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阿丹
論文名稱: 一個國小校長推展學校輔導工作之實踐研究
指導教授: 劉淑瀅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學生輔導學校輔導文化學校輔導機制
外文關鍵詞: school guidance, school guidance culture, school guidance system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場域為國小18班之編制規模,研究者為解決教育現場的困境,以行動研究方式,推展學校輔導工作,強化全校教師發揮輔導功能、營造學校輔導文化。
    研究者是影響教師全面參與,營造校園輔導文化的關鍵人物。經歷二年十個月的日子,在實務現場的覺察,並擬定實施策略,展開行動方案,透過自我觀察省思與教師、學生談話回饋,推展學校本位模式的輔導機制。
    以研究者自我敘說方式,就研究歷程的所看、所聽、所想,以及行動與省思,將場域的實踐忠實呈現,改善教育現場的現況,並提供個人反思的機會,試圖發揮自我在教育場域的價值。
    學校輔導機制的建置與運作,依學校規模有所差異並符合學生輔導新體制之精神,
    敏覺場域、落實運作、引導家長為重要關鍵;而改變的衝擊、行政制度的限制以及家長的觀念、家庭、學生的因素是主要的影響條件。學校輔導文化的型塑,校長釐清現狀易於凝聚共識,引導並以身作則易發揮影響力。輔導動能源自愛與關懷的行動,校長、行政兼任老師、導師都能發揮功能,看到孩子的需要、生活內涵就是輔導、團隊和專業的力量大。
    因應社會變遷學生輔導需求層面複雜,透過學校輔導法的立法或學校輔導人力的支援,發揮整合的力量、強化發展性的輔導,全面提升並以具專業輔導知能教師發揮學校輔導功能。


    This research presents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the school guidance program in a primary school with a total of eighteen classes. To make up the lack of the guidance system, the author who is also the principal of the school played the key role of designing and promoting the school guidance program in which all the teachers’ capacity was enhanced and the positive culture of the school guidance was created. The author took 34 months to set up and carry out this school-oriented guidance program on the basis of the results of her observations, interviews with the students and the colleague teachers, self-examinations and reflection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stated below: (1)The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school environment, resolve to practice and the parents’ involvement were three essentials for the promoter to run the guidance program effectively. (2) The efficiency of the program would be deducted by the teachers’ reluctance to change, the limitations of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the parents’ indifferent responses and the students’ passive cooperation. (3)That the promoter took actions in person as a leader would help all the participants form a consensus on this program. (4) All the schoolteachers’ love and care to the students in need motivate the program while teamwork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help the program achieve a better result. (5) The school guidance system would become more and more complicated due to the change of our society. Only to legislate for the school guidance system and develop professional personnel can the school guidance system be implemented more successfull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名詞詮釋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國民小學學校輔導工作的內涵與現況………………………………5 第二節 國小校長、老師落實輔導工作的角色與功能 ……………………12 第三節 國民小學輔導之相關研究 …………………………………………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場域和人員…………………………………………………..29 第二節 研究流程….………………………………………………………..34 第三節 研究的信實度與倫理……………………...................38 第四章 研究歷程與省思 第一節 建置學校輔導機制的歷程與影響……………………………..39 第二節 營造學校輔導文化的策略與成效………………67 第三節 省思與成長……………………………………………………………9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11 第二節 建議與限制 ……………………………………………….....116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121 二、英文部……………………………………………………………………..125 附錄: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澤瑜(2004)。台南市國民小學推展「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佩怡(2005)。師者新銓-如何成為幫助學生成長的良師益友。教師天地,138,21-24。
    李美瑩(2002)。社會技巧訓練團體對國小被拒兒童的輔導效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美娟(2001)。國小學童對輔導需求之調查研究-以高年級為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李蜚鴻(1996)。輔導教育猶待輔導。教育資料文摘,37(4),21-30。
    吳芝儀((2005)。我國中小學校輔導與諮商工作的現況與挑戰。教育研究月刊,6,23-40。
    吳芝儀、李奉儒(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武典(1987)。散播愛的種子— 談輔導的理念與方法。張老師出版社。
    吳武典(1990)。輔導原理。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吳錫鑫(2003)。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方案試辦學校輔導文化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明清(1998)。學校教育改革的趨勢與課題。教育資料與研究,22,1-7。
    吳清山、賴協志(2006)。國民中小學學校創新經營成效、阻力與因應途徑之研究。教育研究月刊,141,58-60。
    宋湘玲、林幸台、鄭熙彥(1996)。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務。高雄:復文。
    余麗華(2007)。從心開始 愛無止境~教育部95年度友善校園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成果專輯,9-11。
    林正義(2007)。從心開始 愛無止境~教育部95年度友善校園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成果專輯,12。
    林家興(2002)。評「入學適應不良兒童之輔導」 一文並兼論導師的輔導角色與功能。
    學生輔導83期,104-108。
    林美珠(2000)。國小輔導工作實施之現況、需要與困境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8,
    51-76頁。
    林清文(2005)。談當代教育改革運動的影響與因應。學生輔導98,80-91。
    林瑞吉(1998)。國小輔導工作的規劃與實施。諮商與輔導,145,38-41。
    林建平(2001)。兒童輔導與諮商。台北:五南。
