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若蘭
Chen Jo Lan
論文名稱: 張元幹、張孝祥詞之比較
Comparison of Ci by Zhang Yuangan and Zhang Xiaoxiang
指導教授: 黃雅莉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45
中文關鍵詞: 南宋詞南渡詞壇豪放詞張元幹張孝祥愛國詞人
外文關鍵詞: Southern Song ci, ci world after southern movement, Vigorous and Unconstrained ci, Zhang Yuangan, Zhang Xiaoxiang, patriotic ci poet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自蘇軾「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婉轉之度」將柔媚綺艷的婉約詞風重整形塑,轉而以豪放鞺鞳的豪曠形態呈顯後,豪放一派「以詩為詞」的「言志」之作即在靖康血難的牽動下漸次襲染南渡後的詞壇,與傳統承載創作主體相思情蘊的婉約詞方駕齊驅,兩相並轡於詞壇之上,形成詞體文學一剛一柔、言志與本色共存的現象。
    而張元幹與張孝祥,正是承繼蘇軾豪曠氣韻,為南宋豪放詞風之脈得以奔騰澎湃、縱情奔流的開啟水閘者。二張在豪放之作上的恣肆拓展,銜接了蘇、辛間約莫七十年的時空隔阻,縱使其間婉約之風名家輩出,但二張豐沛的創作量與憤激的使命感,銜接了蘇軾與辛棄疾之間一脈相承的創作路線。本文主要通過二張詞作的審視比較,以期逐步釐析二人在詞史上的定位與價值。
    首章「緒論」:分述研究動機、研究現況、研究方法與步驟,以釐清本文的研究脈絡。
    第二章「二張詞作形成之時代背景及生平概述」:透過知其人、論其世的歷史批評法,從政治形勢、地域環境、社會風氣、詞壇概況等外緣條件,以及詞人家世背景、生平經歷及交遊狀況的剖析,歸納出創作主體生存年代及成長背景對詞作產生的潛移默化之漸變。
    第三章「二張詞作內涵之分析與比較」:次第從抒情主角之書寫轉移、創作主體心理之嬗變歷程與詞境的開拓等不同層面,逐一分析二張各類詞作的創作內涵。
    第四章「二張詞作中含蘊之創作意識」:從二張的詞體創作出發,藉由文本閱讀解析的過程,發掘二張的情感面向,進而體會其人格形象與生命意識,並透過創作文本的爬梳以闡發二張詞作中創作意識的展現意義與價值。
    第五章「二張詞作藝術手法之分析與比較」:以結構、意象兩大面向為探析主軸,逐步探究二張詞作的藝術特色。
    第六章「二張詞作創作風格之分析與比較」:在探索、比較的過程中,以見二張創作風格的異同。
    第七章「結論」:為二張詞史定位後,撮述各章重點,以歸結筆者對二張詞的探究心得。
    通過全文探討得以確定,二張除了在豪放氣格的傳承上展現出高度相似性外,源於傳統婉約詞作軌範的濡染,《蘆川詞》與《于湖詞》中亦可見大量婉約詞作的存在。在創作內涵的呈顯、主體意識的開拓、藝術技法的鎔鑄與作品的外顯風格展現上,皆呈現著二人同中有異、異中含同的創作特質。由此亦可見,二張在詞史上的地位,實居於蘇軾與辛棄疾豪放詞一脈「承上啟下」的橋樑樞紐。


    Abstract

    Since Su Shi “washed away the forms of finery and fragrance, liberated [poetry] from the binds of restraint,” and reformed the soft and glamorous Delicately Restrained ci style, and turned to using the wilder forms of Vigorous and Unconstrained, the school of Vigorous and Unconstrained “used poetry as ci” to “state their ambitions,” this style infected the world of ci after the Song court moved south after the Jingkang Incident. This style shared the world of ci along with the traditional Delicately Restrained ci style with lingering emotions. In this way, ci literature with a hard and a soft style, with statement of ambition and real color coexisted at the same time.
    Zhang Yuangan and Zhang Xiaoxiang inherited Su Shi’s unconstrained airs, and opened the floodgates of Southern Song’s wild and free Vigorous and Unconstrained ci style. Liberation as a part of the Vigorous and Unconstrained style by the Zhangs connected the seventy years between Su and Xin. Even though between them there were many famous Delicately Restrained poets, the prolific production and angst in the sense of mission of the Zhangs connected the direct link between the creative paths of Su Shi and Xin Qiji. This article primarily assesses ci works by the Zhangs to gradually clarify their orientation and value in the history of ci poetry.
    Chapter 1 “Introduction”: explains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state of research,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steps,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research context of this paper.
    Chapter 2 “Temporal background and lives in formation of ci by the Zhangs”: through the historical criticism method through knowledge of the person and consideration of the times, exterior conditions such as the political context, regional environment, social atmosphere, and conditions of the ci world, as well as the exploration of ci poet family backgrounds, life experiences, and relationships in order to summarize the gradual changes caused to the poetry of the creative entities by their time and developmental backgrounds.
    Chapter 3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content of poetry by the Zhangs”: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from the writing transfer of the emotive protagonist and creative entity psychology as well as opening of ci imagery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creative content of various ci works by the Zhangs.
    Chapter 4 “The creative consciousness in poetry by the Zhangs”: this chapter begins with the ci form used by the Zhangs, and through the process of textual reading and interpretation, the emotional aspects of the Zhangs are explored. In turn, their personality images and life consciousness are understood. The creative texts are read to accentuate the meaning and value expressed in ci by the Zhangs in their creative consciousness.
