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羅永吉
論文名稱: 陽明心學與真常佛學之比較研究
指導教授: 林聰舜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0
中文關鍵詞: 儒佛一心開二門心外無物心物合一南鎮觀花楞嚴起信論頓漸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文旨在比較陽明心學與真常佛學之異同。陽明心學與「真常唯心」一系的佛學,有非常相近的一面,因此常使人誤會他的學說是禪學。例如:二者皆成立一終極價值意義的無限心,一為良知,一為佛性;二者皆是亙古亙今,無來無去的;二者皆涵蓋天地,而為存在之根源;二者皆人人本具,只因自迷失了本性,而有種種弊病、煩惱;二者在功夫論上,都肯定「當下即是,不假外求」;二者皆是要「回復」其本性,非欲於本性之外另有所得,因此功夫上只求日減,不求日增……連陽明自己都說「二氏之學,其妙與聖人只有毫釐之閒」,因此,釐清這「毫釐之閒」的差異,並探求二者在義理架構上的相似,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本文擬從三個大方向來進行討論。首先,從「唯心論角度」談,本文以「心物關係」為探討主軸,就「南鎮觀花」等相關之處來討論,認為陽明是唯心論者,但他和佛教唯心論的型態不同;而只此一心不同,儒家的道德宇宙,與佛教所說的三界之世界觀,就各有其面貌了。另外,本文比較了陽明「目無體,以萬物之色為體」一段,和《楞嚴經》「開眼見明,閉眼見暗,見性常在」一義之異同。
      其次,從「頓漸相即的圓教精神」談,陽明的「成聖」理論,既然同時呈現著「艱難」與「簡易」這兩種路向,當然也就在接引學人的方式上,同時包含了「漸」與「頓」兩種法門。若片面強調陽明所論學問艱難的一面,則不免有「捨妄求真」的偏差;反之,若片面強調其簡易的一面,亦難免有「認妄為真」的危險。唯有「除病不除法」,才算掌握了「即妄即真」的實義。此外,陽明晚年的「四句教」法,亦可以首句「無善無惡心之體」為依歸,開展出類似《大乘起信論》的儒家式之「一心開二門」義理架構,可知「四句教」確為「徹上徹下語」,具有「三根普被」的圓教精神。
      接著,從「萬物一體」談。由於陽明以「本心」(良知)為依據來成立「一體義」,恰好和同樣以本心(佛性)為萬法所依的佛教,有十分相近的義理結構,因此,陽明以「萬物一體」說分判儒、釋會有困難。如果能暫時不以圓滿具足的無限心──良知為依歸,而改由個體生命的有限性出發,向外在世界談「仁之感通」,強調出「漸」這一義,使其在「萬物一體」中不失「親疏遠近」,如此將是非常不同於佛教的一體義;或是純粹由客體面來談萬物一體,發揮萬物彼此往來互動,妙合無間的和諧性,如此便可以談出迥異於佛教唯心論型態的一體說。凡此,皆可以為儒、佛之分判帶來新的契機。
      陽明心學吸收佛教唯心論模式,拓展了儒家心性學領域,也因此拉近儒、佛距離,助長了晚明三教合一風氣,固然貢獻厥偉;然就儒學本身而言,其圓教模式的心學雖凸顯了個體價值,卻淡化倫理上的依存關係;且以內聖涵攝外王的唯心論模式心學,仍有失落外王的疑慮;另外,唯心論模式的心學,無法涵蓋本體宇宙論模式的儒學,應不能排斥儒學中「隨處體認天理」這一型態學說的合理性與可行性,故此亦為其限制之處。


