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峻維
Chun Wei Yang
論文名稱: 語意網絡概念融入教育影片預告剪輯方式之探究
Investigation on the methods of educational films editing via semantic network concepts
指導教授: 廖冠智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8
中文關鍵詞: 語意網絡教育影片預告剪輯
外文關鍵詞: semantic network, educational films, notice film editing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預告片(Notice Film)之特性為短時間內傳達影片的概括內容,且引發觀者的觀看動機。其關鍵的影像內容多為剪輯師依個人主觀經驗而後製完成,文獻尚少談及預告片剪輯方法、影片內容與觀者在認知語意上的關聯。

    本研究以語意網絡(Semantic Network)概念,經文獻蒐集分析與歸納應用於教育影片預告剪輯方式的建議,嘗試以Discovery-(台灣珍寶:米)為探究主題,以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分析米影片既有的語意內容,再以實驗法蒐集激發語彙,KJ法(Kawakita Jiro Method)進行歸納語意網絡之分佈架構。初步發展出三種語意詞組的角度(米食料理、歷史脈絡、台灣精神),並各自依據語意狀況剪輯出預告影片,以實驗法與敘事訪談方法(Narrative Interview)重蒐集預告影片的激發語彙,最後再次進行KJ法之語意網絡分析,完成語意網絡地圖(Semantic Network Map),以及交互分析其呈現語意網絡的異同。

    本研究嘗試以語意網絡概念融入教育影片預告剪輯的方式,期望能提供未來教育影片製作與設計,或其他不同類型影片預告剪輯方式之參考。研究成果綜整如下:

    一、教育影片語意剪輯前進行內容分析有益於預告片整體建構之歷程。
    二、教育預告剪輯片呈現出「客觀語意聯想之導向目的」的敘事蒙太奇表現方式。
    三、教育影片與預告剪輯片之激發語意,與對應關鍵畫面比較結果的相接近。
    四、以進行語意網絡融入教育影片預告剪輯經驗方法上之建議。


    Abstract

    The feature of ‘Notice Film’ is to summarize the film in a short time and to intrigue audience to watch it in a whole. The vital content of notice film is mostly selected by the editor based on his/her subjective experience. However, literature concerning the editing of notice film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film content and audience in terms of semantic awareness is rarely seen.

    This study i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emantic network, conducting literature review to collect, analyze, and conclude suggestions on the editing of educational notice films. It adopts Taiwan Treasure: Rice released by Discovery as the theme and applies content analysis to discover the existing semantic content of this film. Moreover, this study collects the inspired vocabularies by means of experiment method and establishes the structure of semantic network on the basis of Kawakita Jiro Method (KJ method). Initially, it develops three perspectives of semantic word groups: rice cuisine, history background, and Taiwanese spirit, editing the notice films respectively. Afterwards, this study re-collects the inspired vocabularies of notice film in the manner of experiment method and narrative interview for the semantic network analysis of KJ method again. Eventually, this study completes the semantic network map and present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semantic network in the way of transactional analysis.

    This study is aimed at integrating the concept of semantic network into the editing of educational notice film to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either future educational film production as well as design or that of other notice film types. The study results are listed as follows:

    1.Analyzing the content of educational films prior to the semantic editing is beneficial to constructing the overall process of notice film.
    2.The editing of educational notice film shows the objective semantic association in the manner of narrative montage.
    3.The inspired vocabularies of educational film and edited notice film are close to the results of correspondent key frame comparison.
    4.This study proposes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integrating semantic network into the editing of educational notice film.

