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梁宇麟
論文名稱: 使用同步工程與故事情境法改善新產品開發之品質控制-以設計品保觀點
Using Concurrent Engineering and Scenario Method to Improv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Quality Control - From Design Quality Perspective
指導教授: 吳建瑋
口試委員: 侯建良
戴于婷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學院 - 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8
中文關鍵詞: 新產品開發設計品質控制同步工程故事情境法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主要以品牌商(Brand Company)設計品保的觀點出發,探討新產品於開發階段之品質控制。現今國內廠商多數以代工產業為主,許多從事新產品開發人員所致力的客戶需求,其主要是來自於各大品牌擁有者(品牌客戶)所要求的技術規格。因此,代工廠之設計品保在滿足客戶的需求目標上較為明確與單純,工作職責的要求著重於驗證與確認,亦即確保團隊所開發出之產品能符合客戶的規格。反觀自有品牌商所在意的設計品質,是在產品銷售予終端用戶後使用者所回饋之滿意程度以及市場反應,故在職責上設計品保所更在意的是產品品質是否能真正貼近產品使用者的需要。新產品開發的品質控制已不再是只要求驗證產品功能是否滿足設計規格,而是需要品質單位能引導團隊在各個階段都能以使用者角度思考產品,考慮到產品可能被使用的所有情境,確保團隊對於設計的方向目標一致,最終得到能符合顧客需求的產品。
    本文建議品牌商設計品保必需在產品的開發流程中扮演使用者的角色去審視產品,在方法上採用同步工程 (Concurrent Engineering) 輔以故事情境法 (Scenario)。使用同步工程中的同步工具可幫助品保將產品的資料訊息呈現給開發團隊並凝聚共識 ,方法包括競爭對手分析、品質機能展開、原型機、機能展開與失效效應與風險分析等。而故事情境法則方便設計品保引導新產品開發團隊從一開始就以使用者的思維去考量產品的設計,以達到滿足客戶需求的品質目標並製造出消費者所需要的商品。本文以品牌公司的可攜式藍牙喇叭開發案為實例,在組織階段與關卡的流程中實際使用同步工具以及情境故事法並加以闡述。最後,將開發完成之藍牙喇叭與競爭對手同等級之產品,使用網路顧客評論分析進行個產品屬性正負向評論比較。結果中呈現客戶所關注之產品屬性大多能優於或與競爭對手持平,尤其是價格部分更為明顯。此研發品質控制流程加入了使用者考量及網路評論分析,改善了階段與關卡搭配同步工程的第二代流程,能做為國內致力於品牌轉型之廠商與先進參考。


    摘要 1 Abstract 2 目錄 4 表目錄 6 圖目錄 7 第一章緒論 8 1-1研究背景與動機 8 1-2研究目的 9 1-3研究範圍和限制 10 1-4論文架構 10 第二章文獻探討 12 2-1新產品的定義 12 2-2新產品開發流程 13 2-3 同步工程與工具 14 2-3-1品質機能展開 15 2-3-2設計失效風險與效應分析 17 2-3-3原型機與產品機能分析 19 2-4 情境故事法 20 第三章研究方法 22 3-1開發流程展開(階段與關卡與同步工程) 22 3-2 新產品開發流程的品質改善 24 3-2-1設計品保角色定義 24 3-2-2 情境故事與同步工具應用 25 3-3 市場測試 29 3-4設計品保於流程中之思考模式 29 第四章案例分析 31 4-1個案L公司發展背景及產品介紹 31 4-2 案例公司新產品專案組織 31 4-3 產品需求展開 33 4-3-1產品內部需求 33 4-3-2 使用者情境發想 33 4-4 競爭對手分析 35 4-5 品質機能展開 36 4-6 產品機能分析 40 4-7產品原型開發 43 4-8設計失效風險與效應分析 43 4-8 產品驗證階段 47 4-8-1 電性機能規格驗證 47 4-8-2 設計規格驗證 48 4-9 區域市場測試 49 4-10 案例結論與探討 53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55 5-1結論 55 5-2 建議 55 參考文獻 57

    文文獻
    1. 小島敏彥著,蔣永明譯 (2002),新產品開發管理:企業革新的生存之道,台北:中衛發展中心。
    2. 王明舒 (2000),新產品開發流程中功能性價值之選擇研究─以數位電視機與經營資訊服務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博士論文。
    3. 中國生產力中心編著 (2013),使用者體驗創新設計手冊,新北市:中國生產力中心。
    4. 水野滋與赤尾洋二編 (1987),品質機能展開法-如何有效掌握顧客需求,桃園縣:先鋒企業管理發展中心。
    5. 任賢旺,黃憲仁 (2012),確保新產品開發成功(增訂四版),台北市:憲業企管顧問有限公司。
    6. 李欽憲 (2010),分析與建立新產品開發之同步工程機制-以觸控面板開發為例,逢甲大學工 業 工 程 與 系 統 管 理 學 系碩士論文。
    7. 許盛堡 (2002),建構一個QFD及FMEA之整合架構,元智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8. 梁又照 (2001),產品設計開發與管理模式之研究,工業設計研討會論文集,大葉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
    9. 黃淵 (2012),設計方法之整合-以簡報器設計企劃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
    10. 諸鴻,陳智勇 (2014),新產品開發,北京市:中國人民出版社

    英文文獻
    1. Clark, K. B. (1991),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Strategy,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in the World Auto Industry,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 Cohen, W. M. and Levinthal, D. A. (1990), 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 35, pp. 128-152.
    3. Cooper, R. G. (1990), Stage-Gate Systems: A New Tool for Managing New Products, Business Horizons, Vol. 3, pp. 44-54.
    4. Cppoer, R. G. and Kleinschmidt E. J. (1993), New-product Success in the Chemical Industry,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Vol. 22, pp. 85-99.
    5. Harts, S. (1995), Where We’ve Been and Where We’re Going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Research, New Jersey: John Wiley and Sons Ltd.
    6. Gao, J.X., Manson, B.M., and Kyratsis, P. (2000), Implementation of Concurrent Engineering in the Suppliers to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Vol. 107, pp. 201-208.
    7. Johnson, S. C. and Jones, C. (1957), “How to Organize for New Product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 35, pp. 49-62.
    8. Ulrich, K. T. and Eppinger, S. D. (2006), Product Design and Development, Columbus: McGraw-Hill.
    9. Paul, M. L. (2011), Early Prototypes Can Hurt A Team’s Creativity, Havard Business Review, Vol. 89, pp. 28.
    10. Pamela, M. and Peter, M. (2007), Painless Project Management, New Jersey: John Wiley & Sons Inc.
    11. Rochford, L. and Rudelius, W. (1997),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 Stages and Success in the Medical Product Industry,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Vol. 26, pp. 67-84.
    12. Saren, M. A. (1984), A Classification and Review of Models of the Intra-firm Innovation Process, R&D Management, Vol. 14, pp.11-24.
    13. Wei, C., Chen, Y.M., Yang, C.S., and Yang, C.C. (2010), Understanding what consumers concern: A semantic approach for product feature extraction from consumer reviews.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E-Business Management, Vol. 8, pp. 149-167.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