    陽明心學與真常佛學之比較研究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現況------------------------------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7 第三節 本文的範圍與限制-------------------------------11 第二章 陽明心學與真常佛學之唯心論主張及其比較-----------15 第一節 陽明心學中的心物關係---------------------------15 臺.「心物合一」是了解陽明心學的重要門徑-------------15 貳.二元對立的詮釋模式之困境-------------------------20 參.心物一元論的詮釋路向-----------------------------28   一、良知與知覺-------------------------------------30 二、致知與格物-------------------------------------34 三、知與行-----------------------------------------37 四、善與惡-----------------------------------------45 五、良知與致良知-----------------------------------50 六、良知之同與異-----------------------------------55 第二節 真常唯心系佛典中的心物關係---------------------59 壹、《楞嚴經》談世界之成因(存有論)及六入、十二處、十八 界(認識論)--------------------------------------59 貳、《六祖壇經》──何其自性能生萬法-----------------63 參、《大乘起信論》──從本已來,色心不二-------------65 第三節 從唯心論的角度比較陽明心學與《楞嚴經》---------68 第三章 陽明心學與真常佛學頓、漸相即之圓教精神---------- 79 第一節 陽明心學中理想與現實的對立與統一---------------79 壹.艱難與簡易──陽明「成聖」理論中所蘊含的兩個方向-79 貳.「捨妄求真」的偏差-------------------------------85 參.「認妄為真」的危險-------------------------------87 肆.「即妄即真」的實義-------------------------------91 第二節 佛學中頓、漸的雙重理論架構---------------------96 臺.「四聖諦」、「十二因緣」與《心經》---------------96 貳.三法印與一實相印--------------------------------100 參.世俗諦與第一義諦--------------------------------102 肆.《壇經》之論頓與漸------------------------------103 伍.《大乘起信論》之「一心開二門」------------------106 陸.天台宗之「六即」--------------------------------111 第三節 從《大乘起信論》「一心開二門」之架構看四句教與四 無說------------------------------------------113 第四章 陽明心學與真常佛學之萬物一體義及其在分判儒、釋上的 效果--------------------------------------------129 第一節 陽明對佛教之批評及其「萬物一體」說------------129 壹.陽明對佛教之批評--------------------------------129 貳.陽明「萬物一體」說的類型------------------------133 一、以「良知具足萬物」為基礎說萬物一體------------133 二、以「仁心感通無隔」為基礎說萬物一體------------135 三、以「一氣相通」為基礎說萬物一體----------------140  第二節 真常佛學中「同體大悲」所涵之萬物一體義--------143 壹.依於「真如同體智力」而說之一體義(「心」與「法」之關 係)---------------------------------------------143 貳.「一法具足一切法」型態的一體義(「法」與「法」之關係) ------------------------------------------------145 第三節 陽明以「萬物一體」說分判儒、釋之困難及其契機--148 臺.陽明以「萬物一體」說分判儒、釋之困難------------148 貳.陽明的「萬物一體」說分判儒、釋之契機------------150 一、心齋所說之萬物一體義--------------------------151 二、近溪所說之萬物一體義--------------------------159 第五章 陽明心學對儒、佛交融的貢獻及其在儒學上的限制與檢討 ------------------------------------------------165  第一節 陽明以唯心論模式會通儒、佛的成就--------------165 壹.陽明學的儒學源流及其吸收佛教唯心論模式拓展儒家心性 學領域------------------------------------------165 貳.拉近儒、佛距離助長晚明三教合一風氣--------------171  第二節 陽明心學在儒學上的限制與檢討------------------181 壹.圓教模式的心學凸顯個體價值卻淡化倫理上的依存關係181 貳.以內聖涵攝外王的唯心論模式心學仍有失落外王的疑慮186 參.唯心論模式的心學無法涵蓋本體宇宙論模式的儒學----192 第六章 結論--------------------------------------------201 參考書目------------------------------------------------213

    參考書目

    一、陽明著述及其研究論著

    【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1919年

    【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書》,臺北:正中書局,1970年5月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10月

    賈豐臻,《陽明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蔡仁厚,《王陽明哲學》,臺北:臺灣三民書局,1974年10月

