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建功
論文名稱: 袁枚的學術思想
指導教授: 張永堂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8
中文關鍵詞: 袁枚乾嘉時期經學考據性靈性情多元價值創新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袁枚是清代中葉著名的文人,其文學成就最受後人論道;但袁枚也是儒家士大夫,從明清學術思想史的脈絡來看,他的學術思想也有不少值得我們注意的意義。第一,宋明理學轉成乾嘉經學考據的過程中,一元的本體論式的思維解放了,思想的重心轉而關懷現象界的多元的萬殊,不論在社會人生或學術研究的態度上,也趨於低調而寬容,途轍趨於多元;然而,到了乾嘉時期主流派清儒獨以經學為尊,又專以漢儒解經為師法,則又變相地走向一元。袁枚則始終抗拒一元標準,以寬容的態度,崇揚多元的價值和審美意義,批判經學考據之狹隘,在概念上延續了晚明清初多元而活力充沛的學術方向。第二,袁枚雖深斥宋明理學本體論式的心性探索,但延續了宋明理學站在儒學立場來看待經學的傳統,而非跟隨主流派清儒從經學看儒學的風氣。因此,相對於篤古信經的乾嘉學術風氣,袁枚較傾向「樂自尋孔、顏」,則延續了宋明儒崇尚個人精神自由與趨向創新的氣息。不論是強調多元萬殊、抗拒一元權威,或是崇揚個人自由和創新,都與袁枚的文學思想中重視個人性情表現和創新有濃厚的關係。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袁枚的人性論………………………………………9 第一節 從現象界出發的人性多元論 …………………9 第二節 「性」在「情」中………………………………12 第三節 以「才」為「德」………………………………19 第四節 「情」、「才」來自個人內心自覺……………22  第五節 尊重多元個性的「異量之美」………………28   小結 …………………………………………………35 第三章 袁枚對於多元價值的博習與寬容 ………………39  第一節 以讀書為主的「博習」………………………39       一、以書為器(即器以言道) ……………40       二、讀書範圍不設限(天下義理無窮) ……46  第二節 抗拒一元標準的寬容態度 ………………………50       一、社會人生方面的寬容態度 ………………50       二、學術上的寬容態度 …………….………57   小結 ……………………………………………………62 第四章 袁枚以個人性情為主體的經學意見 ……………65  第一節 精思與聖通 …………………………………66  第二節 變古與創新 …………………………………75   小結 …………………………………………………81 第五章 結論 ……………………………………………83 【附錄一】:袁枚的人性論與王學的異同 ……………87 【附錄二】:袁枚疑經要點整理 ………………………101 參考文獻 …………………………………………………105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

    (一)袁枚著作:

    袁枚,《袁枚全集》(全八冊),王英志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小倉山房詩集》收入第一冊。
    《小倉山房文集》收入第二冊。
    《隨園詩話》、《隨園詩話補遺》收入第三冊。
    《隨園隨筆》、《小倉山房尺牘》、《牘外餘言》、《隨園食單》收入第五冊。
    《續同人集》收入第六冊。

    (二)其他傳統文獻:

    〔魏〕劉劭,《人物志注》,〔西涼〕劉昞注,台北:世界書局,2000年版。
    〔唐〕韓愈,《韓昌黎文集校注》,馬其昶校注,台北:世界書局,2002年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朱熹編,《近思錄》,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宋〕陸象山,《象山全集》,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87,四部備要本。
    〔明〕王陽明,《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明〕黃宗羲,《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增訂版。
    〔清〕全祖望,《全祖望集彙校集注》,朱鑄禹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台北:華世出版社,1980年新編本。
    〔清〕焦循,《雕菰集》,台北:鼎文書局,1977。
    〔清〕孫星衍,《孫淵如先生全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0。

    二、近代論著:

    (一)專著:

