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尤一珉
Yu, I-Min
論文名稱: 製造需要:獨居老人關懷的需求詮釋政治
Making needs: Politics of Needs Interpretation in the Care for the Elderly Living Alone
指導教授: 李韶芬
Lee, Shao-Fen
口試委員: 王增勇
Wang, Zeng-Yong
黃克先
Huang, Ke-Xi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0
中文關鍵詞: 獨居老人關懷獨立倡導需求詮釋的政治關懷倫理志願服務
外文關鍵詞: care for elderly living alone, independent advocacy, politics of need interpretation, ethics of care, volunteer service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台灣,獨居老人的需求一直都是懸而未解的問題,部分意見認為獨居老人的需求被過份誇大,但另一部分的聲音則主張國家應該更加投身於對老人的照顧中。本文引用Nancy Fraser「需求詮釋的政治」的觀點,將「需求」視為各種論述與行動者互動下所建構的產物,並進一步詢問關於獨居老人的需求如何形成,也探討各種關懷服務的體系又如何運作。
    除了訪談方法之外,研究者以志工的身分進行參與式觀察,並進入三個不同的老人關懷服務田野,分別是:(1)新竹市政府主辦與委外的獨居老人關懷服務、(2)民間組織自辦的獨居老人服務、(3)新竹市政府主辦的「獨立倡導關懷計畫」。這三種不同的服務計畫藉由對志願勞動的普遍使用,涵蓋了很大部分新竹市內從社區到機構的獨居老人服務。
    本文首先探討了關於需求身分的形成,在台灣,老人因為國家控管生命與維繫社會安全的企圖被政策積極的指認為受助者,但本文也發現,評估的標準經常出現主觀人為的「模糊空間」,使其得以依據績效考核、服務人力等因素來放寬或限制服務的對象,而在這樣的過程中,受助者本身的意願至今卻仍然被忽略。
    由於服務人力的不足以及社區照顧的倫理,志願勞動力的使用被賦予了足夠的正當性,然而在在宅獨居老人的服務中,對志工的普遍使用卻反過來讓國家忽略了對社會工作專業的幫助,而社工則會根據自己的專業倫理,來接受或拒絕使用志工提供服務;在獨立倡導關懷計畫中,志工做為主要的服務者則反過來限制了國家監督機構的權力,不過,由於志工們持續接受著各種教育訓練,也因此更為積極的討論如何做好服務。
    在服務的現場中,我則考察了關懷訪視、物資捐助、生活環境以及長照體制中不同行動者的鬥爭與協商。在這之中,社工可能為了維繫自己的專業倫理,在無益於績效考核狀況下自我剝削;在服務現場的志工即便受辱遭罵,也會不斷嘗試各種活動來與個案進行互動;老人在受助時,則可能被迫滿足服務者自以為的善意,使其在受助之後反而變得更加不便。「需求的鬥爭」反應了不同行動者之間如何依靠不同的邏輯或倫理,來決定關懷服務的面貌。
    最後本文認為,在既有的老人服務之中,「關懷」更多的被當成保障或實現權利的手段,而沒有被積極的當成目的本身。於是我們雖然以「關懷」為名發展服務,卻又尤其在老人心理健康的領域停滯不前,這也反過來使得我們在權利的保障上無法更進一步。本文主張對於「關懷」與「權利」並重的理解,才有可能實現更好的老人服務。


    In Taiwan, the needs of elderly people living alone have long been an unresolved issue. Some opinions argue that the needs of these elderly individuals are exaggerated, while others advocate for greater national involvement in elder care. This article references Nancy Fraser's concept of the "politics of need interpretation," viewing "needs" as constructed products resulting from various discourses and actors' interactions. It further explores how the needs of elderly people living alone are formed and examines the functioning of various care service systems.
    In addition to interviews, the researcher conducted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as a volunteer, entering three different elderly care service fields: (1) the Hsinchu City Government’s elderly care services for those living alone, both government-run and outsourced; (2) services for elderly people living alone organized by private organizations; and (3) the Hsinchu City Government’s "Independent Advocacy Care Project." These three different service plans extensively cover elderly care services from community to institutional levels in Hsinchu City through the widespread use of volunteer labor.
    The article first explores the formation of need identities. In Taiwan, the elderly are actively identified by policies as recipients of assistance due to the state's attempts to control life and maintain social security. However, the study also finds that the criteria for evaluation often contain subjective "grey areas," allowing the broadening or restriction of service recipients based on performance assessments, service manpower, and other factors. Throughout this process, the wishes of the recipients themselves remain largely ignored.
