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芳綺
Hsu, Fang Chi
論文名稱: 移民文學的離散與文化認同:以顧肇森作品為例
The Diaspora and Cultural Identity of Migrant Literature: A Case Study of Gu, Zhao-Sen
指導教授: 陳芷凡
Chen, Chih Fan
口試委員: 蔡雅薰
王鈺婷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5
中文關鍵詞: 顧肇森移民文學離散文化認同
外文關鍵詞: Gu, Zhao Sen, Migrant literature, Diaspora, Cultural Identity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一名自八〇年代赴美留學並移居該地的臺灣作家顧肇森的文學作品與生命經歷為研究對象。透過顧肇森的其人其作,觀察臺灣文學史上留學生文學到移民文學此一歷史脈絡的發展底下,文學如何描述其離散位置與多元的文化認同,並試圖為作家尋找歷史定位。在研究方法上,本文援引離散理論裡關於文化認同的論述,分析作家自身與作品裡的離散個體在移往新居地之後,所遭遇的文化衝擊與適應結果,並且進一步指出:離散者如何運用文化元素以取得彈性身份,與從離散到移民的過程中,文化身份的轉移情形。

      首先,在顧肇森的報導文學作品裡,以「盧剛事件」看見海外離散華人的生命困境與華人社會對此困境的反思,並歸結出此一事件對作家的個人意義。其次,在顧氏的短篇小說中,分析離散群體的世代特色與發展,並且指出文化認同實是複雜且具有多元樣貌;其小說核心與技法更是帶有臺灣現代主義小說色彩。最後,透過對散文作品的整理,可以看見作家自身的文化適應過程、居處海外時的懷鄉與傷逝情懷,以及最後在散文中呈現出文化混雜的現象。

      透過顧肇森各類文本的分析,本文試圖指出離散個體在移往新居地之後,其文化衝擊與適應的過程,除了展現出動態的文化認同以外,更與其生存需求有高度相關;並指出顧肇森的小說作品一方面應以其素材放進移民文學的範疇之中,更因其技法與思想而置入八〇年代臺灣現代主義小說的系譜。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life experience of the Taiwanese writer, Gu Zhao-Sen, who went to the US for his studies in the 80’s and became a US residence. Through the life story and the literature works of Gu Zhao-Sen, the author observed and analyzed the ways that “diaspora” has been described, and the descriptions of the multi-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migrant literature. Following this observation, the author also tried to find the positioning for Gu, under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migrant literature category in Taiwanese literature history.

      First of all, in the reportage work of Gu, the “University of Iowa shooting” shows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the foreign society, and the reflections of these Chinese diaspora toward the difficult situation. In the meantime,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impact of this issue on the writer himself. Secondly, in the short stories, Gu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of the Chinese diaspora. Through his analyses, he points out the multiple possibilities and the complexities of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The author found senses of Taiwanese Modernism in the core and the writing skill in these stories. Lastly, by combing Gu’s essays, the author saw the cultural adaption process, the nostalgia, and the sadness of the past-away, as well as the phenomenon of cultural hybridity is his later work.

      Through analyses of Gu Zhao-Sen’s different literature works, this research aims to point out the cultural shock and the adaption process of the individuals of a diaspora after their immigration to a new home in a foreign country. The adaption process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dynamics of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but also driven by the actual needs to survive in a new society. The author has pointed out the positioning of Gu should be in the category of migrant literature according to above mentioned contents. At the same time, Gu’s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Taiwanese modernism writer in the 80’s, regarding his skills and reflections of writing.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一、移民文學                           4  二、世界華文文學                         6  三、美國華文文學                         8  四、離散                             11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疇                       13  一、離散概念下的認同問題                     13  二、研究範疇                           18 第四節 章節安排                          19 第二章 離散華人的生存困境                     23 第一節 美國離散華人的社會背景與發展                23  一、臺灣社會的留學風氣與成因                   23  二、在美留學的環境與挑戰                     24 第二節 報導文學裡的盧剛殺人事件                  28  一、盧剛事件的成因與探析                     28  二、從離散到居留的困境                      35 第三節 華人社會的反饋                       38  一、盧剛事件的媒體效應                      38  二、在美華人的身份邊界                      41 第四節 小結                            43 第三章 離散群體的世代特色與發展                  45 第一節 早期小說裡的現代主義技法                  45  一、小說情節與寫作手法的綰合                   46  二、以小說探索生命的意義                     49 第二節 離散者的文化認同與身份挪移                 50  一、文化認同的展現方式                      50  二、離散華人的雙重文化與身份挪移                 52 第三節 移民小說的主題與發展                    57  一、移民者的認同情形與生活困境                  58  二、移民小說裡對生命意義的再探討                 61 第四節 小結                            63 第四章 離散個體文化身份的轉移                   65 第一節 海外生活時的懷鄉與傷逝                   66  一、思親與懷鄉散文                        66  二、傷逝風格的營造                        70 第二節 移民者的文化衝擊與適應                   72  一、移居者的文化適應歷程                     72  二、文化衝擊下的不適與自省                    76 第三節 主題散文中的文化混雜                    79  一、飲食散文                           79  二、音樂散文                           83 第四節 小結                            86 第五章 結論                            89 參考書目                              93 附錄                                100 顧肇森作品發表年表