    Chapter 5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methods in poetic arts by the Zhangs”: the two major aspects of structure and image are the main axes of exploration, gradually used to consider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ci poetry by the Zhangs.
    Chapter 6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ci poetic styles of the Zhangs”: the process of exploration and comparison is used to discus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creative styles of the Zhangs.
    Chapter 7 “Conclusion”: after orienting the ci history of the Zhangs, the main points of chapters are summarized to conclude the author’s reflections after exploring ci by the Zhangs.
    Through evaluation of the whole paper, it is ascertained that other than a high degree of similarity in inheriting the Vigorous and Unconstrained style, the Zhangs were 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regulations of Delicately Restrained poetic works, and in <Luchuan Ci> and <Yuhu Ci> they also demonstrate the existence of many Delicately Restrained poetic works. In terms of accentuation of creative content, broadening of subjectivity, refinement of artistic technique, and external style of works, the two poets showed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ir creative characteristics. This also shows that the status of the Zhangs in the history of ci is located at a key point between Su Shi and Xin Qiji’s Vigorous and Unconstrained ci as connecting both poets directly.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探討…………………………………………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10 第二章 二張詞作形成之時代背景及生平概述……14 第一節 時代背景…………………………………………14 一、政治背景……………………………………………………15 二、地域環境……………………………………………………23 三、社會風氣……………………………………………………27 第二節 詞壇概況………………………………………36 一、北宋詞壇的嬗變與影響……………………………………36 二、南渡後詞壇的承繼與開展…………………………………40 第三節 二張生平概述…………………………………43 一、家世背景……………………………………………………44 二、生平際遇……………………………………………………48 三、交遊狀況……………………………………………………54 第三章 二張詞作內涵之分析與比較………………57 第一節 抒情主角之書寫轉移…………………………59 一、張元幹—從抒情主角的仿寫代言到創作主體自我意識的呈 現……………………………………………………61 二、張孝祥—創作者自我意識的展現與內在思維的深 化……………………………………………………68 第二節 二張詞創作心理之嬗變歷程…………………76 一、北宋詞人的創作心理分析………………………………78 二、張元幹創作心理之嬗變歷程……………………………87 三、張孝祥創作心理之嬗變歷程……………………………93 第三節 詞境之異變……………………………………99 一、張元幹─從閨房之景到多元化的詞境開展……………101 二、張孝祥─多為生活場閾與自然物景的融通構築………106 第四節 二張詞作內涵之異與同………………………113 一、抒情主角書寫之異同……………………………………114 二、創作心理嬗變歷程之異同………………………………116 三、詞境異變之異同…………………………………………117 第四章 二張詞作中含蘊之創作意識……………120 第一節 憂患意識的展現………………………………122 一、《蘆川詞》中的家國之憂與人生之患…………………122 二、《于湖詞》從謳歌北伐到歸國夢碎的憂患之思…………129 第二節 時空意識到生命意識的觸發…………………135 一、《蘆川詞》中的時空意識觸發生命飄零之悲…………136 二、《于湖詞》中的生命意識觸發人生無常之慨……………146 第三節 隱逸意識的表述………………………………172 一、《蘆川詞》中的隱逸意識………………………………172 二、《于湖詞》中的隱逸意識…………………………………184 第四節 二張主體意識之異與同………………………193 一、憂患意識的異與同………………………………………194 二、時空意識所觸發之生命意識的異與同…………………198 三、隱逸意識的異與同………………………………………202 第五章 二張詞藝術特色之分析比較……………206 第一節 結構的鋪陳……………………………………207 一、蘆川詞作的結構特色……………………………………209 二、于湖詞的結構特色………………………………………227 第二節 意象的營構……………………………………237 一、蘆川詞呈顯的意象類型及美學內涵……………………238 二、于湖詞呈顯的意象類型及美學內涵……………………253 第三節 二張詞藝術特色之異同………………………272 一、結構鋪排的異與同………………………………………272 二、意象運用的異與同………………………………………273 第六章 二張詞創作風格之分析比較……………278 第一節 張元幹詞的創作風格…………………………279 一、悲壯雄渾的愛國之作……………………………………279 二、柔媚婉麗的抒情之詞……………………………………281 三、清麗秀雅的寫景詞作……………………………………283 四、沉鬱蒼涼與閑逸超曠並存的隱逸風韻…………………285 第二節 張孝祥詞的創作風格…………………………288 一、雄渾激越與沉鬱悲抑交織的愛國之作…………………289 二、深婉清麗與緜麗蕃艷並轡的抒情之語…………………293 三、清新淡雅的寫景之詞……………………………………296 四、豪雄放曠的曠達之風……………………………………298 第三節 二張詞風之異與同…………………………300 一、二張詞風的相同點………………………………………301 二、二張詞風的迥異之處……………………………………302 第七章 結論……………………………………306 第一節 二張詞作的比較與差異………………………306 第二節 二張詞創作的詞史意義………………………313 一、二張對蘇軾豪放詞風的繼承……………………………315 二、二張對辛派豪放之作的濡染……………………………320 參考及引用書目……………………………………327

    參考及引用書目
    壹、書籍
    一、二張詞別集
    《蘆川詞一卷》,清‧紀昀等編撰,摘錄自《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于湖居士文集》,摘錄自《四部叢刊初編集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于湖居士文集‧序〉,謝堯仁,摘錄自《四部叢刊初編集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于湖居士文集》,張孝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于湖集》,宋‧張孝祥,摘錄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140》,臺北:臺灣商
    務印書館,1983年。
    《蘆川歸來集》,宋‧張元幹撰,摘錄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136》,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蘆川詞》,宋‧張元幹著,曹濟平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張孝祥詞箋校》,宋‧張孝祥撰,宛敏灝箋校,合肥:黃山書社,1993年。
    二、詞作叢刻、全集、選集
