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蕭文欽
論文名稱: 原型開發漫畫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兒童創造力影響研究
指導教授: 張全成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1
中文關鍵詞: 漫畫原型開發創造力
外文關鍵詞: cartoon, prototype development, creativity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探討以原型開發教學漫畫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兒童創造力的影響,以及學生對教學後的意見。本研究目的有五:(一)探討原型的相關理論與發展原型開發教學模式,探討漫畫的相關理論發展漫畫教學課程。(二)探討原型開發漫畫教學對學生創造力的影響。(三)探討原型開發漫畫教學對學生作品創造力表現的影響,學生創造力與創造力表現的相關性。(四)探討原型開發漫畫教學對學生漫畫閱讀經驗與創作態度的影響。(五)探討原型開發漫畫教學後學生滿意度與意見。
    透過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圖形版乙式探討教學活動對於學生創造力的影響,自編學生作品創造力表現量表探討學生作品創造力表現及自編之漫畫閱讀經驗與創作態度問卷,探討學生教學後對於漫畫概念的影響,自編之學生滿意度與意見調查表探討教學後學生的滿意度及意見。
    研究結果摘述如下:
    一、對學生創造力影響之探討:
    (一)實驗組於教學前後,「創造思考活動」整體上有顯著性差異。
    (二)實驗組與對照組於教學後,「創造思考活動」整體上無顯著性差異。
    (三)實驗組與對照組於教學後,作品獨創力表現有顯著性差異。
    (四)實驗組教學後,精密力及精密力表現有顯著性正相關。
    二、對學生漫畫概念的探討:
    實驗組學生認為原型開發教學可以協助自己創造漫畫人物與提升創造力。
    三、對學生學習意見的調查:
    大部分學生能理解課程內容並積極參與,對於課程及教學給予正面評價。

    關鍵字:漫畫、原型開發、創造力


    Abstract
    This research discussion by prototype development teaching cartoon curriculum to elementary school higher grades students’ creativity influence, and the opinion of student after teaching.
    The purposes of the study are:
    1.Discussion prototype correlation theories and development prototype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model, discussion cartoon correlation theories development cartoon teaching curriculum.
    2.Discussion prototype development cartoon teaching to student creativity influence.
    3.Discussion prototype development cartoon teaching to student work creativity performance influence, student creativity and creativity performance relevance.
    4.Discussion prototype development cartoon teaching to student cartoon experience and creation manner influence.
    5.After prototype development cartoon teaching, the student studies the manner and the opinion.
    Discussion prototype development cartoon teaching to student creativity influence by Torrance Test, from arranges the student work creativity performance meter to discuss the student work creativity performance and from arranges the cartoon experience and the creation manner questionnaire, after discussing the student teaching, regarding cartoon concept influence, after arranges the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and the opinion survey form discussion teaching,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and the opinion.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o discussion of the student creativity influence:
    a.The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the teaching, “creative thinking” in the whole has the remarkable difference.
    b.After the teaching 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creative thinking” in whole are not remarkable difference.
    c. After the teaching 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student works originality performance has the remarkable difference.
    2.To student cartoon concept discussio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thought that the prototype development teaching can assist itself to create the cartoon character and the promotion creativity.
    3.About the investigation into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and the opinion.
    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curriculum content and the positive participation, give frontage appraisal regarding the curriculum and the teaching.

