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1999年是一個社會動盪轉換的時間點,也就是將從二十世紀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歷史變動。張大春著手於《城邦暴力團》的寫作,在新世紀的開端,張大春在《城邦暴力團》呈現出新世紀的文化語境。本論文的研究範圍,主要鎖定張大春於2009年出版的《城邦暴力團》(上)、(下)兩卷。從張大春自身的寫作歷程、與高陽的交誼、臺灣武俠小說的發展,三個面向爬梳《城邦暴力團》的譜系承繼。並透過張大春的書寫層次,分析外省族裔的記憶創傷,深入觀察其族群關懷,藉由解構蔣氏政權的方式重塑家國歷史。接著放眼張大春的媒體經營,經由部落格、報刊雜誌的整理,發現張大春對國人教養議題急切的關注,與恢復中國傳統文化地位的意圖。張大春對於幫派會黨文化的關照,來自於父輩經歷的影響,因此幫派會黨文化的意涵,亦深植於《城邦暴力團》之中。文化中國的想像與再造則是張大春近年的主要文學活動,同時展現於小說文本內。透過文化底蘊的表現,張大春設定有效的理想讀者,並在文本中鋪展出三個理想讀者的層次。經由張大春與《城邦暴力團》的文學定位,確立張大春及《城邦暴力團》的文學位置。在後遺民論述之中,與其說張大春作為後遺民,不如將他歸類至文化遺民的行列。因此在九○年代張大春以抗拒和迎合──此兩種面對社會變動的姿態,安置他的文化焦慮。
參考書目
一、討論文本
1.張大春,《城邦暴力團》(上)(臺北:時報,2009.03)。
2.張大春,《城邦暴力團》(下)(臺北:時報,2009.03)。
3.張大春,《城邦暴力團》(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01)。
4.張大春,《城邦暴力團》(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01)。
二、張大春著作(依照出版順序排列)
(一)小說創作
1.張大春,《雞翎圖》(臺北:時報,1980.03)。
2.張大春,《張大春自選集》(臺北:世界文物,1981.09)。
3.張大春,《雍正的第一滴血》(臺北:時報,1986.04)。
4.張大春,《公寓導遊》(臺北:時報,1986.06)。
5.張大春,《時間軸》(臺北:時報,1986.07)。
6.張大春,《四喜憂國》(臺北:遠流,1988.06)。
7.張大春,《大說謊家》(臺北:遠流,1989.09)。
8.張大春,《歡喜賊》(臺北:皇冠,1989)。
9.張大春,《病變》(臺北:時報,1990.03)。
10.張大春,《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臺北:聯合文學,1992)。
11.張大春,《我妹妹》(臺北:聯合文學,1993)。
12.張大春,《沒人寫信給上校》(臺北:聯合文學,1994.09)。
13.張大春,《野孩子》(臺北:聯合文學,1996)。
14.張大春,《撒謊的信徒》(臺北:聯合文學,1996.02)。
15.張大春,《本事》(臺北:聯合文學,1998.08)。
16.張大春,《尋人啟事》(臺北:聯合文學,1999.07)。
17.張大春,《城邦暴力團》(壹)(臺北:時報,1999.12)。
18.張大春,《城邦暴力團》(貳)(臺北:時報,1999.12)。
19.張大春,《城邦暴力團》(参)(臺北:時報,2000.02)。
20.張大春,《城邦暴力團》(肆)(臺北:時報,2000.08)。
21.張大春,《最初》(臺北:時報,2002.06)。
22.張大春,《公寓導遊》(臺北:時報,2002.06)。
23.張大春,《四喜憂國》(臺北:時報,2002.06)。
24.張大春,《春燈公子》(臺北:印刻,2005.08)。
25.張大春,《戰夏陽》(臺北:印刻,2006.03)。
26.張大春,《富貴窯》(臺北:時報,2009.02)。
(二)張大春雜文、評論集
1.張大春,《化身博士》(臺北:皇冠,1991)。
2.張大春,《張大春的文學意見》(臺北:聯合文學,1992)。
3.張大春,《異言不合》(臺北:皇冠,1992)。
4.張大春,《文學不安──張大春的小說意見》(臺北:聯合文學,1995.10)。
5.張大春,《小說稗類〈卷一〉》,(臺北:聯合文學,1998.03)。
6.張大春,《小說稗類〈卷二〉》,(臺北:聯合文學,2000.05)。
7.張大春,《聆聽父親》(臺北:時報,2003.07)。
8.張大春,《小說稗類》(臺北:網路與書,2004.11)。
9.張大春,《認得幾個字》(臺北:時報,2007.09)。
10.張大春導讀,《效忠與任俠:七俠五義》(臺北:大塊,2011.01)。
11.張大春,《送給孩子的字》(臺北:新經典圖文傳播,2011.08)。
三、專書
1.王德威,《一九四九:傷痕書寫與國家文學》(香港:三聯,2008.10)。
2.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2008.02)。
3.王德威,《後遺民寫作》(臺北:麥田,2007.11)。
4.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臺北:麥田,2004.11)。
5.王德威、許子東、陳思和,《一九四九以後》(香港:牛津大學,2010.01)。
6.朱天心,〈古都〉(臺北:印刻,2002.06)。
7.江澄格,《高陽評傳》(臺北:商周出版,2006.12)。