    目次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IV 表次 IX 圖次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一、研究目的 4 二、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一、教育影片 5 二、語意網絡 5 三、KJ法 5 四、蒙太奇 6 五、教育預告剪輯片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一、研究範圍 7 二、研究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語意網絡 8 一、語意網絡起源 8 二、語意網絡發展 13 三、語意網絡相關研究與應用 16 四、小結 18 第二節 視覺心理 19 一、心理學的發展 19 二、視覺感知 19 三、格式塔心理學與戴爾經驗金字塔 21 四、小結 26 第三節 影片剪輯與語意 27 一、蒙太奇理論 27 二、鏡頭語意 30 三、小結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場域 34 一、教育影片實驗對象 34 二、預告剪輯片實驗對象 34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35 一、研究流程 35 二、研究架構 3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8 一、Discovery-(台灣珍寶:米)教育影片 38 二、訪談問題大綱設計 39 三、認知語意詞頻表 39 第四節 資料處理 40 第四章 影片語意網絡分析 41 第一節 教育影片之內容分析 41 一、內容分析程序概述 41 二、知識結構及播放順序交疊之分析 42 三、關鍵影像之分析 43 四、小結 43 第二節 教育影片之語意網絡分析 44 一、教育影片全程觀看受試者背景資料 44 二、逐字稿語意資料分析 45 三、建構語意詞頻總表及KJ教育影片語意網絡地圖 48 四、教育影片語意敘事表現情形及預告剪輯內容之發展方向 51 第三節 教育影片之預告剪輯設計 56 一、預告剪輯秒數 56 二、預告剪輯角度KJ語意網絡地圖 56 三、預告剪輯程序及語意權重關鍵畫面秒數分配 59 四、教育影片認知語意與預告剪輯(上下、前後)分鏡關係 74 第四節 教育影片/預告剪輯片整體語意網絡結果分析 82 一、預告剪輯片獨自觀看受試者背景資料 82 二、預告剪輯片KJ語意網絡地圖 83 三、教育影片∕預告片認知語意KJ與關鍵畫面比較 86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9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9 一、教育影片語意剪輯前進行內容分析有益於預告片整體建構之歷程 99 二、教育預告剪輯片呈現「客觀語意聯想之導向目的」的敘事蒙太奇表現方式 101 三、教育影片與預告片之激發語意,與對應畫面內容比較結果的相接近 101 四、以進行語意網絡融入教育影片預告剪輯經驗方法上之建議 102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4 一、教學現場實際應用 104 二、不同課程適用的主題教育影片預告剪輯 104 三、更廣泛多元語意資料建構 104 四、問卷量表設計 104 五、影片教學輔助 105

