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宋沅臻
Song, Yuan-Jen
論文名稱: 從理性化與其反動來探討主權國家的正當性—以韋伯與史密特的文本為線索
A reflection on the legitimacy of sovereign state with rationalization and its rea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works of Max Weber and Carl Schmitt
指導教授: 吳俊業
Ng, Chon-Ip
口試委員: 張旺山
Chang, Wahng-Shan
葉浩
Yeh, Hao
陳嘉銘
Chen, Chia-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哲學研究所
Philosophy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0
中文關鍵詞: 主權國家主權國家體系理性化非理性正當性
外文關鍵詞: sovereign state, sovereign state system, rationalization, derationalization, legitimacy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公共意志」、「國族認同」與「外交承認」奠定了「主權國家」作為唯一正當地行使「對內最高」與「對外獨立」權力的政治形式的正當性基礎;而不具有該身分的政治共同體,其自主性通常就無法被保障,因此大多數政治共同體皆盡力透過達成上述幾點來為自己的權力行為賦予正當性。然而,這個為所有政治共同體嚮往的「主權國家」的政治形式,它的正當性根基是否真的是有道理的呢?

    本文第一部分提出:「為何一個結合了”公共意志”、”國族認同”與”外交承認”的”主權國家”,能被視為唯一可以正當地行使主權的政治形式?」的問題,接著藉由對「主權國家」的政治形式做基本說明,以及點出這種形式遭遇的種種現實難題,來重新整理這個問題。
    為了回應之,第二部分將探討:「能夠賦予”當代主權國家的政治形式”以正當性的元素之所以被人們所認同」在思想上的源頭。所以,筆者將會藉著韋伯與史密特的眼光,去考察19、20世紀在「科學、宗教、政治與法領域」三個權力運作領域中,其「能夠正當化權力的元素」之所以被人們認同的脈絡,並指出「理性化」與「對理性化的反動」兩驅力的消長與結合關係,很可能正是我們會認同這些元素的重要根源;最後再盡可能地依此來點出改變的可能性。


    “General will”, “national identity,” and “diplomatic recognition” play the role that make the political form called “sovereign state” as a legitimate kind of authority with “domestically supreme and internationally independent power”. And without being recognized as a “sovereign state”, a political unity will lack the autonomy to legitimately exercise its political power. That’s the main reason why most political unities strive to display these elements in its political practice. However, does claiming the legitimacy of “the sovereign state” with these elements really make sense?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brings out the question “why we generally approve of sovereign state deeply related to ‘general will,’ ‘national identity,’ and ‘diplomatic recognition’, as the one and only kind of political form entitled with legitimate sovereign power?”. To clarify this question, I do a brief overview of this political form, and point out practical problems it has faced.

    With the goal of answering this question,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paper undertakes the task of investigating the ideological origin of “we generally approve the elements to have the ability to entitle ‘the sovereign state’ with legitimacy”. I will stand on the shoulders of Max Weber and Carl Schmitt, to research the context of “approving specific elements to have the ability of ‘legitimizing the exercise of power’” in the sphere of “science, religious, polity and law” in 19th and 20th century, and bring out a conclusion that the wane and wax of the drives of “rationalization” and “the reaction of rationalization” migh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text. Finally, I will try my best to give a rough direction of the possibility to reform.

