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劇表演藝術在乾嘉時期得到高度的發展,不僅重視表演規範,更注重表演藝術的傳承延續,這個時期形成的崑劇表演藝術的傳統,通常稱之為「乾嘉傳統」,其開啟了近代崑劇時期,我們現在看到的崑劇演出,被認定屬於這一時期的藝術範疇。二十世紀初期,在蘇州「崑劇傳習所」所培養的「傳」字輩藝人,可說是乾嘉傳統的唯一繼承人,他們並為此一傳統培養了新一代接班人(當代藝人)。本論文所要討論的,即是「傳」字輩藝人、當代藝人在此一傳統(近代崑劇的表演藝術)上的傳承關係,但並不將重點放在身段表演上一招一式的絕對繼承,也非繼承劇目數量的多寡,而是探討當代藝人如何習得崑劇表演美學的規律及精神,並將之實際運用在舞台實踐上的情形。
本論文分為兩大部份,首先以時間為脈絡,探討近代崑劇在現、當代的傳承。其次為近代崑劇既以「傳」字輩為總結,因此以傳字輩為基點,探討傳字輩對於當代崑劇傳承的脈絡及內涵。本論文主題分為四章,第一章探討「傳」字輩作為近代崑劇的繼承人,其養成的過程,以及其在出科之後持續學習、發展的情況。第二章討論中共建國後培養的第一代崑劇傳人,在兩種環境下(以團帶班:國風蘇崑劇團、江蘇省蘇崑劇團;戲曲學校:上海市戲曲學校崑劇班),從「傳」字輩學戲的經過。第三章以「傳」字輩為主軸,依各個行當家門的不同,將重點放在個別「傳」字輩到當代藝人間崑劇藝術傳承的具體情況。第四章則論述當代藝人在繼承了近代崑劇-「傳」字輩的崑劇表演藝術之後,如何將其內涵(重視角色人物)應用到自身的舞台呈現上,並如何發展。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即在於盡可能描繪「傳」字輩藝人到當代藝人間崑劇表演藝術傳承情形的原貌,並從中獲得崑劇藝術在新一個世紀繼續發展的關鍵。
參考書目
(依作者、編者姓氏筆畫排列)
一、專書
(一)藝人傳記、表演藝術總結
1. 丁修詢,《笛情夢邊──記張繼青的藝術生活》(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1年8月)。
2. 王傳淞口述,沈祖安、王德良整理,《丑中美》(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11月)。
3. 石楠,《從尼姑庵走上紅地毯》(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1年)。
4. 周傳瑛口述,洛地整理,《崑劇生涯六十年》(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
5. 岳美緹,《我──一個孤單的女小生》(上海:文匯出版社,1994年1月)。
6. 胡忌編,《鄭傳鑑及其表演藝術》(江蘇:河海大學出版社,1994年)。
7. 張世錚,《我是崑劇之末∼演藝生涯半世紀》(台北:水磨曲集劇團,2000年初版)。
8. 梁谷音,《雨絲風片》(廣西:廣西民族出版社,1997年初版)。
9. 陳彬,《萬里巡行-周志剛、朱曉瑜伉儷的戲曲藝術》(台北:陳彬,2006年)。
10. 章驥、程曙鵬主編,《藝海一粟──汪世瑜談藝錄》(南京:金陵書社出版公司,1993年3月)。
11. 華傳浩演述,陸兼之整理,《我演崑丑》(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61年)。
12. 蔡瑤銑口述、陳彬紀錄整理,《瑤台仙音∼我的崑劇藝術生涯》(台北:陳彬,2005年初版)。
二、地方戲曲志、資料匯編
1. 《江蘇戲曲志.南京卷》編輯委員會編,《江蘇戲曲志.南京卷》(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1月初版)。
2.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上海卷》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戲曲志.上海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6年)。
3.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北京卷》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戲曲志.北京卷》(北京:中國 ISBN中心,1996年9月)。
4.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浙江卷》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戲曲志.浙江卷》(北京:ISBN中心,1997年)。