    一、中文文獻 106

    丁如嬋(2009)。與天使角力-我與兩位教師閱讀教育電影中教師圖像之歷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王曉璿(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季刊,第10卷,第4期,07-24頁。
    王開府(2008)。心智圖與概念模組在語文閱讀與寫作思考教學之運用。國文學報,43期。
    方同生(1977)。電影片。教育資料科學月刊,11(3),11-18頁。
    台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平台網站(2011)。2011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檢索於:http://www.taect.org/newtaect/indexmain.asp(檢索日期2011 ∕ 05 ∕ 02)。
    朱忠信(2003)。語意網絡在交易網站上的應用。中原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余民寧(2001)。線上認知診斷評量模式之研究:以國小數學科低成就學生為對象(1/2)。 國科會專案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NSC-90-2614-S-004-011)。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
    余民寧、李敦仁(2007)。學習表現的知識結構評量研究:以教育統計學學科知識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3卷,第4期。
    沈士涼(1988)。《KJ應用實務》(日本能率協會編著)。台北:超越企管顧問有限公司。
    李淑娟(2007)。以語意基礎之期刊文獻主題分群方法。國立成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邱子恆(2009)。質性研究概述與訪談法。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未出版博士,台北市。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頁。
    林姿君(2010)。運用心智圖法之漢字聯想研究;以英語母語漢語學習者為研究對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莉君 譯(2010)。《觀看的方式》(原作者:John Berger)(原著出版年:1972)。台北市:麥田出版。
    洪鼎(2005)。《設計概論通關寶典》。台北市:鼎茂。
    洪燕竹(2000)。資訊科技在教育上應用的新趨勢。嘉義興安國小。檢索於:
    http://www.haes.cy.edu.tw/cy-sa/pro/pro/p1/page1.htm(檢索日期2011 ∕ 04 ∕ 22)。
    施文玲(2007)。生活科技教育月刊,第40卷,第2期,33-35頁。
    施如齡(2007)。影片融入教學之應用策略演講。國立台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台北市。檢索於:http://ctld.ntu.edu.tw/epaper/(檢索日期2011 ∕ 07 ∕ 01)。
    施維陞(2006)。以低階視覺特徵建構一個電影類型分類器。國立清華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范宜善(2006)。影像剪輯的表面結構與深層結構。國教新知,第53卷,第4期。
    高淑清 譯 (2002)。載於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原作者:Bogdan,R.C. & Biklen, S. K. )(原著出版年:1998)。嘉義:濤石。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 譯(1996/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an interactive approach)(原作者:Maxwell, Josehp A)。台北市:心理。
    奚浩(2009)。電影美學:從日本到台灣。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台北市。檢索於:http://film2009.forums-free.com/topic-t89.html(檢索日期2012 ∕ 06∕ 01)。
    徐苔玲(2002)。影音再現與文化教學-好萊塢電影分析。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陳志銘(2009)。《創新數位學習模式與教學應用》。台北:文華出版社。
    陳學志 譯(2004)。《認知心理學》(原作者:Mark H.Ashcraft)。台北:學富文化有限公司。
    陳品秀 譯(2010)。《觀看的實踐 : 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原作者:Sturken & Cartwright)。台北市:臉譜出版。
    陳奎伯、顏思瑜 譯(2008)。《教育心理學:為行動而反思》(原作者: A.M., O'Donnell, J. K., Smith, J. Reeve)(原著出版年:2006)。台北市:雙葉書廊。
    陳博文(2005)。影像的魔術師-談剪輯。台北:2006第二屆台灣國際兒童電視影展。
    陳純真(2002)。簡論蒙太奇(上)(下)。夏潮人文電影學院。檢索於:http://www.xiachao.org/i_page.asp?repno=439(檢索日期2011 ∕ 08 ∕ 30)。
    陳昭珍(2004)。數位學習與數位圖書館。書苑季刊,56,46-59頁。
    陳李綢(1994)。學如何學策略訓練與社會工作經驗對大學生概念建構、V字思捷歷程、後設認知與學習表現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
    陳昭慶(2004)。造成促發效果的時序接近性條件。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翁巧涵(2010)。兒童識字能力對中文語意處理的影響。國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國立編譯館(1991)。《視聽教育》。台北:正中書局。
    國立教育研究院(2012)。視聽教育的意義。台北:教育資源及出版中心。檢索於:http://3d.nioerar.edu.tw/2d/av/outline/outline_0101.asp(檢索日期2012 ∕ 02 ∕ 12)。
    郭景瑜、周惠文(2006)。影音數位教材對學習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資訊科學應用期刊,第2卷,第1期。
    許琳宜(2011)。論述性影音作品研究-以地景類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莊曉君(2007)。英語卡通影片教學對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成就、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秀瑄、林瑞欽編 譯(2009)。《認知心理學》(原作者:John B.Best)。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黃詩婷(2010)。數位心智圖應用於高職英文課程字彙學習之探討。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芷琳(2007)。以語意促發技術探究高功能自閉症國中生之語意處理歷程。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居仁(2002)。語意網、詞網與知識本體:淺談未來網路上的知識運籌。佛教知識組織管理研討會,佛教圖書館館訊33期。
    黃惇勝(1995)。台灣式 KJ 法原理與技術。台北:中國生産力中心。檢索於:
    http://o2utown.org/hds001/modules/tinyd3/index.php?id=1(檢索日期2011 ∕ 10 ∕ 05)。
    童敏惠(1997)。大學圖書館視聽服務的新嘗試-以台大圖書館多媒體服務中心為例。大學圖書館,91(1),133-160頁。
    張霄亭(1993)。《視聽教育與教學媒體》。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台北:學富文化有限公司。
    張霄亭等 譯(2003)。《視覺傳播》(原作者:Paul Martin Lester)。台北:雙葉書廊。
    張明傑 譯(2008)。《視覺圖像與教學設計》(原作者:Linda,L. Lohr)。台北市:心理出版。
    張錦華 等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原作者:John Fisk)。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張容華(2009)。蒙太奇理論。檢索於 :http://potemkin.pixnet.net/blog/post/3482497-蒙太奇理論(montage-theory)--by-張容華(檢索日期2011 ∕ 11 ∕ 28)。
    張維強(2007)。發展語意感知的多媒體檢索系統。中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張慧羚(2005)。應用本體論網路分析於資訊推薦之研究。輔仁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焦雄屏 譯(2005)。《認識電影》(原作者:Giannetti,Louis D)。台北:遠流出版社。
    曾偉禎 譯(2001)。《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台北︰McGraw-hill Inc.,176-288頁。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頁。
    教育部(2001)。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檢索於:
    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about.php(檢索日期2011 ∕ 05 ∕ 25)。
    智庫百科(2011)。KJ法的概念。檢索於:http://wiki.mbalib.com/wiki/KJ法(檢索日期2011 ∕ 09 ∕ 24)。
    智庫百科(2011)。格式塔心理學。檢索於:
    http://wiki.mbalib.com/zh-tw/格式塔心理學理論(檢索日期2011 ∕ 11 ∕ 16)。
    楊孝榮(1989)。《內容分析。刊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與李亦園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809-831頁。台北市:東華。
    楊靜(2003)。圖像認知的選擇意像及其行為模式之研究-以大學生進行戳戳樂遊戲例。設計學報,第8卷,第一期, 51-63頁。
    楊棠堯(2009)。電腦輔助教學。南台科技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未出版博士,台南。檢索於:http://eshare.stut.edu.tw/EshareFile/2010_5/2010_5_f846db26.pdf(檢索日期2011 ∕ 10 ∕ 23)。
    葉鎮源(2009)。摘錄式多文件自動化摘要方法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廖述賢(2010)。《知識管理》。台灣:雙葉書廊出版社。
    廖金鳳 譯(1998)。《電影百年發展史:前半世紀》(Film history:an introduction )(原作者:Kristin Thompson, David Bordwell)(原著出版年:1994)。台北︰McGraw-hill Inc.。
    廖澺蒼 譯(2005)。《影視攝影與構圖》(原作者:Peter Ward)。台北市:五南文化事業。
    廖冠智(2010)。詩詞解讀與影像認知之語意網絡建構初探研究。第15屆中華民國設計學術研討會,南台科技大學,台南。
    維基百科(2011)。剪輯。檢索於:
    http://zh.wikipedia.org/zh-tw/剪輯(檢索日期2011 ∕ 10 ∕ 9)。
    維基百科(2011)。蒙太奇。檢索於:
    http://zh.wikipedia.org/zh-tw/蒙太奇(檢索日期2011 ∕ 10 ∕ 10)。
    維基百科(2012)。心智圖。檢索於 :
    http://zh.wikipedia.org/zh-tw/心智圖(檢索日期2011 ∕ 11 ∕ 2)。
    鄭麗玉(2006)。《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鄭麗玉(1993)。《認知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鄭昭明(2001)。《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桂冠。
    鄭惠珍(2004)。知識組織方法探討-從人工智慧、認知心理學、語言學與圖書館學角度論之。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第30卷,第2期。
    鄭致弘(2004)。敘事理論在廣告設計領域之應用與探討-以商業廣告影片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鄭勝丰(2008)。運用語意網與購物代理人於唱片的價格評估與購物最短路徑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謝采燕(2009)。應用語意網於數位式學習之流程規劃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劉福增 譯(2000)。《語意學新論》(原作者:John Lyons)。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黎煒 譯(2000)。《格式塔心理學原理(上)》(原作者:庫爾特‧考夫卡)(原著出版年:1935 年)。台北:昭明出版社。
    蔡碩穎、黃珮琇(2011)知識外移下的創造力發展。資優教育季刊,第118期,25-31頁。
    蔣旻勳(2003)。攝影影像在視覺藝術中的運用。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蕭崇仁(2003)。以視覺心理學探討氣韻生動意涵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瞿錦春、張芬芬 譯(2006)。《視覺心理學》(原作者:Richard L. Gregory)。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羅世宏、蔡欣怡、薛丹琦合 譯(2008)。《質性資料分析 : 文本、影像與聲音》(原作者:Bauer, Martin W. and George Gaskell)(原著出版年:2000)。台北市:五南。
    羅引宏(2009)。學習策略:串連法記憶術。創刊號學報。

