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詩
Hsieh, Shih
論文名稱: 競技運動員的生產、訓練生活和團體文化-甲組射箭運動隊的民族誌研究
指導教授: 陳明祺
Chen, Ming Chi
口試委員: 周碧娥
Chou, Bih-Er
潘美玲
Pan, Mei-L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1
中文關鍵詞: 甲組運動員運動績優生升學管道社交性類全控機構再社會化甲組運動員
外文關鍵詞: First-Class Athletes, Educational Channels for Elite Athletes, Sociability, Quasi-Total Institution, Resocialization, First-Class Athletes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主要研究台灣高中甲組射箭運動隊的訓練生活,探討射箭運動員接受訓練的原因。本研究認為,經濟動機並非影響高中甲組射箭運動員長期參與一貫化培訓的主要原因,文化因素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首先,運動績優升學制度利用國人升學主義之文化特質,激勵國、高中學生投身射箭運動訓練。此一制度設計使高中甲組射箭隊教練得以吸收國中部的優秀運動員進入高中甲組射箭隊,並且強制執行嚴格的訓練規定和生活要求,讓青少年運動員在高度控管的訓練空間中日益精進,達到國家一貫化培訓的政策目標。
    在運動績優升學的政策架構下,運動參與者認為參與甲組運動訓練可以獲得更好的教育機會,因此加入射箭隊以透過運動獨立招生管道進入高中、大學。在政策的誘因之外,運動競賽中追求勝利獲得的成就感和刺激感,訓練過程提供的社交性、校隊象徵的榮譽身份、追尋國手資格的夢想和過程,都是吸引青少年拋開乏味的讀書生活,走向甲組專業運動訓練的原因。
    不過,高中甲組射箭訓練生活相當嚴苛,教練採取專業化的方式訓練。每天訓練有嚴格的時間表,規定何時進行團體操練,何時測分比賽,何時休息。生活有生活規範,飲食、睡眠、社交都受到限制。一進入甲組射箭隊,隊員必須立即的服從與融入團體,個人自主的空間較少。高中甲組射箭隊像是一個類全控機構(quasi-total institution),隊員身處其中日常活動由明確且正式規範強制施行,這些規範、規定、規則構成單一理性計畫,以支持機構目標的實踐。
    在高中甲組射箭隊中,教練有極高的權威。教練經常透過執行體罰和獎勵,向隊員傳遞榮譽、團結、紀律、服從的運動價值。隊員在訓練實踐中,也逐漸認同運動場域的行為準則,進而要求自身和團體中的他人在行為上合於運動價值。在運動團體的社會化影響下,高中甲組射箭運動員習慣於每天受訓的生活互動模式,並且持續再生產團體互動模式和運動價值。
    但是,研究也發現,運動主體並不是全盤接受主流運動價值。運動隊是一個動態的文化團體,青少年在團體中彼此互動、溝通,有時也會形成有別於主流運動價值之文化元素,對既有的運動訓練體制進行反抗。


    目錄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問題意識與研究課題------------------------------1 第二節、研究目的--------------------------------------2 第三節、文獻回顧及研究方法------------------------------3 一、文獻回顧----------------------------------------3 二、研究方法---------------------------------------12 第四節、章節安排--------------------------------------15 第二章 甲組射箭隊的發展與運作模式-------------------------17 第一節、甲組射箭運動的歷史發展---------------------------17 第二節、甲組射箭隊招募、訓練方式-------------------------24 第三節、小結------------------------------------------37 第三章 射箭運動員入隊之主觀原因---------------------------38 第一節、教育機會和向上流動的可能性------------------------38 第二節、熱愛射箭和認同感--------------------------------45 第三節、學習主流社會價值--------------------------------48 第四節、小結------------------------------------------50 第四章 日常訓練和社會化----------------------------------51 第一節、日常訓練---------------------------------------51 第二節、甲組射箭隊的類全控機構意涵------------------------71 第三節、類全控機構中的再社會化---------------------------72 第四節、射箭運動員角色扮演和自我--------------------------85 第五節、小結------------------------------------------94 第五章 適應和反抗戰術------------------------------------95 第一節、適應策略---------------------------------------95 第二節、反抗戰術---------------------------------------98 第三節、小結------------------------------------------100 第六章 結論--------------------------------------------102 附錄圖表-----------------------------------------------104 參考書目-----------------------------------------------106 表目錄 表1-1 全國甲組射箭隊名單----------------------------------13 表2-1 中華民國射箭協會歷任理事長---------------------------22 表2-2 冠軍高中射箭隊員來源--------------------------------25 表2-3 每年國內比賽行程和選拔資格限制------------------------30 表2-4 奧林匹克運動會射箭代表隊選拔流程----------------------31 表2-5 奧林匹克運動會及亞洲運動會選手培訓補助支給基準表---------32 表2-6 國光體育獎章及獎助學金頒發辦法------------------------33 表3-1 受訪者最初參加射箭隊訓練的原因------------------------39 表3-2 射箭隊人口統計資料----------------------------------41 表3-3 縣市績優運動選手獎勵金發給辦法(個人)------------------47 表3-4 縣市績優運動選手獎勵金發給辦法(團體)------------------47 表4-1 冠軍高中射箭隊的平時訓練課表--------------------------56 圖目錄 圖1-1章節安排流程----------------------------------------16 圖2-1 我國競技運動員培訓體系-------------------------------35 附錄圖表 附表1 甄審分發資格---------------------------------------104 附表2 甄試分發資格---------------------------------------104 附表3 受訪者和報導人一覽表---------------------------------104

