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范玫宜
論文名稱: 《回回藥方》與伊斯蘭醫藥學知識
指導教授: 林長寬
賴瑞和
口試委員: 胡其德
陳昭揚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6
中文關鍵詞: 醫藥學回回藥方伊斯蘭卜阿里知識建構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中國歷史上,談到與伊斯蘭世界往來時,學者常以《回回藥方》做為醫藥文化交流的見證,說明在使用香藥、調製藥劑和運用醫學理論等方面皆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然而,自《回回藥方》實質內容觀察,卻令人質疑這樣的說法到底正確與否?因為現存最早的《回回藥方》是以手抄本形式流傳,加上具有中文及阿拉伯文兩種文字,就實用性而言,似乎只有編寫的人能掌握大概內容。即使是資訊發達的今日,能夠佐以使用的資源已較成書當時豐富許多,在語言掌握不足的情況下,卻還是令研究者望之卻步。
    為了解答上述疑問,筆者從建置有回回醫事機構的朝代談起,尋找《回回藥方》可能的藏書場域,並推測其成書過程與使用。再者,以《回回藥方》本身的文字訊息起始,解構其書寫格式與編排的內容,重新認識其中的藥方、藥物及治療方法。發現《回回藥方》並非侷限於香藥的使用,更常運用的是日常隨手可得的治病物。另一方面,比對了做為翻譯底本的伊斯蘭醫書,得知在翻譯過程裡,藥方的內容著實被改為漢文表徵,文字敘述也一併呈現了書寫當時的認識方式。
    本研究主要透過一本真實存在的書籍資料,以其本身的說法,去觀察一個真確的歷史事實。從解讀《回回藥方》內容,認識元明時代伊斯蘭醫藥學傳播的知識內涵。即伊斯蘭的醫藥學知識藉由翻譯過程,被保留在《回回藥方》中,相對的《回回藥方》也忠實表現了對於外來醫藥學知識的認識方式。即使其可能從未被刊印過,實則具有文獻學上重要的歷史價值。


    第一章 緒論 3 第一節 寫作動機與目的 3 第二節 《回回藥方》基本介紹 5 第三節 前人研究概述 10 第四節 篇章架構 20 第二章 《回回藥方》應用場域及其成書 22 第一節 廣惠司與回回人 23 第二節 秘書監所藏回回書籍 28 第三節 《明譯天文書》的啟示 45 第三章 《回回藥方》的文字訊息 50 第一節 書寫格式及其編排 51 第二節 使用語言爭議與歸類 57 第三節 《忒畢醫經》與《醫典》 61 第四章 《回回藥方》用藥內容及解釋 71 第一節 解釋病症的方式 72 第二節 使用藥物及複方藥 76 第三節 藥方出處與地域觀念 80 第五章 《回回藥方》之譯寫模式 86 第一節 卜阿里的經驗方 86 第二節 大西阿荅里徒西方 92 第三節 譯寫中出現的問題 98 第六章 結論 103 附錄一 漢文並附註小字之藥名 106 附錄二 漢文音譯附外文之藥名 110 參考書目 114

    一、古籍文獻
    《中文譯解古蘭經》,聖城麥地納:法赫德國王古蘭經印製廠,1407A.H.。
    ﹝唐﹞王燾,《外臺秘要》,台北:中國醫藥研究所,1965。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標點本。
    ﹝宋﹞太醫院編,《聖濟總錄》,錄自中國文化研究會編《中國本草全書》,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宋﹞沈括,《夢溪筆談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59。
    ﹝宋﹞彭大雅撰,徐霆疏證,《黑韃事略》,板橋:藝文出版社,1966。
    ﹝元﹞王士點、商企翁合撰,《秘書監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高榮盛點校本。
    ﹝元﹞危亦林,《世醫得效方》,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4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元﹞朱震亨,《格致餘論》,收入任繼愈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醫學卷》,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
    ﹝元﹞佚名,《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景印元刊本。
    ﹝元﹞沙圖穆蘇,《瑞竹堂經驗方》,收入曹洪欣主編《海外回歸中醫古籍善本集粹》第23冊,據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明刊本,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5。
    ﹝元﹞胡行簡,《樗隱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1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元﹞馬祖常,《馬石田文集》,收入王德毅、潘柏澄主編《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6冊,明刊本,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元﹞馬澤修、袁桷纂,《延祐四明志》,收入《宋元方志叢刊》第6冊,元延祐七年修,清咸豐四年《宋元四明六志》本,北京:中華書局,1990。
