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政鑫
論文名稱: 袁哲生小說中的生存困境
指導教授: 呂正惠
祝平次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2
中文關鍵詞: 袁哲生存在困境抒情小說鄉土小說少年小說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文旨在對袁哲生 (1966-2004) 的全部小說,進行初步研究,觀察袁哲生如何藉由小說敘事,揭示出人類的生存困境。《靜止在樹上的羊》、《寂寞的遊戲》的抒情筆墨,勾勒了孤獨群像;這些小說人物,無法跨越時空、心靈與生命的鴻溝,終而成為彼此與自己的世界中,相互疏離、彼此陌生的異鄉人。《秀才的手錶》中以台灣鄉野為背景的死亡書寫,將讀者帶入思想性的形上層次:流動、超越的時間是人類生命永恆的鄉土,死亡則是無法避免的回歸。《猴子》、「倪亞達系列」處理少年角色置身在社會現實網絡中,無力改變社會價值、改善貧窮家境的窘境;這些少年角色,不能遠離家園,尋求發展獨立人格的啟蒙經驗。《羅漢池》探究「入世的愛情」、「出世的宗教」與「藝術創作活動的本質」三者間相近似又相衝突的關係,認為真正的藝術創作,能同時體現「像愛情一般深情」的宗教精神,與「像宗教一般無私」的愛情;但在生死流轉、無常迅速、成住壞空的現象界,藉由藝術創作落實愛情信仰的小說人物,雖暫時寓居在「藝術創作」這座情愛的廟堂,最後的救贖卻仍舊落空。袁哲生小說討論「人際關係的疏離」、「人壽有限的宿命」、「社會現實的壓迫」與「幸福之道的匱缺」對小說人物造成的傷害,揭示出「人們無法彼此靠近」、「人類終必一死」、「夢想無法實現」與「愛情無法落實」的生存困境;孤獨、死亡、成長與救贖,成為袁哲生小說中,重複出現、不斷變奏且環環相扣、交纏糾葛的四個主題。整體而言,袁哲生小說是一名孤獨的抒情詩人,面對死亡、尋求救贖的成長敘事。這名抒情詩人,渴望逃脫無可奈何的生存困境,找到精神歸宿,所求卻始終不得。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袁哲生的生平與小說集……………………………1   第二節 袁哲生的創作觀……………………………………2   第三節 袁哲生小說評論回顧………………………………8   第四節 本文的取徑與架構…………………………………15 第二章 異鄉人:《靜止在樹上的羊》、《寂寞的遊戲》中的孤獨群像……………………………………………………………………17   第一節 前言…………………………………………………17   第二節 萍水相逢的際遇……………………………………18   第三節 不在場的親人………………………………………24   第四節 看見自己……………………………………………30   第五節 小結…………………………………………………37 第三章 回歸永恆的鄉土:《秀才的手錶》中的死亡書寫……39   第一節 前言…………………………………………………39   第二節 秀才之死……………………………………………40   第三節 「父」之死…………………………………………46   第四節 人類之死……………………………………………53   第五節 小結…………………………………………………57 第四章 遠離家園?:《猴子》、「倪亞達系列」中的成長經驗……………………………………………………………………59   第一節 前言…………………………………………………59   第二節 困在雨中的猴子……………………………………61   第三節 困在家中的流浪動物………………………………69   第四節 小結…………………………………………………77 第五章 寓居在情愛的廟堂:《羅漢池》中的救贖美學………79   第一節 前言…………………………………………………79   第二節 天頂的月娘…………………………………………81   第三節 映月之水……………………………………………85   第四節 捕捉水中之月………………………………………90   第五節 小結…………………………………………………93 第六章 結論………………………………………………………95 附錄一:袁哲生小說年表…………………………………………99 附錄二:袁哲生小說評論索引……………………………………105 參考書目……………………………………………………………109

    一、袁哲生作品
    (一)作品集
    袁哲生,《靜止在樹上的羊》,台北:觀音山出版社,1995.12。
    袁哲生,《寂寞的遊戲》,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5。
    袁哲生,《秀才的手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8。
    袁哲生,《倪亞達1》,台北: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11。
    袁哲生,《倪亞達臉紅了》,台北: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3。
    袁哲生,《倪亞達fun暑假》,台北: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7。