    一、中文文獻

    王俊權、李昱叡,2009,〈教育部學校運動績優選手培訓體系與具體措施〉。《學校體育》6: 25-31。

    林文蘭,2009,〈紅土「工廠」:原住民成為棒球選手的勞動體制〉。論文發表於「台灣社會學會」,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民國98年11月28日至29日。

    江文瑞,2007,《台灣射箭運動發展之研究(1964~2004)》。台東: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論文。

    侯志堅、吳文榮,2005,〈大專盃射箭比賽之回顧〉。《大專體育》94: 61-67。

    陳建州,2000,〈家庭社經地位高低與學業成就差異的因果關係〉。《教育社會學通訊》26,20-23。

    教育部,2010,《99學年度國民中學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甄審、甄試簡章》。99學年度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委員會編印。

    黃毅志,2008,〈如何精確測量職業地位?「改良版台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 151-160。

    曾瑞成,2009,〈建構學校區域運動人才培訓體系〉。《學校體育》6:32-34。

    蔡侑霖,2003,《競賽作為一種生產:台灣職業棒球勞動過程的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Foucault, Michel著、劉北成譯,1992,《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Foucault, Michel, 1975, Discipline &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New York: Random House.)

    Goffman, Erving著、徐江敏等譯,199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台北:桂冠。(Goffman, Erving, 1959,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New York: Anchor Press.)

    Horine, Lawrence E.及David K. Stotlar著、程紹同等譯,2005,《體育運動行政與管理》。台北:揚智。(Horine, Lawrence E. and David K. Stotlar, 2003, Administ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Programs. New York: McGraw-Hill.)

    McKinney, Rick著、邱炳坤等譯,2004,《致勝關鍵—輕鬆射出好成績》。台北:師大書院。(McKinney, Rick, 1996, The Simple Art of Winning: How to Shoot Your Best. Tokyo: Leo Planning.)

    二、英文文獻

    Anderson, Eric D., 2009, “The Maintenance of Masculinity among the Stakeholders of Sport.” Sport Management Review 12: 3-14.

    Alt, John, 1983, “Sport and Cultural Reification: From Ritual to Mass Consumption.” 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 1: 93-107.

    Althusser, Louis, 1971,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Pp. 127-221 in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Barrett, Frank J., 1996, “The Organizational Construction of Hegemonic Masculinity: The Case of the US Navy.” Gender, Work and Organization 3(3): 129-142.

    Brohm, Jean-Marie, 1987, Sport: A Prison of Measured Time. London: Pluto Press.

    De Certeau, Michel, 1984,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Dworkin, Shari L., 2001, “Holding Back: Negotiating a Glass Ceiling on Women’s Muscular Strength.”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3: 333-350.

    Eisen, George and Diana Turner, 1992, “Myth & Reality: Social Mobility of the American Olympic Athletes.”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27: 165-174.

    Fine, Gary Alan, 1987, With the Boys: Little League Baseball and Preadolescent Cultur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eorge, Molly, 2005, “Making Sense of Muscle: The Body Experience of Collegiate Women Athletes.” Sociological Inquiry 3(75): 317-345.

    Goffman, Erving, 1961, Asylums: Essays on the Social Situation of Mental Patients and Other Inmates. New York: Doubleday.

    Gramsci, Antonio, 1983, 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New York: International.

    Gruneau, Richard, 1999, Class, Spor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L: Human Kinetics.

    Hewitt, John P., 2006, Self and Society: A Symbolic Interactionist Social Psychology.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Hill, Grant M. and Jeffrey Simons, 1989, “A Study of the Sport Specialization on High School Athletics.” Journal of Sport & Social Issues 13: 1-13.

    Hughes, Robert and Jay Coakley, 1991, “Positive Deviance among Athletes: the Implications of Overconformity to the Sport Ethic.”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8(4): 307-325.

    Holman, Margery, 2004, “A Search for a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Hazing Practices in Athletics.” Pp.50–60 in Making the Team: Inside the World of Sport Initiations and Hazing. edited by Jay Johnson and Margery Holman. Toronto: Canadian Scholars' Press.

    Oliver, Melvin L., 1980, “The Transmission of Sport Mobility Orientation in the Family.”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15: 51-75.

