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游家權
Yu, Chia-Chuan
論文名稱: 活在污名籠罩下:障礙街賣者的生命歷程、勞動過程與團體生活
Living under the Shroud of Stigma: The Life Course, Labour Process, and Group Life of Disabled Street Sellers
指導教授: 林文蘭
Lin, Wen-Lan
口試委員: 張恒豪
Chang, Heng-Hao
方怡潔
Fang, I-Chieh
黃克先
Huang, Ke-hsi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83
中文關鍵詞: 障礙者街賣者貧窮污名新巨輪協會
外文關鍵詞: disabled people, street sellers, poverty, stigma, Hsinchulun Service Associ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街頭販售日用品的障礙街賣者,由於商品售價高於市價,加上商品看似長年未變,被社會大眾認為在賺取同情,其強迫推銷等傳統賣法亦遭人詬病,並長期承受「詐騙」、「假殘障」等質疑,使街賣被污名化為不體面的工作,進而損及街賣者的自尊與認同。此外,許多街賣者同時是障礙者,他們在經歷重大損傷且陷入貧窮後,遭遇到身體功能、社會地位、生涯發展、自我認同、社會關係等重要面向一併崩解的困境。據此,本研究欲探討:身負污名且遭遇多重困境的障礙街賣者,如何因應與調適,進而重建自我及生活?本研究以提供工作與住宿的街賣組織「新巨輪協會」為田野地,並以新巨輪街賣者為主要研究對象,透過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所得的資料來回應提問。
    本文旨在描繪障礙街賣者的生命歷程、勞動過程與團體生活,指出他們如何應對上述困境。首先,我追溯造成障礙者困境的源頭,爬梳障礙污名的形構,並探討臺灣的社福體制如何迫使貧窮障礙者自力更生。其次,我分析形塑街賣污名的各式街賣迷思,以及新巨輪如何透過合法化、檯面化與形象整飾等策略加以回應。第三,我勾勒障礙者的生命經驗與中層、鉅觀層次力量如何交互作用,呈現使障礙者致貧,進而成為貧窮街賣者的成因與脈絡,從而揭示障礙污名、社會排除、社會變遷等結構性力量如何運作其中。第四,我闡述他們成為貧窮障礙者後,如何調適病痛、損傷與污名,並發展出多樣化實作來重建自我與生活。第五,我描繪新巨輪成員成為街賣者後,如何適應此污名身分和不體面工作,並運用各式銷售策略確保收入。第六,我探討團體生活中的社交互動與休閒活動,如何混雜互助互惠與人際摩擦。透過前述多層次的分析,本文呈現一幅有別於刻板印象的障礙街賣者圖像,揭示出他們的生命韌性、多元需求與深層困境。


    Disabled street sellers who sell daily necessities are considered to be earning sympathy because their commodity prices are higher than market prices, and their products appear unchanged for years. Traditional sales tactics such as aggressive selling are also often criticized. They are subjected to numerous doubts and suspicions, including accusations of “fraud” and “fake disabilities”. As a result, street selling is stigmatized as an undignified job, which in turn damages the self-esteem and identity of the street sellers. In addition, many of these street sellers are disabled people. After experiencing significant impairments and falling into poverty, they face multiple challenges, such as physical function, social status, career development, self-identity,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how disabled street sellers, burdened with stigma and facing multiple challenges, cope and adapt to rebuild themselves and their lives.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street selling organization “Hsinchulun Service Association,” which provides work and opportunities and accommodation, and focuses primarily on street sellers, and uses data obtained through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to answer the research questions.
    This thesis aims to depict the life course, labour processes, and group life of disabled street sellers, indicating how they cope with the aforementioned challenges. Firstly, I trace the origins of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disabled individuals, examine the construction of disability stigma, and explore how Taiwan's social welfare system compels poor disabled individuals to be self-reliant. Secondly, I analyze various street selling myths that shape the stigma and how Hsinchulun Association responds to it through strategies such as legalization, formalization, and impression management. Thirdly, the thesis delineate how the life experiences of disabled individuals and the interactions of middle-level and macro-level forces to present the causes and context of disabled individuals falling into poverty and becoming poor street sellers. This thesis how structural forces such as disability stigma, social exclusion, and social change operate on the street sellers. Fourthly, the thesis elaborates on how they, as impoverished disabled individuals, adapt to illness, impairment, and stigma, as well as develop diverse practices to reconstruct themselves and their lives. Fifthly, I depict how members of Hsinchulun Service Association adapt to the stigmatized identity and undignified work of street selling by utilizing various sales strategies to ensure income. Lastly, I explore street sellers’ social interactions and leisure activities in group life, examining the intersected of mutual assistance, interpersonal friction, and other dynamics. Conclusively, this thesis presents a different contour of disabled street sellers, instead of the stereotypical portrayal, to reveal their resilience, diverse needs, and deep-seated challenges.

    謝誌 i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v 目錄 vii 圖目錄 xi 表目錄 x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研究緣起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文獻回顧:形塑障礙者困境的社會因素 4 一、障礙污名的源頭:將障礙者視為社會問題的個人化觀點 4 (一)個人化模式:障礙是懲罰或悲劇 5 (二)社會模式:扭轉個人化觀點 8 二、製造自力更生:致貧與自立的制度安排 10 (一)結合殘補式邏輯與家庭主義的社福體制 10 (二)自立生活及其反面 12 (三)被迫自立的貧窮障礙者 15 三、損傷和污名的形構與影響 17 第三節、研究方法 22 一、田野地與研究對象簡介 22 二、研究歷程與資料收集 26 (一)參與觀察:田野過程與關係 27 1. 參與程度與研究者角色 29 2. 田野關係與回饋 32 (二)民族誌訪談:爬梳生命史與病痛敘事 34 第四節、重要名詞解釋 37 第五節、章節安排 41 第二章 改頭換面:街賣污名下的新巨輪協會 43 第一節、街賣業及其污名 43 一、街賣業概況:地點、商品、團體與「推手」 43 二、街賣污名的種類與來源 48 第二節、回應污名:街賣團體的合法化歷程 52 一、成立協會:倡議及重塑形象 52 二、走向合法:居住困境與新工作選項 56 (一)搬遷歷程及居住難題 57 (二)「更有尊嚴的工作」:發展無障礙餐車 67 第三節、改造形象:街賣者與街賣物件的形象整飾 70 一、不只是「賣可憐」:翻新包裝與品項 71 (一)提升品質與再設計 71 (二)汰舊換新?