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雅晨 Huang Ya-chen |
---|---|
論文名稱: |
運用虛擬實境數位學習於國小六年級兒童廟宇建築藝術認知之研究 The Study of Virtual Reality Digital Teaching for Elementary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emple Architecture |
指導教授: | 張全成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3 |
中文關鍵詞: | 虛擬實境 、數位學習 、廟宇建築藝術 |
外文關鍵詞: | Virtual Reality, Digital Teaching, Temple Architecture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虛擬實境是一門創新的技術,它提供快速而精確的透視圖面,以及逼近真實的貼圖效果,讓使用者能自然進入電腦模擬的虛擬世界。本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壽山巖觀音寺虛擬實境互動導覽」為例,結合數位藝術呈現與數位學習模式,創造出一個三度空間的廟宇探索實境,並採用教學實驗的方式,以不同學習的教學法探討國小六年級兒童對廟宇藝術的知能與學習興趣的差異。
一、在「壽山巖觀音寺廟宇建築藝術認知能力」方面
經實際教學驗證其成效,發現運用虛擬實境數位學習組整體成績表現較傳統學習組佳,且兩組後測之表現具有顯著差異。虛擬實境數位學習組前、後測在「吉祥裝飾」、「建築形式」、「匾額與歷史」、「奉祀神明」等方面的改變有顯著差異;傳統學習組前、後測在「吉祥裝飾」、「建築形式」、「匾額與歷史」、「奉祀神明」等方面的改變有顯著差異;而兩組之間比較後測變化的差異在「匾額與歷史」有顯著差異,「吉祥裝飾」、「建築形式」、「奉祀神明」未達顯著差異,教學前、後兩組之表現相仿。
二、在「壽山巖觀音寺廟宇建築藝術學習態度」方面
虛擬實境數位學習組學生在「壽山巖觀音寺廟宇建築藝術學習態度量表」上的整體分數看來,其實施後的得分增加並顯著高於實施前的得分,且前、後測資料的差異皆達顯著水準,並透過訪談質性資料顯示,學生認為虛擬實境提供簡便的操作介面,能依需求操作自由行走及進入各學習單元等功能,提升了學生學習動機,同時視覺性刺激有助於強化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記憶,課堂秩序常規仍維持一定水準並未因於電腦教室上課而特別吵鬧喧嘩。
根據研究歷程與結果,顯示虛擬實境具有教學潛力,建議未來可將虛擬實境融入國小高年級的教學之中,並建置兒童專屬的虛擬實境網站,所包含的領域範圍與課程設計應是兒童熟悉的內容,以提高兒童主動學習的意願。
Abstract
Virtual Reality (VR) is an innovative technology which provides fast and exact pictures with virtual effects. VR-Users enter into the digital simulated world simultaneously. This study combines the digital presentation with digital teaching methods to create a 3D-Temple-VR for the interactive audio guide system of Guan-In Temple in Guishan Township, Taoyuan County. The purpose of this teaching experiment is to tell th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and interest of elementary students’ knowledge about temple architecture under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ence, the group of VR-Digital Teaching gives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the traditional learning group. The digital learning group has obvious differences in “Fortune Decoration”, “Architecture Form”, “Tablet History”, and “Gods Worship” after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The traditional learning group has obvious differences in “Fortune Decoration”, “Architecture Form”, “Tablet History”, and “Gods Worship” after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The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those two groups falls on “Tablet History”, not on “Fortune Decoration”, “Architecture Form”, and “Gods Worship”, where the both groups give similar performance after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In addition, most students held a positive view about the VR-Digital Teaching. VR-Users enter into each learning unit following their needs with simple steps, and their learning motive and memory is also stimulated by the virtual effects. In spite of teaching in the computer classroom, the order in class is still in the normal standard.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VR-Digital Teaching be integrated into the education for elementary students.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learning motive for children, the VR-Website based on the specific needs for them should include study fields which elementary students are familiar with.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1982)。兒童的認知發展導論/卜拉絲姬著; 王文科譯。台北:
文景。