    一、顧肇森作品
    (一)作品集
    1.小說集
    顧肇森,《拆船》(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77初版,1987.12新版)。
    顧肇森,《貓臉的歲月》(臺北市:九歌出版社,1986)。
    顧肇森,《月升的聲音》(北市:圓神出版社,1989.05)。
    顧肇森,《季節的容顏》(北市:東潤出版社,1991.04)。
    顧肇森,《冬日之旅》(臺北市:洪範出版社,1994)。(選集)

    2.散文集
    顧肇森,《從善如流》(臺北市:九歌出版社,1987.05.10初版,後改版題名為《驚豔》1991年出版)。
    顧肇森,《感傷的價值》(臺北市:漢藝色研出版社,1990)。

    3.報導文學
    顧肇森,《槍為他說了一切》(台北:東潤出版社,1992)。

    (二)單篇文章
    1.期刊雜誌
    顧肇森,〈時光逆旅〉,《時光逆旅:第三屆梁實秋文學獎得獎作品》(台北:中華日報出版部,1990)。
    顧肇森,〈從威爾森(Edward O. Wilson)的〈社會生物學〉談起〉,《書評書目》第57期(1978.01)。
    顧肇森,〈前奏曲〉,《聯合文學》第99期,1993.01。
    顧肇森,〈蒙娜麗莎〉,《聯合文學》第100期,1993.02。
    顧肇森,〈協奏〉,《聯合文學》第101期,1993.03。
    顧肇森,〈夏日時光〉,《聯合文學》第102期,1993.04
    顧肇森,〈給瑪麗亞〉,《聯合文學》第103期,1993.05。
    顧肇森,〈獨奏〉,《聯合文學》第104期,1993.06。
    顧肇森,〈破碎的洋娃娃〉,《聯合文學》第105期,1993.07。
    顧肇森,〈冬日之旅〉,《聯合文學》第106期,1993.08
    顧肇森,〈星夜〉,《聯合文學》第107期,1993.09。
    顧肇森,〈藍色狂想曲〉,《聯合文學》第108期,第1993.10。
    顧肇森,〈諸神的黃昏〉,《聯合文學》第110期,1993.12。