    Key words: Cartoon. prototype development. creativity.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6 一、研究目的 6 二、待答問題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8 一、研究方法 8 二、研究架構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一、研究範圍 10 二、研究限制 11 第五節 名詞解釋 11 一、原型開發 11 二、漫畫 11 三、創造力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原型開發的教學 13 一、原型的意涵 13 二、原型開發與創造思考教學 16 三、原型開發的教學模式 18 四、原型開發與藝術教育 23 五、原型開發與高年級兒童繪畫發展 24 第二節 漫畫素材探究 25 一、漫畫的歷史與分類 25 二、漫畫的形式與內涵 36 三、漫畫的原型分類 45 第三節 漫畫教學與視覺藝術課程 55 一、漫畫與藝術教育 55 二、漫畫教學與兒童繪畫 59 第四節 創造力的理論基礎與評量 61 一、何謂創造力 61 二、創造力理論探究 63 三、影響兒童創造力發展的因素 67 四、創造力相關測驗 6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7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1 第二節 研究設計 73 一、自變項 73 二、依變項 73 三、控制變項 74 四、調節變項 74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場域 75 一、研究對象 75 二、研究場域 7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75 一、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圖形版乙式 76 二、自編「學生作品創造力表現評量表」 77 三、自編「漫畫閱讀經驗與創作態度問卷」 79 四、自編「學生滿意度及意見調查表」 82 第五節 課程設計與實施 83 一、漫畫課程設計 83 二、課程評估與修正 91 第六節 資料處理 97 一、學生創造力測驗 97 二、自編「學生作品創造力表現評量表」 97 三、自編「漫畫閱讀經驗與創作態度問卷」 98 四、自編「學生滿意度及意見調查表」 98 五、質性資料 9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99 第一節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前測分析 99 一、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在「創造思考活動」量表前測之差異 99 第二節 實驗組與對照組教學對學生「創造思考活動」的影響 100 一、實驗組與對照組教學對學生「創造思考活動」影響的差異 101 二、實驗組教學對學生「創造思考活動」的影響。 102 三、對照組教學對學生「創造思考活動」的影響 104 第三節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作品創造力表現分析 107 一、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作品前測分析 107 二、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作品後測分析 108 三、實驗組學生作品前後測分析 108 四、對照組學生作品前後測分析 109 第四節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創造力及創造力表現相關性分析 110 一、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創造力及創造力表現前測相關性分析 110 二、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創造力及創造力表現後測相關性分析 111 第五節 實驗組與對照組教學對兒童漫畫閱讀經驗與創作態度的影響 113 一、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教學前漫畫閱讀經驗與創作態度的影響 114 二、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教學後漫畫閱讀經驗與創作態度的影響 120 第六節 實驗組教學對學生滿意度與意見的分析 126 一、「學生滿意度與意見調查表」問卷統計: 126 二、實驗組學生滿意度與意見調查分析 13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3 第一節 結論 134 一、有關原型的相關理論與原型開發教學模式,漫畫的相關理論發展與漫畫教學課程。 134 二、有關原型開發漫畫教學對學生創造力的影響 135 三、有關原型開發漫畫教學對學生作品創造力表現的影響,學生創造力及創造力表現的相關性。 135 四、有關原型開發漫畫教學對學生漫畫閱讀經驗與創作態度的影響 136 五、有關原型開發漫畫教學後學生滿意度 137 第二節 建議 138 一、對教學實務上的建議 138 二、對後續研究上的建議 139 參考書目 140 附錄 147 附錄一:原型開發漫畫教學-課程活動設計 147 附錄二:「原型開發漫畫教學」課程內容評鑑表 165 附錄三:學生滿意度與意見調查表 168 附錄四:學生作品創造力表現評量表 170 附錄五:教學日誌 171 附錄六:「漫畫閱讀經驗與創作態度問卷」 177 附錄七:學生作品照片 179 附錄八:學生前後測作品 180

    參考書目
    小橋(1998)。跳躍的真幻。幼獅文藝,11月號,40-41。
    ㄚ燈(2004)。我的漫畫夢。台北:文房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毛連塭(1984)。台北市國民小學推展創造性體育課程實驗報告。創造性教學資料彙編。台北: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編。
    毛連塭 主持(2001)。施行九年一貫課程前之省思與建議:八十八學年度全國國民小學美勞教師任課情形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研究。
    王萬清(1986)。為連環圖畫掃黑、掃黃。師友,11月號,22-23。
    王秀雄(1991)。美術心理學。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王受之(2009)。動漫畫設計(上冊)。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方成(2003)。漫畫的幽默,香港:三聯書店。
    古采豔(1997a)。What’s So Funny about The Comics?-淺談漫畫媒體表現型式的圖像魅力(上)。幼獅文藝,517期,87-91。
    古采豔(1997b)。What’s So Funny about The Comics?-淺談漫畫媒體表現型式的圖像魅力(下)。幼獅文藝,518期,86-90。
    史风华(2006)。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石昌杰(2009)。皮克斯動畫廿年導覽手冊。台北市:環境有限公司。
    朱善傑(2004)。漫畫表現形式在動畫中的應用研究以漫畫造型與漫畫符號為中心。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恭上(1974)。怎樣畫漫畫。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李錫津(1987)。創造思考教學研究。台北:台灣書店。