商品的篩選與更迭 73 二、約束行為:制服的效果與形象壓力 76 第四節、小結 80 第三章 成為貧窮障礙者:向下滑落的生命歷程 82 第一節、早期障礙者的生命軌跡與障礙經驗 84 一、無聲的存在:先天性心智障礙者的日常與處境 84 二、行過歷史黑暗期:小兒麻痹者的障礙經驗 89 (一)生命軌跡與處境差異 89 (二)障礙污名的多面向影響 92 第二節、歹食的江湖飯:成為貧窮中途障礙者的生命路徑 97 一、踏入江湖:離家謀生的人際因素與工作軌跡 97 二、身體驟變:非法生涯的非預期後果 99 三、階級滑落:龐雜開銷、受挫的求助歷程與就業困境 102 (一)耗盡積蓄的各式開銷及中斷收入的機構生活 102 (二)有損面子與自尊的求助歷程 105 (三)障礙者的就業困境 106 第三節、通往底層之路:置身於臺灣社會變遷中的師傅與兄弟 108 一、經濟起飛與衰退 109 二、一場遊戲一場夢:結構性矛盾下的翻身渴望與夢碎 110 第四節、小結 112 第四章 身為障礙街賣者:調適污名與重建認同 114 第一節、身為障礙者:心理困境、障礙經驗與調適策略 114 一、活在悲劇陰影下:中途障礙者的病痛與認同 115 (一)一夕變卦:突發創傷的衝擊 116 (二)「我現在什麼都不是」:障礙身體與認同困境 118 第二節、重建受損自我與身體:中途障礙者的病痛敘事與調適策略 121 一、詮釋患病經驗:宗教與醫療作為意義感來源 122 二、抵抗病痛:因應身心不適的日常實作與認同建構 127 第三節、成為街賣者:應對污名的調適策略 134 一、感知污名:內在衝擊 135 二、調適污名:認同重建 138 第四節、小結 142 第五章 街賣者的養成、管理與勞動 143 第一節、街賣者養成與街賣管理 143 一、成員篩選與教育訓練 143 二、勞動管理:補漏式規範與強調自律 150 (一)勞動規範 152 (二)清潔與輔具管理 155 第二節、競爭與管制:街賣現場的互動 158 一、街賣者的一日 159 (一)定點街賣者的工作概況 159 (二) 充滿競合關係的街頭 161 二、空間之爭:街賣地點的安排邏輯、使用原則與場地紛爭 166 三、互相尊重:應對警察管制 170 第三節、當個值得幫助的人:街賣者的生存策略 176 一、回應刻板印象:街賣者的形象整飾 177 (一)應對「假殘障」質疑:矇混過關與自我揭露 177 (二)打理門面:街賣者的「條件」與「老殘窮」形象 180 二、掙錢之道:街賣者的銷售策略 181 (一)勞心勞力還是靠運氣? 181 (二)維繫關係:互動及餽贈 186 第四節、小結 188 第六章 生活管理與團體互動 189 第一節、兩套管理:定位、權力與矛盾 189 一、相異的管理風格及其效應 193 二、組織特性與成員心聲 197 三、難以縫合的差異與矛盾 202 第二節、生活管理:清潔、飲酒與成員去留 205 一、作為頭家娘的小茹 206 二、清潔管理:應對髒污與失序 209 三、飲酒管理與成員去留 212 第三節、社會關係:日常互助與人際衝突 216 一、正向互動:成員互助與情誼 216 (一)日常互助及扶持 216 (二)小團體的兄弟情誼 219 二、人際糾紛:生活倫理與約束 221 (一)大方共享的人情倫理 221 (二)互動倫理的底線 223 第四節、休閒空間與活動 225 一、形塑家的氛圍:聚會、共食與公共空間 226 二、人與人的連結:陪侍場所的多重意涵 232 第五節、小結 239 第七章 結論:障礙困境的未竟之業 241 第一節、障礙街賣者的多重困境 241 第二節、街賣與新巨輪的特殊性 245 一、作為不體面工作的街賣 245 二、強調自立的新巨輪 247 三、污名與困境的改善及存續 251 第三節、未竟之處與未來方向 254 參考書目 259

    一、政府資訊與報告
    大陸委員會,2023,〈陸配專區:工作篇QA〉。1月6日。https://www.mac.gov.tw/cp.aspx?n=21997B3E74AD8AB7。
    監察院,2018,〈新巨輪協會行動不便者共居之鐵皮屋險被拆除,監院請新北市政府加強溝通並兼顧人權保障與居住安全,尊重所有協會成員個人意願及生活自主決定權,協尋適當住所〉。監察委員新聞稿,12月29日。https://www.cy.gov.tw/News_Content.aspx?n=125&s=13245。
    邱滿艷、黃河,2015,〈私立定額進用義務機構進用身心障礙者勞動狀況調查〉。「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https://www.taiwanjobs.gov.tw/upload/108/3aca255d-ebe8-4fdb-919d-d086ae44d864.pdf。
    勞動部,「性別統計專區」。https://www.mol.gov.tw/1607/2458/2480/nodelist。
    ──,「勞動統計查詢網」。https://statfy.mol.gov.tw/default.aspx。
    ──,2020,〈身心障礙者勞動狀況調查報告統計結果提要分析〉。https://www.wda.gov.tw/cp.aspx?n=D517C1DFEE1A92EB&s=860D6D9D52257FA6。
    ──,2020,〈108年身心障礙者勞動狀況調查〉,https://statdb.mol.gov.tw/html/svy08/0841menu.htm。
    勞動部統計處,2021,〈定額進用身心障礙者概況〉。https://www.mol.gov.tw/media/frsbajj1/%E5%AE%9A%E9%A1%8D%E9%80%B2%E7%94%A8%E8%BA%AB%E5%BF%83%E9%9A%9C%E7%A4%99%E8%80%85%E6%A6%82%E6%B3%81.pdf。
    衛生福利部,2016,〈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初次國家報告〉。https://crpd.sfaa.gov.tw/BulletinCtrl?func=getBulletinList&p=b_1&page=1&rows=15&c=D&t=D。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23a,〈110年身心障礙者生活狀況及需求調查報告〉,https://dep.mohw.gov.tw/DOS/lp-5096-113.html。
    ──,2023b,〈社會福利公務統計一覽表:社會救助〉,https://dep.mohw.gov.tw/DOS/cp-5337-62357-113.html#_1.%E7%A4%BE%E6%9C%83%E6%95%91%E5%8A%A9。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23,〈身心障礙照顧服務資源布建計畫(113-117年)〉。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504&pid=12588。
    ──、臺灣社區居住與獨立生活聯盟,2022,〈身心障礙者由全日型住宿機構轉銜社區服務指引手冊〉。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1416&pid=12000。

    二、報導及他類資料
    Chairman椅人,2021,〈傷後花費大公開,竟然花了一台車的錢才能拿到這張卡?|Chairman椅人〉。6月11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pOWn8jJYIw。
    ──,2023,〈詐騙集團?黑道操縱?口香糖賣100塊太貴了吧?實測街賣者工作到底有多好賺!|Chairman椅人〉。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IGaUAMXrac。
    《焦點事件》,2019,〈大觀社區大事記〉。https://eventsinfocus.org/issues/2566。
    人生百味,〈【街賣文化與群像】街頭觀察報告〉。https://reurl.cc/3egx99。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CRPD|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https://covenantswatch.org.tw/un-core-human-rights-treaties/crpd/。
    大觀事件-Daguan Homeless,2018,〈【圖輯】板橋大觀社區的歷史&迫遷事件始末〉。《關鍵評論網》,5月20日。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5965/fullpage。
    方怡潔主講、孫德齡整理,2020,〈誰說一定要他們「向上流動」?方怡潔談《桑切斯家的孩子們》(下)〉,《獨立評論在天下》,9月26日。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90/article/9946。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陳敬鎧案〉。https://www.jrf.org.tw/keywords/81。
    早安健康企劃,2019,〈失智者失禁機率是常人4倍!掌握3原則,照護更輕鬆〉。《早安健康》,9月20日。https://www.edh.tw/article/22639。
    羊正鈺,2014,〈街頭愛心的背後,是「自力更生」還是「剝削」?〉。《關鍵評論網》,10月23日。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573。
    呂思逸,2014,〈聯合報直擊…街頭的愛心 最終到哪裡〉。《聯合報》。原連結失效,備份文章:https://disp.cc/b/Gossiping/8dMP。
    李昀,2021,〈【抗疫群象-精障篇】拔除社區服務、斷生計、少支持,精障者何去何從?〉。《Right Plus 多多益善》,6月10日。https://rightplus.org/2021/06/10/covid-mentally-disabled/。
    李秉芳,2023,〈每天17小時無人協助,跌倒只能報警:全臺首件重障者爭取「個人助理服務時數補助」案勝訴〉。《關鍵評論網》,3月16日。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82429/fullpage。
    李建霖,2020 〈你得狠狠幹一場架,而且必須打贏:文本中隱匿的研究者、情緒與情感關係(上)〉。《芭樂人類學》,6月1日。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817。
    李修慧,2023,〈【雙週報】民團提出《社會救助法》修法草案、公司沒有依法聘用障礙者最高罰 10 萬、《特教法》修法舉辦公聽會〉。《Right Plus 多多益善》,4月15日。https://rightplus.org/2023/04/15/news23041/。
    周上智、巫彥德,2023,〈什麼是社會救助法?為什麼明明有需要卻申請不到?社救法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人生百味》。https://doyouaflavor.tw/public-assistance-act/。
    易君珊,2017,〈健全主義下的歧視觀:世大運與身心障礙者文化參與權的反思〉。《鳴人堂》,8月31日。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1455/2673064#sup_2。
    林立青、葉靜倫,2018,〈臺灣版清除低端人口?身障街賣團體新巨輪協會:「社會本就沒有我們活命的地方。」〉。《NPOst 公益交流站》,5月18日。https://npost.tw/archives/43307。
    林君潔,2021,〈【抗疫群象-障礙者生活篇】從簡訊實聯制到買包衛生紙,都是難以跨越的門檻〉。《Right Plus 多多益善》,6月17日。https://rightplus.org/2021/06/17/disabled-life/。
    林良昇,2023,〈《社會救助法》低收身分限制嚴 全有或全無福利制度遭詬病 兩大困境 上百萬邊緣人領不到救助金〉。《今周刊》1383期,6月19日。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27/post/202306190028/。
    林宥萱、陳舒揚、陳心宇,2017,〈限時專送與北投共生的璀璨歷史〉。《小世界周報》,10月11日。http://shuj.shu.edu.tw/blog/2017/10/11/%E9%99%90%E6%99%82%E5%B0%88%E9%80%81-%E8%88%87%E5%8C%97%E6%8A%95%E5%85%B1%E7%94%9F%E7%9A%84%E7%92%80%E7%92%A8%E6%AD%B7%E5%8F%B2/。
    邱大昕,2016,〈不要再說「愛」了!〉。《國語日報》,13版,3月25日。https://www.academia.edu/23748265/%E4%B8%8D%E8%A6%81%E5%86%8D%E8%AA%AA_%E6%84%9B_%E4%BA%86_。
