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琴惠
CHEN ZIN HUEY
論文名稱: 新竹縣市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藝文活動參與現況、需求與推動策略之研究
指導教授: 林志成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5
中文關鍵詞: 藝文活動公立藝文單位藝文活動之推動現況
外文關鍵詞: cultural events, public sector cultural institutions, current status of promoting cultural event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透過問卷與訪談方法,探討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參與藝文活動之參與頻率及參與後之滿意度等現況、藝文活動之需求,以及公立藝文單位藝文活動之推動策略。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先進行文獻蒐集整理與分析,建構研究架構,據此編製「新竹縣市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藝文活動參與現況、需求與推動策略之研究」之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以新竹縣市中小學教育人員為研究對象,用分層立意抽樣方式,抽取教育人員共701人為調查對象,回收有效問卷570份,可用率為81.3﹪,並採取訪談法,訪談6人。最後歸納問卷與訪談結果,將所蒐集的資料加以分析討論後,獲致以下的研究結論:
    壹、藝文活動參與方面
    一、藝文活動之參與頻率不高但滿意度尚良好。
    二、教育人員與公立藝文單位互動狀況不佳。
    三、活動內容、交通便捷及活動品質是選擇藝文活動的主要因素,藝文消費人口待培養。
    貳、不同背景變項對藝文活動參與之知覺差異
    一、女性對藝文活動的參與及喜愛程度高於男性。
    二、服務於竹市國小之教育人員於「使用或參觀各類型藝文相關機構或設施之滿意度」、「參與藝文活動的動機與態度」、「選擇展演設施及空間之條件」與其他服務單位者有顯著差異。
    三、服務於竹市國中之教育人員對表演藝術之參與率及滿意度較高。
    四、有藝文教學經驗者對藝文活動之滿意度呈現顯著。
    參、新竹縣市文化局推動藝文活動之現況
    一、推動藝文活動策略不同。
    二、推動「文化與教育結合方案」之模式不同。
    三、新竹縣市之藝文活動經費、活動個數及參與人口均呈現下滑現象。


    This study aims to assess the current situation regard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professionals participating in cultural events, by analyzing questionnaire responses and interviews to determine their participation frequency, satisfaction after participating in such events, specific requirements in holding such events, and promotional strategies for public sector institutions holding such events.
    To achieve the above, this study will first establish a framework for research by surveying and analyzing current literature, and apply this framework in a questionnaire titled, “A Study of the Participation, Needs and Promotional Strategies of Hsinchu County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Professionals in Cultural Events”. This study took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al professionals in Hsinchu County as its research subjects, and distributed the questionnaire among 701 of the subjects selected using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a total of 570 usable responses were collected, giving a response rate of 81.3%. In addition,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6 education personnel. The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results were then analyzed, producing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I.Participation in cultural events:
    1.Participation rates were not high, but respondents reported satisfactory responses in general.
    2.Interaction between education personnel and public sector cultural institutions was poor.
    3.Event contents, transportation and event quality were the main criteria in choosing whether or not to participate in an event, and customer markets still need to be developed.
    II.Impact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on perceptional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event participation:
    1.Women tended to participate in, and took a better liking to, cultural events than men.
    2.Those employed at elementary schools in Hsinchu City had significant discrepancies from those employed in other locales and institutions in “satisfaction after using or visiting various cultural institutions or establishments”, “motivation and perspective behind participation in cultural events”, and “criteria for choosing performance venues and spaces”.
    3.Education professionals serv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n Hsinchu City had higher participation and satisfaction rates toward participation in cultural events.
    4.Those who have had experience in cultural and artistic education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satisfaction rates.
    III. Current status of cultural promotion by the Cultural Affairs Bureau of the Hsinchu City and County Governments:
    1.County and city governments pursued different strategies in promoting cultural events.
    2.Methods of promoting the Combining Culture and Education Project were different.