5. 方家驥、朱建明主編,《上海崑劇志》(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初版)。
6. 朱建明選編,陸漢文、倪百賢校訂,《〈申報〉崑劇資料選編》(上海:上海市文化系統地方志編輯委員會,1992年)。
三、工具書
1. 吳新雷主編,《中國崑劇大辭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初版)。
2. 李漢飛編,《中國戲曲劇種手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7年6月初版)
3. 洪惟助主編,《崑曲演藝家、曲家及學者訪問錄》(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初版)。
4. 洪惟助主編,《崑曲辭典》(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年)。
5. 洪維助主編,《崑曲研究資料索引》(台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12月初版)。
四、其他
1. 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分會編,《崑劇觀摩演出紀念文集》(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
2. 江蘇省文化廳劇目工作室編,《蘭苑集萃:「崑曲傳習所」成立六十周年紀念活動》(南京:江蘇省文化廳劇目工作室,1984年)。
3. 吳白匋,《無隱室劇論選》(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2年3月初版。)
4. 吳新雷,《二十世紀前期崑曲研究》(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2月)。
5. 汪詩珮,《乾嘉時期崑劇藝術在表演藝術上因應之探討》(台北:學海出版社,2000年3月初版)。
6. 周秦,《蘇州崑曲》(台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初版)。
7. 金毅主編,《幽情逸韻落人間──紀念崑劇傳習所成立七十周年》(江蘇:崑劇傳習所成立七十周年紀念會組委員,1992年)。
8. 金毅主編,《幽情逸韵落人間──紀念崑劇傳習成立七十周年》(江蘇:崑劇傳習所成立七十周年紀念會組委會,1992)。
9. 胡忌、劉致中,《崑劇發展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初版)。
10. 桑毓喜,《崑劇傳字輩》(南京:《江蘇文史資料》編輯部,2000年12月)。
11. 許姬傳,《許姬傳藝談漫錄》(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3月)。
12. 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修訂本」》(台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初版)。
13. 曾永義,《從腔調說到崑劇》(台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
14. 曾永義,《詩歌與戲曲》(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15. 曾永義,《論說戲曲》(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
16. 曾永義,《戲曲源流新論》(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2000年)。
17. 鈕驃等著,《中國崑曲藝術》(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
18. 葉長海、蔡正仁編,《無悔追夢──上崑名家從藝五十周年風采實錄》(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初版)。
19. 劉厚生,《劉厚生戲曲長短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6年5月)。
20. 顧篤璜,《崑劇史補論》(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初版)。
21. 龔和德、毛時安主編,《守望者說──崑劇《班昭》文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11月初版)。