    邱春瑜、周怡君、翁鈺旻、張恒豪,2017,〈障礙體驗,體驗了什麼?〉。《巷仔口社會學》,10月31日。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7/10/31/chiuchouwengchang/。
    邱淑宜,2022,〈腦中風失能臥床平均10年 年燒百萬照護費〉。《康健雜誌》,5月1日。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6227。
    阿吉仔演唱、劉達雄作詞、米山正夫作曲,1984,〈𨑨迌人的目屎〉,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0W8m9bSRGE。
    施景隆,2017,〈輪轉父子〉。《芭樂人類學》,4月4日。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582。
    茶魚飯厚︱人生有聲書,2021,〈EP.57 都市貧窮|走進與貧窮共存的街道戰鬥 feat. 阿德(人生百味)〉。5月21日。https://teafish.tw/index.php/2021/05/21/ep-57/。
    張蕙雯,2020,〈消逝的模範眷村-婦聯一村〉,建檔單位:板橋社區大學、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收錄於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332967&IndexCode=Culture_Place。
    畢恆達,2020,〈男子氣概:一種社會學的概念〉。12月4日,《獨立評論在天下》。網址: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90/article/10217。
    莊棋銘,2016,〈身障者租屋的酸甜苦辣〉。「身心障礙者服務資訊網」,11月28日。https://disable.yam.org.tw/archives/5317。
    許倬勛,2023,〈歷經15年!板橋浮洲都更案 通過新北都委會審議〉。《自由時報》,7月21日。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4371657。
    陳芸英,2022,〈視障不是只有一種樣子──陳敬鎧「裝盲詐保」案實錄〉。《聯合副刊》,3月15日。https://reading.udn.com/read/story/7048/6163900。
    陳美華、楊又欣,2021,〈有錢不一定能當大爺!男同志的曼谷買春經驗 ft. 楊又欣 【作伙來想社會 Podcast EP2】〉。《臺灣社會學刊》,11月16日。http://www.tjs.org.tw/page.php?menu_id=15&p_id=87。
    陳栢青,2022,〈【書評・散文】陳栢青/多情劍客無情見〉。《聯合副刊》,4月23日。https://reading.udn.com/read/story/7048/6253739。
    游家權,2017,〈專訪新巨輪協會創辦人(上):從創業到無家,他負債撐起身心障礙街賣者的窩〉。《關鍵評論網》,11月30日。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4087/fullpage。
    ──,2018,〈專訪新巨輪協會:身障街賣者互助,打造有尊嚴的「共生家園」〉。《關鍵評論網》,4月18日。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3043/fullpage。
    ──、羊正鈺,2018,〈【專訪】從輔具、居服員到照護殺人,身障者家庭的20年坎坷路〉。《關鍵評論網》,1月22日。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6972/fullpage。
    曾玉婷,2022,〈【CRPD】國際審查落幕,118條意見要求臺灣正視身心障礙人權困境〉。《Right Plus 多多益善》,8月11日,https://rightplus.org/2022/08/11/crpd-irc/
    ──,2023 ,〈【自立生活 3】首例!身障者為爭人力告贏政府,重障者玉姐:「只求晚上不要泡在尿裡」〉。《Right Plus多多益善》,3月20日,https://rightplus.org/2023/03/20/independent-3/。
    湯世名,2006,〈婦人要求退錢 假殘障站起來扁人〉。《自由時報》,11月26日。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103868。
    黃愉婷,2020,〈【人權星期三】疫情中的障礙隔離:戴不了口罩、在輪椅上過夜、收不到防疫資訊、在全景監控中如廁更衣〉。《Right Plus 多多益善》,5月6日。https://rightplus.org/2020/05/06/cwt-wednesday-7/。
    黃瑀喬、廖怡芬、鄭凱文,2023,〈不再只是受助者,新巨輪協會如何絕處逢生?【獨立特派員】〉。《公視新聞網》,5月5日。https://news.pts.org.tw/article/635390。
    新北投車站,2021,〈北投限時專送介紹|驛。百年〉 。《ARTOGO》 ,https://artogo.co/zh-TW/exhibition/stationacentury/work/22cf7ff5e6a9。
    葉靜倫,2018,〈專訪新巨輪協會:社會如何對待身障者,也將如何對待我們的老後生活〉。《關鍵評論網》,5月15日。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5587/fullpage。
    詹曜齊,2020,〈落腳城市裡的移民住居〉,建檔單位:板橋社區大學、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收錄於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306363&IndexCode=Culture_Place。
    壽司坦丁 Sociostanding,2023,〈基層公務員有「病」:公家機關如何侵蝕道德能力?|兼談臺灣的貧窮治理:「假性脫遊」與「製造低收入戶」〉。8月20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fMtgTNM9Ds&t=1s。
    鄭揚宜,2018,〈「健全主義」還是「政治正確」:現代社會如何塑造障礙者的形象?〉。《關鍵評論網》,3月20日。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1966/fullpage。
    賴品妤,2022,〈自立生活支持服務之重要性與困境探討:服務提供者的觀點〉。8月23日,刊於《障礙研究五四三》。https://ds543.home.blog/2022/08/23/%e8%87%aa%e7%ab%8b%e7%94%9f%e6%b4%bb%e6%94%af%e6%8c%81%e6%9c%8d%e5%8b%99%e4%b9%8b%e9%87%8d%e8%a6%81%e6%80%a7%e8%88%87%e5%9b%b0%e5%a2%83%e6%8e%a2%e8%a8%8e%ef%bc%9a%e6%9c%8d%e5%8b%99%e6%8f%90%e4%be%9b/。
    謝孟穎,2021,〈曾遭嗆「殘障做什麼餐」、被路人踢下肢!他們坐輪椅拚出全臺第一「身障餐車」靠雙手養活自己〉。《新新聞》,2月13日。https://new7.storm.mg/article/3327031。
    鏡新聞,2023,〈被消失的生活權全集-障礙者平權夢 自立生活未竟之志〉。10月28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zM_Fgp4pe4。
    三、中文研究
    丁仁傑,2003,〈捍衛社會身體:臺灣SARS疫情中的災難治理及其宗教論述〉。《思與言》41(4):1-70。
    小雪,2019,〈我開始敢跟家人說出我想要的〉。頁154-165,收錄於周月清、張家寧、陳毅、呂又慧編,《我要我的自立生活》。基隆:松慧。
    方孝鼎,2001,《臺灣底層階級研究:以臺中市遊民、拾荒者、原住民勞工、外籍移工為例》。臺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博士論文。
    方怡潔,2016,〈市場化的青春:青春作為中介移民打工的社會機制〉。《考古人類學刊》84:111-144。
    ──,2019,〈從村莊到工廠:田野中的魔幻與隙縫〉。頁120-145,收錄於趙恩潔、蔡晏霖編,《辶反田野:人類學異托邦故事集》。新北:左岸文化。
    ──,2023,〈為做「慾望主體」來勞動:深圳工廠青年女移工的慾望展演、社會性與性別協商。頁41-113,收錄於黃應貴、林開世編,《性別、主體性、與重構生命世界》。新北:群學。
    王玉如、王國羽,2019,〈第十四章 障礙者與貧窮議題〉。頁301-320,收錄於王國羽、林昭吟、張恒豪編,《障礙研究與社會政策》。高雄:巨流。
    王育瑜,2011,〈「中途障礙」的概念內涵與障礙事件對個體及家庭之衝擊:南投縣服務提供者觀點的探究〉。《臺灣社會福利學刊》9(2):185-234。
    ──,2018,〈身權公約關於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融入社區」的意涵〉。《社區發展季刊》162:148-162。
    王國羽,2019,〈第三章 障礙模型發展與核心概念〉。頁53-84,收錄於王國羽、林昭吟、張恒豪編,《障礙研究與社會政策》。高雄:巨流。
    王崧興著、宋秀環譯,2001,〈「關係」、「人情」、「面子」:中國社會的人際關係架構〉。頁3-20,收錄於徐正光編、國立編譯館主譯,《漢人與周邊社會研究:王崧興教授重要著作選譯》。臺北:唐山。
    王維菁、楊榮宗、潘淑滿、張恒豪,2018,〈媒介他者的正名政治:身心障礙與同志族群比較研究〉。《傳播與社會學刊》44:49-83。
    王增勇,2005,〈社區照顧的再省思:小型化?規格化?產業化?〉。《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9:91-141。
    ──,2011,〈家庭照顧者做為一種改革長期照顧的社會運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85:397-414。
    王篤強、白敘民、徐明心,2014,〈人情文化下的求助歷程與策略初探:以經濟弱勢家戶為例〉。The Hong Kong Journal of Social Work 48(2): 45-62。
    任依島,2019,《屋簷下的交會:當社區關懷訪視員走進精神失序者的家》。臺北:游擊文化。
    伊慶春、章英華,2008,〈父系家庭的持續與變遷:臺灣的家庭社會學研究,1960-2000〉。頁23-73,收錄於謝國雄編,《群學爭鳴:臺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臺北:群學。
    安孟竹,2020,〈如廁的道德與政治:自閉症康復機構中,何謂「重要之事」?〉。頁65-82,收錄於黃修瑋編,《人類學好野——關於人類的,我都想學》。香港:蜂鳥。
    江佩津,2020,《卸殼:給母親的道歉信》。臺北:大塊文化。
    江佳勲,2021,《鍛鍊「正常人」:從健美到體適能——健身的論述轉移與健身商品化過程》。臺北: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江欣怡,2021,《未竟的人權之路:樂生社群生活的遺產化實踐》。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仁佑,2017,《臺北市大型舊違建聚落的形成與消滅》。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何翠萍,1989,〈導言:禮物、人情、債〉。頁1-28,收錄於Mauss, Marcel著、汪珍宜、何翠萍譯,1989,《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臺北:遠流。