    Tu Wei-ming(杜維明), Neo-Confucian Thought in Action:Wang Yang-ming’s Youth(1472-1509),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6

    梁啟超,《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8年

    朱秉義,《王陽明入聖的工夫》,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9年

    牟宗三,《王陽明致良知教》,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0年4月

    鄧元忠,《王陽明聖學探討》,臺北:正中書局,1982年

    錢穆,《陽明學述要》,臺北:正中書局,1984年3月

    陳榮捷,《王陽明與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11月

    戴瑞坤,《陽明學漢學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3月

    戴瑞坤,《中日韓朱子學陽明學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7月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2月

    張君勱著,江日新譯,《王陽明──中國十六世紀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鍾彩鈞,《王陽明思想之進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3月

    談遠平,《論陽明哲學之圓融統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9月

    楊國榮,《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9月

    楊國榮,《良知與心體──王陽明哲學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9年8月

    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臺北:佛光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7月

    秦家懿,《王陽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年9月

    錢明,《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

    麥仲貴,《王門諸子致良知學之發展》,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73年12月

    嵇文甫,《左派王學》,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4月

    吳雁南,《陽明學與近世中國》,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

    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4月

    吳震,《陽明後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呂妙芬,《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4月

    彭國翔,《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6月

    鄧志峰,《王學與晚明的師道復興運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1月

    二、經部著述

    【宋】朱熹,《四書集註》,臺南:大孚書局,1991年1月

    【清】王夫之,《尚書引義》,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7月

    【清】胡泉,《王陽明先生經說弟子記》,臺北:廣文書局,1975年4月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大化書局,1982年10月

    【清】皮錫瑞著,周予同注釋,《經學歷史》,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周予同,《群經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范文瀾,《群經概論》,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

    蔣伯潛,《十三經概論》,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

    錢穆,《孔子與論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9月

    岑溢成,《大學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1991年10月

    三、史部著述

    【明】周汝登,《聖學宗傳》,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98-99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6月

    【清】孫奇逢,《理學宗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5月

    【清】黃宗羲撰,全祖望補訂,《宋元學案》,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影四部備要本,1970年6月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收於《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11月

    【清】熊賜履,《學統》,臺北:廣文書局,1975年4月

    【清】江藩,《漢學師承記.宋學淵源記》,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7月

    【清】張廷玉等,《明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臺北:華世出版社,1976年2月

    【清】夏燮,《明通鑑》,臺北:宏業書局,1974年9月

    【明】談遷,《國榷》,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7月

    【明】墨憨齋(馮夢龍),《王陽明出身靖亂錄》,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7月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臺北:偉文圖書公司,1976年

    麥仲貴,《明清儒學家著述生卒年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9月

    四、子部著述

    【宋】朱熹,《朱子大全》,上海: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36年

    【宋】朱熹,《朱子語類》,臺北:正中書局影明成化刊本,1973年

    【明】王畿,《王龍溪語錄》,臺北:廣文書局,1993年1月

    【明】羅汝芳著、曹胤儒編:《盱壇直詮》,臺北:廣文書局,1996年3月

    【明】羅汝芳撰,《羅近溪先生明道錄》,臺北:廣文書局,1997年4月

    【明】羅欽順,《困知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5年

    【明】林兆恩,《林子全集》,收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子部雜家類第63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2月

    【明】陳建,《學蔀通辨》,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4月

    【清】張烈,《王學質疑》,臺北:廣文書局,1982年8月

    【清】顧炎武著,黃侃、張繼校勘,徐文珊點校,《原抄本日知錄》,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10月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11月

    五、集部著述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3月

    【宋】朱熹撰,【清】李光地、熊賜履等奉敕編,《御纂朱子全書》,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1983年

    【宋】陸九淵,《陸象山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92年3月

    【明】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56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6月

    【明】陳九川,《明水陳先生文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72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6月

    【明】聶豹,《雙江聶先生文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72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6月

