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曹秀如 Hsiu Ju Tsao |
---|---|
論文名稱: |
從儀式觀點脈絡化婚紗照拍攝行動 |
指導教授: |
陳祥水
Hsiang Shui Chen 胡台麗 Tai Li Hu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0 |
中文關鍵詞: | 婚紗影像 、儀式 、表演 |
外文關鍵詞: | wedding photograph, ritual, performance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問題意識為是從結婚的整體過程中去發掘出拍照行動的位置和意義,換句話說也就是要問拍婚紗照在當代結婚儀式中具有什麼樣的地位?田野資料的分析如下:
□第一、對於拍婚紗照的行為動機,報導人多半處於功能性的角度,「包套制度」使他們因應禮俗的需求,成為拍照的初始動機。第二、報導人選擇拍婚紗照雖然具有功能性目的,但是在拍照過程中會不由自主地在經由各種造型的裝扮享受著其中愉悅的感覺,因為他們是在拍照的過程裡去釋放自己的情感,增加彼此的心理認同,所以導致報導人經常將拍照的另一個意義鎖定在「紀念」的層次上。第三、婚紗照之儀式化拍攝現象,可說是傳統儀式的再造,其意義在於通過儀式中追求反傳統的可能性。第四、婚紗照在結婚過程中雖然具有特殊性,卻並非唯一,婚紗影像有多元化發展現象。第五、發達的網路應用以及所形成的虛擬社群對於拍照行動的影響逐漸地加深當中,並且網路空間成為觀看婚紗照的最佳場域,婚紗照增加了許多被看的機會,同時使用者會在照片上加註很多文字描述,使得照片更為個人化,而這個空間儼然成為個人展現自我的另一個表演場域。
□本研究試圖歸納的結果有:首先看似表演行為的拍照行動,跟正式的傳統儀式似乎不在相同的討論範疇中,可是當拍照的行動有助於個人在生命轉換階段時的心理撫慰,同時將個人帶領進入正式的儀式過程,此時拍照與儀式的界線便越來越模糊,而且當大眾紛紛認為拍照為結婚過程的必要步驟時,在觀念上可能已經將拍照的行動轉化成為儀式概念的一部份了。再者針對儀式的定義,本研究認為儀式是對某種意念的實踐行為,通常還是一套具體的、集體的社會互動模式,在複雜的現代社會討論傳統儀式可能的變化時,需要更加關注這些新增添的事物,他們的存在與目的。以拍婚紗照的行動來說,婚姻的神聖性使大眾願意傾注花費來表達出重視的意味,事實上這也表現出不同世代在思想上的解放,表達他們對於身體權力的掌控,也表達了他們對婚姻、愛情與兩性關係的想法,拍照能夠滿足了這些需求,並且提供一個最佳出口,所以拍照行動始終方興未艾。
李香潔、呂維婷、陳瓊芬
1998 台灣近百年來的結婚照片分析。刊於台灣史料研究11:73-86。
李玉瑛
1999 實現你的明星夢:台灣婚紗照的消費文化研究。刊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6:147-186。
2004 女性凝視:婚紗照與自我影像之戲。刊於台灣社會學刊33:1-49。
余光弘 A. van Gennep生命禮儀理論的重新評價。刊於中研院民族所集刊60:229-257。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林育嘉
1997 婚紗攝影•寫真•拍•婚紗攝•影。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家寶
2003 台灣婚紗攝影獨特的視覺表現形式與其發展的歷史脈絡。刊於台灣百年攝影幽光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頁12-29。台北市:史博館。
徐欣玉
2003 文化創意產業之空間群聚分析--以中山北路婚紗攝影業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
高惠瓊
2003 型塑商品符號的商店招牌文字系統之研究:以臺中市三民路2∼3段婚紗攝影業為例。刊於商業設計學報7:229-252。
麥燦文、阮義忠
1994 台灣婚紗攝影的昨日今日明日。刊於影像雜誌2:7-17。
康台生、林富鳳
2003 蒙太奇技法應用於婚紗影像之探討。刊於台灣百年攝影幽光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頁30-49。台北市:史博館。
張媛玲
1997 台北婚紗攝影的社會學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慶珍
2002 從體驗行銷的觀點探討廣告的視覺符號—以女性雜誌服飾廣告為例。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貞
1997 台灣地區民眾消費行為傾向之形成:傳媒使用、自我認同狀況與個人背景之影響。刊於90年代的台灣社會:社會基本變遷調查研究系列(二),頁265-310。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黃志文、戴嬡坪、尹長年
2001 產品造型及其屬性建構之研究-以婚紗業實證為例。刊於產業論壇第2卷2:215-236。
鄭正清
1998 婚紗攝影之表現喜好與消費行為調查研究。刊於台中商專學報30:249-275。台中:國立台中商專商業設計系。
1999 臺灣婚紗攝影之消費者生活型態集群研究。刊於商業設計學報3:77-110。台中: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商業設計系。
賴秀如
2002 □真愛的宣告:台灣婚紗照工業。刊於經典雜誌51:62-74、76-81。
□□□x北: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附設慈濟文化志業中心。
薛崑銘
1988 台灣白紗禮服的美國市場定位。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Adrian, Bonnie
2003 Framing the bride: globalizing beauty and romance in Taiwan’s bridal indust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ateson. Gregory
