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筱萍
CHEN,HSIAO PING
論文名稱: 班級讀書會運用在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白話 西遊記》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Study on Fifth Graders' Class Reading Club-take "Vernacular Journey to the West" for example
指導教授: 陳鳳如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3
中文關鍵詞: 班級讀書會西遊記閱讀理解閱讀態度
外文關鍵詞: Class-Reading Group, Journey to the West,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reading Attitude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探討班級讀書會運用在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白話 西遊記》的可行性,進一步分析其對學生閱讀理解與閱讀態度改善的可能性。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的方法,以五年級38位學生為參與研究者,共進行8次的班級讀書會,以閱讀討論小組的方式來進行。而後透過問卷、錄影、觀察記錄、教師省思札記、學生訪談、學習單等多樣資料搜集,佐以閱讀理解測驗和閱讀態度量表的結果與分析,據以綜合評估運用班級讀書會的可行性及成效。

    本研究經由擬定課程方案、預備教學情境、執行教學行動及結論與省思的研究歷程,最後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班級讀書會的可行性
    (一)前置作業及獎勵制度
    班級讀書會前,善用一些促使學生預先閱讀指定範圍及完成學習單的策略,活動進行中並制定獎勵認真討論的加分制度,列為學校德行成績之一,利於班級讀書會的效能提高,也促使學生更積極參與讀書會的討論。

    (二)常規及秩序的問題
    班級讀書會進行初期因常規及秩序的問題,討論效果不彰,加強課堂巡視,並請每組的「記錄者」記下組員參與情況與發表次數,除了讓研究者瞭解整組的討論狀況,還能將此表現作為學生說話成績、學習態度的加分依據,這樣的修正後,學生的討論情形、發言表現及班級秩序改善很多。

    (三)問題重點的掌握
    班級讀書會進行初期,學生對於高層次的問題因無法掌握重點,討論結果往往未能周延而完整。在國語課課文深究時,研究者增加高層次問題的提問及回答,並在讀題時加入「畫線策略」,漸漸的學生對於高層次問題的回答較能切中問題核心,寫出來的討論結果也較達到評分規準。

    整體而言,班級讀書會的運用透過行動研究,不斷反思、修正、規劃、執行、再修正的循環歷程,學生事先未完成指定閱讀範圍及學習單、常規及秩序不佳、無法掌握問題重點的問題得以解決,一者提高班級讀書會的效能,再者促使學生更積極參與讀書會的討論。所以運用班級讀書會在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白話 西遊記》,應是可行的。

    二、閱讀理解的結果分析
    (一)《白話 西遊記》文本的閱讀評量
    由《白話 西遊記》的閱讀評量結果,得知班級讀書會的討論可以幫助學生答題的正確性、對題目的理解程度,及瞭解每組領導者是否有負起全組進行討論的責任。

    (二)高層次問題的討論表現
    對於高層次問題的討論,學生的表現較不理想,顯示學生針對文本進行推理訊息、詮釋整合或者是比較評估的能力需要加強。及至班級讀書會的後期,學生對於高層次問題漸能抓到問題的重點及關鍵字,討論後寫出的答案亦較能達到評分規準。

    (三)閱讀理解測驗的表現
    分析學生在三個觀察階段之閱讀理解測驗的表現,在提取訊息方面,從觀察階段一到觀察階段二有顯著的進步趨向,而觀察階段二和觀察階段三則無顯著差異;在推論訊息方面,隨著觀察階段的增加呈直線進步趨向;在詮釋整合方面,從觀察階段一到觀察階段二有微幅的進步,而觀察階段二至觀察階段三的進步趨向更為顯著;在比較評估方面,則無顯著的差異;而閱讀理解測驗總分,隨著觀察階段的增加呈直線進步趨向。整體而言,隨著班級讀書會的進行次數增加,學生在推論訊息、詮釋整合及閱讀理解測驗總分上,有進步的趨向。而提取訊息,初期有進步趨向,後期則無顯著的改善,對於比較評估方面的問題,則未見促進效果。
    所以透過班級讀書會在國小五年級閱讀《白話 西遊記》,能提升推論訊息和詮釋整合等閱讀理解能力。