    二、英文文獻 111

    Atkinson,R.C., & Shiffrin, R. M.(1968). Human memory:A proposed system and its control processes. In K. W. Spence & J. T. Spence(Eds.),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Advances in Research and Theory, New York:Academic Press.
    Bowers, J.W.(1970).Content analysis. In P.Emment and W.Brooks(eds.), Methods of Research In Communication, Boston:Hougton Miffinco Press.
    Berelson,B.(1952).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New York:Free Press.
    Budd, R.W.,Thorp R.K., & Donohew,L.(1976).Content Analysis of Communication, New York:The Macmillan Co.
    Biber,D.(1993).Representativeness in corpus design.Literary and Linguistic Computing, 8(4), 243-257.
    Collins,A.M. , & M.R. Quillian.(1969).Retrieval time from semantic memory .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2): 240-248.
    Holsti, O.R(1969).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Humanities.Reading,Mass:Addison-Wesley.
    Kawakita, J.(1986). The KJ Method:Seeking Order Out of Chaos. Tokyo:Chuo Koron sha. in Japanese.
    Lang, A. (2000). The limited capacity model of mediated message processing.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0(1), 46-70.
    Manning, P.K.&B.Cullum-Swan(1994).Narrative, Content, and Semiotic Analysis. p p. 464-477 In N.K. Denzin and Y. S. Lincoln (eds) Handbook 01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 and Oaks: Sage.
    Ohiwa, H. Kawai, K. & Koyama, M.(1990).Idea processor and the KJ method.Journal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13, 44-48.
    O'Donnell, A., Reeve, J., & Smith, J. (2008).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flection for Action. 2ed ed. Hoboken: Wiley.
    Paivio, A.(1986). Mental Representations: A Dual Coding Approach. Oxford,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Quillian, M.R.(1968). Semantic Memory, in M. Minsky (ed.), Semant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p 227-270, MIT Press;reprinted in Collins & Smith (eds.), Readings in Cognitive Science, section 2.1
    Rumelhart, D. E., & Norman, D. A.(1985). Re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 In A.M.Aitkenhead, & J. M. Slack(Eds.), Issues in cognitive modeling(pp. 15-62). 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Sternber﹐R.J.(1999).Handbook of Creativity.NY:Cambridge.
    Scupin, R.(1997)The KJ method: a technique for analyzing data derived from Japanese Ethnology. Human Organization, 56, 233-237.
    Waugh, N. C., & Norman, D. A.(1965). Primary memory. Psychological Review, 72,89–104.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