    ﹝元﹞張鉉纂修,《至正金陵新志》,收入《宋元珍稀地方志叢刊.乙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
    ﹝元﹞脫因修、俞希魯纂,《至順鎮江志》,收入《宋元方志叢刊》第3冊,元至順三年修,清道光二十二年丹徒包氏刻本,北京:中華書局,1990。
    ﹝元﹞許有壬,《至正集》,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8。
    ﹝元﹞許國楨,《癸巳新刊御藥院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日本寬政年十年精思堂活字印本。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59(2008重印),點校本。
    ﹝元﹞陶宗儀,《書史會要》,收入于玉安主編《中國歷代書法論著匯編》6,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
    ﹝元﹞楊瑀,《山居新話》,北京:中華書局,2006,點校本。
    ﹝元﹞熊夢祥,《析津志輯佚》,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元﹞蘇天爵,《滋溪文稿》,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太祖朱元璋御撰,徐九臯校,《高皇帝御製文集》,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明嘉靖14年序刊本。
    ﹝明﹞火原潔等撰,《華夷譯語》,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6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明抄本。
    ﹝明﹞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點校本。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馬愈,《馬氏日抄》,板橋:藝文出版社,1967,清道光11年六安晁氏排印本。
    ﹝明﹞陳誠;周連寬校注,《西域番國志》,北京:中華書局,2000。
    ﹝清﹞毛對山,《對山醫話》,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2。
    ﹝清﹞佚名,《欽定元史語解》,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9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清﹞邵遠平,《元史類編》,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
    ﹝清﹞屠寄,《蒙兀兒史記》,台北:世界書局,1962。
    ﹝清﹞魏之琇編,《續名醫類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7。
    〔法〕費瑯編注;耿昇、穆根來譯,《阿拉伯波斯突厥人東方文獻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9。
    〔阿拉伯〕伊本.胡爾達茲比赫著;宋峴譯,《道里邦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1。
    〔瑞典〕多桑著;馮承鈞譯,《多桑蒙古史》,北京:中華書局,2004。
    〔蘇聯〕Б.Д.格列科夫(Б.Д.Греков)、А.Ю.雅庫博夫斯基(А.Ю.Якубовский)著;余大鈞譯,《金帳汗國興衰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方齡貴校注,《通治條格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
    江潤祥編輯,《回回藥方及有關論文書影》,香港:中國編譯印務有限公司,1996。
    回族醫藥學術討論會籌備組編,《回回藥方點校本》,西安:回族醫藥學術討論會籌備組內部印行,1989。
    佚名,《回回藥方》,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
    佚名,《回回藥方》,收入周燮藩主編《清真大典》第20冊,合肥:黃山書社,2005。
    宋峴考釋,《回回藥方考釋》,北京:中華書局,2000。
    蘇禮、鄭懷林主校、李培振協校,《回回藥方》,西安: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أبو علي سينا
    قانون
    دار صادر - بيروت - لبنان
    Abū Alī al-Husayn ibn cAbd Allāh ibn Sīnā, al-Qānūn fī'l-ṭibb.(伊本.西納,《醫典》,黎巴嫩:貝魯特圖書館藏。)
    線上書影:http://ddc.aub.edu.lb/projects/saab/avicenna/
    英譯本:Avicenna. adapted by Laleh Bakhtiar from translations of Volume I by O. Cameron Gruner and Mazar H. Shah ; correlated with the Arabic by Jay R. Crook with notes by O. Cameron Gruner. The canon of medicine. Chicago: KAZI Publications, 1999.