    李衣雲(1996)。斷裂與再生—對台灣漫畫生產的初探--。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衣雲(1999)。私 漫畫 同居物語,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闡(1998)。漫畫美學,台北:群流出版社。
    李闡(2004)。漫畫漫話,台北:群流出版社。
    李淑汝(2000)。國小學生閱讀漫畫行為相關因素之探討及其與社會真實認知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欣如(2006a)。漫畫世界 無限遨翔。書香遠傳,33期,10-11。
    李欣如(2006b)。讀尪仔冊 延伸孩童視野。書香遠傳,33期,20-23。
    李乙明 修訂(2006)。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圖形版-指導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李莉珍(2007)。圖像教學對兒童創造力與語文能力影響之研究(陶倫斯)。高師大教育所碩士論文。
    李弘宇譯(2008)。101種漫畫角色描繪自修教室,台北:傑克魔豆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文義(1979)。誰傳中國漫畫的下一把薪火。書目書評,75期,2-33。
    林照真(1986)。國立編譯館如何審查連環漫畫。師友,11月號,13-14。
    林政華(1992)。由漫畫書談兒童少年讀物的選擇。研習資訊,9期3卷,67-70。
    林蕙涓(1995)。漫畫能「載舟」亦能「覆舟」。北縣教育,9期,25-28。
    林志展(2000)。漫畫、意識形態與樂趣:關於漫畫書與兒童讀者的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振茂(2002)。中部地區國小資優學生閱讀漫畫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林瓊玉(2003)。再現、主體建構與自我敘事:台北市內湖區國中生漫畫創作內涵分析。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羿妏(2003)。尋找藏寶圖的中的秘密:漫畫同人誌創作者學校內外藝術學習歷程關聯性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幸楨(2005)。國小美術教師對於「漫畫」影響學生美術學習之態度分析。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咏欣(2006)。多元智能之遊戲型態藝術教學對國小兒童創造力影響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傑(1979)。連環漫畫審查制度的功過是非。書目書評,76期,2-14。
    邱夢偉(2003)。幽默漫畫表現形式之創作研究-以幽默漫畫為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邱士珍(2003)。豐子愷繪畫藝術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邱稚亘(2004)。流動的疆界-以漫畫為例看民初上海高階與通俗美術的分類與界線問題。桃園: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淑玲(1986)。如何充實國內漫畫人才?。師友,11月號,19-21。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吳偉立(2003)。中國大陸漫畫發展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垠慧(2004)。台灣當代藝術作品中的動漫畫圖像:以楊茂林、洪東祿的作品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憲鎮(2005)。漫畫同人誌創作者的閱讀與書寫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惠萍(2006)。約翰走路威士忌品牌原型研究:業者與消費者的觀點比較。台北: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文敏(2004)。「創造性圖畫書教學」對國小學生創造力與會話表現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南平(2007)。动漫的历史。重庆:重庆出版社。
    姚夢谷(1975)。六十年來漫畫述要。雄獅美術,52期,4-8。
    俞國良(1996)。創造力心理學。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洪德麟(1994)。台灣漫畫40年初探。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洪德麟(1999)。風城台灣漫畫五十年,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洪德麟(2003)。台灣漫畫閱覽,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施雯黛 譯(2001)。創造力:15種創意潛能大開發。台北:商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中川昌彥(1999).15 NO SOUZOURYOKU.
    郝弟(1995)。台灣漫畫市場的省思。書市觀察,51期,2-3。
    徐家馨(2001)。漫步圖框世界:解讀日本漫畫的文化意涵。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晉福、戴至中、袁世珮譯(2002)。很久很久以前:以神話原型打造深植人心的品牌。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分公司。The Hero and The Outlaw:Building Extraordinary Brands Through the Power of Archetypes
    郭麗玲(1986)。如何改進連環圖畫。師友,11月號,1-2。
    郭靜緻(2006)。創造性藝術教學對幼兒創造力表現之影響。屏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
    曾喜城(1986)。連環圖畫對兒童有害嗎?師友,11月號,10-11。
    陳玉婕(1986)。為連環圖畫樹立健康形象。師友,11月號,15-18。
    陳龍安(1988)。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陳慧珍 編(1999)。EXHIBITION OF ORIGINAL MANGA WORKS 1999 ASLA MANGA SUMMIT TAIPEI。台北:1999亞洲漫畫高峰會議委員會。
    陳育淳(2000)。大眾文化對兒童繪畫發展的影響。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奐宇(2000)。創造思考教學對圖形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與六年級普通班為比較。師大美術系碩士論文。
