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徐偉倫 Hsu, Wei-lun |
---|---|
論文名稱: |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凡物流形》 思想研究 A Thought Study of “ALL THINGS FLOW INTO FORM ” on “Shanghai Museum’ s collection of Warring States Chu Bamboo Slips (Vol.7)” |
指導教授: |
林聰舜
Lin, Tsung-Shun |
口試委員: |
黃忠天
Huang, Chung-Tien 邴尚白 Biing, Shang-bair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9 |
中文關鍵詞: | 凡物流形 、一 、心 |
外文關鍵詞: | All Things Flow Into Form, one, heart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凡物流形》為研究對象。主要探討《凡物流形》的宇宙生成論與政治思想。總共分作五章:第一章緒論包含研究背景與目的、研究方法與當前研究概況。第二章《凡物流形》的結構,包含形制、編聯的問題。根據學者們的編聯意見,討論出一個釋讀的文本。第三章探討宇宙生成理論。《凡物流形》認為「一」是萬物的存在基礎,並且由「一」衍出自然規則「復」。本章試圖去詮釋釋萬物的生成以及死亡之後鬼的存在與否的問題,並檢討其理論上的問題。第四章則是有關政治思想的論述。文本指出一條明確的政治管理途徑,要求上位者必須要修養其身才能治理國家,而休養的方法則為透過主體的實踐,體證「一」,藉以獲得「知天下」的能力與相關的政治主張。其中涉及心的內容,包含「心不勝心」等概念,則可以和《管子》等相關道家文獻的內容進行比較。第五章為研究總論。綜合上述章節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過程仍有許多的尚待解決的問題,將於文後提出。
This paper takes "All Things Flow Into Form "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t mainly discusses the cosmogenic theory and political thought of " All Things Flow Into Form ". It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contain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purpose, research methods and current research. The structure of the second chapter, " All Things Flow Into Form ", contains the problems of form and arrangement. According to the editorial comments of the scholars, text of interpretation was discussed. The third chapter explores the theory of cosmic generation. " All Things Flow Into Form " believes that "one" is the basis of the existence of all things, and the "one" derives the natural rule "return"(復). This chapter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generation of all things and the existence of ghosts after death, and to review its theoretical problems. The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the discussion of political thought. The text points out a clear political management approach, requiring the superiors to cultivate themselves to govern the country, and the method of recuperation is to demonstrate the "one"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the subject, to gain the ability to "know the world"(知天下) and related politics. Advocate. The content of the heart, including the concept of "The heart invincible another heart"(心不勝心), can be compared with the contents of relevant Taoist documents such as " Guǎnzi"(管子).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general theory of research. Combin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above chapters and the research process still have many unsolved problems, which will be presented later.
一、古籍
〔唐〕孔穎達:《周易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唐〕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清〕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下)》,高雄:復文出版社1991。
馬辛民主編:《春秋公羊傳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徐元誥集注:《國語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
﹝魏﹞王弼等《老子四種》,臺北市:大安,1999。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市:世界書局,2015年1月。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
王卡:《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93。
王利器:《文子疏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
何寧:《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
高明:《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
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介》,北京:中華書局,1988。
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楊伯峻編著:《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
黎翔鳳校注:《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
周勛初修訂:《韓非子校注》(修訂本),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8月。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市:洪葉文化,1999。
鍾宇訊點校:《廣雅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83。
〔清〕郝懿行著 安作璋主編《郝懿行集》,濟南:齊魯書社,2010年3月。
二、專書
池田知久著 王啟發、曹峰譯:《道家思想的新研究以《莊子》為中心》,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
李學勤:《古文字學初階》,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
季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讀本》,臺北市:萬卷樓,2005。
馬繼興:《馬王堆古醫書考釋》,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高亨:《高亨著作集林》第二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文津出版社,1991。