    2.報紙
    顧肇森,〈弦歌之外〉,《聯合報》,1972.05.28,
    顧肇森,〈燈籠〉,《中央日報》,1976.02.18,第10版。
    顧肇森,〈風景103號〉,《聯合報》,1982.05.02-03,第8版。
    顧肇森,〈鴛鴦劍〉,《中國時報》,1987.01.31,第3版。
    顧肇森,〈紐約的旅館〉,《聯合報》,1989.04.25-27,第16版。
    顧肇森,〈400萬人請坐〉,《聯合報》,1989.10.26,第28版。
    顧肇森,〈讀者.作者.編者〉,《聯合報》,1990.03.25,第29版。
    顧肇森,〈心理醫生這麼說〉,《聯合報》,1990.04.25,第28版。
    顧肇森,〈我正在讀的書〉,《聯合報》,1990.04.30,第29版。
    顧肇森,〈故鄉紐約〉,《聯合報》,1990.06.12,第28版。
    顧肇森,〈夜夜心〉,《聯合報》,1990.10.03,第29版。
    顧肇森,〈孤雲獨去閒〉,《聯合報》,1990.10.19,第29版。
    顧肇森,〈紐約臭豆腐〉,《聯合報》,1990.11.25,第28版。
    顧肇森,〈多費些腦力和時間〉,《聯合報》,1991.01.18,第25版。
    顧肇森,〈不存奢望〉,《聯合報》,1991.03.15,第25版。
    顧肇森,〈成功的滋味〉,《聯合報》,1991.04.09,第24版。
    顧肇森,〈飲食男女 包法利夫人與范曄〉,《聯合報》,1991.04.18,第31版。
    顧肇森,〈食與色〉,《聯合報》,1991.04.29,第24版。
    顧肇森,〈巧果〉,《聯合報》,1991.05.06,第24版。
    顧肇森,〈地下之珍〉,《聯合報》,1991.05.13,第24版。
    顧肇森,〈早起〉,《中國時報》,1991.05.19,第27版。
    顧肇森,〈雞頌〉,《聯合報》,1991.05.20,第24版。
    顧肇森,〈中西鵝〉,《聯合報》,1991.05.27,第24版。
    顧肇森,〈宋江的金鯉〉,《聯合報》,1991.06.03,第24版。
    顧肇森,〈橫行公子〉,《聯合報》,1991.06.10,第24版。
    顧肇森,〈生吃〉,《聯合報》,1991.06.17,第24版
    顧肇森,〈豬頭絕技〉,《聯合報》,1991.07.01,第24版。
    顧肇森,〈辣不是味覺〉,《聯合報》,1991.07.08,第24版。
    顧肇森,〈丸子圓子〉,《聯合報》,1991.07.15,第24版。
    顧肇森,〈豆的聯想〉,《聯合報》,1991.07.22,第16版。
    顧肇森,〈吃腳〉,《聯合報》,1991.07.29,第24版。
    顧肇森,〈吃的俏皮話〉,《聯合報》,1991.08.05,第24版。
    顧肇森,〈海灘〉,《聯合報》,1991.09.05,第25版。
    顧肇森,〈與君歌一曲〉,《聯合報》,1991.09.15,第47版。
    顧肇森,〈在雲上行走〉,《聯合報》,1992.01.19,第25版。
    顧肇森,〈無聲之歌〉,《中國時報》,1992.06.12,第35版。
    顧肇森,〈非關性別 從亂世浮生到霸王別姬〉,《聯合報》,1993.05.28,第36版。
    顧肇森,〈半個洋包子二進三溫暖〉,《聯合報》,1993.06.26,第36版。
    顧肇森,〈年年難過年年過〉,《聯合報》,1994.02.01-02,第32版。
    顧肇森,〈冬日之旅〉,《中國時報》,1994.02.01-02,第19版。
    顧肇森,〈樂在其中 碧梧棲老〉,《中國時報》,1994.04.23,第30版。
    顧肇森,〈樂在其中 把心留在三藩市〉,《中國時報》,1994.04.29,第39版。
    顧肇森,〈樂在其中 給李敖〉,《中國時報》,1994.06.06-07,第39版。
    顧肇森,〈樂在其中 小孩子〉,《中國時報》,1994.09.02,第39版。

