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芝澐
Wang Chih-Yun
論文名稱: 一位三年級教師發展數學課室討論文化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f a Third-Grade Teacher Developing Mathematical Class Discussion Culture
指導教授: 蔡文煥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數理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8
中文關鍵詞: 數學課室討論社會規範社會數學規範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 mathematical class discussion, social norms, sociomathematical norms, 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是以質性的行動研究進行分析,探討一位三年級教師如何在班級課室中運用策略發展數學課室討論文化之行動研究。在社會互動的過程中透過收集教學現場的錄音錄影資料、學生的解題記錄、數學教師成長團體的討論以及諍友的意見和教學省思日誌等,進行教學反思,以精進教學能力。
    行動研究結果,教師在發展三年級數學課室討論中,透過策略運用、形成的社會規範有:舉手發言、面向大家,大聲說清楚、安靜專心聽、解題記錄要清楚明白、看(聽)不懂就要問;社會數學規範有:每個人都要「說數學」、分類並比較解題記錄、解題策略要合理為大家接受、回到題目說明理由想法、形成有效率的解題記錄、發現數學關係等。發現形成規範是促進課室討論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
    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一些困難,例如:學生聽而不聞的常規習慣不佳、缺乏自信、抄襲以致解題速度慢、解題固著性、成人算則的影響、討論形式化、教師專業不足。但也發現教師在備課能力、佈題能力、及引導討論能力上都有明顯成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自信心都回來了,低學習成就學生的學業表現明顯進步許多,這是課室討論最大的收穫。


    An Action Research of a Third-Grade Teacher Developing Mathematical Class Discussion Culture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an approach of developing the discussion culture in a mathematical class through the action research from a third-grade teacher. We could establish the mathematical knowledge from the process of social interaction and enhance the sophisticated teaching ability and solve the teaching plight through some teaching reflection.
    This study was executed with some qualitative action research analysis. They are including some approaches of collecting the audio or video data from some teaching sites, the students' problem-solving records, the discussing records from the mathematics teacher support groups, and the comments and teaching reflection log from some friends capable of direct admonition.
    The outcome of the action development was to show that some social norms were formalized by a teacher in third-grade mathematics classrooms. They include raising a hand before making a speech, facing to people, speaking with loud and clear voice, listening with quiet and concentrated mood, recording of problem-solving with concise statements and asking if you do not understand of the details.
    Sociomathematical norms include that everyone need to explain mathematics, clarify and compare problem-solving records, have the problem-solving strategies accepted by others, explain the ideas of reasons when you return to the topic, formalize the efficient problem-solving records and discover the mathematical relationships.
    We encountered some difficultie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such as, general poor habits, lack of self-confidence, slow problem-solving speed for copying, stick to some problem-solving method, adult operators effect, facial discussion and lack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skill. But we also found that most of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confidence were all coming back.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for those low achievements students has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which is the largest harvest via the classroom discussion.

    Keywords: mathematical class discussion, social norms, sociomathematical norms, action research.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目次 Ⅲ 表次、圖次 Ⅳ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學習理論基礎9 第二節 數學課室討論文化的探討.16 第三節 數學課室討論文化的實證研究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選擇行動研究的原因39 第二節 研究情境40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44 第四節 研究場域的問題分析46 第五節 擬定行動策略47 第六節 研究資料的蒐集48 第七節 研究資料整理、分析與驗證51 第四章 行動歷程與研究結果 第一節 從安全、自主的發表環境出發55 第二節 揭開課室討論的序幕----建立社會規範59 第三節 揭開課室討論的序幕----建立社會數學規範93 第四節 規範建立的省思與收穫及策略整理回顧130 第五章 行動後的分享與建議 第一節 行動結果的分享143 第二節 建議151 參考文獻153 附錄 附錄一 數學課室討論期末回饋單總表161 附錄二 數學日記—分數165 附錄三 數學日記—乘法166 附錄四 數學日記—乘法2167 表 次 表2-2-1討論活動之困難,可採行的解決策略25 表2-3-1蔡志超(2002)觀察佳佳老師營造班級討論活動之策略表28 表2-3-2王義傑(2004)觀察小慧老師發展班級社會規範和社會數學規範策略表29 表2-3-3李慶忠(2011)形成美術班社會規範和社會數學規範之行動策略表30 表2-3-4劉俊德(2010)形成兒童數學討論社會規範和社會數學規範之策略與結果32 表2-3-5綜合實證研究形成的規範、策略方法一覽表34 表2-3-6數學課室討論對教師和學生的成長36 表3-5-1擬形成的規範策略48 表3-7-1原案資料之編碼52 表4-4-1形成的社會規範與施行之策略131 表4-4-2形成的社會數學規範與其策略132 表5-1-1本研究發展的困難與文獻提及之困難比較一覽表148 圖 次 圖2-2-1班級課室討論的進行方式18 圖3-2-1教室平面圖.41 圖3-3-1研究架構45 圖4-2座位表75

