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孟君
論文名稱: 排灣族口頭敘事探究:以「palji」傳說為中心
指導教授: 胡萬川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0
中文關鍵詞: 民間文學原住民族排灣族傳說paljimilimilingantjaucikel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主要透過排灣族的「palji」傳說,以民間文學之研究方法,探究傳說與地方、社會、集體記憶之關係,同時藉由「palji」傳說,作為研究排灣族口頭敘事的敲門磚,瞭解排灣族人口頭敘事之內涵與特性,進而指出排灣族口頭敘事中tjaucikel的特質、形式,以及它是如何地有別於milimilingan。

    綜觀而論,「palji」傳說在排灣族裡是一個流傳廣遠的傳說,每一地區幾乎都有流佈的蹤跡。透過傳說母題與主題的探討,可瞭解「palji」傳說主要關切著部落安全、部落之間的競衡關係。有關「palji」傳說之變與不變的情形,則牽涉到排灣族的階序社會,各區域的族群組成,區域群體的遷徙脈絡、以及與異文化的接觸等,而有不同的變異情況。透過田野調查,筆者實際體認到「palji」傳說與地方黏密的關係。從客觀的地景、地物、人們真實的經驗中,都可瞭解「palji」傳說的敘事是很能反映部落生活與人們的情感。

    另外,在本文中大多數的報導人指出「palji」敘事是屬於tjaucikel的範疇,並歸納出tjaucikel的講述框架與形式。這些特點,往往都是具有「可被相信」的特性。因此,排灣族的口頭敘事體─tjaucikel,其性質與內涵是貼近於散體敘事的「傳說」(legend)概念。但同樣是排灣族敘事體的milimilingan之內涵,相對來說,就有著許多模糊地帶。筆者認為有關排灣族對於milimilingan與tjaucikel之認知,並不是均質一致的,必須考量區域性的差異。

    本文最後,從馬卡道族「四眼公」的傳說,與卑南族的「mi palji」之說,以及國外有關「邪眼」的研究中,揭示「邪眼」或「魔眼」是一個世界性的傳說母題,顯示著對「眼睛」的恐懼或崇拜,是人類自古以來共通的特性。


    排灣族口頭敘事探究:以「palji」傳說為中心 目錄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01 第二節 先行相關研究……………………………………0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15 第四節 篇章架構與說明…………………………………20 第二章 「palji」傳說的基本內容與特性………………23 第一節 排灣語「palji」名詞的多元意義………………23 第二節 傳說的母題………………………………………26 第三節 傳說的主題………………………………………35 第四節 傳說中主角的死亡意涵…………………………39 第三章 「palji」傳說的流傳與差異..............45 第一節 北部排灣與中部排灣之調查情形………………45 (一) 北部排灣的情況…………………………………45 (二) 中部排灣的情況…………………………………55 第二節 南部排灣與東部排灣之調查情形………………62 (一) 南部排灣的情況…………………………………62 (二) 東部排灣的情況…………………………………67 第三節 地域性異文的比較與討論………………………78 第四章 「palji」傳說的衍化與講述形式………………86 第一節 傳說的弱化、強化、故事化與轉化……………86 第二節 「palji」傳說的講述形式與框架………………94 第三節 再論milimilingan與tjaucikel的比較………101 第五章 結語………………………………………………115 第一節 結論……………………………………………115 第二節「邪眼」或「魔眼」是一個世界性的敘事母題……115 第三節 不足與展望……………………………………121 附錄一:《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之「毒眼兒palji」傳說文本................................................122 附錄二:馬淵東一〈パイウン族に於ける邪視の例その他〉之傳說文本………………………………………………………………125 附錄三:《七佳部落誌》、《力里部落誌》之傳說文本………………………………………………………………128 附錄四:筆者田野調查之「palji」傳說文本………………130 參考書目…………………………………………………………144

    一、中文部份(按姓氏筆劃排列)

    丁乃通,《中西敘事文學比較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小林保祥著;松澤原子編;謝荔中譯,《排灣傳說集》(台北:南天書局,1998)。