    吳介民,2011,〈永遠的異鄉客?公民身分差序與中國農民工階級〉。《臺灣社會學》21:51-99。
    吳心越,2018,〈「脆弱」的照顧:中國養老院中的身體、情感與倫理困境〉。《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10:1-36。
    ──,2020,《薄暮時分:一個中國養老院的民族誌研究》。臺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博士論文。
    ──,2023,〈關懷的限度:養老機構機構認知症照護的民族誌研究〉。《社會》43(3):162-186。
    吳秀照、陳美智,2019,〈第13章 障礙者的勞動與就業〉。頁273-299,收錄於王國羽、林昭吟、張恒豪編,《障礙研究與社會政策》。高雄:巨流。
    吳宗昇,2017,〈惡債:卡債、債務人與社會傷害〉。頁117-183,收錄於黃應貴、鄭瑋寧編,《金融秩序、主體性與新秩序的浮現》。新北:群學。
    ──,2020,〈疫情、債務與社會不平等〉。《臺灣社會學刊》67:259-270。
    吳易澄,2016,《五峰鄉原住民節制飲酒介入計畫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哲良,2003,《蹲佔聚落的日常生活分析:以臺中市無尾巷為例》。臺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吳偉立,2007,〈顧此失彼:台灣社會學碩士養成之我見〉。《臺灣社會學會通訊》62:28-31。
    吳嫦娥、余漢儀,2007,〈變調的青春組曲:青少年加入成人幫派之探討〉。《臺大社會工作學刊》15:121-166。
    呂玉瑕,2001,〈性別、家庭與經濟:分析小型家庭企業老闆娘的地位〉。《臺灣社會學》2:163-217。
    ──、林庭萱,2017,〈臺灣經濟轉型中小型家庭企業的夫妻夥伴關係與性別動力:女性賦權的探討〉。頁383-423,收錄於李宗榮、林宗弘編,《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臺灣經濟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呂欣怡,2014,〈從文化人類學觀點談「正常」與「殘障」〉。頁143-158,收錄於劉人鵬、宋玉雯、蔡孟哲、鄭勝勳編,《抱殘守缺:21 世紀殘障研究讀本》。新北:蜃樓。
    呂雅雯、盧鴻毅、侯心雅,2010,〈再現貧窮:以電視新聞為例〉。《新聞學研究》102:73-111。
    李宗榮、林宗弘,2017,〈導論 「臺灣製造」的崛起與失落:臺灣的經濟發展與經濟社會學〉。頁1-48,收錄於李宗榮、林宗弘編,《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臺灣經濟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李怡芳,2017,《身心障礙者形象研究——以 2007 至 2015 年報紙報導內容分析為例》。臺北: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李易駿,2006,〈社會排除:流行或挑戰〉。《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0(1):1-47。
    李悅端、柯志明,1994,〈小型企業的經營與性別分工:以五分埔成衣業社區為案例的分析〉。《臺灣社會研究》17:41-81。
    杜平,2017,《男工・女工:當代中國農民工的性別、家庭與遷移》。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肖索未,2018,《欲望與尊嚴:轉型期中國的階層、性別與親密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邢朝國,2019,《普通人的江湖:村莊裡的怨恨、衝突與糾紛解決》。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佩淳,2019,〈個助讓我成為一個更圓滿的人〉。頁168-181,收錄於周月清、張家寧、陳毅、呂又慧編,《我要我的自立生活》。基隆:松慧。
    周上智,2020,《共生家園如何共生?障礙街賣者的社群生活》。臺北: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周月清,2017,〈去機構教養化與解放研究:身心障礙者服務及障礙研究〉。《臺灣社會學會通訊》87:11-20。
    ──、張家寧、陳毅、呂又慧編,2019,《我要我的自立生活》。基隆:松慧。
    ──、陳伯偉、張家寧、臺北市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2019,〈「個人助理是居服的補充包」?地方政府執行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支持/個助服務的迷思與困境〉。《臺灣社會福利學刊》15(2):1-56。
    ──、郭洛伶、周倩如、蔡亞庭、陳伯偉,2020,〈臺灣障礙女性培力首部曲:「出來」、「去參與」、破除障礙歧視〉。《社區發展季刊》171:149-169。
    ──、林君潔,2021,〈超前部署?被國家COVID-19防疫遺忘的障礙者〉。《社區發展季刊》,175:154-173。
    ──、陳伯偉、林君潔,2023,〈「我們」的選擇、「我們」自己決定:肢體障礙者機構居住與自立生活〉。《臺大社會工作學刊》48:69-114。
    周怡君,2012,〈從新自由主義觀點分析臺灣庇護工場發展〉。《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3:81-120。
    ──,2016,〈德國與臺灣身心障礙者政策與失能者長照政策的比較分析:復健模式的觀點〉。《臺大社工期刊》34:1-39。
    ──,2017,〈制度化障礙者的生活樣貌:福利國家與身心障礙者政策〉。《臺灣社會學會通訊》87:52-57。
    ──,2018,〈從CRPD觀點論臺灣成年身心障礙者社區日間照顧政策的挑戰〉。《社區發展季刊》162:137-147。
    ──,2023,〈當CRPD遇見原住民:社會障礙與社區服務對宜蘭泰雅族原住民障礙者的意義初探〉。《臺灣社會學刊》73:105-148。
    周雪光,2003,《組織社會學十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房慧真,2022,《草莓與灰燼》。臺北:麥田。
    易君珊,2016,〈障礙文化與社會正義:博物館無障礙可及性服務的實踐與服務關係中的權力議題〉。《博物館與文化》12:5-42。
    林文蘭,2001,《生命商品化的社會基礎與運作機制:以戰後臺灣人身保險業為例》。臺北: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2007,〈以「田野」為師:打造一個群學協力網〉。頁 325-359,收錄於謝國雄編,2007,《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臺北:群學。
    林佳瑋、洪冬力、徐瑩峰、陳俐君、陳政邦、陳琳、楊宜靜、蔡正芸、鍾翰,2015,《叛民城市:臺北暗黑旅誌》。臺北:公共冊所。
    林季平,2005,〈臺灣的人口遷徙及勞工流動問題回顧:1980-2000〉。《臺灣社會學刊》47:147-209。
    林宗弘,2005,〈譯序:邁可.布若威與生產的政治〉。頁5-67,收錄於 Burawoy, Michael 著、林宗弘等譯,《製造甘願:壟斷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歷史變遷》。臺北:群學。
    ──,2009,〈臺灣的後工業化:階級結構的轉型與社會不平等,1992-2007〉。《臺灣社會學刊》43:93-158。
    ──、洪敬舒、李健鴻、王兆慶、張烽益,2011,《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臺北:臺灣勞工陣線。
    ──,2013,〈失落的年代:臺灣民眾階級認同與意識形態的變遷〉。《人文與社會研究集刊》25(4):689-734。
    林姿葶、鄭伯壎、周麗芳,2014,〈家長式領導:回顧與前瞻〉。《本土心理學研究》42:3-82。
    林昭吟、孫健忠,2014,〈我國公部門身心障礙者定額進用實施之多面向檢視〉。《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6:47-75。
    林昭吟,2019,〈第11章 醫療與健康照顧〉。頁231-251,收錄於王國羽、林昭吟、張恒豪編,《障礙研究與社會政策》。高雄:巨流。
    ──、周月清、張恒豪,2021,〈朝向障礙融合(Disability-Inclusive)觀點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因應對策:國際障礙聯盟(International Disability Alliance)的10點建議【譯著】〉。《社區發展季刊》175:174-178。
    林純真,2010,〈智能障礙者性議題之百年進展〉。《特殊教育季刊》117:16-25。
    林淑蓉,2008,〈身體、意象與變異的自我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體經驗〉。《臺灣人類學刊》6(2):3-46。
    林凱衡,2023,〈勞動過程中的技能課題:讀《萬能店員》、《我的黑手父親》與《失去青春的孩子》〉。《文化研究季刊》182:97-101。
    林開世,2016,〈什麼是「人類學的田野工作」?知識情境與倫理立場的反省〉。《考古人類學刊》84:77-109。
    林駿杰、張恒豪,2020,〈什麼是「障礙研究」?英美的理論發展、建制化與臺灣本土化歷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2(4):645-691。
    花逸文,1991,〈賭徒、鬼神與警察——專訪胡台麗談大家樂〉。頁181-192,收錄於胡台麗著,《燃燒憂鬱》。臺北:張老師文化。
    邱大昕,2007,〈男性視覺障礙者勞動邊緣化的陽剛困境〉。《女學學誌》23:71-91。
    ──,2011,〈誰是身心障礙者—從身心障礙鑑定的演變看「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CF)的實施〉。《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5(2):187-213。
    ──,2012,〈為什麼需要女性主義身心障礙研究?〉。《婦研縱橫》96:16-24。
    ──、陳美智,2015,〈身心障礙醫療化的在地經驗與反思〉。《科技醫療與社會》21:135-158。
    ──,2018,〈「慈善」與「權利」之間-身心障礙者車船半價優待的爭取過程(1950-1980)〉。《臺灣社會學》36:167-188。
    ──,2019,〈第六章 無障礙環境〉。頁121-139,收錄於王國羽、林昭吟、張恒豪編,《障礙研究與社會政策》。高雄:巨流。
    ──、陳美智 ,2021,〈防疫期間的身心障礙:應變與創新〉。《社區發展季刊》173:333-339。
    ──,2022,〈誰是盲人:視力鑑定與分類的故事〉。頁150-167,收錄於林文源、郭文華、王秀雲、楊谷洋編,《科技社會人4 跟著關鍵物去旅行》。新竹:陽明交通大學。
    邱啟新,2013,〈我「演」故我在:士林攤販拓展夜市版圖之空間戰術〉。頁110-125,收錄於侯志仁編,《反造城市:非典型都市規劃術(增訂版)》。臺北:左岸。
    邱連枝,2019,〈第15章 身心障礙、性別與性自主權〉。頁 321-348,收錄於王國羽、林昭吟、張恒豪編,2019,《障礙研究與社會政策》。高雄:巨流。
    哈克,2019,〈序幕:社會制度下障礙者的生命悲歌〉。頁47-58,收錄於周月清、張家寧、陳毅、呂又慧編,2019,《我要我的自立生活》。基隆:松慧。
    施姍安,2021,《回歸社會?以工作為復健的精神復健中心》。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得隆,2023,〈萬華的茶桌仔與茶店仔〉。頁31-39,收錄於李玟萱著,《茶室女人心:萬華紅燈區的故事》。臺北:游擊文化。