8.李歐梵、王德威、陳平原,《墨痕深處──文學•歷史•記憶論集》(臺北:牛津大學,2008.07)。
9.佟偉,《青幫、洪門、一貫道解密檔案》,(臺北:靈活文化,2008.04)。
10.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麥田,2000)。
11.林淇瀁,《書寫與拼圖:臺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臺北:麥田,2001.10)。
12.林鎮山,《離散.家國.敘述-當代台灣小說論述》(臺北:前衛,2006)。
13.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1994.06)。
14.范銘如,《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2008.08)。
15.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臺灣古典文學的發展特色》(高雄:春暉,2000.06)。
16.秦寶琦,《江湖三百年:從幫會到黑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02)。
17.徐岱,《小說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09)。
18.張茂桂,《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1993)。
19.張茂桂主編,《國家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臺北:群學,2010.01)。
20.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1993.02)。
21.張夢機,《藥樓近詩》(台北:印刻,2010.05)。
22.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臺北:聯合文學,2001.06)。
23.梁守中,《武俠小說話古今》(臺北:遠流,1990)。
24.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2011.10)。
25.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臺北:麥田,1995)。
26.陳建忠等合著,《台灣小說史論》(臺北:麥田,2007.03)。
27.陳國偉,《想像台灣──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
28.游勝冠著,《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發展》(臺北:前衛,1996)。
29.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臺北:麥田,2003)。
30.楊照著,《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臺北:聯合文學,1995)。
31.楊照著,《霧與畫:戰後臺灣文學史散論》(臺北:麥田,2010.08)。
32.楊澤主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時報,1994)。
33.葉石濤著,《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雜誌社,1987)。
34.葉石濤翻譯,黃得時,〈臺灣文學史序說〉,《臺灣文學集2日文作品選集》(高雄:春暉,1999)。
35.葉洪生,《臺灣武俠小說發展史》(臺北:遠流,2005)。
36.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臺北:麥田,2003.09)
四、單篇論文(依照姓氏筆劃排列)
1.王明珂,〈過去的結構──關於族群本質與認同變遷的探討〉,《新史學》5:3(1994.09),頁119-140。
2.王乾任,〈失傳或專門化的技藝,小說這行當?──讀張大春著《春燈公子》〉,《全國新書資訊月刊》86(2006.02),頁18-20。
3.司馬中原,〈煉獄裡的天堂──兼序張大春的《歡喜賊》〉,《歡喜賊》(臺北:皇冠出版,1989.03),頁3-8。
4.吳明益,〈武俠小說──劍與玫瑰,俠與江湖:武俠小說概述(下)〉,《幼獅文藝》593(2003.05),頁24-32。
5.吳明益,〈武俠小說──劍與玫瑰,俠與江湖:武俠小說概述(上)〉,《幼獅文藝》592(2003.04),頁26-35。
6.李有成,〈緒論:離散與家國想像〉,《離散與家國想像──文學與文化研究集稿》(臺北:允晨,2010.06),頁7-45。
7.李慧敏文字紀錄、整理,〈打造一個城邦暴力團─張大春《城邦暴力團》座談會記錄〉,地點:臺北,遠企.秀南園,主持人楊澤,對談人:楊照╱張大春,2000。
8.李嶽,〈當代武俠小說的新趨勢〉,《聯合文學》23:9=273(2007.07),頁130-132。
9.林以衡,〈《臺灣日日新報》「漢文報」與「日文報」合併對漢文小說的影響──以報上漢文武俠小說為例〉,《思辨集》10(2007.04),頁41-60。