    第一部分:問題 1 第壹章、前言 2 一、 本文架構 2 二、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2 第貳章、文獻回顧 6 一、 〈如何與事實國家(De Facto States)維持和平〉 6 二、 《神聖之人》 7 三、 《分斷體制.民族文學》 8 第參章、研究背景說明與問題意識解析 10 一、 作為國際體系主體的主權國家 10 (一) 主權、主權國家與主權國家體系 10 (二) 對內最高性:人民主權、國族主權 13 (三) 對外獨立性:外交承認 15 二、 主權國家結構與國際體系的現實問題 17 (一) 人民主權的現實問題 18 (二) 國族主權的現實問題 20 (三) 外交承認的現實問題 21 (四) 「外交承認」對國內公民權利保障的正負面影響 23 三、 對「如何取得正當性」的進一步研究:主權的日常運作 25 (一) 法律、科學和經濟學的實證主義傾向 25 (二) 自律市場式的民主制度 28 (三) 國家發展主義 29 四、結論:問題意識解析,與下一步的準備工作 31 (一) 問題意識解析 31 (二) 邁向第二部分 32 第二部分:追溯與回應 35 第肆章、研究背景與方法論:正當性與主權國家 36 一、 正當性的意義與權力之間的關係 36 二、第二部分的研究方法論 37 (一) 定義 37 (二) 具體的研究步驟 45 第伍章、理性化與其反動:科學領域 51 一、背景:「對科學真理的看法」的流變 51 (一) 韋伯看待「真理」的流變 51 (二) 史密特看待「真理」的流變 54 (三) 「科學真理」流變的三個階段 55 二、 理性化:自然主義、實證主義 57 (一) 自然主義者的主張 57 (二) 實證主義者的主張 58 (三) 該些主張背後的「真理內容」與「賦予正當性的元素」 60 三、 反動:人格論者、歷史主義者 61 (一) 人格論者的主張 61 (二) 歷史主義者的主張 61 (三) 其他:敏斯特柏格的主張 62 (四) 該些主張背後的「形上學圖像」與「賦予正當性的元素」 63 四、 反動:對兩類主張的反思 64 (一) 羅謝、肯尼士、韋伯和史密特的主張 65 (二) 該些主張背後的「形上學圖像」與「賦予正當性的元素」 77 第陸章、 理性化與其反動:宗教領域 80 一、背景總論 81 (一) 「個人性卡理斯瑪權威/教派/隱修主義」與「官職性卡理斯瑪權威/教會/僧侶統治」 81 (二) 宗教發展的世俗化與資本主義化 82 二、基督新教 /對個人性卡理斯瑪權威的信仰 83 (一) 各教派的教義與相應的發展 83 (二) 該些主張背後的「形上學圖像」與「賦予正當性的元素」 87 (三) 真理理念涉足其他領域的發展 89 三、傳統主義 /對官職性卡里斯瑪權威的信仰 94 (一) 各教會的教義與相應的發展 94 (二) 該些主張背後的「形上學圖像」與「賦予正當性的元素」 99 (三) 真理理念涉足其他領域的發展 100 第柒章、理性化與其反動:政治與法領域 105 一、法理型權威與卡理斯瑪權威作為對傳統型權威的反動 106 (一) 對於傳統型權威的革命:法理型權威的發展 106 (二) 對於傳統型權威的革命:卡理斯瑪型權威的發展 107 (三) 人民表決式的民主 109 (四) 小結 110 二、 政黨政治的發展 110 (一) 仕紳權力弱化、職業政治家崛起 111 (二) 仕紳與黨內官員共享政黨政權 112 (三) 韋伯對上述政黨政治的評價 113 (四) 小結 114 三、 從政治一神論走到價值多神論與國族主義式的決斷論 115 (一) 主張心志倫理者 115 (二) 政治經濟學的庸俗觀念 116 (三) 韋伯所主張的價值多神論與國族主義的政治決斷 118 (四) 小結 122 四、法實證主義與對其之反動 123 (一) 法實證主義:從決斷性走向規範性傾向 123 (二) 對法實證主義的反動 126 (三) 小結 134 第捌章、 總論:顯示理性化與其反動的驅力的當下處境 135 一、傳統時期 135 二、理性化時期 137 (一) 顯示了理性化驅力之當下處境:科學與宗教領域 137 (二) 以上述的形上學圖像來解釋與理解政治與法領域的發展 139 三、對理性化之反動時期 143 (一) 顯示了對理性化之反動的驅力之當下處境:科學與宗教領域 143 (二) 以上述的形上學圖像來解釋與理解政治與法領域的發展 146 第玖章、結論 151 一、 從理性化與對其之反動的驅力,來理解「能夠賦予”當代主權國家的政治形式”以正當性的元素」 151 (一) 「能夠賦予”當代主權國家的政治形式”以正當性的元素」的形上學圖像 151 (二) 「理性化時期」與「對理性化之反動時期」之形上學圖像 152 (三) (一)與(二)兩類形上學圖像的連結 152 二、 跳脫當前形上學圖像之其他可能性 155 (一) 以科學領域為始點:理性化與對理性化之反動的形上學圖像之相容 156 (二) 以上述觀點來看待本文所提到的政治與法領域的發展 161 (三) 其他可能的發展方向 165 附錄 175 參考文獻 176

