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盧安怡
AN-YI LU
論文名稱: 優質保母人員專業成長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Outstanding Early Childhood Caregivers
指導教授: 許玉齡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幼兒教育學系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7
中文關鍵詞: 優質保母保母人員專業成長
外文關鍵詞: outstanding early childhood caregiver, early childhood caregiv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優質保母人員在自我專業成長中,透過哪些方法提升自我專業能力;在專業成長的過程中,又曾面臨困境哪些困境;當時又是透過哪些方法,解決其困境。本研究透過電話訪談的方式,針對北中南17位曾獲選優質保母人員為研究對象,研究者將所獲得之研究資料,歸納與統整出優質保母人員專業成長方法、曾面臨哪些困境與解決困境的方法。從研究中所得之研究結果如下:
    一、優質保母人員進行專業成長會運用「參加專業課程與講座」、「與他人互動進行專業成長」、「個人自我進修成長」等三大方式,進行自我專業成長,提升自我專業能力。
    二、優質保母人員的特殊專業成長的方式為主動嘗試非典型進修管道:學習運用網路資源、參加優質保母選拔、參與研究計畫。
    三、優質保母人員專業成長深受「自身」、「同儕」與「社區保母系統」等三種困境共同交織影響其專業成長。
    四、優質保母人員為克服自身對專業成長的要求,會努力不懈尋找各種方法,並運用「自身」、「人脈」、「環境」等資源,提升自我專業能力,將專業成長的阻力變成助力。
    五、優質保母人員克服專業成長困境應先加入社區保母系統,再由系統所辦之非典型進修模式解決專業成長困境。
    最後,根據以上之研究結論,研究者針對保母人員、社區保母系統、政府機關及未來研究者提出其建議。

    關鍵字:優質保母、保母人員、專業成長


    This research is aimed for how outstanding early childhood caregivers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skills in their career growth. What kind of challenges do they face along the way? What actions do they take to solve the issues?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telephone interview with the 17 selected outstanding early childhood caregivers nationwide. The research data regarding the challenges faced and actions taken provided by those early childhood caregivers are summarized as below:

    1.Outstanding early childhood caregivers will pursue their self-growth and professional skill development in three ways - attending professional trainings and seminars, learn from other early childhood caregivers or professionals through personal interactions, and self-study.
    2.The non-typical self-growth channels for outstanding early childhood caregiver's specialty development are learning how to utilize internet resources, joining outstanding early childhood caregiver competition, and attending research projects.
    3.Development of outstanding early childhood caregivers is deeply and compoundly influenced by self, peers, and community early childhood caregiver supporting system.
    4.Outstanding early childhood caregivers face all challenges with positive attitude, keep looking for possible solutions, exploit self-advantage, networking, environment pros, and better utilize community early childhood caregiver system.
    5.Outstanding early childhood caregivers should join community early childhood caregiver supporting system to help them overcome the development obstacles. Furthermore, they can attend non-typical self-growth programs to help them solve the difficulities faced in profession development.

