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祁先雄
Qi, Xian-Xiong
論文名稱: 制度化之痛:從勞權爭議看台灣NGO勞雇關係的形成
The Pain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The Formation of Labor Relations in NGOs in Taiw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bor Disputes
指導教授: 林宗弘
Lin, Thung-Hong
口試委員: 王增勇
Wang, Tsen-Yung
林祐聖
Lin, Yu-S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8
中文關鍵詞: 社工勞權爭議制度化勞動過程勞雇關係網絡關係
外文關鍵詞: Labor disputes of Social Workers, Institutionalization, Labor process, Labor relationship, Network relationship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近十年,台灣NGO/社工領域以「回捐」為代表的勞權爭議屢現報端,愈演愈烈。一般研究者多謂爭議源於社工勞權問題長期積累而社工勞權意識提升。但本文翻轉常見的質問「社工勞權問題為何在此時產生?」,而質問「社工勞權問題為何在此時變得不可忍受?」。本文透過訪談18位台灣NGO/社工工會理事和不同年代入行的社工(跨度30多年),跨度3個月的參與觀察(12個工作日),以及相關文獻分析,考察了台灣NGO/社工勞動體制的變遷。
    首先,在制度層面,本文援用顧忠華的「公私二重性」概念指明了社會福利民營化導致政府(公)對民營的NGO/社工機構(私)自主管理的介入,製造了兩套管理系統之間的張力,也導致社工勞權爭議源源不斷地產生。其次,本文進一步打破黑箱,深入勞動過程,並指出勞動過程不僅是社工付出的過程,同時也含有重要的非物質收益;並重點闡述了制度化之後,繁重文書工作、與服務對象的疏離這兩大問題極大侵蝕了社工勞動過程中的收益;勞動過程中收益的銳減破壞了社工「付出-收益」的脆弱平衡,這也是社工勞權爭議爆發的原因。最後,本文指出了制度化的勞雇關係大大削弱了NGO/社工機構內部同事之間舊有的網絡關係,減少了機構內部的彈性,導致勞權爭議爆發且不惜曝光;另外,制度關係和網絡關係本是相對而又互補的,而在制度關係大獲全勝之後,弱勢的社工個體透過組建工會的方式營建跨機構的網絡關係以制衡制度關係,本文的相關分析印證了制度關係與網絡關係的消長邏輯,也重新定位了台灣NGO/社工工會的功能。

    關鍵詞:社工勞權爭議,制度化,勞動過程,勞雇關係,網絡關係


    Abstract

    In the past decade, labor disputes, represented by “forced to donate”, have been frequently reported and intensified in Taiwan's NGO / social work field. Most researchers say that the dispute stems from the long-term accumulation of social workers' labor right problems and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workers' awareness of labor rights. However, this paper changes the common question “why do social workers' labor disputes arise at this time”, to the question “Why do the problems of social workers' labor rights become intolerable at this time”. Through interviews with 18 Taiwan NGO / social workers union directors and social workers from different fields (spanning more than 30 years), a three-month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12 working days), and relevant literature analysi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hanges of the labor system of NGO / social work in Taiwan.
    First of all, at the institutional level, this paper uses Gu's concept of “public - private duality” to point out that the privatization of social welfare leads to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government (public) in the independent management of private NGO / social work institutions (private), which creates tension between the two management systems, manufacturing endless labor disputes of social workers. Secondly, this paper further breaks the black box, goes deep into the labor proces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labor process is not only the process of social workers' pay, but also contains important non-material benefits. After institutionalization, the heavy paperwork and the alienation from the service users greatly erode the social workers' benefits in the labor process; the sharp decrease of the benefits in the labor process destroys the social workers' benefits. This is also the reason why labor disputes of social workers broke out. Finally,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institutionalized labor relationship has greatly weakened the old network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agues in NGO / social work organizations, reduced the flexibility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led to the outbreak of labor disputes at the expense of exposure; in addition, the institutional relationship and network relationship are relatively complementary, but after the triumph of the institutional relationship, the weak individual social workers establish inter-agency labor unions in order to build new network relationship, for checking and balancing institutional relationship.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is paper confirms the growth and decline logic of institutional relationship and network relationship, and then redefines the function of Taiwan NGO / social workers union.