    白樂晴
    2010 《分斷體制.民族文學》,朱玫、李政勛、林家瑄、苑英奕、孫海 龍等譯,台北市,聯經。
    朱淑娟
    2012 《反高台水庫 泰雅爾族封山保家園》,查詢日期:2022年7月30 日。https://e-info.org.tw/node/73225
    吳其融
    2020 《「歷史共業」是怎麼造成?【誰的責任:違章工廠的歷史因素與 現在進行式】》,查詢日期:2022年8月2日。 https://www.cettaiwan.org/publication/issue/content/3767
    何明瑄
    2014 《法作為具體秩序—論史密特的法概念》,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張心怡
    2011 〈從歐洲憲法條約到里斯本條約:歐洲整合進誠的回顧與展望〉,《歐洲國際評論》,第7期,頁65-98
    http://libap.nhu.edu.tw:8081/Ejournal/5023000703.pdf
    張旺山
    2003 《史密特的決斷論》,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5卷2期:185 -219
    夏曉鵑
    2018 〈解構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下的「第五大族群—新住民」論述〉,載於 《族群、國家治理、與新秩序的建構:新自由主義化下的族群性》, 黃應貴編,311-349,新北市新店區: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陳文姿
    2017 《農地邊有工廠,就是違法的嗎? 查農地工廠的必備小知識》,查 詢日期:2022年8月2日。https://e-info.org.tw/node/202721
    莊雅仲
    2019 〈新疆界:科學城的誕生與重組〉,載於《政治的消融與萌生: 新自由主義國家的治理效應》,黃應貴、林開世編,新北市新店區: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莫大華
    2011 〈國際關係後現代建構主義理論的知識論立場〉,載於《國際關係理 論》,包宗和主編,台北市大安區: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黃璿元
    2016 《「現代國家學中所有重要概念都是已世俗化的法學概念」:論 Carl schmitt「政治神學」中神學與法學的類比結構》,天主教輔仁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蔡政文
    2011 〈國際關係理論與當前台灣國際關係應有的研究方向〉,載於《國際 關係理論》,包宗和主編,台北市大安區: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蕭阿勤
    2010 《回歸現實:台灣1970 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 市,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Anderson, Benedict
    2010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分布》,吳叡人譯。臺北市, 時報文化。
    Agamben, Giorgio
    2016 《神聖人:至高權力與赤裸生命》,吳冠軍譯。北京:中央編譯 出版社
    Locke, John
    1996 《政府論下篇—論政治的真正起源、範圍和目的》,葉啟芳、瞿 菊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Plato
    2018 《理想國》,吳松林,、林國敬。臺北市 : 華志文化出版
    Polanyi, Karl
    2013 《鉅變:當代政治與經濟的起源》,黃樹民譯,北京市:社會科學文 獻出版社
    Powell, G. Bingham, Dalton, Jr Russell J. and Strom, Kaare W.
    2013 《當代比較政治—一種世界觀》,顏和正譯,臺北市:五南出版
    Rousseau, J . J.