    《宋六十名家詞》,毛晉編,四部備要本,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中興以來絕妙詞選》黃昇,,摘錄自《叢書集成三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1年。
    《全宋詞》,唐圭璋編,臺南:平平出版社,1975年。
    《詞選》,胡適選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唐宋詞選注》,張夢機,張子良同編,臺北:華正書局,1978年。
    《花間集》〈序〉,歐陽炯,五代‧趙崇祚編,今人蕭繼宗評點校注,臺北:臺灣
    學生書局,1981年。
    《絕妙好詞箋》,宋‧周密編,清‧查為仁,厲鶚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唐宋詞欣賞》,夏承燾撰,臺北:文津出版社,1983年。
    《宋詞舉》,陳匪石編著,臺北:正中書局,1983年。
    《宋詞選》,胡雲翼選注,香港:中華書局,1986年。
    《宋詞三百首鑑賞》,楊海明著,高雄: 麗文文化公司,1995年。
    《全宋詞》,唐圭璋編纂,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詞綜》,清‧朱彝尊,汪森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唐宋名家詞選》,龍沐勛編選;卓清芬注說,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宋詞賞析》,沈祖棻著,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三、詞話、詩話
    《苕溪漁隱叢話》,胡仔著,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
    《滄浪詩話》嚴羽著,郭紹虞校譯,臺北: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
    《詞林紀事》,張宗橚輯,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宋詩紀事》,清‧厲鶚輯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避暑錄話》,宋‧葉夢得撰,摘錄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63》,臺北:臺灣
    商務印書館,1983年。
    《詞則》,陳廷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雞肋編》,宋‧莊綽撰,摘錄自《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年。
    《夢粱錄》,宋‧吳自牧撰,摘錄自《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年。
    《詞話叢編》,唐圭璋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2005年重印)
    其中,本文參考之諸家如下:
    《古今詞話》 宋•楊湜撰
    《碧雞漫志》 宋•王灼撰 
    《能改齋詞話》 宋•吳曾撰 
    《苕溪漁隱詞話》 宋•胡仔撰 
    《詞源》 宋•張炎撰 
    《樂府指迷》 宋•沈義父撰 
    《詞品》 明•楊慎撰 
    《古今詞話》 清•沈雄撰
    《歷代詞話》 清•王奕清等撰 
    《雨村詞話》 清•李調元撰 
    《西圃詞說》 清.田同之撰 
    《詞綜偶評》 清•許昂霄撰 
    《張惠言論詞》 清.張惠言 
    《皺水軒詞筌》 清‧賀裳撰
    《介存齋論詞雜著》 清•周濟撰  
    《詞苑萃編》 清•馮金伯輯 
    《雙硯齋詞話》 清.鄧廷楨撰
    《蓼園詞評》 清•黃氏撰 
    《蒿庵論詞》 清•馮煦撰 
    《詞說》  清‧蔣兆蘭撰
    《詞概》 清•劉熙載撰  
    《銅鼓書堂詞話》 清‧查禮 
    《白雨齋詞話》 清•陳廷焯撰
    《樂府餘論》 清‧宋翔鳳撰
    《論詞隨筆》 清•沈祥龍撰  
    《詞徵》 清•張德瀛撰 
    《人間詞話》 王國維撰 
    《蕙風詞話》 況周頤撰
    《臥廬詞話》 周曾錦撰
    《聲摯》 陳匪石撰
    《唐宋詞集序跋匯編》,金啟華等編,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年。
    《宋代詞學資料匯編》,張惠民編,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1993年。《唐宋詞話》,王仲厚著,哈爾濱 :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1994年。
    《人間詞話新注》,王國維撰,滕咸惠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人間詞話》,王國維著,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
    《艇齋詩話》,宋‧曾季貍,摘錄自《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四、年譜、紀事
    《唐宋詞人年譜》,夏承燾著,上海:中華書局,1961年。
    《張元幹年譜》,王兆鵬編著,南京:南京出版社,1989年。
    《張孝祥研究》,黃珮玉著,香港:三聯書店,1993年。
    《張孝祥年譜》,韓酉山編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
    《張孝祥于湖先生年譜》,辛更儒編著,臺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
    《唐宋詞彙評‧兩宋卷》,吳熊和主編,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
    《張孝祥資料彙編》,宛新彬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兩宋詞人叢考》,王兆鵬、王可喜、方星移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五、其他史學類專著
    《宋史》,元‧脫脫等撰,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三國志》,陳壽,摘錄自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三國志》,臺北:臺灣
    商務印書館,1968年。
    《大宋宣和遺事》,宋‧王洛川校正重刊,黎烈文標點,摘錄自《國學基本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宋史紀事本末》,明‧陳邦瞻編,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宋史》,方豪,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79年。
    《宋論》,王夫之,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宋‧李心傳撰,日本京都市:中文出版社,1983年。
    《東京夢華錄》,宋‧孟元老撰,摘錄自《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985年。
    《武林舊事》,宋‧周密撰,摘錄自《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985年。
    《三朝北盟會編》,宋‧徐夢莘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錢賓四先生全集》28冊《國史大綱》,錢穆著,臺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
    《續資治通鑑長編》,宋‧李燾撰,上海師大古籍整理研究所,華東師大古籍整
    理研究所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六、詩文集、詩文評
    《端明集》,蔡襄,摘錄自《四庫全書珍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藥地炮庄》,方以智,臺北:廣文書局,1975年。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藝文列印書館,1977年。
    《毛詩‧序》,摘錄自《中國歷代文論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0年。
    〈送孟東野序〉,唐‧韓愈,摘錄自《中國歷代文論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0
    年。
    《渭南文集》,宋‧陸游撰,明毛晉輯,摘錄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163》,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文忠集》,宋‧周必大,摘錄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147》,臺北:臺灣商
    務印書館,1983年。
    《晦庵集》,宋‧朱熹,摘錄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145》,臺北:臺灣商務