    洪士峰、巫麗雪,2023,〈在機構安老:鑲嵌在機構照顧下彈性的日常生活安排〉。《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7(1):1-46。
    洪心平、鄭旭博、余郡蓉、張祥雲,2020a,〈脊髓損傷健康相關服務需求調查〉。《社區發展季刊》169:334-347。
    洪心平、余郡蓉、張祥雲,2020b,〈脊髓損傷者同儕協助之性別影響〉。《社區發展季刊》172:368-381。
    洪晨碩,2014,〈彈性病況:失智家庭的照顧軌跡〉。《臺灣社會學》28:59-96。
    洪惠芬,2012,〈「分配正義」還是「形式正義」?身心障礙作為福利身分與歧視的雙重意涵〉。《臺灣社會福利學刊》10(2):93-160。
    ──、王國羽,2019,〈第二章 障礙理論與政策:分配政治與公民身分〉。頁27-51,收錄於王國羽、林昭吟、張恒豪編,《障礙研究與社會政策》。高雄:巨流。
    洪意凌,2022,〈真實存在卻被視而不見的街頭日日:評《危殆生活》〉。《臺灣社會學》43:189-196。
    洪醒夫,1982,〈半遂湖仔的黯然歲月〉。頁53-71,收錄於《田莊人》。臺北:爾雅。
    紀慧文,1998,《十二個上班小姐的生涯故事:從娼女性之道德生涯研究》。臺北:唐山。
    胡台麗,1991,〈神、鬼與賭徒:「大家樂」賭戲反映之民俗信仰〉。頁125-178,收錄於胡台麗著,《燃燒憂鬱》。臺北:張老師文化。
    胡慕情,2024,《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她如何謀弒母親、婆婆與丈夫》。臺北:鏡文學。
    夏傳位,2008,《塑膠鴉片:雙卡風暴刷出臺灣負債危機》。臺北:行人。
    ──,2014,〈新自由主義是什麼?三種理論觀點的比較研究〉。《臺灣社會學》27:141-166。
    ──,2015,《台灣的新自由主義轉向:發展型國家的變異與挑戰》。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夏曉鵑,2010,〈失神的酒:以酒為鑑初探原住民社會資本主義化過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77:5-58。
    孫小玉,2012,〈卡蘿的疾病誌:失能主體的思辯〉。《文化研究》15:43-86。
    ──,2013,〈從偽裝到扮/表演:失能者的身體政治〉。《英美文學評論》18:101-135。
    ──,2021,《雨後霓虹——失能者的生命故事》。高雄: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
    孫飛宇,2007,〈對苦難的社會學解讀:開始,而不是終結——讀賴・威爾金森《苦難:一種社會學的引介》〉。《社會學研究》4:207-217。
    孫迺翊,2023,〈身心障礙者「活得像人」的自立生活權利――簡評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10年度訴字第60號判決〉。《臺灣法律人》28:115-130。
    容邵武,2019,〈「在壞的時間過個好生活」:南投縣國姓鄉南港村的日常倫理的探討〉。《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14:1-56。
    徐敏雄、古明韻、陳亮君、陳秋欣、謝宜潔,2021,《歡迎光臨161號:從萬華開始,那些夢想城鄉的故事》。臺北:開學文化。
    涂懿文、唐文慧,2016,〈家庭關係與男子氣概的建構:一個漁村男性的遷移傳記〉。《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8(2):215-258。
    翁志遠,2017,〈賠上身心健康的信用卡債務:中介影響路徑之探查〉。《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38:161-214。
    翁康容,2020,〈去標準化的生命?關於生命歷程個人化的兩、三事〉。頁259-286,收錄於趙恩潔編,《南方的社會,學(上):她者亦是共同體》。新北:左岸文化。
    郝明義,2019,〈序一:另一個身障者看到的情況〉。頁11-17,收錄於周月清、張家寧、陳毅、呂又慧編,《我要我的自立生活》。基隆:松慧。
    馬財專,2010,〈臺灣組織及個體販毒網絡之質化考察〉。《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2(3):353-392。
    高承恕,1999,《頭家娘:臺灣中小企業「頭家娘」的經濟活動與社會意義》。臺北:聯經。
    高穎超,2020,〈陽剛氣質新觀點(上):「粉紅口罩共識」與霸權/王道陽剛氣質〉。《性別平等教育季刊》91:30-39。
    ──,2021,〈陽剛氣質新觀點(下):包容性與雜衝性陽剛氣質〉。《性別平等教育季刊》92:140-151。
    康舒雅,2020,《以身立地:彰化縣台西村高齡者人地關係的形構與轉化》。臺北: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2024,《留下來的人:偏鄉高齡者的生命紀事》。臺北:游擊文化。
    張君熒,2012,《「但求立錐之地」:士林挽面攤販的民族誌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宜君,2016,〈臺灣產業轉型下的工作機會分布變遷:1978-2012〉。《臺灣社會學刊》60:135-187。
    張恒豪、蘇峰山,2009,〈書評:Disability Rights and Wrongs〉。《臺灣社會福利學刊》7(2):191-205。
    張恒豪、顏詩耕,2011,〈從慈善邁向權利:臺灣身心障礙福利政策的發展與挑戰〉。《社區發展季刊》133:402-416。
    ──,2015a,〈障礙的鑑定與再分配政治:以大臺北地區的「殘障」停車位爭議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9(1):91-138。
    ──,2015b,〈障礙者的公民運動:權利論述和社會模式的在地實踐〉。《思與言》53(2):89-136。
    ──、王靜儀,2016,〈從「殘障」到「身心障礙」:障礙標籤與論述的新聞內容分析〉。《臺灣社會學》31:1-41。
    ──、郭惠瑜,2021,〈導讀〉。頁15-20,收錄於Oliver, Michael and Colin Barnes著、紀大偉、張恒豪、邱大昕譯,《障礙政治:邁向消弭歧視的包容社會》。新北:群學。
    張苙雲,1998,〈逛醫師的邏輯:求醫歷程的分析〉。《臺灣社會學刊》21:59-87。
    張晉芬,2015,《勞動社會學(增訂二版)》。臺北:政大。
    張珣,2018,〈疾病與文化:李亦園先生對臺灣醫學人類學發展的貢獻〉。《臺灣人類學刊》16(2):7-46。
    張淑卿,2013,〈復健、輔具與臺灣小兒麻痺病患生活經驗(1950s-70s)〉。《臺灣史研究》20(2):125-176。
    張雅筑、童伊廸,2017,〈嘉義某地區醫院6位成年腦中風患者疾病適應歷程之研究〉。《臺灣社會工作學刊》19:107-135。
    張雅鈴,2017,《「自力更生」的道德化街景:都市社會弱勢者的街頭販售》。臺北: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寶純,2009,《成年智能障礙者照顧模式之探討-以機構照顧與社區家園為例》。嘉義: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梁妃儀、蔡篤堅,2003,〈烏腳病與小兒麻痺症的隱喻在臺灣〉。《中外文學》31(12):94-116。
    梁美榮,2015,〈我國身心障礙者性權之省思:不再緘默與迴避的身心障礙者的性議題〉。《社區發展季刊》149:81-90。
    莊棋銘,2019,〈寫出自己的人生劇本、當自己生命的導演〉。頁185-200,收錄於周月清、張家寧、陳毅、呂又慧編,《我要我的自立生活》。基隆:松慧。
    許嘉麟、陳妙旼、陳智光,2019,〈中風病患在慢性復健科病房住院醫療費用預測因子之探討〉。《臺灣復健醫學雜誌》47(2):145-153。
    許瀞文,2013,〈計畫與變化:新堀江的三個故事〉。頁92-108,收錄於侯志仁編,《反造城市:非典型都市規劃術(增訂版)》。臺北:左岸。
    連詩雅,2004,《生命商品化的勞動體制:臺灣壽險業的銷售勞動研究》。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于華,2013,《受苦人的講述:驥村歷史與一種文明的邏輯》。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郭峰誠、張恒豪,2011,〈保障還是限制?定額進用政策與視障者的就業困境〉。《臺灣社會研究季刊》83:95-136。
    郭惠瑜,2018,〈微光「殘」影:消失的身心障礙女性群像〉。《臺灣社會學會通訊》87:38-43。
    ──,2020a,〈不要干涉我的子宮:還給身心障礙女性生育權〉。《性別平等教育季刊》89:32-35。
    ──,2020b,〈障礙與性別的交織:探討小兒麻痺女性母職經驗〉。《女學學誌》46:79-122。
    郭聖潔,2018,《酒店陪侍的勞動生活民族誌》。新北: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介玄,2001,《班底與老闆:臺灣企業組織能力之發展》,臺北:聯經。
    陳巨擘,2009,〈他們為什麼失敗?〉。頁 v-xvi,收錄於Liebow, Elliot 著、黃克先譯,2009,《泰利的街角》。臺北:群學。
    陳如珍,2019,〈田野中的圓滿:你那個研究還沒做完嗎?〉。頁237-270,收錄於趙恩潔、蔡晏霖編,《辶反田野:人類學異托邦故事集》。新北:左岸文化。
    陳伯偉,2017,〈親密「悅/越」界:身障者的性、愛、慾〉。《臺灣社會學會通訊》87:45-51。
    ──,2019,〈導讀:活著,不該只為了一口氣〉。頁39-44,收錄於周月清、張家寧、陳毅、呂又慧編,2019,《我要我的自立生活》。基隆:松慧。
    ──、周月清編,2020,〈還我性權:讓性empower障礙者〉。《臺灣社會學會通訊》91:13-44。
    陳怡君,2023,〈第5章 「閒就喝」:當代屏東萬金男性天主教徒日常飲酒聚會中的性別展演與個體生成〉。頁301-382,收錄於黃應貴、林開世編,《性別、主體性、與重構生命世界》。新北:群學。
    陳芳珮,2019,〈第10章 家庭照顧者〉。頁209-230,收錄於王國羽、林昭吟、張恒豪編,《障礙研究與社會政策》。高雄:巨流。
    陳昭如,2018,《幽黯國度:障礙者的愛與性》。新北:衛城。
    陳柏廷,2019,《看不見的半導體實驗室技術員:科學研究中的兩種知識類型與其認識論政治》。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柏峰,2019,《鄉村江湖:兩湖平原「混混」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
    陳柏蒝,2022,《健「生」/健「身」——臺灣健身運動中的知識、技術物與日常生活實踐》。高雄: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陳美華,2006,〈公開的勞務、私人的性與身體:在性工作中協商性與工作的女人〉。《臺灣社會學》11:1-55。
    ──,2007,〈「從娼」作為生存策略──家庭、性別化的勞動市場與權力遊戲〉。《女學學誌》24:47-100。
    ──,2014,〈揪團買春去:臺灣男與中國女的複雜多元性關係〉。頁 114-120,收錄於王宏仁編,《巷仔口社會學》。新北:大家。
    ──,2017,〈美髮作為身體工作:從苦勞到美感協商的身體化勞動〉。《臺灣社會學刊》62:1-58。
    陳虹羽,2018,《他鄉有伴:新竹和風酒吧小姐的親密勞動》。新竹: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純菁著、魏海濤、符隆文譯,2020,《生老病死的生意:文化與中國人壽保險市場的形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陳國霖,2004,《黑金》。臺北:商周。