    日譯本:檜學、新家博、桧晶共訳,《アヴィセンナ医学典範日本語訳》,東京都:第三書館,2010。
    中譯本:阿維森納著;朱明譯,《阿維森納醫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الشيخ داود الأنطاكي
    تذكرة أولى الألباب
    المكتبة الثقافية - بيروت - لبنان
    ١٠٠٨
    (謝赫.安提.達烏德,《醫藥本質》,黎巴嫩:貝魯特圖書館藏,1008A.H.。)
    Islamic Medical Manuscripts at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http://www.nlm.nih.gov/hmd/arabic/)
    二、近人論著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醫研究院、北京圖書館編,《中醫圖書聯合目錄》,北京:北京圖書館,1961。
    中醫研究院、廣東中醫學院合編,《中醫名詞術語詞典》,香港:商務印書館,1975。
    方豪,《中西交通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3。
    牛陽主編,《《回回藥方》研究》,銀川:陽光出版社,2010。
    王德毅、李榮村、潘柏澄編,《元人傳記資料索引》,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1982。
    白壽彝,《中國回回民族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
    江潤祥、關培生,《杏林史話—中國醫藥學史論文集》,台北:中大出版社,1990。
    西安市伊斯蘭文化研究會編,《伊斯蘭文化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
    宋峴,《古代波斯醫學與中國》,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1。
    李經緯主編,《中外醫學交流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林長寬,《中國回教之發展及其運動》,台北:中華民國阿拉伯文化經濟協會,1996。
    林悟殊,《中古三夷教辨證》,北京:中華書局,2005。
    阿里.瑪扎海里著,耿昇譯,《絲綢之路—中國波斯文化交流史》,北京:中華書局,1993。
    南天書局編輯部,《中醫藥辭典Dictiona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台北:南天書局,1985。
    姚從吾,《姚從吾先生全集》,台北:正中書局,1981。
    洪武娌主編,《中國少數民族科學技術史叢書.醫學卷》,廣西:廣西科技出版社,1996。
    秦惠彬主編,《伊斯蘭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馬伯英,《中國醫學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馬伯英、高晞、洪中立,《中外醫學文化交流史—中外醫學跨文化傳通》,上海:文匯出版社,1993。
    馬建春,《元代東遷西域人及其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馬建春,《大食.西域與古代中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高偉,《金元醫學人物》,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4。
    張星烺,《中西交通史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77。
    陳明,《殊方異藥:出土文書與西域醫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陳炎,《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
    湯耿民主編,《秘傳傷科方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7。
    葉奕良編,《伊朗學在中國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楊志玖,《元代回族史稿》,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楊懷中、余振貴主編,《伊斯蘭與中國文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5。
    劉迎勝,《《回回館雜字》與《回回館譯語》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蕭啟慶,《內北國而外中國:蒙元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
    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台北:聯經,2004。
    薛清錄主編,《中國中醫古籍總目》,上海:上海辭書,2007。
    蔣冀騁,《阿漢對音與元代漢語語音》,北京:中華書局,2013。