2004 A Theory of Play and Fantasy. In The Performance Studies Reader, Pp.121-131. Edited by Henry Bial. Routledge Press.
Benjamin, Walter
1998 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許綺玲譯。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
Daniel de Coppet
1992 Introduction. In Understanding Rituals. Edited by Daniel de Coppet. New York: Routledge Press.
Bocock, Robert
1995[1982] 消費。張君玫、黃鵬仁譯。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Banks, Marcus
1998 Visual Anthropology: Image, Object and Interpretation , In Imaged-based research , Pp.9-23 , Falmer Press.
Carlson, Maivin
2004 What is Performance? In The Performance Studies Reade, Pp.68-75. Edited by Henry Bial. Routledge Press.
Cronin,Orla
1998 Psychyology and Photographic Theory. In Imaged-based research , Pp.69-83 , Falmer Press.
Edwards, Walter
1989 Modern Japan Through Its weddings: gender, person, and society in ritual portrayal.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Emmison, Michael and Philip Smith
2000 Living forms of visual data: bodies, identities and interaction In Researching the Visual: Image, Objects ,Contexts and Interaction in Social and Culture Inquary, Pp.190-229.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Geertz, Clifford
2002[1983] 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楊德睿譯。台北:麥田。
Goffman,Erving
1959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Prin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92[1959]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徐敏江、李姚軍譯。台北:桂冠。
Kendall, Laurel
1996 Getting marriage in Korea: of gender, morality, and moderni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orris , Brian
1987 宗教人類學導讀。張慧端譯。台北:國立編譯館。
Nicole, Belmont
1974[1979] Arnold Van Genneo. Derek Coltman trans. UAS: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arkin, David
1992 Ritual as spatial direction and bodily division. In Understanding Rituals. Edited by Daniel de Coppet. New York: Routledge Press.
Pinney,Christopher
1997 Camera Indica: the social life of Indian Photograph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chechner, Richard
2002 Performance studies. Routledge Press.
Sekula, Allan
1982 On the Invention of Photographic Meaning. In Thinking Photography , Edited by Victor Burgin. Pp.84-109, MACMILLAN EDUCATION LTD Press.
Spitulnik, Debra
1993 Anthropology and Mass Media. Annu. Rev.Anthropol. 22:293-315.s
Smith, Philip
2004[2001] 文化理論的樣貌。林宗德譯。台北:韋伯文化。
Turner, Victor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N.Y. :Aldine De Gruyter Press.
1982 From Ritual to Theater: The Human Seriousness of Play. PAJ Publication Press.
Urry, John
2002 The Tourist Gaze. London: SAGA Publications Ltd.
Van Gennep , A
1909[1960]The Rite of Passage. Monika B. Vizedom & Gabrielle L. Caffee tran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網路資源:(網路資料放在英文書目中嗎?)
Chandler, Daniel
2004 Note on the’Gaze’.
http://www.aber.ac.uk/media/Documents/gaze/gaze01.html Accessed October 10.
視聽資料:(視聽資料到底怎麼列出)
Kijung Lee
2002 Wedding through Camera Eyes: A Trilogy of Wedding Photography
in Korea。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總館8樓視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