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施禕涵 Shih, Yi Han |
---|---|
論文名稱: |
列仙傳研究 On the Religious Thought of Collected Biographies of Immortals |
指導教授: |
朱曉海
Chu, Sherman |
口試委員: |
劉增貴
李貞德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7 |
中文關鍵詞: | 列仙傳 、神仙信仰 、仙人 |
外文關鍵詞: | Lie-xian Zhuan, the religious of immortal, immortal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列仙傳》是現存最早的一部仙人傳記,然而歷代學者對於《列仙傳》的研究,只停留在字詞考訂、作者與成書年代的考釋,對於內文所彰顯的神仙信仰,以及《列仙傳》和道教創立初期、創立之前的關係,則少有研究。因此,深入地探討本書中,仙人的成仙過程和特殊能力,能更清楚地瞭解《列仙傳》所彰顯的神仙思想,以及與道教發展初期的關係。而《列仙傳》作者的寫作動機、目的,和選取的標準,也在研究的範圍之內。
本文首先梳理《列仙傳》一書的作者、著作年代、讚的各種問題,總結前賢的研究,並提出新的看法。對本書有基本與正確的認識之後,再對書中所描述的成仙過程,包含成仙的條件與方法、成仙去處、再現的現象,以及各種特殊能力,作深入地分析,由此得出本書的成仙理論和特色。最後處理書中立祠祭仙的原因和來由,以及對不死的追求這依基本主張,一探《列仙傳》所要發揚的神仙信仰。而書中缺乏神仙世界的描述,是一大特徵,將和其他神仙傳記、史書、文物雕刻等材料做比較,探討缺乏的原因。
Collected Biographies of Immortals (Lie-xian Zhuan) is the first collection of immortals’ hagiographies among existing ancient documents. Previous generations of scholars have paid much attention to the editing of texts and the exact time when and by whom the book was written, falling short of further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he religious beliefs reflected in the stories, as well as their relation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early Daoism. Therefore, deeper inquiry into the process of immortalization and the supernatural abilities thus acquired can help us achieve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igious thought of the book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Daoism. The scope of this research also includes the authors’ motivation and purpose of composing these hagiographies and the collector’s criteria of selection.
This essay begins with various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original author of the book, the exact time of its composition, the content of the preface, and so forth, proposing a new viewpoint based upon literature review. With the help of this basic and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file of the book, I shall give an extensive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of immortalization described in the stories, such a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and method of immortalization, the immortals’ whereabouts after immortalization, their reappearance in the secular world, and the wide array of acquired special abilities, leading to an account of the features of the theology exhibited by the book. Finally, the reasons behi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mmortals’ temples for ritualistic practices will be delineated; lack of description of the heavenly world is another feature of the book which will be explained by comparing it with other collections of immortals’ hagiographies, written records, ancient sculptures, and other kinds of historical texts and artefacts.