    三、閱讀態度的結果分析
    (一)班級讀書會回饋問卷
    從班級讀書會回饋問卷得知,班級讀書會可以提高學生閱讀小說的動機,及增加閱讀的興趣,且有八成以上的學生願意繼續參加班級讀書會。

    (二)閱讀態度量表
    整體而言,班級讀書會運用在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白話 西遊記》,學生對閱讀的看法、喜好及行為上,均有差異性的變化。班級讀書會的進行對於閱讀的看法,隨著觀察階段的增加呈現顯著的進步趨向;對閱讀的喜好,隨著觀察階段的增加先是微幅下降,而後是顯著的進步趨向;而閱讀的行為表現,卻先是微幅上升、後又顯著下降的變化,以致於閱讀態度的總分在三個觀察階段無顯著改變。
    所以運用班級讀書會在國小五年級閱讀《白話 西遊記》,是可以改善學生對閱讀的看法及喜好。

    四、教師的反思與成長
    研究者在行動研究的過程中,透過觀察與反思的歷程,提升了引導的技巧、改變教學的模式、增進閱讀文本提問的能力及重視有意義的學習的專業成長。

    根據研究結果,對於班級讀書會的實施提出讓學生參與規劃、充裕討論時間提供及高層次問題練習等建議。對於未來進一步的研究,則建議高層次閱讀理解能力提升及運用不同班級讀書會型態的研究。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using Class-Reading Group for the Fifth Grader’s Reading Performances of “Journey to the West”. A total of 38 fifth-graders were recruited as participants in the Class-reading Group which was implemented 8 times in 5 months in the action study. The Class-reading Group in the action study was conducted by reading discussion group. The study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he materials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video, teaching observation record, teachers’ research notes, students’ interview, and learning sheets. It also discussed fifth graders’ reading comprehension performances, feedbacks, attitudes toward reading, the researcher’s progress and self-examination, and the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Class-Reading Club in the fifth grade’s reading class.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I. Observation in class the discussion and sharing in Class-Reading Group not only enhanced students’ reading motivation and interests but also improve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reading text.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reading thus became much more active.
    II. Analysis of results of different phas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sts Class-Reading Group facilitated students’ abilities of retrieving information, inferring messages, and interpreting tex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 which could be strengthened afterward. However, in terms of texting scores, students had progressed. Therefore, it was feasible to apply Class-Reading Group in fifth graders’ reading class since it indeed enhanced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ies.
    III. Analysis of results of different phases in Reading Attitude Scale Class-reading Group had influences on students’ reading attitudes, behaviors, hobbies and viewpoints. It was found that too many worksheets could affect their interests and behavior in reading. Therefore, it was feasible to apply Class-Reading Group in fifth graders’ reading class since it affected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and let students be fond of reading and learning.
    IV. Teachers progression through teaching observation and self-examination in the action study, the researchers enhanced the progress in raising questions and reading teaching in the four reading phase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限制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班級讀書會的意涵與運作 7 第二節 閱讀理解與態度 20 第三節 《西遊記》的改寫本 25 第四節 班級讀書會與《西遊記》有關的研究 3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5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5 第二節 研究參與人員 49 第三節 研究場域 50 第四節 教學設計及班級讀書會的運作方式 51 第五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蒐集 59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3 第一節 班級讀書會的可行性 63 第二節 閱讀理解能力的結果分析 78 第三節 閱讀態度的結果分析 90 第四節 教師的反思與成長 9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3 第一節 結論 103 第二節 建議 105 參考文獻 107 一、中文部分 107 二、英文部分 112 附錄 114

