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鳳鳳
論文名稱: 新移民幼兒與其母親的國語語音能力之相關
Research on the Chinese Pronunciation Abilities of Children from the Immigrant Families and Their Mothers
指導教授: 林麗卿 博士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幼兒教育學系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6
中文關鍵詞: 新移民幼兒新移民母親國語語音能力
外文關鍵詞: children from the immigrant families, new immigrant mothers, Chinese pronunciation abilities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新移民幼兒與其母親的國語語音能力之相關
    鄭鳳鳳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移民幼稚園大班幼兒與其母親國語語音能力發展之相關。以就讀苗栗縣苗栗市、造橋鄉及頭屋鄉公立幼稚園而其母親曾參加中文識字班的二十名新移民幼兒為對象。研究工具為自編之國語語音測驗與幼兒及家長背景調查問卷,所得資料採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與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的描述、分析與考驗。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新移民幼兒在聲符、韻符及總分上的表現,都與新移民母親
    有顯著的關係,只有聲調表現未達顯著相關。
    二、新移民幼兒的國語語音能力與學前教育的經驗呈現正相關。
    三、新移民幼兒的國語語音測驗結果,因母親參加中文識字教育時間的長短,在聲調及總分表現上有顯著相關。
    四、從母子測驗答錯的內容來檢視彼此的相關性,兩者在答錯的聲符、韻符及聲調的重疊比率相當高。而新移民母子的錯誤發音,與台灣本地學童常犯的錯誤音也多有雷同,其原因有待進一步的研究來釐清。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對教育行政單位、國小及幼稚園老師、學生家長及未來研究者提出具體建議。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nese pronunciation abilities of young children from the immigrant families and those of their mothers’. Samples were 20 5-year-old kindergarten children enrolled in the public kindergartens in Miaoli City, Zaoqiao Town and Touwu Town and these children’s mothers, who had participated in government- sponsored Chinese literacy courses.
    A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 was adopted. Data collecting tools included “Chinese Language Pronunciation Test” and “Children and Parent Background Questionnair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with Independent Sample, and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ere used to analyze data.
    The statistic works show the following results:
    1.All measures of the Chinese pronunciation abilities except the ones of Chinese intonation by the Children from the immigrant families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ose of their mothers.
    2.Children’s pronunciation abilities are related to their preschool education experience.
    3.The new immigrant mothers’ experience of Chinese literacy courses are related to their children’s Chinese pronunciation abilities results, especially the intonation and the total score performance.
    4. In terms of the pronunciation mistakes made by children from the immigrant families and their mothers, there are high overlapping ratio of mistakes in phonetic notations, rhyme symbols and the intonation. However, the mistakes made by the immigrant mothers and children are highly identical with the mistakes by the Taiwan local schoolchildren. The reason of such similarity needs to be clarified in further research.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made several suggestions in four aspects, regarding Government policy, elementary school instruction, new immigrant family and immigrant mothers and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children from the immigrant families, new immigrant mothers, Chinese pronunciation abilitie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三節 名詞解釋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語音發展       12 第二節 新移民幼兒的國語語音能力 17 第三節 新移民母親的國語語音能力 25 第四節 國語語音的測量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研究對象 39 第二節 研究程序 4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6 第四節 資料分析 5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3 第一節 新移民幼兒的國語語音能力 53 第二節 新移民母親的國語語音能力 59 第三節 幼兒個人背景變項以及母親對幼兒國語語音能力的影響 65 第四節 新移民幼兒國語語音測驗結果與其母親測驗結果比較 80 第五節新移民幼兒及其母親國語語音測驗錯誤結果分析 8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1 第二節 建議 94 參考文獻 98 I 附錄 111 附錄一:幼兒基本資料調查表 111 附錄二:家長同意書 112 附錄三:國語語音測驗 113