    邱小萍(1998)。國小級任教師輔導能力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胡坤璸(1993)。輔導心,輔導情-國小輔導工作理念與實務。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洪玉卿(2004)。導師帶班的難與能-我對班級輔導工作複雜性的反省探究。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紀杏姿(2005)。建設性思考之班級輔導課程增進國小學童挫折容忍力之研究。花蓮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唐淑華(2004)。情意教學故事討論取向。台北市:心理。
    張習文、陳舜傑、蔣碧珠、陳豐信、楊琇瑢(1991)。國小級任教師在輔導工作上角色之探討及展望。教育資料文摘,27(3),120-131。
    張惟亮(2003)。人際關係之班級輔導活動實施效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進上(2005)。輔導活動教學心得。國教之友56卷。57-64。
    陳李綢(民84)。一般專任教師的輔導知能訓練。學生輔導,41,30-33。
    陳瑞成(1997)。國小輔導主任角色期望、角色壓力與角色踐行之相關研究。高雄
    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許雪芳(2003)性別平等班級輔導方案對國小五年級學生之性別角色態度及兩性相處行為影響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莫惠玲(2002)。理情團體輔導對單親兒童自我概念輔導效果之研究。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月霞(1991)。兒童輔導與諮商-理論與技術。台北:桂冠。
    黃慧琦(1999)。國民小學導師輔導角色之調查研究。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馮富觀(1997)。國中.國小.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高雄:復文。
    楊文貴(1998)。別讓輔導太「專業」,三合一輔導新制中,誰是那個「一」?國立
    臺北師範學院實習輔導處編,地方教育輔導叢書:增能與尊重─「邁向教訓輔三合一的境界」。15-35。台北市: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廖鳳池、王文秀、田秀蘭著(1998)。兒童輔導原理。台北:心理。
    廖鳳池(1999)。班級輔導活動的教學模式。學生輔導,64,36-47。
    劉妍均(2006)。社交技巧訓練方案運用在國小班級輔導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劉焜輝(1991)。學校輔導工作的「結」與「解」。中國輔導學會編著,邁向二十
    一世紀輔導工作新紀元,335-355。台北:心理出版社。
    劉焜輝(1997)。輔導原理與實務。台北:三民。
    劉焜輝(2000)。假相?真相?--讓輔導工作回到原點。諮商與輔導,179。
    劉焜輝(2001)。輔導線上第三集,91-94。台北:天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鄭安伶(2002)。國小教師對學校輔導工作及學生輔導觀點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 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鄭進丁(2003)。教訓輔三合一之理論與實踐。高雄:高雄市教育局。
    鄭崇趁 (2000a)。經營一個具有輔導文化的學校-教訓輔三合一方案的時代任務。學
    生輔導通訊,70期,4-11。
    鄭崇趁 (2000b)。教訓輔三合一的主要精神與實施策略。學生輔導通訊,66 期,14-25。
    蔡培村 (2001)。教訓輔三合一的理論基礎。教師天地,110 期,6-16 。
    歐用生(1994)。提升教師行動研究能力。研習資訊,11:2,1-6。
    謝明燕(2004)。築夣踏實-一位國小校長領導課程重建的行動研究。台北師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蕭明輝(2000)。國小級任導師的輔導角色。諮商與輔導,175。
    蕭美珍 (1999)。花蓮縣國小教師輔導關注之研究;探討不同個人因素與情境因素的教師輔導關注情形。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韓瑞霞 (2001)。國民小學教師對「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認知與實施成效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顧忠華 (2005)。由社會變遷看友善校園的實踐。學生輔導季刊98,42-55。
    Thomas R. Hoerr 著 陳佩正譯(2007)。多元智慧與共同領導。台北:心理。
    班哈德.畢搏著 楊夢茹譯(2007)。有紀律的孩子更優秀。台北:先覺。
    Howard Gardner著 陳正芬譯(2007)。決勝未來的五種能力。台北:聯經。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市:行政院。
    教育部(1997)。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實驗方
    案台(87)訓(三)字第八七O 九一六四O 號函。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教育法、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7)。學校實施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須知。教育部台訓(一)
    字第0960093909號函。台北市:教育部。

    二、英文部分
    Bailey W. R., Deery, N. K., Gehrke, M., Perry, N. , Whitledge,J.(1989 ). Issues in elementary school counseling: discussion with 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 leaders. Elementary School Guidance & Counseling, 24 , pp. 4-13.
    Bell D. , Ritchie, R.(1999). Towards effective subject leadership in the
    primary school. USA:Open University Press. Hui,Eadaoin K.P. (1998). Guidance in Hong Kong schools :Students’ and teachers’ beliefs.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Counseling, Aug98, Vol.26, Issue 3, pp. 435-449.
    Christiansen J. (1997). Helping teachers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at risk for school failure. Elementary School Guidance & Counseling, 31, pp. 204-210.
    Geary W.T.(1998).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San Diego,CA,April.13-17.1998. Country of Publication: U.S.: Hawaii.
    Gerler E.R. , Ciechalski,J.C. , Parker,L.D.(1990). Elementary school counseling: In a changing world. Alexandria,VA: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
    Greler E.R.(1989). The past,present,and future of elementary school counseling. Elementary School Guidance and Counseling,24,P.98.
    Hui Eadaoin.K.P.(1998). Guidance in Hong Kong schools:Students’and teachers’beliefs.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Counselling,Aug98,Vol.26,lssue 3,
    p435-449.
    Kottler J.A. , Kottler,E.(1993).The Teacher as counselor. Newbury Park,Calif.:Corwin Press.
    Ligon M.G,.Mcdaniel S.W.(1970). The teacher’s role in counseling.
    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
    Omizo M. M., Omizo, S. A., & Suzuki, L. A. (1988). Children and stress: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stressors and symptoms. The School Counselor, 35(4), pp. 267-274.
    Schlossberg S.M. , Morris,J.D. , Lieberman,M.G. (2001 ) .The effects of a counselor-led guidance intervention on students’ behaviors and attitudes.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4, 3, pp.156-164.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