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潘俞廷 Pan, Yu-Ting |
---|---|
論文名稱: |
從臺閣翰林到平泉園林:李德裕詩空間與記憶研究 From Hanlin Academy of Imperial Ministry to Pingquan Garden: the research of place and memory in Li De-Yu's poems |
指導教授: |
李欣錫
Li, Hsin-Hsi |
口試委員: |
許銘全
許東海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5 |
中文關鍵詞: | 李德裕 、京畿臺閣翰林 、東都平泉園林 、地方 、記憶 |
外文關鍵詞: | Li De-Yu, Hanlin Academy of Imperial Ministry in Jingji, Pingquan Garden in Dongdu, place, memory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聚焦在李德裕(字文饒,號衛公,787-849)詩的兩大「地方」主題:京畿臺閣翰林與東都平泉園林。本文將李德裕在多次進退朝野,二度拜相居宰的生命歷程分為兩個各有倚重的分期。前期的重點在於自長安外放帝國南方後,李德裕如何在心靈層面緬懷以具備親密感的翰林臺閣之昔人、舊事及故物,用以舒暢個人情懷;後期的重點則是浸淫當代私人園林風氣下,他如何出於己意而營構措置園林物件,堆砌屬於自己的私人天地。當他安排調度石翫嘉木花草,展示其官守帝國他鄉之標記,不啻將生命史的刻痕凝縮在私人天地。於是,宦遊各地而不斷凸顯的追憶現象,便揭露李德裕心靈倚重的重心由翰林轉為園林。此追憶歷程的轉變正是託居平泉莊的安居意識逐漸彰顯,也是本研究欲處理的李德裕畢生追求名不朽的心態如何提煉與昇華:由揚名臺閣轉變至託隱園林。也就是說,李德裕託居平泉莊的場所意識,促使平泉莊成為歷代士人嚮往兼顧仕隱的一種典式。當李德裕隨時間而日益將心理倚重的寄託自臺閣翰林過渡至平泉園林,後者便成為李德裕立足園林詩學脈絡底下的重要價值:以懷歸平泉作為其文學永恆的指涉。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two main “place” themes of Li De-Yu’s poetry: the Hanlin Academy of Imperial Ministry in Jingji 京畿 and Pingquan Garden in Dongdu 東都. This thesis divides the life of Li De-yu, the two-time prime minister who went through numerous up and downs throughout his career, into two stages.
In the early stage, after being ousted from Chang An 長安 to the south of Tang Empire, Li’s poetry clearly captures the sense of nostalgia he has with the Gyeonggi Imperial Ministry through describing his old friends, memories and objects within. In the later stage, Li’s poetry depicts how he creates his private garden under his own will; through his arrangement of stones, trees, and flowers, Li’s garden becomes a chronicle of his stay in the south and a certain condensation of his life. Thus, the recalling in Li’s poetry about his officer’s life around the Tang Empire surly reveals the transition of his mental state from emphasizing the Imperial Ministry to the gardens of the South.
In other words, this thesis demonstrates how Li De-yu’s lifelong pursuit of fame and prestige condensed and crystalized into his wisdom of being disillusioned by earthly titles. Li De-yu remoulded Pingquan garden into a typical symbol which succeeding literati in later dynasties aspire to encompass.