    參考文獻

    一、中文

    內政部 ( 2008 )。內政部統計通報九十七年第二十二週。網址:http://www.moi.gov.tw/stat。
    內政部(2004)。內政部九十二年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表。
    http://www.ris.gov.tw/ch9/f9a-22.doc。
    內政部(2004)。內政部統計通報,九十二年底外籍配偶人數統計。網址:http://www.moi.gov.tw/stat。
    王光宗(2004)。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妙如(2005)。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校教育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明道管理學院教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宏仁(2000)。階層化下的「生產力」移動: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全球化下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論文集。台大社會學系。
    王金波、郭玉英 譯(1992)John Nisbet原著。家庭環境與智力。載於厲以賢主編,西方教育社會學文選,276-293。臺北:五南。
    王南梅、費佩妮、黃恂、陳靜文 (1984) 。三歲到六歲學齡前兒童國語語音發展結構。聽語會刊,1,12-18。
    王美惠(2005)。外籍配偶家庭及其幼兒學校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素卿 (2001)。中文閱讀習得歷程中音素覺識角色之探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瓊珠 (2001)。台灣地區讀寫障礙研究回顧與展望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1(4),331-344。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2004)。大陸及外籍子女學校適應狀況調查報告。台北縣:台灣省教師研習會。
    台南縣教育局 (2002)。台南縣91學年度外籍新娘子女就學問題統計。台南縣政府。
    本間美穗(1996) 。異國情異域結—在台台日通婚的現況及問題之探討 。國立台灣大學新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
    朱玉玲(2002)。澎湖縣外籍新娘生活經驗之探討。國立嘉義學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亮演、胡嘉君 (2007)。外籍配偶及其子女教育與輔導北區研討會。
    外籍配偶及其子女教育與輔導北區研討會論文集。
    江政如(1999)。聲韻覺識與中文認字能力的相關性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青蓉(2005) 。從多元與差異到相互的理解與認同──一項本地女與跨國婚姻婦女相互學習課程的初步省思。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4, 106-114。
    吳幼妃(1980)。社經地位、智力、性別及城鄉背景與兒童語言能力關係之研究。教育學刊,2,93-119。
    吳秀照(2004)。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對於發展遲緩子女的教養環境與主題經驗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159-175。
    吳佩芬(2005) 。注音符號遊戲教學之行動研究 。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宜錞(2005) 。外籍配偶子女之家庭學習環境對其國語文能力發展的影響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
    吳武典、張正芬(1984)。國語文能力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吳柏姍(2004)。外籍配偶子女幼稚園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
    吳美菁(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的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美雲(2000) 。識字教育作為一個「賦權」運動:以「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輔導班」為例探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論文。
    吳培源(1979)。排行、社經地位、親子交互作用與兒童語言行為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敏而(1998)。語言的發展。載於蘇建文等著,發展心理學,221-226。臺北:心理。
    吳錦惠(2004) 。新臺灣之子的教育問題與課程調適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
    李佳桂(2002)。未成年母親的小孩在國小一、二年級智力、行為與學習成就表現。國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怡慧(2004)。東南亞籍配偶子女同儕關係類型及其相關因素初探。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俊仁(1999)。聲韻處理能力和閱讀能力的關係。國立中正大學心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李瑞娟(2006)。外籍配偶子女國小一年級國語文學習成就之研究 ─以新竹縣竹北市、竹東鎮為例。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車慧文(1993)。旅居德國中德婚姻家庭及文化調適初探。歐華學報,3 期,57-65。
    周美珍(2001)。新竹縣外籍新娘生育狀況探討。公共衛生,28(3),255-265。
    林君諭(2002)。東南亞外籍新娘識字學習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
    林含茵(2006) 。東南亞新住民母親的五歲幼兒國語能力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論文(未出版)。
    林忠仁、賴金河(2004)。台北縣外籍配偶婚生子女就讀國小時語文
    林燕宗(2005) 。田中地區外籍配偶家庭親子共讀對學前幼兒語言發展之影響。 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論文。
