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玉潔
Yu-Jie Xu
論文名稱: 網路平台的參與度對學習成果及學習態度之影響
The Effect of Participation on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Attitude Based on Facebook
指導教授: 林秋斌
Chiu-Pin Lin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8
中文關鍵詞: Facebook網路合作學習參與度學習成果學習態度
外文關鍵詞: Facebook, network collaborative learning, participation, learning achievement, learning attitude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網路在目前大學生的學習環境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然而隨著網路概念的改變,越來越多的資料內容乃是由使用者所貢獻,在這樣自由又不受約束的網路平台上,如何在資料搜尋的過程中,分析並判斷資料的正確性,進而彙整相關知識,便是一個重要的網路學習課題。
      網路合作學習讓學生得以透過分享討論的方式,在數種異同的想法中進行思辯,擷取眾人的意見與想法,進而彙整成一個雖然未盡完美,但思慮較為周密完善的答案。在網路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雖然會產生一個共同的學習成果,但是學生在其間所投入的參與度與其個人習得的成果及學習態度關係為何,卻是本研究所關注的重點。因此,本研究以Facebook做為實驗平台,設計二個問題活動來進行相關性驗證,實驗對象為34位大學部學生,共進行四週的網路合作學習活動。
      分析結果發現,在活動問題一中,參與度與學習成果不具顯著相關性,而在活動問題二中,參與度與學習成果具有顯著相關性,之所以產生此種情況,本研究認為是由於活動進行環境不同所致。由於本活動乃是從觀察的角度,觀察學生在網路平台上的合作情形,且態度量表所檢視的是學生的既定技能,在活動進行的過程中,並未給予學生相關網路使用策略或指示,學生對使用網路的既定能未曾有所變化,以至於參與度與學習態度在活動問題一與活動問題二皆不具有顯著相關性。


    The processing of how to get the data from the internet , and make sure those are correct before summarize them become the knowledge, it is significant of the network learning topic.
    Both sharing and discussing are main parts of the network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ven the results are not perfect but more considerable. So in this research , selecting 34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o solve two questions base on Facebook platform, within 4 weeks. They participated those will design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xperiment on network , and try to find out the relations between personal participation and learning results which include achievement and attitude.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that find out the significance between participation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is not distinguished in the first experiment , but distinguished in the second experiment. The significance between participation and learning attitude both experiments are not distinguished. There are two reasons, the first was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 not consistent, the second was students who are not given instructions for the network learning.

    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謝辭 第1章 前言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與問題 2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1-4. 名詞釋義 4 第2章 文獻探討 7  2-1. Web 2.0與網路學習環境 7   2-1-1. Web 2.0的概念與特色 10   2-1-2. Web 2.0的學習特性 16   2-1-3. Web 2.0的相關應用服務 18  2-2. Facebook平台 23   2-2-1. 平台介紹 23   2-2-2. 互動功能 25   2-2-3. 相關研究 27  2-3. 合作學習與知識分享行為 30   2-3-1. 網路合作學習 33   2-3-2. 知識分享 37   2-3-3. 合作競爭理論與囚徒困境 39 第3章 研究方法 43  3-1. 研究設計 43  3-2. 研究對象 44  3-3. 研究流程 50  3-4. 實驗架構 51  3-5. 研究工具 55  3-6. 資料處理 56 第4章 研究結果 57  4-1. 參與度分析 57  4-2. 學習成果分析 59  4-3. 學習態度量表分析 61  4-4. 相關性分析 66  4-5. 問卷訪談分析 68 第5章 結論與建議 81  5-1. 結論 81   5-1-1. 參與度與學習成果之相關性 81   5-1-2. 參與度與學習態度之相關性 82   5-1-3. Facebook在學習活動的應用 82  5-2. 未來建議 84 參考文獻 85  英文資料 85  中文資料 88  線上資料 92 附錄 93  附錄一 活動測驗卷(一) 93  附錄二 活動測驗卷(二) 94  附錄三 小組互評表 95  附錄四 網路學習態度量表 96  附錄五 背景資料調查表 97  附錄六 訪談問卷 98