    Sabo, Donald and Joe Panepinto, 1990, “Football Ritual and the Social Reproduction of Masculinity.” Pp.115-126 in Sport, Men, and the Gender Order: Critical Feminist Perspectives. edited by Michael Messner and Donald Sabo. IL: Human Kinetics.

    Sewart, John. J., 1987, “The Commodification of Sport.”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22: 171-92.
    Wacquant, Loic, 1995, “The Pugilist Point of View: How Boxers Think and Feel about Their Trade.” Theory & Society 24(4): 489-535.

    ----, 2004, Body & Soul: Notebooks of an Apprentice Boxe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hitson, David, 1990, “Sport i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Masculinity.” Pp. 19-30 in Sport, Men, and the Gender Order: Critical Feminist Perspectives. edited by Michael Messner and Donald Sabo. IL: Human Kinetics.

    Williams, Trevor, 1989, “Sport, Hegemony and Subcultural Reproduction: The Process of Accommodaton in Bicycle Road Racing.”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24: 315-333.

    Young, Kevin, 1991, “Violence in the Workplace of Professional Sport from Victimological and Cultural Studies Perspectives.” Intem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26(1), 3-14.

    三、報紙資料

    王幼波,1981,〈選手改向歐美學習,射箭成績突飛猛進〉。聯合報,第5版,4月7日。

    本報訊,1966,〈草坪當靶場,百步練穿楊─台大醫師業餘活動,外科主任慨贈強弓〉。聯合報,第3版,6月6日。

    本報訊,1968,〈射箭升段賽,廿八日起舉行〉。經濟日報,第8版,9月16日。

    本報區運採訪團彰化訊,1985,〈區運昨十一項破全國紀錄,射箭成績輝煌;六新全國一超亞運〉。聯合報,第3版,10月29日。

    本報區運採訪團彰化訊,1985,〈區運74彰化─游泳一項破全國,小蛙王崛起;射箭三人新紀錄,顧玉台風光;舉重自由車創新,分別超亞運〉。聯合報,第3版,10月28日。

    台北訊,1976,〈六個單項運動協會,積極訓練優秀選手─體協「莊敬自強」計劃逐步推行,希望聘一流外籍教練來華執教〉。聯合報,第8版,12月3日。

    台北訊,1988,〈奧運射箭賽,選出三國手〉。聯合報,第4版,4月29日。

    花蓮訊,1981,〈青年杯射箭比賽,吳楊淑純破全國─中年媽媽射手只練習三年多〉。聯合報,第5版,3月29日。

    胡英牧,1982,〈代亡夫領取中正體育獎,張康寅之妻含悲承遺志〉。聯合報,第5版,5月6日。

    黃安勝,1983,〈神射經商難中鵠,箭士藏弓為餬口─做垮了生意,當個小管理,紀錄空耀眼,施照洋唏噓〉。聯合報,第5版,1月13日。

    曾清淡,1986,〈獎目多,不如獎目巧;舉重射箭頻破紀錄,獎勵似宜修正〉。聯合報,第7版,4月14日。

    鳳山訊,1984,〈精英射箭賽,三項破全國〉。聯合報,第3版,9月24日。

    四、其他

    中華民國射箭協會,2007,〈中華民國射箭協會參加2008北京奧運會代表隊選拔辦法〉。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心訓字第0960001818號函核定。

    中華民國射箭協會,2007,世界錦標賽暨亞洲錦標賽射箭代表隊選拔辦法。http://www.archery.org.tw/File/folder/D306071735191.doc,取用日期:2010年10月16日。

    中華民國縣市體育會聯合總會,2009,市體育會98年度行程表。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執行委員會,2009,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射箭秩序冊。
    http://sport98.mlc.edu.tw/Upload/news/shootbook.pdf,取用日期:2010年10月08日。

    中華民國射箭協會,2008,97年度行事曆。http://www.archery.org.tw/File/folder/D102081504431.doc,取用日期:10月28日。

    中華民國射箭協會,2010,中華民國射箭協會99暨2010年亞洲運動會/2010年青年奧運會射箭代表隊初選賽競賽。 http://www.archery.org.tw/File/folder/D126101124451.pdf,取用日期:2010年10月3日。

    中華民國射箭協會,2011,中華民國射箭協會歷任理事長。http://www.archery.org.tw/about/index_01_03_01.asp,取用日期:2010年9月08日。

    台灣法律網,2010,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修正「奧林匹克運動會及亞洲運動會培訓選手補助要點」。http://www.lawtw.com/article.php?template=article_content&area=&job_id=159441&parent_path=,1,2169,1484,&article_category_id=2208&article_id=87207,取用日期:2010年9月08日。

    台灣法律網,2005,縣市績優運動選手獎勵金發給辦法。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5,國光體育獎章及獎助學金頒發辦法。http://www.sac.gov.tw/law/law.aspx?wmid=113&No=105&de=0,取用日期:2010年9月08日。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0,〈行政院體育委員會輔導設立基層運動選手訓練站經費申辦要點第五點、第八點及第十二點修正規定〉。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競字第09900326261號令發布修正。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