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到今,女性的生活中,總是被化妝品、保養品圍繞,現在我們擁有更多選擇,走一趟百貨公司、藥妝店等,各家化妝品與保養品品項加起來更有上百種之多,面對如此蓬勃發展的美容市場,台灣又是何時與其相遇?本研究將焦點放在臺灣日治時期的化妝品與化妝品廣告,經過整理、爬梳後,了解到日治時期是台灣化妝品史的重要關鍵期。隨著政權的易主,日本本土的公司也將商業觸角伸進台灣,化妝品公司也不例外,引進了各式各樣的化妝品與保養品,也成為了台灣與現代化妝品的第一步接觸,不再是過去傳統、手工製造的樣貌,而是透過機器、工業化生產以及經過科學實驗出來的化妝品。
隨著時間的發展,以及報紙印刷技術進步之賜,在化妝品廣告中,女性的形象也從恬靜優雅的手繪樣貌逐漸演變為健康、活潑的真人照片。本論文希望探討在廣告中如何營造化妝品的形象,化妝品公司不僅讓化妝品具有奢侈、高貴的形象外,更希望能讓化妝品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同時,在廣告中也呈現出透過科學的進步,描繪出肉眼看不見的肌膚情況,讓讀者可以眼見為憑,為產品提供了看似客觀的說服力。
參考書目
一、 史料
1. 岩佐鉚三郎,《臺灣商工業總覽》,臺北市:臺灣刊行會,1931。
2. 邱再添,《理髮衛生教科書》,嘉義郡:社交クラブ理容舘研究部,1934。
3. 《臺灣民報》,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74,復刻本。
4. 《臺灣日日新報》,臺北:五南圖書出版,1994,影印本。
二、 專書
1. The Modern Girl Around the World Research Group, The Modern Girl Around the World: Consumption, Modernity, and Globalization. Durham &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8.
2. 中野淳美、島津良子,《クラブコスメチックス80年史》,大阪:株式會社クラブコスメチックス,1983。
3. 皮國立,《臺灣日日新 : 當中藥碰上西藥》,臺北 : 臺灣書房, 2008。
4. 伊藤るり(イトウ ルリ,Ito Ruri)、坂元ひろ子(サカモト ヒロコ,Sakamoto Hiroko)、タニ‧E‧バーロウ(Tani E. Barlow)編,《モダンガールと植民地的近代》,東京:岩波書店,2010。
5. 早川紀代(ハヤカワ ノリヨ,Hayakawa Noriyo)等編,《東アジアの国民国家形成とジェンダ-:女性像をめぐって》,東京都:靑木書店,2007。
6. 竹中信子(タケナカ ノブコ,Takenaka Nobuko)著,蔡龍保譯,《日治臺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明治篇1895-1911)》,臺北:時報文化,2007。
7. 竹中信子(タケナカ ノブコ,Takenaka Nobuko)著,曾淑卿譯,《日治台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大正篇1912-1925)》,臺北:時報文化,2007。
8. 竹中信子(タケナカ ノブコ,Takenaka Nobuko)著,熊凱弟譯,《日治台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昭和篇1926-1945)上》,臺北:時報文化,2009。
9. 竹中信子(タケナカ ノブコ,Takenaka Nobuko)著,熊凱弟譯,《日治台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昭和篇1926-1945)下》,臺北:時報文化,2009。
10.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出版,2005。
11. 李秀蓮,《中國化妝史概說》,臺北 : 揚智文化,1996。
12. 和田博文(わだ ひろふみ,Wada Hirofumi),《資生堂という文化装置1872-1945》,東京:岩波書店,2011。
13. 岸本美緒(きしもと みお,Kishimoto Mio)等著,王珊珊等譯,若林正丈(わかばやし まさひろ,Wakabayashi Masahiro)、吳密察主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 : 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播種者文化,2004。
14. 洪郁如,《近代台湾女性史》,東京:勁草書房,2001。
15. 茂呂美耶(モロ ミヤ,Moro Miya),《江戶日本》,臺北市:遠流,2003。
16. 荊子馨著,鄭力軒譯,《成為「日本人」:殖民地臺灣與認同政治》,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
17. 國眼隆一、玉本容子,《百花繚乱─クラブコスメチックス百年史》,大阪:株式會社クラブコスメチックス,2003。
18. 梁瓈尹,《臺灣日日新 : 老藥品的故事》,臺北 : 臺灣書房,2007。
19. 陳姃湲,《從東亞看近代中國婦女教育 : 知識份子對「賢妻良母」的改造》,臺北縣:稻鄉,2005。
20. 陳柔縉,《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臺北:麥田出版,2005。
21. 陳柔縉,《囍事臺灣》,臺北:東觀國際文化,2007。
22. 陳柔縉,《台灣摩登老廣告》,臺北:皇冠文化出版,2008。