    袁哲生,《倪亞達黑白切》,台北: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3。
    袁哲生,《猴子》,台北: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9。
    袁哲生,《羅漢池》,台北: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9。
    袁哲生,《靜止在──最初與最終》,台北: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3。
    (二)未結集及其他
    1.小說
    袁哲生,〈開學〉,《明道文藝》135期 (1987.6),收入希代編輯,《蘋果滋味》,台北:希代,1989。
    袁哲生,〈最快樂的一天〉,《聯合報•聯合副刊》37版 (1998.7.10-7.12)。
    2.新詩
    袁哲生,〈移動(外一首)〉,《聯合報•聯合副刊》41版 (1998.3.14)。
    袁哲生,〈湖〉,《自由時報•自由副刊》41版 (1998.8.8)。
    袁哲生,〈暗房〉,《中央日報•中央副刊》22版 (1999.7.16)。
    袁哲生,〈窗景〉,《講義》152版 (1999.11)。
    3.書評
    袁哲生,〈後天免疫不全流浪症候群──評介蔣勳《島嶼獨白》〉,《聯合報•讀書人周報》47版 (1997.4.14)。
    袁哲生,〈哈姆雷特不宜復仇?──評介成英姝《人類不宜飛行》〉,《聯合報•讀書人周報》47版 (1997.6.23)。
    袁哲生,〈轉述夢境的孩子──評介陳璐茜《噪音公寓》〉,《聯合報•讀書人周報》48版 (1998.11.9)。
    袁哲生,〈崩潰的喜悅──評介弗里德里西•托貝格《騎馬師提歐的最後一場比賽》〉,《聯合報•讀書人周報》48版 (1999.9.6)。
    袁哲生,〈美國南方之光──評介約翰•福克納《比爾大哥》〉,《聯合報•讀書人周報》48版 (2000.8.21)。
    袁哲生,〈下面就沒有了──評介椎名誠《中國鳥人》〉,《聯合報•讀書人周報》48版 (2000.10.23)。
    袁哲生,〈遺忘與寬容──論黃春明小說《放生》〉,《自由時報•自由評論》39版 (2000.12.27)。
    袁哲生,〈眾色之聲,分軌而行──評介幾米《地下鐵》〉,《聯合報•讀書人周報》30版 (2001.2.12)。
    袁哲生,〈逃吧,影子──評介魯西迪《哈樂與故事之海》〉,《聯合報•讀書人周報》30版 (2001.9.17)。
    袁哲生,〈為了淺嚐一口誘人的情愛──評介吉•格飛《欲望初綻的夏天》〉,《中國時報•開卷每周書評》B2版 (2003.10.12)。
    袁哲生,〈不久前的美好──評介東尼•帕森斯《男人與情人們》〉,《聯合報•讀書人書評花園》B5版 (2004.4.11)。
    4.雜文
    袁哲生,〈袁哲生的創作觀〉,收入張芬齡編,《八十三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
    袁哲生,〈創造與鑑賞(外二帖)〉,《聯合報•聯合副刊》41版 (1997.8.30)。
    袁哲生,〈啟動鄉愁的窗口:閱讀四月份網路小說接力〉,《聯合報•聯合副刊》41版 (1998.4.29)。
    袁哲生,〈復歸結繩記事〉,《幼獅文藝》548期 (1999.8)。
    袁哲生,〈得獎感言:盛夏午後的相遇〉,《聯合報•聯合副刊》37版 (1998.11.27)。
    袁哲生,〈不安的戲論:五月份網路徵文評選報告〉,《聯合報•聯合副刊》37版 (2000.5.30)。
    袁哲生,〈人生低溫加速時〉,《中國時報•人間副刊》37版 (2000.8.23)。
    袁哲生,〈本能〉,《聯合報•聯合副刊》37版 (2002.1.3),收入陳義芝編,《最短篇》,台北: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
    袁哲生,〈像我的國小同學〉,《中國時報•人間副刊》E7版 (2003.7.5)。
    袁哲生,〈大提琴音色般的朋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E7版 (2003.8.8)。
    袁哲生,〈小說家看小說100票選:誰決定作品的「能見度」?〉,《聯合報•聯合副刊》E7版 (2004.3.14)。
    袁哲生,〈時間感(外一篇)〉,《聯合報•聯合副刊》E7版 (2004.3.16)。
    袁哲生,〈袁哲生「未發表筆記」摘要〉,《誠品好讀》43期 (2004.5)。
    袁哲生主講,〈小說的敘事結構〉,《幼獅文藝》616期 (2005.4)。
    5.報導
    袁哲生,〈小說的空間──「認識台灣的另類方法」座談會精華〉,《自由時報•自由副刊》37版 (1997.8.9)。
    袁哲生,〈不在場的證人──黃春明、黃國峻對談小說藝術〉,《自由時報•自由副刊》39版 (2000.3.4)。
    袁哲生,〈八十八年度小說大事記〉,收入彭小妍編,《八十八年小說選》,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
    6.碩士論文
    袁哲生,「生活的雕塑家:梭羅《湖濱散記》之禪釋」 (The Sculptor of living: A