    王英志,《袁枚和隨園詩話》,台北:萬卷樓圖書,1993。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司仲敖,《隨園及其性靈詩說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何澤恆,《焦循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
    嵇文甫,《左派王學》,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版。
    陳居淵,《清代詩歌與王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版。
    陳來,《宋明理學》(第二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周作人,《中國新文學的源流》,台北:里仁書局,1982,據1934年人文書店版影印。
    周質平,《公安派的文學批評及其發展》,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頁256-293。
    馬積高,《清代學術思想的變遷與文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胡適,《戴東原的哲學》,台北:遠流,1986。
    張壽安,《以禮代理:凌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劉季倫,《李卓吾》,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
    楊鴻烈,《袁枚評傳》,台北:盤庚,據商務印書館1927年版影印。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台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版。
    錢穆,《陽明學述要》,台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版。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臺二版。
    錢鍾書,《談藝錄》,台北:書林,1988年增訂臺一版。
    顧遠薌,《隨園詩說的研究》,中國書店,1988,據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影印。

    (二)單篇論文(含中、日文):

    王汎森,〈明末清初的一種道德嚴格主義〉,收入氏著《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頁90-106。
    王汎森,〈清初思想中形上玄遠之學的沒落〉,《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9:3,1998年9月,頁557-583。
    余英時,〈清代學術思想史重要觀念通釋〉,《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1987,頁405-486。
    朱東潤,〈袁枚文學批評論述評〉,原刊《武漢大學文哲季刊》1932年第2卷第3號,收入氏著《中國文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頁128-147。
    屈萬里,〈宋人疑經的風氣〉,《書傭論學集》,收入《屈萬里先生全集》第14冊,台北:聯經,1984,頁237-244。
    吳宏一,〈袁枚《隨園詩話》考辨〉,《清代文學批評論集》,台北:聯經,1998。
    李孝悌,〈袁枚與十八世紀中國傳統中的自由〉,《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欲望與生活》,台北:一方,2002,頁15-51。
    巫仁恕,〈晚明的旅遊活動與消費文化:以江南為討論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1期,2003年9月,頁87-141。
    胡適,〈文學進化觀念〉,《胡適文選》,台北:遠流,1986,頁177-183。
    黃愛平,〈袁枚經學觀及其疑經思想探析〉,《清史研究》,2004年8月,78-87。
    張元,〈傳統史論與歷史教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992年2月,頁6-18。
    葉嘉瑩,〈《人間詞話》境界說與中國傳統詩說之關係〉,收入氏著《迦陵論詞叢稿》,台北:明文,1981,頁285-315。
    郭紹虞,〈性靈說〉,原刊《燕京學報》第23期1938,收入氏著《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頁441-488。
    錢穆,〈朱子學術述評〉,《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五)》,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8,頁159-180。
    錢穆,〈陽明良知學述評〉,《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9,頁68-84。
    錢穆,〈說良知四句教與三教合一〉,《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頁124-152。
    錢穆,〈略論王學流變〉,《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頁153-166。
    錢穆,〈記公安三袁論學〉,《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頁231-244。
    錢穆,〈錢竹汀學述〉,《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八)》,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0,頁243-263。
    錢穆,〈略說乾嘉清儒思想〉,《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八)》,收入《錢賓四先生全集》第22冊,台北:聯經,1995,頁5-17。
    錢穆,〈中國文學史概觀〉,《中國文學論叢》,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頁47-64。
    錢竞,〈袁枚詩論與明清學術思想史的關係〉,《文學評論》,2001年第2期,頁59-67。
    臺靜農,〈隨園故事鈔〉,《龍坡雜文》,台北:洪範書店,1988,頁231-264。
    暴鴻昌,〈袁枚與乾嘉考據學〉,《史學月刊》1993年第1期,頁40-44、59。
    嚴壽澂,〈近代實用型儒家循吏之學:袁簡齋論治發微〉,《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7卷,第2期,1998年12月,頁113-141。

    河田悌一,〈乾嘉の士大夫と考證學:袁枚、孫星衍、戴震そして章學誠〉,《東洋史研究》,1984年3月,頁77-104。
    山下龍二,〈袁中郎論:公安派文學と陽明學派〉,《東方學》,1953年10月第7輯,頁95-104。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