    【明】羅洪先,《念庵羅先生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79-80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6月

    【明】歐陽德,《歐陽南野先生文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81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6月

    【明】羅汝芳撰,耿定向、楊起元批點,《近溪羅子全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29-130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6月

    【明】王艮,《王心齋全集》,臺北:廣文書局,1987年3月

    【明】王畿,《王龍谿先生全集》,臺北:廣文書局,2000年11月

    六、佛教原典及後人註解著述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大正藏》第2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8冊

    【唐】玄奘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正藏》第8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大正藏》第14冊

    【唐】佛陀多羅譯,《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大正藏》第17冊

    【唐】般剌蜜帝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大正藏》第19冊

    龍樹菩薩造,梵志青目釋,《中論》,《大正藏》第30冊

    世親菩薩造,【唐】玄奘譯,《唯識二十論》,《大正藏》第31冊

    馬鳴菩薩造,【梁】真諦譯,《大乘起信論》,《大正藏》第32冊

    【唐】法藏述,《金師子章雲間類解》,《大正藏》第45冊

    【唐】智顗說,《摩訶止觀》,《大正藏》第46冊

    【元】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第48冊

    【宋】道原纂,《景德傳燈錄》,《大正藏》第51冊

    (佚名),《續傳燈錄》,《大正藏》第51冊

    【明】真可大師,《紫柏尊者別集》,《大藏新纂卍續藏經》第73卷

    【明】蓮池大師,《蓮池大師全集》,臺北:中華佛教文化館,1983年

    【明】憨山大師,《憨山老人夢遊集》,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明】蕅益大師著,釋成時編,《靈峰宗論》,臺北:臺灣印經處,1986年6月

    【明】蕅益大師著,民國江謙居士補註,《四書蕅益解補註》,臺北:佛教出版社,未註明出版年月

    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1月

    印順法師,《大乘起信論講記》,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2月

    印順法師,《般若經講記》,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3月

    陳柏達,《圓覺經今譯》,臺北:天華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3月

    高振農,《大乘起信論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4月

    東方佛教學院編註,《六祖壇經註釋》,高雄:佛光出版社,1992年11月

    北京社會科學研究院宗教研究所編譯,《白話佛教經典(二)大佛頂首楞嚴經》,博遠出版公司,1993年2月

    圓瑛法師述,《大乘起信論講義》,高雄淨宗學會印贈,1993年8月

    方立天釋譯,《華嚴金師子章》,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年8月

    蕭萐父釋譯,《大乘起信論》,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年8月

    聖嚴法師,《心經新釋》,臺北:法鼓文化事業公司,1999年12月

    七、近人學術著述

    (一)學術思想史部分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9年7月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1989年6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12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88年11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藍燈,未註明出版年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大林出版社,1980年4月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

    候外廬等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王健,《中國明代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收於薛德震主編,百卷本《中國全史》

    李書增等,《中國明代哲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二)儒學研究部分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8月

    林師聰舜,《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10月

    詹海雲,《陳乾初大學辨研究──兼論其在明末清初學術史上的意義》,臺北:明文書局,1986年8月

    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6月

    曾昭旭,《道德與道德實踐》,臺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4月

    劉又銘,《理在氣中──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11月

    彭永捷,《朱陸之辯──朱熹陸九淵哲學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

    董平選注、祁茗田評析,《浙江精神之哲學本源》,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3月

    (三)佛學研究部分

    印順法師,《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臺北:正聞出版社,1990年

    印順法師,《佛法概論》,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1月

    印順法師,《唯識學探源》,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3月

    印順法師,《中觀今論》,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4月

    印順法師,《如來藏之研究》,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5月

    聖嚴法師,《正信的佛教》,臺北:東初出版社,1987年9月

    聖嚴法師,《明末佛教研究》,臺北:東初出版社,1987年9月

    聖嚴法師著,關世謙譯,《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11月

    釋恆清,《佛性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2月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2月