23. 陳培豐著,王興安等編譯,《「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北:麥田出版,2006。
24.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8。
25. 楊蓮福、高傳棋、吳菡《臺灣百年生活圖錄:第一輯,廣告時代》,台北:博揚,2010。
26. 劉悅,《女性化妝史話》,天津 : 百花文藝, 2005。
三、 單篇論文
1. Donald Mackenzie and Judy Wajcman,〈家庭中的工業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the Home)〉,收入《科技渴望性別》,臺北:群學,2004,頁99-130。
2. 沈佳珊,〈台灣日日新報中的石鹼及齒磨廣告初探─以花王和獅王為中心(1896-1937)〉,2009台灣史青年學者國際研討會。
3. 姚村雄,〈日治時期臺灣美術設計中的「臺灣女性圖像」研究〉,《設計學報》,7:2(臺北:2002),頁117-136。
4. 洪郁如,〈旗袍‧洋裝‧モンぺ(燈籠褲):戰爭時期台灣女性的服裝〉,《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十七期,台北:2009年12月,頁31-66。
5. 范燕秋,(「衛生」看得見:1910年代臺灣的衛生展覽會),《科技、醫療與社會》第7期(高雄市,2008)頁65-124。
6. 孫秀蕙、陳儀芬,〈在總督府陰影下:台灣廣告史論述回顧、性別觀點的反思和研究芻議〉,《新聞學研究》,98期(臺北:2009),頁295-318。
7. 陳姃湲,〈簡介近代亞洲的「賢妻良母」思想—從回顧日本、韓國、中國的研究成果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0期(臺北,2002.12)頁199-219。
8. 陳柔縉,(陳柔縉專欄~百年老牌子系列之六:資生堂),《臺大校友雙月刊》第72期(臺北,2010)。
9. 游鑑明,〈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女子體育的發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3期(臺北,2000.6)頁1-75。
10. 鈴木則子(スズキ ノリコ,Suzuki Noriko)著、黃秀敏譯,〈鏡中美女─從江戶時代的化妝書看美容意識的變遷〉,《新史學》,11:2(臺北,2000),頁41-74。
11. 鍾淑敏,〈館藏《臺灣日日新報》的史料價值及其利用〉,收入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推廣組編,《館藏與臺灣史研究論文發表研討會彙編》,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推廣組,1994。
四、 學位論文
1. 林文冠,〈觀看與展示─《臺灣日日新報》廣告欄中的女性圖像〉,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2. 林怡貞,〈台灣白粉製造業興衰史─以新竹地區為例〉,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3。
3. 徐端儀,〈台灣『水姑娘』百年物語─傳統理想女性美研究1861-1960〉,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2012。
4. 梁瑞珊,〈戰後台灣化妝品產銷與女性妝扮文化(1950-1980)〉,國立暨南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
5. 陳燕蓉,〈日治時期廣告中的女性圖像分析─以《臺灣日日新報》為分析場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碩士論文,2010。
6. 陳靜瑜,〈「新家庭」的想像與型塑:《臺灣日日新報家庭欄》的分析與討論〉,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7. 曾谷百合子(ソタニ ユリコ,Sotani Yuriko),〈女為悅誰而容?--當代日本女性化妝的意義變遷〉,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2008。
8. 蔡宜均,〈台灣日本時代百貨店之研究〉,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2005。
五、 網路資料
1.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http://dict.revised.moe.edu.tw/
2. ポーラ文化研究所:http://www.po-holdings.co.jp/csr/culture/bunken/
3. 伊東胡蝶園:http://ja.wikipedia.org/wiki/%E4%BC%8A%E6%9D%B1%E8%83%A1%E8%9D%B6%E5%9C%92#cite_note-1
4. 平尾贊平商店:http://ja.wikipedia.org/wiki/%E5%B9%B3%E5%B0%BE%E8%B3%9B%E5%B9%B3%E5%95%86%E5%BA%97
5. 台灣資生堂:http://www.shiseido.com.tw
6. 日本資生堂:http://www.shiseido.co.jp/
7. クラブコスメチックス:http://www.clubcosmetics.co.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