    Due to insufficient service manpower and the ethics of community care, the use of volunteer labor is given ample legitimacy. However, in home care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living alone, the prevalent use of volunteers has led the state to overlook the professional assistance of social workers. Social workers, based on their professional ethics, may accept or reject the use of volunteers for service provision. In the Independent Advocacy Care Project, volunteers as primary service providers inversely limit the authority of state supervisory agencies. Nevertheless, volunteers, continuously undergoing various training sessions, actively discuss how to improve services.
    In the service field, the study examines care visits, material donations, living environments, and the struggles and negotiations among different actors within the long-term care system. Social workers may self-exploit to maintain their professional ethics when it is not beneficial for performance assessment; volunteers in the service field, even when insulted or scolded, continuously try various activities to interact with cases; and elderly individuals receiving assistance may be forced to comply with the perceived goodwill of the service providers, resulting in increased inconvenience after receiving aid. The "struggle of needs" reflects how different actors rely on different logics or ethics to shape the face of care services.
    Finally,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within existing elderly services, "care" is more often treated as a means of ensuring or realizing rights, rather than being actively pursued as an end in itself. Thus, although we develop services under the name of "care," we remain stagnant, particularly in the field of elderly mental health, which, in turn, hinders further progress in rights protection. The article advocates for an understanding that values both "care" and "rights" equally, as this is essential for achieving a better elderly services.

    謝誌 I 中文摘要 IV Abstract VI 章節目錄 VIII 圖目錄 I 表目錄 II 第壹章 緒論 1 一、前言 1 (一)研究緣起 1 (二)現象陳述 2 1. 獨居老人關懷服務方案 3 2. 獨立倡導關懷計畫 4 (三)小結 6 二、文獻評述 8 (一)關於獨居老人及其服務體系的既有研究 9 1. 台灣獨居老人服務的既有研究 9 2. 獨居老人需求的既有研究 11 3. 獨立倡導與台灣的既有研究 15 (二)獨居老人照顧/關懷的政治背景與社會條件 19 1. 福利國家危機與第三部門的興起 19 2. 國家對志願勞動力的使用:社區照顧在台灣的發展 22 3. 對志願勞動的質疑與研究 24 (三)從個人到社會的解釋:社會支持理論與社會學的觀點 25 1. 社會支持理論 26 2. 醫療社會學的基本原理理論 27 (四)「權力」及「需求」做為分析照顧/關懷的核心觀念 29 1. 關懷倫理學的發展:需求做為核心概念 29 2. Foucault的權力觀點:生命權力與權力的生產性 33 3. 需求的爭議性及權力:需求詮釋的政治觀點 36 三、問題意識 39 四、研究設計 40 (一)田野場域 40 1. 新竹市獨居老人關懷服務 41 2. 民間自辦獨居老人服務 42 3. 獨立倡導關懷計畫 43 (二)研究方法 44 1. 參與式觀察與訪談 44 2. 研究倫理 46 第貳章 指認受助者的權力技術:「你」是需要幫助的人 48 一、各服務計畫的肇始與變遷:法律條文與社會脈絡的探討 48 (一)獨居老人「問題化」的社會背景 49 (二)獨居老人服務與居家服務的發展歷史 50 (二)獨立倡導計畫:關懷機構內的權益受損者 55 二、受助身份的資格認定:評估的標準與流程 60 (一)受助者的身分資格 60 1. A單位:新竹市獨居老人服務與個案服務實施計畫 60 2. B單位:民間自辦獨居老人服務計畫 63 3. 獨立倡導關懷計畫 63 (二)實際上的需求評估與流程 64 (三)個案的轉介:B單位的個案來源之一 69 三、受助者的身分及其與志工的互動 70 (一)型塑受助者面貌的志工及其行動 70 (二)受助者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 74 四、小結:受助者的身份與權力關係 75 第參章 志願服務導向的關懷體系 77 一、成為志工的規範與過程 78 (一)成為志工的方式、動機與背景 78 1. 應徵志工的過程:兼論研究者的身分 78 2. 成為志工的動機與背景 80 (二)強制性與非強制性的訓練 82 1. 強制性的訓練 82 2. 非強制性的訓練 85 (三)志工訓練的三種目的及其樣貌 86 1. 理念與知識體系的傳遞 86 2. 作為志工們的社群活動 89 3. 定義需求及其處理的過程 91 (四)志工訓練的成效 93 二、有酬與無酬者的勞動分工 95 (一)A單位:超勞社工以及聊勝於無的志工 95 1. 政府委託外包的第三部門 95 2. 超勞社工:專業倫理的自我要求 95 3. 志工的服務流程 100 (二)B單位:校長兼撞鐘與多多益善的志工 101 1. 