二、學位論文
1. 黃思超,〈浙崑改編戲研究-以《十五貫》、《風箏誤》、《西園記》為主要研究對象〉,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2. 楊汗如,〈崑劇傳統折子戲的當代演繹──以上崑〈湖樓〉、〈望鄉〉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3. 劉心慧,〈上海崑劇團新編戲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5年。
三、單篇文章
(一)期刊文章
1. 〈「1993年崑劇座談會」紀要〉,《中國戲劇》1993年8期(總435期),頁18-21。
2. 〈文化部振興崑劇指導委員會培訓班傳授劇目選載(文字記錄稿),《崑劇藝術》2期(1987年12月),頁29-57。
3. 〈首都戲劇界座談崑劇搶救繼承劇目匯報演出〉,《戲劇報》1988年2期(總369期),頁34。
4. 〈從「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談起(原載五月十八日《人民日報》)〉,《戲劇報》1956年6期(總30期),頁4-5。
5. 〈穆藕初先生簡況〉,《中國戲劇》1993年10期(總437期),頁52-53。
6. 岳美緹,〈努力展現人物內心的美〉,《陝西戲劇》1982年12期(總54期),頁10-11。
7. 丁修詢,〈戲曲表演的形式美──記姚傳薌的一次藝術實踐〉,《江蘇戲劇》1982年5期(總50期),頁20-21。
8. 方一知,〈張繼青的路〉,《複印報刊資料:戲曲研究》1984年5期,頁90。(原:《新觀察》(京)1984年10期,頁24)
9. 方家驥,〈父親方傳芸〉,《上海戲劇》2001年7期(總213期),頁42-44。
10. 方傳芸,〈知根知底 揮灑自如〉,收入《戲劇論叢》1982第三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12月),頁42-43。
11. 方傳芸口述,姚家征、范益松記錄整理,〈我在“崑曲傳習所”〉,《戲劇藝術》1984年3期(總27期),頁89-102。
12. 水易,〈齒唇數珠玉 體態繡詞章──崑劇表演藝術家張繼青〉,《複印報刊資料:戲曲研究》1985年11期,頁74。(原:《人民日報》(海外版)1985年11月2日第7版)
13. 王安祈,〈蘭薰三夢 張繼青〉,《大雅》創刊號(1999年2月),頁11-12。
14. 王安祈,《當代戲曲》(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9月)。
15. 王奉梅,〈向姚傳薌老師學《題曲》〉,《上海戲劇》3期(總84期),頁27。
16. 王奉梅,〈要有探索精神〉,《戲文》1987年1期(總35期),頁5-6。
17. 王芝泉,〈從《擋馬》說起〉,《戲文》1987年1期(總35期),頁9。
18. 王恂,〈崑劇的命運〉,《中國戲劇》2001年9期(總532期),頁52-53。
19. 王恂、鄭晉,〈穿破不穿錯──「傳」字輩崑曲表演藝術家鄭傳鑒訪談錄〉,《上海戲劇》1991年4期(總133期),頁47-49。
20. 王恂、鄭晉,〈崑劇大家鄭傳鑒談藝術〉,《中國戲劇》1991年4期(總407期),頁54-55。
21. 王朝聞,〈以虛為實與以實為虛──看張繼青『三夢』演出有感〉,《複印報刊資料:戲曲研究》1982年11期,頁99-109。(原:《文藝研究》1982年4期,頁51-61)
22. 王傳蕖憶述,北京崑曲研習社研究組記錄整理,〈蘇州崑劇傳習所始末〉,收入《上海戲曲史料薈萃》(上海:上海藝術研究所,1986年)第1輯,頁1-20。
23. 王詩昌,〈一曲《聞鈴》驚四座 喜看俞派新傳人──記崑劇演員周志剛〉,《上海戲劇》1988年4期(總115期),頁35-36。
24. 半邨主人,〈仙霓社之前後(一-九),《紅茶》創刊號、2期、3期、4期、5期、7期、8期、9期、10期,頁47-48、頁35-36、頁35-36、頁34-36、頁42-44、頁38-39、頁37-38、頁41、頁38-39。
25. 史行,沈祖安,〈江南崑丑王──悼崑丑表演藝術家王傳淞〉,《戲劇報》1987年9期(總364期),頁41-43。
26. 白木,〈美色耀眼 情致流瀉──記著名崑曲演員梁谷音〉,《戲劇報》1984年8期(總327期),頁24-26。
27. 石生潮,〈以史為鏡 可知興衰──簡析崑曲發展的歷史經驗〉,《複印報刊資料:戲曲研究》1988年6期,頁45-48。(原:《劇海》(長沙)1988年2期,頁44-47)
28. 伊然、張靜嫻,〈成功的背後──張靜嫻訪談〉,《上海戲劇》2001年12期(總218期),頁18-22。
29. 成志雄,〈情繫白玉蘭──風風雨雨四十秋〉,《上海戲劇》1994年3期(總150期),頁15-16。