    3.In both Hsinchu County and Hsinchu City, budgets for cultural events, numbers of events, and event participants all displayed a downward tren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藝文活動的內涵與類型 13 第二節 藝文活動的功能與需求 24 第三節 藝文活動的推動現況與策略 31 第四節 藝文活動之相關實證研究 4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1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取樣方法 6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5 第四節 實施程序 70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2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75 第一節 新竹縣市國民中小教育人員藝文活動參與現況分析 75 第二節 不同背景教育人員藝文活動參與層面現況分析 88 第三節 新竹縣市國民中小教育人員藝文活動需求分析 98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教育人員藝文活動需求層面分析 103 第五節 新竹縣市文化局藝文活動執行現況之分析 108 第六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 12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7 第一節 結論 127 第二節 建議 131 參考文獻 135 壹、中文部分 135 貳、英文部分 141 參、參考網站 142 附錄 143 附錄一 專家內容效度問卷 143 附錄二 指導教授推薦函 153 附錄三 訪談大綱 154 附錄四 專家審題意見與修正情形彙整表 155 附錄五 正式問卷 163 附錄六 學生觀賞藝文展演補助與藝文體驗劵發放辦法草案 171 附錄七 99年新竹市政府文化局重要施政計畫 174 附錄八 99年新竹縣政府文化局重要施政計畫 178

    壹、中文部分
    尹萍(譯)(1990)。John Naisbitt & Patricia Aburdene(奈思比、奧伯汀)著。2000年大趨勢。臺北:天下。
    王南景(2007)。藝文活動參與者的價值觀、生活型態與參與行為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王嘉棣(1995)。表演藝術觀賞行為與自我監控、藝術觀感、生活型態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鶴琴(2004)。宜蘭縣推展藝術休閒文化成效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古宜靈(2000)。都市藝文活動參與選擇行為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古宜靈、辛晚教(1997)。休閒文化活動參與行為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0(1),19-42。
    古宜靈、辛晚教(1999)。都市化、階層化、文化認同與藝文活動參與。人文及社會科學,9(3),532-554。
    田瑋(2008)。以全面品質管理觀點檢視新竹縣政府對地方文化館計畫的實施。中原大學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朱文妮(2002)。藝文活動參與行為之階層分析,東吳社會學報,12,137-179。
    朱惠良(2004)。我國文化政策總檢討。國政研究報告。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EC/093/EC-R-093-001.htm。
    江宛蓉(2003)。非都會區公營展演中心節目設計與觀眾需求滿足之研究-以彰化縣員林演藝廳及臺中縣港區藝術中心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全國文化生活圈文化硬體(展演)設施發展綱要計畫。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a)。文化統計。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b)。文化白皮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8)。2005-2006文化統計。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主計處(2001a)。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報告。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2005)。藝文活動概況統計。中華民國統計月報,476,21。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3)。2010年社會發展策略教育文化研究報告。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何育真(2007),從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的實施現況探討未來藝術教育的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余馥吟(2007)。高雄市愛河街頭藝文活動遊客再觀光意願之探討。立德管理學院地區發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呂金河、溫敏杰(1997)。高雄市民休閒、文化取向調查。高雄: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李亦園(1984)。高雄市民文化需求與文化參與之研究。高雄:高雄市政府研考會。
    李建興、楊國賜(1988)。社會大眾藝文興趣取向之研究。臺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李銘輝(1991)。遊憩需求與遊客行為特性之探討。戶外遊憩研究,4(1),17-33。
    李鍾元(1982)。休閒活動(社會報告:生活素質之評估)。臺北:明德基金會。
    沈清松(1999)。文化的生活與生活的文化。臺北:土緒。
    辛晚教(1996)。全國文化展演設施先期研究─新竹文化生活圈調查之研究。臺北: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
    林世英(1995)。推展藝文活動與社會教育。高市文教,55,24-28。
    林志成(1997)。陰陽權變組織文化理論之初步建構—以我國國民小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志成(2001)。學校文化重塑與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載於「變遷中的臺灣教育社會學與教育革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復文。