    龔雋,《大乘起信論與佛學中國化》,臺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11月

    徐典正,《唯識思想要義》,高雄:佛光出版社,1993年1月

    楊惠南,《佛教思想發展史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6月

    吳汝鈞,《佛教思想大辭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5月

    方立天,《佛教哲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7月

    聶秀藻,《原始佛教四諦思想》,臺北:佛光出版社,1996年3月

    尤惠貞,《天臺哲學與佛教實踐》,嘉義:南華大學,1999年8月

    高柏園,《禪學與中國佛學》,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3月

    周裕鍇,《禪宗語言》,臺北:宗博出版社,2002年11月

    (四)儒、佛交涉部分

    蔣義斌,《宋代儒釋調和論及排佛論之演進──王安石之融通儒釋及程朱學派之排佛反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8月

    蔣義斌,《宋儒與佛教》,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9月

    熊琬,《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5月

    曾錦坤,《儒佛異同與儒佛交涉》,臺北:谷風出版社,1990年

    賴永海,《佛學與儒學》,臺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4月

    熊十力等著,林安梧選輯,《當代儒佛之爭》,臺北:全國出版社,1981年10月

    (五)其他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9月

    沈清松,《現代哲學論衡》,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8月

    殷鼎,《理解的命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1月

    八、單篇論文及論文集

    譚作人,〈陽明心學之流變〉,《嘉義師專學報》第6期,1975年5月

    陳榮捷,〈從朱子晚年定論看陽明之于朱子〉,《書目季刊》15卷第3期,1981年12月

    陳一峰,〈陽明言「物」諸義之解析〉,《中國文化月刊》第62期,1984年12月

    王守益、王慧琴,〈基於現代視覺認知觀點檢討關於王陽明天地萬物為一體等哲思的批評〉,《清華學報》22卷第3期,1992年9月

    楊祖漢,〈王龍溪對王陽明良知說的繼承與發展〉,《鵝湖學誌》第11期,1993年12月

    吳冠宏,〈陽明對《孟子》「盡心」章之詮釋試探──兼論孟子原義與朱、王所解之比較〉,《中國文學研究》第8期,1994年5月

    林惠勝,〈試論王陽明的萬物一體〉,《中國學術年刊》第16期,1995年3月

    林樂昌,〈從「亭前格竹」到「龍場悟道」──王陽明思想轉向新釋〉,《哲學與文化》22卷第4期,1995年4月

    李豫川,〈禪宗對陽明心學影響初探〉,《內明》第277期,1995年4月

    韓秉芳,〈從王陽明到林兆恩──兼論心學與三一教〉,《宗教哲學季刊》第2期,1995年4月

    林樂昌,〈王陽明的講學生涯和社會教化使命──兼論明代儒教民間講學的現代意義〉,《哲學與文化》23卷第1期,1996年1月

    吳汝鈞,〈王陽明的良知觀念及其工夫論〉,《哲學與文化》23卷第4期,1996年4月

    劉述先,〈論王陽明的最後定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1期,1997年9月

    黃俊傑,〈王陽明思想中的孟子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6期,1997年

    楊菁,〈論陽明心學與禪學之異〉,《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5期,1998年5月

    呂妙芬,〈聖學教化的弔詭:對晚明陽明講學的一些觀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0期,1998年12月

