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魏青蓮 Wei Ching-Lien |
---|---|
論文名稱: |
成為教室裡的主人--我在閱讀教學中的實踐 Becoming The Host In The Classroom--My belief And Practice In Reading Instruction |
指導教授: |
陳惠邦
Chen Hwei-Pang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3 |
中文關鍵詞: | 閱讀 、閱讀教學 |
外文關鍵詞: | reading, reading instruc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成為教室裡的主人──我在閱讀教學中的實踐
本文旨在藉由班級內的閱讀教學活動,企圖融合理論與實務的具體教學歷程。
研究者以教學者、行政者及輔導員的角度,觀看閱讀活動的時代意義,參照閱讀研究的樣貌,形塑閱讀教學的理念,透過敘寫與文獻對話,描述研究歷程中所行、所思、所感、所悟,和陷溺其中的困境,以實踐「成為教室裡的主人」的改進策略,詮釋學生在閱讀活動中的學習脈絡,據以分享給同儕或其他教育人員。
研究進行方式是以閱讀活動為軸心,經由真實的資料蒐集,觀察或創造多元的教學事件,透過敘寫式的研究方法,引發對教學生活的省思,促動對自我理念的實踐,解決教學現場的待答問題,參照教學研究的目的,呼應以閱讀活動為軸心的教學事件。
關鍵字:閱讀、閱讀教學
Becoming The Host In The Classroom
──My belief And Practice In Reading Instruc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rying to examine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theories about reading instruction through the activities of reading instruction in the classroom.
The researcher examines the meanings of reading instruc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as a teacher, an officer and a counselor, forms the belief in reading instruction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research on reading instruction, and describes the doing, thinking, feeling, inspiration and the difficulties about reading instruc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research through the narration and the reflection of literacy.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re to be the basement of the adopted teaching strategies, to help interpret students’ learning process during the activities of reading instruction, and to share with the colleagues and other teachers.
The research method is based on the reading activities. Through the collection of real data, observing or creating multiple teaching events, and the narrative research method, it aims to trigger the reflections on teaching life,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self belief, to solve the problems about reading instruction and to respond to teaching events centered on reading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Key word: reading, reading instruction
參考資料
王瓊珠(2001)。大手牽小手-引導學習障礙學童進入閱讀世界。載於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改革與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3月12日。取自http://study.ncue.edu.tw/21th/
丹尼爾˙貝納(Daniel Pennac)(2001)。閱讀的十個幸福。(里維譯)。臺北市:高寶國際。
加藤幸次(2000)。一所沒有牆壁的學校。(蘇南芬、林信甫譯)。臺北市:恩楷。
田耐青(譯)(2005)。Silver&Strong著。把每一位學生帶上來:多元智慧與學習風格理論之統整。臺北:遠流。(原著出版年:2002)
古瑞勉(譯)(2001)。Lisbeth Dixon-Krauss著。教室中的維高斯基:仲介的讀寫教學與評量。臺北市:心理。
艾登˙錢伯斯(2001)。打造兒童閱讀環境。(許慧貞譯)。臺北:天衛文化。
朱小蔓(2004)。教育現象學:走向教師的教育研究--與馬克斯˙•范梅南教授對話,載於中國教育報,2004年10月21日。取自教育科學出版社,http://www.esph.com.cn/note1.asp?id=102
李宗文、梁忠銘、熊同鑫等(2003)。教育行動研究與教學實踐。185-229。臺北市:心理。
李玉貴(2000)。閱讀的學習歷程與氛圍-─認知心理學與教學實務的對話。載於教育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語文教育的新趨勢──國語課程實驗較學研討會,43-48。
李玉貴(2003)。群文觀點的語文教學──以圖畫故事書為媒介。載於教師天地,122。
李瑟(2004)。澳洲不用課本培養一流公民。載於齊若蘭、游常山、李雪莉(著)。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臺北市:天下雜誌。
李瑟(2002)。澳洲不用課本培養一流公民。天下雜誌,263,72-79。2005年5月25日,取自http://www.varsitycollege.qld.edu.au
李運菊(2002年,12月)。突出重點,優化過程──淺淡閱讀教學的改革。載於小學教學參考,南京。取自http://www.pep.com.cn/200410/ca633919.htm
