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麗容 |
---|---|
論文名稱: |
人之憑藉—身體_陳麗容油畫創作論述 The Body which human bases on_Oil painting creations treatise by Chen, Li-Jung |
指導教授: | 李足新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6 |
中文關鍵詞: | 人體 、身體感 、身體權力 、自我認同 、物我同一 |
外文關鍵詞: | body, corporeality, body/power, self-identity, the unity of man and natur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人體最基本的站立坐臥動作本身即已蘊藏生物機制之美,簡單的舉手投足之間也饒富哲思寓意。筆者的一系列創作開始於人體的一個姿勢,從一個簡單的畫面發展為內在自我的關懷與安撫,同時藉由創作的自我表達與週遭文化有了深層的對談互動,對身體感現象的覺察進一步與社會文化諸多層面結合共鳴。企圖以表現「身體感」的視覺藝術去呼應哲學上的探討,對身體感的無可名狀加以描繪,對照出屬於線性邏輯的文字敘述,在傳達經驗上具有直覺特質的「身體感」。
本系列創作以寫實的風格,力求素樸的筆調與蕭索的畫面空間,呈現寧靜意象並節制色彩的使用,使沈寂的色調如同幽靜的低廻,揭露矇矓中的內在深層意象,透露出自身文化根源與個人特質。身處變易不居的世界促使正視內在的單純寧靜是現代人不能忽略的課題,也由於創作研究的需求使筆者不斷反省思考專注於凝視自我內心。藝術創作表現常使用象徵性語彙、寓意等手法,力求表現形式的開放性,表達身體歷程與人生境遇的內在經驗。
身為一位女性藝術創作者面對身體的議題,強調身體處於生活與生命中特殊的片刻,不再將軀體當作一個裝飾意味和純粹視覺享樂標的,以自己的身體經驗為出發點,迂迴於觀察者與被觀察的雙重位置,本創作研究探討身體權力的收放關係、自我認同、物我同一、老化的身體,建立了一種對身體感官由內發而形於外的姿態,協調人與物的矛盾,彌合人的外在與內在的割離。
Abstract
The basic postures of human body have the beauty of life. Simple body movements implicate the philosophy by itself. The series of creation begins with a posture of human body. Internal self-concern and comforting derives from a plain tableau.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there’s inmost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self expression and the surrounding cultures. The awareness of corporeality is integrated with various aspects of social culture to form sympathy. The expression of corporeality in visual art attempts to verify the philosophic issues. The depicting of indescribable corporeality is reflected via literal description of linear logic, which conveys instinctive characters of corporeality.
The series of creation employs realistic touch, using austere strokes and desolate space arrangements to display serenity. The limited usage of color and the placid undertone not only contribute to convolution of tranquility, but also reveal the deep, misty inherent consciousness. All of which unveil the author’s culture origin and personal characters. Living in an ever-changing world, contemporary citizens should not ignore the issue of contemplating inner quietness and purity of heart. In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and creation, the author has the chance to engage continuously in introspection and deliberation with further focus on meditating on inner ego. Art creation usually utilizes both symbolic terms and implied meanings to express expansiveness of formality and one’s internal experience gained from bodily perceiving and life circumstances.
Being a female artist, when handling the topic of corporeality, great emphasis is on the specific moment of the role human body plays in life. The body is no lo longer just a decorated substance or merely for pure visual gratification. Instead, with self experiences as a starting point, the creator shifts between an observer and one being observed. The study explores topics of domination of body/power, self-identity, the unity of man and nature and aged body. Inner sensation is externalized through body postures. The contraction of human being and objects are harmonized, and the separation of externality and internality is conjoined.