    印書館,1983年。
    〈雜詩〉,曹植,摘錄自《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魏詩》,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三子詩選序〉,陳子龍,摘錄自《陳子龍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鶴林玉露》,羅大經,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文心雕龍注釋》,周振甫注 ,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艮嶽記〉,宋‧張淏撰,摘錄自《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年。
    《玉照新志》,王明清,摘錄自《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年。
    《避暑漫抄》,陸游,摘錄自《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尸子》,周‧尸佼注,摘錄自《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年。
    《莊子》,莊周,摘錄自《叢書集成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詩品》,鍾嶸,台北:金楓出版社,1986年。
    《蘇軾文集》,蘇軾,孔凡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文賦〉,陸機,摘錄自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昭明文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四朝聞見錄》,清‧葉紹翁,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曝書亭集》,朱彝尊,台北:世界書局,1989年。
    《李白詩歌鑒賞》,霍松林、尚永亮選析,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
    《中國山水文學研究》,章尚正著,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
    《梁溪先生文集》,宋‧李綱,摘錄自《宋集珍本叢刊》,北京:四川大學古籍整
    理研究所,2004年。
    〈沙溪六一先生祠堂記〉,楊萬里著,摘錄自《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
    2004年。
    《新譯世說新語》,劉正浩等注譯,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
    七、詞學理論
    《詩詞散論》,繆鉞著,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53年。
    《詞學通論》,吳梅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宋詞通論》,薛礪若,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2年。
    《宋詞散論》,詹安泰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年。
    《詞論》,劉永濟撰,臺北:源流文化出版社,1982年。
    《詩詞論叢》,金啟華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
    《歷代詞論新編》,龔兆吉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4年。
    《唐宋詞論叢》,夏承燾著,香港:中華書局,1985年。
    《唐宋詞通論》,吳熊和著,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詞學考詮》,林玫儀著,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詞學》,張正體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五版。
    《宋詞研究之路》,劉揚忠著,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
    《詞學綜論》,馬興榮著,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詞學論薈》,趙為民、程郁綴選輯,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89年。
    《宋詞研究》,胡雲翼著,臺南:大行出版社,1990年。
    《詞學理論綜考》,梁榮基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詞筌》增訂版,余恆毅,台北:正中書局,1991年。
    《群體的選擇─唐宋人選詞與詞選通論》,蕭鵬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唐宋五十名家詞論》,陳如江著,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2年。
    《唐宋詞十七講》,葉嘉瑩著,臺北:桂冠圖書出版,1992年。
    《宋詞概論》,謝桃坊著,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2年。
    《花落蓮成─詞學瑣論》,李若鶯著,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2年。
    《靈谿詞說》繆鉞,葉嘉瑩合著,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詞話學》,朱崇才著,臺北 : 文津出版社,1994年。
    《詞話十論》,劉慶雲著,臺北:祺齡文化出版社,1995年。
    《唐宋詞鑑賞通論》,李若鶯編著,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6年。
    《龍榆生詞學論文集》,龍榆生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詹安泰詞學論集》,詹安泰著;詹伯慧編,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7年。
    《繆鉞說詞》,繆鉞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宋詞研究述略》,崔海正著,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詩詞新論》,陳滿銘著,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
    《吳熊和詞學論集》,吳熊和著,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
    《詞學新詮》,葉嘉瑩著,臺北:桂冠圖書出版,2000年。
    《唐宋詞名家論集》,葉嘉瑩著,臺北:桂冠圖書出版,2000年。
    《迦陵說詞講稿》,葉嘉瑩著,臺北:桂冠圖書出版,2000年。
    《迦陵論詞叢稿》,葉嘉瑩著,臺北:桂冠圖書出版,2000年。
    《宋詞的時空觀》,黎活仁等主編,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
    《詞學論叢》,唐圭璋著,臺北:鼎文書局,2001年。
    《倚聲學(詞學十講)》,龍榆生著,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黃文吉詞學論集》,黃文吉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宋詞詮釋學論稿》,李劍亮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詞論》,劉永濟著,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詞學辨》,謝桃坊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南宋名家詞選講》,葉嘉瑩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詞學研究方法十講》,王兆鵬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唐詩宋詞研究》,冷成金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想像的投射﹝文藝接受美學探索﹞》,林明昌著,臺北:唐山出版社,2009年。
    《讀詞常識》,夏承燾、吳熊和著,北京:中華書局,2009(重印)。
    《宋詞二十講》,夏承燾等著;彭國忠選編,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年。
    《詞學概說》,吳丈蜀著,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詞學概論》,宛敏灝著,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八、詞史、文學史
