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葉彥顯
Yan-Shian Yeh
論文名稱: 量測金屬微顆粒在微波頻段下之介電常數
The measurement of dielectric constants of metallic nanoparticles in microwave frequency
指導教授: 呂助增 博士
Dr. Juh-Tzeng Lue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理學院 - 物理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s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1
中文關鍵詞: 金屬微顆粒微波介電常數
外文關鍵詞: metallic nanoparticle, microwave, dielectric constant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金屬在光學頻段下可藉由量測反射和吸收係數來得到折射率進而求出金屬的介電常數。但是當金屬的尺寸小到奈米等級的時候,就只能量測有效的介電常數。如果使用反射和吸收係數來求有效介電常數的話,必須精確的量測薄膜的厚度,非常的困難。因此我們提出利用介電共振腔的方法來求得金屬微顆粒在微波頻段下的有效介電常數。
    我們利用熱蒸鍍的方法來製作金屬微顆粒,微顆粒的尺寸可以試著用AFM來分析,另外也參考X –光繞射的結果。

    製作好的金屬微顆粒和石蠟以及氧化鋁粉末混合後放入介電共振腔,然後使用網路分析儀來分析共振模態以及共振頻率。藉由電磁理論的分析後得到金屬微顆粒的有效介電常數。


    摘要 I 致謝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 金屬微顆粒的介電常數 1.2 介電共振器 1.3 量測原理 第二章 奈米理論簡介 2.1 表面效應 2.2 量子尺寸效應 2.3 其他特性 第三章 基本理論 3.1 共振腔內的電磁場理論 3.1.1 TE模態 3.1.2 TM模態 3.1.3 TM010模態 3.2 耦合天線 3.2.1 耦合天線和電磁場的激發 3.2.2 耦合天線的種類 3.3 等效介質理論 第四章 實驗的操作 4.1 利用蒸鍍法製作金屬微顆粒 4.1.1 蒸鍍原理 4.1.2 蒸鍍儀器 4.1.3 儀器操作流程 4.2 介電質樣本的製作 4.2.1 前言 4.2.2 金屬微顆粒和氧化鋁粉末的混合 4.2.3 粉末填充的原理 4.2.4 實際的情況 4.2.5 混合石蠟 4.3 介電質共振腔的構造 4.4 網路分析儀 4.4.1 基本原理 4.4.2 S參數 ( 散射參數 ) 4.4.3 網路分析儀的構造 4.4.4 網路分析儀的校正 4.4.5 共振頻率的判別 4.5 Q值的計算和虛部介電常數 4.5.1 QL 轉換成 Q0 4.5.2 Qnano 的求法 4.5.3 Qnano 和虛部介電常數 第五章 實驗結果和討論 5.1 密度的量測結果 5.2 石蠟介電係數的量測結果 5.3 氧化鋁粉末介電係數的量測結果 5.4 金屬微顆粒實部介電常數 5.4.1 銀的介電常數 5.4.2 鐵的介電常數 5.5 金屬微顆粒虛部介電常數 5.5.1 蠟和氧化鋁粉末混合介電質的品質因子 5.5.2 銀和鐵的品質因子以及虛部介電常數 第六章 結論 參考資料 附錄一 共振能譜 1.1 石蠟樣品 1.2 石蠟+ Al2O3 樣品 1.3 石蠟+ Al2O3 +Ag樣品 1.4 石蠟+ Al2O3 +Fe樣品 附錄二 TM010 模態的場形 附錄三 利用 X-光繞射法求晶粒大小 3.1 Scherrer 方程式 3.2 鐵和銀的繞射峰位置 3.3 實驗結果 附錄四 利用 AFM 求顆粒大小

    【1】呂助增, “固態電子學”, (國立編譯館, 1996)
    【2】C. Kittel, “Introduction to Solid State Physics” 7th Edition, (John-Wiley & Sons, New York, 1996), CH11
    【3】張立德, “奈米材料”, (五南, 2003), CH 3 ~ CH4
    【4】R. Kubo, J. Phys. Soc. Jpn. 17, 975 (1962)
    【5】John. D. Jackson, “Classical Electrodynamics”, 3rd Edition, ( John-Wiley & Sons, New York, 1999 )
    【6】David K. Cheng, “Field and Wave Electromagnetics”, 2nd Edition, (Addison-Wesley, 1989), CH7, CH 9 ~ CH10
    【7】David J. Griffiths, “Introduction to Electrodynamics”, 3rd Edition, ( Prentice Hall, Upper Saddle River, 1999), p.160 ~ p.184
    【8】David M. Pozar, “Microwave Engineering”, 2nd Edition, (Wiley, New York, 1998)
    【9】Tuck C. Choy. , “Effective Medium Theory :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9)
    【10】 J. C. Maxwell-Garnett, Philos. Trans. R. Soc. London 203, p.385 (1904);A 205, p.237 (1906)
    【11】D. A. G.. Bruggeman, Ann. Phys. (Leipzig) 24, p.636 (1935)
    【12】B. D. Cullity, “Elements of X-Ray Diffraction”, 2nd Edition, (Addison-Wesley, 1978)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