    《北京醫藥月刊》,1939:1~6﹙新明會首都指導都國醫職業分會出版﹚。
    于文忠,〈《回回藥方》初探〉,《新疆中醫藥》,1986:2﹙烏魯木齊,1986﹚,頁39-42+5。
    方齡貴,〈元曲中有關元代市井行業及社會風俗史料初探〉,收入氏著《元史叢考》(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頁88-118。
    王亞芬,〈元《御藥院方》中有關香藥的臨床應用〉,《中國中藥雜誌》,1995:3﹙北京,1995﹚,頁187-189。
    王建軍,〈元代國子監研究〉,廣州:暨南大學中國古代史專業博士論文,2002。
    王建軍,〈元代回回國子監研究〉,《回族研究》,2004:1﹙銀川,2004﹚,頁35-41。
    王曉麗、馬宣、賈孟輝、王麗梅、劉耀龍、秦順愛,〈《回回藥方》滴鼻藥治療腦梗死後遺癥32例〉,《寧夏醫學雜誌》,2012:10﹙銀川,2012﹚,頁1052-1053。
    王興伊,〈西域方藥文獻研究述要〉,《中醫文獻雜誌》,2003:2﹙上海,2003﹚,頁47-50。
    王興伊,〈《回回藥方》—西域民族醫學方書之集大成者〉,《醫古文知識》,2005:4﹙上海,2005﹚,頁44-45。
    回春,〈《回回藥方》殘卷與中阿醫藥文化交流〉,收入西安市伊斯蘭文化研究會編《伊斯蘭文化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頁376-383。
    江潤祥、關培生,〈從《回回藥方》看中外藥物交流〉,《明報月刊》,19:8﹙香港,1984﹚,頁36-41。後收入氏著《杏林史話—中國醫藥學史論文集》(台北:中大出版社,1990),頁317-336。
    羽離子,〈元秘書監藏回回書籍及其下落〉,《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8:4﹙銀川,1988﹚,頁106-110。後收入氏著《中外科技交流史論考》(濟南:齊魯書社,2008),頁100-114。
    羽離子,〈關於元秘書監所藏回回書籍〉,《文史雜誌》,1989:5﹙成都,1989﹚,頁42-43。
    吳瑞麟,〈元代伊斯蘭教徒在華之活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
    宋冰,〈對回族科技文化研究的幾點認識〉,《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銀川,2003﹚,頁51-54。
    宋峴、陳達生、江潤祥,〈《回回藥方》與阿拉伯醫學主流的親緣關係〉,《明報月刊》,26:4﹙香港,1991﹚,頁87-91。
    宋峴,〈對《回回藥方》中的古醫人姓氏的考證—《回回藥方》研究之一〉,《西北民族研究》,1991:2﹙蘭州,1991﹚,頁67-79。
    宋峴,〈《回回藥方》與幾種阿拉伯古代醫書〉,《西域研究》,1991:3﹙烏魯木齊,1991﹚,頁79-85。
    宋峴、馮今源,〈論古代阿拉伯醫方書與《回回藥方》的劑量關系〉,《回族研究》,1991:4﹙銀川,1991﹚,頁82-86。
    宋峴,〈《回回藥方》與阿維森納《醫典》的關係〉,收入《中國回族研究(第二輯)》(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2),頁26-32。
    宋峴、宋莉,〈對《普濟方》和《本草綱目》中的回回醫方的考證〉,《回族研究》,1992:2﹙銀川,1992﹚,頁31-35。
    宋峴、周素珍,〈阿拉伯文古錢及其在中國的流傳〉,《中國錢幣》,1994:2﹙北京,1994﹚,頁77-78。
    宋峴、周素珍,〈《回回藥方》肩部脫臼復位法探源〉,《回族研究》,1994:1﹙銀川,1994﹚,頁57-62。
    宋峴、周素珍,〈《回回藥方》與古希臘醫學〉,《西域研究》,1994:2﹙烏魯木齊,1994﹚,頁28-42。
    宋峴,〈論大食國藥品--無名異〉,《中華醫史雜誌》,1994:3﹙北京,1994﹚,頁167-171+131。
    宋峴,〈伊斯蘭醫學對中國醫學的影響與貢獻〉,《文史知識》,1995:10﹙北京,1995﹚,頁91-94+102。
    宋峴,〈伊斯蘭醫學的輸入〉,收入楊懷中、余振貴主編《伊斯蘭與中國文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5),頁251-339。
    宋峴,〈試論《回回藥方》產生的年代〉,收入西安市伊斯蘭文化研究會編《伊斯蘭文化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頁376-383。
    宋峴,〈從紅白蓮花看《本草綱目》與伊斯蘭(回回)醫藥的關系〉,《中國民族醫藥雜誌》,1998:1﹙呼和浩特,1998﹚,頁39-40。
    宋峴,〈《本草綱目》與伊斯蘭(回回)醫藥的關系〉,《西北民族研究》,1998:2﹙蘭州,1998﹚,頁112-116。
    李百川,〈《回回藥方》—中阿醫藥文化交流的結晶〉,《中國穆斯林》,1991:1﹙北京,1991﹚,頁35。
    李百川,〈《回回藥方》中的鼻藥療法〉,《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誌》,1994:4﹙昆明,1994﹚,頁30-32。
    李百川,〈《回回藥方》殘卷在中阿醫藥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陜西中醫》,1998:9﹙西安,1998﹚,頁427-428。
