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子榛
Liou, Zi-Zheng
論文名稱: 國民中學校訂課程發展之研究—以優異國中為例
A Study on Developing School-decided Curriculum in Junior High School – An Excellent Junior High School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顏國樑
Yen, Kuo-Liang
口試委員: 謝傳崇
Hsieh, Chuan-Chung
林松柏
LIN, SUNG-PO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English)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3
中文關鍵詞: 108課綱校訂課程彈性學習課程課程發展
外文關鍵詞: 108 Curriculum Guidelines, School-based Curriculum, Flexible Learning Curriculum, Curriculum Development
相關次數: 點閱:58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九九課綱下曾獲得教學卓越銀質獎的優異國中為研究對象,探究在108課綱下其校訂課程發展之過程,包括校訂課程的規劃與發展、遭遇的困境與解決策略,以及校訂課程的推行對教師教學之影響。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透過訪談優異國中的校長、行政人員、導師及專任教師,並輔以相關文件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依據研究發現,茲將研究結果羅列如下:
    一、課程推動背景:因應教育政策、結合學生需求與教師專長、轉化既
    有課程。
    二、課程發展過程:首先由校長帶領相關同仁組成核心小組,訂定學生圖像與課程核心理念;再者透過各大集會宣達與預告,使各領域彈性嘗試;最終由行政端訂定課程架構,各領域教師發想並扣合課程。
    三、逆向操作與質量並重的課程評鑑,使校訂課程發展更臻完善。
    四、校訂課程發展中所遭遇的困境與解決策略:
    (一)行政端給予教師教學肯定以解決教師對課程改革無感問題。
    (二)正式與非正式社群的交流以解決教師在課程設計上的盲點。
    (三)行政端給予彈性與信任感以解決教師教學忙碌與人員變異。
    (四)確立教師甄選人才的方向以解決學校新進教師課程投入度。
    (五)課程貼近學生並固定分享以解決學生之間三面向的落差感。
    五、校訂課程的推行改變教師教學心態,使教師更具彈性、競爭力;此外教師教學型態也因此轉變,使用對話式的教學以及多元評量,看見孩子的亮點;最後校訂課程亦促進課室風貌的多元與豐富度。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論,提出相關建議,提供教育行政機關、師資培育機構、優異國中、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This study focuses on an outstanding junior high school that previously received the Teaching Excellence Silver Award under the 9-year Integrated Curriculum Guidelines. The research examines the process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this school under the 2019 Curriculum Guidelines, including th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vised curriculum,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and the strategies employed to overcome them, as well as the impact of the revised curriculum on teachers' instruction.
    This study adopted a case study approach,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data through interviews with the principal, administrative staff, homeroom teachers, and subject teachers of the outstanding junior high school, supplemented by relevant documents.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the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Curriculum Promotion Background: In response to educational policies, combining student needs and teacher expertise, transforming the existing curriculum.
    2.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rocess: First, the principal led relevant colleagues to form a core team to establish student images and core curriculum concepts; then, through various major meetings and announcements, each field tried flexibly; finally, the administration set the curriculum framework, and each subject teacher brainstormed and integrated the curriculum.
    3.Backward design and quality-oriented curriculum evaluation have mad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vised curriculum more complete.
    4.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and Solu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vised Curriculum:(1) The administration's recognition of teachers' instruction was given to address the issue of teachers' lack of enthusiasm for curriculum reform; (2) Formal and informal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was established to address teachers' blind spots in curriculum design; (3) Flexibility and trust were given by the administration to address teachers' busy schedules and personnel changes; (4) Establishing a direction for teacher talent selection was done to address the degree of curriculum investment by new teachers; (5) The curriculum was made more student-centered and shared consistently to address the sense of a gap between students in three dimensions.