參考資料
女性藝術資料
西蒙.波娃著,陶鐵柱譯,《第二性》,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1999年。
伊麗莎白.萊特著;楊久穎譯,《拉岡與後女性主義》,台北市:貓頭鷹出版,2002年。
林芳玫等著,《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2000年。
約瑟芬.多諾萬著,趙育春譯《女權主義的知識分子傳統》,江蘇:江蘇人民出版
陸蓉之著,《臺灣(當代)女性藝術史:1945-2002》,台北市:藝術家出版,2002年。
絲維斯特著,余瀟楓等譯,《女性主義與後現代國際關係》,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游惠貞編,《女性與影像—女性電影的多角度閱讀》,台北市:遠流,1994年。
瑪莉蓮.亞隆著,何穎怡譯,《乳房的歷史》,台北市:先覺出版社,2000年。
德斯蒙德.莫里斯著,陳信宏譯,《裸女:女體的美麗與哀愁》,台北市:麥田,2005年。
劉瑞琪著,《陰性顯影:女性攝影家的扮裝自拍像》,台北市:遠流,2004年。
露西.依瑞葛來著,李金梅譯,《此性非一》,台北市:桂冠,2004年。
Broude, Norma著,謝鴻均等譯,《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Ⅰ》,台北市:遠流,1998。
Broude, Norma著,陳香君等譯,《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Ⅱ》,台北市:遠流,1998。
E. Ann Kaplan 著,曾偉禎等譯《女性與電影—攝影機前後的女性》,台北市:遠流,1997年。
Issak, Jo Anna著,陳淑珍譯,《女性笑聲的革命性力量》,台北市:遠流,2000。
Jennifer Harding著,林秀麗譯,《性與身體的解構》,台北:韋伯,2000年。
Lynda Nead 著,侯宜人譯,《女性裸體》,台北市:遠流,1995年。
Michel Foucault著,尚衡譯,《性意識史 第一卷:導論》,台北市:桂冠圖書,1998年。
Nochlin, Linda著,游惠貞譯 《女性、藝術與權力》,台北市:遠流,1995年。
Pollock, Griselda著,陳香君譯,《視線與差異:陰柔氣質、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台北市:遠流,2000年度。
Tong, Rosemarie著,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1996年。
繪畫技法
王勝著,《西方傳統油畫三大技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2000年。
莎拉‧席姆伯特著,徐焰、張燕文譯,《藝用解剖全書》,台北市:積木文化出版,2005年。
陳淑華著,《油畫材料學》,台北市:洪業文化,1998年。
琳達凱逑蘿著,新形象出版公司編輯部編譯,《大師的油畫秘訣》,台北市:新形象,1998年。
Brown, C. & Mclean, C.著,沈慧、劉玉民譯,《人體素描》,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年。
Parramón’s Editorial Team著,曾文中譯,《光與影的秘密》,台北市:三民,1997年。
藝術家典籍
何政廣著,《莫迪利亞尼》,台北市:藝術家,1996年。
張光琪著,《馬格利特》,台北市:藝術家,2003年。
黃舒屏著,《卡蘿》,台北市:藝術家,2002年。
Carol Mann著,羅竹茜譯,《莫迪里亞尼》,台北市:遠流,1995年。
David Sylvester著,陳品秀譯,《培根訪談錄》,台北:遠流,1995年。
Malka Drugker著,黃秀慧譯,《女畫家卡蘿傳奇》,台北市:方智,1998年。
Michel Leiris 著,南符斌譯,《培根》,台北縣:文庫,1994年。
Stephen Butler著,黃春英譯,《莫迪里亞尼》,台北市:國巨,1996年。
精神分析理論
楊韶剛著,《精神追求:神秘的榮格》,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Carl G. Jung著,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的總結》,台北市:立緒文化,1999年。
Carol S. Pearson著,徐慎恕等譯,《內在英雄:六種生活的原型》,台北縣:立緒文化,2000年。
S.Freud著,《弗洛伊德文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
藝術理論
瓦爾特.舒里安著,羅悌倫譯,《作為經驗的藝術-藝術的經驗》,湖南:湖南美術,2005年。
丹尼‧卡瓦羅著,張衛東等譯,《文化理論關鍵詞》,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余秋雨,《藝術創造工程》, 台北市:允晨 1990年。
吳玉成著,《造形的生命》,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2001年。
吳國淳著,《理解與詮釋:觀眾與博物館學習研究》,台北市:史博館,2005年。
島子著,《后現代主义艺术系譜》,重慶:重慶出版社,2001年。
胡永芬著,《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慾望.禁忌》,台北市:文建會,2003年。
曾曬淑主編,《身體變化:西方藝術中身體概念與意象》,台北市:南天,2004年。
傅修延著,《文本學—文本主義文論系統研究》,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陸敬忠著,《哲學詮釋學-歷史、義理與對話之「生化辯證」》,台北市:五南,2004年。
謝東山,《台灣當代藝術》,台北市:藝術家,2002年。
蘇姍.朗格著,劉大基等譯,《情感與形式》,台北:商鼎文化,1991年。
