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鍾曉峰
論文名稱: 劉禹錫詩歌創作與政治遭遇關係之研究
指導教授: 呂正惠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3
中文關鍵詞: 劉禹錫政治與文學詩歌創作貶謫詩豪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劉禹錫的詩歌創作歷程與作品內容,受到其政治參與的深刻影響,這種影響主要是指永貞事件待給劉禹錫的打擊、個人情感意志在政治參與上所遭遇到的重重困境和落空。從永貞事件開始到貶謫結束,是劉禹錫詩歌創作歷程中政治情感與怨憤精神最強烈的時期,反映在詩歌主題內容上,有藉禽鳥花草以抒政治怨憤者、有詠史懷古以寄託自我悲憤者、有藉民歌形式與聲調發揚采詩觀風並反映現實者等等;在寫作方式上,有繼承詩騷傳統的比興寄託之作、有對地方民歌與新聲歌曲進行擬作與託寓等等。
    但是,貶謫結束之後的晚年劉禹錫,並沒有放棄對政治事功的追求,卻又碰上中唐晚期複雜的黨爭人事傾軋,終究難逃被排擠的命運。這一歷程的情感狀態雖沒有像永貞事件一樣強烈與複雜,卻多了期望之後的落空、蹉跎了年華卻老大無成的悲感。從這個角度而言,劉禹錫文學創作的歷程與精神,始終受到政治參與的影響。永貞事件、貶謫記憶更是貫穿其一生。但劉禹錫詩歌內容除了反映個人的政治怨憤情感之外,還有一層更可貴的意義存在,那就是在政治困境中所激發出的一種超越意識與理性態度。例如對悲秋傳統的反撥、對人生暮年的理性超越、對生死窮通的達觀等等。而這一部份就是劉禹錫詩歌之中「神妙」、「詩之豪者」的特質。

    關鍵詞:劉禹錫、政治活動、貶謫、詩歌、詩豪


    緒論: 0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01 二、寫作方式與章節安排說明 07 三、參考資料說明 10 上篇:永貞事件與劉禹錫詩歌創作 第一章:中唐政治發展的歷史背景與永貞革新 11 第一節:永貞事件發生之過程與意義 11 (一) 永貞事件之歷史背景 11 (二) 永貞事件之過程與意義 11 第二節:永貞事件與劉禹錫政治命運 14 (一)、扼殺永貞黨人的政治生命與人格 16 (二)、永貞事件在歷史上的爭議與評價 18 第二章:永貞事件在劉禹錫詩歌創作中的反映 19 第一節:幾首長篇詩歌中對永貞事件的回顧 19 第二節:比興寓言之中所寄託的永貞幽憤 23 (一)、寓言諷刺詩-怨刺 24 (二)、自我形象的寓託 35 (三)、詠史作品中的政治意涵 42 第三章:貶謫期間劉禹錫風俗詩歌與新聲歌曲的寫作意義 49 第一節:對民風土俗的描寫和現實關懷 49 (一)、對民風土俗的敘寫和現實的反映 49 (二)、寫作民風土俗的動機與意義 60 1、「以俟采詩者」的寫作動機 60 2、對貶謫鬱悶情懷的抒解 63 第二節:個人詠懷抒情與新聲歌曲的結合-擬民歌體的書寫意義 63 下篇:劉禹錫晚年的政治參與與詩歌創作 第四章:晚年懷古傷逝詩歌的書寫意義 74 第一節:貶謫晚期懷古詩作品所反映的歷史意識 74 (一)、貶謫早期懷古詩的特色 74 (二)、貶謫晚期-以〈金陵懷古〉為代表 77 第二節:對時間流逝悲感的抒發 81 第五章:政治上短暫的樂觀與再度幻滅 87 第一節:從樂觀到幻滅-大和初年的政局和劉禹錫心境之轉折 87 (一) 落寞不平之後的短暫樂觀 87 (二) 文宗朝的政局變化與劉禹錫老大無成的命運 95 第二節:老大無成之悲感的形成及再度幻滅後的態度 101 (一)、老大無成之悲感的形成過程 101 (二)、老大無成之悲感在劉禹錫晚年詩歌中的表現 110 第六章:劉禹錫詩歌中的超越態度-從貶謫時期到晚年 111 第一節:從貶謫期間到晚年的理性精神體現 111 (一)貶謫期間所表現的理性的精神 111 (二)晚年詩歌中的理性精神-生命與世事的變遷自有其規律 117 第二節:對人生之暮年的超越 120 (一) 對悲秋傳統的超越 120 (二) 對人生暮年的超越 123 結論 131 參考文獻 133 附錄□略述劉禹錫的詩歌創作觀念之變遷與內涵 145

