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莫其霖 Chi Lam Mok |
---|---|
論文名稱: |
存在與再現之間 Between Being and Reproduction |
指導教授: |
黃銘祝
Min Chu Huang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2 |
中文關鍵詞: | 自我形塑 、積澱 、場所 、裝配 |
外文關鍵詞: | self-formation, Precipitate, topos, assemblage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創作自述以進研究所後的作品為主,時間為二○○三年至二○○五年,透過自我形塑的理論再創作,回溯周遭成長背景來解析意識的形成,並研究作品與個人潛意識及記憶的關係,試圖以「自我認同」的議題來統整這時期的作品,並歸納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框架」、「分歧」及「界面」等系列作品,並分析相關理論,來達到自我認同之研究目的。
本文擬以哲學和精神分析方面的探索,作為自我認同方面的思想脈絡研究,並援引保羅•里柯(Paul Ricoeur)對於認同的分類,從語言的角度來看待自我認同書寫的關係,利用解構論述的遊戲手法,在眾聲喧嘩中找尋自我的聲音,以確認創作定位及心態,並訂作合適自我觀點出發的認同創作。雖然是以自我的名義來出發,但創作的藝術形式與內容所站的發言位置不只和自身生活有關,也同時反映著週遭社會文化的種種影響,藉著自身的生活經驗,在文化層面上生產認同。
在個人創作方面係採錄像為作品的主要表現形式,透過自我的創作回顧分析中,將認同演變流動的過程做一詳盡的說明。於「框架」系列中藉由早期作品的創作心理分析,找到自戀創作的框架思維,從而開啟「分歧」系列。在第二個階段「分歧」探索中,以自身所處的環境省思來發想,藉由語言學習存有情境的觀點來進行創作嘗試,在後設的檢討中發現自我與他人界線的模糊。最後階段中整合前述系列,轉以自戀機制開啟「界面」形式創作,並化作品為界面來呈現再現的認同創作,把認同的創作推向對於內外空間互動的探索。
This description of creations is typical of the works in my graduate school, dating from 2003 to 2005.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elf-formation, the creations look back upon the past living environment to analyze the formation of ideology an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s, subconsciousness and memory. The creations aim to employ the issue of self-identification to integrate the works of this period and divide them into three parts “frames”, “divergence” and “interface” and analyze related theories to achieve the aim of self-identification for this study.
This paper bases the study of thoughts of self-identification on the explorations of philosophy and psychiatric analysis and cites Paul Ricoeur’s classification of identification to look at self-identification wri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s. Besides, this study will use a decomposition approach to search for the voice of oneself in hubbub and confirm the orientation and attitude of creation and further to create works of identification appropria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neself. Although this study starts out from self-identification, the forms of creative arts and contents are not only related to one’s life but also reflect various kinds of influence the surrounding social culture exercises on identification at a cultural level through one’s living experiences.
In individual creations, the works chiefly take the form of videotaping and will give a detailed explanation for the dynamic proc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identification through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self-creations. In the “frames” series, we will look for the framework of thoughts for narcissistic creation through the psychoanalysis of earlier works, and thereafter we embark on the “divergence” series. At the second stage of “divergence” explorations, we dwell on the reflections gained from our environment, make attempts at cre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 scenario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discover the blurred boundary between oneself and others through metacognitive introspection. At the last stage which integrates the previous two series, we embark on the “interface” creation through narcissistic mechanism, transform works into “interface” to present reemergent creations of identification and push creations of identification toward exploration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inner and outer space.
