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羿宏
Lin, Yi-Hung
論文名稱: 專利強化手法以辨識新產品及概念設計
Patent Enhancement Methods for New Product Identification and Concept Design
指導教授: 許棟樑
Sheu, Dong-Liang
口試委員: 陳省三
鄧志堅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學院 - 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7
中文關鍵詞: 萃智物場分析效應/資源知識庫系統性創新專利強化創新產品概念設計
外文關鍵詞: TRIZ, su-field analysis, concept design, systematic innovation, patent enhancement, creative product, effect database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發展出一套專利強化手法用於新產品及概念設計。該手法整合了專利迴避,專利再生,再加上系統關聯法以及三位擴充法以辨識專利強化機會,接下來使用資源/效應資料庫來產生強化機會的概念解答。
    本研究主要貢獻包括:(1)發展出三位擴張法以辨識專利強化機會;(2)提出一套系統性的專利迴避,再生以及強化方法來辨識概念性新產品;(3)建立標準的流程與表單來促進實務上的運用。


    This research developed a set of methods for patent enhancements toward new product identification and concept design. This approach combines patent circumvention and regeneration methods with system association and a 3-level product expansion approaches to search for product enhancement opportunities. Then, effect database is used to generate concept designs for new enhancement opportunities.
    The contributions of this research include 1) developing the 3-level expansion method to identify product enhancement opportunities, 2) integrating a set of systematic patent circumvention, regeneration, and enhancement approaches to identify product expansion concepts, 3) developing standard forms to assist practical applications.

    摘要 I Abstract II 致謝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IX 表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問題與目的 1 1.3 論文架構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3 2.1 專利權簡介 3 2.2 專利檢索 4 2.3 專利侵權鑑定流程 5 2.4 CPC 專利分類 6 2.5 專利迴避、再生、強化 6 2.6 萃智系統化創新 9 2.6.1 萃智理論 9 2.6.2 萃智與價值-功能-元件觀點 9 2.6.3 物場分析 9 2.6.4 科技效應知識庫 11 2.6.5 功能屬性分析 1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3 3.1 萃智與專利迴避、再生、強化流程 15 3.1.1 專利辨識 15 3.1.2 專利分析摘要表 16 3.1.3 專利功能七要素 16 3.1.4 專利獨立項模式化 17 3.1.5 元件模型 18 3.1.6 專利獨立項功能分析圖 18 3.1.7 功能清單 19 3.1.8 專利迴避 19 3.1.9 專利侵權鑑定與迴避篩選 22 3.1.10 專利再生 22 3.1.11 專利侵權鑑定與再生篩選 28 3.1.12 專利強化 30 3.1.13 專利強化整合 46 3.1.14 專利強化效應/資源庫解題 47 第四章 案例驗證 48 4.1 Microwave sludge dry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48 4.1.1 案例簡介 48 4.1.2 專利檢索 48 4.1.3 專利分析摘要表 48 4.1.4 專利功能七要素 51 4.1.5 元件模型 51 4.1.6 專利功能模式化 52 4.1.7 功能清單 52 4.1.8 專利迴避 52 4.1.9 專利侵權鑑定與迴避篩選 56 4.1.10 專利再生 57 4.1.11 專利侵權鑑定與再生篩選 61 4.1.12 專利強化 63 4.1.13 專利強化整合 79 4.2 Portable baby bottle blender 83 4.2.1 案例簡介 83 4.2.2 專利檢索 83 4.2.3 專利分析摘要表 84 4.2.4 專利功能七要素 85 4.2.5 元件模型 85 4.2.6 專利功能模式化 86 4.2.7 功能清單 87 4.2.8 專利迴避 87 4.2.9 專利侵權鑑定與迴避篩選 91 4.2.10 專利再生 92 4.2.11 專利侵權鑑定與再生篩選 98 4.2.12 專利強化 99 4.2.13 專利強化整合 111 4.3 Lawn mower 114 4.3.1 案例簡介 114 4.3.2 專利檢索 114 4.3.3 專利分析摘要表 115 4.3.4 專利功能七要素 116 4.3.5 元件模型 116 4.3.6 專利功能模式化 117 4.3.7 功能清單 117 4.3.8 專利迴避 117 4.3.9 專利侵權鑑定與迴避篩選 120 4.3.10 專利再生 121 4.3.11 專利侵權鑑定與再生篩選 125 4.3.12 專利強化 126 4.3.13 專利強化篩選 137 4.4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BGA warpage caused by encapsulation 140 4.4.1 案例簡介 140 4.4.2 專利檢索 140 4.4.3 專利分析摘要表 140 4.4.4 專利功能七要素 140 4.4.5 專利功能模式化 140 4.4.6 元件模型 143 4.4.7 功能清單 144 4.4.8 專利迴避 144 4.4.9 專利侵權鑑定與迴避篩選 146 4.4.10 專利再生 147 4.4.11 專利侵權鑑定與再生篩選 150 4.4.12 專利強化 156 4.4.13 專利強化篩選 168 4.5 Folding Frame Bicycle 171 4.5.1 案例簡介 171 4.5.2 專利檢索 171 4.5.3 專利分析摘要表 172 4.5.4 專利功能七要素 173 4.5.5 元件模型 174 4.5.6 專利功能模式化 174 4.5.7 功能清單 175 4.5.8 專利迴避 176 4.5.9 專利侵權鑑定與迴避篩選 179 4.5.10 專利再生 180 4.5.11 專利侵權鑑定與再生篩選 182 4.5.12 專利強化 183 4.5.13 專利強化篩選 193 4.5.14 專利強化效應/資源庫解題 194 4.6 Method for processing wafer 197 4.6.1 案例簡介 197 4.6.2 專利檢索 197 4.6.3 專利分析摘要表 198 4.6.4 專利功能七要素 199 4.6.5 元件模型 200 4.6.6 專利功能模式化 200 4.6.7 功能清單 201 4.6.8 專利迴避 201 4.6.9 專利侵權鑑定與迴避篩選 204 4.6.10 專利再生 205 4.6.11 專利侵權鑑定與再生篩選 209 4.6.12 專利強化 212 4.6.13 專利強化篩選 220 第五章 結論與未來研究方向 224 5.1 結論 224 5.2 未來研究方向 224 參考文獻 225 中文文獻 225 英文文獻 227

