教育大學台文所、台灣師範大學台文所主辦,《第五屆國北教大暨台師大研究生論文發表會》,台北:台北教育大學,2011.1.8。
    •成大主辦,《台日台灣文學研究者交流會議》,2006.9.10-9.12,台南:虎頭埤。

    F.報紙資料

    •王文興,〈背海的人〉,《中國時報》8,1980.9.14。
    •王文興語、李欣倫記錄整理,〈抗拒速度的現代音樂──王文興座談會〉,《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9.12.15。
    •王文興,〈我看「最愛100小說大選」非常有意義的活動〉,《聯合報》E7版,2003.12.5。
    •何定照,〈慢寫慢讀 本本經典〉,《聯合報》A5版話題,2009.7.7。
    •林欣誼、李維菁台北報導,〈王文興慢工磨出國家文藝獎〉,《中國時報》A10文化新聞,2009.7.7。
    •郭強生、林慧娥整理,〈《文學雜誌》、《現代文學》、《中外文學》──對台灣文學深具影響的文學雜誌〉,《中央日報》副刊,1988.11.17。
    •顏健富記錄整理,〈從草原盛夏到背海的人:與王文興教授談文學創作〉,《中央日報》第20版,2000.12.14。

    G.網路資料

    •〈王文興──錘字成詩的現代小說家:《家變》稿本與版本〉,網址:http://www.lib.ntu.edu.tw/CG/manuscript/wang/index.html,本文截稿前最後瀏覽時間:2011.2.7。
    •王岫,〈文學的黃金效益──從英國BBC的「大閱讀」到「最愛100小說大選」〉,「最愛100小說大選」專屬網站,網址連結:http://www.favorite100.com/fav100/index.shtml,本文截稿前最後瀏覽時間:2011.2.7。

    H.影音資料及其他

    •王理製作、崔宸修導演,《人生採訪•當代作家映像8:王文興》,台北:大愛電視台,1999。
    •吳敏惠製作、迎兆導演撰稿,《推巨石的人:王文興》,台北:春暉,2000。
    •演講活動,「從《家變六講》談詩文慢讀──王文興新書發表文會、榮獲國家文藝獎慶賀會」,台北:敦南誠品,主辦單位:麥田出版社,2009.11.6。
    •王文興主講,《《家變》例講》影音資料(台大文學講座),台灣大學文學院主辦,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0。
    •葉維廉主講,《王文興與現代主義》影音資料(台大文學講座:白先勇文學講座),台灣文學所主辦,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0。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