    李百川,〈《回回藥方》殘卷鼻骨骨折復位術評析〉,《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誌》,1999:3﹙昆明,1999﹚,頁125-126。
    李幹、周祉征,〈元代回回及其歷史貢獻〉,《黑龍江民族叢刊》,1990:1﹙哈爾濱,1990﹚,頁38-42。
    李榮建,〈古代中國和阿拉伯的經濟往來與文化交流〉,《江漢論壇》,2004:1﹙武漢,2004﹚,頁107-111。
    沈劼,〈唐宋元時期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的醫藥交流〉,《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南京,2004﹚,頁86-89。
    沈福偉,〈元代愛薛事蹟新論〉,《中外關係史論叢(第二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7),頁90-109
    谷勝東,〈金元時期社會因素對方劑學發展的影響〉,《中華醫史雜誌》,2003:3﹙北京,2003﹚,頁28-32。
    尚衍斌,〈元代色目人史事雜考〉,《民族研究》,2001:1﹙北京,2001﹚,頁81-88+109。
    岳家明,〈回回藥方初探〉,《阿拉伯世界》,1985:3﹙上海,1985﹚,頁108-112。
    林長寬,〈伊斯蘭東傳中國之再探討:中國伊斯蘭發展之歷史背景〉,《新世紀宗教研究》,2:1﹙台北,2003﹚,頁33-70。
    范行準,〈中國與亞拉伯醫學的交流史實〉,《醫史雜誌》,1952:2﹙上海,1952﹚,頁83-110。
    哈斯額爾敦,〈《華夷譯語》(漢蒙譯語)研究〉,《內蒙古師大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1﹙呼和浩特,1987﹚,頁65-77。
    韋以宗,〈《回回藥方》的骨傷科學術成就〉,收入湯耿民主編《祕傳傷科方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7),頁9-20。
    韋以宗,〈中國傳統醫學整脊技術史〉,《中國中醫骨傷科雜誌》,2002:1﹙武漢,2002﹚,頁52-57。
    韋堅,〈評價古代中醫傷科手術成就〉,《中國中醫骨傷科》,1996:6﹙武漢,1996﹚,頁51-53。
    夏雷鳴,〈西域葡萄藥用與東西方文化交流〉,《敦煌學輯刊》,2004:2﹙蘭州,2004﹚,頁138-144。
    夏巖,〈伊斯蘭醫學史話(上)〉,《世界博覽》,1995:11﹙北京,1995﹚,頁11-13。
    夏巖,〈伊斯蘭醫學史話(下)〉,《世界博覽》,1995:12﹙北京,1995﹚,頁28-30。
    孫巨娟,〈伊斯蘭醫學之王—阿拉伯阿維森納(980~1037)〉,《科學大眾(中學版)》,2006:4﹙南京,2006﹚,頁14-15。
    徐江雁,〈金元時期其他民族醫學與北京御醫群的學術交融〉,《中國民族醫藥雜誌》,2004:3﹙呼和浩特,2004﹚,頁45-46。
    殷小平,〈元代馬薛里吉思家族與回回醫藥文化〉,《西域研究》,2011:3﹙烏魯木齊,2011﹚,頁39-44+141。
    納光舜,〈阿拉伯—伊斯蘭醫學及其對中國傳統醫學的影響〉,《中國宗教》,2007:6﹙北京,2007﹚,頁36+45-46。
    馬民偉、李濤,〈淺析《回回藥方》中藥西瓜治療腦系疾病的作用機理〉,《四川中醫》,2012:9﹙成都,2012﹚,頁50-51。
    馬民偉、馬巧玲、賈孟輝,〈淺析阿魏在《回回藥方》中防治腦系疾病的作用〉,《四川中醫》,2012:8﹙成都,2012﹚,頁66-67。
    馬伯英,〈從人類學角度研究回回醫藥文化〉,《回族研究》,1991:2﹙銀川,1991﹚,頁92-94。
    馬建春,〈中世紀阿拉伯伊斯蘭醫藥學的東傳〉,收入王希隆主編《西北少數民族史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頁128-136。
    馬建春,〈阿拉伯、波斯語文在元明兩朝官方的教習與應用〉,《暨南史學》,2009:6﹙廣州,2009﹚,頁244-256。
    馬堅,〈元秘書監志回回書籍釋義〉,《光明日報》﹙北京﹚,1955年7年7日。
    馬堪溫,〈古希臘醫學概述〉,《中華醫史雜誌》,1980:1﹙北京,1980﹚,頁27-33。
    馬堪溫,〈阿拉伯醫學—中世紀醫學的燈塔〉,《中華醫史雜誌》,1982:2﹙北京,1982﹚,頁104-113。
    馬碧黛,〈元代中阿科技文化交流〉,《阿拉伯世界》,1994:2﹙上海,1994﹚,頁34-37。
    馬德明,〈《本草綱目》與回回藥物〉,《中國民族醫藥雜誌》,1999:S1﹙呼和浩特,1999﹚,頁168。
    高偉,〈《大元本草》與《承天仁惠局藥方》〉,《甘肅中醫學院學報》,1993:4﹙蘭州,1993﹚,頁56-57。
    高偉,〈元代太醫院及醫官制度〉,《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1﹙蘭州,1994﹚,頁39-45。
    高偉,〈元代醫事年表〉,《中華醫史雜誌》,1994:3﹙北京,1994﹚,頁158-162。
    高偉,〈元朝君主對醫家的網羅及其影響〉,《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4﹙蘭州,1999﹚,頁111-117。