    二、專書
    Virinder S. Kalra, Raminder Kaur, John Hutnyk作,陳以新譯,《離散與混雜》(北縣:韋伯文化出版社,2008)。
    王震武、林文瑛、林洪煜、張郁雯、陳學志合著,《心理學》(北市:學富文化出版社,2001)。
    王煥琛,《留學教育》(五)(臺北:國立編譯館,1980)。
    尹曉煌,《美國華裔文學史》(天津:南開大學,2005)。
    史書美(Shu-mei Shih)著,楊華慶、蔡建鑫譯,《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與系表述.呈現》(北市:聯經出版社,2013.04)。
    朱芳玲,《流動的鄉愁:從留學生到移民文學》(臺南:臺灣文學館,2013)
    朱雙一,《台灣文學創作思潮史》(臺北:人間出版社,2011年)。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二十年來我國留學教育之研究》(臺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81.03)
    吳奕錡、陳涵平,《尋找身份:全球視野中的新移民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10)。
    林鎮山,《離散.家國.敘述──當代臺灣小說論述》(台北:前衛出版社,2006)。
    周策縱,〈總評〉,《東南亞華文文學》(新加坡:新加坡歌德協會與新加坡作家協會,1989)。
    周 勵,《曼哈頓的中國女人》(臺北:風雲時代,1992)。
    邵玉銘,《保釣風雲錄:一九七零年代保衛釣魚台運動知識份子之激情、分裂、抉擇》(北市:聯經出版社,2013.01)
    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er)著,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北市:巨流出版社,2003)。
    范銘如,《眾裏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
    侯如綺,《雙鄉之間:台灣外省小說家的離散與敘事(一九五零─一九八七)》(臺北:聯經出版社,2014.06)。
    洪 簡,〈結婚一年〉,《這一代的方向與留學問題》(臺北:大時代出版社,1968.07)
    倪立秋,《新移民小說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紀大偉,《正面與背影:臺灣同志文學簡史》(臺南:臺灣文學館,2012)。
    席慕德譯詞、評注,《舒伯特三大聯篇歌曲》(北市:世界文物出版社,1995)。
    許擇昌,《從留學生到美籍華人:以廿世紀中葉台灣留美學生為例》(臺北:海華文教基金會,2001)。
    張誦聖,《現代主義.當代台灣》(臺北市:聯經出版社,2015.04)。
    麥禮謙,《從華僑到華人──二十世紀美國華人社會發展史》(香港:三聯書店,1992)。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
    陳銘城,《海外台獨運動四十年》(北市:自立晚報,1992.11)。
    陳福仁,《美國夢.留學情:臺灣人的美國留學故事》(高雄:中山大學美國中心,2012.08)
    陳賢茂主編,《海外華文文學史》(共四冊)(福建:鷺江出版社,1998)。
    陳榆婷,《漂泊與追尋:顧肇森的文學夢》(臺北:秀威出版社,2015.08)。
    斯圖亞特.霍爾(Stuart Hall)、陳光興著,唐維敏譯,《文化研究:霍爾訪談錄》(北市:元尊文化出版社,1998)。
    斯圖亞特.霍爾(Stuart Hall),〈文化身份與族裔散居〉,羅剛、劉象愚主編,《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黃錦樹,《馬華文學與中國性》(北市:麥田出版社,2012)
    黃萬華,《美國華文文學論》(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0.05)。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二○○》(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
    劉登翰,《雙重經驗的跨域書寫──20世紀美華文學史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
    劉登翰,《華文文學的大同世界》(臺北:人間出版社,2012)。
    蔡雅薰,《從留學生到移民文學:臺灣旅美作家之小說析論》(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1)。
    鄭鴻生,〈解嚴之前的海外台灣左派初探〉,劉容生,王智明,陳光興主編,《東亞脈絡下的釣魚台:繼承、轉化、再前進》(新竹:清大出版社,2012.10)。
    錢 寧,《留學美國》(臺北市:麥田出版社,1997)。
    謝若蘭,〈美國臺灣留學生獨立運動史─以台灣學生刊物進行初探〉,收於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編著,《自覺與認同──1950~1990年海外台灣人運動專輯》(北市: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5)。
    Gabriel Sheffer, Diaspora Politics: at Home Abroa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Moha Ennaji, Multilingualism, Cultural Identity, and Education in Morocco (Boston :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05)