余秋雨(2005年,3月)。全球化趨勢下,企業與個人的人文堅持。劉懿萱(整理),遠見雜誌,225,取自http://www.gvm.com.tw/theme/inpage_cover.asp?ser=10566
呂美慧(2003)。一個國小低年級教師對閱讀教學的信念與實踐。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呂紹澄(2004)。有了一隻鴨子以後。臺北市:九歌。
吳昌杰(譯)(2000)。Alberto Manguel著。閱讀地圖-一部人類閱讀的歷史。臺北:臺灣商務。
吳淡如(2003)。新說人間詞話。臺北市:方智。
吳敏而(譯)(1996)。Debra Goodman著。閱讀的翅膀-一位教師對教科書的看法。載於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國語科語文教學漫談。2005年3月12日,取自http://www.naer.edu.tw/study/chinese/teacher/m2.htm
吳俊(200年,5月27日)。踐行之難。中國青少年新世紀讀書網,人民書城,取自http://www.cnread.net/cnread1/wxplnet/zhuanzai/000/124.htm
沈惠芳(1999)。來玩閱讀的遊戲。臺北市:螢火蟲。
余聞婧(2005年,6月2日)。從整體著眼進行講讀教學。取自http://www.pep.com.cn/200410/ca633919.htm
周慶華(2003)。閱讀社會學。臺北市:揚智文化。
周勇(2004)。教育敍事研究的理論追求--華東師範大學丁鋼教授訪談。2004年11月28日,取自教育科學出版社,http://www.esph.com.cn/note1.asp?id=99
林欣怡(譯)(2001)。Kathy G. Short & Gloria H. Kauffman著。為讀者而創造的教室。載於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兒童發展研究中心舉辦之閱讀歷程與閱讀教學研討會會議資料,2005年4月21日,取自http://www.tmtc.edu.tw/~kidcen/20011025paper.htm
林欣怡(譯)(2003)。Kathy G. Short著。了解閱讀策略。載於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兒童發展研究中心舉辦之閱讀歷程與閱讀教學研討會會議資料,2005年4月21日,http://www.tmtc.edu.tw/~kidcen/20011025paper.htm
林萬億(2005)。孩子--你們是教育工作者的導師。家長書苑,2005年5月6日,取自http://www.parentschool.org.tw/kmportal/front/bin/home.phtml
林語堂(1934)。論讀書。2005年5月21日。取自http://book.sina.com.cn/pc/2002-10-30/3/204.shtml
林武憲(2000)。兒童閱讀經驗的國際交流:怎樣推行兒童閱讀運動—從美、英、日的經驗談起。載於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2,15-18。
松居直(2004)。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劉滌昭譯)。臺北縣:臺灣英文雜誌社。
芭貝˙柯爾(1999)。精采過一生。(黃迺毓譯)。臺北:三之三。
兒童圖書室不足 萬人共享一間(2005年,3月31日)。國語日報新聞報。取自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adv_listdetail.asp?serial=37386
幸曼玲(2003)。語文教學的困境與省思,教師天地,126,57-64。取自94年5月13日,http://web.tiec.tp.edu.tw/otiec/teacherland/catalog/upload_file/126-57-64.pdf
祝佩貞(2002)。電子童書與紙本童書對國小學童閱讀理解及閱讀態度之比較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柯林頓(1997)。為廿一世紀的美國教育採取行動。(張水金譯)。2005年5月13日,取自http://www.tw.org/wave/th9.txt
柯林頓親訪東森──專訪問答全紀錄(2005年,3月1日),東森新聞報,取自http://www.ettoday.com/2005/03/01/301-1759065.htm
侯秋玲(譯)(2001)。Kathy G. Short著。富含文學的教室裡的語文教學。載於國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兒童發展研究中心舉辦之「閱讀歷程與閱讀教學研討會」會議資料,94年4月21日,取自http://www.tmtc.edu.tw/~kidcen/20011025paper.htm
馬利林˙巴恩斯、馬莎˙威斯頓(2004)。我就是小孩。(李毓昭譯)。臺中市:晨星。
郝明義、朱衣(譯)(2004)。Mortimer J. Adler & Charles Van Doren著。如何閱讀一本書。臺北市:臺灣商務。
高志仁、曾文儀、魏德驥(譯)(1996)。Lucinda Vardey著。一條簡單的道路----德蕾莎修女的質樸之道,166-167。臺北縣:文緒文化。
海闊天空教育人文報(2005年,5月1日)。教育新趨勢主題。取自http://www.lcenter.com.tw/Newsites/trend2004/trend58-2.asp
徐傑舜、葛兆光、楊念群、范可(2005)。學術是從假說開始的──範示、假說在人文社會科學中的應用。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網頁,2005年4月5日,取自http://www.education.ntu.edu.tw/school/history/News/2005/Apr-Jun/news20050415_5.htm
許榮哲(2001)。教室外的第一名。臺北市:許榮哲學前美術工藝教育研究社。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市:紅葉文化。
陳美玉(2004)。生活史分析在新任教師專業發展上意義之探討。2004年11月28日。取自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http://www.naer.edu.tw/issue/J1/v17n2/61.htm。原文載於Goodson, I. F. (1981). Life histories and the study of schooling. Interchange, 11(4), 62-76