    Keywords: Labor disputes of Social Workers, Institutionalization, Labor process, Labor relationship, Network relationship

    目錄 中文摘要 1 Abstract 3 誌謝 5 目錄 9 第一章:緒論 11 1.1現象與問題:以「回捐」為代表的台灣NGO勞權爭議 12 1.2文獻綜述 15 第二章:研究方法 22 2.1 研究方法 23 2.2研究倫理的困境及應對 26 第三章 :台灣社工勞權爭議背後的制度變遷 27 3.1社工薪資「回捐」的日常實作與認知 27 3.2「回捐」背後的結構問題 30 3.3「公私二重性」:兩種管理體制的衝突 36 3.4本章小結:「公私二重性」是社工勞權爭議的制度原因 39 第四章:台灣社工勞動過程 變遷與勞權爭議 41 4.1社工勞動的「付出-收益」分析 41 4.2勞動過程中不僅有付出,也有收益 42 4.3社會福利民營化制度對社工勞動意義的侵奪 43 4.4文牘主義:科層制之下的社工勞動過程 49 4.5與受助者疏離:科層制之下的社工勞動過程之二 55 4.6本章小結:勞動過程中的收益減少是社工勞權爭議的重要原因 59 第五章:台灣社工同事關係變遷與勞權爭議 62 5.1網絡關係與制度關係:兩種相對而互補的關係 62 5.2 NGO/社工機構同事之間平等而友善的網絡關係 64 5.3近年來被制度化的同事關係 68 5.4 社工回應制度化的策略 76 5.5本章小結:同事關係被制度化是社工勞權爭議爆發的核心 80 第六章:結論與討論 82 6.1本文回顧 82 6.2本文的發現與貢獻 83 6.3本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85 6.4建議 86 參考文獻 88 【附錄1】訪談問卷一(NGO/社工工會) 94 【附錄2】訪談問卷二(社工) 95 【附錄3】研究同意書 96 【附錄4】逐字稿一份(受訪者F) 97

