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盧欣婉
論文名稱: 大童世界-盧欣婉插畫創作論述
Big Child World-The Analysis of Art Works by LU,HSING-WAN
指導教授: 李足新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5
中文關鍵詞: 插畫自我中心主義彼得潘症候群孩童化成人
外文關鍵詞: Illustration, autism (egocentrism), Peter Pan syndrome, Kidult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心理學上,「孩童化成人」(Kidult)意指社會上許多懷抱著赤子之心、活在自我內在世界中、無法面對外界並與之接軌的人們。這些人們承襲著嬰幼兒童時期的自我中心主義,如同小飛俠彼得潘一般不願意長大,永遠把自己包裹在嬰孩的意象形體中,漸漸的形成了唯我獨尊的孩童化成人。因此,Kidult亦被稱之為「彼得潘症候群」(Peter Pan syndrome)。
    「大童世界」係創作者自創之名詞,由名詞Kidult發想。「大童」意味著「長大成人後的兒童」,外表長大但是心理仍脫離不了自我中心期的「大童」充斥在整個現代社會中,成為本創作主題之由來。
    本創作研究係以針線、水彩、壓克力顏料等材料表現在棉布上的創作方式,採用卡漫風格之插畫形式表達自我中心主義強烈的嬰幼兒與孩童意象,同時也藉由藝術創作的過程為自身角色轉換適應上的困難找到抒發壓力的出口。
    在創作內容方面分為「自我唯一」和「他者疏離」兩系列,表達自我中心主義強烈的嬰幼兒與孩童意象。藉由相關的文獻資料加以探討,作為創作者「大童世界」主題創作發展的學理基礎,由此形塑自我風格,並藉以探尋未來可行的發展方向。


    In psychology, the term "Kidult" is used to refer to describe adults who are innocent-hearted, living in their own inner world, not able to face or have connection with the outer world in the society. As Peter Pan, these people who inherited the autism of their infancy and childhood refuse to grow up, wrap themselves in the imagery of babies and are gradually forming to be the egocentric "Kidults". Therefore, the term "Kidult" is also named as Peter Pan syndrome.
    "Big Child World" is a term coined by the author of this thesis which is originated from the idea of "Kidult". "Big Child" means a grownup child who has the appearance of grownups but is still inescapable of their childhood autism. This kind of "Big-Children" crowd this modern society and theme this creation (research).
    This creation research uses materials such as needles and thread, watercolor, Acrylic fabric pigment, etc. to gestate cartoon style illustration on cotton cloth to express strong egocentric infancy and childhood imagery. In the meanwhile, the process of this artistic creation also helps to releive pressure from difficulty in personal role changing adaptation.
    The contents of this cre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eries to express strong egocentric infancy and childhood imagery. They are "the one and only" and " the alienated others". Related reference documents are discussed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theme cre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creator of the "Big Child World". They also help to shape the individual style and to search for feasible direction for future development.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創作研究之動機與目的 1 一、 創作研究的動機 1 二、 創作研究的目的 2 第二節 創作研究之內容與方法 3 一、 創作研究內容 3 二、 創作研究方法 4 第三節 創作研究之範圍與限制 5 一、 研究範圍 5 二、 研究限制 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6 一、 Kidult 6 二、 大童世界 6 第二章 創作學理基礎 7 第一節 創作歷程轉化的探尋 7 第二節 兒童心理現象的反思 13 第三節 創作形式思維之啟發 24 第三章 創作理念 29 第一節 無可言喻之孤獨 29 第二節 本我世界的赤子之心 39 第四章 創作內容作品分析 47 第一節 「自我唯一」系列 48 第二節 「他者疏離」系列 69 第五章 結論 81 第一節 研究總結 81 第二節 未來創作發展方向 83 參考文獻 92