Allan Kaprow著,Jeff Kelley編,徐梓寧譯,《藝術與生活的模糊分際》,台北市:遠流,1996年。
Jean Baudrillard著,洪凌譯,《擬仿物與擬像》,台北市:時報文化,1998年。
John Berger著,《觀看之道》,北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Linda Nochlin著,刁筱華譯,《寫實主義》,台北市,遠流,1998年。
Margaret Wertheim著,薛絢譯,《空間地圖:從但丁的空間到網路的空間》,台北市:台灣商務,1999年。
Nicholas Mirzoeff著,陳芸芸譯,《視覺文化導論》,台北縣:韋伯文化,2004年。
Pam Meecham and Julid Sheldon著,王秀滿譯,《現代藝術批判》,台北縣:韋伯文化,2003年。
Rudolf Arnheim著,李長俊譯,《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市:雄獅圖書,1982年。
Suzi Gablik著,王雅各譯,《藝術的魅力重生》,台北市:遠流,1998年。
哲學
于奇智著,《傅科》,台北市:東大圖書,1999年。
牟宗三、陶國璋著,《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台北市:書林,1999年。
朱光潛著,《西方美學史》,台北縣:頂淵文化,2001年。
伊安.巴伯著,章明儀譯,《當科學遇到宗教》,台北市:商周,2001年。
克里斯多佛.武德爾德著,張讓譯,《人在廢墟》,台北市:邊城出版,2006年。
余秋雨著,《藝術創造論》,台北市:天下遠見,2006年。
宗白華著,《美學與意境》,台北市:淑馨出版社,1989年。
周慶華著,《身體權力學》,台北市:弘智文化,2005年。
耿幼壯著,《破碎的痕跡-重讀西方藝術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5年。
陳炎著,《反理性思潮的反思:現代西方哲學美學述評》,濟南:山東大學,2002年。
張曙光著,《生存哲學:走向本真的存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舒斯特曼著,彭鋒譯,《實用主義美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曾曬淑主編,《身體變化:西方藝術中身體概念與意象》,台北市:南天,2004年。
蔡美麗著,《胡塞爾》,台北市:東大,2007年。
葉玉麟著,《莊子新釋》,台南市:大夏,1998年。
楊儒賓著,《儒家身體觀》,台北市:中研院文哲所,1996年。
楊大春著,《傅柯》,台北市:生智文化公司,1997年。
詹姆斯.米勒著《福柯的生死愛欲》,台北市:時報文化,1995年。
羅婷著,《克里斯多娃》,台北市:生智出版:2002年。
鄭金川著,《梅洛—龐蒂的美學》,台北市:遠流,1993年。
David Harvey著,胡大平譯,《希望的空間》,南京大學,2005年。
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張老師文化,2003年。
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著,周世箴譯,《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台北市:聯經,2006年。
Hubert L. Dreyfus著,錢俊譯,《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台北:桂冠,1992年。
Jeff Lewis著,邱誌勇、許夢芸譯,《文化研究的基礎》,台北:韋伯,2005年。
Kenneth Clark著,吳玫、甯延明譯,《裸藝術—探究完美形式》,台北:圓神,2004年。
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戒》,台北市:桂冠,1998年。
Roland Barthes著,許綺玲譯,《明室:攝影札記》,台北市:台灣攝影工作室,1997年。
論文、期刊資料
許嘉芳著《時間意象於梘覺藝術創作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2004年。
張儷孆 著,《台灣當代女性藝術中的女性身體意象研究》,彰化師大論文,2006年。
曾曬淑,《女性主義觀點與藝術創作、藝術史、藝術評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原文:〈女性主義觀點的美術史研究〉載於《人文學報》第十五期,86/6)
楊俊鴻著,《從後現代的再現觀談課程研究的新趨勢》,教育研究月刊,2002年。
網路資料
伯特蘭‧羅素,《西方哲學史:聖奧古斯丁的哲學與神學》。取自翼報:http://www.ebaomonthly.com/window/liter/philwest/philw_36.htm,2006年。
曾曬淑,《女性主義觀點與藝術創作、藝術史、藝術評論》。取自女性主義觀點與藝術、藝術史、藝術評論:http://www.ntnu.edu.tw/fna/gender.art/main_2.htm,1997年。
黃鳴奮,《互文性:網路時代對後結構主義的追思》。取自文化研究:http://intermargins.net/intermargins/TCulturalWorkshop/culturestudy/theory/02.htm,2005年。
歐崇敬著,《後後現代的中國存有學》。取自歐崇敬教授個人資料:http://www.hungyeh.com.tw/book/H2046.htm。
Richard E. Palmer 著,丁三東 譯《當我們閱讀一個經典文本時發生了什麽?-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的七個考察》。取自現代歐陸哲學思問哲學網:http://thinker.nccu.edu.tw/hermes3/Palme-trans.htm,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