    《中國文學發展史》,劉大杰著,臺北:華正書局,1977年。
    《中國文學講話(七)兩宋文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6年。
    《中國文學發達史》,劉大杰,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印行,1987年。
    《中國詩歌流變史》,李曰剛著,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詞曲史》,王易著,臺北:廣文書局,1988年。
    《詞史》,黃拔荊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
    《唐宋詞史稿》,蕭世杰著,武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南宋詞史》,陶爾夫、劉敬圻合著,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中國詞學史》,謝桃坊著,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中國詞學批評史》,方智范等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唐宋詞史》,楊海明著,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唐宋詞流變》,木齋著,北京:京華出版社,1997年。
    《宋代文學思潮》,霍然著,長春:長春出版社,1997年。
    《兩宋文學史》,程千帆、吳新雷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中國古代詩詞曲史》,陳玉剛著,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8年。
    《唐宋詞流派史》,劉揚忠,福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唐宋詞史論》,王兆鵬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兩宋詞史》,史仲文,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年。
    《南宋詞研究史稿》,崔海正主編;鄧紅梅、侯方元著,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九、詞學專著
    《宋詞互見考》,唐圭璋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宋南渡詞人研究》,黃文吉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張元幹研究》,黃珮玉著,香港:三聯書局,1986年。
    《南宋詞研究》,王偉勇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唐宋詞風格論》,楊海明著,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中國詞學的現代觀》,葉嘉瑩著,臺北: 大安出版社,1988年。
    《王國維詞論研究》,葉程義著,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宋南渡詞人群體研究》,王兆鵬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詞的藝術世界》,錢鴻瑛著,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
    《張元幹詞研究》,曹濟平著,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
    《唐宋詞縱橫談》,楊海明著,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4年。
    《唐五代詞的文化關照》,劉尊明,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孫康宜著,李奭學譯,臺北:聯經出版社, 1994年。
    《宋代詞學審美理想》,張惠民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
    《詞的審美特性》,孫立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唐宋詞主題探索》,楊海明著,高雄: 麗文文化公司,1995年。
    《北宋十大詞家研究》,黃文吉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宋詞的登望意識與境界》,王隆升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唐宋詞美學》,楊海明著,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
    《唐宋詞審美觀照》,吳惠娟著,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詞林散步─唐宋詞結構分析》,陳滿銘著,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
    年。
    《宋詞雅化的發展與嬗變:以柳、周、姜、吳為探究中心》,黃雅莉著,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蘇辛詞論稿》,陳滿銘著,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詞情的饗宴》,黃雅莉著,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唐宋詞流派研究》,余傳棚著,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
    《唐宋詞美學》,鄧喬彬著,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詞與文類研究》,孫康宜著,李奭學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唐宋詞審美文化闡釋》,楊柏岭著,合肥:黃山書社,2007年。
    《詞之美感特質的形成與演進》,葉嘉瑩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唐宋詞別論》,許興寶,四川:巴蜀書社,2007年。
    《宋代詞學批評專題研究》,黃雅莉著,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宋詞研究入門》,王兆鵬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唐宋詞學闡微─文本還原與文化觀照》,彭國忠著,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
    《宋詞說宋史》,諸葛憶兵,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宋詞的文學質性研究》,許興寶,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十、學位論文
    《張孝祥詞研究》,陳宏銘,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2
    年。
    《張元幹詞研究》,林惠美,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4
    年。
    《張孝祥及其詞風》,蘇勇強,廣西:廣西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1
    年。
    《張孝祥思想及創作研究》,陳春霞,陝西:陝西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
    2003年。
    《于湖詞風格論》,張璐璐,陝西:陝西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4年。
    《張孝祥詞研究》,黎鮮,廣西:廣西師範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張元幹詩歌研究》,鐘偉蘭,福建:福建師範大學高等學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
    學位論文,2006年。
    《論張孝祥的詞》,徐暉,內蒙古: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張孝祥詞研究》,張雪晴,貴州:貴州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8年。
    《張孝祥詩歌研究》,孫延輝,四川: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十一、文學、美學、心理學及其他藝術鑑賞類
    《創作家與白日夢》,佛洛伊德,摘錄自伍蠡甫主編《現代西方文論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年。
    《文藝心理學》,朱光潛著,台北:漢京文化出版社,1984年。
    《唐宋文學論集》,王水照著,濟南:齊魯書社,1984年。
    《詩與美》,黃永武著,臺北:洪範書店,1984年。