    高曉山,〈《回回藥方》考略〉,《中華醫史雜誌》,1987:2﹙北京,1987﹚,頁65-67。
    高曉芳,〈元代外語教育說略〉,《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2﹙北京,2005﹚,頁106-109+160。
    康菊英,〈淺談《回回藥方》中阿牙剌只等方的應用特點〉,《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誌》,2011:5﹙昆明,2011﹚,頁6-7。
    翁獨健,〈《新元史》、《蒙兀兒史記》愛薛傳訂誤〉,《史學年報》,3:2﹙台北,1940﹚,頁145-150。
    張永祿,〈元代的色目人與中西文化交流〉,《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2﹙西安,1986﹚,頁18-24。
    張永疆、樊茂松,〈《回回藥方》的特色及回族醫藥文化淺識〉,《中國民族醫藥雜誌》,1995:2﹙呼和浩特,1995﹚,頁7+17。
    張來儀,〈蒙古帝國與東西方文化交流〉,《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2﹙西安,1991﹚,頁72-76。
    張俊智,〈回族藥物歷史概況〉,《中醫文獻雜誌》,2000:2﹙上海,2000﹚,頁33。
    張俊智、陳衛川,〈中國回族醫藥文化探討(一)〉,《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誌》,1994:3﹙昆明,1994﹚,頁11-14+46。
    張俊智、陳衛川,〈中國回族醫藥文化探討(二)〉,《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誌》,1994:2﹙昆明,1994﹚,頁35-38。
    張俊智、單玉德、宋愛華,〈回族藥物歷史概況〉,《中國民族醫藥雜誌》,2000:2﹙呼和浩特,2000﹚,頁34-37。
    張萬杰,〈阿拉伯醫學—伊斯蘭文化與維吾爾醫學的關系〉,《新疆中醫藥》,1985:3﹙烏魯木齊,1985﹚,頁40-42。
    張萬杰,〈阿拉伯醫學—伊斯蘭文化與維吾爾醫學的關系(續)〉,《新疆中醫藥》,1985:4﹙烏魯木齊,1985﹚,頁65-68。
    郭士榮,〈從元代司天台天文教育考核制度看元代傳統天文學與回回天文學交流中的問題〉,《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2008:5﹙呼和浩特,2008﹚,頁686-691。
    陳占山,〈元明時期伊斯蘭天文家在華工作的變化與調整〉,《海交史研究》,2010:2﹙泉州,2010﹚,頁56-68。
    喬建榮、梁穎、靳萱、楊森、高如宏,〈《回回藥方》烙灸療法探析〉,《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1:2﹙銀川,2011﹚,頁101-102。
    單于德,〈獨放異彩別具風格的《回回藥方》〉,《中國穆斯林》,1998:5﹙北京,1998﹚,頁20-22。
    單于德,〈東西醫藥文化合璧的回族醫藥學〉,《回族研究》,2000:4﹙銀川,2000﹚,頁69-72。
    單于德、單利,〈回族醫學獨特的烙灸療法〉,《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誌》,2002:3﹙昆明,2002﹚,頁136-137。
    單利,〈回回醫學與古希臘醫學的交流〉,《回族研究》,2011:1﹙銀川,2011﹚,頁99-102。
    湯耿民,〈《回回藥方》學術淵源、作者和著述年代探討〉,收入湯耿民主編《祕傳傷科方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7),頁74-87。
    馮家升,〈從歷史上看阿拉伯和中國的友好關係〉,《光明日報》﹙北京﹚,1955年6月9日。
    馮彩琴、賈孟輝、賀曉慧、牛陽、劉本臣、楊東、李國輝,〈《回回藥方》防治腦系疾病的劑型及用藥規律探析〉,《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1:2﹙銀川,2011﹚,頁103-104。
    馮彩琴、賈孟輝、賀曉慧、牛陽、劉本臣、楊東、李國輝,〈《回回藥方》治療腦系疾病內服丸劑方藥探析〉,《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1:4﹙銀川,2011﹚,頁301-303。
    馮增烈,〈校點本《回回藥方》前言〉,《回族研究》,1991:1﹙銀川,1991﹚,頁81-88。
    楊志玖,〈元代回回人的社會地位〉,《回族研究》,1993:3﹙銀川,1993﹚,頁4-15。
    楊志玖,〈回回人的東來和分布(一)〉,《回族研究》,1993:1﹙銀川,1993﹚,頁12-22。
    楊志玖,〈回回人的東來和分布(二)〉,《回族研究》,1993:2﹙銀川,1993﹚,頁4-21。
    楊志玖,〈回回人與元代政治(一)〉,《回族研究》,1993:4﹙銀川,1993﹚,頁4-16。
    楊志玖,〈回回人與元代政治(二)〉,《回族研究》,1994:1﹙銀川,1994﹚,頁20-31。
    楊東、賈孟輝、路藝、姚守恩、劉本臣、高永利、王景岳、張衛珍、劉淑芳,〈《回回藥方》蒺藜油方穴位敷貼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癥〉,《寧夏醫學雜誌》,2010:5﹙銀川,2010﹚,頁473-474。
