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世易 |
---|---|
論文名稱: |
史坦茵的同理問題與現象學分析 |
指導教授: | 黃文宏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哲學研究所 Philosophy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78 |
中文關鍵詞: | 史坦茵 、異我的意識 、交互主體性 、同理 、現象學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史坦茵(Edith Stein)是胡塞爾的哥廷根(Göttingen)學派的重要成員。她同時跟隨胡塞爾進行博士研究,並在1916年以優異成績穫得博士學位。之後史坦茵成為胡塞爾的助理,整理胡塞爾的重要手稿,並成為胡塞爾的遺著《純粹現象學與現象學哲學的觀念,第II卷》的手稿整理人,並將之整理成書。因此可知史坦茵在現象學運動中的重要性。但近代對史坦茵的研究都集中在她的神學思想及女性議題方面,反倒忽略了她的前期哲學作品,尤其是她的第一篇哲學著作,也就是她的博士論文《有關同理問題》。莎薇奇(Marianne Sawichi)甚至認為此篇論文的概念是她之後哲學、神學、與政治思想的基礎。雖然目前有二、三篇文章針對史坦茵的博士論文加以討論,但大多以摘要或評論的形式出現,並未對此文章作逐次的思路整理。本論文希望從史坦茵最初的論文也是受教於胡塞爾時期的哲學文章《有關同理問題》作思路的整理,祁能對史坦茵的思想有基本的瞭解。
本文的整理安排是從史坦茵生平背景開始,接著就依著她論文的次序逐次整理,所依據的文本為Waltraut Stein的英譯本,主要針對論文前兩章作理路的梳整與分析。卽有關同理活動的本質分析及個體的(individual)形構分析二個章節的整理。在同理本質分析部份因涉及對李普斯(Theodor Lipps)的評斷,另加入有關李普斯同理理論的整理以資對照。史坦茵在對同理的定義及其本質作了敘述之後,就針對同理活動所參予的形構問題加以探究。首先她從「什麼是“個體”?」這個問題出發,並以心靈領域為起點開始探究。她探究三個個體心靈領域的本質特徵,從純粹“I”、到意識流、再到魂體。接著她讓魂體與身體銜接,就進入大家所熟悉的心物問題。對身體的定義與分析成為下一個議題,目的要對生活肉身(living body)有所說明,我們所擁有的身體都是生活肉身。因為生活肉身的特性,使身體與魂體的相互作用且互為一體成為有可能。於是心物因果性(psycho-physical causality)與心靈–身體個體(psycho-physical individual)可以被瞭解。這樣的瞭解是藉由幾個特徵:(1)任何事件被給予我們,都屬於生活肉身也同時屬於魂體,例如感覺與一般情感;(2)物理事件與精神事件間是具有因果相關的;(3)承續著心物因果性,最後使得魂體與外在世界也有了因果關係。這樣,心靈–身體個體的整體歸於自然規則秩序之中。史坦茵論文的第三章主要是史坦茵對同理理論的應用與抒發,可以說是她的第二本著作《論心理學與人文科學的哲學基礎》的初步想法,因涉及議題龎大繁複,需有專文專著加以介紹,本文只作簡要說明。文章最後,我們拿一篇論說史坦茵哲學的博士論文中的部份內容出來呈現,並以我們走過的史坦茵同理概念脈絡嘗試替史坦茵來回答。
史坦茵原著譯文部分:
Stein, Edith. On the Problem of Empathy. trans. Waltraut Stein. 3rd ed. ICS Publications, 1989.
英文部分:
Andrews, Michael. Contributions of Phenomenology of Empathy: Husserl, Stein, and Lavinas. diss. Villanova U, 2002.
Angeles, Peter. The Harper Collins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92.
Bernet, Rudolf, Iso Kern, and Eduard Marbach. An introduction to Husserlian Phenomenology.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93.
Eisenberg, Nancy, ed. Empathy and Its Develop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Hardee, James. A Overview of Empathy. The Permanente Journal 7(2003):1-10.
Jahoda, G. “Theodor Lipps and the Shift from Sympathy to Empathy.” J. Hist. Behav. Scien. 41(2005):151-163.
Moran, Dermot, ed. The Phenomenology Reader. Routledge, 2002.
Quito, Emerita. Phenomenology: Edmund Husserl and Edith Stein. 2001.
Sawichi, Marianne. Body, Text, and Science.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7.
Sawichi, Marianne. “The Phenomenology of Edith Stein.” A Lecture on St. John University. 1998.
中文部分:
胡塞爾 著;《現象學觀念》;倪梁康譯(仰哲)。
胡塞爾 著;克勞斯.黑爾德 編;《現象學的方法》;倪梁康譯(上海譯文:1994)。
胡塞爾 著;克勞斯.黑爾德 編;《生活世界現象學》;倪梁康譯(上海譯文:2002)。
Alfred Schutz著;《馬克斯•舍勒三論》;江日新 譯(東大圖書公司:1997)。
Max Sheler 著;“哲學的世界觀”; 曹衛東 譯(下載自中國現象學網網站)。
Ingeborg Gleichauf著;思考的熱情–七位女哲學家的故事;姬健梅 譯(麥田出版社:2004)。
陸達誠;“聖德與哲學的奇葩”;□毅双月刋;2001 第2期。
龔卓軍; “身體感–胡塞爾對身體的形構分析”; 應用心理研究 第29期 157-181頁 2006。
汪文聖;“生活世界中信度、效度與價值的可能性條件--精神病學的可能性”;應用心理研究 第29期 101-129頁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