    參考書目

    1、 古籍部分是以經史子集的順序來排列。
    2、 專書部分與期刊論文以姓氏筆畫為排列順序。
    3、 學位論文部分則以發表或出版的年代先後為排列順序。

    【古籍】

    [清]阮元注:《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唐]韓愈:《順宗實錄》,(百部叢書集成60輯,海山仙館叢書)

    [唐]李肇:《國史補》,(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後晉〕劉昫:《舊唐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據鄱陽胡氏仿元本校刊,1976年9月)。

    〔宋〕歐陽修等:《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7月)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元]辛文房撰,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8月)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台北:大化書局,1977年5月)

    〔唐〕劉禹錫:《劉禹錫集》,卞孝萱校訂,(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2月)

    〔唐〕元稹:《元稹集》,冀勤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6月)

    〔唐〕柳宗元:《柳宗元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月第三刷)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台北:里仁書局,1970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6月)

    [清]清仁宗敕編:《全唐文新編》,(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7月第7次印刷)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1月第5次印刷)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8月第4刷)

    【專書】

    卞孝萱:《劉禹錫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卞孝萱:《劉禹錫叢考》,(成都:巴蜀書社,1988年7月)

    卞孝萱:《劉禹錫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1月)

    卞孝萱:《唐人小說與政治》,(廈門:鷺江出版社,2003年6月)

    王國安箋釋:《柳宗元詩箋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

    王元明主編:《劉禹錫詩文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89年2月1刷)

    方介:《韓柳新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3月初版)

    呂正惠編:《唐詩論文選集》,(台北:大安書局,1985年4月初版)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9月)

    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1刷)

    吳相洲:《中唐詩文新變》,(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6年8月)

    吳相洲:《唐詩創作與歌詩傳唱關係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吳相洲:《唐代歌詩與詩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一刷)
    版社,1996年11月)

    吳鋼、張天池選注:《劉禹錫詩文選注》,(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9月1刷)

    宋緒連、趙乃增、董維康:《唐詩藝術技巧分類辭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11月1刷)

    沈冬:《唐代樂舞新論》,(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3月初版)
    □□ 尚永亮:《元和五大詩人和貶謫文學考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2月)

    杜曉勤:《隋唐五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12月1版)。

    孟二冬:《中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

    周祖譔編選:《隋唐五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1月)

    林明珠:《劉禹錫詩新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2002年)

    屈守元、常思春主編:《韓愈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7月)

    屈萬里:《詩經詮釋》,(台北:聯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4月初版第12刷)

    孫昌武:《柳宗元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

    胡可先:《政治興變與唐詩演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5月)

    胡可先:《中唐政治與文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

    查屏球:《唐學與唐詩》,(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5月)

    馬銘浩:《唐代社會與元白文學集團關係之研究》,(台_: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6月初版)

    陶敏、李一飛:《隋唐五代文學史料學》,(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1月)

    陶敏、陶紅雨校注:《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上、下)(長沙:嶽麓書社,2003年11月一版

    章士釗:《柳文指要》,(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1月2刷)

    喬象鍾、陳鐵民主編:《唐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6月)

    張步雲:《唐代詩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2刷)

    張修蓉:《中唐樂府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10月)

    陳伯海主編:《唐詩彙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2刷)

    陳香:《柳枝詞與竹枝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陳友冰:《海峽兩岸唐代文學研究史:1949-2000》,(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1版)。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9月)

    畢寶魁:《韓孟詩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0年2月1版)

    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6月)

    傅璇琮、李一飛、陶敏:《唐五代文學編年史》,(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年12月1版)

    傅璇琮:《唐詩論學叢稿》,(北京:京華出版社,1999年10月)

    傅錫壬:《牛李黨爭與唐代文學》(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4年9月)