    林璣萍 (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員—外籍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國立台東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論文。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方晞(2003)。東南亞外籍新娘家庭問題與協助需求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1,150-158。
    邱琡雯(1999)。在地國際化?外籍新娘在地化:嘉義地區國小補校外籍新娘之社會生活。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問題研究推動委員會主辦「臺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
    邱琡雯(2000)。在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的識字/生活教育:同化?還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學刊,29 期,197-219。
    邱琡雯(2003)。賦權與在臺東南亞新娘工作。華青半年刊,16,18-22。
    侯慧娟(2005) 。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 。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論文。
    柯淑慧(2004)。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以基隆市國小一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華葳、李俊仁(1996a)。國小低年級學生語音覺識能力與與認字能力的發展:一個縱貫的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柯華葳、李俊仁(1996b)。初學識字成人語音覺識與閱讀能力的關係。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七卷,第1期。
    洪慧芳(1993)。文字組合規則與漢語閱讀障礙:對漢語閱讀障礙學童的一項追蹤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蘭、曾志朗、張雅美(1993)。閱讀障礙兒童的認知心理學基礎。台灣省立教師研習會發表論文。
    胡永崇(2001e) 。國小一年級閱讀障礙學生注音符號學習的相關因素及意義化注音符號教學成效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5,101-140。
    夏曉鵑 (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段、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72-83。
    夏曉鵑 (2000) 。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配偶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夏曉鵑 (2002) 。騷動流移的虛構商品:「勞工流移」專題導讀。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四十八期,48,1-13。
    翁秀民、楊正宏(1997)。國語四聲的能量與字音長度之探討。技術學刊,12(1),125-129。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1982)。國音學。台北:正中。
    高依潔(2005)。外籍配偶親子成長班-愛在吉貝。幼教簡訊,2 5,10-11。
    高淑清、陳美惠(2004)。外籍配偶養育經驗之詮釋:一個詮釋現象學的研究。國立嘉義學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常雅珍(1998) 。國語注音符號「精緻化教學法」與傳統「綜合教學法」之比較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
    張如杏(2004)。外籍配偶家庭與早期療育-醫院社會工作的新挑戰。社區發展季刊,105,150-158。
    張欣戊 (1991) 。泛語言兒童習得結合能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論文。
    張明慧(2004)。新移民女性的母職困局—「新台灣之子」發展遲緩論述的緊箍咒。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論文。
    張婉筠(2007)。外籍配偶管教方式與其子女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新竹縣為例。玄奘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論文。
    張雅惠(2004)。外籍配偶子女國語文能力之研究─以宜蘭縣一所國小為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張嘉津(2000)。國小低年級學童聲韻調覺識能力與教師教學語言及學童學習背景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漢宜(1996)。兒童音韻、聲調覺識,視覺技巧,短期記憶發展與閱讀能力之關係。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維中(2004)。外籍配偶國小高年級兒童父母教養態度、同儕關係及自我效能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顯達 (1998) 。國語輔音的聽辨與發音能力。中華聽語學誌。15,30-45 。
    張顯達 (2000) 。三至四歲兒童對國語輔音的聽辨與發音。《語言暨語言學》。第一卷第二期,19-38。
    教育部 (2007)。重大政策-教育部推動幼稚園新移民配偶子女教育。教育部電子報154。網址http://epaper.edu.tw/154/storyim.h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網址:teach.eje.edu.tw/9CC/fields/link/basic.php。
    莫藜藜、賴珮玲(2003)。台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55-65。
    莊聖瓔(2005)。外籍配偶的家庭及其國小子女的家庭生活經驗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論文。
    許一明(2003) 。構音與音韻異常語料庫網站之應用。國立陽明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論文。
    許嘉珮(2005) 。 國小一年級本國籍與外籍女性配偶其子女音韻、言能力之比較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郭生玉(1993)。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
    郭靜晃、薛慧平(2004)。外籍配偶母親角色轉換困境與需求之探析-以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05,116-132。
    陳小紅 (2006) 。「跨界移民:台灣的外籍與大陸新娘」。亞洲研究,第52卷,61-92。
    陳佩足、陳小云(2003)。外籍新娘子女的語言發展問題。國小特殊教育,35,68-75。