主要參考書目
一、 古籍(以下按時代先後排序)
(一) 李德裕著作
1. ﹝唐﹞李德裕:《李文饒文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年據上海涵芬樓借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明刊本影印)
2. ﹝唐﹞李德裕:《次柳氏舊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3. ﹝唐﹞李德裕:《文武兩朝獻替記》,收於張大齡:《中國野史集成》(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4. 傅璇琮、周建國:《李德裕文集校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二) 其他古籍:
1. ﹝戰國﹞佚名撰,﹝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刻:《周易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影印清嘉慶刊本《十三經注疏》,冊1)
2. ﹝戰國﹞佚名撰,﹝漢﹞鄭玄箋,﹝唐﹞孔穎達述,﹝清﹞阮元校刻:《毛詩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影印清嘉慶刊本《十三經注疏》,冊1)
3. ﹝戰國﹞佚名撰,﹝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刻:《尚書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影印清嘉慶刊本《十三經注疏》,冊1)
4. ﹝戰國﹞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刻:《春秋左傳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影印清嘉慶刊本《十三經注疏》,冊4)
5. ﹝戰國﹞佚名撰,﹝魏﹞何晏注,﹝南朝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刻《論語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影印清嘉慶刊本《十三經注疏》,冊5)
6. ﹝戰國﹞孟子撰,﹝漢﹞趙歧注,﹝清﹞阮元校刻《孟子注疏‧公孫丑章句上》(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影印清嘉慶刊本《十三經注疏》,冊5)
7. 〔戰國〕屈原著,﹝宋﹞洪興祖傳:《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
8. ﹝戰國﹞列禦寇撰,楊伯峻集釋:《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9. ﹝戰國﹞莊子著;﹝清﹞王先謙集解:《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10.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11. 〔漢〕戴德著,﹝清﹞王聘珍注:《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12. ﹝漢﹞袁康:《越絕書》(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據明刻本校刊)
13. ﹝漢﹞班固等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14.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15. ﹝南朝宋﹞范瞱撰,﹝唐﹞章懷太子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16. ﹝南朝宋﹞劉敬叔,王公偉點注:《異苑》,收於史仲文主編:《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冊2。
17.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18. ﹝晉﹞陶潛著,汪紹楹校注:《搜神後記》(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19. ﹝晉﹞皇甫謐:《高士傳》(臺北:中華書局,1987年)
20. ﹝晉﹞張華撰,﹝晉﹞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臺北:明文書局,1981年)
21. ﹝南朝宋﹞劉義慶著,﹝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22. ﹝南朝梁﹞沈約等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23.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影印清嘉慶胡刻本)
24. ﹝南朝陳﹞顧野王著,顧桓一;顧德明;顧久雄輯注:《輿地志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25. ﹝北魏﹞楊衒之著,尚榮譯注:《洛陽伽藍記》(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26. ﹝北魏﹞酈道元著,﹝清﹞王先謙校:《合校水經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27.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28. ﹝唐﹞姚思廉等撰:《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29.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30. ﹝唐﹞李延壽等撰:《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31. ﹝唐﹞劉知幾:《史通》(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32. ﹝唐﹞牛僧孺撰,程毅中點校:《玄怪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33.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34. ﹝唐﹞歐陽詢等主編;汪紹楹校、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編輯:《藝文類聚》(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35. ﹝唐﹞杜甫著,﹝清﹞楊倫箋注:《杜詩鏡銓》(臺北:華正書局,2003年)
36. ﹝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37. ﹝唐﹞白居易著,謝思煒:《白居易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38. ﹝唐﹞劉禹錫著,瞿蛻園箋証:《劉禹錫集箋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39. ﹝唐﹞李商隱著,﹝清﹞馮浩注:《玉溪生詩集箋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40. ﹝唐﹞釋道宣:《廣弘明集》(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據常州天甯寺本校刊)
41. ﹝唐﹞李肇:《唐國史補》,收於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丁如明、李宗維、李學穎等校點:《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冊上。
42.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收於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丁如明、李宗維、李學穎等校點:《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冊上。