    王崧興,〈馬太安阿美族之宗教與神話〉《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12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1秋季號)。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1997)。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2003)。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三冊》(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2003)。

    古野清人、葉婉奇譯,《台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台北:原民文化,2000)。

    弗雷澤著、汪培基譯,《金枝》(台北:桂冠,1991)

    安平(ludja)部落社區發展協會,《ludja部落誌-屏東縣泰武鄉建置部落誌計畫成果報告書》(尚未出版)。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調查室,《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台北市:南天書局,1996)。

    台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輯,《鳳山縣采訪冊(上)》(台北市:遠流,2007)。

    李亦園,〈來義鄉排灣族中箕模人的探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期刊》第一期(台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1956)。

    李莎莉,《台灣原住民衣飾文化—傳統意義圖說》(台北市:南天書局,1998)。

    李福清,《從神話到鬼話:台灣原住民神話故事比較》(台中:晨星出版社,1998)。

    宋龍生,《台灣原住民史:卑南族史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吳燕和、王維蘭,〈台灣排灣人魔眼神話與波利尼西亞馬納信仰初步比較〉,《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漢學研究中心,1996)。

    吳燕和,〈台東太麻里溪流域的東排灣人〉,《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第七期,(台北:中研院民族所,1993)。

    阿蘭.鄧迪斯(Alan Dundes)原著、陳建憲、彭海斌譯,《世界民俗學》(The study of Folklore)(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

    胡台麗,〈排灣族虛構傳說的真實〉,《屏東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傳藝中心,2004)。

    胡台麗,〈百步蛇與熊鷹:排灣族的文化表徵與詮釋〉《歷史、文化與族群:臺灣原住民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2006)。

    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胡萬川編著,《台灣民間故事類型(含母題索引)》(台北:里仁書局,2008)。

    胡萬川,〈失樂園-一個有關樂園神話的探討〉,《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胡萬川,〈傳說可以是一個文類嗎?─從「志怪小說」、「志人小說」說起〉(2009敘事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之主題演講,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系)。

    威廉.巴斯科姆,〈民間文學形式—散文敘事〉,收錄於阿蘭.鄧迪斯編,朝金戈等譯,《西方神話讀本》(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柳田國男著、連湘譯,《傳說論》(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5)。

    孫大川,〈神話之美—台灣原住民的想像世界〉,《山海世界:台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台北市:聯合文學,2000)

    高金豪,〈說故事的藝術:排灣「言說傳統」的調查研究報告〉,收於《第四屆台灣原住民訪問研究者成果發表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1)。

    海登.懷特著、董力河譯,《形式的內容:敘事話語與歷史再現》(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

    翁玉華、徐美賢編輯,《力里部落誌》(屏東縣:春日鄉力里村力里社區發展協會,2004)。

    陳季博,〈臺東移住民史〉,《台灣文獻》第十期,1959。

    陳英,《臺東誌》收於台灣歷史文獻叢刊第81種(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1993)。

    陳文德纂修,《台東縣,卑南族篇》(台東市:東縣府,2001)。

    郭東雄主編,《七佳部落誌》(屏東縣:春日鄉力里村力里社區發展協會,2006)。

    張金生,〈傳統領域頭目家族簡介〉《台東縣達仁鄉傳統領域踏查史錄》(台東縣達仁鄉:東縣達仁鄉公所,2006)。

    許功明,〈排灣族古樓村頭目系統來源與承繼的口傳〉,《排灣族古樓村的祭儀與文化》(台北縣:稻香出版社,1998)。

    童春發,《臺灣原住民史:排灣族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縣委員會,2001)。

    程薔,《中國民間傳說》(杭州市: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普羅普著,賈放譯,《故事形態學》(北京:中華書局,2006)。

    黃應貴,〈戰後台灣人類學對於台灣南島民族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收於徐正光、黃應貴主編《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9)。