    陳培豐,2020,《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新北:衛城。
    陳惠萍,2003,《常體之外:殘障的身體社會學思考》。臺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陳逸婷,2021,〈為什麼「茶裏王」天天去茶室?從茶室文化思考當代親密關係〉。《婦研縱橫》115:33-40。
    陳歆怡,2006,《監獄或家?臺灣痲瘋病患者的隔離生涯與自我重建》。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蕙芬、張瑜倩,2021,〈多元制度邏輯的共生之道——以甘樂文創為例〉。《管理學報》38(4):613-640。
    麥麗蓉,2012,〈脊髓損傷者主體性知識的探究:一個以「排便問題」進行協同探究的實例〉。《應用心理研究》53:95-129。
    曾凡慈,2021a,〈第11章 醫療〉。頁233-257,收錄於陳志柔、林國明編,《社會學與臺灣社會(第五版)》。高雄:巨流。
    ──,2021b,〈照護隱性障礙子女的道德工作:醫療模式、污名與預期〉。《臺灣社會學》41:95-142。
    曾瑞彬,2021,《內山:一個南臺灣農村的老年日常情感研究》。臺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游美惠,2005,〈身分認同與認同政治〉。《性別平等教育季刊》31:58-61。
    游詠馨,2020,《常與異之間的游移人生:亞斯論述、認同與社交常規》。臺北: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湯家碩,2018,〈龍發堂與臺灣現代精神醫療,1980-1990〉。頁459-503,收錄於蔡友月、陳嘉新編,《不正常的人?臺灣精神醫學與現代性的治理》。臺北:聯經。
    黃光國,1988,〈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頁289-318,收錄於楊國樞編,《中國人的心理》。臺北:桂冠。
    黃克先,2018,〈導讀:還好,有這樣一條/本人行道〉。頁 3-13,收錄於 Duneier, Mitchell著、黃克先、劉思潔譯,《人行道》。臺北:游擊文化。
    ──,2019,〈「𨑨迌人」、「做事人」與「艱苦人」:臺灣無家者場域內的行動 主體〉。《臺灣社會學》38(12) :63-114。
    ──,2020,〈「同」祂捍衛尊嚴:與宗教團體互動下的無家者宗教實作〉。《臺灣社會學刊》68:1-59。
    ──,2021,《危殆生活:無家者的社會世界與幫助網絡》。臺北:春山。
    ──、陳思樺、黃怡菁,2023,〈照顧無家者、照護自己:新型態服務無家者之工作者的實作與反思〉。《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24:1-49。
    黃亞晴,2018,《成為贏家:臺灣賽鴿者的賭博實作與策略》。臺北: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黃綉雯、張恒豪、唐文慧,2020,〈「不被看見」的照護:特殊教育助理員的勞動〉。頁223-273,收錄於王增勇、梁莉芳編,《為何建制民族誌如此強大?:解碼日常生活的權力遊戲》。新北:群學。
    黃怡菁,2023,《包容性連帶:無家者社福組織建立社會連帶的過程與阻礙》。臺北: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黃崇憲,2010,〈從開港到加入WTO:當代臺灣資本主義的歷史與結構轉型〉。頁137-170,收錄於黃金麟、汪宏倫、黃崇憲主編,《帝國邊緣:臺灣現代性的考察》。臺北:群學。
    黃淑玲、白爾雅,2018,〈男子氣概的建構與新貌〉。頁274-296,收錄於黃淑玲、游美惠編,《性別向度與臺灣社會(第三版)》。高雄:巨流。
    黃微子、王靜雯,2020,〈抵抗、協商與認同:東莞夜市小販的身分實踐〉。《文化研究》31:83-113。
    黃嬡齡,2014,〈在一群沒有家的人身上探問什麼是「家」〉。頁67-126,收錄於黃應貴編,《21世紀的家:臺灣的家何去何從?》。臺北:群學。
    黃錦樹,2013,〈【推薦序】回頭凝望〉。頁9-16,收錄於楊索,2013,《我那賭徒阿爸(新版)》。臺北:聯合文學。
    楊又欣,2020,〈曼谷色情按摩作為性場域:跨國性交易雙方權力互動的「關係性」分析〉。《臺灣社會學刊》68:121-175。
    楊友仁,1998,〈循環的債務:對臺北市違章建築與都市規劃的歷史考察〉。《都市與設計學報》4:301-314。
    楊宜靜,2015,《國家與社會關係的司法中介與權利折衝:公有地上非正式住區拆遷的治理與抵抗》。臺北: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芳枝,2017,〈導論〉。頁1-20,收錄於楊芳枝編,《邊緣主體:性別與身分認同政治》。臺南: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
    楊索,2013,《我那賭徒阿爸(新版)》。臺北:聯合文學。
    萬宗綸,2016,〈轉聲/身術:臺灣聽障者的賽伯格、身分協商與空間性〉。《地理學報》81:1-26。
    葉俊男,2012,《「嘸免法律的所在」:臺灣地下六合彩交易體系的考察》。高雄: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葉崇陽、周怡君,2020,〈家庭主義的分歧?臺灣民眾對兒童及老人照顧的福利態度分析〉。《臺大社會工作學刊》41:1-56。
    葉琇姍,2019,〈排除或融入:做個就業好公民的障礙者就業論述分析〉。《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14:147-194。
    熊易寒,2010,《城市化的孩子:農民工子女的身分生產與政治社會化》。上海:上海人民。
    趙彥寧,2004,〈現代性想像與國境管理的衝突:以中國婚姻移民女性為研究案例〉。《臺灣社會學刊》32:59-102。
    劉正、Sakamoto, Arthur、蘇國賢,2017,〈第十一章 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剝削情況:以臺灣製造業為例的實證分析〉。頁425-462,收錄於李宗榮、林宗弘編,《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臺灣經濟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劉思達,2022,〈如何戒掉布迪厄?〉。《清華社會科學》4(1):173-181。
    劉紹華,2013,《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新北:群學。
    ──,2019,《人類學活在我的眼睛與血管裡:從柬埔寨到中國,從「這裡」到「那裡」,一位人類學者的生命移動紀事》。臺北:春山。
    劉斐玟,2018,〈導言:什麼是人類學?〉。頁1-27,收錄於余舜德、張珣、劉斐玟編,《人類學家的我們、你們、他們》。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劉鶴群,2015,〈社會排除、貧窮與就業:現象描述與政策意涵〉。《社區發展季刊》151(163):163-184。
    樊景立、鄭伯壎,2000,〈華人組織的家長式領導:一項文化觀點的分析〉。《本土心理學研究》13:126-180。
    歐子綺,2009,《樂村:北京五環外一個農民工聚居區的生活、工作與治理》。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友月,2004,〈臺灣癌症患者的身體經驗:病痛、死亡與醫療專業權力〉。《臺灣社會學刊》33:51-108。
    ──,2009,《達悟族的精神失序:現代性、變遷與受苦的社會根源》。臺北:聯經。
    蔡依倫,2016,〈新自由主義的兩張面孔:分析社會福利民營化政策的脫鉤與接合對身心障礙者運動的影響〉。《組織與管理》9(2):155-201。
    蔡明德,2016,《人間現場:八○年代紀實攝影》。臺北:南方家園。
    蔡明璋,1996,《臺灣的貧窮:下層階級的結構分析》。臺北:巨流。
    蔡素芬,1994,《鹽田兒女》。臺北:聯經。
    蔡逸靜、周宇翔、林慈媛、李宜靜、張育晟、黃嵩立、黃怡碧等,2019,《CRPD話重點:認識《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的關鍵15講》。臺北:人權公約施行聯盟、臺灣國際醫學聯盟。
    蔡瑩芝,2011,〈萬華茶室勞動現場記實〉。頁221-251,收錄於甯應斌編,《性地圖景:兩岸三地性/別氣候》。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鄭作彧、胡珊,2018,〈生命歷程的制度化:歐陸生命歷程研究的範式與方法〉。《社會學研究》2:214-241。
    鄭珮宸,2019,《做媽媽、做公民──雙北遊戲場改革的媽媽民主》。臺北: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鄭揚宜,2017,《智能障礙者性權探究》。桃園: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蕭阿勤,2015,〈敘事分析〉。頁137-172,收錄於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質性研究法》,臺北:東華。
    蕭信彬,2016,《保護或支配?身心障礙保護工作中的象徵角力》。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賴俊帆,2018,〈臺灣身心障礙需求評估與服務輸送圖像:脈絡中的制度化效果〉。《臺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8(2):87-118。
    賴品妤,2021,《自立生活支持服務之重要性與困境探討:服務提供者的觀點》。高雄: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戴伯芬,1994,〈誰作攤販?臺灣攤販的歷史形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7:121-148。
    ──,2014,〈底層勞動、消費貧窮與都市漫遊者:臺北市街友田野記實〉。《臺灣社會學刊》54:233-265。
    戴靖芸,2020,《無強制即無壓迫?——障礙女性生育權的臺灣法律史探尋(1970-2021)》。臺北:臺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戴翠莪、陳易甫,2020,〈家戶組成、社會福利支出年齡傾向與福利國家型態對青年貧窮的影響:東亞與西方福利國家的比較〉。《臺灣社會學刊》67:1-62。
    謝宇修,2020,〈向上流動卻逐步遠離?菁英文組第一代大學生的親子關係衝突〉。臺北: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謝國雄,1990,〈黑手變頭家-臺灣製造業中的階級流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2):11-54。
    ──,1992,〈隱形工廠:臺灣的外包點與家庭代工〉。《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3:137-160。
    ──,2007,〈第一章: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頁3-35,收錄於謝國雄編,《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臺北:群學。