    Ch’an Reading of Henry David Thoreau’s Walden),台北:私立淡江大學西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二、袁哲生小說評論
    孟瑤,〈出色的生力軍──大專小說組總評•開學〉,《明道文藝》135期 (1987.6)。
    王妙如,〈短篇小說類決審會議記錄:淡筆寫濃情〉,收入楊澤編,《送行──第十七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
    張大春,〈決審意見:漸行漸遠的〈送行〉〉,收入楊澤編,《送行──第十七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
    白筱貞,〈期使小說發展的另一種可能──第七屆中央日報文學獎小小說類決審會議摘記〉,《中央日報•中央副刊》18版 (1995.1.24)。
    鄭清文,〈評審的話:一局巧妙的拼圖遊戲〉,《中央日報•中央副刊》4版 (1995.2.4)。
    張芬齡,〈編選緒言和導讀•送行〉,見氏編,《八十三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
    王德威,〈生命中不安的光影──評介袁哲生《靜止在樹上的羊》〉,《聯合報•讀書人周報》43版 (1996.4.8);見氏著,《眾聲喧嘩以後》,台北:麥田出版,2001。
    蔡秀女,〈游離在傳統與現代之間──評袁哲生《靜止在樹上的羊》〉,《聯合文學》139期 (1996.5)。
    廖淑芳,〈一則關於夢與超越的現代寓言──閱讀袁哲生〈送行〉〉,《水筆仔》5期 (1998.6)。
    蘇沛,〈新河座標──第二十屆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決審會議紀實〉,收入陳義芝編,《華年放異采──聯合報文學獎一九九八年卷》,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
    鄭清文,〈評審意見:遇見喜劇〉,《聯合報•聯合副刊》37版 (1998.11.27)。
    鄭清文,〈序:寂寞是嚴肅的遊戲〉,收入袁哲生,《寂寞的遊戲》,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
    梅家玲,〈當寂寞成為遊戲〉,《聯合報•讀書人周報》48版 (1999.6.21)。
    李欣倫,〈錶內不停轉動的時差──第二十二屆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決審會議記錄〉,《中國時報•人間副刊》37版 (1999.10.25)。
    張大春,〈評審意見:失落的時空,失落的語言〉,《中國時報•人間副刊》37版 (1999.10.26)。
    張素貞,〈以詼諧、靈異點染的風土人物誌──袁哲生《秀才的手錶》〉,《中央日報•中央閱讀》12版 (2000.9.4),見氏著,《現代小說啟事》,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
    李奭學,〈時間的翼車在背後追趕──評介袁哲生《秀才的手錶》〉,《聯合報•讀書人周報》48版 (2000.9.11),見氏著,《書話台灣:1991-2003文學印象》,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焦桐,〈扮語言的鬼臉──袁哲生《秀才的手錶》〉,《中央日報•出版&閱讀》21版 (2000.10.23)。
    鍾文音,〈秀才的手錶〉,《中國時報•開卷文學周報》42版 (2000.11.2)。
    徐秀慧,〈去政治、去歷史與背離父祖:重尋價值的新生代小說家袁哲生、黃國峻〉,《中央日報•出版&閱讀》21版 (2000.11.21)。
    陳芳明,〈新世代的迎新與懷舊──袁哲生《秀才的手錶》印象記〉,見氏著,《深山夜讀》,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
    江寶釵,〈寓批判於一笑〉,《中央日報•中央副刊》17版 (2003.10.19)。
    黃錦樹,〈沒有窗戶的房間〉,《誠品好讀》43期 (2004.5),收入袁哲生,《靜止在──最初與最終》,台北: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
    范銘如,〈小說新勢力•文壇新浪潮:輕•鄉土小說蔚然成形〉,《中國時報•開卷讀物文化》E3版 (2004.5.10)。
    鄭清文,〈雪笳與手錶〉,《聯合文學》236期 (2004.6)。
    江寶釵,〈迷失的小孩你哪裡去了?〉,《聯合文學》236期 (2004.6)。
    賴香吟,〈激情的減法〉,《聯合文學》236期 (2004.6)。
    陳國偉,〈時間劃過生命的荒原──袁哲生與黃國峻的小說〉,《台灣文學館通訊》4期 (2004.6)。
    張耀升,〈冬夜裡的夏先生──袁哲生〉,《幼獅文藝》606期 (2004.6)。

    三、訪問、傳記、報導與悼念文章
    (一)訪問
    王開平,〈散步到他方──訪小說家袁哲生〉,《聯合報•讀書人周報》41版 (2000.