    黃文樹,〈泰州學派與禪宗思想〉,《樹德科技學報》第1期,1999年6月

    汪深娟、李啟原,〈陽明心即理學說與朱熹的淵源關係〉,《黃埔學報》37輯,1999年8月

    黃文樹,〈陽明後學之社會作用與歷史影響〉,《中國文化月刊》第238期,2000年1月

    黃文樹,〈陽明後學的成員分析〉,《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7期,2000年9月

    邱敏捷,〈陽明心學與禪學的「體用」問題〉,《哲學與文化》27卷第12期,2000年12月

    黃文樹,〈陽明後學講學內容之探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卷第5期,2001年2月

    杜保瑞,〈王陽明功夫哲學進路的哲學體系研究〉,《東吳哲學學報》第6期,2001年4月

    黃夏年,〈《大乘起信論》研究百年之路〉,《普門學報》第6期,2001年11月

    許鶴齡,〈陽明《傳習錄》與惠能《壇經》之義理交涉〉,《哲學與文化》29卷第3期,2002年3月

    陳利權,〈論《大乘起信論》的「一心二門」〉,《普門學報》第9期,2002年5月

    古清美,〈羅近溪悟道之義涵及其工夫〉,《臺大中文學報》第16期,2002年6月

    馮耀明,〈王陽明「心外無物」說新詮〉,《清華學報》新32卷第1期,2002年6月

    杜保瑞,〈《大乘起信論》的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普門學報》第10期,2002年7月

    吳震,〈陽明後學概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2卷第3期,2002年9月

    楊維中,〈本體之性與主體之心如何可能合一──《大乘起信論》心性思想論析〉,《哲學與文化》29卷第11期,2002年11月

    劉滌凡,〈明代陽明暨泰州學派加速儒學世俗化的考察〉,《高雄餐旅學報》第5期,2002年12月

    鄧克銘,〈論王陽明之「知為心體」及其與禪宗的比較〉,《漢學研究》22卷第2期,2004年12月

    王大德,〈陽明「心外無物」說當代詮釋的釐清與辨正〉,《警專學報》3卷第5期,2004年12月

    馮煥珍,〈《大乘起信論》「非佛教」嗎──關於「《起信論》非佛教」說的教理學反省〉,《中華佛學研究》第9期,2005年

    古清美,〈羅近溪「打破光景」義之疏釋及其與佛教思想之交涉〉,收於釋聖嚴等編《佛教的思想與文化:印順導師八秩晉六壽慶論文集》,臺北:法光出版社,1991年4月

    熊琬,〈宋代性理思想之淵源與佛學(禪學)〉,收於聖嚴法師等編《佛教的思想與文化:印順導師八秩晉六壽慶論文集》,臺北:法光出版社,1991年4月

    吳光主編,《陽明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

    華梵哲學系主編,《第三次儒佛會通論文集》,臺北:華梵大學,1998年12月

    華梵哲學系主編,《第四次儒佛會通論文集》,臺北:華梵大學,2000年5月

    華梵哲學系主編,《第五次儒佛會通論文集》,臺北:華梵大學,2001年5月

    華梵哲學系主編,《第六次儒佛會通論文集》,臺北:華梵大學,2002年7月

    九、學位論文

    黎金剛,《禪學與明代心學》,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程發軔教授指導,1972年

    趙儀文,《大乘起信論人生論之研究》,臺灣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方東美、孫智燊教授指導,1974年

    尤惠貞,《大乘起信論如來藏緣起思想之探討》,臺灣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張瑞良教授指導,1980年

    唐慧敏,《大乘起信論一心二門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羅光教授指導,1982年

    陳一峰,《陽明「良知學」之探究》,東海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蔡仁厚教授指導,1984年

    宋河璟,《王陽明心學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黃錦鋐教授指導,1985年

    鄭勝元,《陽明哲學之研究》,文化大學哲學所博士論文,程兆熊教授指導,1986年

    李明漢,《陽明「良知」一概念的形成及其意義之探討》,文化大學哲學所博士論文,牟宗三教授指導,1987年

    林月惠,《陽明「內聖之學」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牟宗三教授指導,1987年

    邱財貴,《王龍溪良知四無說析論》,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牟宗三教授指導,1989年

    孫富支,《大乘起信論「一心開二門」之研究》,文化大學哲學所博士論文,牟宗三教授指導,1990年

    中村有靖,《從「心」、「理」、「物」的觀點來探討王陽明之修養工夫論》,臺灣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張永儁教授指導,1990年

