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雅雯
論文名稱: 幼兒創造性舞蹈教學歷程省思之研究
Reflections on Creative Dance Teaching for Pre-school Children
指導教授: 劉淑英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幼兒教育學系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1
中文關鍵詞: 創造性舞蹈教學引導策略專業成長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 creative dance teaching, teaching strategie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研究者自身為一位愛舞的幼教教師,本研究的書寫在於描繪實施創造性舞蹈的教學歷程,採行動研究進行教學策略的探究以及對於挑戰的因應,並體認對自身專業成長的內涵。其中包含知、行、思的循環歷程,研究者透過教學影片與照片、幼兒舞蹈繪圖、教學省思日誌與諍友的反思性對話記錄等資料三角交叉驗證,本研究結論與建議得到以下歸納:
    一、教學引導策略
    (一)視需求與能力彈性調整活動位置以及場域
    (二)讓暖身活動同時暖腦又暖心
    (三)以多重感官刺激提升動作意識與質感
    (四)以意象啟動內在動力,激發具自發性與獨創性的舞蹈
    (五)從看的經驗中累積能量
    二、困境後之專業成長
    (一)打開感官,從無感到有感
    (二)移轉主導,邀幼兒同為主人
    (三)觀念釐清,更加自在探索 
    (四)體悟主題,融入舞蹈創意的美好
    希望藉由本研究讓幼教的工作夥伴能對創造性舞蹈教學多一些啟發與感動,以此推動幼教以及舞蹈兩方面知能相互融合,並落實於教學現場中。


    Abstract

    I am a kindergarten teacher who loves dance. The research describ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creative dance in my class, using action research to explor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how to deal with challenges that occur during teaching.Research takes place during activities. The analysis draws on film, photos, the children’s dance-drawings, my own reflective teaching diary, and critical dialogue with a teaching colleague. Triangulation is used to cross-validate the data gathered.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all into two categories:
    Teaching strategies
    (a) One such vary the teaching strategy and the location of teaching depending on the nature of the activity.
    (b) The warm-up should warm the children’s hearts and minds as well as their bodies.
    (c) Multiple sensory stimulation should be used to promote movement awareness and quality.
    (d) Imagery should be used to facilitate movement motivation and to encourage their unique dance.
    (e) Watching and appreciating the dance of others should be used to enhance the positive energy of learn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teachers:
    (a) The teacher should be more sensitive and engage emotionally with the class and teaching.
    (b) Young children should be invited and encouraged to be the owner of their dance.
    (c) The children’s freedom of exploration should be encouraged, rather than working towards a specific outcome.
    (d) Teachers ensure the young children understand the theme so as to engage their creativity fully.
    I hope this study of creative dance teaching in a kindergarten will provide inspiration for teachers, and promote the knowledge of dance in early childhood, and its integration in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teaching.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8  第三節 名詞釋義……………………………………………………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創造性舞蹈之理論基礎………………………………… 11  第二節 創造性舞蹈教學之設計與實施………………………… 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37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歷程………………………………………… 46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56  第四節 研究可信賴度…………………………………………… 61  第五節 研究限制………………………………………………… 62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63  第一節 準備去動………………………………………………… 63  第二節 讓孩子動起來…………………………………………… 84  第三節 教師省思與成長…………………………………………12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45  第一節 結論………………………………………………………145  第二節 建議………………………………………………………151 參考文獻………………………………………………………………155 附錄……………………………………………………………………162 附錄一 主題網 ……………………………………………………162 附錄二 幼兒創造性舞蹈教學教案 ………………………………164 表 次 表3-1-1 彩虹班作息表………………………………………………40 表3-1-2 批判性諍友的教學經歷……………………………………44 表3-3-1 資料編碼……………………………………………………58 表3-3-2 本研究之創造性舞蹈教學活動 ……………………………59 表4-2-1 抽象意義道具與幼兒互動之關係-巧拼 …………………109 圖 次 圖2-1-1 幼兒從事的舞蹈角色………………………………………15 圖2-2-1 創造性舞蹈探索元素………………………………………22 圖2-2-2 創造性舞蹈之教學引導策略………………………………28 圖2-2-3 創造性舞蹈教學活動架構…………………………………35 圖3-1-1 多功能教室…………………………………………………38 圖3-1-2 國小的體能教室……………………………………………38 圖3-1-3 彩虹班教室…………………………………………………39 圖3-1-4 生態農場……………………………………………………39 圖3-2-1 本行動研究歷程之架構圖…………………………………52 