一、《列仙傳》與道教書籍
《列仙傳》,《正統道藏》第八冊〈洞真部.記傳類〉,臺北:新文豐,1977年。
舊題劉向:《列仙傳》,(百部叢書集成,琳琅密室叢書),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年。
王叔岷:《列仙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王照圓:《列仙傳校正》,山東文獻集成編纂委員會編:《山東文獻集成》(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第一輯,第十冊,頁10-549。
《太上登真三蹻靈應經》,《正統道藏》第八冊,〈洞真部.眾術類〉,臺北:新文豐,1977年。
王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第1版,2014年第2版。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杜光庭:《王氏神仙傳》,嚴一萍編:《道教研究資料》,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卿希泰:《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傅勤家:《中國道教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葛洪撰,胡守為校釋:《神仙傳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葛洪撰,王明校釋:《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二版,2012年重印。
蕭登福:《周秦兩漢早期道教》,臺北:文津初版社,1998年。
二、古籍
(一)、經部
孔穎達:《周易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孔穎達:《尚書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孔穎達:《毛詩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孔穎達:《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孔穎達:《左傳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邢昺:《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邢昺:《爾雅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徐彥:《公羊傳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孫奭:《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賈公彥:《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賈公彥:《儀禮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一版,2011第七刷。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臺北:世界書局,1962。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
楊士勛:《穀梁傳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臺北:洪葉書局,2015年。
(二)、史部
王貽樑:《穆天子傳匯校集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王國維:《水經注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
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房玄齡:《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
班固:《新校本漢書并附編》,臺北:鼎文書局,1978。
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范曄:《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78。
韋昭:《國語韋氏解》,臺北:世界書局,1975年。
袁珂:《山海經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初版,1989年三版。
高誘注:《戰國策》,臺北:藝文印書館,2009年。
陳壽:《三國志注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74年。
楊勇:《世說新語校牋》,臺北:正文書局,1976年。
劉義慶:《世說新語》,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
應劭撰,王利器注:《風俗通義校注》,樹林:漢京,1983年。
魏收:《新校本魏書附西魏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魏徵:《新校本隋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瀧川資言:《史記匯注考證》,臺北:文史折出版社,1997年。
(三)、子部
《老子河上公注》,《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王先慎:《韓非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
朱謙之:《新輯本桓譚新論》,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一版,2011年第2版。
何寧:《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初版,2011第四版。
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1993年。
黃暉:《論衡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臺六版。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
顏昌嶢:《管子校釋》,湖南:岳麓書社,1996年。
(四)、集部
李善注:《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2012年。
杜臺卿:《玉燭寶典》,臺北:藝文印書館,據清光緒黎庶昌校刊古逸叢書本影印,1966年。
洪興祖:《楚辭補註》,板橋:藝文印書館,2000年。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京都:中文出版社,武英殿聚珍版影印本,1978年。
郭茂倩:《樂府詩集》,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黃伯思:《東觀餘論》,〔清〕徐榦編:《邵武徐氏叢書》,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6年。
楊守敬:《日本訪書志》,謝承仁編:《楊守敬集》,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
戴明揚:《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釋僧佑:《弘明集》,臺北:藝文印書館,據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明刊本影印本,1975年。
釋道宣:《廣弘明集》,臺北:藝文印書館,據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明刊本影印本,1975年。
(五)、類書
李昉:《太平御覽》,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徐堅:《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歐陽詢:《藝文類聚》,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三、近今人專著