    陳美秀(2001)。兒童繪畫表現與大眾文化關係之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生自發性漫畫創作之多重個案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箐繡(2005)。漫畫同人誌(漫畫迷)社群的藝術文化現象之研究省思。編。「藝術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增訂本,屏東師院,274-290。
    陳仲偉(2002)。文化產業全球化的發展模式---以日本動漫畫產業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仲偉(2006)。台灣漫畫文化史。台北:杜葳廣告股份有限公司。
    陳仲偉(2008)。台灣漫畫年鑑。台北:杜葳廣告股份有限公司。
    曹俊彥(1998)。圖畫‧故事‧書。美育,91期,19-30。
    莊雅雯(2003)。國民小學中、高年級學生閱讀漫畫行為之研究-以台中市國小為例。嘉義: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震球、林亨泰(1978)。創造性教學法。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張如鈞(1990)。兒童幽默的發展-對幽默漫畫的欣賞與理解。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清龍(2004)。高塔上的人-歐美漫畫名家介紹。台北:商周出版。
    張恭銘(2005)。網路漫畫讀者使用與滿足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夢瑞(2005)。吃點子的人:劉興欽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茅(1967)。漫畫藝術講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黃秋碧(1998)。漫畫閱讀之遊戲、快感經驗與社會實踐-以世新、政大學生為例。台北: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雅芳(1998)。台灣漫畫文化工業初探。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黃壬來(2000)。幼兒造型藝術教學-統合理論之應用。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黃壬來 編(2002)。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黃靖嵐(2006)。「帝國」的浮現與逸出:日本漫畫產業於台灣的「全球在地化」實踐。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游珮芸 譯(1999)。我的漫畫人生-手塚治虫。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Osamu Tezuka(1997).BOKUNO MANGAJINSEI.
    童琬芬(2001)。青少年漫畫閱讀文化之研究─以台北都會區兩所國中為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奇(1995)。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蒂芬妮(1999)。神啊!請多給我一點漫畫,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楊東岳(2003)。漫畫人物設計與2D電腦動畫之研究創作:以中國歷史故事為例。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儀茹(2006)。台灣漫畫產業 逆境中力爭上游。書香遠傳,33期,12-15。
    詠華(1986)。連環漫畫,你無罪!師友,11月號,12。
    廖瓊芳(2000)。世界名畫家全集-杜米埃。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傻呼嚕同盟(2003)。因動漫畫而偉大,台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劉宗銘(1979)。卡通漫畫對兒童教育的影響。書目書評,75期,43-45。
    劉宗銘(2007)。動畫的基本造形與創意-談四格漫畫。藝術欣賞,3卷1期,54-61。
    劉平君(2003)。解構流行文化的權力軌跡試析台灣漫畫文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
    劉名將(2006)。英雄Hero。藝術欣賞,2卷3期,92-100。
    劉百堅(2007)。連環漫畫圖像之動態表現對速度感的影響調查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蔡文恂(1986)。如何引導租書店的迷途羔羊?。師友,11月號,24-26。
    蔡州宙(1999)。台北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生漫畫人物認同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子瑋 譯(2002)。視覺思考的經驗。台北:六合出版社。Robert H. Mckim(1980).experiences in visual thinking
    蔡錦桂(2005)。面相性格在漫畫人物造型之應用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蔡孟航(2007)。台灣藝術作品中的漫畫圖像表現。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鄭明進(1996)。長新太-讓漫畫進入圖畫書的世界。雄獅美術,299期,66-71。
    鄭俊皇(1999)。漫畫於視覺上的應用研究-以擬音字與閱讀順為中心。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鄭如雅(2003)。以卡通漫畫為主題的國小視覺藝術教學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鄧羽秀(2003)。漫畫在兒童教育上的應用。台東: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依秀(2004)。中國神祇發展網路動畫角色設計-以門神為例。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欣瑩 譯(2008)。動手畫似顏繪。台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尖端出版。Ogawara Tomoko(2005).〞POSITION-SHIKI〞NIGAOE NYUMON.
    蕭嘉猷(2001)。連環漫畫視框的屬性意義與構成原理-以西方COMICS & SEQUENTIAL ART為例。台中:弘祥出版社。
    蕭湘文(2002)。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謝文福 譯(1979)。日本現代漫畫小論。書目書評,75期,34-42。
    簡宛(1979)。卡通與漫畫(漫談其歷史、種類及現況)。書目書評,76期,15-24。
    顏艾琳(1998)。漫畫鼻子。台北:探索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譚光鼎(2000)。青少年次文化與人格發展-流行漫畫讀物的分析。中等教育,51卷4期,11-35。
    蘇蘅(1994)。青少年閱讀漫畫動機與行為之研究。新聞學研究,48集,123-144。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