自辦服務的第三部門 101 2. 校長兼撞鐘:行政與服務一把抓 101 3. 志工的服務流程 104 (三)獨立倡導:作為管理者的社工與不可或缺的志工 105 1. 自行承辦服務的地方政府 105 2. 作為管理者的社工 106 3. 志工的服務流程 109 三、小結 111 第肆章 需求政治的鬥爭:具體需求的創造與(不)滿足 114 一、訪視服務中的社會支持與需求衝突 115 (一)社工/站長的訪視與志工的訪視:工具性支持與社交陪伴 116 (二)不同單位志工的獨居老人訪視 122 (三)以「社交陪伴」為先的獨立倡導 126 (四)陪伴所受的阻礙 129 二、在服務現場中的物資問題 132 (一)物資的禮物化:年節關懷與日常送禮 132 (二)不存在的需求:當物資變成堆積的垃圾 135 (三)被管制的物資:機構內的物資控制 137 三、居家、社區與機構的生活環境 140 (一)住屋困境:租屋困難與房屋補助 140 (二)房屋清理:骯髒工作的分配 144 (三)家屋與社區:環境與失能的關係 149 (四)機構內的空間分配 151 四、有酬還是無酬?志工與長照體制的相遇 154 (一)陪同就醫:長照體制邊緣的服務者 154 (二)不當照顧?:志工與照服員的潛在衝突 157 (三)類工作人員?:舉辦活動、陪同郊遊 160 五、小結 163 第伍章 結論 166 一、研究發現與建議 166 (一)需要的製造(與取消):一個權力的觀點 166 (二)關懷/陪伴的價值 171 (三)志願服務的可能與限制:兼論服務資源的不足 173 二、研究限制 177 (一)缺少「低風險個案」的樣貌 177 (二)未見更普遍提供服務的民間志工 177 後記 179 參考文獻 183

    英文文獻
    Brudney, Jeffrey, 1990. “The Availability of Volunteers: Implications for Local Governments.” Administration & Society, 21(4), 413–424.
    Cohen, Sheldon & Wills, Thomas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2):310–357.
    Foucault, Michel, 1980. Power/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2-1977. Brighton:Harvester.
    Fraser, Nancy, 1989. Unruly Practices : Power, Discourse, and Gender in Contemporary Social Theory.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Hawkley, Louise, & Cacioppo, John T. 2007. “Aging and loneliness. Downhill quickly? Current Directions.” Psychological Science16(4): 187-191.
    Huang, Lian-Hua & Lin, Yen-Chun. 2002. “The Health Status and Needs of Community Elderly Living Alone.”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10(3):227-236.
    Hughes, Everett. 1984. The Sociological Eye. Routledge.
    Iliffe, Steve, et al. 1992. “Are elderly people living alone an at risk group?”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05:1001-1004.
    Ilsley, Paul J. 1990. Enhancing the volunteer experien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Kharicha, Kalpa et al. 2007. “Health risk appraisal in older people: are older people living alone an "at-risk" group?” British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 57:271-276.
    Kim, Jiyun, & Jong-Eun Lee. 2018.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ong Elderly Individuals Living Alone in South Korea: A Cross-Sectional Study.”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26(5):316-323
    Kohlberg, Lawrence. 1981. The Philosophy of Moral Development: Moral Stages and the Idea of Justice (Essays on Moral Development, Vol. 1).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Kramer, Ralph, 1981. Voluntary Agencies in the Welfare Stat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ink, B. G. & Phelan, J. 1995. “Social Conditions As Fundamental Causes of Disease.”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80–94.
    Means, Robin & Smith, Randall. 1998. From Poor Law to community care: The development of welfare services for elderly people 1939-1971 (1st ed.). Bristol University Press.
    Salamon, Lester M. 1987. “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 The Scope and Theory of Government-Nonprofit Relations.” Pp. 99-117 in The Nonprofit Sector, edited by Walter Powell.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Svendsen, Lars. 2017. A Philosophy of Loneliness. Reaktion Book.
    Tronto, Joan C. 1993 Moral Boundaries: Political argument for an ethic of care, New York, Routledge.