    楊曉春,〈元代回回人分布補考〉,《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銀川,2013﹚,頁22-25。
    楊樺,〈《回回藥方》中的灸法特色〉,《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1:6﹙銀川,2011﹚,頁501-502。
    楊懷中,〈元代東來的回回世家(一)〉,《回族研究》,1991:1﹙銀川,1991﹚,頁30-41。
    楊懷中,〈元代東來的回回世家(二)〉,《回族研究》,1991:2﹙銀川,1991﹚,頁2-12。
    達麗婭、蘇北海,〈絲綢道上維吾爾族的醫藥學〉,《喀什師範學院學報》,1998:2﹙喀什,1998﹚,頁32-41。
    靳萱、高如宏、喬建榮、楊森,〈淺析《回回藥方》所載方劑的劑型分類及特點〉,《遼寧中醫雜誌》,2011:9﹙瀋陽,2011﹚,頁1861-1863。
    劉迎勝,〈《回回藥方》與中國穆斯林醫藥學〉,《新疆社會科學》,1990:3﹙烏魯木齊,1990﹚,頁92-105。
    劉迎勝,〈小經文字產生的背景--關于回族漢語〉,《西北民族研究》,2003:3﹙蘭州,2003﹚,頁61-70+206。
    劉迎勝,〈回族語言800年發展史簡要回顧—從波斯語到回族漢語〉,《中國文化研究》,2003:4﹙北京,2003﹚,頁143-153。
    劉迎勝,〈社會底層的漢伊斯蘭文明對話—對回族語言演進史的簡要回顧〉,《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4:1﹙南京,2004﹚,頁75-85。
    劉迎勝,〈唐元時代中國的伊朗語文與波斯語文教育〉,《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1991:1﹙烏魯木齊,1991﹚,頁18-23。
    劉敬霞、杜小利、牛陽、馬科、楚國慶、任非非、徐菲,〈回回藥方蜜煎菖蒲對血脂代謝紊亂患者血脂水平的影響〉,《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0:7﹙銀川,2010﹚,頁745-747。
    劉禎,〈略述元代的回回〉,《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1982:2﹙呼和浩特,1982﹚,頁55-56。
    劉增羽,〈中國古代的算學、醫藥學和地理翻譯〉,《中國翻譯》,1996:5﹙北京,1996﹚,頁44-47。
    劉慶宇,〈西域方藥民族瑰寶〉,《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4:2﹙上海,2004﹚,頁10-12。
    劉耀龍、馬曉東、丁小龍,王佩佩、賈孟輝,〈試論《回回藥方》治療腦系疾病滴鼻劑的劑型特點〉,《西部中醫藥》,2012:9﹙蘭州,2012﹚,頁135-137。
    蔣冀騁,〈《回回藥方》阿漢對音材料中的入聲〉,《古漢語研究》,2004:1﹙長沙,2004﹚,頁13-16+102。
    蔣冀騁,〈《回回藥方》阿漢對音材料中所見到的入聲字(下)〉,《古漢語研究》,2005:4﹙長沙,2005﹚,頁2-14。
    蔣冀騁,〈《回回藥方》阿漢對音與元代漢語北方話影、云、以三母的讀音〉,《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1﹙長沙,2007﹚,頁103-105。
    蔣冀騁,〈《回回藥方》阿漢對音與《中原音韻》章、知、莊三系的讀音〉,《古漢語研究》,2007:1﹙長沙,2007﹚,頁2-15。
    蔣冀騁,〈《回回藥方》阿漢對音與元代漢語北方話的疑母〉,《漢語學報》,2007:1﹙武漢,2007﹚,頁11-20+95。
    蔣冀騁,〈《回回藥方》語詞奄物燒剌考〉,《南開語言學刊》,2007:2﹙天津,2007﹚,頁94-96+156。
    蔣冀騁,〈從《回回藥方》阿漢對音看《中原音韻》支思韻的讀音〉,《古漢語研究》,2008:4﹙長沙,2008﹚,頁12-20。
    蔣冀騁,〈《回回藥方》阿漢對音說略〉,《古漢語研究》,2011:4﹙長沙,2011﹚,頁2-12+95。
    穆德全、胡雲生,〈元代許有壬與穆斯林文化的探討〉,《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1:1﹙銀川,1991﹚,頁81-86。
    薛文波,〈回回姓氏考(一)〉,《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0:4﹙銀川,1980﹚,頁49-54。
    薛文波,〈回回姓氏考(二)〉,《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1:1﹙銀川,1981﹚,頁66-71。
    薛文波,〈回回姓氏考(三)〉,《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1:2﹙銀川,1981﹚,頁99-102。
    薛文波,〈回回姓氏考(四)〉,《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1:3﹙銀川,1981﹚,頁77-79。
    薛文波,〈回回姓氏考(五)〉,《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1:4﹙銀川,1981﹚,頁82-84。
    謝仲墨,〈回回藥方簡介〉,《新中醫藥》,1957:8﹙上海,1957﹚。