圖3-2-2 本研究甘梯圖………………………………………………53 圖4-1-1 自由選擇暖身位置下的暖身情形…………………………65 圖4-1-2 ㄇ字型暖身位置……………………………………………69 圖4-1-3 ㄇ字型暖身位置配置圖……………………………………71 圖4-1-4 口字型暖身位置配置圖……………………………………73 圖4-1-5 變身鏡子模仿暖身動作……………………………………77 圖4-2-1 多功能室配置圖……………………………………………85 圖4-2-2 體能教室實景………………………………………………86 圖4-2-3 察覺共有空間的小組活動…………………………………89 圖4-2-4 隨時隨地進行創造性舞蹈教學……………………………89 圖4-2-5 跳脫不出類似的動作設計…………………………………95 圖4-2-6 具體形態道具-氣球………………………………………104 圖4-2-7 具體形態道具-氣球………………………………………104 圖4-2-8 具體形態道具-毛根………………………………………105 圖4-2-9 操作性道具-鬆緊帶………………………………………106 圖4-2-10 抽離鬆緊帶後的延伸動作 ………………………………107 圖4-2-11 抽象意義道具-布 ………………………………………108 圖4-2-12 直接感官的意象C14………………………………………111 圖4-2-13 直接感官的意象C4 ………………………………………111 圖4-2-14 經驗聯想的意象-樹根 ………………………………… 114 圖4-2-15 想像創造的意象-遭雷擊的大樹 ……………………… 115 圖4-2-16 意象給予動作的框架-昆蟲運動大賽 ………………… 116 圖4-2-17 賦予觀眾任務-攝影師 ………………………………… 119 圖4-2-18 賦予觀眾任務-鏡子 …………………………………… 120 圖4-2-19 幼兒舞蹈繪圖 …………………………………………… 122 圖4-2-20 幼兒舞蹈繪圖 …………………………………………… 123 圖4-2-21 合作中的互見-樹枝 …………………………………… 124 圖4-2-22 合作中的互見-複葉 …………………………………… 125 圖4-3-1 幼兒自發的獨特性動作 ………………………………… 130 圖4-3-2 經歷創作階段後的多元呈現 …………………………… 136 圖4-3-3 諍友加入創造性舞蹈教學的行列 ……………………… 143

    參考文獻
    中文
    丁碗荏(2013)。一位幼教教師進行創造性舞蹈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丁碗荏、劉淑英(2013)。一位幼教教師進行創造性舞蹈教學之個案研究。臺灣舞蹈研究期刊,8,1-48。
    古瑞勉譯(2001)。教室中的為高斯基-仲介的讀寫教學與評量。臺北市:心理。
    白玉玲、王雅貞譯(2006)。兒童發展。臺北市:雙葉。
    朱沛思(2007)。創造性舞蹈融入國小一年級生活課程之行動研究—一個新手舞蹈教師之探索旅程。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舞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江映碧(1986)。舞蹈教育原論。臺北市:快樂兒童漫畫週刊雜誌社。
    吳怡瑢(2007)。我教得好嗎?我怎麼教才會更好?-舞蹈教學行動研究之理論與實踐(上)。北體舞蹈,6,13-22。
    吳怡瑢(2008)。我教得好嗎?我怎麼教才會更好?-舞蹈教育行動研究之理論與實踐(下)。北體舞蹈,7,42-50。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美姝、陳英進(2000)。兒童發展與輔導。臺北市:五南。
    李宗芹(1991)。創造性舞蹈:透過身體動作探索成長的自我。臺北市:遠流。
    李絢芬(2002)。舞蹈遊戲對學齡前兒童創造力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永雪(1994)。幼兒律動是肢體活動伸展的快樂園。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年刊,7,151-166。
    林恩亘(2009)。融入生命教育議題於幼兒創造性舞蹈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妙慧托兒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林靜萍、曾明生(2009)。學校體育教材教法與評量-舞蹈。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麗芬(1994)。創造性舞蹈教學對國小學生創造力之影響。北體學報,3,31-91。
    夏林清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臺北市:遠流。
    徐月琴(2007)。創造性舞蹈學習歷程之初體驗。臺北市:心理。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國立編譯館(2004)。舞蹈辭典-上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張中煖(1996)。創造性舞蹈教學與拉邦動作分析要素之運用。臺灣省學校體育雙月刊,34,45-51。
    張中煖(1997)。從動作教育看我國體育和舞蹈的發展。舞蹈教育,19-24。
    張中煖(2001)。舞蹈在九年一貫新課程中的發展。藝術教育研究,1,23−41。
    張中煖(2003)。舞蹈教學中意象引導之運用。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NSC91-2411-H-119-001)。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藝術大學舞蹈學系。
    張中煖(2007)。創造性舞蹈寶典:打通九年一貫舞蹈教學之經脈。臺北市:臺北藝術大學。
    張重文(2003)。一位不會跳舞的老師怎麼教跳舞:我的專業成長與課程發展歷程探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張家榕(2002)。幼兒創作性舞蹈統整教學活動實施之初探。2012年2月19日,取自http://www2.pccu.edu.tw/CRUCTE/Ktaction/paper/3-3-40-%E5%BC%B5%E5%AE%B6%E6%A6%950.pdf
    張麗珠、江映碧、嚴子三、林春梅、陳旭芬(2000)。藝術欣賞課程教師手冊-中學舞蹈篇。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許義雄譯 (1997)。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郭瑜婷(2002)。透過創造性舞蹈教學探討習舞兒童創造力之提升-以臺中市三采藝術園區舞蹈班為例。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 湘(1995)。談大專創造性舞蹈教學。國民體育季刊,24(4),111-114。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市:洪葉。
    陳淑敏(2001)。幼稚園建構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陳淑琦(2005)。幼稚園教師行動研究的挑戰與因應之道。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3(1),165-190。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碧涵(1994)。舞蹈課程設計初探。國立臺灣體專學報,5,1-16。
    陳碧涵(1997)。談創造性舞蹈。舞蹈教育,1,27-29。
    陳碧涵(1999)。論舞蹈的表象系統。舞蹈教育,2,19-34。
    黃金桂(2009)。舞蹈教學。臺北市:五南圖書。
    黃素雪(1991)。創造性舞蹈在藝術教育中的重要性之研究。臺南家專學報,10,289-313。
    黃瑞芬(2007)。創造性舞蹈融入幼兒園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麗卿(1998)。創意的音樂律動遊戲。臺北市:心理。
    黃麗卿(2006)。以主題探索建構幼兒音樂律動過程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麗卿(2008)。舞動、敲擊、嬉遊記-幼教藝術課程探究之足跡。臺北市:心理。
    楊琇鳳(2008)。「毛毛蟲舞蹈教室」的兒童律動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研究所碩士班,臺北市。