    林志成(2003)。形塑專業取向的教師組織文化。竹縣文教,28,52-55。
    林志成(2004)。建構卓越的教育績效責任文化。教育研究月刊,124,41-124。
    林志成(2005)。學校文化研究的省思與塑造。載於張鈿富主編之「學校行政:理念與創新」第五章(頁93-110)。臺北:高等教育。
    林品秀(2008)。閒置空間再利用之藝文活動探討—以嘉義鐵道藝術村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林晏州(1984)。遊憩者選擇遊憩區行為之研究,都市計劃。
    林瑩滋(2000)。臺灣企業贊助藝文活動的動機與決策模式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邱坤良(1992)。臺灣與全球化的文化競爭與交流。藝術家。324,256-259。
    施翠峰(1986)。民間藝術概論。臺灣省七十五年度社區民俗才藝暨康樂輔導人員研習會,臺灣省社工處。
    洪凡育(2002)。臺灣地區民眾參與音樂類表演藝術活動阻礙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洪永泰(1991)。臺灣地區民眾文化活動意向調查。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洪得惠(2003)。高雄市中高齡婦女的文化活動參與、阻礙及其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洪惠冠(2007)。城市藝術節慶發展之探討─以新竹市玻璃藝術節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胡信吉(2003)。花蓮地區青少年休閒活動現況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夏學理(2007)。文化行政。臺北:五南。
    孫光興(2007)。民眾參與藝文活動之動機與休閒體驗之研究─以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孫華翔(2004)。文化與產業間的遊移-90年代臺灣文化政策發展脈絡初探。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徐桂峰(主編)(1984)。藝術大辭海。臺北:華視。
    涂淑芳(譯)(1996)。G. Bammel & L. L. Burrus-Bammel著。休閒與人類行為。臺北:桂冠。
    區延維(2008)。藝文活動參與者之參與型態、涉入程度、憂鬱狀態與生活品質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壽山(1986)。高雄市民生活型態與文化需求調查研究,高雄:高雄市政府新聞局。
    張寶束(2006)。政府角色與策略對事件行銷之影響探討-以竹塹國際玻璃藝術節為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張譽騰(2009)。文化政策之規劃與推動,研考雙月刊,33(2),121-129。
    莊香蘭、容繼業、徐素珍、葉碧華(2005)。民眾參與中正紀念堂休閒教育生活型態、動機、滿意度之研究。臺北: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許幃傑(2006)。藝文活動參與者之涉入程度、態度與體驗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郭為藩(1986)。全球視野的文化政策。臺北:心理。
    郭禎祥(1993)。當前我國國民美術教育新趨勢。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
    陳月娥(1986)。城鄉地區居民生活型態、文化參與及文化認同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水冰(2004)。三重市國民中學推動社區藝文活動之策略規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亞萍(2000)。北市表演藝術觀眾之生活型態與行銷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怡如(2002)。休閒VS 性別- 談女性休閒經驗。婦訊論壇,62,17-22。
    陳怡伶(2003)。鐵道藝術網路參觀者的參觀動機、藝文生活型態與休閒體驗之研究—以臺中站、嘉義站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芳倩(1994)。展覽藝術休閒之研究。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臺中。
    陳春壅(2000)。民眾參與藝文活動休閒取向之研究--宜蘭縣。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淑惠(2004)。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經營問題與策略探討。國立臺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陳朝平(2000)。藝術概論。臺北:五南。
    陳湘妮(1999)來華旅客對國內國際觀光旅館設施需求與認知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琦媛(2005)。大臺北地區青少年參與藝文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達章(2000)。臺灣地區地方政府公辦國際文化藝術活動之研究-以嘉義市文化局舉辦國際管樂活動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德揚(1990)。藝術休閒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靜蘭(1996)。社區居民文化活動參與及需求之研究-都市社區與鄉村社區的比較。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瓊花 (1995)。藝術概論。臺北:三民。
    黃舒彥(2003)。從藝文活動探討城市行銷─以臺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營杉(1991)。企業政策。臺北:空中大學。
    新竹市政府(1997)。新竹市綜合發展計畫-文化部門計畫。新竹:新竹市政府。
    楊孝嶸(1981)。臺北市居民文化需求之研究。臺北:臺北市政府。
    葉啟政(1981)。現代工業社會中的知識份子。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期刊,13,65-66。
    董育任(2000)。觀賞者對表演藝術節目與設施評估之研究—以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國家音樂廳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未出版,臺北。
