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雅如
Hsu, Ya-Ju
論文名稱: 從南投縣Toda(都達)母語實踐與傳承探討賽德克族的族群認同
指導教授: 蔣斌
Chiang, Bien
口試委員: 顧坤惠
邱韻芳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9
中文關鍵詞: 族群認同賽德克族母語
外文關鍵詞: Toda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面對全球化、漢人,甚至是泰雅族等強勢文化環伺下,南投縣的賽德克族群面臨著文化與母語流失的壓力。筆者於太魯閣族、賽德克族欲從泰雅族分出的正名運動論述中,看到「語言」是群體自我認同的重要指標之一,進一步回顧過去日治時期的民族誌資料,也察知「語言」扮演著區辨族群的重要角色。筆者選擇在南投縣仁愛鄉的平靜部落、平和部落以及春陽部落進行為期半年之田野調查,從中觀察到該兩個部落賽德克族人的族群認同是圍繞於「Toda」一詞的「地方」以及「語言」的認同。「Toda」對於族人的意涵豐富,不僅是為現今行政劃分的地理範圍—平靜,也意指著賽德克族三方言群體中的「Toda群」,更是代表祖居地、春陽部落族人的源頭。比起「賽德克族」一詞,「Toda」實更具有認同及情感上的連結。在「族」的概念尚未出現時,Toda人和其他原住民族群一樣,始終存在著自有的一套區分「我群」與「他群」的分類系統。而此一人群分類的邊界與內涵也與時不斷變遷,呈現「傳統」與「現代」概念之間的彼此交融、對話,也突顯出Toda人的自我主體性。本文的重點即在於試圖以語言層面切入,探討不同身份、不同世代的Toda族人,如何從個人語言論述與實踐,建構起多元的「賽德克族」的族群認同。並進一步瞭解目前當地族人、教會與學校教育如何推展母語傳承的工作。


    摘要 i 致謝辭 ii 圖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 2 第三節 文獻回顧 4 一、人類學族群理論、認同相關文獻回顧 4 二、語言與群體認同 7 三、「泰雅族」之族群分類與相關研究 10 第四節 研究範圍、研究方法、研究架構 16 一、田野地點與研究對象 16 二、研究方法 18 三、研究架構 21 第二章 歷史社會文化背景 25 第一節 賽德克族遷徙歷史 25 一、「泰雅族」族群起源傳說 25 二、賽德克族日治時期前之遷徙路線 26 三、日治迫遷及光復設治時期 27 第二節 賽德克族的習俗與waya 29 一、賽德克族╱南投Toda人之社會組織與waya 29 二、生產活動與waya 36 三、生命儀禮與waya 40 第三節 當代正名運動 43 一、正名緣起、推動過程與正名論述 43 二、正名之後Toda族人的論述 46 第四節 小結 49 第三章 「Toda」:一個地方以及語言的認同 51 第一節 我的家鄉在春陽╱平靜╱平和 51 一、日治時期至光復後的社會經濟變遷 51 二、地名 54 第二節 語言認同、族群關係 64 一、各「族」的母語稱呼、如何描述以及與他群互動 64 二、「Toda」的語言特色、使用情境以及與族群認同的關係 72 第三節 小結 83 第四章 族語學習與傳承 85 第一節 國家語言政策下的族語使用和變遷 85 一、日治時期至光復後的小學語言教育 85 二、族語復興、族語政策 93 第二節 族語教學現況 95 一、三所國民小學的族語課程 95 二、族人對於族語教學、族語傳承的看法 103 第三節 鄉土文化課程 105 一、鄉土課程 105 二、傳統文化課程 107 第四節 小結 114 第五章 結論 117 參考書目 123

    小島由道
    1996[1915]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一卷 泰雅族。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台北巿:中研院民族所。
    山路勝彥
    1986 臺灣泰雅賽德克族姻兄弟和己身孩子關係的認定。刊於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黃應貴主編,頁599-623。台北市:聯經。
    王崧興
    1986[1965] 非單系社會之研究——以臺灣泰雅族與雅美族為例。刊於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黃應貴主編,頁565-597。台北市:聯經。
    王梅霞
    1990 規範、信仰與實踐:一個泰雅族聚落的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 從gaga的多義性看泰雅族的社會性質。臺灣人類學刊1(1):77-104。
    王慧群
    1996 歷史變遷中泰雅人兩性關係之探討。國立清華大學社人所碩士論文。
    王明珂
    1997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市:允晨。
    王甫昌
    2003 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市:群學。
    仁愛鄉戶政事務所
    2007 人口統計。網路資源,http://village.nantou.gov.tw/jacg/index.asp,2012年4月12日。
    巴奈•母路
    2009 臺灣原住民族賽德克族樂舞教材。屏東縣瑪家鄉:原民會文化園區。
    平靜社區發展協會
    2012 平靜社區發展協會:賽德克族—都達社。網路資源,http://towd.emmm.tw/?ptype=n3p,2012年4月12日。
    李亦園、徐人仁、宋龍山、吳燕和
    1963 南澳的泰雅人(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甲種第五號。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亦園、石磊、阮昌銳、楊福發
    1964 南澳的泰雅人(下)。中央研究院族學研究所專刊甲種第六號。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亦園
    1982 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巿:聯經。
    余光弘
    1980 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50):91-110。
    吳永昌
    2007 賽德克族正名九十六年度成果報告書。南投縣:仁愛鄉公所。
    2008 叫我Sediq/ Seediq/ Sejiq賽德克族正名—還祖先正義。Ho Hai Yan臺灣原Young:原住民青少年雜誌 (26):6-17。
    沈明仁
    2008a 「賽德克族」的歷史發展。刊於賽德克正名運動,郭明正編,頁13-24。花蓮縣: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沈明仁 總編