    8.28)。
    盧郁佳,〈微小卻有用的逃避:訪袁哲生談《倪亞達fun暑假》〉,《聯合報•讀書人出版線上》22版 (2002.8.25)。
    陳瓊如採訪,〈袁哲生:一切都是短篇〉,《誠品好讀》36期 (2003.9)。
    袁哲生口述,李令儀整理,〈免費的獎品──倪亞達的笑聲〉,《誠品好讀》43期 (2004.5)。
    (二)傳記
    胡志宏,〈我所認識的袁哲生〉,《文訊》126期 (1996.4)。
    何致和,〈哲生及狗及石獅〉,《幼獅文藝》575期 (2001.11)。
    (三)報導與悼念文章
    明道文藝編輯,〈開學•作者簡介〉,《明道文藝》135期 (1987.6)。
    徐淑卿,〈袁哲生:新生代耐心等待伯樂〉,《中國時報•開卷》39版 (1996.3.28)。
    張殿,〈國內帶狀出版活動:「老兵」袁哲生退伍文壇歸建〉,《聯合報•讀書人周報》46版 (1997.6.16)。
    班圖,〈藝文花絮•2〉,《幼獅文藝》558期 (2000.6),頁109。
    王心怡,〈黃國峻袁哲生新書出版〉,《中央日報•教育圈》14版 (2000.9.27)。
    陳文芬,〈黃國峻度外 氣派脫俗 袁哲生秀才 傳達鄉土〉,《中國時報•文化藝術》30版 (2000.9.27)。
    賴素鈴,〈張大春 黃春明 力薦文壇新聲影 黃國峻和袁哲生 寫作出版結了緣〉,《民生報•文化新聞》A6版 (2000.9.27)。
    宏莉,〈袁哲生、黃國峻 聯合出新書〉,《星報•藝網打盡》11版 (2000.9.27)。
    江中明,〈青年作家不與人彈同調:袁哲生「秀才的手錶」、黃國峻「度外」昨新書發表〉,《聯合報•文化》32版 (2000.9.27)。
    張殿,〈外省第二代的父親書寫:以記憶應答父親〉,《聯合報•讀書人周報》29版 (2000.12.11)。
    林佳樺,〈袁哲生 朱國珍 道不同相為謀〉,《星報•娛樂衝天炮》10版 (2001.7.31)。
    張殿,〈袁哲生《倪亞達》寫少年倪亞達〉,《聯合報•讀書人周報》29版 (2001.12.10)。
    王蘭芬,〈袁哲生轉型之作 倪亞達窮開心〉,《民生報•文化新聞》A10版 (2001.12.12)。
    桔梗,〈袁哲生寫倪亞達窮開心〉,《中國時報•人間副刊》39版 (2001.12.21)。
    何樂,〈從不在的地方游離出來:袁哲生《倪亞達》V.S.駱以軍《遣悲懷》〉,《文化快遞》20期 (2001.12.27),頁12。
    李怡芸、徐輔良,〈袁哲生 非常古意〉,《星報•娛樂衝天炮》10版 (2002.1.10)。
    民生報,〈第33屆吳濁流文學獎 小說袁哲生獲獎 新詩王宗仁登榜〉,《民生報•文化新聞》A13版 (2002.5.10)。
    聯合報,〈吳濁流、九歌文學獎揭曉〉,《聯合報•文化》14版 (2002.5.14)。
    李令儀,〈袁哲生新書 科技人也愛〉,《聯合報•文化》32版 (2002.6.23)。
    李令儀,〈王文華:笑聲,被文學冷落很久了〉,《聯合報•文化》14版 (2002.9.9)。
    幼獅文藝,〈藝文花絮•3〉,《幼獅文藝》591期 (2003.3),頁110。
    王蘭芬,〈兩本中篇小說 袁哲生 兩種氣氛入目〉,《民生報•文化新聞》A13版 (2003.9.19)。
    陳芝宇,〈袁哲生 寫給你〉,《星報•藝界人生》4版 (2003.9.19)。
    陳希林,〈袁哲生凝視暗戀對象〉,《中國時報•藝術人文》D8版 (2003.10.1)。
    林中綠,〈新書布告:猴子〉,《中國時報•開卷每周書評》B2版 (2003.10.5)。
    班圖,〈藝文花絮〉,《幼獅文藝》600期 (2003.12),頁136。
    賴素鈴,〈張耀升 袁哲生 發表新書 談文學經驗分享創作心路〉,《民生報•文化新聞》A10版 (2004.1.6)。
    陳希林,〈袁哲生、張耀升對談創作:寫小說像起乩 也像縫補世界〉,《中國時報•藝術人文》C8版 (2004.1.14)。
    陳希林,〈袁哲生:作家集合素材如萬花筒 讓讀者轉動〉,《中國時報•藝術人文》C8版 (2004.2.2)。
    小島,〈小說家袁哲生自殺身亡〉,《中央日報•中央副刊》17版 (2004.4.7)。
    許俊偉,〈作家袁哲生 送行竟成永別〉,《中國時報•話題》A7版 (2004.4.7)。