    臺北市文化局(2003)。91年文化指標調查及建立。臺北:臺北市文化局。
    蔡旻哲(1992)。臺灣地區藝文活動推廣之研究--以行銷觀點論之。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蔣玉嬋(2006)。建構社區學習體系以推展地方文化產業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蔣勳(2000)。藝術概論。臺北:東華。
    鄭展瑋(1999)。企業贊助文化藝術事業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鄭瓊月(1991)。高雄市勞工生活目標取向與文化活動參與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蕭新煌、劉維公(2001)。迎接美感社會的來臨—現代社會生活與美感。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蕭麗霞(2007)。高雄市國小教師之藝文活動參與、文化觀光涉入及其環境屬性認知之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龍應台(2005)。文化光芒是政海中的燈塔。亞洲週刊,19(45),44-48。
    戴湘君(2001)。影響表演藝術消費體驗之因素及評估準則。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未出版,臺北。
    謝宏仁、謝玉玲、賴榮平(2007)。高高屏地區民眾參與展演藝術活動現況與設施需求分析。藝術教育研究,11,77-111。
    謝東山(2000)。藝術概論。臺北:偉華。
    顏維佑(2008)。臺灣藝文活動與基本經濟相關性研究―以文建會資料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嚴祖弘(2001)。臺閔地區藝文活動類型參與趨勢研究。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酈佩珍(1996)。臺北市民觀賞表演藝術行為之區隔化研究。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貳、英文部分
    Ansoff, H. I., & McDonnell, E. J. (1990), Implanting Strategic Management, Cambridge: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Bianchini, F. & Parkinson, M. (1993). Cultural policy and urban regeneration- The West European experience.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Bracker, J. (1980).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concept . The Academy of Nanagement Review, 5(2), 219-224.
    Brouillette, L. (2000). The Univerity of California Arts Bridge Reaches Out to K-12 Schools. The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 Law, and Society, (Summer 2000), 123-133.
    Feldman, M. (1967). Some elementary questions. Art News (April) 66/2:54, 74
    Feldman, R. (1984). N.Y., Inmates and Others, Fine Arts, October 13-November 24.
    Hall, J. & Neitz, M., (1993), Culture: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Englewood: Prentice Hall.
    Hofstede, G. H. (1980), Culture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 Sage Publications, London.
    Kelly, J. R. (1972). Work and leisure:a simplified paradigm.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4(1), 38-50.
    Ruekert, R. W. & O. C. Walker, Jr.(1987). Marketings Interaction with other Functional Unit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Empirical Evid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51
    Schiller, J. C. F. (2004).Letters up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 Whitefish, MT: Kessunger.
    Steiner, G. A. & Steiner., J. F. (1979). Business, Government & Society. Rondom House, New York.
    UNESCO(1996). 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 Report to UNESCO of the InternationaCommission on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Zukin, S. (1995). The Culture of Cities. London: Blackwell.
    參、參考網站
    文化環境網:http://www.ceformosa.org.tw
    文建會網站:http://www.cca.gov.tw/intro/yellow_book
    馬蕭文化政策:2009年6月26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11/4118
    教育部網站:http://www.edu.tw/itemize_list.aspx?site_content_sn=19422#
    新竹市政府:http://dep-administration.hccg.gov.tw/web
    新竹縣政府:http://www.hsinchu.gov.tw/modules/v10_chief/report
    臺灣有品運動網:http://tc.moe.gov.tw/tw3Q/good/index.html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