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涼絹
論文名稱: DFC課程運用在綜合活動領域以提升學生自我概念之行動研究
指導教授: 詹惠雪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1
中文關鍵詞: DFC自我概念綜合活動領域
外文關鍵詞: DFC, self-concept, the Learning Area of Integrative Activitie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綜合活動領域實施DFC課程對提升學生自我概念之成效,以國中九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透過行動研究發展課程方案及不斷修正課程實施歷程。本研究實施期間於104年3月至6月間,研究目的有三:第一探討DFC課程運用在綜合活動領域之實踐歷程;第二探討學生在接受DFC教學後自我概念的改變情形;第三探討師生在實施DFC教學方案中所獲得的成長與省思。
    根據上述,
    研究者從DFC課程方案的發展過程、實施歷程、學生表現情形以及研究者的反思等等方面,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 DFC課程方案的發展過程方面:本研究課程方案結合了DFC理念步驟以及綜合活動領域能力指標,並緊扣教學目標使其方案達到最大的效益。
    二、 DFC課程方案的實施歷程方面:實施課程方案時應掌握的四原則如下:教師應提供學生發揮能力的舞臺,讓學生成為主角,而教師轉換為引導的角色;適時給予學生鼓勵,營造正面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善用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讓學生增加團隊互助的經驗;適時調整教學策略,考量不同學生的性質,變化教學方式。
    三、 學生在整體自我概念的表現情形方面:學生在「整體自我概念」、「生理自我」、「心理自我」以及「學業自我」等向度達顯著,顯示本研究的DFC課程方案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自我概念。
    四、 研究者的省思與成長方面:透過這次行動研究的歷程,學習到不斷反省修正自己的教學策略,提升自我專業能力;協同研究夥伴協助檢視教學上盲點,提供寶貴的教學意見及自省成長的機會;在DFC五個步驟的教學上獲得珍貴的教學經驗。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與討論,提出對教師教學、學校行政及未來研究方向的建議。

    中文關鍵詞:DFC、自我概念、綜合活動領域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utilizing the Design For Change courses on ninth graders’ self-concept in the learning area of integrative activities. While action research was delivered to the DFC courses, previous curriculums can be revised constantly. The research lasted from March to June in 2014, and three purposes are discussed in this study: to explore the use of DFC courses in the learning area of integrative activities the change of students’ self-concepts after receiving DFC courses; the researcher's reflections and growth
    The results are as below, summariz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development of DFC: The study combines the concept of the DFC and the ability of integrated activities learning area, which linked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achieve the best advantages.
    2. Implementation of DFC : Four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plan should grasp the following: Teachers should provide students with the ability to play the stage to become the protagonist, and teachers lead them; create a posi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improve student participation; make good use of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students; adjust teaching strategies,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different nature of students.
    3.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self-concepts including the students' entire self-concept, physical concept, and mental concept and self-learning progressed significantly.
    4. The researcher's reflections and growth: Researcher can modify teaching strategies constantly and enhance professional ability, to investigate teachers’ reflections and professional growth from this action research. Furthermore, weakness can be found by collaborative partners .At last, researcher obtain, teaching experience in the five steps of DFC through the action research .
    Finally, suggestions and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were made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Keywords: DFC, self-concept, the Learning Area of Integrative Activitie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解釋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DFC的發展與實踐 11 第二節 自我概念理論 28 第三節 綜合活動領域與DFC課程 38 第四節 與DEC及自我概念相關的研究 49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55 第一節 選擇行動研究的理由 55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57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人員 60 第四節 行動方案的規劃 66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處理 6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3 第一節 DFC課程實施歷程與討論 73 第二節 DFC課程實施後學生的表現情形 116 第三節 學生對課程的回饋及研究者的省思 12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1 第一節 結論 141 第二節 建議 146 參考文獻 151 附錄 157 附錄一:DFC課程方案 157 附錄二:教學觀察紀錄表 169 附錄三:教師教學反思日誌 170 附錄四:訪談協同研究教師大綱 171 表目錄 表 2 1 1 Kiran Bir Sethi校長的教育思維 12 表 2 1 2 台灣區近五年孩童創意行動對象分類統計表 23 表 2 3-1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內涵架構 44 表 2-3-2 第四階段國中階段的22條能力指標與核心素養之對照 46 表 2-3-3 DFC課程方案運用之能力指標分析 48 表 2-4-1 國內對DFC之相關研究一覽表 49 表 2-4-2 國內對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一覽表 50 表 3-3 1 103學年度綜合活動領域三個年段的主題架構 61 表 3-4-1 DFC課程方案架構 66 表 3-5-1 資料編碼方式 71 表 4 1-1 學生的困擾問題歸納 84 表 4 1 2 學生DFC方案問題類型與想改變的問題 102 表 4 1 3 學生各組的DFC方案與目標 110 表 4-2-1 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前後測結果 116 表 4-3-1 DFC課程方案自我檢核結果 128 表 4-3-2 學生對DFC課程單元的喜愛程 129 表 4-3-3 學生對於DFC課程所達成能力指標的自我評鑑 131   圖目錄 圖 2 1-1 四種道德教育方法的交互關係 16 圖 2 2-1 設計思考歷程圖 19 圖 2 3-1 反省思考學習模式 41 圖 3-2 1 研究架構 57 圖 3 2-2 研究流程 59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方志華(2004)。關懷倫理學與教育。台北:洪葉文化。
    方志華(2005)。Noddings關懷倫理學的理論體系與實踐思考。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社會價值重建的課程與教學,12-42。高雄:復文。
    方志華(2010)。道德情感與關懷教學。台北市:學富文化世界有限公司。
    方德琳(2014)。許芯瑋 找回孩子眼中的光芒。今周刊,900,86-89。
    王雅瑩(2013)。從「偶像」到「英雄」:專題式學習融入國中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丘亦岱(2002)。Noddings關懷倫理學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丘愛鈴(2006)。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理論基礎初探。教育學刊,27,145-174。