10.林以衡,〈建構「日治臺灣漢文武俠文學發展史」的可能──以文人╱報刊為研究範圍的嘗試性考察〉,《有鳳初鳴年刊》2(2006.07),頁445-455。
11.林秀玲,〈亦父、亦師、亦友──張大春的《聆聽父親》〉,《文訊》216(2003.10),頁31-32。
12.林保淳評,〈「鼠國」的寓言──讀張大春「城邦暴力團」〉,《光華》25:8(2000.08),頁116-119。
13.林淇瀁,〈尋找書寫新部落:臺灣作家「部落格」傳播模式初探〉,收錄於《臺灣文化與跨文化流動: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臺北:文建會,2007.04),頁365-378。
14.林紫慧,〈八○年代臺灣小說的發展──蔡源煌與張大春對談〉,《國文天地》4:5=41(1998.10),頁33-39。
15.金明琨,〈從武俠小說看大眾審美心理的變遷〉,《文訊》259(2007.05),頁19-22。
16.胡衍南,〈論「外省第二代」作家的父親(家族)書寫〉,《清華中文學林》1(2005.01),頁109-134。
17.胡衍南;廖咸浩,〈捨棄原鄉鄉愁的兩個模式──談朱天心、張大春的小說創作〉,《臺灣文學觀察雜誌》7(1993.06),頁117-135。
18.胡萬川,〈關於俠和武俠小說的認識〉,《幼獅文藝》76:1=463(1992.07),頁56-58。
19.秦時雨,〈千年俠骨今留香:談武俠小說的流變〉,《力與美》(1990.05),頁86-87。
20.高嘉謙,〈回歸江湖:《城邦暴力團》的「歷史」經驗與技藝〉,《中極學刊》4(2004.12),頁191-201。
21.張大春,〈非虛構中的虛構:看不出來的小說〉,《文化生活》8:3=41(2005.09),頁19-21。
22.張大春,〈情節與佈局──張大春談如何創作小說〉,《中縣文藝》5(1991.10),頁80-86。
23.張輝誠,〈人情有所不能忍者──評張大春《富貴窯》〉,《文訊》284(2009.06),頁106-107。
24.張耀升,〈張大春《戰夏陽》的解構閱讀〉,《臺灣文學研究學報》9(2009.10),頁187-204。
25.梅家玲,〈八、九○年代眷村小說(家)的家國想像與書寫政治〉,《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台灣小說論》(臺北:麥田,2004.09),頁159-190。
26.梅家玲,〈少年臺灣:八、九0年代臺灣小說中青少年的自我追尋與家國想像〉,《漢學研究》16:2=32(1998.12),頁115-140。
27.陳正芳,〈魔幻現實主義在臺灣小說的本土建構──以張大春的小說為例〉,《中外文學》31:5=365(2002.10),頁131-164。
28.陳建忠,〈後現代的後遺民書寫:論臺灣「外省第二代」作家的新歷史小說〉,《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學刊》13(2010),頁19-53。
29.陳建忠,〈歷史敘事與想像(不)共同體:論兩岸「新歷史小說」的敘事策略與批判話語〉,收錄於《臺灣文化與跨文化流動: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臺北:文建會,2007.04),頁345-364。
30.陳思和,〈武俠在現代的意義─讀《城邦暴力團》的一點聯想〉,《聯合報》讀書人週報(2006.04.16)。
31.陳思和,〈張大春新武俠說部《城邦暴力團》廟堂•江湖•知識分子〉,《聯合報》讀書人週報(2000.12.04)。
32.黃勝雄,〈族群、社會文化與空間意涵〉,《思與言》34:3(1996.09),頁185-240。
33.黃錦樹,〈技術革命、偽知識與中國書場──小議[張大春]《小說稗類》〉,《聯合文學》16:7=187(2000.05),頁112-119。
34.楊清惠,〈大書場──《城邦暴力團》的敘事修辭〉,《東華人文學報》19(2011.07),頁185-205。
35.楊照,〈張大春寫的不祇是小說〉,《新新聞週報》808(2002.08.29─09.04)。
36.楊錦郁紀錄整理,〈創造新的類型,提供新的刺激──李瑞騰專訪張大春〉,《文訊》60=99(1994.01),頁85-90。
37.詹宏志,〈張大春面面觀〉,《從四O到九O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時報,1994.11),頁365-374。
38.齊邦媛,〈眷村文學──鄉愁的繼承與捨棄〉,《聯合報》副刊(1991.10.27),25版。
39.劉乃慈,〈九○年代臺灣小說的再分層〉,《台灣文學研究學報》9(2009.10),頁69-104。
40.劉思坊,〈記憶的肢解和重塑──論張大春家族書寫策略的轉移〉,《思辨集》11(2008.03),頁121-135。
41.潘詩韻,〈寫一本不像小說的小說──專訪張大春〉,香港《明報》(2004.12.09)。
42.鄭瑜雯、梁玉芳,〈大春寫古詩.「教養我的讀者」〉,《聯合報》讀書人週報,(2006.09.05)。
43.鄭樹森,〈大眾文學.敘事.文類──武俠小說札記三則〉,《二十一世紀》4(1991.04),頁113-119。
44.應鳳凰,〈全能「頑童」作家張大春〉,《小作家月刊》9:4=100(2002.08),頁9-12。
45.謝淑芬,〈現代新武俠──張大春文學的再突破〉,《光華》25:8(2000.08),頁120-125。