    參考文獻

    Aldrich,Daniel. 著、林經桓等譯,2018,《重建韌性:災後復原的社會資本》。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Block,Fred. 著、鄭陸霖、吳泉源校譯, 2004,《後工業機會》。台北:群學。
    Braverman, Harry. 著、佚名譯,1988,《勞動與壟斷資本》。台北:谷風。
    Burawoy, Michael. 著、林宗弘等譯,2005,《製造甘願:壟斷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歷史變遷》。台北:群學。
    Edwards, Richard. ,1979, Contested Terra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orkplac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Y: Basic Books.
    Hochschild, Arlie R. ,1983, The Managed Hear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ounsbury, Michael & Ed Carberry, 2005, “From King to Court Jester? Weber's Fall from. Grace in Organizational Theory.” Organization Studies 26(4): 501-525.
    Marx, Karl. 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2002,《資本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Mayo, George E. 著、項文輝譯,2018,《霍桑實驗》。台北:海鴿文化。
    McGregor, Douglas. ,1960, Human Side of Enterprise. New York: McGraw-Hill.
    Meyer, J. W., & B. Rowan, 1977, “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 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3(2):340-363.
    Putnam, Robert. , 1994.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chluchter, Wolfgang. 著、顧忠華譯,1986,《理性化與官僚化:對韋伯之研究與詮釋》。 台北:聯經。
    Thelen, Kathleen. 著、王星譯,2010,《制度是如何演化的:德國、英國、美國和日本的技能政治經濟學》。上海:上海人民。
    Walder ,Andrew G. 著,龔小夏譯,1996,《共產黨社會的新傳統主義》,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Wilensky,Harold. , 1964,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Everyon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0 (2):137-158
    Willis, Paul E. 著、秘舒、凌旻華譯,2018,《學做工:勞工子弟何以接繼父業?》。台北: 麥田.
    Wright, Erik. 著、黃克先譯,2015,《真實烏托邦》。台北:群學。
    中時電子報,2019年4月8日, 社工薪資回捐「做功德」 立委批政府無行政作為。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90408002134-260405?chdtv, 取用日期:2020年4月25日。
    王若璞、曾品媛、李怡瑤等,2017,慈善外衣下的犧牲品:被忽視的社工勞權。https://news.cts.com.tw/unews/campus/201703/201703161859078.html,取用日期:2020年7月5日。
    王增勇,2009,〈解嚴後台灣福利運動建制化的過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4:407-417。
    王增勇,2016,〈解嚴後台灣社會工作者的政治參與:在社福運動歷史中消失的社聯工作室〉。《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05:103-151。
    王增勇、陶蕃瀛,2006,〈專業化=證照=專業自主?〉。《應用心理研究》30: 201-224。
    江亮演、應福國,2005,〈社會福利與公設民營化制度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8:54-71。
    江奕翰,2020,法源不合身、偏離國際發展路徑,非營利組織產業工會窒礙的先行路。https://rightplus.org/2020/03/24/npo-union/,取用日期:2020年7月15日。
    吳介民,2010,〈第三種中國想像〉。頁353-383,收錄於吳介民、范雲、顧爾德編,《秩序繽紛的年代:1990-2010》。台北:左岸。
    李丁讚、吳介民,2008,〈「公民社會」概念史考察〉。頁393-446,收錄於謝國雄編,《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台北:群學。
    李修慧,2019,一個月薪水被A走6000元,是誰佔了社工便宜?關鍵評論網站,2019年3月27日,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5811,取用日期:2020年5月25日。
    杜承嶸、官有垣,2019,〈從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的互動觀點審視臺灣社會福利民營化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66:28-41。
    汪淑媛,2011,〈社會工作紀錄問題檢視與反思〉,《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5(2):141-185。
    周孟謙,2018,〈新世代基進社工的參與和回應:工會時代〉。頁79-102,收錄於蕭新煌、官有垣、王舒芸編,《臺灣社會福利運動與政策效應:2000-2018年》。台北:巨流。
    周雪光,2003,《組織社會學十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周雪光,2012,〈運動型治理機制:中國國家治理的製度邏輯再思考〉。《開放時代》2012(9):105-125。
    周雪光,2013,〈國家治理邏輯與中國官僚體制:一個韋伯理論視角〉。《開放時代》2013(3):5-28。
    林信廷、莊俐昕、劉素珍、黃源協,2012,〈Making Community Work:社會資本與社區參與關聯性之研究〉。《臺灣社會福利學刊》10(2):161-210。
    林南、陳志柔、傅仰止,2010,〈社會關係的類型和效應:台灣、美國、中國大陸的三地比較〉。《臺灣社會學刊》45:117-162。