30. 朱文相,〈在嚴謹中求靈動──看沈世華演《遊園.驚夢》〉,《戲劇評論》1987年創刊號(總1期),頁78-79。
31. 朱世藕,〈朱心女士1985年10月復信〉,收入《蘇劇研究資料》第三輯(蘇州:蘇州市戲曲研究室,2004年11月),頁95-108。
32. 朱建明,〈傳字輩藝人知多少〉,《上海文化史志通訊》16期,頁31-32。
33. 朱建明,〈話說崑劇老旦〉,《藝術百家》1999年1期(總55期),頁73-79。
34. 朱建明,〈話說崑劇老生〉,《藝術百家》1997年1期,頁94-100。
35. 朱健明,〈崑劇中的副末行當〉,《戲曲藝術》1999年3期(總80期),頁38-41。
36. 朱曉瑜,〈難忘師生情〉,收入《魏梁遺韻──紀念崑曲大師兩岸巡演特刊》,頁26-28。
37. 朱關榮,〈戲緣.演技.人品──寫在崑劇表演藝術家王芝泉專場演出之前〉,《上海戲劇》1993年6期(總147期),頁26-27。
38. 江上行,〈穆藕初和崑曲〉,《江蘇戲劇》1983年12期(總68期),頁54-56。
39. 江坪、張金庄,〈從《十五貫》到《西園記》,《複印報刊資料:戲曲研究》1979年10期,頁39-43。(原:《浙江日報》1979年10月2日第3版)
40. 吳白匋,〈艱苦奮鬥的崑曲“傳”字輩老藝人〉,《江蘇戲劇》1981年1期(總43期),頁46-48。
41. 吳新雷,〈關于崑劇研究的世紀回顧〉,《複印報刊資料:戲劇、戲曲研究》1999年12期,頁83-90。(原:《東南大學學報》(南京)1999年1期,頁121-128)
42. 呂俊,〈同氣相求──張靜嫻與班昭的故事〉,《中國戲劇》2001年12期(總535期),頁40-42。
43. 李兆淦,〈刻意求工 出神入化──岳美緹演潘必正〉,《上海戲劇》1987年6期(總111期),頁29-30。
44. 李農合、程功思、楊關新,〈他像紅燭、點燃自己、照亮別人──記為戲居教學新勤耕耘的方傳芸副教授〉,《上海戲劇》2期(總71期),頁38-39。
45. 李瀝青,〈一朵朵花 一幅幅畫──記著名崑曲演員張洵澎表演藝術初探〉,《複印報刊資料:戲曲研究》1984年7期,頁61-64。(原:《湖南戲劇》(長沙)1984年2期,頁58-62)
46. 沈世華,〈回眸二十世紀的崑劇〉,《複印報刊資料:戲劇、戲曲研究》2000年2期,頁88-89。(原:《人民政協報》(京)1999年12月29日第4版)
47. 沈世華,〈德高藝富 名垂崑史──哭傳瑛師〉,《戲曲藝術》1988年3期(總36期),頁8-9。
48. 沈斌,〈有意求新 無形規範──談計鎮華表演藝術的追求〉,《上海戲劇》1996年3期(總161期),頁26-27。
49. 沈傳芷口述,丁修詢記錄整理,〈笛情瑣憶〉,《江蘇文史資料選輯》(江蘇省:江蘇人民出版社)第14輯(1984年),頁33-41。
50. 沈傳芷口述,丁修詢整理,〈憶崑曲傳習所〉,《江蘇戲劇》1981年10期(總43期),頁49-50。
51. 沈傳錕口述,杜欽整理,〈“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略談《醉打山門》的表演藝術〉,收入《藝術研究資料》(杭州:浙江省藝術研究所)第4輯(1983年4月),頁183-229。
52. 沈鴻鑫,〈丑中見美須功夫──記崑劇名丑劉異龍〉,《複印報刊資料:戲曲研究》1991年4期,頁72-75。(原:《上海藝術家》1990年5期,頁65-68)
53. 沈鴻鑫,〈從周信芳到計鎮華〉,《中國戲劇》1996年6期(總469期),頁45-47。
54. 汪克祜、宋衡之,〈蘇州解放前後的崑劇和崑劇工作者〉,《戲曲報》5卷7期(總55期,1951年11月),頁275-279。
55. 周傳家,〈《司馬相如》三題〉,《中國戲劇》1996年10期(總473期),頁16-17。
56. 周傳家,〈不可多得的喜劇精品 觀崑劇《西園記》有感〉,《中國戲劇》2000年5期(總516期),頁22-24。
57. 周傳瑛等口述,彭本樂整理,〈國風蘇劇團漫記〉,收入《上海戲曲史料薈萃》(上海:上海藝術研究所,1986年)第1輯,頁57-59。
58. 岳美緹,〈我與《司馬相如》〉,《上海戲劇》1998年7期(總178期),刊中刊。
59. 岳美緹,〈從司馬相如到柳夢梅〉,《上海戲劇》1999年10期(總193期),頁16-17。
60. 岳美緹,〈繼續攀登藝術高峰〉,《戲文》1987年1期(總35期),頁8。
61. 岳美緹、伊然、黎安,〈另一種生命的延續〉,《上海戲劇》2002年5期(總223期),頁20-23。
62. 岳美緹、徐城北,〈舞台第三「性」──漫話女小生〉,《上海戲劇》1993年5期(總146期),頁20-22。
63. 林毓熙,〈春雨滋潤 幽蘭吐香──看上崑演出兼談古老劇種繼承出新的問題〉,《戲劇評論》1987年創刊號(總1期),頁16-17。