一、中文部分
王國芳、 郭本禹,《拉岡》,台北:生智,一九九七。
王成兵, 《當代認同危機的人學解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二○○四。
王岳川, 《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台北:淑馨,一九九八,第85頁。
王溢嘉, 《精神分析與文學》,臺北:野鵝,一九九○。
石計生, 〈意義的挑釁:德希達與保羅•德曼的解構及其對當代社會的文化解
釋探究〉,《後學新論─後現代/後結構/後殖民》,黃瑞祺主編,台北:
左岸,二○○二,第154-155頁。
朱 剛, 《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揚智,二○○二,第172頁。
汪民安主編,《後現代性的哲學話語─從福柯到賽義德》,浙江人民。
何乏筆, 〈從性史到修養史─ 論傅柯《性史》第二卷中的四元架構〉,《歐美
研究》,二○○二,第三十二期,第437-467頁。
何乏筆, 〈自我發現與自我創造:關於哈道特與傅柯的修養論之差異〉,《後
學新論:後現代/後結構/後殖民》《後學新論》,台北:左岸,二○○三,第48-73頁。
何正廣主編,《現代藝術守護神杜象》,臺北:藝術家,二○○一,第89-91頁。
余瓊宜, 〈比爾•維歐拉錄影裝置藝術:他為你流淚/悲歎〉,《藝術家》,二○○二,第251頁。
李長俊, 〈最好=最新?傳統與創新之爭及其他重要文化議題〉,《世界文化百
年》,台北:歷史博物館,一九九九。
杜聲鋒, 《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台北:遠流,一九八八,第54-158頁。
余德慧, 《詮釋現象心理學》,臺北:心靈工坊,二○○一,第128-199頁。
邱德亮, 〈維希留加速二○○○年〉,《消失的美學》,楊凱麟譯,台北:揚智,
二○○一,第4-7頁。
尚 杰, 〈荒原裡的閱讀〉,《哲學雜誌》,第十五期,台北:業強,一九九六,
第128-129頁。
林志明, 〈錄像藝術之數個弔詭與身體─以Bill Viola為例〉,《身體變化
:西方藝術中身體的概念和意象》,曾曬淑主編,台北:南天,二○○四,第187頁。
林信華, 〈後現代社會中的認同現象〉,《現代性 後現代性 全球化》,黃瑞祺
主編,台北:左岸,二○○三,第130頁。
林春明, 〈後結構主義與差異哲學〉,《哲學雜誌》,第4期,台北:業強,一
九九三,第42-48頁。
姚瑞中, 〈金剛不壞:臺灣當代行為藝術錄影展〉,《典藏今藝術》,二○○三,
第150-151頁。
胡芝瑩, 《霍爾》,臺北:生智,二○○○。
夏 光, 〈後結構主義思潮與後現代社會理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二○○三,第135頁。
高宣揚, 《佛洛伊德主義》,臺北,遠流,一九九三。
唐 荷, 《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揚智,二○○三。
唐力權, 〈權利、意志與詮釋─尼采的透視主義與後現代思想〉,《哲學雜誌》
,第四期,台北:業強,一九九三,第27-40頁。
戚嘉林, 《臺灣史》,臺北:戚嘉林,一九九八。
游本寬, 〈「鏡像」透視的世界〉,《藝術家》,第317期(2001年10月),第126頁。
張一兵, 〈問題式、症候閱讀與意識形態:關於阿爾都塞的一種文本學解讀〉
,北京:中央編譯,二○○三,第184-186頁。
張世平、 胡夢鯨,〈行動研究〉,《教育研究法的探討與應用》,賈馥茗、楊深坑主編,台北:師大書苑,一九七七,第103-139頁。
張春興, 《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二○○一,第86-87頁。
張錦華, 《傳播判判理論》,臺北:黎明,一九九四。
梁濃剛, 《回歸佛洛伊德─拉康的精神分析學》,台北:遠流,一九八九,第7頁。
陳英偉, 〈台灣九七後本土-尋求歷史積澱下的當代自主性〉,《藝術家》,一
九九六,第464-460頁。
陸蓉之, 〈內省式自我認同〉,《立異;九○年代台灣美術發展》,台北市立
美術館,二○○四,第4-5頁。
曾枝盛, 《阿爾杜塞》,臺北:遠流,一九九○。
傅佩榮, 〈在主體哲學的廢墟中重估自我-呂格爾的自我詮釋學評述〉,《哲學雜誌》,第十五期,台北:業強,一九九六,第4-5頁。
曾長生, 《現代藝術守護神杜象》,何正廣主編,台北:藝術家,二○○一,第89-91頁。
馮 俊, 《法國近代哲學》,台北:遠流,二○○○,第19-35頁。
黃海鳴, 〈從「跨文化認同」到「穿越文化認同」─試談洪東祿創作中的認同
觀念演變〉,《藝術家》,二○○二,第396-399頁。
黃厚銘, 〈網路人際關係的親疏遠近〉,《中外文學》,二○○○,第117-151
頁。
黃瑞祺, 《現代性 後現代 全球化》,台北:左岸,二○○三。
黃瑞祺, 〈自我修養與自我創新─晚年傅柯的主體/自我觀〉,《後學新論:後現
代/後結構/後殖民》,台北:左岸,二○○三,第27-28頁。
黃鳴奮, 《超文本诗学》,廈门大学,二○○二,第89頁。
楊大春, 《後結構主義》,¬台北:揚智,一九九六,第64-65頁。
廖炳惠, 《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彙編》,台北:麥田,二○○三,第135頁。
趙慶華, 《認同與書寫──以朱天心與利格拉樂.阿女烏為考察對象》,國立成
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二○○四。
劉 康, 《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評述》,台北:麥田,一九九五,第20-24頁。