    林南著,林祐聖、葉欣怡譯,2005,《社會資本》。台北:弘智文化。
    林萬億,2006,《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林萬億,2012,《臺灣的社會福利:歷史經驗與制度分析》。台北:五南。
    非彌,2019,發生兒虐案就怪社工的歪風,只會讓人力更加短缺。關鍵評論網站,2019年2月1日,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3086,取用日期:2020年5月25日。
    俞可平,2007,〈中國公民社會研究的若干問題〉。《中共中央黨校學報》11(6):14-22。
    紀鶯鶯,2012,〈文化、制度與結構:中國社會關系研究〉。《社會學研究》2012(02):60-85
    韋伯著、康樂、簡惠美譯,2007,《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台北:遠流。
    韋伯著、康樂編譯,1985,《韋伯選集(III):支配的類型》。台北:允晨。
    夏林清,2002,〈尋找一個對話的位置:基進教育與社會學習歷程〉。《應用心理研究》16:119-156。
    夏林清,2004,〈一盞夠用的燈:辨識發現的路徑〉。《應用心理研究》23:131-156。
    馬戎,1989,〈科層制與官僚制——韋伯和列寧關於Bureaucracy的論述〉。《社會學與社會調查》6:15-18,25。
    康芸,2007,《社工人員對於自身勞動權益的覺知與因應策略之探討:以台北市公設民營之社會福利機構為例》。花蓮: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康曉光、韓恒、盧憲英,2010,《行政吸納社會:當代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關係研究》。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
    張晉芬,2001,《台灣公營事業民營化:經濟迷思的批判》。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張晉芬,2016,〈勞動法律的身分限制及改革:一個人權觀點的檢視〉。《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02:75-113。
    莊俐昕,2017,〈原住民族社會資本之研究〉。《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1(1):1-47。
    莊蕙慈、謝佳璿,2018,潛藏的社工殺手和社福危機:政府33K定價政策。https://www.twreporter.org/a/social-worker-turnover,取用日期:2020年5月25日。
    陳健民,2007,〈如何在中國用好公民社會理念〉。《探索與爭鳴》2007(7):32-35。
    陳嘉怡,2018,《非典型社會工作:社會福利方案委託對社會工作者專業服務與勞動權益之影響》。台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靜宜,2009,《需要保障的助人者:台灣社會工作的非典型僱用關係》。台中: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黃克先,2012,〈助人專業與多元情緒勞動:社工員與常民助人服務外籍配偶的比較研究〉。《臺灣社會學》24:99-154。
    黃盈豪、陳俊諺,2008,〈台灣社工社群新挑戰:社工勞動權益與人身安全議題與討論〉,論文發表於「追求公平正義社會:社會工作專業的挑戰研討會」,台北: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2008年3月1日。
    黃源協,2001,〈臺灣社區照顧的實施與衝擊-福利多元主義的觀點〉。《台大社會工作學刊》5:53-101。
    黃源協,2013,《社會工作管理(第三版)》。臺北:雙葉書廊。
    黃源協、莊俐昕、吳品儀,2018,〈原鄉部落社會資本與部落營造關聯性之研究〉。《臺大社會工作學刊》37:47-98。
    黃源協、蕭文高,2016,《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第三版)》。台北:雙葉書廊。
    楊偉民,1989,〈組織社會學的產生和發展〉。《社會學研究》1989(1):85-90。
    趙鼎新,2007,《社會運動與革命:理論更新和中國經驗》。台北:巨流。
    劉淑瓊,2001,〈社會服務『民營化』再探:迷思與現實〉。《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5(2):7-56。
    劉淑瓊,2011,〈理想與現實:論臺灣社會服務契約委託的變遷及課題〉。《社區發展季刊》133:462-478。
    劉紹華,2013,《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青年流動》。台北:群學。
    蔡依倫,2016,〈新自由主義的兩張面孔:分析社會福利民營化政策的脫鉤與接合對身心障礙者運動的影響〉。《組織與管理》9(2):155-201。
    鄭天睿,2011,《社會工作者勞動權益的覺醒與行:以社工籌組工會為例》。台北: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鄭怡世、鐘文鎂,2014,〈不友善的勞動處境、不確定的勞動感受:台灣民間社會福利組織社工員勞動現況之探究〉。《當代社會工作學刊》6:86-123。
    賴宏昇,2014,〈社會工作專業人員薪資保障問題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47:220-232。
    謝國雄,1997,《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緒論》。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謝國雄,2003,《茶鄉社會誌:工資、政府與整體社會範疇》。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謝國雄,2007,〈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頁3-35,收錄於謝國雄編,《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台北:群學。
    謝國雄,2013,《港都百工圖:商品拜物教之實踐與逆轉》。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鐘文鎂,2011,《台灣民間部門社會工作人員勞動現況之探究:以接受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補助的組織為例》。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顧忠華,2000,〈台灣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性與自主性〉。《台灣社會學研究》4:145-189 。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