    ──,2013,《港都百工圖:商品拜物教的實踐與逆轉》。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2019,〈經濟社會學觀點下的「臺灣奇蹟」:現象、重新概念化與另類可能〉。《臺灣社會學》37:97-129。
    韓貴香、李美枝,2008,〈捨近求遠的求助模式:「面子威脅」對華人選擇求助對象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50(1):31-48。
    簡妤儒、黃亞晴,2016,〈人人有機會的「公平」世界:賽鴿公平性的社會建構與效果〉。《臺灣社會學》32:57-108。
    藍佩嘉,1998,〈銷售女體,女體勞動:百貨專櫃化妝品女銷售員的身體勞動〉。《臺灣社會學研究》2:47-81。
    ──,2000,〈人際關係與經濟活動的辯證:傳銷商的網絡建構與權力關係〉。《臺灣社會學研究》4:1-50。
    ──,2008a,《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臺灣新富家庭》。臺北:行人。
    ──,2008b,〈性別社會學在臺灣——研究與理論的回顧〉。頁75-135,收錄於謝國雄編,《群學爭鳴:臺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臺北:群學。
    ──,2013,〈資本主義、文化運作與性別認同:《港都百工圖》的未竟之業〉。《臺灣社會學》25:167-170。
    ──,2019,《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臺北:春山。
    顏芝盈,2021,〈庇護工場下的勞動共同體:談南方女性身心障礙勞動者〉。《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5(2):19-49。
    魏明毅,2016,《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臺北:游擊文化。
    羅盤針,2021,〈偽娘與另類世界的浮現:臺灣扮裝社群的酷兒時空〉。《文化研究季刊》175:35-57。
    蘇毅佳,2019,〈從「禁忌」的身體到「合宜」的身體:禮儀師的勞動過程分析〉。頁329-374,收錄於張晉芬、陳美華編,《工作的身體性》。高雄:巨流。

    四、翻譯書目
    上野千鶴子著、劉靜貞、洪金珠譯,1997,《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與女性主義》。臺北:時報。
    張優遠著、方祖芳譯,2021,《不平等的樣貌:新加坡繁榮神話背後,社會底層的悲歌》。臺北:聯經。
    陳純菁著、魏海濤、符隆文譯,2020,《生老病死的生意:文化與中國人壽保險市場的形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潘毅著、任焰譯,2011,《中國女工︰新興打工者主體的形成》。北京:九州。
    閻雲翔著、李放春、劉瑜譯,2017,《禮物的流動:一個中國村莊中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絡》。上海:上海人民。
    Alberti, Fay Bound著、涂瑋瑛譯,2020,《寂寞的誕生:寂寞為何成為現代流行病?》。臺北:商周。
    Allport, Gordon,2012,〈代序〉。收錄於Frankl, Viktor著、趙可式、沈錦惠譯,《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臺北:光啟文化。
    ──著、郭曉燕譯,2023,《偏見的本質:人格心理學之父深度剖析,一切人類敵意行為的生成與消解》。新北:一起來。
    Ariely, Dan著、姜雪影譯,2018,《不理性的力量:掌握工作、生活與愛情的行為經濟學》。臺北:天下文化。
    Barnes, Colin and Geof Mercer著、葛忠明、李敬譯,2017,《探索殘障:一個社會學引論(第二版)》。北京:人民。
    Bauman, Zygmunt 著、王志弘譯,2003,《工作、消費與新貧》。臺北:巨流。
    Biehl, João 著、葉佳怡譯,2019,《卡塔莉娜:關於生命療養院,以及人們如何被遺棄的故事》。新北:左岸文化。
    Banerjee, Abhijit V. and Esther Duflo著、許雅淑、李宗義譯,2016,《窮人的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新北:群學。
    Bourdieu, Pierre and Loïc Wacquant著、李猛、李康譯,2009,《布赫迪厄社會學面面觀》。臺北:麥田。
    ──著、曹金羽譯,2022,《社會學的問題》。上海:上海文藝。
    Burkitt, Ian著、李康譯,2023,《社會性自我(第二版)》。上海:上海文藝。
    Bourgois, Philippe著、葉佳怡譯,2022,《尋找尊嚴:關於販毒、種族、貧窮與暴力的民族誌》。臺北:左岸文化。
    Castells, Manuel and Alejandro Portes著、夏鑄九、王志弘譯,1993,〈底層的世界:非正式經濟的起源、動力與影響〉。頁333-366,收錄於夏鑄九、王志弘編,《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
    Collins, Randall and Michael Makowsky著、李霞譯,2014,《發現社會:西方社會學思想述評(第八版)》。上海:商務印書館。
    Desmond, Matthew 著、胡訢諄、鄭煥昇譯,2017,《下一個家在何方:驅離,臥底社會學家的居住直擊報告》。臺北:時報。
    Duneier, Mitchell 著、黃克先、劉思潔譯,2018,《人行道》。臺北:游擊文化。
    Engelhart, Katie著、吳煒聲譯,2023,《生命的非選題 : 為了追求尊嚴善終,人應該有死亡自主權嗎?》。臺北:寶鼎。
    Giddens, Anthony、趙旭東、方文譯,2005,《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臺北:左岸文化。
    ── and Philip W. Sutton著、許雅淑、李宗義譯,2021,《紀登斯的社會學基本概念》。臺北:商業周刊。
    Goffman, Erving著、徐江敏、李姚軍譯,199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臺北:桂冠。
    ──著、曾凡慈譯,2010,《污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新北:群學。
    ──著、群學翻譯工作室譯,2012,《精神病院:論精神病患與其他被收容者的社會處境》。新北:群學。
    ──著、何道寬譯,2017,《公共場所的行為:聚會的社會組織》。北京:北京大學。
    Illouz, Eva著、黃宛瑜譯,2019,《為什麼愛讓人受傷?迷惘、煎熬、躁鬱、厭世⋯⋯愛情的痛,社會學也懂》。臺北:聯經。
    Jack, Anthony Abraham著、田雷、孫竟超譯,2021,《寒門子弟上大學:美國精英大學何以背棄貧困學生》。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
    Joas, Hans and Wolfgang Knöb著、鄭作彧譯,2021,《社會理論二十講》。上海:上海人民。
    Kindlon, Dan and Michael Thompson著、吳書榆譯,2016,《該隱的封印:揭開男孩世界的殘酷文化》。臺北:商周。
    Kleinman, Arthur、卓惠譯,2020,《談病說痛:在受苦經驗中看見療癒》。臺北:心靈工坊。
    ──著、王聰霖譯,2020,《照護的靈魂:哈佛醫師寫給失智妻子的情書》。臺北:心靈工坊。
    Lareau, Annette著、李怡慧譯,2015,〈附錄 田野工作常見的問題:個人短文〉。頁289-344,收錄於Lareau, Annette著、李怡慧譯,《家庭優勢》。新北:群學。
    ──著、林佑柔譯,2021,《不平等的童年:拚教養能翻轉階級嗎?》。臺北:野人。
    Leidner, Robin著、張篤群譯,1995,《麥當勞精神》。臺北:絲路。
    Liebow, Elliot 著、黃克先譯,2009,《泰利的街角》。臺北:群學。
    Lipsky, Michael著、蘇文賢、江吟梓譯,2010,《基層官僚:公職人員的困境》。臺北:學富文化。
    Mauss, Marcel著、汪珍宜、何翠萍譯,1989,《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臺北:遠流。
    Mills, C. Wright著、洪世民譯,2020,《社會學的想像:從「個人的煩惱」連結到「社會的公共議題」,歡迎來到社會學的世界》。臺北:商業周刊。
    Mills, David and Robert Gibb 著、秘舒、凌旻華譯,2018,〈中心與邊緣:保羅.威利斯訪談〉。頁 361-412,收錄於 Willis, Paul著、秘舒、凌旻華譯,《學做工:勞工子弟何以接繼父業?》。臺北:麥田。
    Murphy, Robert 著、邢海燕譯,2022,《靜默之身:殘障人士的不平凡世界》。上海:上海教育。
    Oldenburg, Ray著、賴彥如譯,2023,《偉大的好所在:家與辦公室以外的第三場所》。臺北:行人。
    Oliver Michael and Colin Barnes著,紀大偉、張恒豪、邱大昕譯,2021,《障礙政治:邁向消弭歧視的包容社會》。新北:群學。
    ──, Bob Sapey and Pam Thomas著、葉琇姍譯,2014,《身心障礙社會工作》。臺北:心理。
    Priestley, Mark著、王霞緋、李敬譯,2015,《殘障:一個生命歷程的進路》。北京:人民。
    Sandel, Michael著、賴盈滿譯,2021,《成功的反思:混亂世局中,我們必須重新學習的一堂課》。臺北:先覺。
    Sayer, Andrew著、陳妙芬、萬毓澤譯,2008,《階級的道德意義》。臺北:巨流。
    Shilling, Chris著、廖珮如、謝明珊譯,2013,《轉變中的身體:習慣、危機與創造性》。新北:韋伯。
    ──、李康譯,2021,《身體與社會理論(第三版)》。上海:上海文藝。
    Solomon, Andrew著、簡萓靚譯,2016,《背離親緣(下):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以及他們尋找身分認同的故事》。新北:大家。
    Taylor, Matthew and Andrew Smiler著、田菡譯,2020,《洋蔥式閱讀!當代關鍵議題系列:種族主義、暴力犯罪、人際關係崩壞源自男子氣概?陰柔氣質更適合現代男性?從歷史及社會文化看男子氣概如何戕害男性及性別平權》。臺北:臉譜。
    Weber, Max著、康樂、簡惠美譯,2007,《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臺北:遠流。
    Whyte, William著、葉齊茂、倪曉暉譯,2020,《城市:重新發現市中心》。上海:上海譯文。
    Wilkinson, Richard and Kate Pickett著、溫澤元譯,2019,《收入不平等:為何他人過得越好,我們越焦慮?》。臺北:時報。
    Wilson, William Julius著、成伯清、王佳鵬譯,2016,《當工作消失時:城市新窮人的世界》。上海:人民。
    Young, Iris Marion著、陳雅馨譯,2017,《正義與差異政治》。臺北:商周。
    Zelizer, Viviana著、姚澤麟譯,2019,《道德與市場:美國人壽保險的發展》。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五、英文研究
    Allman, Dan. 2013. “The Sociology of Social Inclusion.” SAGE Open 3(1):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2158244012471957.