    Waerness, Kari. 1984. “Caring as Women's Work in the Welfare State.” Pp. 67-87 in Patriarchy in a Welfare Society, edited by Harriet Holter. Bergen: Universitesforlaget.

    中文文獻
    Foucault, Michel著,1992,劉北成譯,《規訓與懲罰》。苗栗:桂冠。
    Foucault, Michel著,2018,錢翰譯,《必須保衛社會》。上海:人民。
    Foucault, Michel著,2022,林志明譯,《性史》。台北:時報。
    Gilligan, Carol著,2002,王雅各譯,《不同的語音-心理學理論與女性的發展》。臺北:心理出版社。
    Klinenberg, Eric著,2014,徐家良等譯,《熱浪:芝加哥災難的社會剖析》。商務:北京。
    Lukes, Steven著,2021,林葦芸、陳雅馨譯,《權力:基進觀點》。新北:城邦。
    Mauss, Marcel著,汲喆譯,《禮物:古式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理由》。上海,上海人民。
    丁人傑,1999,《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臺灣佛教慈濟功德會個案研究》。臺北:聯經。
    王仕圖,2013,〈非營利組織在社區照顧服務的協調合作:以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為例〉。《台大社工學刊》,27:185-228。
    王仕圖等,2020,〈屏東縣獨居老人生活狀況與長期照顧需求態度之探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4(3):1-29。
    王順民,1999,《宗教福利》。台北,亞太。
    王順民,2001,《當代台灣地區宗教類非營利組織的轉型與發展》。台北,洪葉。
    王增勇,2005,〈導讀:Foucault與社會工作的對話〉。頁:39-61,收錄於Chambon, Adrienne等編,王增勇等譯《Foucault與社會工作》。台北:心理。
    王潔媛等,2019,《108年新竹市老人生活狀況及福利需求調查》。新竹市政府社會局委託故鄉市場調查股份有限公司辦理。
    史曉寧,2010,《臺灣住院與社區慢性病獨居老人之健康照護需求與需求滿意度之探討與工具之發展》。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沄蓁、趙淑員,2011,〈社區獨居老人的健康需求、需求滿意度及影響因素探討-以彰化縣某鄉鎮為例〉。《弘光學報》,63:44-64。
    杜承嶸、官有垣,2018,〈臺灣第三部門發展與社會運動〉。頁:39-60,收錄於蕭新煌等編,《臺灣社會福利運動與政策效應:2000-2018年》。台北,巨流。
    沈金蘭,2018,《從老人獨立倡導人督導觀點論老人權益保護》。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林萬億,1995,《臺灣的社會福利:民間觀點》。台北,五南。
    施教裕、賴建仲,1998,〈老人居家服務現況及整合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83:74-91。
    孫智辰,2017,〈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轉型設置巷弄長照站的可能與限制-以臺南市資源不足區為例〉。《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7(2):97-147。
    陳玉敏,2001,〈獨居老年人之自我照顧需求〉。《榮總護理》,18(3):223-233。
    陳孟勤,2019,《社區高關懷老人初篩量表之發展與信效度及診斷準確度建立》。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系博士論文。
    陳明珍,2001,〈我國推展老人居家服務政策之探討〉。《長期照護季刊》,5(1):13-25。
    陳施妮、孫嘉玲,2008,〈獨居老人健康、生活功能與跌倒概況分析〉。《長期照護雜誌》,12(3):249-265。
    陳肇男、史培爾,1990。〈臺灣地區現代化過程中對老人的居住安排之影響〉。頁:535-560,《人口變遷與經濟社會發展研討會論文集》。臺中:中國人口學會。
    陳慶雄,1999,《使用居家照顧服務之老人滿意度研究――以紅心字會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燕禎,2009,《老人服務與社區照顧:多元服務的觀點》。台北:威仕曼。
    傅從喜等,2021,《110年度老人福利服務需求與資源盤整暨服務使用模式分析專案》。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委託計劃。
    傅麗蘭、楊政峰,1999,〈獨居老人跌倒情形、步態、居家環境及身體功能評估〉。《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雜誌》,24(2):53-62。
    曾煥裕、石泱,2010,〈獨居老人使用社會福利服務因素之探討:以臺北市爲例〉。《長期照護雜誌 》,14(2):177-197。
    黃克先,2021,《危殆生活》。春山。
    黃明碧、林金定、陳麗美,2011,〈三重地區獨居老人健康狀況及害怕跌倒相關因素調查研究〉。《臺灣老人保健學刊》,7(2):135-156。
    黃松林,2011,〈獨立倡導在老人社會照顧與保護上應用-從英國的服務模式談起〉。老人保護研討會。
    黃璉華,2000,《獨居老人健康狀況與照護需求之系列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靜芬、洪彩慈、葉莉莉、田開瑋,2000,〈臺南市北區獨居老人整體性健康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90:277-285。