43. ﹝唐﹞馮翊:《桂苑叢談》,收於收於周光培編:《歷代筆記小說集成(唐代筆記小說)》,冊2
44.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45. ﹝宋﹞薛居正等撰:《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46. ﹝宋﹞司馬光等編,﹝元﹞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
47.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48. ﹝宋﹞王溥:《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49. ﹝宋﹞王讜撰,周勛初校證:《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50. ﹝宋﹞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51. ﹝宋﹞張洎:《賈氏談錄》,收於上海古籍出版社編:《歷代筆記小說大觀(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冊1。
52. ﹝宋﹞邵伯溫撰:《邵氏聞見錄》,收於上海古籍出版社編:《歷代筆記小說大觀(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冊2。
53. ﹝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收於上海古籍出版社編:《歷代筆記小說大觀(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冊2。
54. ﹝宋﹞張舜民:《畫墁錄》,收於上海古籍出版社編:《歷代筆記小說大觀(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冊2。
55.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收於上海古籍出版社編:《歷代筆記小說大觀(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冊3。
56. ﹝宋﹞孔平仲:《續世說》,收於周光培編:《歷代筆記小說集成(宋代筆記小說)》(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冊4。
57. ﹝宋﹞李格非:《洛陽名園記》,收於周光培編:《歷代筆記小說集成(宋代筆記小說)》(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冊9。
58. ﹝宋﹞孫光憲編:《北夢瑣言》,收於周光培編:《歷代筆記小說集成(宋代筆記小說)》(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冊14。
59. ﹝宋﹞錢易:《南部新書》,收於周光培編:《歷代筆記小說集成(宋代筆記小說)》(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冊18。
60.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上海:中華書局,1965年)
61. ﹝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62.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63. ﹝宋﹞李迅:《集驗背疽方》,收於臺灣商務出版社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743》(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64. ﹝宋﹞胡仔纂集:《苕溪漁隱叢話‧後集》,收於新文豐出版社編:《叢書集成新編‧文學類‧78》(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年)
65.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年)
66. ﹝元﹞脫脫等編:《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67.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收於《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冊1280。
68. ﹝明﹞張介賓:《景岳全書》,收於臺灣商務出版社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777》(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69. ﹝明﹞瞿佑:《歸田詩話》,收於周光培編:《歷代筆記小說集成(明代筆記小說)》(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冊21。
70. ﹝明﹞朱承爵:《存餘堂詩話》,收於新文豐出版社編:《叢書集成新編‧文學類‧79》(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年)
71.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7年)
72. ﹝清﹞孫梅:《四六叢話》,收於王水照編:《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冊5。
73.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74. ﹝清﹞董誥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75. ﹝清﹞陳鴻墀:《全唐文紀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76. 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千唐誌齋新藏專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77. ﹝清﹞徐松撰;張穆校補:《唐兩京城坊考》(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78. ﹝清﹞王士禎撰;勒斯仁點校:《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79. ﹝清﹞翁方綱:《石洲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80. ﹝清﹞李岳瑞:〈李衛公〉,收於﹝清﹞梁啟超等編:《中國六大政治家》(臺北:正中書局,1974年)
81. ﹝清﹞毛奇齡:《西河文集》(據﹝清﹞康熙刻本西河合集本影印),收於《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冊89。
82. ﹝清﹞錢大昕:《潛研堂金石文跋尾》,收於嚴耕望編:《石刻史料叢書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83. 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84. 周紹良主編:《唐代墓誌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85. 任繼俞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地學卷》(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
86. 余瀛鰲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醫學卷》(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87. 陳伯海主編:《唐詩彙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二、 今人著作(以下按人名姓氏筆畫排序)
(一)專書著作
1.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2. 王毅:《園林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1990年)