    Ashforth, Blake and Glen Kreiner. 1999. “‘How Can You Do It?’: Dirty Work and the Challenge of Constructing a Positive Identity.”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4(3): 413-434.
    Barrett, Timothy. 2014.“Disabled Masculinities: A Review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Masculinities & Social Change 3(1): 36-61.
    Bourdieu, Pierre. 2003. “Participant Objectivation.”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9(2): 281-294.
    Brady, David. 2019. “Theories of the Causes of Povert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45: 155-175.
    Bury, Michael. 1982. “Chronic Illness as Biographical Disruption.” Sociology of Health & Illness 4(2): 167-182.
    Chang, Heng-Hao and Yi-Chun Chou. 2023. “Alternative Community Living Practices in Taiwan: Rethinking De-institutionalisation and the Human Rights Model.” Pp. 470-483. In Research Handbook on Disability Policy, edited by Sally Roberson and Karen Fisher. UK: Edward Elgar.
    Chang, Heng-Hao, Chou, Yueh-Ching and Cheng-Yu Chao. 2023. “Community-Based Care.” In Encyclopedia of Quality of Life and Well-Being Research. Springer, edited by Maggino, Filomena. Cham: Springer. (online first)
    Charmaz, Kathy. 1983. “Loss of Self: A Fundamental Form of Suffering in the Chronically Ill.” Sociology of Health & Illness 5(2): 168-195.
    ──. 1994.“Identity Dilemmas of Chronically Ill Men.”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35(2): 269-288.
    ──. 1995. “The Body, Identity, and Self: Adapting to Impairment.”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36(4): 657-680.
    Chen, I-Ting. 2020. Cold War Intimacy Beyond the Taiwan Strait: Sexual Labour and Chinese Modernities in the Teahouse. Ph.D. dissertation. Hong Kong: Lingnan University.
    ──. 2022. “Looking for the Clown in the 1980s: The Melancholy Clients in the Taiwan Teahouse and Their Memories of Being a ‘Nobody’ ”. Cultural Studies 36(2): 320-333.
    Dorfman, Doron. 2019. “Fear of the Disability Con: Perceptions of Fraud and Special Rights Discourse.” Law & Society Review 53(4): 1051-1091.
    Geertz, Clifford. 2000. “Thinking as a Moral Act: Ethical Dimensions of Fieldwork in the New States.” Pp.21-41 in Available Light: Anthropological Reflections on Philosophical Topic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Goffman, Erving. 1955. “On Face-Work: An Analysis of Ritual. Elements in Social Interaction.” Psychiatry 18(3): 213-231.
    Goodley, D., Lawthom, R., Liddiard, K. and K. Runswick-Cole. 2023. “Affect, Dis/ability and the Pandemic.” Sociology of Health & Illness 45(6): 1187-1204.
    Hitlin, Steven and Matthew A. Andersson. 2023. The Science of Dignity: Measuring Personhood and Well-Be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ung, Yiling. 2017. “The Body Mechanical: Building a Caring Community, Crafting a Functioning Body.” Health: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for the Social Study of Health, Illness and Medicine 21(4): 392-408.
    Jerolmack, Colin and Shamus Khan. 2014. “Talk Is Cheap: Ethnography and the Attitudinal Fallacy.” Sociological Methods & Research 43(2): 178-209.
    King, T., Shields, M., Milner, A., Vaughan, C., Shakespeare, T., Currier, D. and A. Kavanagh. 2019. “Conformity to Masculine Norms: Differences Between Men with and without a Disability.” Psychology of Men & Masculinities 21(3): 380-391.
    Kreiner, Glen, Ashforth, Blake and David Sluss. 2006. “Identity Dynamics in Occupational Dirty Work: Integrating Social Identity and System Justification Perspectives.” Organization Science 17(5): 619-636.
    Lamont, Michèle, Beljean, Stefan and Matthew Clair. 2014. “What is Missing? Cultural Processes and Causal Pathways to Inequality.” Socio-Economic Review 12 : 573-608.
    ──, Sabrina Pendergrass and Mark Pachucki. 2015. “Symbolic Boundarie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 850-855.
    Link, Bruce G., and Jo C. Phelan. 2001. “Conceptualizing Stigma.”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7: 363-385.
    Musante, Kathleen and Billie R. DeWalt. 2011.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 Guide for Fieldworkers. Lanham: Altamira.
    Nasir, M. N. A. and A. N. A. E. Efendi. 2020. “Vagrants, Entrepreneurs or Desperate People? Legal and Media Discourse on Blind Tissue Sellers.” The Malaysian Journal of Social Administration 14(2): 19-38.
    Nippert-Eng, Christena. 2003. “Drawing the Line: Organizations and the Boundary Work of ‘Home’ and ‘Work.’” Pp. 262-280 in Managing Boundaries in Organizations, edited by Neil Paulsen and Tor Hernes.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Pescosolido, Bernice A., and Jack K. Martin. 2015. “The Stigma Complex.”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41: 87-116.
    Ralph, Laurence. 2012. “What Wounds Enable: The Politics of Disability and Violence in Chicago.” Disability Studies Quarterly 32(3): 1-27.
    Ray, Ranita and Korey Tillman. 2018. “Envisioning a Feminist Urban Ethnography: Structure, Culture, and New Directions in Poverty Studies.” Sociology Compass 13(1): 1-10.
    Retief, Marno and Rantoa Letšosa. 2018.“Models of Disability: A Brief Overview.”HTS Teologiese Studies/Theological Studies 74(1): 1-8.
    Ross, Fiona. 2015. “Raw Life and Respectability: Poverty and Everyday Life in a Postapartheid Community.” Current Anthropology 56(11): 97-107.
    Shakespeare, Tom. 1994.“Cultural Representation of Disabled People: Dustbins for Disavowal?”Disability & Society 9(3): 283-299.
    ──. 2000. “Disabled Sexuality: Toward Rights and Recognition.” Sexuality and Disability 18(3): 159-166.
    Shuttleworth, Russell. 2004. “Multiple Roles, Statuses, and Allegiances. Exploring the Ethnographic Process in Disability Culture.” Pp.46-58 in Anthropologists in the Field: Cases in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edited by Hume, Lynne and Jane Mulcock.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 Nikki Wedgwood and Nathan J. Wilson. 2012. “The Dilemma of Disabled Masculinity.” Men and Masculinities 15(2): 174-194.
    Snow, David A. and Leon Anderson. 1987. “Identity Work among the Homeless: The Verbal Construction and Avowal of Personal Identi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2(6): 1336-1371.
    Spradley, James P. 1979. The Ethnographic Interview.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VanderWeele, Tyler J. 2019. “Suffering and Response: Directions in Empirical Research. ”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24: 58-66.
    Wilson, Japhy. 2016. “The Joy of Inequality: The Libidinal Economy of Compassionate Consumer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Zizek Studies 9(2): 1-26.
    Wilson, William Julius and Anmol Chaddha. 2009.“The Role of Theory in Ethnographic Research.”Ethnography 10(4): 549-564.
    Yang, L. H., Kleinman, A., Link, B. G., Phelan, J. C., Lee, S. and B. Good. 2007. “Culture and Stigma: Adding Moral Experience to Stigma Theory.”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64(7): 1524-1535.
    Yau, Carmen. 2019. “Sex and Stigma: The Impact of Structural Violence on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 Taiwan.” 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 12: 100-118.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