64. 林繼凡,〈勿要象我王傳淞,要象劇中人──王傳淞老師的教誨〉,《人民戲劇》1982年8期(總303期),頁39。
65. 邵芭,〈歷盡滄桑話崑曲──訪崑曲傳字輩老藝人〉,《民俗曲藝》27期(1983年12月),頁67-76。
66. 阿甲,〈從崑劇《爛柯山》談張繼青的表演藝術──談生活體驗和戲曲舞台體驗的關係問題〉,收入《戲劇論叢》1983第三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3年9月),頁46-54。
67. 俞振飛,〈一生愛好是崑曲〉,《上海文史資料選輯》第61輯《戲曲菁英(上)》(1989年9月),頁1-15。
68. 俞振飛,〈我與崑曲〉,《陝西戲劇》1982年12期,頁3-7。
69. 俞振飛,〈穆藕初先生與崑劇〉,《半月戲劇》6卷7期(1947年12月1日)。
70. 姜德勤,〈追念伊兵搶救崑曲二三事〉,《上海文化史志通訊》6期(1989年12月),頁26、34。
71. 姚傳薌口述,杜欽整理,〈「一生愛好是天然」──漫談《游園》的表演藝術經驗〉,收入《藝術研究資料》(杭州:浙江省藝術研究所)第4輯(1983年4月),頁235-258。
72. 姚繼蓀,〈懷念老師華傳浩〉,收入江蘇省文化廳劇目工作室編,《蘭苑集萃:“崑曲傳習所”成立六十周年紀念活動》,頁101-103。
73. 拾風,〈精心塑造「這一個」〉,《上海戲劇》1996年1期(總160期),頁29-30。
74. 施病鳩,〈由仙霓社談到崑曲之優點〉,《半月戲劇》2卷1期(1938年12月10日。
75. 柳以真,〈重新認識崑劇藝術的價值──從「1986年是崑劇年」談起〉,《戲劇報》1987年7期(總362期),頁36-38。
76. 柳河,〈關于世字輩〉,收入《藝術研究資料》(杭州:浙江省藝術研究所)第4輯(1983年4月),頁283-287。
77. 柳河、錢松樵,〈生命,在行動中繼續──記著名崑曲演員王傳淞〉,《複印報刊資料:戲曲研究》1979年11期,頁99。(原:《浙江日報》1979年11月18日第4版)
78. 洛地,〈習崑傳曲 推陳出新──記周傳瑛藝術生涯六十年〉,收入《藝術研究資料》第1輯(杭州:浙江省藝術研究所)第1輯(1981年),頁3-41。
79. 洛地,〈關于崑班演出本〉,《戲曲藝術》1986年1期(總26期),頁54-64。
80. 胡山源,〈張傳芳二三事〉,《雜家》1986年6期,頁43-45。
81. 胡忌,〈清代中葉後崑曲衰落的歷程〉,《江蘇戲劇》1981年10期(總43期),頁51-52。
82. 胡保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收入《魏梁遺韻──紀念崑曲大師兩岸巡演特刊》,頁29-30。
83. 計鎮華,〈又面熟來又陌生〉,《陝西戲劇》1982年12期(總54期),頁9-10。
84. 計鎮華,〈我演朱買臣〉,《戲劇報》1984年3期(總322期),頁33-35。
85. 計鎮華,〈我演唱崑曲《彈詞》的體會〉,《戲劇報》1983年5期(總312期),頁32。
86. 計鎮華,〈報恩師誓作薪傳人〉,《上海戲劇》1998年5期(總164期),頁35-36。
87. 計鎮華,〈驀然回首──我的演藝生涯〉,《上海戲劇》1996年3期(總161期),頁11-18。
88. 倪惠芳,〈走出上海闖北京的蔡瑤銑〉,《上海戲劇》1999年6期(總189期),頁14-15。
89. 倪傳鉞,〈往事雜憶(上)(下)〉,《大雅》6、7期(1999年12月、2000年2月),頁22-28、42-47。
90. 凌云,〈古老崑劇如何面對新世紀觀眾〉,《複印報刊資料:戲劇、戲曲研究》2000年3期,頁81。(原:《文匯報》(滬)2000年4月9日第1版)
91. 唐葆祥,〈武旦行中佼佼者──王芝泉〉,《戲劇報》1984年4期(總323期),頁33-35。
92. 唐葆祥,〈崑劇「傳」字輩的風雨歷程〉,《上海戲劇》2001年9期(總215期),頁35-38。
93. 唐葆祥,〈路,就在自己腳下 記著名崑旦張靜嫻〉,《中國戲劇》1990年7期(總398期),頁24-26。
94. 唐葆祥,〈蘭騷蕙些千秋業 只在承先啟後中──記著名崑劇演員蔡正仁〉,《戲劇報》1983年4期(總311期),頁20-23。
95. 孫瑞清,〈一個崑劇彩旦的成功之路──訪首屆上海戲劇表演藝術白玉蘭獎配角獎獲獎演員成志雄〉,《上海戲劇》1991年1期(總130期),頁40-42。
96. 素子,〈崑曲家姚傳薌傳藝談〉,《戲劇報》1983年3期(總301期),頁48-49。
97. 高義龍,〈崑劇第一武旦〉,《複印報刊資料:戲劇、戲曲研究》1994年5期,頁84-86。(原:《上海藝術家:綜合版》1994年1期,頁32-34)
98. 偉民,〈幽蘭芬芳 沁人心脾──喜看崑劇《西園記》重上舞台〉,《複印報刊資料:戲曲研究》1979年1期,頁39。(原:《浙江日報》1979年1月13日第3版)