    陳明利(2004) 。跨國婚姻下 - 東南亞外籍新娘來臺生活適應與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
    陳盈翰(2001)。國小低年級學童聲韻調覺識與認字能力之縱貫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美惠 (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學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庭芸(2002)。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研究:以印尼與越南新娘為例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烘玉、劉能榮、周遠祁、黃秉勝、黃雅芳 (2004)。台北縣新移民女性子女教育發展關注之研究。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66-92。嘉義縣。
    陳淑嬌 (2006)。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台灣外籍配偶及其後代之語言問題研究--台灣外籍配偶及其子女的語言轉移與族群認同之研究。NSC 94-2411-H-415-007。
    陳淑嬌 (2007)。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台灣外籍配偶及其後代之語言問題研究--台灣外籍配偶及其子女的語言轉移與族群認同之研究。NSC 95-2411-H-415-005。
    陳淑嬌 (2008)。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台灣外籍配偶及其後代之語言問題研究--台灣外籍配偶及其子女的語言轉移與族群認同之研究。NSC 96-2411-H-415-012。
    陳智龍 (2005) 。新竹市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適應良好個案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學校行政碩士論文。
    陳湘淇 (2004) 。國小一年級外及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德正(2003)。從文化脈絡中的教育主體談原住民學生之學習適應-以蓮邊國中的德魯固學生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世杰(1996a)。閱讀低成就學童及一般學童的閱讀歷程成份分析研究。八十五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
    曾世杰(1996b)。閱讀障礙:研究方法簡介。載於曾進興主編:語言病理學。第二卷(pp.323-369)。台北:心理。
    曾世杰(1997)。國語文低成就學生工作記憶與聲韻處理能力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曾世杰(1999)。國語文低成就學童之工作記憶、聲韻處理能力、與叫名速度之研究。學童閱讀困難的鑑定與診斷研討會文集。
    程度調查研究報告。北縣成教,24,31-53。
    黃正治(2001) 。台北縣國民小學辦理外籍配偶識字教育之研究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
    黃秀霜(1997)。兒童早期音韻覺識對其三年後中文認字能力關係之縱貫性研究。台南師院學報,30,263-288。
    黃秀霜、詹欣蓉(1997)。閱讀障礙兒童音韻覺識、字覺識及聲調覺識之分析。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5,125-138。
    黃瑞琴 (1995)。幼兒讀寫萌發的課程取向。臺北師院學報,第8 期,503-528。
    楊艾莉 (2003) 。台灣變貌—新移民潮。天下雜誌, 271,94-102。
    楊詠梅 (2001) 。東南亞跨國婚姻婦女的健康。護理雜誌49卷2期 。
    溫清欽 (2004)。國民小學外籍配偶學童與本及配偶家庭學童行為困擾與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以新竹縣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人資處輔導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詹秀員 (2001) 。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論文。
    靳洪剛 (1994) 。語言發展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廖玉婕 (2006) 。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的說話清晰度。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碩士論文。
    廖雅婷(2001) 。以多元文化觀進行外籍新娘識字方案之行動研究--以嘉義縣外籍新娘識字專班為例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論文。
    劉秀燕 (2003) 。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論文,未出版。
    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惠美、曹峰銘(1996)。如何測量說話清晰度。科學月刊,27(11),919-924。調查研究報告。
    蔡奇璋(2003)。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習的障礙及其解決途徑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雅玉(2001) 。台越跨國婚姻現象之初探。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論文。
    蔡瑞全(2005)。台灣、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
    鄭雅雯 (2000)。南洋到臺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姻與生活探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靜宜(2004) 。電腦化國語構音與音韻測驗之編制與發音。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1-2413-H-024-013) 未出版。
    鄧秀珍、林昆輝、蔡馥如、鄧秀桃(2004) 。國小學童中外籍新娘與 本籍婦女之子女生活難題及學習問題之比較分析。載於國
    嘉義大學師範學院舉辦之「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
    研討會」會議手冊(頁106-148) ,嘉義縣。
    盧秀芳 (2004) 。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學校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蕭彩琴(2005)。台中縣外籍配偶之國小低年級子女同儕社會地位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淳元(1995)。國語低成就學童音韻能力特徵之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建達 (2001) 。國民小學實施外籍新娘識字教育之研究─以一所山區小學為例 。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
