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維真
Wei-Chen Chen
論文名稱: 霍桑論樂透悖論
Hawthorn on Lotteries
指導教授: 趙之振
Chi-Chun Chiu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哲學研究所
Philosophy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7
中文關鍵詞: 懷疑論脈絡論封閉原則樂透悖論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不管有沒有受過哲學訓練,人類對於哪些命題是可知的,和哪些命題是不可知的都有一定的共識。對於那些可被知道的命題,霍桑稱為「一般命題」(NP);對於那些人類直覺認為不可知的命題,霍桑則稱其為「樂透命題」(LP)。這兩類的命題雖然看似彼此無關,但事實上不然,因為前者的為真往往蘊含後者的不為真。霍桑透過人們對於這兩類命題的知識直覺和封閉原則,以樂透悖論重述懷疑論者的主張,帶出懷疑論者對於人類知識的挑戰。
    樂透悖論引出的最大挑戰就在於,當知識主體運用手上的知識,藉由封閉原則推論出她知道LP時,她無法接受這樣的結論,因此回過頭主張一開始自己不知道NP,並且因此而否定在其他不涉及LP的情境下(亦即,樂透悖論沒有出現的其他情境。),她能夠知道該NP。知識理論家面對樂透悖論的挑戰,回應的方法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主張出現在知識歸屬語句的「知道」的語意會隨著脈絡不同而有所改變,另一種則主張「知道」的語意不會隨著脈絡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前者的理論是脈絡論,而後者指的則是知識不變論和霍桑自己所提議的敏感的溫和不變論。霍桑主張在這三個知識理論中,雖然每個理論都各有優缺點,但綜合來說,敏感的溫和不變論能在違背最少的知識 相關直覺下,合理的說明樂透悖論。


    前言 第一章 霍桑樂透悖論所揭示的知識難題 第一節 何謂樂透悖論? 第二節 知識封閉原則 第三節 為甚麼人類直覺認為對樂透命題是無知的 第四節 人類知識必須符合哪些基本的條件? 第二章 懷疑論的不變論和溫和的(moderate)不變論 第一節 懷疑論的知識不變論主張 第二節 霍桑檢視錯誤理論的懷疑論的不變論者 第三節 單純的溫和的不變論(MI)主張和霍桑的挑戰 第四節 複雜的知識不變論者 第三章 脈絡論 第一節 脈絡論 第二節 霍桑對於脈絡論的解決方案所提的四個挑戰 第三節 脈絡論者回應霍桑 第四章 敏感的溫和不變論(SMI) 第一節 SMI的主張及其如何解決樂透悖論 第二節 對於SMI理論的進一步撿討 第三節 其他哲學家對於霍桑主張的挑戰 第四節 總結:知識理論與知識直覺 參考文獻

    Brown, Jessica (2005), ‘Comparing Contextualism and Invariantism on the Correctness of Contextualist Intutions’, Grazer Philosophische Studien, 69
    Cohen, Stewart (1999). “Contextualism, Skepticism, and the Structure of Reasons.”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13, 57-89.
    Cohen, Stewart (2004), ‘Knowledge, Assertion, and Practical Reasoning’, Philosophical Issues, 14, Epistemology
    Cohen, Stewart(2005), ‘Knowledge, Speaker and Subject’, The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Vol 55. , No. 219
    Crisp, Thomas (2005), ‘Hawthorne on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reasoning’, Analysis 63.2, April 2005
    DeRose, Keith.(2005), ‘The Ordinary Language Basis for Contextualism and the New Invariantism.’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44, 172-198.
    Hawthorne, John (2004), Knowledge and Lotteries, Clarendon Press, Oxford
    Hawthorne, John (2004), “Replies”, Philosophical Issues, 14, Epistemology, pp520-522
    Kaplan, D. (1989). ‘Demonstratives: An essay on the semantics, logic, metaphysics, and epistemology of demonstratives and other indexicals.’ In J. Almog, J. Perry, and J. Wettstein (Eds.), Themes From Kaplan, PP.481-566.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cFarlane, John (2005), ‘The Assessment Sensitivity of Knowledge Attributions’, Oxford Studies in Epistemology 1 in Tamar Szabó Gendler and John Hawthorne (e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33.
    Schaffer, J. (1996). ‘Contextualist solutions to scepticism.’, Proceedings of the Aristotelian Society 96, 317-333.
    Williamson, Timothy, ‘Knowledge, Context, and the Agent's Point of View’, Contextualism in Philosophy---Knowledge, Meaning, and Truth, edited by Gerhard Preyer and Georg Peter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