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雨涵
論文名稱: 德國桌上型豎琴在特殊教育中的個案研究─以四個就讀竹大附小融合校區的身心障礙生為例
指導教授: 陳維棟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8
中文關鍵詞: 德國桌上型豎琴器樂教學身心障礙生
外文關鍵詞: Veeh-Harfe, Instrumental pedagogy, Disabled student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有鑑於普通生與身心障礙生在音樂能力上一直難有互動與合作交流,遂以四位就讀國小融合班之身心障礙生為研究對象,採用個案研究法,以觀察法、訪談、能力評定量表前後測蒐集個案資料,進行德國桌上型豎琴器樂教學,為期十六週,每週一堂課六十分鐘的教學課程,探討德國桌上型豎琴器樂教學對身心障礙生動作能力、認知能力、社會能力及情緒表達能力之影響。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桌上豎琴所使用的記譜法能在短時間裡解決身心障礙生的認譜障礙,
    並提升音樂能力與感知。
    二、桌上豎琴的學習對身心障礙生在器樂教學上是可行的。
    三、桌上豎琴的器樂教學可以確實提升身心障礙生在動作方面、認知方面、
    社會方面及情緒方面的能力。
    四、桌上豎琴的學習可以打破年齡及殘障等級上不同的限制,是任何年齡
    層或殘障等皆可學習的樂器。
    根據上述的研究結果與發現,分別對特教教師、特殊生父母及未來的研究者提出下列建議:
    一、學習德國桌上型豎琴可提升身心障礙生各方面基本能力,使其達到與普通生一樣的演奏水平,可作為特殊班器樂學習的新方向。二、桌上豎琴的學習過程可以提升身心障礙生在生理與心理的發展。三、可發展親子合奏與親子豎琴樂團,有助於營造和樂的親子關係。四、桌上豎琴的研究對象可擴大至普通學校、親子團體、成人團體…等,成為普遍的大眾樂器。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status of the musical educ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ular students and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 the inclusive education at elementary school. The research used here is a multiple case study, including fou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 regular classes. It accesses observation method, interview method, and rating scale on the pedagogic application of Veeh-Harfe. The curriculum is to practice a sixty-minute lesson a week continued for sixteen week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find out the effect of learning Veeh-Harfe on disabled students on the aspects of their abilities of motor development, metacongnition, social life, and emotional competence.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ing:
    1.The use of the notation of Veeh-Harfe can efficiently solve the cognitive disability, and improve musical competency and perception.
    2.Application of Veeh-Harfe on special education is recommended.
    3.The Veeh-Harfe pedagogy enhances the development of disorder students on motor performance, metacognition, sociability, and emotional ability.
    4.Applying Veeh-Harfe to cooperative learning music is capable to break down barriers of age and disabilit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demonstrate that Veeh-Harfe is feasible for special education in the inclusive education at elementary school. The reasons are as below:
    1.There are no many difference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disabled and regular students during their learning experience. Therefore,the Veeh-Harfe can be promoted to be a part of instruments of the inclusive education in a typical musical classroom.
    2.The learning process of Veeh-Harfe advances both of mental and physical developments.
    3.Veeh-Harfe ensemble for a family is beneficial to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4.Veeh-Harfe education can practically be applied to regular schools, parent-child group, and adult group, etc. Thus, Veeh-Harfe is possible to become a popular instrument.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3 第三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4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身心障礙生之身心特質……………………………………6 一 智能障礙之定義與特質………………………………………6 第二節 融合教育在台灣的發展……………………………………12 一 融合教育的意義…………………………………………… 12 二 國內融合教育的現況……………………………………….13 三 竹大附小融合校區發展現況……………………………… 15 第三節 合作學習……………………………………………………19 一 合作學習的涵義 ……………………………………………19 二 合作學習的特質 ……………………………………………19 三 合作學習的教學效用 ………………………………………21 四 合作學習對特殊兒童同儕社會互動的影響 ………………22 第四節 音樂教學對智能不足學生的影響…………………………24 一 音樂與人的關係 ……………………………………………24 二 音樂對智能不足兒童行為的影響 …………………………25 三 音樂教育與音樂治療運用在智障者的分野 ………………25 四 音樂教育對特殊兒童產生的意義 …………………………28 第五節 德國桌上型豎琴……………………………………………31 一 德國桌上型豎琴的發明與發展…………………………….31 二 桌上型豎琴的構造………………………………………….32 三 桌上豎琴所使用的古記譜法 ………………………………33 四 桌上豎琴在特殊教育中的功效與運用 ……………………35 五 桌上豎琴在台灣的發展現況……………………………….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研究對象……………………………………………………39 第二節 研究場域的描述……………………………………………41 第三節 研究設計……………………………………………………42 第四節 研究工具……………………………………………………53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53 第六節 研究的信效度………………………………………………5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56 第一節 第一單元教學觀察記錄與檢討……………………………56 第二節 第二單元教學觀察記錄與檢討……………………………62 第三節 第三單元教學觀察記錄與檢討……………………………69 第四節 個案訪談記錄與分析………………………………………76 第五節 個案前後測結果與分析討論………………………………7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92 第一節 結論…………………………………………………………92 第二節 建議…………………………………………………………94 第三節 研究限制……………………………………………………96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97 外文部分………………………………………………………………101 附錄 附錄一 特殊生能力評定量表………………………………………103 附錄二 課堂紀錄表…………………………………………………105 附錄三 個案教師訪談紀錄表………………………………………106 附錄四 音樂先備知識訪談表………………………………………107 附錄五 學生課後訪談表……………………………………………108 表 次 表一 音樂教育與音樂治療的使用範圍應用……………………………27 表二 桌上豎琴的基本分類………………………………………………33 表三 研究教學之實施對象一覽表………………………………………40 表四 竹大附小融合校區97學年度小學部學生人數表 ………………41 表五 課程內容設計………………………………………………………44 表六 第一單元教學活動設計……………………………………………45 表七 第二單元教學活動設計……………………………………………48 表八 第三單元教學活動設計……………………………………………51 表九 小真在第一單元課堂中的行為觀察次數表………………………57 表十 小莉在第一單元課堂中的行為觀察次數表………………………58 表十一 小愛在第一單元課堂中的行為觀察次數表………………………59 表十二 小偉在第一單元課堂中的行為觀察次數表………………………60 表十三 四位個案在第一單元課堂中的行為觀察比較結果………………60 表十四 小真在第二單元課堂中的行為觀察次數表………………………63 表十五 小莉在第二單元課堂中的行為觀察次數表………………………64 表十六 小愛在第二單元課堂中的行為觀察次數表………………………65 表十七 小偉在第二單元課堂中的行為觀察次數表………………………66 表十八 四位個案在第一與第二單元課堂中的行為觀察比較結果………67 表十九 小真在第三單元課堂中的行為觀察次數表………………………70 表二十 小莉在第三單元課堂中的行為觀察次數表………………………71 表二一 小愛在第三單元課堂中的行為觀察次數表………………………72 表二二 小偉在第三單元課堂中的行為觀察次數表………………………73 表二三 四位個案從第一至第三單元課堂中的行為觀察比較結果………74 表二四 小真的前後測施行結果……………………………………………78 表二五 小莉的前後測施行結果……………………………………………81 表二六 小愛的前後測施行結果……………………………………………85 表二七 小偉的前後測施行結果……………………………………………88 圖 次 圖一 音樂教育與音樂治療對智障者所應用的範圍………………………26 圖二 桌上豎琴正面圖………………………………………………………32 圖三 桌上豎琴側面圖………………………………………………………32 圖四 譜放入豎琴中…………………………………………………………35 圖五 桌上豎琴使用樂譜……………………………………………………35 圖六 研究架構圖……………………………………………………………42