    《中國詩歌美學》,肖馳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朱光潛美學思想研究》,閻國忠著,臺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
    《古典詩詞藝術探幽》,艾治平著,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藝境》,宗白華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學述評》,張傳開、章忠民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87
    年。
    《佛洛伊德論美文選》,張喚民,北京:知識出版社,1987年。
    《審美心理描述》,李澤厚主編,騰守堯著,臺北:漢京文化,1987 年。
    《詩的藝術》,曾敏之著,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民族審美心理學》,於賢德著,信宜:三環出版社,1989年。
    《詩歌鑑賞入門》,魏怡著,臺北:久博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修辭學》,黃慶萱,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
    《談美》,朱光潛著,臺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0年。
    《文學心理學》,魯樞元、錢谷融主編,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0年。
    《中華酒典──酒與酒文化》,侯雲章、王鴻賓,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0 年。
    《審美心理學》,楊恩寰著,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3年。
    《文學理論導讀》,Terry Eagleton原著,吳新發中譯,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
    司,1993年。
    《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王立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年。
    《中國人性論史》,徐復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童慶炳著,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
    《中國詩學》,陳慶輝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中國詩詞風格研究》,楊成鑒,臺北:洪葉文化,1995年。
    《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蔡英俊著,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
    《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朱良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多情自古傷離別---古典文學別離主題研究》,蕭瑞峰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6年。
    《優游詞曲天地》,王熙元,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袁行霈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文學概論》,凃公遂著,臺北:五洲出版社,1996年。
    《文學散步》,龔鵬程著,臺北:漢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留得枯荷聽雨聲:詩詞的魅力》,古遠清著,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
    店,1997年。
    《文學鑑賞論》,黃書雄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文章章法論》,仇小屏著,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8年。
    《中國美學史》,葉朗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文藝心理學概論》,金開誠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的主題史研究》,王立著,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中國美學史》,張法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中國美學史論集》,宗白華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文藝鑑賞與心理》,周占忠著,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篇章結構纇型論》,仇小屏著,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年。
    《美學的散步》,宗白華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美學原理》,王旭曉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章法學新裁》,陳滿銘著,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
    《章法新視野》,仇小屏著,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年。
    《心理學的道路─馬斯洛和佛洛依德主義》,柯林‧威爾森著,杜新宇譯,北京:
    華文出版社,2001年。
    《詩學美論與詩詞美境》,韓經太,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1年。
    《美學散步》,宗白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文學概論》,張健著,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2年。
    《詩心的尋索》,黃雅莉著,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美的歷程》,李澤厚著,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中國文學精神‧宋元卷》,王小舒,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
    《文藝心理學》,金元浦主編,滿興遠副主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年。
    《文學與心理學》,馮川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文學批評精讀》,游喚編著,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3年。
    《詩詞的美感》,葉嘉瑩著,臺北:中央研究院出版,2003年。
    《詩詞意象的魅力》,嚴雲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中國藝術意境論》,蒲震元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詩歌鑑賞心理》,吳思敏著,臺北:揚智文化,2005年。
    《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鄭毓瑜著,臺北:麥田出版:家庭傳媒
    城邦分公司發行,2005年。
    《唐詩宋詞研究》,冷成金,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5年。
    《文學的承諾》,王乾坤,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
    《中國文學的美感》,柯慶明著,臺北:麥田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
    2006年。
    《詩美學》,李元洛著,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詩學原理》,徐有富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後遺民寫作》,王德威著,臺北:麥田,城邦文化出版,2007年。
    《中國古代詩歌藝術研究》,劉煥陽,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年。
    《中國詩歌藝術指南》,張有根、翟大炳著,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年。