99. 張余,〈新中國崑劇的第一頁〉,《上海文化史志通訊》2期(1988年12月),頁26-27。
100. 張庚,〈紀念穆藕初先生逝世五十周年〉,《中國戲劇》1993年10期(總437期),頁54-55。
101. 張庚,〈從張繼青的表演看戲曲表演藝術的基本原理〉,《戲劇報》1983年7期(總314期),頁17-19。
102. 張洵澎,〈學演《尋夢》〉,《人民戲劇》1982年9期(總304期),頁49。
103. 張銘榮,〈我演崑劇《盜甲》〉,《戲曲藝術》(季刊)1990年2期(總43期),頁62-64。
104. 張靜嫻,〈從姑娘到老太太──我演《釵頭鳳》中的蘭香〉,《陝西戲劇》1982年12期(總54期),頁15。
105. 張靜嫻,〈最撩人春色是今年〉,《上海戲劇》1999年10期(總193期),頁20-21。
106. 張繼青,〈懷念沈傳芷、姚傳薌老師〉,收入《魏梁遺韻──紀念崑曲大師兩岸巡演特刊》,頁25。
107. 梁冰,〈「一生愛好是天然」──著名崑劇演員張繼青〉,收入《江蘇戲曲論文集》(江蘇:中國戲劇家協會江蘇分會,1983年12月),頁1-8。
108. 梁谷音,〈我扮演《爛柯山》中崔氏的點滴體會〉,《陝西戲劇》1982年12期(總54期),頁12-13。
109. 梁谷音,〈我想說的〉,《戲文》1987年1期(總35期),頁6-7。
110. 莊悅公子,〈三話仙霓〉,《半月戲劇》4卷2期(1942年4月25日)。
111. 莊悅公子,〈再話仙霓〉,《半月戲劇》4卷1期(1942年3月15日)。
112. 莊悅公子,〈陽春白雪話仙霓〉,《半月戲劇》3卷12期(1942年2月1日)。
113. 莊蜨,〈靜好樓曲話〉,《半月戲劇》4卷7期(1942年12月25日)。
114. 莊蝶庵,〈閒話仙霓社〉,《十日戲劇》2卷9期(總47期)(1939年5月10日),頁15。
115. 許寅,〈仿佛華傳浩「原汁原湯」──贊上海崑劇團名丑成志雄〉,《中國戲劇》1989年6期(總385期),頁9-10。
116. 許寅,〈欣逢盛會話滄桑──記朱傳茗、華傳浩二三事〉,《上海戲劇》1期(總76期),頁35-36。
117. 許寅,〈為崑曲奮鬥一生的周傳瑛〉,《戲劇報》1988年4期(總371期),頁40-41。
118. 許寅,〈崑劇武旦王芝泉〉,《上海戲劇》3期(總102期),頁22-23。
119. 許寅、張萬良,〈謔不失雅 醉不失真──看崑劇名丑劉異龍《醉皂》〉,《上海戲劇》1990年3期(總126期),頁42-43。
120. 郭啟宏,〈《司馬相如》創作手記〉,《上海戲劇》1996年3期(總161期),頁34-38。
121. 陳多,〈崑劇的繼承與改革〉,《上海戲劇》2002年9期(總227期),頁24-25。
122. 陳西汀,〈空山明月 清曠無塵──崑劇老生計鎮華的藝術賞析〉,《上海戲劇》1996年3期(總161期),頁19。
123. 陳朗,〈“借茶”和“活捉”是怎樣的戲〉,《戲劇報》1957年11期(總47期),頁15-18。
124. 陳朗,〈出“丑”與出戲〉,收入《藝術研究資料》(杭州:浙江省藝術研究所)第4輯(1983年4月),頁319-333。
125. 陳朗,〈蘇書捕笛十二詠──崑曲傳習所成立六十周年紀念活動〉,《人民戲劇》1982年1期(總296期),頁35-36。
126. 陳彬,〈周志剛談「俞家唱、沈家做」〉,收入《魏梁遺韻──紀念崑曲大師兩岸巡演特刊》,頁31-33。
127. 傅雪漪,〈元雜劇《貨郎旦.女彈》的整理與演出〉,《戲劇報》1988年6期(總373期),頁18-19。
128. 傅雪漪,〈元雜劇《貨郎旦.女彈》的整理與演出〉,《戲劇報》1988年6期(總373期),頁18-20。
129. 鈕驃,〈林繼凡的《游殿》、《狗洞》及其它〉,《戲劇報》1984年2期(總321期),頁42-44。
130. 鈕驃,〈幽蘭一莖花正開,堪稱空谷不凡材──記著名崑曲小生汪世瑜〉,《戲劇報》1984年1期(總320期),頁24-26。
131. 馮牧,〈崑劇的生機──看張繼青的演出,談崑劇的繼承和發展〉,收入《戲劇論叢》1983第三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3年9月),頁55-57。
132. 黃宗江,〈崑曲不死 傳而繼之〉,收入《戲劇論叢》1983第三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3年9月),頁58。
133. 黃南丁,〈新樂府人物誌〉,《戲劇月刊》1卷11號(1929年5月)。收入《俗文學叢刊》卷10(台北:新文豐,2001年),頁231-236。
134. 萬君,〈介紹碩果僅存正宗崑曲之仙霓社〉,《十日戲劇》1卷34期(1938年10月10日),頁17。
135. 溤立三、盧良,〈崑劇傳字輩藝人的傳藝活動〉,《複印報刊資料:戲曲研究》1982年8期,頁115-116。(原:《光明日報》1982年8月23日第3版)