    5.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vised curriculum has changed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s instruction, making them more flexible and competitive. In addition, teachers' teaching styles have also changed, using dialogue-based teaching and multiple assessments to identify students' strengths. Finally, the revised curriculum has also promoted diversity and richness in the classroom atmosphere.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this study proposes relevant suggestions as a reference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agencies, teacher training institutions, excellent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future related research.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校訂課程的發展歷程 9 第二節 校訂課程的意涵、模式與發展 16 第三節 校訂課程之相關研究 3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實施流程 43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4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工具 53 第四節 研究資料處理與分析 59 第五節 資料的檢核 61 第六節 研究倫理 62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65 第一節 優異國中校訂課程之規劃歷程 65 第二節 優異國中校訂課程發展之困境與解決策略 92 第三節 優異國中校訂課程對教師教學之影響 12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5 第一節 結論 135 第二節 建議 139 參考文獻 143 壹、中文部分 143 貳、英文部分 148 附錄 149 附錄一 優異國中校長訪談同意書 149 附錄二 優異國中兼任行政教師、教師訪談同意書 150 附錄三 優異國中校長訪談大綱 151 附錄四 優異國中兼任行政教師訪談大綱 152 附錄五 優異國中教師訪談大綱 153

    天下雜誌(2018,1月)。未來Family教育特刊:解讀12年國教新課綱。遠見天下。
    尤偉安(2018)。十二年國教之國小各領域學習節數調整可能造成的影響。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5),125-134。http://doi.org/10.6791/TER
    方朝育(2018)。自造者教育在十二年國教校訂課程之發展模式:學校本位課程的觀點。教育研究月刊,288,69-84。
    方德隆(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論基礎。課程與教學,4(2),1-24。
    方德隆(2010)。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實施現況相關研究之後設分析。高等教育,5(2),63-108。
    王琇姿、陳名賢、陳昱靜(2021)。探究與實作的課程實踐歷程-以海洋校訂課程「護海減塑」為例。師友雙月刊,627,174-181。http://doi.org/10.6437/TEB
    王靜如(2000)。國小教師教學改變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3,281-316。
    卯靜儒(2019)。你今天深度學習了嗎?新課綱研習工作坊之教師學習經驗探究。教育研究月刊,305,52-74。
    古士傑(2020)。偏鄉地區國中彈性課程:社團融入桌遊課程之研究—以南投縣某國中學生為例。樹德科技大學學報,22(2),117-131。
    白雲霞(2003)。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模式。高等教育。
    江信宏、簡英智、林建宇、謝旻修(2021)。以CIPP評鑑模式分析校訂游泳課程教學成效—以臺中市某國小為例。成大體育學刊,53(2),26-45。http://doi.org/10.6406/JNCKUPER.202110_53(2).0002
    何雅芳(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國民中小學階段種子講師培訓研習計畫─總綱種子講師實地宣講問題解析Q&A第六輯/第七輯。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吳俊憲、黃政傑(2010)。中小學課程政策改革之研究:九年一貫課程的回顧與前瞻。高等教育,5(2),47-62。
    吳清山(2009)。教育 111 的理念。載於吳清山(主編)臺北教育111學校經營手冊(1-11頁)。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吳清山(2019)。教師執行新課綱之新挑戰、新思維與新作為。師友雙月刊,613,7-12。http://doi.org/10.6437/TEB.201907_(613).0002
    吳錦惠(2020)。慎思校訂課程規劃與實施的問題及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9),137-142。http://doi.org/10.6791/TER

    呂慧芬(2019)。應用鄉土教學提升國小學生鄉土認同感之研究—以新莊地方學為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62bpn4
    李子建(2003)。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與取向。課程與教學,6(3),105-127。http://doi.org/10.6384/CIQ.200307.0105
    李元松(1994)。禪的修行與禪的生活。現代禪。
    周柏均(2022)。社區資源融入校訂課程之設計與學習成效—以太平國小為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rfme6r
    周淑卿、陳美如、李怡穎、林永豐、吳璧純、張景媛、范信賢(2018)。異同綻放~我們的校訂課程。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周華玲 (2020)。一所特偏國中校訂課程發展之研究─以小島國中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n5d628
    林仁傑,林怡君(2021)。我國中小學校訂課程規劃實踐之初探。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8),21-26。http://doi.org/10.6791/TER
    林永豐(2018)。從九年一貫到新課綱的校本課程省思。台灣教育, 710,29-36。http://doi.org/10.6395/TER
    林志成(2019)。校本課程發展脈絡。載於林海清、王智弘(主編)校本課程規劃的理論與實務(35-36頁)。元照。
    林志成、林仁煥、田耐青、郭雄軍、蔡淑玲、田育昆(2011)。特色學校理論、實務與案例。高等教育。
    林秀勤、鄭雅丰、顏寶月(2019)。論彈性學習課程的實施:經驗創造價值,思維影響作為。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8),5-8。http://doi.org/10.6791/TER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62)。麗文。
    林佩璇(2004)。學校課程實踐與行動研究。高等教育。