    參考文獻

    英文資料
    Anderson, L. S., & Hildenbrand, E. K. (2009). Can Facebook Replace Face-to-Face?. 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37(2), 8-9.
    Brown, J. S. & Duguid, P.(2001). Knowledge and Organization: A Social-Practice Perspective. Organization Science, 12(2), 198-213.
    Bugeja, M. J. (2006). Facing the Facebook.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52(21), C1-C4.
    Chen,G.D.,Ou,K.L.,Liu,C.C.,& Liu,B.J.(2001). Intervention and strategy analysis for web group-learning.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ed Learning, 17(1), 58-72.
    Davenport, T.(1997). Some Principle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Working Paper.
    Davenport, T.H., & Prusak, L. (1998).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Davidson, N. & Worsham, T.(1992).Enhancing Thinking Through Cooperative Learning.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Dixon, N.D. (2000). Common Knowledge: How Companies Thrive by Sharing What They Know.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Drucker, P. F. (1999). Knowledge-worker productivity: the biggest challenge.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1(2), 79-94.
    Eberhardt, D. M. (2007). Facing Up to Facebook. About Campus, 12(4), 18-26.
    Farr, G. (2009). Mad Magazine to Facebook: what have we learned? Teacher Librarian, 36(5), 30-32.
    Gilbert & Hayes (1996).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to Achieve Successfu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echnovation , 16(4), 301-302.
    Grineski, S.(1996).Cooperative Learn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Champaign : Human Kinetics.
    Haverback, H. R. (2009). Facebook: Uncharted territory in a reading education classroom. Reading Today, 27(2), 34-34.
    Heiberger, G., & Harper, R. (2008). Have You Facebooked Astin Lately? Using Technology to Increase Student Involvement. New Directions for Student Services, 124, 19-35.
    Hendriks, P. (1999). Why share knowledge? The influence of ICT on motivation for knowledge sharing.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6(2), 91-100.
    Hilke, E. V.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Bloomington: Phi Detta Kappa Educational Foundation.
    Hiltz, S. R. (1994). The Virtual Classroom: Learning Without Limits via Computer Networks. Norwood NJ: Ablex Publishing Corp.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9).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Competitive,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5th ed.).Massachusetts : Allyn and Bacon.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 Holubec, E. J. (1994).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pp. 1-12, Alexandria, VA: ASCD Publication.
    Johnson, D. W., Johnson, R. T., & Holubec, E. J. (1990). Circles of learning: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Edina, MN: Interaction.
    Mason, R. (1995). Using Communications Media in Open and Flexible Learning. London: Kogan Page Limited.
    Nonaka, I. & Toyama, R. and Konno, N. (2000). Ba and Leadership: 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 Long Range Planning. SECI, 33, 5-34.
    Riel, M., & Harasim, L. (1994). 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network learning. Machine-Mediated Learning, 4(2), 91-113.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Slavin, R.E. (1990).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8(2), 71-82.
    Steeples. C. (1993). A computer-mediated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adult learners: supporting collaboration and self-direc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2(4), 443-454.
    Wijnhoven, F. (1998). Knowledge Logistic in Business Contexts:Analyzing and Diagnosing Knowledge Sharing by Logistic Concepts.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5, 143-157.