    劉航:《中唐詩歌嬗變的民俗觀點》,(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黃永年:《唐史史料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12月)

    黃永年:《六至九世紀中國政治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一刷)

    楊軍箋注:《元稹集編年箋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年6月1刷)
    年11月)

    廖美雲:《元白新樂府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6月初版)

    瞿蛻園:《劉禹錫集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0月)

    欒貴明、田奕等編:《全唐詩索引》,(劉禹錫卷)(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蔣維菘等:《劉禹錫詩編年箋注》,(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

    潭潤生:《唐代樂府詩》,(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3月)

    蔡瑜:《唐詩學探索》,(台北:里仁書局,1998年4月)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五月初版)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4月初版)

    鍾優民:《新樂府詩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1版)

    羅宗強、郝世峰主編:《隋唐五代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8月)

    羅立剛、倪進等人著:《中國詩學史》(隋唐五代卷),(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龔鵬程主編:《五十年來的中國文學研究:1950-2000》,(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

    【單篇期刊論文-以劉禹錫為主】

    王樹海:〈佛禪與劉禹錫的人情詩性〉,(《社會科學戰線》2002年第6期),頁92〜99。

    方瑜:〈劉夢得的土風樂府與竹枝詞〉,收於《文學評論》(台北:書評書目出版社,1975年),頁81〜105。

    白俊奎:〈劉禹錫貶謫時期的詠史懷古詩述論〉,(《西南民族學院學報》社科版,2000年第21卷第7期),頁78〜81。

    邱燮友:〈唐代民間歌謠的結構〉,《書目季刊九卷三期》

    吳汝煜:〈談劉禹錫詩歌的藝術美〉,(《文史評論》1983年第三期),頁122〜132。

    吳在慶:〈略談劉禹錫筆下的土風民俗〉,(《東北師大學報》社科版,1997年第3期),頁68〜72。

    吳在慶:〈略談唐四詩人詩中的民俗風情〉,(《南平師專學報》社科版,1997第1期),頁27〜33。

    何劍平:〈劉禹錫與佛教〉,(《唐都學刊》2003年第3期),頁10〜14。

    余才林:〈劉禹錫、柳宗元與武元衡關係論略〉,(《唐都學刊》1999年4月第15卷第2期),頁15〜19。

    林明珠:〈論劉禹錫土風樂府與竹枝詞的書寫意義〉(《花蓮師院學報》2000年第十五期)頁25〜51。

    尚永亮:〈劉禹錫詠史懷古詩的類型和特點〉,(《東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0年8月第二卷第3期),頁105〜108。

    唐驥:〈劉禹錫散文略論〉,(寧夏:《寧夏大學學報》,社科版1995年第4期),頁47〜51。

    唐曉敏:〈劉禹錫與韓柳文學思想的差異〉,(《綏化師專學報》2000年9月第20卷第3期),頁27〜31。

    許總:〈雄豪之概與清峻之美-劉禹錫詩論〉,(蘇州:《蘇州大學學報》社科版1996年第2期),頁41〜45

    鄒旭光:〈論韓柳〈天說〉的自然天道觀〉,(南京:《南京社會科學》2002年第2期),頁79〜83。

    賀秀明:〈堅貞.憤懣.豁達-劉禹錫朗州時期心態探析〉,(廈門:《廈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年第四期,頁68〜74。

    馮小標:〈作為整體的「不平則鳴說」對中唐文學與風格的影響〉,(《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年3月第28卷第2期),頁108〜112。

    傅明善:〈十年來劉禹錫研究綜述〉,(《湖州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四月第23卷第2期),頁1〜5。

    劉夢初:〈劉禹錫對遷謫文學傳統的突破〉,(《中國韻文學刊》2002年第1期),頁21〜27。

    劉鐵峰:〈騷怨情懷:劉禹錫〈竹枝詞〉新論〉,(《濟南:《山東社會科學》2000年第六期》),頁101〜103。

    劉夢初:〈論劉禹錫貶謫中的「詩豪」品格〉,(常德:《常德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2000年1月第25卷第1卷),頁64〜67。

    趙榮蔚:〈甘露之變與劉禹錫後期詩歌創作〉,(《鹽城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2000年第3期),頁9〜11。