46.蘇玲整理,主持人黃永錄,主講人鍾肇政、張彥勳、張大春,〈那一夜,我們有約:臺中縣週末文藝營小說創作經驗分享〉《中縣文藝》5(19911.10),頁92-105。
47.蘇偉貞,〈眷村的盡頭〉,《自由時報》(2004.02.16)。
48.顧蕙倩,〈誰是武林新盟主?──聽說書人張大春說「城邦暴力團」〉,《新觀念》137(2000.03),頁36-37。
五、研討會論文(依照姓氏筆劃排列)
1.呂正惠,〈論四位外省籍小說家:白先勇、劉大任、張大春與朱天心〉,收錄於《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06),頁323-338。
2.金儒農,〈門戶破敗、俠客早逝:從《城邦暴力團》談武俠小說中現代性的促逼〉,收錄於「移動、交界與第三空間:第七屆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會議地點:國立中正大學,會議時間:2010.10.02-03,頁43-77。
3.梅家玲,〈孤兒?孽子?野孩子?:戰後臺灣小說中父子家國及其裂變〉,收錄於《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06),頁363-400。
4.張大春,〈離奇與鬆散──從武俠衍出的中國小說敘事傳統〉,收錄於《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遠流,1999),頁499-517。
5.楊雅儒,〈假「手稿」「版本」之敘事──平路〈手稿〉與張大春《城邦暴力團》的「作者」論〉,收錄於「國立中央大學第十七屆全國中文研究所研究生論文研討會」論文集,會議地點:國立中央大學,會議時間:2010.10.16。
6.黎湘萍,〈戰後臺灣文學的文化想像〉,收錄於《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06),頁265-287。
六、碩博士論文(依照姓氏筆劃排列)
1.何明娜,《張大春短篇小說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3)。
2.吳昆展,《論外省第二代作家的(台灣)歷史書寫與後現代技法──以張大春、林燿德與朱天心的小說為探討對象》(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3.李榮洲,《從游移到回歸──張大春小說的離散與認同》(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4.林培欽,《張大春魔幻寫實小說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5.林銘亮,《諷刺與諧擬——論張大春小說中的諷喻主體》(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6.侯如綺,《臺灣外省小說家的離散與敘述(1950-1987)》(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
7.胡金倫,《政治、歷史與謊言──張大春小說初探(1976-2000)》(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1)。
8.高嘉謙,《國族與歷史的隱喻:近現代武俠傳奇的精神史考察》(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
9.曹靜如,《文化遺民的興寄與懷抱-高陽歷史小說研究》(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
10.許彙敏,《金庸武俠小說敘事模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11.陳正芳,《台灣魔幻現實主義現象之「本土化」》(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12.陳薏如,《高陽清代歷史小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13.黃玉玲,《在若即若離之間:張大春創作歷程與主體建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
14.黃宗潔,《當代臺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15.黃清順,《臺灣小說的「後設」之路:「後設小說」的理論建構與在臺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16.劉秀美,《臺灣通俗小說研究 一九四九──一九九九》(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17.鄭穎,《高陽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18.賴玉釵,《讀者理解與文本結構之交流過程──以閱讀金庸武俠小說之「美感體驗」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19.羅賢淑,《金庸武俠小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