    一、中文部分
    丁雪茵譯(1997)。發展兒童心智:尋找歷史的、社會的、與文化的小孩。兒童發展理論與幼教實務學術研討會手冊。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教系、幼教中心。
    王春展(1996)。情境學習理論及其在國小教育的應用。國教學報,8,53-71。
    王義傑(2004)。一個國小三年級數學教室社會數常規發展歷程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2009)。閱讀,動起來。香港閱讀現瑒。台北:天下雜誌。
    何琦瑜、李岳霞(2011)。7原則—打造全局式學習。親子天下,21,148-150。
    吳文忠(1999)。課堂研究。台北:五南。
    吳幸宜譯(1994)。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台北:心理。
    吳明隆 (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李慶忠(2011)。三年級科任數學教師建構學生社會數學規範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婉鳳(2006)。透過課室討論文化的教學促進四年級學童數學溝通能力表現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佩芬(2010)。數學課,也能練寫作。親子天下,18。134-135。
    余旭姿(2009)。情境引導配合後設認知對多類型乘除概念連結學習歷程成效之探究—以國小二年級學童為例。台南大學數學教育系碩士論文。
    林文生、鄔瑞香(1999)。數學教育的藝術與實務。另類的教與學。台北:心理。
    林碧珍譯(1997)。皮亞傑,發展的機制和學校的學習—皮亞傑的理論和算術的教學。兒童發展理論與幼教實務學術研討會手冊。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教系、幼教中心。
    林清山譯(1997)。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Richard E. Mayer。台北:遠流。
    林宜臻、林沂昇(2007)。數學教育改革之檢討、成效評估與未來展望。十年教改的回顧與展望—課程與教學類【專刊】。教育資料與研究,24(4)。
    林麗卿譯(1997)。與幼兒共織記憶。兒童發展理論與幼教實務學術研討會手冊。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教系、幼教中心。
    周筱亭(2000)。從課程標準到課程綱要—以數學學習領域為例,九年一貫課程的教與學,33-46。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房昔梅、鍾靜(2005)。國小教師在高年級實施討論式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報,18(2),33-64
    郭重吉(1995)。漫談建構主義在數理教學上的應用。建構與教學,16。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之華(2010)。常態分班,怎樣做更好?親子天下,18,32-34。
    陳永輝(2004)。促進數學課室班級討論活動之行動研究—以三年級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素貞(2011)。協同一位國小教師發展課室討論文化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淑娟(1999)。透過合作行動研究探討一個國小班級的數學討論活動。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淑娟、劉祥通(2002)。國小班級數學討論活動可行方案之探討。科學教育學刊,10(1),87-107。
    陳姿靜(2004)。一位五年級教師實踐分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家鵬(2008)。數學課室討論文化下國小五年級數學推理規範之發展:以分數為例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康淑娟、劉祥通(2010)。數學提問教學之探討與應用。科學教育月刊,333。
    楊雅心(2010)於國小教師培養學生數學課室討論文化之行動研究—以一年級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張春興(2010)。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1993)。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英傑、張素宜(2008)。小寶貝,我把數學變簡單了!--從情境學習理論談數學課程設計。科學教育月刊,313,9-17。
    張祐慈、楊淑芳、許雅玲(2002)。符號互動論在教育上的應用之探討。國教之聲。取自edu.nttu.edu.tw/educyev/upload/teach/…1999.doc
    張靜嚳(1995)。何謂建構主義?建構與教學(3)。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張靜嚳(1996)。建構教學:採用建構主義,如何教學?建構與教學(7)。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張靜嚳(1996)。建構教學問題與評量?建構與教學(7)。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張靜嚳(1996)。傳統教學有何不妥?。建構與教學(4)。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許玉齡譯(1997)。教育改革之道—從自主性的發展著手。兒童發展理論與幼教實務學術研討會手冊。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教系、幼教中心。
    許淑珠(2005)。國小二年級學生數學溝通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斯琪(2002)。數學教師降低國中學生數學焦慮之行動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芳菊(2011)。新學習時代的4大變革。親子天下,21,128-133
    許修豪(2004)。由數學本質、哲學觀解析我國國小數學課程之內涵。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0。
    許馨月(2002)。國小教師實行討論式數學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
    黃永和(2009)。情境學習與教學研究。台北:華香園。
    黃政傑(2004)。教學原理。台北:師苑。
    黃俊程(2011)。合作學習對國中七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成就與數學焦慮的影響。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麗卿(2002)。從分析學生爭論解題紀錄的合理性探討社會數學規範的內涵。第六屆課程與教學論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1-21。
    游麗卿(1999b)。教室溝通活動的實施--教師如何運用小組成員的互動培養學生溝通知能。班級經營,4(3),10-21。
    廖怡甄(2009)。一位一年級教師發展數學課室討論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毓信(1998)。建構主義與數學教育。數學傳播,22(3),36-49。
    劉柏宏(2004)。從美國「數學戰爭」看台灣的數學教育。數學傳播,28(4)。
    劉俊德(2010)。一位三年級教師形成兒童數學討論規範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文煥、林碧珍(2002)。發展數學課室之討論文化藉以提昇學童之智力自主性之數學教育研究專題研究計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九十四年度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4-2521-S-134-001)
    蔡文煥(2004)。九年一貫數學能力指標之詮釋:國小連結部分。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九十二年度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蔡文煥(2004)。協同教師發展有利數學意義產出之課室討論文化之研究。北京研討會。