    許俊偉,〈妻子撫遺體 輕聲對話〉,《中國時報•話題》A7版 (2004.4.7)。
    陳希林,〈開朗的倪亞達 不該輕生〉,《中國時報•話題》A7版 (2004.4.7)。
    陳希林,〈才子遠行 文壇震驚〉,《中國時報•話題》A7版 (2004.4.7)。
    王蘭芬,〈青年作家袁哲生輕生 聞者痛哭〉,《民生報•文化新聞》A13版 (2004.4.7)。
    許悔之,〈人生實難──追悼袁哲生〉,《民生報•文化新聞》A13版 (2004.4.7)。
    王蘭芬,〈追憶袁哲生悼念黃國峻 為文未經年〉,《民生報•文化新聞》A13版 (2004.4.7)。
    王蘭芬,〈談亡友創作心路 朱亞君:他說還有很多題材要寫〉,《民生報•文化新聞》A13版 (2004.4.7)。
    王蘭芬,〈年輕後進 撫今追昔 難以置信〉,《民生報•文化新聞》A13版 (2004.4.7)。
    王蘭芬,〈他一個人坐在太陽底下抽菸〉,《民生報•文化新聞》A13版 (2004.4.7)。
    黃立翔,〈作家、《男人幫》總編輯袁哲生自縊身亡〉,《自由時報•藝術文化》49版 (2004.4.7)。
    趙靜瑜,〈黃國俊與袁哲生 好友前後自殺〉,《自由時報•藝術文化》49版 (2004.4.7)。
    李怡芸,〈五年級作家袁哲生 自縊身亡〉,《星報•藝界人生》4版 (2004.4.7)。
    饒磐安、林昭彰、陳燕模、林妙玲、葉俊甫,〈躁鬱所苦?作家袁哲生自殺〉,《聯合報•話題》A5版 (2004.4.7)。
    陳宛茜,〈去年還嘆 未能勸阻國峻上吊〉,《聯合報•話題》A5版 (2004.4.7)。
    許悔之,〈你不說笑,我們感到悲傷──悼哲生〉,《聯合報•話題》A5版 (2004.4.7)。
    王浩威,〈從樹上掉下來的羊:別矣,哲生〉,《聯合報•聯合副刊》E7版 (2004.4.7)。
    張惠菁,〈門外的時間〉,《中國時報•人間副刊》E7版 (2004.4.8)。
    張耀升,〈寧靜的片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E7版 (2004.4.8)。
    宋星帆,〈憂鬱的作家 心有千千結〉,《中國時報•時論廣場》A15版 (2004.4.8)。
    朱梅芳,〈悼念袁哲生 張大春批媒體大小眼〉,《中國時報•FANS看過來》D3版 (2004.4.8)。
    王蘭芬,〈想想袁哲生 作家更相惜•五四 有他的文藝獎章〉,《民生報•文化新聞》A13版 (2004.4.8)。
    江寶釵,〈你從來不是唯一的一隻羊〉,《自由時報•自由副刊》47版 (2004.4.8)。
    林怡君,〈他還有故事可說──平路談小說家的創作與生命〉,《自由時報•自由副刊》47版 (2004.4.8)。
    吳億偉,〈讓我靜一靜吧──朱亞君憶哲生〉,《自由時報•自由副刊》47版 (2004.4.8)。
    彭樹君,〈寫給你的信〉,《自由時報•自由副刊》47版 (2004.4.8)。
    潘弘輝,〈深海鯨唱〉,《自由時報•自由副刊》47版 (2004.4.8)。
    李怡芸,〈5年級文人 沉鬱的一代〉,《星報•藝界人生》4版 (2004.4.8)。
    梅家玲,〈靜止在樹下的小說家:袁哲生及其寂寞的死亡遊戲〉,《聯合報•聯合副刊》E7版 (2004.4.8)。
    吳婉茹,〈他總是說抱歉〉,《聯合報•聯合副刊》E7版 (2004.4.8)。
    李欣頻,〈創作生命的死亡習題〉,《中國時報•人間副刊》E7版 (2004.4.9)。
    胡晴舫,〈小說家──紀念我們的朋友袁哲生,一個必須天天上班的優秀小說家〉,《中國時報•人間副刊》E7版 (2004.4.9)。
    楊惠君,〈從作家、藝人之死 看藝術治療〉,《民生報•醫藥新聞》A15版 (2004.4.9)。
    郭玉文,〈奈何天堂太輕,你無法察覺──寫給最親愛的朋友袁哲生〉,《自由時報•自由副刊》47版 (2004.4.9)。
    楊照,〈文學與自我內在衝突:悼哲生〉,《聯合報•聯合副刊》E7版 (2004.4.9)。
    陳希林,〈袁哲生公祭 十七日舉行〉,《中國時報•藝術人文》C8版 (2004.4.10)。
    王蘭芬,〈告別袁哲生日期定 張大春賦詩祭亡友〉,《民生報•文化新聞》A13版 (2004.4.10)。