136. 廖奔,〈與郭啟宏論崑曲《司馬相如》書〉,《中國戲劇》1996年12期(總475期),頁29-30。
137. 趙景深、沈祖安,〈關于崑劇《爛柯山》的通信〉,《複印報刊資料:戲曲研究》1985年4期,頁81-84。(原:《藝壇》(合肥)1985年1期,頁73-76。)
138. 劉厚生,〈紀念崑劇傳習所80周年〉,《上海戲劇》2001年6期(總212期),頁6-8。
139. 劉異龍,〈丑緣──中青年戲劇家自傳〉,《上海戲劇》2期(總101期),頁28-29。
140. 劉異龍,〈漫談崑丑和胡圖形象的塑造〉,《陝西戲劇》1982年12期(總54期),頁13-14。
141. 劉傳蘅,〈溫故知新──授排《紅線盜盒》始末〉,《江蘇戲劇》1983年4期(總60期),頁43-44。
142. 劉廣發,〈彩筆凌雲畫溢思──記著名崑劇演員岳美緹〉,《戲劇報》1983年7期(總314期),頁30-33。
143. 劉廣發,〈劉異龍的崑丑藝術〉,《戲劇報》1986年2期,頁26-28。
144. 劉廣發,〈廣聞博采自具一格的計鎮華〉,《人民戲劇》1981年3期(總286期),頁26-29。
145. 劉衛國,〈淡語幽香見真功──談張繼青的表演藝術〉,《戲劇報》1983年4期(總311期),頁52-53。
146. 蔣健蘭、劉乃崇,〈「成如容易卻艱辛」 黃小午的成功之路〉,《中國戲劇》1992年6期(總421期),頁25-27。
147. 蔣錫武、鈕驃,〈戲曲教育的「口傳心授」〉,《中國戲劇》1996年2期(總465期),頁29-32。
148. 蔡正仁,〈三生有幸……〉,《中國戲劇》1993年9期(總436期),頁16-18。
149. 蔡正仁,〈振興崑劇斷想〉,《中國戲劇》1992年5期(總420期),頁36-38。
150. 蔡正仁,〈淺談崑劇的繼承與發展 為紀念「傳」字輩老師八十周年而作〉,《上海戲劇》2001年6期(總212期),頁9-12。
151. 蝶庵,〈仙霓影事(下)〉,《半月戲劇》5卷3期(1944年5月15日)。
152. 蝶庵,〈仙霓影事(上)〉,《半月戲劇》5卷1期(崑曲號)(1943年11月1日)。
153. 蝶庵,〈仙霓影事(中)〉,《半月戲劇》5卷2期(1944年3月1日)。
154. 鄭利寅,〈張洵澎:幾億工農看不足〉,《上海戲劇》1994年4期(總151期),頁9-10。
155. 鄭晉,〈亦好亦壞的潘金蓮 記梅花獎獲得者、著名崑曲演梁谷音一夕談〉,《中國戲劇》1988年7期(總374期),頁30-32。
156. 鄭傳鑒,〈崑劇傳習所記事〉,收入蔣錫武主編,《藝壇》卷1(武漢:武漢出版社,2000年3月),頁253-294。
157. 曉耘,〈大器晚成 記崑壇名丑成志雄〉,《中國戲劇》1991年6期(總409期),頁42-43。
158. 穆清瑤、向大勛述,姜銘記錄整理,〈愛國實業家 戲曲活動家 穆藕初先生〉,收入《上海戲曲史料薈萃》第6輯(上海:上海藝術研究所,1990年),頁147-158。
159. 戴不凡,〈周傳瑛和他在「十五貫」中的藝術創造〉,《戲劇報》1956年6期(總30期),頁10-11。
160. 謝柏梁,〈台上佳人台下師 演出教學兩相宜──張洵澎印象〉,《中國戲劇》1999年4期(總503期),頁33-35。
161. 謝柏梁,〈計鎮華與當代崑劇〉,《上海戲劇》1996年3期(總161期),頁20-22。
162. 羅懷臻,〈崑劇《司馬相如》所見所思〉,《中國戲劇》1996年5期(總468期),頁26-27。
163. 譚志湘,〈魂繫「國色天香」 記著名崑劇演員林繼凡〉,《中國戲劇》1991年5期(總408期),頁24-27。
164. 蘇崑生,〈一代名丑王傳淞〉,《複印報刊資料:戲曲研究》1985年11期,頁75。(原:《人民日報》(海外版)1985年11月2日第7版)
165. 顧兆琳,〈萬紫千紅盡開遍 從「每周一曲」到「崑劇業餘學校」〉,《中國戲劇》1991年10期(總413期),頁60-61。
166. 顧兆璋,〈王芝泉與南崑武戲〉,《中國戲劇》1992年9期(總424期),頁38-40。
(二)報紙文章
1. 〈上海市戲曲學校今日成立〉,《新民晚報》1955年3月1日2版。
2. 〈上海戲曲學校實驗劇團宣告成立〉,《文匯報》1961年8月2日1版。
3. 〈本市戲曲學校實驗劇團八一建立〉,《新民晚報》1961年7月28日2版。
4. 一燕,〈記周傳瑛〉,《梨園公報》76號(1929年4月26日),2版。
5. 心偵,〈新樂府回滬先聲〉,《梨園公報》68號(1929年4月2日),1版。
6. 方家驥,〈三十年磨一劍〉,《人民日報》(海外版)1985年11月28日7版。
7. 月旦,〈大世界重演崑曲記〉,《梨園公報》71號(1929年4月11日),2版。
8. 月旦,〈新樂府在蘇之近況〉,《梨園公報》62號(1929年3月14日),2版。
9. 月旦,〈新樂府在蘇開演〉,《梨園公報》40號(1929年1月2日),2版。