陳美如(1998)。從Vygotsky最佳發展區的理念看閱讀與寫作教學,載於語文教學漫談,教育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慧卿(2003)。國小二年級學童對電子童書與紙本童書之閱讀能力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陳雁齡(2002)。中部地區推行閱讀及國小學童參與閱讀活動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韻予(2002)。兒童參與網路童書創作之研究─以圖畫書為例。國立臺東師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陳曉綺(2001)。閱讀教學決定歷程之詮釋性研究──以一位國小教師為例。載於國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兒童發展研究中心舉辦之閱讀歷程與閱讀教學研討會會議資料,94年4月21日,取自http://www.tmtc.edu.tw/~kidcen/20011025paper.htm
連淑鈴(2003)。電腦看圖故事寫作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寫作成效及寫作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張世慧、楊坤堂(2003)。閱讀理解測驗之編製報告,國小特殊教育,37,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張晨瑛(2005年,6月2日)。對於目前閱讀教學一些新用語的幾點思考。取自http://www.pep.com.cn/200410/ca633919.htm
許淑玫(2003)。國小三年級閱讀教學歷程中教師教學反省之行動研究。載於李宗文、梁忠銘、熊同鑫(著),教育行動研究與教學實踐。臺北市:心理。
許淑玫、何素玲(2003)。閱讀理解教學與實務探討。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自閉症網研習資料,2005年3月3日,取自http://r2.ntptc.edu.tw/powerpoint文件/演講簡報0119(何素玲).ppt
曾志朗、洪蘭(2000)。兒童閱讀的理念──認知神經心理學。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38。臺北縣:國立教育資料館。取自http://www.nioerar.edu.tw:82/basis3/38/a1.htm
曾祥芹(2005年,6月2日)。新概念閱讀不容迴避的選擇──談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發展態勢。取自http://www.pep.com.cn/200410/ca633919.htm
黃智淵(2004)。相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歷程中自我調整與閱讀理解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鈕則誠(2003)。我的哲學生活故事:主體性的反思與建構。王雅各(主編),應用心理研究,17。臺北市:五南。
凱瑞˙貝斯特、吉賽兒˙波特(2003)。外婆萬歲。(宋佩譯)。臺北:臺灣東方。
萬瓊月(2002)。國小學生兒童讀物之閱讀興趣、閱讀態度及閱讀推動方案之研究──以龍峰國小為例。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楊茂秀(2001)。故事場裡的敘事與實驗。載於兒童文學、閱讀與通識教育論文集,19-34。
葉乃靜(2003)。閱讀新主張──談後現代社會如何提倡閱讀活動。載於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03年4月。
董少權(2005年,6月2日)。閱讀教學鼓勵學生合理「誤讀」。載於河南教育。取自http://www.pep.com.cn/200410/ca633919.htm
臺北市華興國小師生(2004)。打開一本書。臺北市:遠流。
維爾納˙霍爾茨瓦爾斯文、沃爾夫˙埃爾布魯赫圖(1997)。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方素珍譯)。臺北縣:三之三文化。
蒲公英(2004)。我們這一班。臺北縣:木馬文化。
齊若蘭、游常山、李雪莉等(2004)。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臺北市:天下雜誌。
齊若蘭(2004)。哪個國家學生閱讀能力最強?載於齊若蘭、游常山、李雪莉(著)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臺北市:天下雜誌。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臺北市:師大書苑。
趙志偉(2003)。讀書萬歲。臺北市:實學社。簡體字版本之書名為「書聲琅琅」。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0)。D. Jean Clandinn & F. Michael Connelly著。敘說研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蔡美華(譯)、王文科(審訂)(2003)。Geoffrey E. Mills著。行動研究法。臺北市:學富文化。譯自Action Research:A Guide for the Teacher Researcher。
潘麗珠(2004)。從學測閱卷談我對閱讀的一些看法。國文天地,19(11)。
劉兆文、陳怡欣(1999)。從閱讀的認知歷程談有效教學策略,教師天地,102,78-85。
劉佩雲、簡馨瑩、宋曜廷等(2003)。國小學童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相關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1(6),135-158。
賴馬著(1997)。我和我家附近的野狗們。臺北市:信誼。
閻晶明(2005年,5月25日)。不是書的問題。中國青少年新世紀讀書網,取自http://www.cnread.net/cnread1/wxplnet/zhuanzai/000/133.htm
鍾添騰(2000)。國小國語科閱讀指導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騰雲班閱讀指導教學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鍾添騰(2002)。國民小學閱讀指導教學之行動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0(1),161-188。
讀報教育──將列入閱讀推動重點(2005年,4月1日)。國語日報新聞報。取自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adv_listdetail.asp?serial=37406
簡瑞貞(2003)。低年級閱讀教學探究──以教科書課文內容進行閱讀教學的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