    田耐青、張景媛 (2003)。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補充說明,教育部(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補充說明。臺北市:教育部。
    白博仁(1999)。國小學生的性別角色及其對自我概念的關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印度河濱學校教育基金會、社團法人臺灣童心創意協會(2015)。改變世界,我可以!。臺北市:遠流出版世界股份有限公司。
    朱經明(198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友伴關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清山、林天祐(1999)。協同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26,83。
    何莉莉(2007)。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中生「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影響之研究─以金門縣立金城國中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李佩芬(2010)。專訪印度河濱小學校長吉蘭‧瑟西:別小看孩子的力量。親子天下,19,50-53。
    李佩芬(2013)。印度河邊找尋教育的榜樣。親子天下,42,154-155。
    李坤崇(2003)。九年一貫課程與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理念變革與解析。教育研究月刊,107,頁133-147。
    汪育椿(2008)。表達性藝術課程方案促進國中生自我概念的行動研究─以七年級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林邦傑(1970)。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之修訂。測驗年刊,27,71-78。
    林侑萱(2010)。視覺藝術課程影響國中生自我概念之行動研究--以「我的個性自畫像」單元為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珮瑜(2008)。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寶山(譯)(1989)。民主主義與教育(J. Dewey 著,Democracy and education)。臺北市,五南。
    社團法人臺灣童心創意協會(2014)。童心創意行動協特刊,孩子曰:。臺北市:社團法人臺灣童心創意協會。
    社團法人臺灣童心創意協會(2015)。創意行動之旅:給中學教師的設計思考教學手冊。臺北市:社團法人臺灣童心創意協會。
    社團法人臺灣童心創意協會(2015)。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挑戰第五屆臺灣故事手冊。臺北市:社團法人臺灣童心創意協會。
    姜文閔 (1988)。杜威和實用主義教育學說評介。載於姜文閔譯,John Dewey著《經驗與教育》,臺北市:五南。
    洪久賢 (2001)。綜合活動統整課程與教學策略, 載於「開創新世紀一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與教學研討會彙編」。台北:台灣師大。
    洪若和(1995)。國小兒童自我概念發展之研究。台東師院學報,6,91-134。
    張春興(1996)。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2)。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97年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許芯瑋、上官良治(2013)。報告!這裡沒有校長室。台北市:天下雜誌。
    許芯瑋、社團法人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2012)。DESIGN for CHANGE給孩子改變世界的機會。台北市:凱信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許時卉(製作人)、朱介任(導演)(2014)。下課花路米:第1435集改變世界小推手。臺北市:公共電視。
    郭為藩(1972)。自我心理學。台南:開山書局。
    郭為藩(1987)。自我態度量表。中國行為科學社。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麗卿(2006)。實施多元智能品格教育課程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銘谷(2009)。探索教育課程對高中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逸(2010)。共有體驗模式自我肯定訓練課程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之效果。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陳韻薇(2012)。創作性戲劇對國中生創造力、自我概念與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以表演藝術課程為例。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曾于書(2013)。自行車活動方案對國中生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游惠瑜(2005)。Noddings的關懷倫理學及其問題。哲學與文化,32(3),95-109。
    黃惠秋(2001)。「認識自我」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中生自我概念及生命意義感之影響。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黃德祥(2005)。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市:五南。
    葉文婷(2006)。國中生自我概念與創造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台灣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葉章維(1994)。濫用藥物少年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虞雅雯(2010)。國小學童生命教育與自我概念的關係-以彩虹「人與己」課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鄒欣芸(2006)。靜思語教學對國民小學兒童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生命意義感之影響。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花蓮縣。
    廖修寬(2013)。Nel Noddings關懷倫理學之師生關係形貌-身教、對話、實踐、肯定。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0(5),62-68。
    歐用生(2003)。課程典範再建構。臺北:麗文文化。
    鄭綺雯(2011)。運用創造思考教學於綜合活動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孩子行動,世界大不同」教學方案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盧欽銘(1980)。國小及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特質之分析。中國測驗年刊,27,3~44。
    賴保禎、張鐸嚴、周文欽、張德聰(1999)。青少年心理學。臺北縣:空中大學。
    顏妙桂(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學理基礎與實施策略。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七):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頁362-379。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羅瑞玉(1996)。國小學生的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貳、英文部分
    Anne Burdick(2011).Digital learning,digital scholarship and design thinking:Opportunities for integration.Design Studies,32, 546-556.
    Carole Ames and Jennifer Archer(1988).Achievement goals in the classroom:students’learning strategies and motiveation processes.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80(3),260-267.
    K12 lab (2011, July 21). Design Thinking Process [Web blog message]. Retrieved from https://dschool.stanford.edu/groups/k12/wiki/606dd/Process_.html
    Noddings, N.(1984). Caring : 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oddings, Nel (1992). 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oddings, N. (1995). Care and moral education. In W. Kohli (ed.). Critical conversations i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Noddings, N.(2002). Educating moral people:A Caring Alternative To Character Education.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Noddings, N. (2005). Global Citizenship: Promises and Problems. In Nel Noddings(Ed.). EducatingCitizens for Global Awareness(1-21).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TED.from http://tedxtaipei.com/about-ted-tedx/TED (2010, January).吉蘭‧貝兒‧瑟西教導孩子如何發揮影響力 [Video file].Retrievedfrom http://www.ted.com/talks/lang/chi_hant/kiran_bir_sethi_teaches_kids_to_take_charge.html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