    1999 《社約論》,徐百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
    1987 《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台北巿,唐山
    Schmitt, Carl
    2007 《論法學思維的三種模式》,蘇慧婕譯。臺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出版
    2017 《大地的法》,劉毅、張陳果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Shapin, Steven and Schaffer, Simon
    2006 《利維坦與空氣泵浦》,蔡佩君。台北市:行人出版社
    Weber, Max
    1991 《學術與政治 : 韋伯選集I》,錢永祥、林振賢、羅久蓉、簡惠美、梁其姿、顧忠華。台北市:遠流
    1993a 《支配社會學Ⅰ》,康樂、簡惠美。台北市:遠流
    1993b 《支配社會學Ⅱ》,康樂、簡惠美。台北市:遠流
    1996 《支配的類型》,康樂、吳乃德、簡惠美、張炎憲、胡昌智。台北市:遠流
    1997a 《經濟與社會(上卷)》,林榮遠。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7b 《經濟與社會(下卷)》,林榮遠。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7c 《民族國家與經濟政策》,甘陽、文一郡、李強。香港:牛津大學 2013 《韋伯方法論文集》,張旺山。台北市:聯經
    Wikipedia
    2022 〈宗教大法官〉,查詢日期:2022年7月15日
    https:// zh.wikipedia.org/zh-tw/%E5%AE%97%E6%95%99%E5%A4%A7%E6%B3%95%E5%AE%98
    Agamben, Giorgio
    1998 Homo Sacer: sovereign power and bare life. Stanford,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adena, Marisol de la
    2015 Earth Beings: Ecologies of Practice across Andean Worlds.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Caspersen, Nina
    2017 “Making Peace with De Facto States”. In Unrecognized States and Secession in the 21st Century. Ed. by Martin RieglBohumil Doboš. 11-22. Cham: Springer.
    Dilthey, Wilhelm
    1989 Introduction of Human Sciences, trans. by Michael Nevillie. United Kingdo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Gellner, Ernest
    2009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Ithaca, United State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Grosfoguel, Ramón
    2000 “Developmentalism, Modernity, and Dependency Theory in Latin America”, Nepantla: Views from South 1(2), Issue 2: 347-374
    Hobsbawm, Eric
    1996 The Age of Revolution: 1789-1848. New York: 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 Inc.
    Jackson, Robert
    2007 Sovereign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Lebow, Richard Ned
    2019a “Max Weber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Richard Ned Lebow ed,Max Weber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United King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0-39
    2019b “Weber’s Search for Knowledge,” in Richard Ned Lebow ed, Max Weber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United King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40-78
    Mendieta, Eduardo
    2020 “Philosophy of Liberation” in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Available at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liberation/
    Polanyi, Karl
    2001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 Boston: Beacon Press
    Simpson, Audra
    2014 Mohawk Interruptus: Political Life Across the Borders of Settler.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Schmitt, Carl
    1914 Der Wert Des Staates Und Die Bedeutung Des Einzelnen. Tübingen:Verlag J.C.B. Mohr
    https://archive.org/detail/CarlSchmittDerWertDesStaatesUndDieBedeutungDesEinzelnen/page/n1/mode/2up
    1932 Der Begriff des Politischen Mit einer Rede über das Zeitalter der Neutralisierungen und Entpolitisierungen. München Und Leipzig: DUNCKER & HUMBLOT.
    https://archive.org/details/carl-schmitt-der-begriff-des-politischen-1932/page/65/mode/2up
    1934 Politische Theologie; vier Kapitel zur Lehre von der Souveränität. München Und Leipzig: Duncker & Humblot.
    https://www.bard.edu/library/arendt/pdfs/Schmitt-Politische.pdf
    1993 The Age of Neutralizations and Depoliticization. trans, Matthias Konzett & John P. McCormick. Telos 96 (Summer 1993): 130-142
    1996 Roman Catholicism and political form. trans, G. L. Ulme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Greenwood Press.
    2004 On the three types of juristic thought. trans, Bendersky, Joseph W. Westport, Conn: Praeger Publishers.
    2005 Political Theology-Four Chapters on the Concept of Sovereignty. trans, George Schwab.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6 The Nomos of the Earth: in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Jus Publicum Europaeum. trans, G. L. Ulmen. New York: Telos Press
    Weber, Max
    1946 “Politics as a Vocation,”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trans, H.H. Gerth, C. Wright Mills. 77-128
    1978 Economy and society: An outline of interpretive sociology. Ephraim Fischoff, Hans Gerth, A. M. Henderson, Ferdinand Kolegar, C. Wright Mills. Talcott Parsons, Max Rheinstein, Guenther Roth, Edward Shils, Claus Wittich.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0 “The national state and economic policy (Freiburg address),” Economy and Society, 9(1980): 428-449
    2001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alcott Parson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