    徐開塵、紀慧玲、黃寶萍、黑中亮,〈藝術之心 憂鬱的靈魂?〉,《民生報•文化風信》A12版 (2004.4.10)。
    李怡芸,〈袁哲生17日公祭 舊作可望重出版〉,《星報•藝界人生》4版 (2004.4.10)。
    方梓,〈故事結束了嗎〉,《中國時報•人間副刊》E7版 (2004.4.11)。
    丁文玲,〈袁哲生留下10本書〉,《中國時報•開卷周報》E1版 (2004.4.12)。
    莊裕安,〈給哲生的塔蘭特拉〉,《自由時報•自由副刊》47版 (2004.4.12)。
    賴素鈴,〈幽默的袁哲生 蹺班到「那個世界」〉,《民生報•文化新聞》A6版 (2004.4.18)。
    陳芝宇,〈袁哲生公祭 哀戚又幽默〉,《星報•藝界人生》4版 (2004.4.18)。
    許聲胤,〈好友淚眼 送愛說笑的袁哲生一程〉,《聯合報•文化》B6版 (2004.4.18)。
    王蘭芬,〈袁哲生秀才燒水新聞台網友追念添留言〉,《民生報•文化新聞》A13版 (2004.4.24)。
    蘇林,〈小說家之歿:從邱妙津到袁哲生〉,《聯合報•讀書人首頁》B4版 (2004.4.25)。
    水晶,〈他帶我認識汪曾祺──悼青年作家袁哲生君〉,《中國時報•人間副刊》E7版 (2004.4.30)。
    高翊峰,〈別鬧了,哲生!〉,《聯合文學》235期 (2004.5)。
    符立中,〈給哲生,給讀者〉,《聯合文學》235期 (2004.5)。
    王聰威,〈秀才上網記〉,《聯合文學》235期 (2004.5)。
    聯合文學,〈袁哲生創作年表〉,《聯合文學》235期 (2004.5)。
    誠品好讀,〈袁哲生年表〉,《誠品好讀》43期 (2004.5)。
    何致和,〈小說死亡的那一天〉,《誠品好讀》43期 (2004.5)。
    高翊峰,〈有一次──再看見袁哲生的幾個片斷〉,《誠品好讀》43期 (2004.5)。
    余光照,〈Brace Youself Jason〉,《誠品好讀》43期 (2004.5)。
    黃春明口述,〈說再見的時候──悼袁哲生〉,《誠品好讀》43期 (2004.5)。
    陳義芝口述,〈他想在寫作中參透生命〉,《誠品好讀》43期 (2004.5)。
    朱亞君,〈死亡其實是另外一種誕生〉,《誠品好讀》43期 (2004.5)。
    陳文芬,〈錯過袁哲生之後〉,《誠品好讀》43期 (2004.5)。
    駱以軍,〈時間在後來會贈予我們什麼〉,《誠品好讀》43期 (2004.5)。
    鍾文音,〈關於自由與詛咒疑惑與不平〉,《誠品好讀》43期 (2004.5)。
    陳希林,〈胡秋原、申學庸、袁哲生等 今獲頒文藝獎章〉,《中國時報•藝術人文》C8版 (2004.5.4)。
    賴素鈴,〈文藝獎章今頒發 文協公開新網站〉,《民生報•文化新聞》A10版 (2004.5.4)。
    陳宛茜,〈文藝獎章 袁哲生獲小說創作獎〉,《聯合報•文化》B6版 (2004.5.4)。
    陳育紅,〈櫻花談的是另一種哲學:致國峻、哲生文友〉,《幼獅文藝》606期 (2004.6)。
    幼獅文藝,〈袁哲生創作年表〉,《幼獅文藝》606期 (2004.6)。
    駱以軍,〈忘了──悼哲生〉,《幼獅文藝》606期 (2004.6)。
    紀小樣,〈未鳴:有弔〉,《幼獅文藝》606期 (2004.6)。
    方群,〈一只停擺的手表──懷哲生〉,《幼獅文藝》606期 (2004.6)。
    嚴忠政,〈你為海洋命名的時候──悼念袁哲生、黃國峻〉,《幼獅文藝》606期 (2004.6)。
    顏艾琳,〈未完成的小說──悼哲生、憶國峻〉,《幼獅文藝》606期 (2004.6)。
    陳謙,〈結繩記事──念哲生•憶國峻〉,《幼獅文藝》606期 (2004.6)。
    唐捐,〈無所悼〉,《幼獅文藝》606期 (2004.6)。
    潘弘輝,〈以燄光告別〉,《幼獅文藝》606期 (2004.6)。
    李進文,〈給遠行者〉,《幼獅文藝》606期 (2004.6)。
    吳鈞堯,〈死亡與希望──九家詩 念哲生、憶國峻〉,《幼獅文藝》606期 (2004.6)。
    黃春明,〈國峻不回來吃飯〉,《聯合報•聯合副刊》E7版 (2004.6.20)。
    張耀仁,〈讓聖伽爾塔見鬼去吧!:寫在黃國峻離世週年之前,兼論袁哲生〉,《聯合報•聯合副刊》E7版 (2004.6.20)。