    一、中文部分
    方隆彰(2003)。讀書會結知己。臺北市:爾雅出版社。
    方隆彰(2007)。讀書會錦囊。臺北市: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
    王珩、周碧香、施枝芳、馬行誼、彭雅玲、楊淑華、…蘇伊文(2010)。國語文
    教學理論與應用 二版。臺北市:洪葉文化。
    王淑芬(1999)。不一樣的教室-如何推展「班級讀書會」。臺北市:天衛文化。
    王蒙(1983)。漫畫小說創作。上海市:文藝出版社。
    王蘊純改寫(2003)。東方少年古典小說《西遊記》。臺北市:東方出版社。
    世一編輯部編著(1990)。《西遊記》(上)(下)(學生優良課外讀物22、23)。
    臺北市:世一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古豔麗 (2006)。活動式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 教學碩士論文。
    史瓊文、黃雪姣改寫(2002)。《西遊記》(上、中、下三冊)。臺北市:世一出版社。
    任珮珊(2012)。運用班級讀書會於國小六年級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 -以張友漁  少年小說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朱靜容(2002)。蓄勢待發精采可期!兒童讀書會中年級篇。社教資料雜誌,284,
    12-14。
    何青蓉(1998)。讀書會非常容易。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呂大煦改寫(2000)。《西遊記》(少年少女中國古典名著精選5)。臺北市:聯
    廣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呂敏慧(2007)。運用同儕協助學習策略於國小三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以兒童班級讀書會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靜宜(2011)。《 西遊記》人物在情意教學的應用—以「人與己」、「人與人」為探討主題。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呂淑華(2010)。分享式閱讀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態度及閱讀理解之成效 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李蘇怡(2012)。不同的閱讀教學策略對國小三年級學童閱讀態度與閱讀理解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行政與管理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杜湘蓮(2014)。班級讀書會教學提升國小三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汪皖清(2011)。兒童經典閱讀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承恩(1982)。西遊記。臺北市:華正書局。
    吳承恩原著、徐少知 校、周中明和朱彤 注(2004)。西遊記校注(一)(二)(三)。
    臺北市:里仁書局。
    吳曉玉主編(2010)。白話 西遊記。臺北縣:捷英社文教事業。
    林怡君(2010)。以NAEP架構建置國小高年級閱讀理解測驗。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林保男(2010)。概念構圖教學結合合作學習以增進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研 究。國立東華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與文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美琴(1999)。兒童讀書會DIY。臺北市:天衛文化圖書公司。
    林美琴(2000)。讀冊做伙行:讀書會完全手冊。臺北市:洪健全教育文化基金會。
    林振春、詹明娟(2005)。悅讀讀書會。臺北市:陽昇教育基金會。
    林清山 (譯) (民86)。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原作者:Richard E. Mayer)。臺北市:
    遠流。
    林淑玟(2003)。認識兒童讀書會 你問問題我回答。臺北市:民生報社。
    林淑慧(2010)。《西遊記》兒童文學特質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意雪(1999)。〈兒童文學與兒童讀書會〉,《兒童文學學刊(2) 》。國立台東師院編。頁26-28。
    林榮淑(2005)。《西遊記》與兒童文學。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惠(2003)。《西遊記》的另類閱讀一一以皮影戲為例。新竹師院碩士論文。
    洪文珍(1981)。現行改寫本西遊記之比較分析-兼論改寫古典小說的情節取捨。
    臺東師專學報,9 ,546-600。
    洪文珍(1986)。改寫本西遊記人物造型之比較分析:兼論忠實性與角色強化。
    臺東師專學報,14,79-191。
    洪文珍(1991)。兒童文學評論集。臺東師範學院語文教育系。
    洪麗惠(2009)。西遊記童話質素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洪蘭(2002)。活化大腦 激發創造力。臺北市:天下雜誌。
    洪蘭、曾志朗(2006)。見人見智:大腦與心智的行動交響曲。臺北:天下遠見。
    邱天助(1998)。讀書會備忘錄。臺北市:洪建全基金會。
    邱天助(2005)。讀書會專業手冊。臺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
    俞名芳(2003)。班級讀書會理念融入本國語文教學實施型態之研究。國立花蓮 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華葳(民82)。語文科的閱讀教學。載於李詠吟(主編),學習輔導(307-349
    頁)。臺北市:心理。
    柯華葳(2007)。教出閱讀力。臺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柯華葳、詹益綾、丘嘉慧(2013)。臺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PIRLS 2011 報
    告)。國立中央大學 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柯華葳、詹益綾、張建妤、游婷雅(2009)。臺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PIRLS 2006 報告)第二版。國立中央大學 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洪月女 (譯) (民87)。談閱讀(原作者:Kenneth S. Goodman)。臺北市:心理。
    范康文(2014)。國小六年級實施班級讀書會之行動研究──以琦君散文作品為  例──。玄奘大學應用外語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胡適(1986)。西遊記考證(胡適文存/第二集 第四卷)。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胡光舟(1983)。吳承恩與西遊記。臺北市:木鐸。
    施亨達(2003)。電腦輔助教學軟體對國小五年級學生挫折容忍力之研究-以《西遊記》為例。國立東華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美雲(2010)。運用自我調整學習策略於網路班級讀書會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  讀理解能力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數位學習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徐寶惠(2011)。經典文學繪本化之文化再生產──以《城南舊事》與《遊園驚 夢》為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郝明義(2001)。閱讀的風貌。臺北市:網路與書出版。