劉 新, 〈從廣州出發看十年前衛風雲─我看「首屆廣州藝術三年展」的史學
意義〉,《藝術家》,二○○二,第203頁。
蔡淑玲, 〈界外的主體─傅柯的哲學練習〉,《哲學雜誌》,第十五期,台北:業
強,一九九六,第96-111頁。
蔡錚雲, 〈後現代的哲學論述是如何可能的?─德里達對胡塞爾現象學的解構〉,《哲學雜誌》,第四期,第50-66頁。
蔡錚雲, 《從現象學到後現代》,台北:五南,二○○一,第183-200頁。
盧仕純, 〈多重人格的分裂演出─評陳建北的「介面」個展〉,《藝術家》,二○○二,第253-255頁。
羅貴祥, 《德勒茲》,台北:東大,一九九七,第100頁。
Althusser, Louis,《哲學與政治:阿爾都塞讀本》,陳越主編,長春:吉林人民,二○○三,第353-360頁。
Appignanesi, Richard,《後現代主義》,黃訓慶譯,臺北:立緒,一九九一,第18頁。
Appignanesi, Richard,《弗洛依德 FREUD》,張弘瑜譯,臺北:立緒,一九九五。
Behler, Ernst,《尼采、海德格爾與德里達》,李朝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第94-97頁。
Bonnet, Annè-Marie,〈存在與再現之間─當代肖像攝影〉,《身體變化:西方藝術中身體的概念和意象》,曾曬淑主編,台北:南天,二○○四,第163-164頁。
Castells, Manuel,《認同的力量》,夏鑄九、黃麗玲等譯,台北:唐山,二○○二,第7頁。
Clair, M.S.,《現代精神分析聖經:客體關係與自體心理學》,賈曉明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二○○二。
Currie, Mark,《後現代敍事理論》,寧一中譯,北京:北京大學,二○○三,第146頁。
Danto, Arthur,《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台北:麥田,二○○四,第10-172頁。
Deleuze, Gilles,《遊牧思想─吉爾•德勒滋、費利克斯•瓜塔里讀本》,陳永國譯,吉林人民,二○○三。
Derrida, Jacques,《立場》,劉北成等譯,台北:桂冠,一九九八。
Freud, Sigmund,《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林克明譯,臺北:志文,一九七八。
Freud, Sigmund,《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新論》,葉頌壽譯,臺北:志文,一九九○。
Gablik, Suzi,《馬格利特》,項幼榕譯,台北:遠流,一九九九,第99-128頁。
Giddens, Anthony,《現代性與自我認同》,趙旭東、方文譯,台北:左岸,二○○二,第73-231頁。
Goethe,《浮士德》,錢春綺譯,上海:譯文,一九八二,第67-68頁。
Hall, Stuart,〈文化認同與族裔散居〉,《文化研究讀本》,羅鋼、劉象愚主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二○○○。
Hamilton, Edith,《西洋神話》,黃毓秀譯,臺北:華香園,一九九四,第88-91頁。
Hamilton, Edith,《希臘羅馬神話故事》,宋碧雲譯,臺北:一九八一,第102-103頁。
Horrocks, Christopher,《麥克魯漢與虛擬世界》,楊久穎譯,臺北:貓頭鷹,二○○一,第82頁。
Kristeva, Julia,《恐怖的力量》,彭仁郁譯,臺北:桂冠,二○○四。
Levinson, Paul,《數位麥克魯漢》,宋偉航譯,臺北:貓頭鷹,二○○○。
Norris, Christopher,《解構批評理論與應用》(Deconstruction: Theory and Practice),劉自荃譯,台北:駱駝,一九九五,第67頁。
Payne, Michael,《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麗絲蒂娃導讀》,李奭學譯,台北:書林,一九九六。
Plato,〈蒂邁歐篇〉,《柏拉圖全集(卷三)》,王曉朝譯,台北:左岸,二○○三,第402-475頁。
Plato,《柏拉圖理想國》,侯健譯,臺北:聯經,一九八○,第323-325頁。
Quinton, Anthony,《休謨》,時國銘譯,臺北:麥田,一九九九。
Robinson, Dave,《尼采與後現代主義》,陳懷恩譯,台北:貓頭鷹,二○○二,第47頁。
Woodward, Kathryn,《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林文琪譯,台北:韋伯,二○○四。
Wright, Elizabeth,《拉岡與後女性主義》,楊久穎譯,台北:貓頭鷹,二○○二。
Zuffi, Stefano,《杜勒》,謝孟勳譯,臺北:木馬,二○○二,第46-47頁。
趙慶華,《認同與書寫─以朱天心與利格拉樂.阿女烏為考察對象》,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第16頁
郭維國,〈暴喜四十:自畫像中自我形象的探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碩士論文,第13-16頁。
二、外文部分
Michel Foucault,“The use of pleasure”.Volume 2 of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R.Hurtey,trans,New York: 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1985.p28
