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曾貞源 Tseng, Chen-Yuan |
---|---|
論文名稱: |
訣別夕陽的時刻 - 曾貞源繪畫創作論述 Farewell to Sunset An Art Statement by Tseng, Chen-Yuan |
指導教授: |
張晴文
Chang, Ching-Wen |
口試委員: |
吳宇棠
Wu, Yu-Tang 簡子傑 Jian, Tzu-Chieh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藝術學院 - 藝術與設計學系所 Master Program of Arts Education and Creation, Arts and Design Depart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66 |
中文關鍵詞: | 拼貼 、複印 、禮俗 、繪畫 、風景 |
外文關鍵詞: | Collage, Copying, Etiquette, Painting, Landscape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以筆者2017年的《溫室:記憶的偏差》系列作品作為研究範圍,此系列來自我在禮俗中的視覺印象,如:儀式中的物件造形、色彩和內容。筆者透過這些視覺記憶來創作此系列作品,繪畫成為個人式的緬懷,同時也是回應環境、風景的觀察,在藉由拼貼建立起我對物件的想像,以及影像的零碎拼貼,想像著時空堆疊後的樣貌,同時思考著,當視覺印象與時空交錯後而產生的記憶感知。
本研究為了解拼貼在藝術史上的發展性,透過文獻分析法,研究拼貼在國內外藝術上的形式與內容,以及拼貼帶給作品的效應和思考。本論文第一章探討研究動機、目的,研究範圍及方法。第二章說明拼貼為何作為時空的堆疊,以及拼貼在藝術上的發展面向。第三章討論作品中的拼貼意義和自我創作的問題。第四章討論繪畫的形式與內容,以及分析作品細節。第五章歸納並檢視對自我創作的面向,說明作品中的拼貼特質和差異性。
關鍵詞:拼貼、複印、禮俗、繪畫、風景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author's 2017 series " Greenhouse:Memory bias". This series comes from my visual impression of etiquette, such as the shape, color and content of the ritual. I created this series with these visual memories. Painting has become my own way of remembering things, and it is also my observ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landscape. The collage establishes my imagination of the object. Through the fragmentary collage of images, I imagine the appearance of time and space, while thinking about the memory perception produced by the visual impression and the interlacing of time and space.
This study is a detailed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llage in the history of art.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I study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collage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art, and consider the effect of collage on the work. The first chapter of this thesis explores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research purposes, followed by the scope and methods of research. The second chapter explains why collage is a stack of time and spa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llage in art.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meaning of collage and the creation of oneself in the works.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painting, and then analyzes the details of the work. The fifth chapter summarizes and examines my own creations, illustrating the collage trait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work.
Keywords:Collage, Copying , Etiquette, Painting, Landscape
參考書目
一、中文書目
Barthes,Roland著,許綺玲 譯:《明室‧攝影札記》,臺北市:台灣攝影工作室,1997年。
Chipp,Herschel B. 著,余珊珊 譯:《現代藝術理論II》。臺北市:遠流出版社,2004年。
Dickins,Rosie 著,朱惠芳 譯:《現代藝術,怎麼一回事》。臺北市:臉譜出版社,2011年
Giannetti,Louis著,焦雄屏 譯:《認識電影》。臺北市:遠流出版社,2010年。
Wolfram,Eddi著,傅嘉琿 譯:《拼貼藝術之歷史》。臺北市:遠流出版社,1992年。
Wolff,Rachel 著,謝汝萱 譯:〈新拼貼─以新策略、新媒材更新現代主義的當代藝術家〉,《藝術家》,第465期,2014年2月。
王哲雄:〈第四屆中華民國現在美術新展望作品評析〉,《一九九○中華民國現代 美術新展望》,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1990年。
王品驊:〈從複合媒體到擬態創作間的留白〉,《媒體是一切-盧明德創作研究展》高雄:市立美術館出版,2015年。
王鏡玲:〈在艷光四射裡狂笑─黃進河的視覺美學〉,《現代美術》,第188期,2005年2月。
吳瑪悧:〈德國拼貼藝術〉,《藝術家》,第115期,1988年4月。
邱武德:〈金剛,金光-台灣人民生命途徑的視覺美學-黃進河的金光繪畫〉,《現代美術》,第118期,2005年2月。
朱貽安:〈以藝術丈量世界〉,《典藏今藝術》,第253期,2013年10月。
高子衿:〈劉時棟-錦簇的物象世界〉,《典藏今藝術》,第229期,2011年10月。
陳淑鈴:〈心命‧人命與終極追尋─黃明川談黃進河〉《現代美術》,第118期,2005年2月。
陳譽仁:〈1960台灣現成物創作脈絡〉,《朱銘美術館雕塑研究學術半年刊》。第4 期,2010年。
連德誠:〈論拼貼-從新展望談起〉,《雄獅美術》。第207期,1998年5月。
陸蓉之:〈1990年代台灣當代藝術中的內省式自我認同〉,《立異-九○年代台灣藝術發展》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2005年。
黃海鳴:〈八○年代初突起的幾位女性藝術家〉,《台灣現當代女性藝術五部曲,1930-1983》,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2013年。
黃圻文:〈蠻衝的弔詭城市─黃進河新繪畫歸趨〉,《藝術家》第188期,1991年1月。
游崴:〈劉時棟訪談〉,《現代美術》,第189期,2018年6月。
賴瑛瑛:《台灣前衛:六○年代複合藝術》。臺北市:遠流出版社,2003年。
賴瑛瑛:〈Media is Everything:盧明德的藝術媒體與行動〉,《媒體是一切-盧明德創作研究展》,高雄:市立美術館出版,2015年。
盧明德:《綜合媒體》,臺中:台灣省立美術館,1992年。
謝東山:〈八○年代台灣前衛美術〉,《藝術觀點》。第9期,2001年1月。
魏瑛慧:〈永恆初發心-黃進河的15、25、5〉,《藝術認證》第13期,2007年4月。
二、網站資料
大未來林舍畫廊製作:〈游崴v.s劉時棟-迷林浮繪〉《展覽訪談》2018年,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MIow2sTpsE (2018/10/2)。
王哲雄:〈一切是媒體 處處是符號 - 盧明德解構式的後現代語義學〉,《如果歷史由植物書寫》。名山藝術頁面,http://www.mingshanart.com/lumingte-review1 (2018/9/30)。
HARD EDGE PAINTING-ART TERM:https://www.tate.org.uk/art/art-terms/h/hard-edge-painting,〈RELATED TERMS AND CONCEPTS〉,《英國泰德美術館》。(2019/3/30)
張秀曼 製作:〈文人政事Art Profile-媒體是一切,盧明德的跨領域藝術〉,《台灣宏觀電視》。電視訪談,201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kZKM-ozx8E(201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