    三、論文

    (一)期刊論文
    Ien Ang著,施以明譯,〈不會說中國話〉,《中外文學》第21卷第7期(1992.12),頁48-69。
    文訊編輯室,〈飄泊與回歸〉,《文訊》172期(2000.02),頁1。
    文訊編輯室,〈重返文學家園〉,《文訊》178期(2000.08),頁1。
    王德威,〈似曾相識的臉孔──評顧肇森《季節的容顏》〉,《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10),頁331-333。
    王智明,〈「美」「華」之間:《千山外水長流》裏的文化跨越與間際想像〉,《中外文學》第34卷,第4期(2005.09),頁111-141。
    包恒新,〈論美加華人作家中的華人文情結〉,《福州大學學報》總第50期(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1),頁52-57。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的高等教育〉,《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5期(1993.09)頁143-157。
    李瑞騰,〈前言〉,《文訊》172期(2000.02),頁30。
    李有成,〈世界華文文學:一個想像的社群〉,《文訊》189期(2001.07),頁73-75。
    宋雅姿,〈迎接世界華文文學時代的來臨〉,《文訊》189期(2001.07),頁37。
    何寄澎,〈「華文文學」?「中國文學」!〉,《文訊》189期(2001.07),頁70-71。
    宗 鷹,〈魂斷槍聲裏 夢碎花旗下──美國華人慘禍連連〉,香港《鏡報》,1991年12月號,頁70-72。
    紀大偉〈臺灣小說男同性戀的性與流放〉,林水福、林燿德編,《鞭子與蕾絲的交歡──當代臺灣情色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1997)。
    侯作珍,〈臺灣海外小說的離散書寫與身份認同的追尋──以六零到八零年代為探討中心〉,《文學新鑰》第6期(2007.12),頁27-42。
    徐 學,〈當代臺灣散文中的故園意識〉,《台灣研究集刊》第3期(1992),頁72-78。
    高 新,〈從盧剛殺人案件看在美華人的亡國奴心態〉,香港《鏡報》,1991年12月號,頁68-69。
    曹惠民,〈臺灣同志書寫的性別想像及其元素〉,《華文文學》總第78期(2007.01),頁49-54。
    張錦忠,〈海外存異己:馬華文學朝向「新興華文文學」理論的建立〉,《中外文學》29卷4期(2000.09),頁20-31。
    張 沖,〈散居族裔批評與美國華裔文學研究〉,《外國文學研究》2005年02期(2005.04.25),頁2。
    陳 遼,〈旅美華人知識份子生活、心態寫照〉,《台港與海外華文文學評論和研究》(1990.06.15)。頁52-55。
    陳光興,〈追念Stuart Hall〉,《文化研究》第18期(2014年,春季號),頁236-247。
    單德興,〈從邊緣到交集:探尋美國華文文學的位置〉,《中外文學》第34卷,第4期(2005.09),頁5-14。
    湯芝宣,〈「世界華文文學典藏中心」的緣起、概況及未來〉,《文訊》189期(2001.07),頁40。
    黃維樑,〈「世界」和「華文文學」〉,《文訊》189期(2001.07),頁68。
    黃光國,〈臺灣留學生出國留學及返國服務之動機─附論儒家傳統的影響〉,《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6期,1988,頁133-167。
    斯圖亞特.霍爾(Stuart Hall),黃非虹譯,〈最少的自我(Minimal Selves)〉,《島嶼邊緣》第2卷第4期(1993.07.15),頁p.24-29
    趙淑敏,〈海外華人的文化現象與文學發展〉,《明道文藝》371期(2007.02),頁43-51。
    劉以鬯,〈世界華文文學應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文訊》189期(2001.07),頁67-68。
    劉 俊,〈北美華文文學中的兩大作家群比較研究〉,《中國比較文學》總第67期(2007年第2期),頁94-119。
    編輯部,〈華裔移民文學的風潮〉,《亞州週刊》(1995.06.04)頁74-75。

    (二)學位論文
    李麗芬,〈在浮生中尋找─李黎散文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林翠真,〈臺灣文學中的離散主題──以聶華苓及於梨華為考察對象〉(臺中:靜宜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2)。
    林園君,〈陳若曦移民小說研究:1979~1995〉(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林家綺,〈華文文學中的離散主題:六、七零年代「臺灣留學生文學」研究──以白先勇、張系國、李永平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陳宜誼,〈萬里故園心─北美華文小說中的家國意識〉(臺北:淡江大學中國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6.06)
    黃于珊,〈棲身在浪漫與現實之間─鄭寶娟小說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謝欣芩,〈異鄉人的紐約:華文小說的離散華人書寫與地方再現〉(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魏偉莉,〈異鄉與夢土:郭松棻思想與文學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三)報紙文章
    孟玄、曾慧燕,〈大陸留學生 校園持槍後行兇自盡〉,《民生報》,1991.11.03,第13版。
    美聯社(北京),〈盧剛殺人事件 中共悶不坑聲〉,《聯合報》,1991.11.12,第9版。
    美聯社(北京),〈大陸留美學生盧剛槍殺同僚教授舉世震驚 愛大血案中共媒體隻字未提〉,《中國時報》,1991.11.12,第10版。
    莊 政,〈盧剛事件的省思〉,《民生報》,1991.11.10,第2版。
    傅依傑,〈大陸留學生血淋淋的掙扎〉,《聯合晚報》,1991.11.03,第3版。
    景小佩,〈個性極端父母要小心〉,《聯合報》,1991.11.08,第23版。
    宦國蒼,〈盧剛悲劇 恐為單一個案〉,《聯合報》,1991.11.04,第11版。
    楊錦郁紀錄,〈從腦出發 顧肇森「醫學與文學種種」演講會紀要〉,《聯合報》,1991.05.24,第25版。

    四、電子媒體
    隱地,〈一幢獨立的臺灣房屋──評《台灣新文學史》〉,(來源: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C0004/207457/web/,2011.12.10)
    Ang, Ien, FAHA(來源:http://www.humanities.org.au/Fellowship/FindFellows/tabid/123/articleType/ArticleView/articleId/1058/Ang-Ien.aspx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