    《秦檜研究》,韓酉山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中國古典文藝美學『表現』範疇及命題研究》,鄧國軍著,成都:巴蜀書社,
    2009年。
    《唐詩美學精讀》,李浩著,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
    十二、工具類
    《詞學名詞解釋義》,施蟄存著,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宋詞大辭典》,張高寬等主編,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年。
    《全宋詞典故考釋辭典》,金啟華主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詞學研究書目》(1912至1992),黃文吉主編,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漢語修辭格大辭典》,唐松波、黃建霖主編,臺北:建宏出版社,1994年。
    《全宋詞典故辭典》,范之麟主編,湖北:湖北辭書出版社,1996年。
    《中國詞學大辭典》,馬興榮、吳熊和、曹濟平著,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年。
    《詩詞曲語辭匯釋》上、下冊,張相著,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詩詞曲語辭例解釋》(增訂本),王鉠著,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詞藝術技巧辭典》,宋緒連、鍾振振主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
    《古典詩詞特殊句法舉隅》,王鉠著,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年。
    《學詞百法》,劉坡公著,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年。
    《宋詞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宋詞大辭典》,王兆鵬、劉尊明主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3年。
    《文學研究:理論方法與實踐》,劉思謙等著,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
    《全宋詞語言詞典》,廖殉英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貳、期刊論文
    〈關於張元幹的籍貫問題〉,曹濟平,《文學評論》, 1980年第2期,頁86。
    〈張元幹生平事蹟考略〉,曹濟平,《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2
    期,頁46至52。
    〈張力的叩求──詞本色論之一〉,吳非,《中國韻文學刊》,1994年第2期,頁
    69至76。
    〈宋詞與宋代理學〉,崔海正,《文學遺產》,1994年第3期,頁61至73。
    〈張元幹出仕時間及致仕原因考辨〉,丁立群,《大連大學學報》,1994年6月第
    4卷第2期,頁214至218。
    〈宋太宗與佛教〉,黃啟江,《故宮學術季刊》,1994年第12卷第2期,頁107
    至133。
    〈張元幹愛國詞四題─—《蘆川詞》論稿之一〉,羅方龍,《柳州師專學報》,1994
    年12月第4期,頁15至20。
    〈張元幹詞中“月亮”意象視界淺探〉,張兆俠、王萬昌,《職大學刊》,1995年
    第2期,頁49至53。
    〈論張元幹對佛道思想的汲取──《蘆川詞》論稿之二〉,羅方龍,《柳州師專學
    報》,1995年3月第10卷第1期,頁48至51。
    〈關於宋詞的豪放與婉約問題〉,潘裕民,《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5年第
    2期,頁40至44。
    〈論張元幹詞作的主體風格─—《蘆川詞》論稿之三〉,羅方龍,《柳州師專學報》,
    1995年6月第10卷第2期,頁1至4(下接17頁)。
    〈張元幹詞作藝術特色新論──《蘆川詞》論稿之四〉,羅方龍,《柳州師專學報》,
    1995年9月第10卷第3期,頁20至24。
    〈南宋詞史研究的可喜創獲〉,許建平,《文學遺產》,1995年第5期,頁123至
    124。
    〈悲壯的主調:論南宋前期詞的時代特色與多樣化表現〉,喬力,《齊魯學刊》,
    1996年第2期,頁104至110。
    〈論張元幹詞的美學特徵〉,常效東,《咸陽師專學報》(文科版),1997年第1
    期,頁27至31。
    〈論宋詞雅化的歷史成因及價值取向〉,祁光祿,《吉安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1997年2月第18卷第1期,頁51至57。
    〈試論張孝祥詞風特色〉,裴善明,《江淮論壇》,1997年第5期,頁98至103。
    〈論南渡詞人的隱逸詞〉,孫家政,《南通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12
    月第13卷第4期,頁18至20。
    〈詩詞結構與詩莊詞媚〉,孫綠江,《社科縱橫》,1998年第1期,頁41至43。
    〈壯志深憂國 悲歌曲融神——張元幹詞《石州慢》賞析〉,王茂恒,《閱讀與寫
    作》,1998年第1期,頁9。
    〈于湖詞略論〉,魏佳,《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1998年第2期,頁63至66。
    〈剛正不阿慷慨詞 抑塞磊落正氣歌——張元幹《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賞析〉,王茂恒,《陜西教育》,1998年第10期,頁36至37。
    〈堅定的抗戰者清醒的思想者──論張孝祥的政治品格〉,傅明善,《寧波大學學
    報》(人文科學版),1998年9月第11卷第3期,頁6至11。
    〈張力的叩求──詞本色論之二〉,徐煉,《中國韻文學刊》,1999年第1期,頁
    26至32。
    〈唐宋詞美學研究的新突破〉,劉尊明、王兆鵬,《文學遺產》,1999年第4期,
    頁118至119。
    〈豪放詞四論〉,胡傳志,《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11
    月第27卷第4期,頁540至546。
    〈初論張孝祥詞風的嬗變〉,傅明善,《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0年3
    月第13卷第1期,頁8至12。
    〈詞分豪放與婉約的詩學意義〉,田耕滋,《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年6月第20卷第2期(總52期),頁84至87(下轉第89頁)。
    〈卻將萬字平戎策 換得東家種樹書──南宋愛國詞人的悲劇意識〉,倪雅男,《黔
    西南民族師專學報》,2000年9月第3期,頁36至42。
    〈試論南宋初期的愛國詞〉,王兆鵬,《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0年11
    月第22卷第6期,頁14至29。
    〈清曠豪雄兩擅場 蘇辛之際此津梁──張孝祥的詞作特色〉,翟慶萱,《文史雜
    誌》,2001年第2期,頁34至37。
    〈張元幹、張孝祥詞之比較〉,房日晰,《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
    年第2期,頁70至76。
    〈張力的叩求──詞本色論之三〉,徐煉,《中國韻文學刊》,2001年第2期,頁
    9至17。
    〈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賞析〉,吳婕,《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1年9
    月第3卷第3期,頁85至87。
    〈張孝祥的湘南之旅和中興之夢〉,羅敏中,《藝苑縱橫》,2002年第1期,頁58
    至61。
    〈中國古典詩詞風格的表現形式〉,譚玉明,《益陽師專學報》,2002年3月第23
    卷第2期,頁66至67。
    〈兩宋詞人縱橫談〉,譚玉明,《益陽師專學報》,2002年3月第23卷第2期,
    頁66至67。
    〈張孝祥的洞庭詩文及其尊屈傾向〉,羅敏中,《雲夢學刊》,2002年5月第23
    卷第3期,頁12至14。
    〈明月襟懷 宇宙氣象——李白、張孝祥洞庭題詠比較賞析〉,李翰,《文史知識》,
    2002年第4期,頁22至26。
    〈肝膽皆冰雪”——宋代詞人張孝祥人格精神評議〉,馮業非,《天津市工會管理
    幹部學院學報》,2002年9月第10卷第3期,頁41至43。
    〈南宋詞風的變化〉,張玲,《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
    年第4期,頁27至29。
    〈宋韻——宋詞人文精神與審美形態探論〉序,陳伯海,《安慶師範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2年9月第21卷第5期,頁125。