    At the end, based on the study result, a recommendation will be provided to early childhood caregivers, community early childhood caregiver system,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and the 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outstanding early childhood caregiver, early childhood caregiv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法令政策下保母人員之相關規定………………………………………………9 第二節 保母人員之專業成長……………………………………………………………………21 第三節 相關實證研究…………………………………………………………………………………32 第三章 研究實施與設計……………………………………………………………………………43 第一節 研究對象…………………………………………………………………………………………43 第二節 研究方法…………………………………………………………………………………………46 第三節 研究倫理與可信賴度……………………………………………………………………56 第四節 研究限制…………………………………………………………………………………………59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61 第一節 優質保母人員專業成長方式………………………………………………………61 第二節 優質保母人員專業成長與困境與解決方式……………………………9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33 第一節 結論……………………………………………………………………………………………………133 第二節 建議……………………………………………………………………………………………………139 參考文獻……………………………………………………………………………………………………………………145 附錄……………………………………………………………………………………………………………………………155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中時新聞網(2012)。保母照顧三個月大女嬰溢奶 急送醫不治。2012年1月31日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society/130503/132012012001108.html
    中時新聞網(2014)。保母情緒失控 拍打嬰兒臉頰。2015年4月22日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41121005270-26040
    中時新聞網(2015)。狠保母尿布蓋臉 女嬰悶死。2015年4月22日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206000521-260106
    中華日報(2011)。嬰放置物櫃悶死 保母起訴。2012年1月31日取自http://www.cdns.com.tw/20111026/news/gstz/T90035002011102519155444.htm
    今日新聞網(2010)。社會事件社工扛責,政府沒有錯。2012年1月31日取自http://www.nownews.com/2010/04/23/142-2595146.htm
    內政部(2005)。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專業人員訓練核心課程。2012年3月20日取自http://glrs.moi.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53348&KeyWordHL=&StyleType=1
    內政部(2006)。台灣地區婦女生活狀況調查報告。2011年12月27日取http://sowf.moi.gov.tw/stat/Survey/list.html
    內政部(2011)。建構友善托育環境~保母托育管理與托育費用補助實施計畫。2012年2月2日取自http://www.sw.ntpc.gov.tw/web66/_file/1588/upload/cyw/Service/CYW_Service_1010201_1.pdf
    王文惠(2011)。臺中市保母專業核心能力之調查研究。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未出版,台中市。
    王旭萍(2003)。一位資深女性幼教老師的專業發展歷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王舒芸(2007,10月)。向左走?向右走?兒童照顧政策之「去」或「再」家庭化初探。載於台灣女性學學會主辦,「家庭與工作:變遷現象與多元想像」研討會。高雄市。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2012)。社區保母系統。2012年2月2日取自http://www.bosa.tcg.gov.tw/i/i0200.asp?l1_code=27&l2_code=19
    幼托政策整合推動委員會(2003)。幼托整合規劃結論報告書(草案)─簡明版。2012年1月31日取自http://www.ckids.com.tw/gn/w051216.htm
    立法院全球資訊網(2008)。托嬰補助百分百 不要讓政策美意打折扣。2011年12月27日取http://www.ly.gov.tw/03_leg/0301_main/dispatch/dispatchView.action?id=9021&lgno=00065&stage=7
    立法院全球資訊網(2011)。黃淑英委員質詢內容。2011年12月27日取自http://www.ly.gov.tw/03_leg/0301_main/interrogate/interView.action?id=15322&lgno=00078&stage=7&atcid=15322
    全國教保資訊網(2015a)。幼教幼保學術單位。2015年4月22日取自http://www.ece.moe.edu.tw/?p=529
    全國教保資訊網(2015b)。全國教保資訊網。2015年7月8日取自http://www.ece.moe.edu.tw/
    江吟梓、蘇文賢(譯) (2010)。M. Licttman著。教育質性研究:實用指南(Qualit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 A user’s guide)。台北:學富。Ch9
    行政院主計處(2011)。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報告。台北市:主計處。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11)。2011粉領上班族工作幸福感大調查。2012年1月2日取自http://www.ejob.gov.tw/survey/report.aspx?CDE=QUE20111017110021VEX
    行政院勞委會(2014)。103年「保母人員」職類單一級技術士技能檢定術科測試應檢參考資料審定版。2015年5月30日取自http://www.labor.gov.tw/home.jsp?pageno=201109290020
    吳杏瓶(2008)。技能檢定的改善與新作為。台灣勞工,14,99-105。