    2008b 仁愛鄉志。南投縣仁愛鄉:投縣仁愛鄉公所。
    何光明
    2010 臺灣原住民族語政策實施之研究—以原住民地區重點國民小學為例。國立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周鐘瑄
    1984[1716] 諸羅縣志。台北市:大通。
    邱韻芳
    2004 祖靈、上帝與傳統—基督長老教會與Truku人的宗教變遷。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修澈
    2007 賽德克族正名。台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林文德
    2008 霧社事件影響三群族群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英津
    2010 原住民族語言政策的觀察:從「國語政策」到原民會的「族語認證」。刊於臺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黃樹民、章英華主編。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周婉窈
    2003 海行兮的年代 : 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市:允晨文化。
    周惠民
    2010 臺灣社會變遷下的原住民族教育:政策的回顧與展望。刊於臺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黃樹民、章英華主編。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施正鋒
    1998 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2006 臺灣族群政治與政策。台中市:新新臺灣文教基金會。
    政治大學原住民族語言教育文化研究中心 主編
    2006a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原住民族語:道澤語 學習手冊第一階。教育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06b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原住民族語:道澤語 學習手冊第二階。教育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馬騰嶽
    2002 分裂的民族與破碎的臉:「泰雅族」民族認同的建構與分裂。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茂泰
    1975 從旱田到果園—道澤與卡母界農業經濟變遷的調適。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36):11-32。
    陳俊男
    2007 民族認定之比較:邵族、太魯閣族、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刊於原住民族正名議題硏討會會議手册,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辦。臺北市:行政院原民會。
    郭明正
    2007 賽德克族的起始傳說。刊於賽德克族正名誓師大會:大會手冊,頁16-24。(未出版)
    2008 賽德克族的「始祖起源」說。刊於賽德克正名運動,郭明正編,頁1-12。花蓮縣: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張如慧
    2002 都市原住民族語教學之理想與實踐。原住民教育季刊 (26):70-87。
    張文成
    2005 「太魯閣族」的認同與認定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叔璥
    1984[1722] 臺海使槎錄。台北市:大通。
    黃宣範
    1994 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市:文鶴。
    黃長興 總編
    2003 還我族名:「太魯閣族」。花蓮縣: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黃春方
    2007 賽德克族(道澤)聖歌集(Kari Sejiq Toda Uyas qmraw utuxbaraw)。南投縣:天主教台中教區霧社聯合堂區。
    黃應貴
    2008 反景入深林:人類學的觀照、理論與實踐。臺北市:三民。
    雅幼滋•娜白(Yayuc Napay)
    2008 賽德克族語教育發展與正名運動。刊於賽德克正名運動,郭明正編,頁101-120。花蓮縣: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辜雯華 總編
    2009 賽德克民族族語圖解辭典。南投市:投縣原民局。
    傅麗玉
    2010 「原住民科學」:醃製苦花魚的智慧與科學。族語「Bunun」 (12):12-14。
    愛德華•薩丕爾
    1977[1921] 語言論 : 言語研究導論,陸卓元譯。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
    葉家寧
    1995 高雄縣三民鄉民族、民權村布農族遷徙過程。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輯組。刊於臺灣原住民史料彙編,第一輯,頁234-248。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楊淑媛
    2003 過去如何被記憶與經驗:以霧鹿布農人為例的研究。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1996[1915]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11[1917] 蕃族調查報告書,第四冊,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廖守臣
    1984 泰雅族的文化:部落遷徙與拓展。台北市:世界新聞專科學校觀光宣導科。
    1998 泰雅族的社會組織。花蓮市:私立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
    趙素貞
    2010 臺灣原住民族語教育政策之分析。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衛惠林
    1958 泰雅族的部落制度。臺灣文獻 9(3):33-42。