    黃宣衛,〈歷史建構與異族意象-以三個村落領袖為例探討阿美族的文化認同〉《異族觀地域性差別與歷史:阿美族研究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05)。

    曾基瑋,《排灣族故事分類研究:milimilingan邊界的探索》(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曾基瑋,〈論文字書寫與口傳故事母題及主題之差異-以撒可努《巴里的紅眼睛》為例〉,收於《2004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

    蔡光慧,《排灣原住民部落社會的建立與族群關係(1630-1894)》(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蔡光慧,〈改宗、災變與排灣族部落中心主義世界觀〉,《歷史月刊》151期(台北:歷史智庫出版社,2000.8)

    蔣斌,〈排灣族貴族制度的再探討:以大社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5期(台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1983)。

    蔣斌,〈口述歷史的舞台〉(人類學與文化展演研討會,南港:中研院,1997)。

    劉斌雄,〈日本學人之高山族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四十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5春季號)。

    簡炯仁,《屏東平原平埔族之研究》(台北:稻香出版社,1996)。

    譚昌國,《家、階層與人的觀念:以東部排灣族台坂村為例的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譚昌國,〈歷史書寫、主體性與權力:對「排灣人寫排灣族歷史」的觀察與反思〉,《臺大文史哲學報》第五十九期,(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2003.11)。

    譚昌國,〈祖靈屋宇頭目家階層地位:以東排灣土坂村Patjalinuk家為例〉,《物與物質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4),

    譚昌國,〈當代排灣族頭目權威的建構:以土坂村Patjalinuk頭目家為例〉,《階序與權力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4)。

    譚昌國,《排灣族》(台北:三民書局,2007)。

    二、外文部份

    馬淵東一,〈パイウン族に於ける邪視の例その他〉,收於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南方土俗學會編,《南方土俗》第二卷第二號,(台北:台北南方土俗學會,1925.12)。(日文)

    Alan Dundes, Interpreting Folklore,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 Press, 1980)

    Bruce A. Rossenberg, Folklore and Literature- Rival Siblings (Hniv. of Tennessee, 1991)

    Bengt AF Klintberg, ‘Do the Legend of Today and Yesterday belong to the same Genre? in Folklore-Critical Concepts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 by A. Dundes, (Poutledge, N.Y.,2005)Vol.Ⅲ

    Chiang, Bien(蔣斌), House and Social Hierarchy of the Paiwan. PH.D.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Anthrolog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993)

    Dundes, Alan. ‘Wet and dry , the Evil Eye- An Essay in Indo-European and Semitic Worldview’, in Interpreting folklore, (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ing in Publication Data, 1980)

    Francis L. Utley, “Folk Literature: An Operational Definition,”in The Study of Folklore, ed by Alan Dunde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1965)

    Has Egil, Mirimiringan. Mythen und Marchen der Paiwa,(Zurich: Verlag Dia Waage, 1989)

    Linda Degh, Narratives in Society: an Performer-Centered Study of Narration, (Academia Scientiarum Fennica, Helsinki, 1995)

    Max Luthi, The Fairytale Art Form and Portrait of Man trans. by Jon Erickson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 Press, 1984)

    Pierre Bettez Gravel ,The Malevolent Eye—An Essay on the Evil Eye, Fertility and the Concept of Mana ,(New York:1995)

    Robert Atkinson, The Life story Interview, (Sage Publications, Inc, London, 1998)

    Richard Bauman, Folklore, Cultural Performances, and Popular Entertainments, (Oxford Univ. Oxford, 1992)

    Rudolf Schenda, “Telling Tales, Spreading tales: Change in the Communicative Forms of a Popular Genres” in Fairy tales and Society-- Illusion, Allusion and Paradigm ed. by Ruth B. Bottigheimer, (Univ. of Pennsy Lvania, Philadelaphia, 1986)

    Viv Edward & Thomas J. Sienkewicz, Oral Culture Past and Present, (Cambridge, 1991)

    Walter J. Ong, Orality& Literacy— The Technologizing of the Word (Routledge, N.Y, 1982)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