    鄭燦山,《王陽明思想中之存有與道德》,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傅武光教授指導,1991年

    李相勳,《王陽明工夫論之研究》,東海大學哲學所博士論文,蔡仁厚教授指導,1993年

    林久絡,《四句教與天泉證道研究》,臺灣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張永儁教授指導,1993年

    高瑋謙,《王門天泉證道研究──從實踐的觀點衡定「四無」、「四有」與「四句教」》,中央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李明輝教授指導,1993年

    林月惠,《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庵思想之研究》,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張亨教授指導,1994年

    黃淑齡,《明代心學中「光景論」的發展研究》,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古清美教授指導,1994年

    田炳述,《從理學到心學之發展看王陽明哲學特色》,文化大學哲學所博士論文,楊祖漢教授指導,1995年

    曾光正,《不離俗而證真──泰州學派倫理觀的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黃進興教授指導,1995年

    林惠勝,《王陽明與禪佛教之關係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戴璉璋教授指導,1996年

    李得財,《羅近溪哲學之研究》,東海大學哲學所博士論文,蔡仁厚教授指導,1996年

    葉守桓,《王艮思想及其對王學的承繼與轉化》,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戴瑞坤教授指導,1997年

    李慶龍,《羅汝芳思想研究》,臺灣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古偉瀛教授指導,1998年

    蕭裕民,《樂的智慧──王陽明「樂」思想研究》,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楊儒賓教授指導,1998年

    張璉,《王艮的尊身思想與社會參與》,文化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宋晞教授指導,1999年

    王士銓,《王陽明天泉橋四句教研究》,暨南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何澤恆教授指導,1999年

    魏月萍,《羅近溪「破光景」義蘊》,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古清美教授指導,2000年

    蔡家和,《王龍溪思想的衡定》,中央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楊祖漢教授指導,2000年

    鄧秀梅,《儒學中有關「天命流行」一義之探討》,文化大學哲學所博士論文,楊祖漢教授指導,2001年

    黃信二,《王陽明「致良知」方法論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所博士論文,陳福濱教授指導,2002年

    十、外文著述(含譯本)

    帕瑪(Richard E. Palmer)著,嚴平譯,《詮釋學》,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5月

    彼得.麥欽納力(Peter K. Mclnerney)著,林逄祺譯,《哲學概論》,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6年10月

    【美】牟復禮等編,張書生等譯,《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11月

    【日】荒木見悟,《明代思想研究》創文社,1978年

    【日】荒木見悟,《陽明學 展開 佛教》,研文出版社,1984年

    【日】荒木見悟著,楊白衣譯,〈易經與楞嚴經〉,《佛光學報》第3期,1978年8月

    【日】荒木見悟著,如實譯,〈陽明學與明代佛學〉,《佛光學報》第4期,1979年6月

    【日】岡田武彥,《陽明學 世界》,昭和61年11月,明德出版社

    【日】岡田武彥著,吳光等譯,《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日】三島復,《王陽明 哲學》,昭和17年10月,大岡山書店

    【日】久須本文雄,《王陽明 禪的思想研究》,昭和33年3月,日進堂書店

    【日】安岡正篤,《王陽明研究》,昭和35年3月,明德出版社

    【日】山本命,《明時代儒學 倫理學的研究》,昭和49年3月,理想社

    【日】大西晴隆,《王陽明》,昭和60年5月,講談社

    【日】湯次了榮著,豐子愷譯,《大乘起信論新釋》,臺北:天華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10月

    【日】常盤大定,《支那 於  仏教 儒教道教》,東洋書林,1982年7月

    十一、古籍原典文獻及印順法師著作電子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http://www.sikuquanshu.com/big5/main.asp

    漢文電子大藏經系列 http://www.buddhist-canon.com/

    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 http://ccbs.ntu.edu.tw/DBLM/cindex.htm

    印順文教基金會 http://www.yinshun.org.tw/firstpage.htm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