    李怡芸,〈第28屆金鼎獎入圍名單揭曉 遲來的肯定 袁哲生受矚目〉,《星報•文化大宅門》A5版 (2004.6.25)。
    申慧豐,〈死亡的實踐〉,《中國時報•開卷讀物文化》B3版 (2004.6.28)。
    王蘭芬,〈鍾文音 散文新作 悼念袁哲生篇幅極多〉,《民生報•文化新聞》A13版 (2004.10.13)。

    四、其他作品
    (一)中文
    司馬師等點校,《佛祖菩薩羅漢傳》,四川:巴蜀書社,1989。
    朱星祚編,葉保民標點,《羅漢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徐靜波,《中國菩薩羅漢小說》,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
    蘇曼殊,〈碎簪記〉,見氏著,文公直編,《曼殊大師全集》,台南:德華出版社,1976。
    汪曾祺,〈受戒〉,見氏著,鄧九平編,《汪曾祺全集》卷一「小說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朱西甯,〈鐵漿〉,見氏著,《鐵漿》,台北:三三書坊,1989。
    張大春,《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2。
    (二)中譯
    湯蓀 (Sue Townsend),薛興國譯,《少年阿默的秘密日記》,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87。
    湯蓀 (Sue Townsend),薛興國譯,《少年阿默的秘密日記續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0。
    湯蓀 (Sue Townsend),鄭汶譯,《少年阿莫秘密日記》,台北:可筑書房,1990。湯蓀 (Sue Townsend),鄭汶譯,《少年阿莫秘密日記II》,台北:可筑書房,1990。

    五、其他論著
    (一)專書
    邵玉銘、張寶琴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
    張容,《法國新小說派》,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
    陳蕙英,《感性、自我、心象──中國現代抒情小說研究》,香港: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1996。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文學台灣雜誌社,1998。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2003。
    趙遐秋、呂正惠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出版社,2002。
    譚桂林,《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與佛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二)專書論文
    王瑤,〈論現代文學與中國古典文學的歷史聯繫〉,見氏著,《中國現代文學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王德威,〈典律的生成──小說爾雅三十年〉,見氏編,《典律的生成──「年度小說選」三十年精編》,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
    王德威,〈從老舍到王禎和──現代中國小說的笑謔傾向〉,見氏著,《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6。
    李瑞騰,〈九0年代崛起的新生代小說家〉,收入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
    汪曾祺,〈「揉麵」──談語言〉、〈小說的散文化〉,見氏著,范用編,《晚翠文談新編》,北京:三聯書店,2002。