3. 王鐸:《中國古代苑囿與文化》(湖北:湖北教育,2003年)
4. 李允鉌:《華夏意匠:中國古典建築設計原理分析》(香港:廣角鏡出版社,1982年)
5. 李文才:《李棲筠及其政治生涯:「贊皇李氏與中晚唐政治」研究之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6. 李浩:《唐代園林別業考論》(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
7. 李貴:《中唐至北宋的典範選擇與詩歌因革》(上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8. 季羨林主編《隋唐五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9. 季鐵男編:《建築現象學導論》(臺北:桂冠圖書,1992年)
10. 林燕玲:《唐人之隱──一種文學社會學角度的觀察》,收於龔鵬程主編:《古典詩歌研究彙刊第八輯》(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11. 林繼中:《文化建構文學史綱:魏晉─北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12. ────:《唐詩與莊園文化》(桂林:灕江出版社,1996年)
13. 侯迺慧:《詩情與幽境:唐代文人的園林生活》(臺北:東大出版社,1991年)
14. 查屏球:《唐詩與唐學──中晚唐詩風的一種文化考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15. 柯慶明、蕭馳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一個現代學術思潮的論文選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年)
16. 胡可先:《唐詩發展的地域因緣和空間型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17. 孫國棟:《唐代中央重要文官遷轉途徑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18. ────:《唐宋史論叢》(臺北:商務印書館,2000年)
19. 袁行霈:《唐詩風神及其他》(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5年)
20. 馬自力:《中唐文人之社會角色與文學活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21.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22. 陳燕妮:《居住的詩篇:論唐詩中的洛陽城市建築景觀》(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23. 傅正谷:《中國夢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24. 傅璇琮、施純德編:《翰學三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年)
25. 傅璇琮:《李德裕年譜》(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26. ────:《唐翰林學士傳論》(瀋陽:遼海出版社,2005年)
27. ────:《新編唐人選唐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28. 彭梅芳:《中唐文人日常生活與創作關係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29.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30. 廖蔚卿:《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
31. 漢寶德:《物境與心象──中國的園林》(臺北:幼獅文化,1990年)
32. 聞一多:《唐詩雜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33. 趙雨樂:《從宮廷到戰場:中國中古與近世諸考察》(香港:中華書局,2007年)
34. 劉文英、曹田玉:《夢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35. 劉寧:《唐宋之際詩歌演變研究:以元白之元和體的創作影響為中心》(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36. 歐麗娟:《唐詩中的樂園意識》(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37. 蔡瑜:《陶淵明的人境詩學》(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38. 蔣寅:《百代之中──中唐的詩歌史意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39.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
40. 燕國材主編:《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史》(臺北:遠流出版,1999年)
41. 蕭慶偉:《北宋新舊黨爭與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42. 戴偉華:《唐代使府與文學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43. 羅宗濤等編:《中國詩歌研究》(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5年)
44. 羅家祥:《朋黨之爭與北宋政治》(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2年)。
45. 龔鵬程:《文化符號學》(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
(二)會議暨期刊論文
1. 甘懷真:〈漢唐間的京城社會與士大夫文化〉,收於邱仲麟主編:《中國史新論──生活與文化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2003年),頁165-198。
2. ────:〈唐代官人的宦遊生活──以經濟生活為中心〉,收於中國唐代學會主編:《第二屆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學生書局,1995年),頁39-60。
3. 李浩:〈論唐代園林別業與文學的關係〉,《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2期(1996年6月),頁55-59。
4. ────:〈唐代園林別業述略──兼談唐園史料與唐代文史研究的關係〉,收於《古代文獻的考證與詮釋:海峽兩岸古典文獻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頁110-118。
5. 汪詩珮:〈感官記憶與傷逝書寫:《東京夢華錄》中的飲食與遊藝〉,《中國飲食文化》第10卷第6期(2014年4月),頁105-157。
6. 柯慶明:〈從亭臺樓閣說起──論一種另類的游觀美學與生命省察〉,《臺大中文學報》第11期(1999年5月),頁127-184。
7. 侯迺慧:〈唐代郡齋詩所呈現的文士從政心態與困境轉化〉,《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74期(1997年4月),頁1-38。
8. ────:〈清代廢園書寫的園林反省與歷史意義〉,《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5期(2006年11月),頁73-112。
9. ────:〈身分、功能與園林審美意趣──白居易的私園與公園書寫〉,《北大人文集刊》第6期(2008年8月),頁1-37。
10. ────:〈園林道場──白居易的安閒養生理論與實踐〉《北大人文集刊》第9期(2010年12月),頁43-93。
11. ────:〈物境、藝境、道境──白居易履道園水景的多重造境美學〉,《清華學報》新41卷第3期(2011年9月),頁445-475。