    吳靜惠(2005)。台中市私立幼稚園教師自我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技專校院招生委員會(2011)。100學年度科技校院四年制及專科學校二年制日間部聯合登記分發入學。2012年1月5日取自https://www.jctv.ntut.edu.tw/
    李政賢(譯)(2009)。I. Seidman 著。訪談研究法(Interviewing as qualitative research)。台北:五南。
    李慧娟(1989)。家庭保母訓練方案之評估研究—以台北家庭扶助中心鄰里托兒服務方案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谷瑞勉(1997)。一個幼兒教師在職進修課程的實驗與省思。屏東師院學報,10,421-446。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2012)
    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專業人員資格及訓練辦法(2012)
    周恬伊、段慧瑩(2010)。有居家式保母使用網路資訊科技之需求探討。社會與區域發展學報,3(1),27-57。
    林育瑋(1996)。幼教教師的專業成長歷程。台北師院學報,9,803-832。
    林佳瑩、徐富珍(譯)(2004)。E. Babbie 著。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巧(The Basics of Social Research)。台北:雙葉。
    林幸萱(2010)。專業成長的追尋:一位家庭保母的生涯故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芯伃(2006)。一位優質幼教師的專業成長歷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峰洹(1998)。從教育改革談教師專業成長。竹縣文教,17,4-6。
    林惠娟(2005)。南投縣幼兒教保人員在職進修現況之研究。朝陽學報,10,229-247。
    林惠娟、曾曉苓(2006)。教保人員在職進修現況與需求之調查研究─以苗栗縣為例。朝陽人文社會學刊,4(1),35-83。
    林湘怡(2006)。一位優良幼教師的專業成長故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邱淑惠、許惠菁(2009)。有你要的嗎? 探討幼稚園教師對網站資源的需求幼。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7(1),55-82。
    邱華慧(2010)。社區保母系統在職研習課程規劃之研究。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7,81-92。
    邱華慧、張家卉、李淑如、李宜賢、王資惠(2009)。家庭保母人員基本能力指標之研究。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6,139-153。
    邱鈺鸞、白璐、鍾其祥、蔡沛然、簡戊鑑 (2010)。台灣1997-2008 年受虐住院兒童傷害特性及趨勢。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6(2),65-82。
    保母研究小組(2011)。保母人員技術士技能檢定學術科。台北縣:松根。
    段慧瑩、楊曉苓(2008)。社區保母系統訪督人員服務執行現況初探。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3,104-120。
    洪敏中(2003)。台灣保母專業化之研究。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個人資料保護法(2010)
    馬祖琳(2007)。家庭保母督導與管理之規劃研究。兒童局研究專案報告。台中:內政部兒童局。
    高仁華(2006)。保母之個人特質、工作特性與保母證照制度關係之研究:9個個案之分析。中國文化大學勞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台北:麗文。
    國民教育法(2013)
    張美美(2009)。台北市保母人員在職訓練需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美娟、段慧瑩(2005)。花蓮地區母親對幼兒托育服務選擇理由、重要程度及托育滿意度之探討。醫護科技學刊,(7)1,106-120。
    莫藜藜(2011)。就業、經濟與福利篇- 混合式經濟體制是婦女經濟安全的最佳屏障。2012年1月5日取自http://www.women100.org.tw/Files/20110607102028406500.pdf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姣伶(2009)。從家庭到托育環境-國內二十年托育文獻回顧與評析。經國學報,27,86-107。
    陳儒晰(2013)。幼教人員對資訊科技接受態度之調查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4(3),669-689。
    彭婉如文教基金會(2010)。婉如基金會聲明:支持保母托育管理工作,勿破壞互信。2012年1月31日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3109
    植根法律網(2006)。社區保母系統實施計畫。2015年7月12日取自http://www.rootlaw.com.tw/LawArticle.aspx?LawID=A040040061018900-0951211
    華視新聞網(2010)。遭控虐兒保母:全是小孩的錯。2012年1月31日取自http://news.cts.com.tw/cts/society/201007/201007090513788.html
    華視新聞網(2012)。受虐兒8年增1倍 每周1兒童被虐死。2013年5月9日取自http://news.cts.com.tw/udn/ society/201204/201204150981048.html
    馮燕(1997)。我國托育政策的展望。理論與政策,10(4),111-130。
    馮燕(2009)。從生態觀點看幼兒托育發展。幼兒教保研究期刊,3,1-16。
    黃俊傑(2010)。台中市保母專業發展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中台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瑞琴(2008)。質的教育研究方法(二版十一刷)。台北市:心理。
    黃馨慧、方念萱(2011)。教育、文化與媒體篇-具性別意識的教育文化媒體政策是建構性別帄等社會的磐石。2012年1月30日取自http://www.women100.org.tw/Files/20110607102222344000.pdf
    楊維邦(2009)。國立東華大學學程化新課規─兼具培育跨領域能力之模組化課程規劃。教育研究月刊,186,100-110。
    楊曉苓、胡倩瑜(2005)。台北市合格家庭保母托育現況及托育服務品質認知之研究。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8,1-32。
    葉怡華、蕭晟亦、陳美均、陳麗文(2005)。我國技術士技能檢定概述與理論基礎之探討。義守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7),115-144。
    廖鳳瑞(譯)(1999)。L.G.Katz 著。專業的幼教老師。台北市:信誼。
    劉淑娟、周淑惠(2013)。在專業發展園所中邁向開放之路:一位幼教師專業成長之探究。幼教年刊,24,153-174。
    歐淑儀、段慧瑩(2012)。居家式保母之嬰幼兒健康照護知能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6(3),111-138。