10. 月旦,〈新樂府將在蘇成班〉,《梨園公報》30號(1928年12月2日),1版。
11. 月旦,〈新樂府開演又延期〉,《梨園公報》41號(1929年1月5日),1版。
12. 月旦,〈談新樂府諸伶之好學〉,《梨園公報》189號(1930年4月7日),2版。
13. 王安祈,〈卑微之慾與奇險之境──寫在張繼青演出〈癡夢〉之前〉,《聯合報》1999年11月18日。
14. 王芝泉,〈進京赴會說《擋馬》〉,《新民晚報》1985年11月20日6版。
15. 王惟,〈戲曲學校裡的孩子們〉,《新民報晚刊》1956年7月1日5版。
16. 田漢,〈為愛國主義的人民新戲曲而奮鬥〉,《人民日報》1951年1月21日。
17. 何男,〈戲曲學校小同學 將定期對外公演〉,《新民晚報》1961年11月10日2版。
18. 冷眼客,〈崑劇停演之原因〉,《梨園公報》27號(1928年11月23日)1版。
19. 李牧,〈培養新時代戲曲工作者的學校──上海市戲曲學校一年來的成就〉,《新民報晚刊》1955年3月3日2版。
20. 李蠡厂,〈愛儷園蘇劇堂會誌盛〉,《梨園公報》196號(1930年4月29日),3版。
21. 李蠡厂,〈新樂府人藝誌(三)〉,《梨園公報》142號(1929年11月14日)3版。
22. 李蠡厂,〈新樂府人藝誌〉,《梨園公報》140號(1929年11月7日)2版。
23. 李蠡厂,〈新樂府人藝誌〉,《梨園公報》141號(1929年11月11日)2版。
24. 岳美緹,〈藝術境界,令人神往〉,《新民晚報》1989年5月4日。
25. 放翁後人,〈新樂府觀崑劇記〉,《梨園公報》162號(1930年1月14日),2版。
26. 炎,〈戲曲幼苗初露頭角〉,《新民晚報》1960年12月31日2版。
27. 姜之章,〈“楊門女將”近況為何?〉,《新民晚報》1962年5月8日2版。
28. 染雲樓主,〈記新樂府之二新劇〉,《梨園公報》198號(1930年5月5日),3版。
29. 染雲樓主,〈談新樂府之周傳瑛〉,《梨園公報》188號(1930年4月5日),2版。
30. 禹張,〈戲曲學校京崑實驗劇團 國慶節起舉行建團公演〉,《解放日報》1961年9月23日4版。
31. 馬藍,〈冠生新人──訪沈傳芷談蔡正的表演〉,《新民晚報》1961年10月20日2版。
32. 馬藍,〈高徒說名師──與青年崑曲演員劉異龍談戲〉,《新民晚報》1961年8月18日2版。
33. 馬藍,〈悲歡離合話仙霓〉,《新民晚報》1959年12月6日至1959年12月28日,共連載二十三回。
34. 馬藍,〈翩翩女小生 訪沈傳芷老師談岳美緹的戲〉,《新民晚報》1961年10月31日2版。
35. 奢華,〈華東戲曲研究院開辦崑曲演員訓練班〉,《新民報晚刊》1953年12月25日2版。
36. 張真,〈崑劇新苗四方求師〉,《新民晚報》1962年8月11日2版。
37. 晚香,〈晚香居曲話 談新樂府四旦角〉,《梨園公報》158號(1930年1月2日)3版。
38. 梁谷音,〈又演崑劇「閻婆惜」〉,《新民晚報》1985年5月20日6版。
39. 許寅,〈崑劇武旦王芝泉〉,《上海戲劇》1986年3期(總102期),頁22-23。
40. 陳文華,〈崑曲兩代人──記崑曲老教師沈傳芷和他的學生蔡正仁〉,《光明日報》,1961年11月26日2版。
41. 華文漪、岳美緹,〈悼念方傳芸師〉,《解放日報》1984年5月13日4版。
42. 華傳浩,〈幾乎錯認是師兄 從汪世瑜身上看到早年的周傳瑛〉,《新民晚報》1962年9月22日2版。
43. 華傳浩,〈說丑〉,《半月戲劇》4卷9期(1943年4月1日)。
44. 葉至善,〈姚傳薌之《尋夢》〉,《解放日報》1982年1月17日4版。
45. 趙景深,〈初開的崑曲花朵〉,《新民報晚刊》1957年6月8日5版。
46. 劉異龍、梁谷音,〈我們怎樣演活捉〉,《文匯報》1986年9月26日3版。
47. 劉廣發,〈醉人的表演──贊梁谷音的《癡夢》〉,《解放日報》1979年12月13日4版。
48. 劍影,〈記大世界之新樂府〉,《梨園公報》258號(1930年11月5日),2版。
49. 鄭利寅,〈戲曲學校挖掘和教學傳統老戲〉,《文匯報》1961年7月19日1版。
50. 醒儂,〈新樂府散班後之近聞〉,《梨園公報》29號(1928年11月29日),2版。
51. 醒儂,〈新樂府輟演之可惜〉,《梨園公報》25號(1928年11月17日)2版。
52. 繼,〈活捉與活演〉,《文匯報》1961年7月15日2版。
53. 續磊,〈崑曲的接班人──舞台上的小演員〉,《新民報晚刊》1956年11月21日1版。
54. 觀海,〈新樂府可應召堂會〉,《梨園公報》85號(1929年5月23日),2版。
55. 枊河,〈“傳”字輩到“世”字輩〉,《新民晚報》1962年9月26日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