    楊智強(2002)。創造性舞蹈教學探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10,197-209。
    楊綺麗(1999)。兒童舞蹈課程設計模式之建構原則。臺灣體育,103,31-35。
    葉俐均(2007)。探討一位幼兒舞蹈教師的教學內涵與其專業發展。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詹幼君(2008)。小靈魂的遊戲:創造性舞蹈對幼兒創造力影響之行動研究。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舞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廖幼茹(1994)。國小舞蹈教學設計。國民體育季刊,23(3),152-159。
    廖香玲(2010)。我們一起跳舞的日子:一位幼稚園教師於創造性舞蹈教學的行動歷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青戈(2004)。現代舞蹈的身體語言。上海:上海音樂。
    劉淑英(1999)。重建幼兒的肢體觀-談創造性舞蹈教學。國教世紀,187,44-49。
    劉淑英(2000)。喚醒身體的本能-舞蹈教育課程探討及問題因應策略(上)。康軒教育雜誌,41,22-29。
    劉淑英(2006)。創造性舞蹈之理念與探索。奧福教育期刊,8,53-69。
    劉淑英、廖英足、謝淑玲、謝韻雅(1998)。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幼兒舞蹈篇。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劉淑英譯(2009)。
    標姝圻(2009)。雲門舞集生活律動課程在幼兒身體基本能力之實施成效初探-兼看家長態度之關係。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9)。課程改革。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家齊(2010)。「舞蹈遊戲」教學對4-6歲幼兒動作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潘世尊(2005)。教育行動研究-理論、實踐與反省。臺北市:心理。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04)。課程發展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鄭麗媛(1998)。國小低年級舞蹈教學要領。國教世紀,181,15-18。
    蘇建文(2000)。發展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西文

    Berg, B. L. (2004).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5nded).Boston: Pearson Education.
    Boyd, K. S., Chalk, M. S., & Law, J. S. (2003). Kids on the move. Texas: Creative Publishing.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11). California preschool curriculum framework. California: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Davies, M. (2003). Movement and dance in early childhood. Lond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Gilbert, A. G. (1992). Creative dance for all ages. VA: The American Alliance for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AAHPERD).
    H’Doubler, M. N. (1940). Dance: A creative art experience. Madis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Foundation.
    Jick, T. D. (1983). Mix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Triangulation in action. In J. V. Maanen, Qualitative Methodology(pp.135-148). Beverly Hills, CA: Sage.
    Joyce, M. (1980). First steps in teaching creative dance to children(2nded). CA: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Laban, R. (1948). Modern educational dance. London: Macdonald & Evans.
    Liu, S. Y. (2006). Developing generalist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dance teaching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Roehampton.
    MacDonald, C. J. (1991). Creative dance in elementary schools: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justifica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6, 434 – 441.
    Ritson, R. J. (1986). Creative dance: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teaching children. JOPERD, 57(3), 67-72, 78.
    Russell, J. (1975). Creative movement and dance for children. Boston: Plays.
    Siegesmund, R. E. (2000). Reasoned perception: Art education at the end of art.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1(11), 42-61.
    Smith, K. L. (1990). Dance and imagery-The link between movement and imagination. JOPERD, 61(2), 17.
    Stinson, S. (1988). Dance for young children: Finding the magic in movement. Reston, VA: The American Alliance for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AAHPERD).
    Sullivan, M. (1982). Feeling strong, feeling free: movement exploration for young children. Washington: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Weikart, P. S. (1987). Round the circle: Key experiences in movement for children. Ypsilanti: High/Scope Press.
    Willis, C. M. (1995). Creative dance education-establishing a posi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JOPERD, 66(6), 16-20.
    Willis, C. M.(2004). Dance education tips from the trenches. IL: Human Kinetic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