    潘淑滿(2009)。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蔡延治(1998)。保母技術式檢定簡介。就業與訓練,16,21-24。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3a)。我國社區保母系統角色定位與服務模式之研究。2015年5月1日取自http://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154&pid=706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3b)。育兒親職網。2015年5月30日取自http://babyedu.sfaa.gov.tw/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3c)。居家及托嬰中心托育管理實施原則。2014年10月22日取自http://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148&pid=623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3d)。社區保母系統托育人員及托嬰中心專業人員在職研習訓練初階及進階課程實施計畫。2014年10月22日取自http://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148&pid=634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4)。托育服務環境安全檢核表。2015年5月30日取自http://cwisweb.sfaa.gov.tw/07download/01list.jsp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5a)。103年度各地方政府與社區保母連絡表。2015年4月22日取自http://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148&pid=635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5b)。文件下載。2015年5月31日取自http://cwisweb.sfaa.gov.tw/07download/01list.jsp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5c)。托育服務環境安全檢核表手冊。2015年5月30日取自http://cwisweb.sfaa.gov.tw/07download/01list.jsp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5d)。公私協力平價托嬰中心及托育資源中心。2015年7月3日取自http://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148&pid=651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5e)。托育人員(保母)登記管理資訊系統。2015年7月8日取自http://cwisweb.sfaa.gov.tw/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5f)。優質保母選拔表揚活動企劃書。2015年7月9日取自http://r.search.yahoo.com/_ylt=A8tUwYPg8qFVjR8AXnJr1gt.;_ylu=X3oDMTByYzhha3F2BGNvbG8DdHcxBHBvcwMxBHZ0aWQDBHNlYwNzcg--/RV=2/RE=1436705633/RO=10/RU=http%3a%2f%2fwww.ccut.edu.tw%2fadminSection%2fjt_bs%2fdownloads%2fselect.doc/RK=0/RS=B5qm.WVd5E07ptEQYrHJWm2Ghac-
    薛承泰(2007)。從兒虐事件談起--政府建置高風險資料庫的迫切性。2012年1月31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3/2120
    謝振裕(1999)。從成人教育理念看教師專業成長。國教之友,51(3),51-56。
    韓崑河(2007)。由十大兒保新聞的評選看兒童福利與兒童保護 。2012年1月31日取自http://163.21.131.7/principal/article2/article1_2.html
    職業訓練法(2011)
    魏紜鈴(2011)。幸福不及格 單身OL怕變剩女。2012年1月2日取自http://www2.cna.com.tw/News/firstnews/201112300082.aspx
    蘇育令、陳彥璇(2008)。淺談幼兒教師專業發展之途徑與評鑑方式, 教師之友,49(1),7-16。
    蘋果日報(2004)。保母虐童毆頭斷腳筋。2012年1月31日取自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1210270/IssueID/20040905。
    蘋果日報(2007)。保母餵粥 二歲童噎死。2012年1月31日取自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931888/IssueID/20071025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西文部分
    Biemans, H., Nieuwenhuts, L., Poell, R., Mulder, M., & Wesselink, R. (2004). Competence-based VET in the Netherlands: Background and pitfalls.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56 (4), 523-538.
    Fuller, F. (1969). Concerns of teachers: A developmental conceptualization.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6 (4), 207-226.
    Kontos, S. (1994). The ecology of family day care.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9(1), 87-110.
    Kontos, S., Howes, C., Shinn, M., & Galinsky, E. (1995). Quality in family child care and relative car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Pence, A. R., & Goelman, H. (1987). Children in three types of day care: Daily experience, quality of care and developmental outcomes.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33, pp67-76.
    Saggers, S., Grant, J., Woodhead, M., & Banham, V. (1994). The professionalisation of mothering: Family day care. Australian & New Zealand Journal of Sociology, 30(3), pp273-287.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