    一、 書籍
    李宗健(出版年月不詳)。漫畫創作與修養。華聯出版。
    臥白雲(1974)。漫畫的藝術。藝術圖書公司出版。
    孫旗(1980)。現代繪畫哲學。台北:黎明文化。
    劉文潭(1996)。現代美學。台北:台灣商務。
    Robert Atkins 著,黃麗絹 譯(2000)。藝術開講。台北:藝術家出版。
    Dick Pountain & David Robins著,李佳純 譯(2005)。酷派當家。商周出版。
    高宣揚(2002)。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揚智文化。
    Elzbieta 著,林徵玲 譯(2003)。藝術的童年。台北:玉山社。
    奈良美智(2004)。王筱玲、黃碧君譯。小星星通信 。台北市:大塊文化。
    王信智,鐘霓(2005)。我就是孩子氣。台北:東觀國際文化。
    Bbrother(2008)。一起活在牆上!。台北:原點出版。
    陳建志(2008)。未來感。聯合文學出版。
    常若松(民89)。人類心靈的神話-榮格的分析心理學。台北:貓頭鷹出版。
    楊培中(2001)。藝術大師世紀畫廊74:女性.藝術家卡莎特。台北:格林國際圖書出版。
    何政廣(1999)。世界名畫家全集:卡莎特。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黃美賢(民83)。台灣畫壇老頑童-劉其偉繪畫研究。台北:雄獅出版。
    何政廣(1982)。劉其偉的畫路。台北:藝術家出版。
    伍至學(1998)。人性與符號形式-卡希勒《人論》解讀。台北:台灣書店出版。
    李維菁(2002)。程式不當藝世代18。台北:藝術家出版。
    村上隆 著,江明玉 譯(2007)。藝術創業論。台北:商周出版社。
    晏向陽 譯(2008)。ALISON LURIE 著。永遠的男孩女孩:從灰姑娘到哈里.波特。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鍾清瑜 譯(2010)。Julia Cameron 著。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台北市:城邦文化出版。
    張穎綺 譯(2004)。Guy Corneau 著。你有沒有看見我的馬?──心靈療癒的意義。台北市:張老師文化出版。
    劉名揚 譯(2000)。Mark Schilling 著。桃色狂潮──日本流行文化小百科。臺北市:城邦文化出版。
    余風高(2005)。插圖的文化史。北京:新星出版社。
    鄭惠美(2001)。探險.巫師.劉其偉。台北:雄獅美術出版。

    二、 學位論文
    王櫻芬(民97)。Kidult(成人孩童化)圖像風格應用於視覺人物造型設計之創作研究。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法誠(民96)。小明的生存之道--黃法誠創作論述。高學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宋係潔(民96)。療傷系玩具特性與熟齡族療傷感的研究。南台科技大學數位內容與動畫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睿甫(民98)。陰影下的樣貌-徐睿甫創作論述。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蕙蓉(2006)。愛‧飛翔-塗鴉創作。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珂葳(2008)。再生記憶-卡漫符號的世界。國立台南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美香(2006)。童心未泯-自我內心異想世界之探索。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 刊物
    《波隆那2006專題-熱情與孤獨的激戰》,收錄於《dpi設計流行創意雜誌》2006,第86期。
    潘國靈(2004)。《香港:Kidult+彼得潘症候群》,收錄於《誠品好讀》2004, April,第42期。
    曾炳榮(2007)。數位舞台的主流美學-展望動漫美學新世紀。收錄於《藝術家》2007,第390期。
    徐婉禎(2007)。拜訪機械受的浪漫世界-許唐瑋的作品。收錄於台北《藝術家》2007,第385期。
    陸蓉芝(2007)。3L4D:動漫美學新世紀。收錄於台北《藝術家》2007,第389期。
    王嘉驥(2003)。台灣學院裡的當代藝術狀態。收錄於台北《藝術家》2003,第337期。

    四、 網路資源
    奈良美智-維基百科。網址: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5%88%E8%89%AF%E7%BE%8E%E6%99%BA(99.7.12)
    凱斯‧哈林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haring.com/art_haring/index.html(99.7.20)
    「探索奇幻面具Mirror Mask」。網址:http://blog.yam.com/designdetective/article/1545937(99.8.12)
    「小白花海盜幫」奇摩電影簡介。網址:http://tw.movie.yahoo.com/mstory.html?t=movie&id=1735(99.8.13)
    馬克‧來登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markryden.com/(100.1.12)

    五、 相關影片
    Niko von Glasow(2006)。小白花海盜幫。聯影、聯贏發行。
    Dave McKean(2005)。奇幻面具。Samuel Goldwyn Films、得利(台)發行。
    板部康二(2007)。跟著奈良美智去旅行。曼迪/天馬行空發行。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