王青:《漢朝的本土宗教與神話》,臺北:紅葉出版社,1998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中國青銅器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青銅器全集.十二.秦漢》,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畫像石全集》,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畫像石全集》,第六卷、第七卷,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出版,2006年出版二刷。
李零:《中國方術正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初版,2012年重印。
——:《中國方術續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初版,2013年重印。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年。
李豐楙:《探求不死》,臺北:九大文化,1987年。
宋小克:《上古神話與文學》,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
巫鴻:《禮儀中的美術》,北京:三聯書局,2005年初版,2013年重印。
――:《時空中的美術》,北京:三聯書局,2009年初版,2013年重印。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
林富士:《漢代巫者》,臺北:稻香出版社,1988年。
俞美霞:《東漢畫像石與道教發展》,臺北:南天書局,2000年。
高莉芬:《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馬王堆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三聯書局,1992年。
張美櫻:《〈列仙、神仙、洞仙〉三仙傳之敘述形式與主題分析》,《古典文獻研究輯刊》,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07。
張倩儀:《魏晉南北朝升天圖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陳國符《道藏源流考》,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湯一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傅舉有、陳松長:《馬王堆漢墓文物》,長沙:湖南出版社,1992年。
聞一多:《神話與詩》,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年。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
鄭土有、陳曉勤:《中國仙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
錢穆:《漢劉向、歆父子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鍾柏生、陳昭容等人編:《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6年。
羅永麟:《中國仙話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
龔延萬等:《巴蜀漢代畫像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四、國外論著
林巳奈夫撰,唐利國譯:《刻在石頭上的世界》,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根據東方書店1992年版譯出。
恩斯特.卡西爾著,甘陽譯:《人論》,上海:上海譯文,2013年。
窪德忠著,蕭坤華譯:《道教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根據日本山川出版社1980年七月第二版譯出。
魯唯一著,王浩譯:《漢代的信仰、神話和理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五、學位論文
沈曉柔:《化生、復蘇、成仙:古代中國面對死亡的三種態度》,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林昀佑:《〈列仙傳〉、〈列異傳〉、神仙、鬼怪、方術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3年。
六、論文
王青:〈《列仙傳》成書年代考〉,《濱州學院學報》(2005年2月,第1期),頁42-44。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滿城發掘隊:〈滿城漢墓發掘紀要〉,《考古》(1972年,第1期),圖版四,頁68。
古苔光:〈列仙傳的研究〉,《淡江學報》(1985年3月,第22期),頁9-32。
朱錫祿:〈山東嘉祥宋山發現漢畫像石〉,《文物》(1979年,第9期),頁1-6。
邢義田:〈太平經對善惡報應的再肯定—承負說〉,《國文天地》第 8 卷第 3 期,(1992年8月),頁12-16。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從變化神話到神仙變化傳說〉,《中外文學》,15卷5期,(1986年10月),頁36-57。
———:〈不死的探求--道教信仰的介紹與分析(中)〉,《宗教世界》,10卷4
期、11 卷1期,(1989年4月),頁 29-38。
———:〈不死的探求--道教信仰的介紹與分析(下)〉,《宗教世界》,11卷
2/3期,(1990年4月),頁 22-30。
林富士:〈《太平經》的神仙觀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第八十本,第二分,(2009年6月),頁217-263。
陳洪:〈《列仙傳》成書時代考〉,《文獻》第一期,(2007年1月),頁45-52。
——:〈《列仙傳》的道教意蘊與文學史意義〉,《第七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3年12月,頁67-78。
陳槃:〈戰國秦漢間方士考論〉,《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7本,(1948年4月),頁7-57。
徐中舒:〈金文嘏辭釋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第六期,(1936年),頁1-44。
徐欽鈿:〈《列仙傳》有關神仙和服食的討論〉,《東方人文學誌》第2卷第4期,(2003年12月),頁27-48。
袁光儀:〈《太平經》承負報應思想探析〉,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二期,(2002年12月),頁167-209。
曹建國:〈金文嘏辭與《詩》篇斷代〉,《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49期,(2009年),頁1-33。
黃震云、潘震鑫:〈《列仙傳》的神話與小說家觀念〉,《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2期,(2006年4月),頁96-105。
劉炎、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西安市發現一批漢代銅器和銅羽人》,《文物》(1966 年第4期),頁61。
樂蘅軍:〈中國原始變形神話試探(上)〉《中外文學》,第二期,(1974年1
月),頁10-21。
―――:〈中國原始變形神話試探(下)〉《中外文學》,第二期,(1974年2月),頁35-36。
鄭宣景:〈中韓最古神仙故事集敘事特點比較研究〉,《第九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4年8月),頁301-314。
廣州象岡漢墓發掘隊:〈西漢南越王墓發掘初步報告〉,《考古》,第三期,(1984年),頁222-230+289-292。
七、日文著作與論文:
吉川忠夫:《中國古道教史研究》,京都:同朋社,1992年。
村上嘉実:《中國の仙人》,京都:平樂寺書店,1956年第1刷,1967年第4刷。
福井康順:〈列仙傳考〉,《早稻田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紀要》第三輯(1957年10月),頁1-17。
八、網路資料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金文工作室:殷周金文暨青銅器資料庫:http://www.ihp.sinica.edu.tw/~bronze/detail-db-1.php
荊州博物館官網:
http://www.jzmsm.org/
李思思:〈鎏金銅羽人〉,河南博物院官方網站:http://www.chnmus.net/big5/dcjp/node_150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