12. 柳立言:〈何謂「唐宋變革」?〉,《中華文史論叢》2006年第1期,頁125-171。
13. 曹淑娟:〈江南境物與壺中天地──白居易履道園的收藏美學〉,《臺大中文學報》第35期(2011年12月),頁85-124。
14. 張蜀蕙:〈馴化與觀看──唐、宋文人南方經驗中的疾病經驗與國族論述〉,《東華人文學報》第7期(2005年7月),頁41-84。
15. 許尤娜:〈魏晉人物品鑑的一個新尺度:隱逸─—以《世說新語》〈棲逸〉篇為例〉,《鵝湖月刊》第280期 (1998年10月),頁1-14。
16. 許東海:〈宰相辭賦與家族地圖——李德裕罷相時期辭賦之花木書寫及文化解讀〉,《文學與文化》2001年第1期,頁25-38
17. ────:〈宰相.困境.家園:李德裕辭賦之罷相書寫及其陶潛巡禮〉,《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16期(2010年12月),頁57-80。
18. ────:〈李德裕袁州辭賦的動物鋪陳與人生沈思〉,《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頁60-69。
19. ────:〈南國行旅與物我對話——李德裕罷相時期的辭賦書寫及其困境隱喻〉,《成大中文學報》第42期(2013年9月),頁75-102。
20. 陳怡焮:〈唐代某些知識分子隱逸求仙的政治目的——兼論李白的政治理想和從政途徑〉,《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學報)》1961年第3期,頁27-36。
21. 陳家煌:〈從鶴的物性看白居易詩中的鶴〉,《成大中文學報》第45期(2014年6月),頁95-138。
22. 陳啟佑:〈論李德裕的山水小品文〉,《孔孟月刊》第24卷第12期(1986年8月),頁38-43。
23. 陳寅恪:〈李德裕貶死年月及歸葬傳說考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本第2分(1935年6月),頁149-174。
24. 傅璇琮、周建國:〈李德裕及《會昌一品集》研索〉,收於《唐代文學研究》第7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頁664-677。
25. 喬長富:〈略論李德裕初刺潤州時思想文化方面的興廢舉措──兼再證甘露寺創建時間〉,《鎮江高專學報》第20卷第2期(2007年4月),頁15-18。
26. 曾守正:〈唐修正史官地域性與文學思想〉,《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6期(2000年12月),頁45-68。
27. ────:〈唐初史館制度與史家文學思想〉,《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7期(2001年6月),頁63-90。
28. 湯承業:〈李德裕的家世考述〉,《東海學報》第14卷第6期(1973年7月),頁1-38。
29. 黃冠閔:〈巴修拉詩學中的寓居與孤獨──一個詩的場所論〉,《哲學與文化》第36卷第10期(2009年10月),頁81-107。
30. 鄭毓瑜:〈類與物──古典詩文的「物」背景〉,收於陳玨主編:《超越文本──物質文化研究新視野》(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頁3-38。
31. 蕭璠:〈漢宋間文獻所見古代中國南方的地理環境與地方病及影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3本第1分(1993年4月),頁67-171。
32. 蕭馳:〈問津「桃源」與棲居「桃源」──盛唐隱逸詩人的空間詩學〉,《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2期(2013年3月),頁1-50。
33. 賴瑞和:〈唐代校書郎考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4本第3分(2003年9月),頁527-581。
(三) 學位論文
1. 方海林:《李德裕的文學創作及其與文壇關係》(蕪湖:安徽師範大學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2. 唐誕:《李德裕詩文研究》(漳州:漳州師範學院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
3. 徐曉峰:《李德裕創作心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4. 許銘全:《杜甫詩追憶主題硏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5. 湯承業:《李德裕研究》(臺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1970年)
6. 龍建兵:《李德裕與中晚唐文學》(長春:東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
7. 羅志仲:《文選詩收錄尺度探微》(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1998年)
8. 羅燕萍:《李德裕及其詩文研究》(西安:西北大學文學碩士論文,2003年)
三、 國外研究(以下按首字筆畫排序)
(一)專書
1. ﹝日﹞川合康三著,劉維治、張劍、蔣寅譯:《終南山的變容:中唐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2. ﹝日﹞赤井益久著,范建明譯:《中唐文人之文藝及其世界》(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3. ﹝日﹞淺見洋二著,金程宇,﹝日﹞岡田千穗譯:《距離與想像──中國詩學的唐宋轉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4. ﹝法﹞加斯東‧巴舍拉撰,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出版社,2003年)
5. ﹝美﹞包弼德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6. ﹝美﹞田菱著,張月譯:《閱讀陶淵明》(臺北:聯經出版社,2014年)
7. ﹝美﹞宇文所安著,陳引馳、陳磊譯;田曉菲校:《中國「中世紀」的終結》(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
8. ﹝美﹞宇文所安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9. ﹝美﹞段義孚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
10. ﹝英﹞邁克‧克朗著,王志弘等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出版,2003年)
11. ﹝美﹞喬治‧赫伯特‧米德,胡榮、王小章譯,周曉虹校閱:《心靈、自我與社會》(臺北:桂冠出版社,1995年)
12. ﹝美﹞楊曉山:《私人領域的變形:唐宋詩歌中的園林與玩好》(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13. 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14. 樂黛雲等編:《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二)會議暨期刊論文
1. ﹝日﹞內藤湖南:〈唐宋時代の研究──概括的唐宋時代觀〉,《歷史と地理》第9卷第5號(1922年5月),頁1-11。黃約瑟譯:〈概括的唐宋時代觀〉,收於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2. ﹝日﹞妹尾達彥:〈唐代長安近郊の官人别荘〉,唐代史研究會編,《中國都市の歴史的性格》(東京:刀水書房,1988),頁125-136。
3. ﹝法﹞何乏筆:〈氣氛美學的新視野——評介伯梅《氣氛作為新美學的基本概念》〉《當代》第188期(2003年4月),頁34-43
4. ﹝美﹞戴維詹森著,耿立群譯:〈世家大族的沒落——唐末宋初的趙郡李氏〉,收於陶晉生等譯:《唐史論文選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0)
5. ﹝德﹞伯梅著,谷心鵬;翟江月;何乏筆譯:〈氣氛作為新美學的基本概念〉《當代》第188期(2003年4月),頁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