    康涵喻(2014)。《西遊記》中神魔世界的人情之常。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馬景賢、馮輝岳、洪志明、柯作清、鄒敦怜、林麗麗、…左鴻熙(民103)。國小國語教師手冊 第十冊(五下)。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閱讀理解-文章與試題範例。臺北市:教育部。
    莊佳芹(2007)。班級讀書會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影響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 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莊欣樺(2011)。生死教育融入班級讀書會對國小中年級學童死亡概念影響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郭湘齡改寫(2000)。《西遊記》。臺北市:風車出版社。
    陳玉君(2007)。《西遊記》兒童文學改寫本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仙英(2007)。參與班級讀書會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品德認知與實踐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米華(2003)。讀書會融入三年級語文學習領域教學之探究。國立新竹師範學 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伯璋(199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臺北市:南宏。
    陳佳慧 (2008)。教室中的閱讀樂章--以六年級閱讀策略教學為例。國立新竹教育 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論文。
    陳欣希(2011)。問好問題。臺北市:天衛文化。
    陳俞百(2014)。《白話 西遊記》融入國中閱讀教學之研究 — 以品德教育為核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陳鴻銘(2001)。班級讀書會的經營。兒童文學研究(14)-兒童讀書會專輯,16。
    陳麗雲(2014)。閱讀有妙招 教學馬上好。臺北市:小兵出版社。
    陳慧容(2011)。提問教學策略對不同態度之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提問能力與閱
    讀理解之影響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進修暨研究學院教學視導碩士學位學
    程班碩士論文。
    張春興 (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1995)。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曼娟(1996)。古典小說的長河。臺北市:臺灣書店。
    張新仁(2009)。班級經營-教室百寶箱。臺北市: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張裕程(2005)。談班級讀書會對國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影響,《師說》,188 期,  
    頁39-42。
    張嘉閔(2014)。戲劇策略融入六年及少年小說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中 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張靜二(1984)。西遊記人物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張蘭真(2002)。《西遊記》的童話性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中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
    張世平、胡夢鯨(民77)。行動研究。載於賈馥茗、楊深坑(主編),教育研究法的探討與應用(103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曾美玲(2008)。運用讀書會方案提升國小學童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薇庭(2005)。國小高年級實施班級讀書會之行動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 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大宏(2004)。唐代小說重寫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
    黃政傑、吳俊憲(2006)。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臺北市:五南圖書。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圖書。
    黃詩萍(2006)。班級讀書會實踐之行動研究—以友誼故事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齡瑩、林惠娟(2004)。家庭與帅兒閱讀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朝
    陽人文社會學會,2(2),1-56。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臺北市:師大書苑。
    楊鍾賢改編(2005)。中國經典文學 西遊記。臺北市:明天國際圖書有限公司。
    管家琪改寫(2003)。西遊記 取經傳奇。臺北市:幼獅文化。
    趙鏡中(1999)。「閱讀教學的新型態-班級讀書會的經營」民國以來國民小學  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  系。
    趙鏡中(2004)。「閱讀與討論:讀書會基本功」讀書會經營運作。臺中:國立  臺中圖書館。
    齊若蘭(2002)。心靈的遊樂場,一生的領航員。臺北市:天下雜誌。
    劉勇強(1991)。西遊記論要。臺北市:文津出版社。
    劉明琇(2008)。國小六年級級任教師進行班級讀書會之課程發展行動研究。國 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碧玲(2001 年1 月)。探討班級讀書會。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17 ,10-12。
    潘壽全(1993)。萬千變化西遊趣:西遊記賞析。臺北市:開今文化。
    蔡揚眉(1999)。「啄木鳥讀書會-從班級讀書會的聽說讀寫活動談起」民國以來國民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
    鄭全利(2000)。讀書之樂樂無窮—談兒童閱讀的推展與班級讀書會。翰林文教雜誌,15,56-58。
    鄭明娳(1991)。珊瑚撐月-古典小說新向量。臺北市:漢光文化出版社。
    鄭明娳(2003)。西遊記探源。臺北市:里仁書局。
    閻景娟(2010)。文學經典論爭在美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戴均帆(2010)。以班級讀書會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態度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嘉珊(2012)。以班級讀書會提升國小一年級學童人際關係之研究。逢甲大學
    公共政策所碩士論文。
    羅秋昭(2004)。語文科教材教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羅慶文(1995)。閱讀態度與理解關係之探討。研習資訊,12(6),34-38。
    譚倫傑(2000)。百變大聖取經行-漫畫《西遊記》。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藍慧君(1991)。學習障礙兒童輿普通兒童閱讀不同結構文章之閱讀理解輿理解
    策略的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嚴翠嫈(2008)。國小低年級推行班級讀書會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俊(1983)。吳承恩與西遊記。臺北市:木鐸出版社。
    龔鵬程(2000)。經典與現代生活。臺北市:聯經出版。