三、網路部分
王 嘉,〈身體作爲語言:90年代以來中國美術現象研究之一〉,太原新聞網,http://www.tynews.com.cn/yszl/2005-01/20/content_664682_2.htm (accessed 2005/3/23)
石玩玩,〈東方視覺藝術人物:金鋒〉,東方視覺網,www.ionly.com.cn/ionly/arts/talk/20031122015439-3.htm (accessed 2005/3/23)
朱潔嵐,〈建立台灣認同─自決與認同的心理基礎〉,《TC Megazine》,第二十三期,二○○一。http://tc.formosa.org/magazine/tcm-23/23-02.html
(accessed 2004/9/28)
李小鏡個人網站(Daniel Lee Studio)
http://www.daniellee.com/DanielLee.htm (accessed 2005/
4/18)
吳國盛,〈希臘人的空間概念〉,《哲學研究》,第十一期,一九九二。http:// http://www.phil.pku.edu.cn/hps/viewarticle.php?sid=454&st=0 (accessed 2004/11/28)
吳錦驃,〈行動研究法〉,《普教科研網》,http://www.pjky.com/keyan/keyan001a.htm (accessed 2004/12/20)
巫 鸿,〈分論:環境與自我〉,南方網娛樂,http://www.southcn.com/ent/zhuanti/gzart1/doc/200301140013.htm (accessed 2005/3/23)
佚 名,〈何謂S端子〉,北方網專稿,http://tech.big5.enorth.com.cn/
system/2001/07/03/000028242.shtml (accessed 2005/5/5)
周國平,〈尼采論語言形而上學〉,《哲學在線》,http://philo.ruc.edu.cn/pol04/Article/western/w_germany/200407/224.html (accessed 2005/1/2)
陳志誠,〈跨領域案例:自體成形─劇場表演〉,翰林文教雜誌網路版,http://www.worldone.com.tw/../magazine/23/23_10.htm (accessed 2004/10/26)
彭明輝,〈杜象:藝術與意義的解構者〉,清華文藝季演講稿,一九九四, http://ppsc.pme.nthu.edu.tw/prof/anth6673/Duchamp.doc (accessed 2005/4/5)
舒正光,〈尼采哲學的德勒茲詮釋-結構主義的德勒茲觀點〉,《台灣賦格》,第三四期,http://groups.msn.com/170507/page4.msnw?action=get_message&mview=0&ID_Message=11583&LastModified=4675380829185720826 (accessed 2004/12/28)。
游 崴,〈小型迴路裝置─邱昭財、彭弘智、董福祺、崔廣宇、杜 偉〉,《典藏今藝術》,http://www.ylib.com/class/topic3/show1.asp?No=3988
&Object=art2 (accessed 2004/10/16)
黃 岩,〈造夢─20世紀中國人的精神分析〉,「造夢─肖像與群像」新聞稿,http://www.cansart.com.tw/center/04/501.htm (accessed 2005/3/23)
關啓文,〈千古之謎─我是誰?〉,http://www.godoor.com/article/list.asp?id=1239 (accessed 2005/1/20)
英國肖像藝廊網頁,http://www.npg.org.uk/live/perspectivedrawm
ac.asp (accessed 2005/3/18)
音樂百科辭典網, http://yinyue-book.db66.com/list/theory/fremdness/dwqs/1.asp (accessed 2004/11/8)
Benjamin, Walter,〈普魯斯特的形象〉,《新華網藝文版》,張旭東譯, http://www.jx.xinhuanet.com/yiwen/2004-09/29/content_2958783.htm (accessed 2004/12/18)
Donald Shambroom,“Leonardo’s Optics Through the Eyes of Duchamp: A Note on the Small Glass”,http://www.toutfait.com/issues/issue_2/Notes/shambroom.html (accessed 2005/3/18)
Stuart Hall,“Introduction: Who needs identity?”, http://courses.smsu.edu/rrs953f/GEPfall2k/excerpts/gep397_jall_excerpt.htm (accessed 2004/12/5)
Russell Naughton,“Drawing Aids to Perspective : Alberti's Veil to today's Spectra Sketch”, Adventures in CyberSound, http://www.acmi.net.au/AIC/DRAWING_MACHINES.html (accessed 2005/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