    〈宋詞散論(上)〉,鄭德開,《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10月第17卷第5
    期,頁21至25。
    〈論作為詞學審美范疇的豪放〉,周明秀,《貴州社會科學》,2002年11月第6
    期(總180期),頁68至70(下轉第52頁)。
    〈落英繽紛——宋詞之旅〉,李元洛,《藝林散步》,2003年第4期,頁80至83。
    〈試論《于湖詞》在宋朝的傳播〉,徐安琪、盛莉,《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2003年第5期,頁49至52。
    〈試論南宋初期的愛國詞〉,薛娟,《長沙通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6月
    第2卷第2期,頁78至81。
    〈關于張孝祥生平和創作幾個問題的考辯〉,彭國忠,《安徽師範大學學報》,2003
    年第3期,頁723至731。
    〈宋代婉約、豪放二詞派作品題材構成分析〉,許伯卿,《江海學刊》,2003年6
    月第2卷第2期,頁175至178。
    〈論張孝祥詞對蘇辛詞風的過渡作用〉,張璐璐,《東山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
    9月第18卷第5期,頁14至17。
    〈宋詞散論(中)〉,鄭德開,《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10月第18卷第5
    期,頁14至20。
    〈論詞的文體風格〉,吳松山,《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2月第16卷第1
    期,頁89至93。
    〈洞庭澄澈之美 肝膽透明之潔——讀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解少華、周紅,
    《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4年第2期(總第68期),頁70至71。
    〈論張孝祥及其《于湖詞》〉,劉來春,《中國韻文學刊》,2004年第2期,頁60
    至63。
    〈從贈答唱和詞看張孝祥的思想傾向〉,安正發,《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4年第3期,頁70至72。
    〈論張孝祥詞的美學特徵〉,常效東,《榆林學院學報》,2004年3月第14卷第1
    期,頁88至91。
    〈孤輪獨照江山盡,長嘯一聲天地寬——試析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的禪意
    美〉,張勇,《學語文》,2004年第5期,頁32。
    〈宋詞散論(下)〉,鄭德開,《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12月第19卷第6
    期,頁50至55。
    〈張孝祥為官江淮時交游與詞的創作論略〉,李靜,《學術交流》,2005年3月第
    3期(總第132期),頁168至170。
    〈論于湖詞在清代的傳播〉,盛莉,《孝感學院學報》,2005年3月第25卷第2
    期,頁59至62。
    〈張元幹籍貫新證〉,譚燕,《文獻季刊》,2005年4月第2期,頁280。
    〈時代精神對南宋豪放詞形成的影響〉,李輝,《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5年5月第13卷第3期,頁105至106。
    〈張孝祥的臨安交游與詞的創作論略〉,李靜,《求是學刊》,2005年5月第32
    卷第3期,頁106至108。
    〈緣情布景 心物交融——讀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傅克斌,《語文學刊》(獨
    寫教學版),2005年第6期,頁52至53。
    〈論于湖詞在元明兩朝的傳播〉,盛莉,《渝西學院學報》,2005年5月第4卷第
    3期,頁16至19。
    〈于湖詞與莊子美學精神〉,盛莉,《湛江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8月第26卷
    第4期,頁18至21。
    〈于湖詞與道教文化〉,盛莉,《洛陽大學學報》,2005年9月第20卷第3期,
    頁11至13。
    〈張孝祥詞的傳播與接受〉,宗頂俠,《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年11月第24卷第6期,頁70至73。
    〈淺談張孝祥對陶淵明的接受〉,張順,《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12月第
    22卷第4期,頁25至28。
    〈從《永泰張氏宗譜》輯錄宋人佚文佚詩——兼說張元幹籍貫及佚文價值〉,王
    兆鵬,《文獻季刊》,2006年1月第1期,頁145至154。
    〈論英雄詞人的“變調”〉,王輝斌,《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總
    第45期),頁77至81。
    〈南渡詞人地理分布與南宋文學發展新態勢〉,錢建狀,《文學遺產》,2006年第
    6期,頁63至72。
    〈張孝祥在廣西桂林的詞創作〉,黎鮮,《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年6月《人文社會科學專輯》,頁233至235。
    〈論時知心 披文入情——重讀張孝祥后期兩首《念奴嬌》〉,汪大白,《古典今
    讀》,2006年第8期,頁4至6。
    〈論南渡詞人的隱逸心態〉,曹秀蘭、呂華亮,《蘭州學刊》,2006年第11期(總
    第158期),頁73至75。
    〈南宋愛國詞人張孝祥〉,吳鶯鶯,《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3
    月第24卷第2期,頁58至62。
    〈清曠豪雄兩擅場——論張孝祥之詞品兼及人品〉,趙建華,《新余高專學報》,
    2007年4月第12卷第2期,頁49至51。
    〈張孝祥詞學思想初探〉,李山岭,《四川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7年
    11月第17卷第6期,頁45至47。
    〈張孝祥對蘇軾詞的繼承〉,岳毅平,《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年第3期(總第117期),頁6至9。
    〈從張孝祥詞風的嬗變看江南士風在豪放詞形成期的影響〉,吳婕,《安徽文學》,
    2007年第5期,頁70至71。
    〈婉轉幽雅亦崢嶸——蘇軾辛棄疾婉約詞比較〉,王勇,《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
    報》,2007年6月第25卷增刊,頁66至68。
    〈論士人的心理構成對南宋詞風的影響〉,張虹、傅紅妹,《河北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2卷第4期,總第136期,頁110至114。
    〈水雲詞客馭風仙——試論張孝祥水景詞〉,于莎雯,《安徽文學》,2007年第11
    期,頁79至80。
    〈淺論張孝祥詞作〉,張璐璐,《文學語言學研究》,2007年11月上旬刊,頁8
    至10。
    〈蒼涼激壯一振頹風──張孝祥的詞〉,黃佩玉,《深交所》,2008年第1期,頁
    128至131。
    〈張孝祥詞風成因新論〉,王洪岩、何尊沛,《內蒙古電大學刊》,2008年第6期
    (總第106期),頁51至52。
    〈興衰之樞紐 詞學之重鎮——論兩宋之交福建詞壇〉,姚惠蘭,《作家雜誌》,2008
    年第7期,頁113至114。
    〈民族志士的深思與吶喊——張元幹《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詞賞析〉,
    韓成武、韓夢澤,《古典今讀》,2008年第7期,頁93至96。
    〈試比較蘇軾和辛棄疾的豪放詞〉,王艷芳,《蘭州學刊》,2008年第7期(總第
    178期),頁185至186。
    〈試論蘇軾與辛棄疾豪放詞詞風的差異性〉,黃為,《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
    年8月第27卷第8期,頁139至140。
    〈蘆川詞與江西宗派詩法〉,董希平,《長沙理工大學學報》,2008年9月第23
    卷第3期,頁58至63。
    〈簡論蘇軾與辛棄疾豪放詞風之異〉,秦曉梅,《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8年第7卷第4期(總第28期),頁60至63。
    〈張元幹的詩學淵源〉,李盈,《安徽文學》,2008年第5期,頁112,下轉第121
    頁。
    〈人性能達的境界─馬斯洛自我實現思想探究〉,李楊,《湖州師範學院學報》,
    2008 年8 月第30卷,第4期,頁42至45。
    〈詞學研究的方法和文學理論的思考─以胡適劉若愚為例〉,李金星,《東吳中文
    線上學術論文》, 2009年9月第七期,頁1至30。
    〈〈秋興八首〉的時空表現及其審美文化意義〉,宋金亮,《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年第4期第11 卷 總第46 期,頁196-198。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