    中文資料
    Adhi Susilo、王申(2009)。利用“Facebook”發展網路學習社區。天津電大學報,2009年13卷第1期。
    于富雲(2001)。從理論基礎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效益。教育資料與研究,38期,22-28。
    王存國、季延平、范懿文(1996)。決策支援系統。台北:三民書局。
    王岱伊(2002)。小組合作學習策略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國棟(2005)。促進學習者有效進行網路合作學習之操作策略。國立台南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淳平(2003)。網路學習中班級互動與群組互動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淑如、王裕德(2001)。教學新策略-網路合作學習。臺灣教育,603期,33-39。
    王智玄(2000)。新的學習策略—網路合作學習。資訊與教育雜誌,78期,42-50。
    王進德(2003)。網路合作學習同儕評量系統評語輔助功能之研究—以APEC Cyber Academy為例,國立臺南大學 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錦裕(2002)。線上閱讀的學習時間型態與學習互動及學習成就相關性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麗麗(1993)。使用電腦教學時的教師角色。臺灣教育,512期,21-23。
    江南輝(2003)。媒體課程VS.學習者的學習迷思。師友月刊,429期,42-45。
    吳承翰(2006)。教師資訊科技訓練教材之發展─以「部落格軟體LifeType」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美美(1998)。建構一個終生學習的自學識網路資源知識庫。教學科技與媒體,41期,32-42。
    吳偉銍(2005)。探討網路教學與合作學習對學習成效之影響—以國中資訊護照檢測為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蕙怡(2003)。利用網路教學平台之同步討論功能─探討群組特質與群組大小對合作學習成效之影響。淡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鐵雄、林奇賢、邱瓊慧、孫光天、朱國光、趙美蘭(1998)。電腦網路在台灣中小學教育上之應用研究。第七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論文集。446-453頁。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呂益彰(2000)。網路學習社群於大學實施之實證研究─社群的使用、影響使用的因素及對學業成就的影響。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怡慧(2000)。網路教學環境上群組合作學習分組方式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淑芬(1997)。超本文網路合作學習環境中互動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立勳(1994)。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周倩、孫春在(1996)。遠距合作學習環境之設計與建立:CORAL經驗。教學科技與媒體,26期,13-21。
    周華傑(2005)。教育Blog應用的侷限和發展方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6期,5-81。
    林伯峰(2007)。Web 2.0之創新應用服務與經營模式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奇賢(1998)。網路學習環境的設計與應用。資訊與教育雜誌,67期,34-49。
    侯嘉昌(2008)。知識工作者藉由部落格進行知識分享對壓力紓解之影響研究,大同大學資訊經營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施瑞瑄 譯(2006);Fievet.C、Turrettini.E(2004)。誰沒部落格!。台北:城邦。
    洪明洲(1998)。網路教學Teaching on internet。台北:華彩。
    紀安珍(2005)。合作學習在一年級生活課程教學的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馨文(2000)。國小學童使用不同網路溝通機制進行合作學習之探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碧玉(2004)。網路學習社群互動策略之實證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世忠(1998)。建構教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張基成(1998)。教師專業成長網路學習社群的建立。迎接二十一世紀師資培育—教師專業知能的省思研討會論文集。130-140。台北:淡江大學。
    張清源(2003)。小組互評式電子卷宗教學在國小自然科學習上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淑美(1992)。合作學習的涵義、實施與成效。教育文粹,21期,20-25。
    梁政良(2007)。Web2.0服務應用於E化學習歷程檔案管理系統之設計與實作。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梁斌(2008)。基於web2.0的學習。開放學習,2008年2月。
    許智超(2002)。網路合作學習系統之發展與應用。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姚真、黃惠仙(2002)。網路合作學習情境中的小組同步互動歷程與學習者角色分析:個案研究。教育研究月刊,95期,97-112。
    陳昱宏、黃台珠(1998)。以社會建構主義的觀點看─一個高中生物教室中的合作學習。第十五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彰化:彰化師範大學。
    陳重光(2006)。網路合作學習中小組合作競爭學習方式對國小學童專題研究製作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煥彬(1999)。網路合作學習系統之規劃、建置與評估。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謙民(2007)。維基協同創作系統於教學上之研究。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第十七屆課程與教學論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曾志朗(1997)。資訊網路對教育現代化的影響。科技報導,185期,2-4。
    湯平治(2001)。小組合作學習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識字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暨閱讀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世明(2008)。網路合作學習平台同儕評量模組發展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政傑、吳俊憲(2006)。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台北:五南。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黃惠仙(2002)。網路學習者互動歷程之研究-以文本溝通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金婷、卓宜青、劉旨峰、袁賢銘(2000)。學習社群理念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35期,60-66。
    劉秀嫚(1998)。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公民訓育學報,7期,285-294。
    劉建廷(2006)。設計部落格以支援整合式的數位學習機制。國立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皓帆(2007)。影響虛擬社群成員知識分享意願-基於社會資本理論及習慣領域理論。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盧昉暄、郭屹恩(2009)。運用Facebook網路社交平台建立之華語文教學設計模組初探:「Travel to Taiwan with Novia」課程設計。第2屆Web 2.0與教育國際研討會。中壢市:中央大學。
    賴怡君、張瑜芳、劉旨峰(2009)。Facebook使用動機與其對交友課業之影響。第2屆Web 2.0與教育國際研討會。中壢市:中央大學。
    謝昂芬(2008)。教育應用類部落格經營者知識分享之動機及行為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線上資料
    Peter M.Senge(1998)。The Society for Organizational Learning。取自http://www.solonline.org/
    Tim O'Reilly(2005)。What Is Web 2.0?Design Patterns and Business Model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oftware。取自http://www.oreillynet.com/pub/a/oreilly/tim/news/2005/09/30/what-is-web-20.html
    Tim O'Reilly(2006)。盧澤宇 譯。什麼是Web 2.0(Ⅰ)(Ⅱ)。取自http://www.itmag.org.tw/magazine/article_single_138.htm
    Tony Patton(2007)。Web2.0的下一個版本是什麼?取自http://taiwan.cnet.com/enterprise/technology/0,2000062852,20113892,00.htm
    陳穎芃(2010)。臉書市占首度超越Google。2010-03-17 工商時報。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0,5246,50403096x122010031700255,00.html
    吳雅仙、張淑萍、徐正贒(2009)。以Second Life實踐創新學習環境。2009 IM Cenference 資訊管理實務研討會。中壢市:清雲科技大學。取自http://www.im.cyu.edu.tw/2009_IM_Cenference/A/a18/a18.pdf
    邱瓊慧、陳煥彬、魏來成、胡馨文、喬祺、李建樹(1998)。網路合作學習環境之研究。取自http://acbe.tku.edu.tw/iccai8/59/59.htm
    梅興。新世代E-Learning 2.0創意教學建置與實驗--Web2.0技術與應用。http://www.teachers.fju.edu.tw/epapers/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96&Itemid=94
    電腦玩物(2009)。從Facebook粉絲專頁同步發送訊息到Twitter,為部落格申請一個Page。取自http://playpcesor.blogspot.com/2009/08/facebook-twitter-page.html
    維基百科(2009)。取自http://zh.wikipedia.org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