王文科(1990)。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文科(1992)。課程與教學論。台北:五南。
王文科(1994)。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的應用。台北:五南。
王春展(1996)。情境學習理論及其在國小教育的應用。國教學報,8,53- 71頁。
王秀雄(1998)。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Appreciation, cognition,
interpretation, and judgment:theories and practice of
art appreciation instrucation/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臺北
/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鼎銘(1997)。資訊時代人文藝術與科技結合的時代意義。空大學訊,
205,38-43頁。
王鼎銘(2000a)。數位科技對視覺文化的衝擊與影響。載於市立台北教育
大學(主編)。視覺藝術與數位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3-25頁)。台
北:市立台北教育大學。
王鼎銘(2000b)。資訊時代數位影像對美感價值的衝擊與影響。教學科技
與媒體,51期, 2~8頁。
王鼎銘(2003)。藝術教育與網路學習新思維。美育,134期,27-32頁。
王年燦、沈宛儒(2007)。走入虛擬藝術館。美育,157期,26-33。
江坤益(2007)。3D虛擬合作式學習系統之設計。大葉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詩穎(1997)。遠距虛擬針灸教學系統,第六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
頁341-348。
李恩東(1997)。網路虛擬實境教材設計之研究─以九份建築與聚落發展課程
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堅萍(2001)。電腦科技運用於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發揮教學
統整之功能。國教天地,143期,頁41-45。
李賢輝、張恬君(2002)。科技與藝術教育。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
文教育。台北:桂冠。
李碩晏(2003)。開發虛擬實境系統中互動式電腦實體模型之可變形屬形之研
究。朝陽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論文。
李俊銘(2004)。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自然領域虛擬實境教學之探究—以蚊子的
一生與登革熱防治教學為例。國立台南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
文。
李宣慶(2005)。線上虛擬戶外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生態與環
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榮桂(2001)。從九年一貫新課程規劃看我國資訊教育未來的發展。資訊與
教育,86,2-13頁。
沈潔華(2005)。以虛擬實境發展國小地球運動課程之設計與研究。國立中央
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
沈宛儒(2007)。應用虛擬實境建構虛擬藝術館互動導覽介面之研究。國立臺
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碩士論文 。
吳原慈(2003)。以網路服務為基礎之網路教材分享架構。銘傳大學資訊管理
學系碩士論文。
周文忠(1999)。超文方式與結構式之電腦教學環境對於學生學習成就之影
響。國民教育研究,15-36頁。
周宣光(2000)。虛擬實境系統開發模式與應用 。技術學刊 ,79-87頁。
周文忠(2005)。虛擬實境之意義與應用。資訊科學應用期刊,121-127頁。
林會承(1979)。台灣建築史;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林麗娟(1996)。多媒體電腦圖像設計與視覺記憶的關係。教學科技與媒體,
28,3-12頁。
林會承(2001)。臺灣建築史之建構:七個文化期與五個面向 。臺灣文獻,
231-279頁。
林瑋璟(1995)。初探桃花源-Virtual Rrality的世界。Hope Net:光碟
月刊,18期,56-60頁。
林奇賢(1998)。網路學習環境的設計與應用。資訊與教育,67期,34-50
頁。
林政宏(1997)。深入虛擬實境VR。台北:碁峰。
林佳宏(1998)。不同認知型態的國中學生在虛擬實境學習教室中學習歷程之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育如(1999)。跨出建築的博物館--談臺灣大學「數位博物館專案計
畫」。博物館學季刊,89-95頁。
林珮淳、莊浩志(2002)。數位藝術美學之探討。美育雙月刊第130期,62-
71頁。
林志榮(2002)。國小學童對虛擬普通教室的視覺模擬之評估。臺南師範學
院/教師在職進修自然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林寶山(1996)。教學原理。台北:五南。
林玉山(1980)。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與兒童繪畫發展之探討。國立台北師範
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孜御(2004)。虛擬實境運用於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之寫實素描訓練。樹德
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志祥(2001)。網路廣告與虛擬實境的結合。商業設計學報,5,111-122
頁
洪祥偉,陳五洲(2006)。模型式虛擬實境技術於運動學習之運用,科技應
用,大專體育第83期,43-50。
范成偉(2000)。影像式虛擬實境及超媒體技術在全球資訊網上進行博物館展
示教材之開發。科技博物,4卷2期,14-30頁
袁汝儀(2001),由九年一貫課程及「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實施困境看網
路科技的意義。元智大學,資訊科技與藝術教育國際學術及實務研討會論文
集,123-124。
唐文華(1999)。同步互動式遠距教學技術與實施方法研究。教學科技與媒
體,頁第44期,13-23頁。
徐典裕(1998)。應用於博物館之多媒體資料庫。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博物館
學季刊,12(1),11-18頁。
徐新逸(1995)。如何借重電腦科技來提升問題解決的能力?談「描述情境教
學法」之理論基礎與實例應用(上)。教學科技與媒體,20,25-30頁。
徐新逸、吳佩謹(2002)。資訊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教學科技與