    蕭瑞峰:〈劉禹錫研究二題〉,(成都:《天府新論》1989年第一期),頁71〜77。

    蕭瑞峰:〈論劉禹錫的民歌體樂府詩〉,(杭州:《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1989年第一期),頁40〜47。

    蕭瑞峰:〈論劉禹錫詩的歷史地位〉(《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5年,第五期)

    蕭瑞峰:〈論劉禹錫後期的詩歌創作〉,(杭州:《杭州大學學報》1995年12月第25卷第四期),頁92〜98。

    蔡忠道:〈從〈遺山論詩絕句〉談劉禹錫的諷諭詩〉,(《中國文化月刊》1998年1月第214期),頁48〜62。

    霍有明:〈劉禹錫詩歌創作中的「尚怪」之風〉,(《陝西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2000年12月第29卷第4期),頁43〜48。

    羅筱玉:〈《劉禹錫詩集編年箋注》注釋商榷〉,(《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1年第3期),頁29〜32。

    【單篇期刊論文-其他】
    王樹海:〈貶官禪悅與柳宗元的詩歌創作〉,(《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2003年第4期)頁89〜93。

    王幼華:〈劉禹錫(竹枝詞)辨析〉,(《育達人文社會學報》2004年7月),頁220-232 。

    李春燕:〈永貞革新失敗後柳宗元寓言創作淺論〉,(《北方論叢》1998年第2期),頁75〜77。

    李寶玲:〈皓首同歸兩心知--試論劉禹錫與白居易的際遇與詩藝〉,(《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000年11月),頁55-74。 

    吳在慶:〈論韓愈的憂讒畏禍心理及對其創作的影響〉,(《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98年第1期),頁74〜79。

    周尚義:〈唐代遷謫詩文述略〉,(《常德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2002年7月第27卷第4期,頁28〜30。

    郝世峰:〈倘佯乎從道與從眾之間-中唐士人心態論〉,(《人文雜誌》1994年第4期)頁108〜114。

    侯迺慧:〈唐代懷古詩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研究》,2000年第3期。
    10陳英傑:〈從劉禹錫詩看其與牛李黨爭之關係〉,(《東方人文學誌》2003年3月),頁81-108 。

    高建新:〈論柳宗元山水詩中的悲情〉,(《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2年3月第23卷第3期)60〜64。

    陳允鋒:〈韓愈天命觀的文學意義及其對詩學思想的影響〉,(《南開學報》哲社版,2002年第5期)頁92〜97。

    劉振婭:〈貶謫與唐詩〉,(《廣西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第1期),頁49〜57。

    魯永良:〈從柳宗元詩歌看中唐五言排律的創作〉,(《柳州師專學報》2001年3月第16卷第1期),頁12〜15。

    歐陽峻峰:〈韓愈謫陽及其險怪詩風的形成〉,(《周口師專學報》,1998年12月第15卷第6期),頁21〜23。

    盧紅:〈柳宗元被貶後的心理分析〉,(《廣西社會科學》,2000年第6期)頁125〜127。

    韓經太:〈「在事為詩」申論-對中國早期政治詩學現象的思想文化分析〉,(《中國文化研究》,2000年秋之卷),頁95〜104。

    謝漢強:〈柳宗元在柳州時期的詩文創作〉,(《柳州師專學報》2001年3月第16卷第1期),頁7〜11。

    戴偉華:〈柳宗元貶謫期創作的「騷怨」精神-兼論南貶作家的創作傾向及其特點〉,(《文學遺產》1994第4期),頁44〜52。

    【學位論文】

    張肖梅:《劉禹錫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6月

    楊秋生:《劉禹錫及其詩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7月

    呂正惠:《元和詩人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4月。

    劉菁菁:《劉禹錫的文學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6月

    廖振富:《唐代詠史詩的特質與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張玉芳:《唐詩中的罪與罰-唐代詩人貶謫心態與詩作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潘志宏:《晚唐三家詠史詩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6月。

    余亞萍:《唐代詠史詩與中國傳統士文化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博士論文,1998年

    朴培卿:《唐宋文人竹枝詞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蔡幸娟:《中國文學中「地域觀」的發展:以文人與民歌之關係為主要範圍的探討》,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7月

    向懿柔:《唐代詠史絕句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7月。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