    蔡文標(2002)。影響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數學成就的相關因素及直接教學效果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蔡昭傳(2009)。數學課室討論文化對國小六年級學童代數概念表現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志成(2006)。探討三年級學生問題解決歷程與課室討論文化的關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志超(2002)。一位低年級教師促進全班數學討論活動之探討。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歐惠如(2006)。數學推理規範發展下對三年級學生數學推理歷程之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戴絹穎(2006)。一位二年級教師促進社會數學規範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靜(2005)。論數學課程近十年之變革。教育研究月刊,133,124-134。
    鍾靜(2005)。討論式數學教學的理論與實務。運用科技增進數學教師專業發展學術研討會。
    鍾靜(1997)。低年級數學課室文化的轉變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501-532。
    顏擇雅(2011)。四書改必選,孔子怎麼看。親子天下,25,42-43。
    顏國樑(2003)。從教師專業發展導向論實施教師評鑑的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8,259-286。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Ball, D. L.,& Bass, H.(2003). Making reasonable in school. In J.Kilpatrick, W. G. Martin, & D. Schifter(Eds.)A research companion to principal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pp.27-44.)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1989)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1). 32-42
    Cobb,P., & Yackel, E. (1996)Constructivist, emergent, and socialcultural perspectives in the context of developmental research .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1(3/4), 175-190.
    Cobb, P., Boufi, A., McClain, K., & Whitenack, J. (1997)Reflection discourse and collective reflection.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8(3)258-277.
    Cobb, P., Yacker, E., Wood, T.(1995)The Teaching Experiment Classroom.. In P. Cobb &H. Bauersfeld(Eds.), Emergence of mathematical meaning: Interaction in classroom cultures(pp.163-201).Hillsadale, NJ: Erlbaum.
    Daniel J.Walsh. (1996).Remembering with childre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Daniel J.Walsh. (1996). Developing children’s minds:The quest for the histor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child.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Kamii, C and Janice K.Ewing.(1996). Basing teaching on Piaget’s constructivism. Childhood Education, Vol.72, No.5,1996
    Kamii, C(1996).Basing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on Piaget’s constructivism. Childhood Education,
    Kamii, C, Clark, F, B., and Dominick, A(1994).This six national goals a road to disappointment. Phi Delta Kappan, Vol 75,No.9,May 1994
    Kamii, C(1996)Piaget , the mechanisms of development and school lerning Piaget’s theory and dthe teaching of arithmetic. Prospects, Volxxvi, No.1,March 1996.
    McClain,K., & Cobb, P.(2001). An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of socialmathematical norms in one first-grade classroom.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32(3)236-266.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2000).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Phillips, T.(1985). Discourse development after the age of nine. In G. Wells, & J.
    Nicholls(Eds.). Language and learning an interactional perspective. London : Falmer press.
    Tsai, W. H. (2004)Supporting teachers on developing teaching norms based on children’s learning mathematics. The Proceeding of the 28th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pp.4-329~4-336)Bergen, Norway.
    Tsai, W. H. (2006)Connecting children’s in-school with out-school mathematics by using mathematical writings. The proceeding of the 30th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pp.t-~4-)
    Wood, T.(1999).Creating a context for argument in mathematics clas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30(2), 171-191.
    Yackel, E., Cobb, P. & Wood, T.(1991). Small-group interactions as a source of learning opportunities in second-grade mathematics. Journal for Reaseara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2(5),390-408
    Yackel, E., & Cobb, P.(1996). Sociomathematical Norms, Argumentation, and Autonomy in Mathematics. Journal for Reaseara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7(4),458-477.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