媒體,59,63-73頁。
孫天龍、王駿瑋、謝余松、任靜怡(2003)。虛擬實境3D互動視覺在客戶溝
通知應用-以遠距同步產品維修溝通為例。CADesigner電腦繪圖與設計雜
誌,187期,40-47頁。
郭禎祥譯(Elliot W. Eisner著)(1991)。視覺藝術的教育。台北:文
景。
陳瓊瑤(1995)。 虛擬實境在教育訓練應用上之探討 。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
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采穗(1998)。虛擬實境在加強空間能力學習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資訊
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玉玲、周宣光、井敏珠(1998)。虛擬實境在建構教學上的應用。教育研究
雙月刊,61。
陳瑩諭(2003)。廟宇裝飾藝術在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課程之應用研究。
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彥智、徐新逸(2004)。模型式虛擬實境技術於中小學美術教育之應用。視
聽教育雙月刊,第45卷第4期,頁23-34
陳靖(2002)。資訊科技融入『九年一貫地球科學』創意教學之研究--以921
大地震虛擬實境教學為例。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自然碩士學位論
文。
陳金泉 (2003)。影像式虛擬實境應用於國小一年級「認識校園」單元之行動
研究:以『認識重陽國小校園』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
士論文。
陳世峰(2003)。虛擬實境在測量實習教學之應用。中華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
碩士論文。
陳惠如、張淨雯、江明城、許箕芸、洪正昇、洪家宏、林嘉德(2003)。虛擬
實境在網際網路上的應用。銀樺學誌,89-104頁。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基成(1999)。電腦微世界認知學習環境--探索與發現問題之心智工具。
視聽教育雙月刊,241期 ,30-39頁。
張恬君(2000)。電腦媒體之於藝術創作的變與不變性。美育雙月刊第115
期,39-47頁。
張家琳(2006)。國小美術設計教育的新潮流--數位藝術 。國民教育47卷二
期,85-89頁。
張白苓(2007)。淺談數位藝術創作之互動設計概念。美育雙月刊第157
期 ,4-9頁。
張裕幸(2007)。數位藝術的價值:情境體驗與互動樂趣的兩個面向-專訪宋
恆。美育雙月刊第157期 ,34-39頁。
張博欽、范宜善、葉明勳、吳宜澄(2003)。多媒體數位藝術時空性質之探
討--以數位動畫藝術創作為例。視覺藝術,101-136頁。
梁朝雲、李恩東(1998)。虛擬實境之教學應用。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5
(1),72-81頁。
梁朝雲、張弘毅(1998)。網路虛擬實境與情境學習的整合應用。教育資料與
圖書館學,2(36),197-224頁。
梁朝雲、沈義訓(2000)。網路博物館之展示設計與範例分析。視聽教育雙月
刊,41(5),22-37頁。
許筱苹(2005)。古蹟之教育資源應用於國民小學課程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
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麗玲(2000)。認知風格在虛擬實境遠距學習遷移之影響 。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傅斌輝(2005)。藝術與數位的邂逅:以火車站的春天教學網站為例。美育,
146期,54-59頁。
曾煥雯(1999)用於電機教學實務課程操作之虛擬實境設計,國科會研究計畫
報告書。
黃壬來(2002)。全球情勢與台灣藝術教育的改革。載於黃壬來(主編)。藝
術與人文教育。台北:桂冠。
黃仁竑,游寶達(1995)。遠距教學與虛擬實境。資訊與教育,50。24-27
頁。
溫嘉榮、林佳宏(2001)。不同認知型態的國中學生在虛擬實境學習教室中學
習歷程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9(4),145-171頁。
溫嘉榮(1999)。資訊與電腦網路科技對教師的衝擊。資訊與教育,72 ,
10-14頁。
詹德譯(2002)。以虛擬實境情境應用於合作學習分組之依據。中原大學資訊
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健則(2002)。幾何形體與特殊形體的空間感知-以虛擬實境探討專家生手
的空間感知差異。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正鈺(2003)。導引輔助電子地圖於虛擬實境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
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楊家興(2003)。網路教學課程品質指標的研究。遠距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國立台灣大學。
葉儒智(1998)。虛擬實境學習環境之教學設計研究 。臺南師範學院資訊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耀明(2001)。從網路虛擬實境技術談情境式學習。資訊與教育雜誌,
82,33-42頁。
葉郁田(2000)關於「數位藝術」。藝術觀點,5,84-85頁。
趙金婷、鄭普昌(1999)。虛擬實境學習環境的設計與評量。教學科技與媒
體,4期,2-11頁。
賴怡汀(2005)。從Virtools看3D虛擬實境的應用發展。CADesigner電腦
繪圖與設計雜誌,202期,41-50頁。
劉正隆(1995)。網路上虛擬實境模式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資訊科學系碩士
論文。
劉宏文(1996)。建構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及其在科學教育上的意義。科學教育
月刊,193,6-22頁。
劉育東(2000)。數位時代的建築藝術-設計思考與呈現媒材的歷史回顧。美
育雙月刊第115期 ,48-61頁。
劉明洲和周慧蘭(2005)。數位典藏融入九年一貫課程學習網站之發展與應
用。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學報。
謝攸青(1995)。藝術鑑賞教學內容應有的範疇與方向之研究。台北:市立美
術館。
蔡卓軒、李世忠(1999)。影像式虛擬實境軟體使用者介面設計與發展:以淡
江大學虛擬海事博物館為例。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7期,71-91頁。
蔡振昆(2001)。傳統教學與網路教學之比較研究:從教學媒體、班級經營及
教學評量來探討。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秋梅(2002)。運動場館線上虛擬導覽系統之開發研究以國立體育學院為