    一、中文部份:
    王木榮(1990)。認識融合教育。教育部特教叢書,8801,97。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文科主編(1997)。特殊教育導論。台北:心理。

    王千倖 (1997)。合作學習。師友,364,34-48。

    田之璋、加藤美知子(主編)陳美如(譯)(2004)。標準音樂治療入門。台北:五南。

    朱仲謀(譯)(2006)。Hensen,1996; McTaggart, 1997; Schmuck,1997著。行動研究導論。台北:五南。

    何華國(2001)。啟智教育研究。台北:五南。

    何華國(1995)。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五南。

    何素華。國小普通班與啟智班兒童合作學習效果之研究。台北:文景書局。

    呂炳川(譯)(1985)。才能教育自零歲起。,台北:達欣。

    李宏鎰(2008)。大學生自陳樂譜困難與發展性樂譜障礙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3(3),頁42。

    李宗派(2003)。心智遲緩與唐氏症候群。身心障礙研究,1-1,47-52。

    周立勳(1994)。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佳慧(1998)。音樂治療在特殊教育之應用。悅音,8(2)。

    吳幸如、黃創華(2006)。音樂治療十四講。台北:心理。

    吳昆壽(1998)。融合教育的省思。特教新知通訊。5(7),1-4。

    吳淑美(2001)。融合班的理念與實務。台北:心理。

    吳淑美(1999)。融合教育的實施與困境。國教世紀。188,6-11。

    吳淑美(2009)。融合教育的發展。2009年4月10日,取自
    http://www.inclusion.tw/kms/吳教授融合教育網站。

    吳麗寬(2000)。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效果與同儕社會關
    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林芳蘭(1998)。音樂治療與唐氏兒。悅音,6(2)。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工作小組(編)(2008)。全國法規資料庫。取自
    http://law.moj.gov.tw/fl1.asp