    賴相君 (2001) 。構音異常。學會雜誌。第4期。69-73。
    錡寶香(2000)。國小低閱讀能力學童語言能力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0,69-96。
    薛承泰 (2007) 。近十年台灣家庭變遷—新移民與新台灣之子現象。財團法人國家政策基金會。社會(析)096-006號。
    謝文禎 ( 2006) 。大台北地區新住民家庭三歲幼兒國語能力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玉英(2001) 。學前發展遲緩幼兒在融合教育中人際關係之研究--一位「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幼兒教育處遇的過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論文。
    謝美慧 ( 2006)。外籍女性配偶子女教育研討會。 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系。
    謝惠卿(2006)。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外籍配偶子女的國語文學習成就之探討-以南投縣國小三年級為例。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謝雲飛(1993)。漢語的聲調。中國語文,73(3),12-15。
    謝慶皇 (2003) 。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鍾文悌(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玉梅 (2001) 。舌根音化異常兒童之音韻處理能力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聽語障礙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鳳嬌、王國川 (2004) 。外籍配偶子女的語文、心智能力發展與學習狀況調查研究。教育學刊,23,231-258。
    簡秀如 (2004)。國英雙語幼兒發音與辨音及音韻覺識能力的發展。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春安 (2004) 。「外籍配偶的婚姻生活適應」,中華救助總會社會福利論壇會議。
    簡淑真、曾世杰(1993)。學前兒童聲韻知識與入學後注音學習、閱讀成就之間的關係。八十二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
    顏錦珠 (2001) 。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麗娟 (2006) 。板橋地區越南籍新住民子女中文語言發展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惠娟 (1998)。我國家庭共學方案之發展。臺北:師大書苑。
    蘇姿云(2004)。童謠教學對幼兒聲韻覺識影響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容瑾(2004)。外籍配偶對母職之角色覺察與子女教養態度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
    Adams, B. (1995). The family: A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5th ed.).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Chikako, O. (1991). International marriage: Widow for understanding. Japan Quarterly, 38(3), 292-300.
    Cottrel, A. B.(1990). Cross-national marriage: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21(2), 151-170.
    Erickson,F.(1987).Conceptions of school culture: An Overview.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3(4),11-24.
    Ishii, Y. (1996). Forward to A better life: The situation of Asian women married to Japanesemen in Japan in the 1990s. In G. Battistella and A. Pagannoni, eds. Asian Women in Migration (147-164), Quezon City: Scalabrini Migration Center.
    Imamura, A. E. (1990). Strange a strange land: Coping with marginality international marriag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21(3), 171-191.
    Jeong, G. J., & Schumm,W. R. (1990). Family satisfaction in Korean/American marriages: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perceptions of Korean wive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21(3), 325-335.
    Kitano, H. L., Yeung, W. T., Chai, L., & Hatanaka, H. (1984). Asian-American interracial marriag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6(2), 179-190.
    Schumn, W.R.,Paff-Bergen, L.A., Hatch,R.C., Obiorah, F.C. Copeland, J.M., Meens, L.D., & Bugaighis, M.A.(1986). Current and discriminant Validity of the Kansas Marital Satisfaction Scal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8,381-387.
    Templin,M.C.(1957). Certain Language Skills in Children: Their Development and Interrelationships. Minnesota, M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Yopp, H. K.(1988).Th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phonemic awareness tests., Reading-Research-Quarterly. 23(2):159-177.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