    韓毅,〈唐宋時期阿拉伯農作物和藥材品種在中國的傳播〉,《古今農業》,2005:4﹙北京,2005﹚,頁22-29。
    韓儒林,〈所謂亦思替非文字是什麼文字〉,《考古》,1981:1﹙北京,1981﹚,頁63。
    韓儒林,〈愛薛之再探討〉,收入氏著《穹廬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頁100-116。
    羅彥慧、竇紅莉、牛陽、賀曉慧、馬英峰、馬惠昇、陳建麗,〈元代回醫藥發展述要〉,《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1:11﹙銀川,2011﹚,頁1004-1005+1009。
    蘆笛,〈《回回藥方》所載大型真菌藥研究〉,《回族研究》,2011:4﹙銀川,2011﹚,頁84-90。
    蘇伯固、蘇小玫、回克義、喬文禮,〈從《回回藥方》看回族醫學在我國的傳播〉,《中國民族醫藥雜誌》,1997:S1﹙呼和浩特,1997﹚,頁10-11。
    鐘焓,〈民族史研究中的他者視角:跨語際交流、歷史記憶與華夷秩序語境下的回回形象〉,《歷史硏究》,2008:1﹙北京,2008﹚,頁43-66。
    露紅、李成文,〈論宋金元時期骨傷科學發展特點〉,《中醫正骨》,2003:10﹙洛陽,2003﹚,頁58。
    三、外文論著
    〔日〕田坂興道,《中國における回教の傳來とその弘通》,東京:東洋文庫,1965。
    〔日〕田村実造,《宋元時代の東西交通》,東京:誠文堂新光社,1935。
    〔日〕嶋田襄平編集,《イスラム帝国の遺産》,東京都:平凡社,1970。
    〔日〕薮内清編,《宋元時代の科学技術史》,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學研究所,1967。
    〔日〕小林高四郎,〈元代の東西文化交流〉,《東洋學術研究》9:2(1970),頁13-16。
    Allsen, Thomas T. Culture and Conquest in Mongol Eurasi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Bürgel, J. C. “Secular and Religious Features of Medieval Arabic Medicine.” In Charles Leslie, ed. Asian Medical Systems: A Comparative Stud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6), pp.44-62.
    Buell, Paul D.. “How did Persian and Other Western Medical Knowledge Move East, and Chinese West ? A Look at the Role of Rashid a l-din and Others” Asian Medicine, 3 (2007), pp.279-295.
    Campbell, Donald. Arabian Medicine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Middle Ages. London: Kegan Paul, Trench, Trübner&Co., 1926.
    Huang, Shijian(黃時鑒) and Ibrahim Feng Jin-Yuan (馮今源). “Persi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 China.” Encyclopedia Iranica , vol. V (Costa Mesa, California: Mazda Publishers, 1992), pp.446-453.
    Huang, Shijian(黃時鑒). “The Persian Language in China during the Yuan Dynasty.” Papers on Far Eastern History, 34 (1986), pp.83-95.
    Laufer, Berthold. Sino-Iranica: Chinese Contributions to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in Ancient Iran. New York: Kraus Reprint Corp., 1967.中譯本:勞費爾著;林筠因譯,《中國伊朗篇》,台北:商務印書館,1964。
    Salim Khan, Muhammad. Islamic Medicine. London, Boston and Henley: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6.
    Savage-Smith, Emilie. Medieval Islamic Medicine.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2007.
    Ullmann, Manfred. Islamic Medicine.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78.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