    邱上真(2004)。特殊教育導論-帶好班上每位學生。台北:心理。

    洪榮照,張昇鵬(1997)。特殊教育導論。台北:心理。

    姚世澤(2003)。現代音樂教育學新論。台北:師大書苑。

    范儉民(1980)。音樂教學法。台北:五南。

    夏林清等(譯)(1997)。Altrichter , Posch & Someth著。行動研究方法
    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特殊教育法(2004)。參考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
    /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080027

    莊婕筠(2004)。音樂治療,台北:心理,118-119。

    康謳(主編)(1995)。大陸音樂辭典。台北:大陸。

    陳維棟(2008)。德國桌上型豎琴。國民教育期刊。49(2)。

    陳榮華(1992)。智能不足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教育部(2004)。特殊教育法。第三條,台北:教育部。取自 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080027

    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2000)。智能障礙學生輔導手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2008)。國教專業社群網。台北:教育部。取自
    http://140.117.12.91/。

    郭為藩(2002)。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增訂四版)。台北:文景書局。

    黃正傑(1999)。落實教學評鑑實施。教師天地,99,39-45。

    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黃瑞琴(200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榮真(2008)。特殊需求學生音樂教學活動:系列教材(1)。台北:心理。

    張乃文(2004)。兒童音樂治療:台灣臨床實作與經驗。台北:心理。
    張統星(1991)。音樂科教學研究增訂版。台北,全音樂譜。

    郭為藩(2002)。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增訂四版,台北:文景書局。

    程鈺雄(主編譯) (2004)。特殊教育導論-應用在融合教育的理論於實務。
    台北:五南。

    楊坤堂(1990)。合作學習。研習資訊雙月刊,68:6-7。

    楊坤堂(1992)。合作學習在班級教學中的應用。輔導通訊,57,6-9。

    維基媒體基金會運作(2008)。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9%BA%E8%83%BD%E9%9A%9C%E7%A4%99&variant=zh-tw

    劉怡君(2003)。動作技能教學評估系統之研發-應用於智障學童。國立陽明大學附件科技輔具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德義(1991)。領你進入音樂的殿堂。台北:幼獅。

    黎慧欣(1996)。國民教育階段教師與學生家長對「融合教育」的認知與態
    度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鄭方靖(2002)。當代四大音樂教學法之比較與運用。高雄市:高雄復文。

    二、外文部份:
    Andrew P. Johnson(2005).A Short Guide to Action Research.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Inc.

    Armstrong, B., Johnson, D.W.,&Barlow, B.(1981).Effect of cooperative vs.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experiences on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between learning disabled and normal-progress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6,102-109.

    Beloment, J. M. (1971), Medical-behavioral research in retardatio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Mental Retardation, (5), 1-75.

    Decker-Voigt, H.H.(Hrsg.)(1983).Handbuch Musiktherapie: Funktionsfelder, Verfahren und ihre interdisziplinäre Verflechtung. Lilienthal: Eres

    Hartogh , Theo(1998):Musikalische Foederung geistig behinderter Menschen.
    (Theorie und praktische beispiele eines ganzheitlich-oekologischen Ansatzes, Berlin, S.)

    Herbert Altrichter, Peter Posch & Bridget Somekh(1993).Teacher Investigate Their Work. Routledge press.

    Jensen, E.(2001)Arts with the brain in mind.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Jellison, J.A.(1979).The music therapist in the educational setting: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curriculum for the handicapped. In: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16(3), 128-137.

    Johnson, D.W.,&Johnson, R.T.(1984).Cooperative in the classroom, Edina, MN: International Book Company.

    Johnson, D.W.,&Johnson, R.T.(1991).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3 ed).Boston: Aley and Bacon.

    Parker, R.E.(1985)."Small-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improving academic," social gains in the classroom. NASS Bulletin,69(479),48-77.

    Putnam, J.W(1993).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strategies for inclusion: Celebrating diversity in the Classroom. Baltimore,MD: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Slavin, R.E(1990).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Bacon

    Schwabe, ch.(1973).Musiktherapie-Musikalische Heilpädagogik- Musikerziehung. Versuch einer Begriffsbestimmung. In: K.Pahlen(Hrsg.), Musiktherapie(98-106). München: Heyne

    Thaut, H. Michael, "The use of auditory and rhythmic speech to aid temporal muscular control in children with gross motor dysfunction."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XII(3)(1985):108-128.

    Thaut, H. Michael, Schleiffers, S. and Davis, W., "Analysis of EMG activity in biceps and triceps muscles in an upper extremity gross motor task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uditory rhythm."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XIII(2)(1991):64-88.

    Veeh-Harfe(Hrsg.)DA CAPO Unterrichtswerk fuer Veeh-Harfe von Holger Anders.2005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