    林佩璇(2021)。校本?本校?錯置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灣教育研究期刊,2(2),1-14。
    林政逸(2020)。十二年國教校訂課程與課程評鑑。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8),31-37。http://doi.org/10.6791/TER
    林政逸(2020)。十二年國教校訂課程與課程評鑑。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8),31-37。http://doi.org/10.6791/TER
    林雅芳 (2021)。偏鄉小學初任校長的課程領導—以108課綱跨領域學校本位課程為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hhr379
    邱怡雯、魏士欽(2020)。國小校訂課程的閱讀教學素養實踐~以在地茶產業課程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8),63-66。http://doi.org/10.6791/TER
    邱慧玲(2021)。客語結合校訂課程的意義價值與挑戰因應。師友雙月刊,628,64-70。http://doi.org/10.6437/TEB
    施淑棉、翁福元(2020)。「國小走讀敦和」校訂課程規劃與實施。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8),5-11。http://doi.org/10.6791/TER
    洪仁進(2010)。反思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背景、名稱與文本之探究。台灣教育,(662),10-17。http://doi.org/10.6395/TER.201004.0010
    洪詠善(2019)。台灣課程改革脈絡中教師專業發展的回顧與展望。教育學報,47(1),49-69。
    范嘉芸(2021)。苗栗縣綠意國小推動校訂課程歷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h2q4hq
    范熾文(2005)。美國學校本位管理探究及其對學校革新之啟示。學校行政,37,1-16。http://doi.org/10.6423/HHHC.200505.0001
    唐子騏 (2020)。十二年國教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以南投縣秀林國小課程設計與國際交流為例〔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j75rx3
    張美華、簡瑞良(2009)。教師心法的根本—談教師心態與教學成效的關係。教師之友,50(5), 89-100。http://doi.org/10.7053/TF.200912.0089
    張素貞(2019)。課程領導理念與實務探討~以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為例。載於歐用生、莊梅枝(編)邁向課程新紀元(十)反省與前瞻—課程改革向前跑(369-382頁)。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師大書苑。
    張慶勳(1996)。學校組織行為。五南。
    張鴻章、蔡金田(2020)。學校願景具象化的實踐—以共融式遊具校訂課程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8),12-21。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https://www.k12ea.gov.tw/files/97_sid17/總綱.pdf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課程綱要總綱。https://www.naer.edu.tw/upload/1/16/doc/288/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總綱.pdf
    教育部(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領域課程綱要核心素養發展手冊。https://ws.moe.edu.tw/001/Upload/23/relfile/8006/51358/9df0910c-56e0-433a-8f80-05a50efeca72.pdf
    教育部(2016,3月25日)。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參考影片—邁向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的第一哩路~國小與國中篇〔錄影帶〕。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tJcFxVSZvw
    教育部(2019,9月3日)。實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理念與行動。〔投影片〕。
    教育部(2021,11月23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宣講第九版(國民中小學階段公播版—完整篇)〔投影片〕。 https://cirn.moe.edu.tw/Upload/ckfile/files/新課綱推動/宣導與增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20總綱宣講(第九版)(110_11_23).pdf
    教育部(2021修正)。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https://www.naer.edu.tw/upload/1/16/doc/288/(111學年度實施)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總綱.pdf
    教育部(2022,9月11日)。CIRN國民中小學課程與教學資源整合平台。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11&mid=12502
    梁晉魁(2022)。校訂課程教學實踐對五年級學生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雲朵國小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uet22g
    郭玉霞(主編) (2009)。質性研究資料分析:NVivo8活用寶典。高等教育。
    陳玉明、曾元科、劉意凡、林素葉、邵治家、詹如晴、錢宏偉、賴宜玟、崔宏伊(2018)。宜昌國中:陪伴一個孩子的成長。載於周淑卿、陳美如、李怡穎、林永豐、吳璧純、張景媛、范信賢(主編)。異同綻放~我們的校訂課程(2-10頁)。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五南。
    陳佩英(2020)。跨界連結與創新的課程行動。中等教育,71(3),6-16。http://doi.org/10.6249/SE.202009_71(3).0017
    陳桂里(2020)。二公國小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挑戰及解決策略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x3es74
    陳茹玲、柯華葳、蔡佩真(2020)。從教師認知、教學資源與教學實踐論國語文教育政策之困境與契機。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5(1),47-91。http://doi.org/10.6209/JORIES.202003_65(1).0003
    傅仰止。(2001)。網路人口的樣本特性:比較網頁調查追蹤方法與個人網絡抽樣方法。調查研究,9,35-72。http://doi.org/10.7014/TCYC.200104.0035
    黃偉立(2020)。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校訂必修課程規劃與實施。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9),127-131。http://doi.org/10.6791/TER