例。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維容(2003)。「虛擬實境、繪聲繪影」符應當代的網路藝術鑑賞—楊英風
數位美術館專訪。美育雙月刊第134期,4-6頁。
鄭夙珍(2002)。小組探究教學結合網路學習成效初探 。教育研究資訊,10
卷5期,111-136頁。
鄒景平(2006)。數位學習的四項要素。研習論壇,71期, 24-29頁。
歐陽明、吳健榕、陳敬謙(1995)。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資訊
與教育,第5期,16-23頁。
二、英文部分
Ainge, D. J. (1996). Upper Primary Students Constructing and Exploring Three Dimensional Shapes: A Comparison of Virtual Reality with Card Nets. Journal of Computing Research, Vol. 14(4), pp. 345-369.
Auld, W. S., & Pantelidis, V. S. (1994). Exploring Virtual Reality for Classroom Use: The Virtual Reality and Education Lab at East Carolina University, Tech Trends, vol. 39:2, pp. 29-32.
Baron, J. & Sternberg, R.(1987).Teaching Thinking Skills. New Yourk:Freeman.
Bell, John T. & H. Scott Fogler (1996). Vicher: A Virtual Reality Based Educational Module for 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4(4).
Biocca, F. (1992).Communication with Virtual Reality: Creating Space for Research,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 42:4, pp.5-22, 1992.
Bruner, J. S. (1996). 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yrne, C.M. (1996). Water on tap: The Use of Virtual Reality as an Educational Tool. Ph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WA.
Eisner, E. W.(1972). Educating artistic vision. New York :Macmillan.
Ferringtonm, G., & Loge, K.(1992).Virtual Reality : A New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Computing Teacher, vol. 19:7, pp.16-19.
McLellan, H.(1994).Virtual Reality and Multiple Intelligence: Potential for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Computing in Higher Education, vol.5:2, pp.33-66.
Piaget, J. , & Inhelder, B.(1969).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H. Weaver, Trans.)New York : Basic Books.
William Winn(1993). A Conceptual Basis for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of Virtual Reality(R-93-9).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Human Interface Technology Laboratory.
Woodward, J. (1992).Virtual Reality and Its Potential Use in Special Education, Cosmos Corporation, Washington, D.C.
Winn, W. (1997). The Impact of Three-dimensional Immersive Virtual Environments on Modern Pedagogy. Seattle, W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Human Interface Technology laboratory.
Winn, W., & Bricken, W.(1992).Designing Virtual Worlds for Use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The Example of Experiential Algebra, Educational Technology, vol. 32:12, pp.12-19.
三、網路部分
陳麗秋(2005)。從數位藝術之世界潮流談台灣藝術教育之現代化。
【線上查詢】http://140.138.146.4/digiart/papers/陳麗秋.doc
張全成(2005)。藝術教師對網路美術學習的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看法調查研
究【線上查訊】http://www.aerc.nhcue.edu.tw/
教育部(2007)。【線上查詢】http://www.edu.tw/
黃詩尤(2008)。虛擬實境應用於建築空間設計初探。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
設計研究所。【線上查詢】
http://teacher.yuntech.edu.tw/yangyf/hh/hhc315.html。
經濟部科發專案船舶產業E化中心。
http://www.ship.org.tw/vr/index.asp。(26 Jun.
2007)E-learning,http://en.wikipedia.org/wiki/ E-
learning, Wikipedia
蒯亮(2008)。創意文化產業初探--以躍獅影像科技公司為例。交通大學人
文藝術與創意電子報,5期。【線上查詢】
http://www.cc.nctu.edu.tw/~cpsun/innovation-e-paper-5%20
(conference-kuailiang).htm。(8 Feb 2008)
數位學習平台「故宮e學園」,【線上查詢】http://www.npm.gov.tw/
楊英風數位美術館,【線上查詢】http://yuyuyang.e-
lib.nctu.edu.tw/
高瑜璟(2006)。數位學習-學習的新趨勢。高師大資訊教育研究所。
【線上查詢】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7/57-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