    二、英文部分
    Almasi, J. (1995).The nature of fourth-graders’ sociocognitive conflicts in peerled
    and teacher-led discussions of literature.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30, 314-351.
    Bender(2001). Learning disabilities: Characteristics, identification,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4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Carol Lynch-Brown, Carl M. Tomlinson(2007).Essential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Boston: Pearson/Allyn and Bacon Publishers.
    Daniels(1994).Literature Circle: Voice and Choice in the Student-Centered Classroom.York,ME:Stenhouse Publishers.
    Daniels, H. (2001). Looking into Literature Circles Viewing Guide. York,
    ME: Stenhouse Publishers.
    Fielding, L. G. , & Pearson, P. D. (1994). Reading comprehension:What work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1(5), 62-68.
    Fishbein, M., & Ajzen, I.(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 Reading, MA: Addison- Wesley.
    Gambrell, L. B. (1996).Creating classroom cultures that foster reading motivation. The Reading Teacher ,50 (1):14-25.
    Graesser A., Singer, M., & Trabasso, T. (1994). Constructing inferences during narrative text comprehens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71-395.
    Hoover, J. J. & Patton, J. R. (1995).Teaching students with learning problems to use study skills: A teacher’s guide.Austin,TX: Pro-Ed.
    Jones, R. M., & Steinbrink, J. E. (1991).Home teams: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lementary science.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91,139-143.
    Lerner, J.W.(1988).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ories, diagnosis,and teaching
    strategies(5th ed.). 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Linda, K. (1993). Uncovering cognitive process in read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Reading Conference. (ERIC Dou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 ED 364 842).
    Loffredo J(2003).My First-Hand Exoerience with LiteratureCircles: A Presewice Teacher's ReAection.Ohio Reading te.
    McTighe, J., & Lyman, F. G., Jr. (1988).Cueing thinking in the classroom: The promise of theory-embedded tools.Educational Leadership, 47 (7),18-24.
    National Assessment Governing Board. (2008). NAEP2009 reading framework.
    Washington, DC:American Institutes for Research.
    OECD (2000). Measuring student knowledge and skill: The PISA 2000 assessment of
    reading,mathematical and scientific literacy. Paris: Author.
    Polloway, E. A., Patton, J. R., & Serna, S. (2001).Strategies for teaching learners with special needs. 7th Edition.Englewood Cliffs, NJ: Merrill Prentice Hall.
    Sapon-Shevin, M. (1999).Because we can change the world: A practical guide to building cooperative, inclusive classrooms communiti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udzina, M. (1993, February).Dealing with diversity in the classroom: A case study Approach.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of Teacher Educators, Los Angel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4 233).
    Swaby, B. E. R. (1989). Diagnosis correction of reading difficulties. Boston: Allyn &
    Bacon.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