    1972 臺灣省通志•卷八•同冑志•族群分類分佈篇篇•第一冊。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謝世忠
    1987 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市:自立晚報。
    戴慶夏
    1994 語言和民族。北京市:中央民族學院。
    簡鴻模、依婉•貝林
    2005 Alang Baiqe(眉溪部落)生命史。台北市:永望文化。
    Abrahams, Roger D.
    1974 Black Talking on the Streets. In Explorations in the Ethnography of Speaking. Richard Bauman and Joel Sherzer, eds. Pp. 240-262. Cambridge Unniversity Press.
    Barth, Fredrik
    1969 Introduction, in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 Fredrik Barth ed., Pp. 9-38. London: Allen & Unwin.
    2000 Boundaries and Connections. In Signifying Identities: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Boundaries and Contested Values. Anthony P. Cohen ed., Pp. 17-36.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Cohen, Abner
    1969 Custom and Politics in Urban Afric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eertz, Clifford
    1996 Primordial Ties, in Ethnicity. John Hutchinson and Anthony D. Smith eds., Pp.40-45.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udykunst, William B. and Karen L. Schmidt
    1988 Language and Ethnic Identity: An Overview and Prologue. In Language and Ethnic Identity. William B. Gudykunst eds. Pp. 1-14. Multilingual Matters.
    Gupta, Akhil and James Ferguson
    1997 [1992] Beyond “Culture”: Space,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In Culture, Power, Place: Explorations in Critical Anthropology. Akhil Gupta and James Ferguson, eds. Pp. 33-51. Durham;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Hutchinson, John and Anthony D. Smith
    1996 Theories of Ethnicity: Introduction, in Ethnicity. John Hutchinson and Anthony D. Smith eds., Pp.32-34.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ackson, Jean
    1974 Language Identity of the Colombian Vaupés Indians. In Explorations in the Ethnography of Speaking. Richard Bauman and Joel Sherzer, eds. Pp. 50-64. Cambridge Unniversity Press.
    Lin Poyer
    1988 Maintaining "Otherness": Sapwuahfik Cultural Identity. American Ethnologist 15(3): 472-485
    Linnekin, Jocelyn and Lin Poyer
    1990 Introduction. In Cultural Identity and Ethnicity in the Pacific. Jocelyn Linnekin and Lin Poyer, eds. Pp. 1-16.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Rapport, Negel
    1996 Community. In Encyclopaedia of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Alan Barnard & Jonathan Spencer ed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Pp. 114-117.
    Ros, Maria, J. Ignacio Cao, and Carmen Huici
    1988 Language and Intergroup Perception in Spain. In Language and Ethnic Identity. William B. Gudykunst eds. Pp. 87-104. Multilingual Matters.
    SanAntonio, Patricia M.
    1988 Social Mobility and Language Use in an American Company in Japan. In Language and Ethnic Identity. William B. Gudykunst eds. Pp. 35-44. Multilingual Matters.
    Tonkinson, Nyrna Ewart
    1990 “Is It in the Blood? Australian Aboriginal Identity”. In Cultural Identity and Ethnicity in the Pacific. Jocelyn Linnekin and Lin Poyer, eds. Pp. 191-218.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