    汪曾祺,〈關於〈受戒〉〉,見氏著,鄧九平編,《汪曾祺全集》卷六「散文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孫昌武,〈讀藏雜識•空中知音等喻〉,見氏著,《唐代文學與佛教》,新店:谷風出版社,1987。
    陳世驤,〈中國的抒情傳統〉,《陳世驤文存》,台北:志文出版社,1975。
    陳國球,〈論鏡花水月──一個詩論象喻的考析〉,見氏著,《鏡花水月──文學理論批評論文集》,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
    梁秉鈞,〈中國現代抒情小說〉,收入陳炳良,《中國現代文學新貌》,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
    張大春,〈他們都是怎樣長大的?──小說裡的少年啟蒙經驗〉,見氏著,《文學不安──張大春的小說意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
    張子樟,〈啟蒙與成長──少年小說的永恆主題〉,馬景賢編,《認識少年小說》,台北: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1996。
    路易士•羅賓遜 (Lewis S. Robinson),黃瀞萱譯,〈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家眼中的基督教〉,收入輔仁大學外語學院編,《文學與宗教──第一屆國際文學與宗教會議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7。
    錢鍾書,《談藝錄》〈補遺•二〉,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88。
    (三)期刊論文
    呂正惠,〈社會與個人──現代中國的成長小說〉,《幼獅文藝》492期 (1994.12)。
    周作人,〈晚間的來客•譯後〉,《新青年》7卷5期 (1920.4)。
    高友工〈試論中國藝術精神(下)〉,《九州學刊》2卷3期 (1988.4)。
    梅家玲,〈少年台灣:八、九0年代台灣小說中青少年的自我追尋與家國想像〉,《漢學研究》16卷2期 (1998.12)。
    陳長房,〈西方成長╱教育小說的模式與演變〉,《幼獅文藝》492期 (1994.12)。
    楊照,〈啟蒙的驚怵與傷痕──當代台灣成長小說中的悲劇傾向〉,《幼獅文藝》511期 (1996.7)。
    廖咸浩,〈有情與無情之間──中西成長小說的流變〉,《幼獅文藝》511期 (1996.7)。
    蔡英俊,〈抒情精神與抒情傳統〉,見氏編,《抒情的境界》,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
    嚴家炎,〈現代小說研究在中國〉,《二十一世紀》9期 (1992.2)。
    (四)博碩士論文
    陳瑤華,「王文興與七等生的成長小說比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蕭義玲,「臺灣當代小說的世紀末圖象研究──以解嚴後十年 (1987-1997) 為觀察對象」,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

    六、其他
    M. 耶律亞德 (Mircea Eliade),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
    卡繆 (Albert Camus),張漢良譯,《薛西弗斯的神話》,台北:志文出版社,1975。
    朱熹,《四書集註》,台北:學海出版社,1991。
    思高聖經教會,《聖經》,香港:思高聖經教會,1990。
    劉道超,《中國善惡報應習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七、電視節目
    張大春主持,《縱橫書海》,103集「尋找一位新作家──袁哲生」,電視錄影帶,台北:廣電基金,1996。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