    黃國將(2021)。偏鄉小學發展校訂跨領域課程之困境與因應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8),160-166。http://doi.org/10.6791/TER
    黃琇屏(2020)。國中小校訂課程規劃與實施之思考。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8),1-4。http://doi.org/10.6791/TER
    黃瑞琴(2021)。質性教育研究方法。心理。
    楊怡婷(2019)。十二年國教校訂課程實施之挑戰與因應。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1),201-204。http://doi.org/10.6791/TER
    楊雅妃、楊素綾(2022)。從新課綱素養導向教育談終身學習的理念與實踐。台灣教育研究期刊,3(5),19-31。
    葉子明、周君芳(2020)。資訊素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小教師專業成長及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全球科技管理與教育期刊,9(1),20-41。http://doi.org/10.6617/GTME.202003_9(1).0002
    葉重新(2017)。教育研究法。心理。
    趙錫清(2021)。海洋教育校訂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一所漁村小校為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25n3kt
    潘致惠(2019)。行動智慧導向的校長課程領導與校訂課程發展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a8cm2g
    蔡孟耘、陳棟樑、陳俐文(2020)。教師進修動機、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夢的N次方」為例。兩岸職業教育論叢,4(1),45-57。http://doi.org/10.6685/ASVEJ.202010_4(1).0005
    蔡清田(2005)。課程評鑑之規劃取向與學校課程評鑑之途徑。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005(1),79-106。
    蔡清田(2005)。課程領導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五南圖書。
    蔡清田(2014)。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DNA。高等教育。
    蔡清田(2019)。核心素養的課程與教學。五南。
    鄭章華(2017)。揚帆啟航:開創國中課程轉化的新風貌。載於鄭章華(主編)尋找支點、啟動改變:十二年國教課綱在國中研究協作與實踐(1-16頁)。國家教育研究院。
    賴秋萍(2020)。校訂課程轉化為班級教學實踐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太陽國小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26cu2x
    簡宏江(2007)。解析我國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政策。育達學院學報,14,111-136。http://doi.org/10.7074/YDAJ.200711.0111
    簡良平(2001)。學校自主發展課程中課程籌劃的探究。課程與教學,4(2),25-46。http://doi.org/10.6384/CIQ.200104.0025
    顏國樑(1997)。教育政策執行理論與應用。師大書苑。
    顏國樑(2014)。教育政策合法化:理論與實務。麗文。
    蘇麗春(2008)。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合理性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92v8fw
    Ranjit Kumar(2014)。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潘中道、胡龍騰、蘇文賢,譯)。學富文化。

    Eggleston, J. (Ed.). (2018).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Britain: A collection of case studies. Routledge.
    Foriska, T. J. (1998). Restructuring around standards: Practitioner's guide to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crowin Press.
    Fullan, M. (2014). Teacher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change. Routledge.
    Lichtman, M. (2012).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 A user's guide: A user's guide. Sage.
    Marsh, C. (1990). 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almer Press, 1900 Frost Road, Suite 101, Bristol, PA 19007.
    OECD (1979).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ECD.
    Skilbeck, M. (1976).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J. Walton & J. Welton (Eds.), Rational curriculum planning: Four case studies, 161. Ward Lock Educational
    Sun, J. (2022). Concept‐driven chines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based on Wukong Chinese School as an examp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Research, 5(3), 131-135.http://doi.org/10.6918/IJOSSER.202203_5(3).0023
    Teddlie, C., & Yu, F. (2007). Mixed methods sampling: A typol- ogy with examples. Journal of Mixed Methods Research, 1(1), 77-100. https://doi.org/10.1177/1558689806292430
    Zhang, X., Zhang, B., & Zhang, F. (2023). Student-centered case-based teaching and online–offline case discussion in postgraduate courses of computer sc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 20(6), 1-20. https://doi.org/10.1186/s41239-022-00374-2
    Zhu, M., & Zhang, K. (2023). Promote collaborations in online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a user experience design course: Educational design research.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28(6), 7631-7649. https://doi.org/10.1007/s10639-022-11495-6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