    1. 王耀庭(2017),「基於萃智的系統化專利迴避再生與強化手法」,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2. 王秀如(2014),「整合萃智與可拓學分析的專利強化和佈局手法」,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3. 吳盛齡(2014),「電腦輔助系統化創新產品與服務機會辨識工具」,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4. 呂宗興 (2012),「萃智趨勢分析與應用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5. 林奉錫 (2010),「小型IC設計公司之新產品開發系統流程─運用新產品概念設計工具、TRIZ及專利迴避」,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科技管理學程碩士論文,新竹。
    6. 林倞、洪長春 (2017),「積層製造技術專利佈局與研發策略分析」,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ISBN: 9789576192081。
    7. 科技效應知識庫參考網址:https://www.triz.co.uk/,2017年12月24日下載。
    8. 科技政策觀點,台灣企業海外權利金與商標費收支圖參考網址:https://portal.stpi.narl.org.tw/index/article/10332,2017年12月28日下載。
    9. 陳政魁(2017),「系統化專利強化機會辨識與解題流程」,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10. 陳鑛俊、許棟樑(2016),「系統化的新物場分析與標準解」,系統性創新研討會暨第八屆中華系統性創新學會年會,健行科技大學,2017年01月23日,台灣桃園。
    11. 黃文儀(2002),專利實務,台北市:三民書局,第三版。
    12. 莊勝鈞 (2007),「運用集合論剖析專利侵害鑑定之均等論」,國立中正大學機械工程所碩士論文,嘉義
    13. 許棟樑,張家瑋,洪柏璿,"功能-屬性-效應知識庫之研究",2012工業工程與管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2012/12/15,台灣彰化。
    14. 許棟樑、李曉真(2014),「整合性萃智發明性問題解題流程建構」,2014 大中華系統性創新研討會暨第六屆中華系統性創新學會年會,遠東科技大學,2014年01月03日,台灣台南。
    15. 許棟樑(2013),「系統化創新產品機會辨識與分析」,新竹:亞卓國際股份有限公司,ISBN: 978-986-85795-4-5。
    16. 許棟樑(2013),「萃智創新工具精通:中冊」,新竹:亞卓國際顧問股份有限公司,ISBN: 978-986-85795-6-9。
    17. 許棟樑(2015),「萃智創新工具精通:上冊」,四版,新竹:亞卓國際顧問股份有限公司,ISBN: 978-986-85795-2-1。
    18. 許棟樑(2017),「系統化專利迴避強化與再生」,二版,新竹:亞卓國際顧問股份有限公司,ISBN: 978-986-85795-7-6。
    19. 許棟樑、王耀庭、吳欣樺(2017),「萃智系統化專利迴避強化與再生手法」,第9屆系統性創新研討會暨中華系統性創新學會年會,高雄大學,2017年01月14日,台灣高雄。
    20.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https://www.tipo.gov.tw/ct.asp?xItem=476648&CtNode=7524&mp= 1,2017年12月27日下載。
    21. Chen, J.L., Huang, S. C. (2011). Eco-Innovative Design of Product Service Systems by using the Substance-Field Analysis Method, Proceeding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Product Service System, Germany.
    22. Belski, I. (2007). Improve Your Thinking: Substance-Field Analysis, Melbourne. A, TRIZ4U.
    23. Hipple, J. & Reeves, M. (2001). The Use of TRIZ to Increase the Valu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dea Connection Systems, ATLANTA, GA.
    24. Hung, Y. C., Hsu, Y. L., Hung, Y. C., (2006). An integrated process for designing around existing patents through the 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solving, Sage Journals, 221(1), 109-221.
    25. Ikovenko, S., (2006). TRIZ Application for IP Strategies Development, Referat to obtain the TRIZ master title, Boston, Retrieved from www.triz-summit.ru/file.php/id/f4113/name/ Яковенко2006.pdf.
    26. Li, M., Ming, X. G., He, L., Zheng, M. K., Xu, Z. T., (2015). A TRIZ-based Trimming method for Patent design around, Computer-Aided Design, 62, 20-30. doi: 10.1016/ j.cad.2014.10.005
    27. Mann, D. L. and Hey, J. (2003). TRIZ as a global and local knowledge framework, ISP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oncurrent Engineering, Research & Applications, Mandeira, Portugal, 581-589.
    28. Mann, D. L. (2004). Hands-on Systematic Innovation for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2nd Ed., IFR Press, ISBN: 18-98546-73-8.
    29. Mann, D. L. (2007). Evaporating Contradictions-Physical and/or Technical, the TRIZ Journal, April 2007.
    30. Mann, D. L. (2007). Hands-on Systematic Innovation, IFR press, ISBN: 90-77071-02-4.
    31. Park, H., Ree, J. and Kim, K., (2013). Identification of promising patents for technology transfers using TRIZ evolution trends,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40(2), 736-743. doi: 10.1016/j.eswa.2012.08.008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