梅廣:《上古漢語語法綱要》,臺北:三民書局,2015。
陳鼓應:《管子四篇詮釋-稷下道家代表作解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陳麗桂:《近四十年出土簡帛思想研究》,臺北市:五南,2013470。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市:三民書局,2012。
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肆》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6月。
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陸》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6月。
楊儒賓:《先秦道家道的觀念的發展》,臺大文史叢刊,1987。
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三、專書文章(依出版先後)
谷中信一〈從郭店《老子》看今本《老子》的完成 〉,《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裘錫圭〈郭店竹簡初探〉,《中國出土文獻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池田知久〈郭店楚簡《老子-形成階段的《老子》最早古本〉,《池田知久簡帛研究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李學勤﹤孔孟之間與老莊之間﹥《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重構》,台灣:台灣書房,2007。
大西克也:〈試說流形原意〉,《出土文獻》第一輯,上海:中西書局2010年8月。
鮑則岳:〈馬王堆帛書及其傳世本比較〉,《中國古文字學導論》,上海:中西書局,2013。
谷中信一〈上博竹簡再探-楚地出土文獻所見「執一」思想〉,《先秦秦漢思想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2月。
馮時:〈郭店楚簡《太一生水》研究〉,《出土古代天文學文獻研究》,臺北:臺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5月。
四、期刊論文(依出版先後)
楊燕起,〈司馬談的歷史貢獻〉,《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第二期,1992。
曹峰<上博楚簡《凡物流形》的文本結構與思想特徵>,《清華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25 卷第1 期,2010 。
許抗生〈再讀郭店竹簡《老子》〉,中洲學刊,第5期,2000年9月。
赤塚中《中國古代思想家們對「一」的探求》鵝湖第30卷第5期,2004。
沈清松〈從「方法」到「路」-項退結與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9期,2005年9月
李賢中〈中國哲學方法之省思〉,《哲學文化》,第34卷第4期,2007。
王中江〈《凡物流形》的宇宙觀、自然觀和政治哲學──圍繞「一」而展開的探究並兼及學派歸屬〉,《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
黃冠雲,〈「流體」、「流形」與早期儒家思想的一個轉折〉,《簡帛》,第6輯,2011。
丁四新〈論上博楚竹書《凡物流形》的哲學思想〉,《北大中國文化研究》,2012。
陳麗桂.〈 從< 凡物流形> 的鬼神觀談起-兼論< 鬼神之明>〉,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4期, 2012。
丁四新〈「察一」、「察道」的功夫與功用〉,《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66卷第1期,2013年1月。
王中江〈《凡物流形》「一」的思想構造及其位置〉,《學術月刊》第十期,2013。
邱文才〈氣與陰陽以《太一生水》、《凡物流形》為討論中心〉,《先秦兩漢學術》,第20期,2013。
陳麗桂《「道」的異稱及其意涵衍化》成功大學中文學報第46期,2014年9月。
Franklin Perkins:”FANWU LIUXING 凡物流形(All Things Flow Into Form) and the “One”in the Laozi”,《Early China》,Vol.38,2015).
王中江〈早期道家「一」的思想的展開及其形態〉,《哲學研究》,第7期,2017。
五、學位論文(依發表先後排序)
張心怡:〈《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凡物流形》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6月。
陳淑芳:〈《上博(七)・凡物流形》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處教師在職進修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6月。
劉中良:〈上博楚竹書《凡物流形》研究〉,三峽大學碩士論文,2011。
六、網路論文(依發表先後排序)
沈培〈略說《上博(七)》新見的「一」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8年12月31日。
復旦讀書會〈《上博(七)•凡物流形》重編釋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12月31日。
李銳〈《凡物流形》釋文新編(稿)〉,清華大學簡帛研究網站,2008年12月31日。
何有祖〈《凡物流形》札記〉,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08年12月31日。
廖名春〈《凡物流形》校讀零劄(二)〉,簡帛研究網,2009年1月2日。
蘇建洲〈《上博七‧凡物流形》「一」、「逐」二字小考〉,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2009年1月2日。
李銳〈《凡物流形》釋讀札記(再續)(重訂版)﹥,清華大學簡帛研究網站,2009年1月3日。
秦樺林〈楚簡《凡物流形》札記二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09年1月4日。
徐在國〈談上博七《凡物流形》中的「詧」字〉,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年1月6日。
鄔可晶〈談《上博(七)•凡物流形》甲乙本編聯及相關問題〉,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1月7日。
秦樺林〈《凡物流形》第二十一簡試解〉,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年1月9日。
曹峰〈《凡物流形》的「少徹」和「少成」—「心不勝心」章疏證〉, 簡帛研究網,2009年1月9日。
王連成〈《上博七•戙(同)物流形》天地人篇釋義〉,簡帛研究,2009年1月15日。
淺野裕一《凡物流形》的結構新解,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2月2日。
楊澤生〈上博簡《凡物流形》中的「一」字試解〉,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2009年2月15日 。
顧史考〈上博七《凡物流形》簡序及韻讀小補〉,武漢大學簡帛中心, 2009年2月23日。
王中江<《凡物流形》編聯新見>,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3月3日。
楊澤生〈說《凡物流形》從「少」的兩個字〉,武漢大學簡帛網,2009年3月7日。
張崇禮〈釋《凡物流形》的端文書〉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年3月15日。
張崇禮<《凡物流形》新編釋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3月20日。
曹峰〈釋《凡物流形》中的「箸不與事」〉簡帛研究網,2009年5月19日。
顧史考〈上博七《凡物流形》下半篇試解〉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年5月24日。
李松儒<《凡物流形》甲乙本字跡研究>,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5月29日,連結。
宋華強〈《凡物流形》甲本5—7號部分簡文釋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2009年6月17。
孫合肥〈試說《上博七》「一」字〉,武漢大學簡博研究中心, 2009年7月16日。
曹峰〈上博楚簡《凡物流形》「四成結」試解〉,清華大學簡帛研究,2009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