    黃麗玲,2000,《社區獨居老人身體、心理及社會功能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2000,《社區獨居老人身體、心理及社會功能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秋燕等,2017,〈獨立倡導人投入長照服務因素與其問題解決方式之研究〉。《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7(1):33-68。
    楊培珊,2001,〈台北市獨居長者照顧服務經驗之反思-一個行動研究的報告〉。《臺大社會工作學刊》,(5):103-150。
    楊慧玲,2022,《獨立倡導人對長照機構之無家屬長者社會支持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法鼓文理學院社區再造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鄒曉婷等,2016,〈獨居與非獨居長者健康狀況之比較〉。《北市醫學雜誌》,13(1)47-60。
    熊曉芳、吳淑瓊,2007,〈社區失能老人居住安排與日常生活協助未滿足需求之關係〉。《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6(6):507-517。
    劉宗霖,2023,《獨立倡導服務對長期照顧機構與住民之影響》。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劉俐蓉、沈希哲,2008,〈都會社區獨居及慢性病老人跌倒之預測因子〉。《北市醫學雜誌》,5(1):86-101。
    劉淑瓊,2000,〈浮士德的交易?─論政府福利機構契約委託對志願組織之衝擊〉。頁:503-508,收錄於蕭新煌、林國明主編,《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台北:巨流。
    劉淑瓊,2007,〈專業自主?組織自利?論少年安置機構契約委託的篩案問題〉。《台大社會工作學刊》,14:61-121。
    蕭文高,2019,〈社區組織參與老人預防照顧體系之社區治理分析〉。《臺大社會工作學刊》,40:131-166。
    謝聖哲,2017,〈從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到巷弄長照站:挑戰與困境〉。《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8(1):1-34。
    羅馬調,2020,《機構老人受獨立倡導服務充權歷程之研究》。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政府資料
    內政部,1998年,《加強推展居家服務實施方案暨教育訓練課程內容》
    內政部,2022,《300億元中央擴大租金補貼專案計畫(核定本)》。
    台灣省政府社會處,1987,《台灣省推行居家老人服務實施要點》。
    立法院,2014,立法院公報第103卷第72期院會紀錄。
    立法院,2015,立法院公報第104卷第41期黨團協商紀錄。
    行政院,1998年,《加強老人安養服務方案》。
    新北市社會局,2023,《新北市獨居長者照顧關懷服務計畫》。
    新竹市議會,1991年,〈新竹市社會科工作報告〉。
    新竹市議會,1996年,〈新竹市社會科工作報告〉。
    新竹市議會,1998年,〈新竹市社會科工作報告〉。
    新竹市議會,1999年,〈新竹市社會局工作報告〉。
    新竹市議會,2001年,〈新竹市社會局工作報告〉。
    衛生福利部,2009,《106年老人狀況調查》。
    衛生福利部,2016,《長期照顧十年計畫 2.0 (106~115 年)(核定本)》。
    衛生福利部,2017,《新型照顧管理評估量表》。
    衛生福利部,2021,〈衛部顧字第1101960884號〉。
    衛生福利部,2022,《因應超高齡社會對策方案(112-115 年)(核定本)》
    衛生福利部,2023,《強化獨居老人關懷服務計畫》。
    衛生福利部,2024,《113年度長期照顧服務機構評鑑基準》。
    衛生福利部,2024,《中央對直轄市與縣(市)政府113至114年度執行社會福利績效實地考核實施計畫與指標》

    網路資料
    The Scottish Government Population Health Directorate, 2013, “Independent Advocacy: A Guide for Commissioners"(https://www.gov.scot/publications/independent-advocacy-guide-commissioners/)
    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權益倡導(https://www.oldpeople.org.tw/pop/pages/cbcff4f3ec894726a653d99b9086e400)
    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住宅補貼/300億元中央擴大租金補貼專區(https://pip.moi.gov.tw/V3/B/SCRB0102.aspx)
    新竹市政府社會處/老人保護/獨居老人關懷(https://society.hccg.gov.tw/ch/home.jsp?id=121&parentpath=&mcustomize=onemessages_view.jsp&toolsflag=Y&dataserno=201603290049&t=SocietyOnes&mserno=201603090027)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