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健輝
論文名稱: 月食中「闇虛」問題:明清之際中國士人的正面反應
指導教授: 徐光台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1
中文關鍵詞: 明清之際闇虛月食經學張衡朱熹耶穌會士利瑪竇王英明熊明遇徐光啟何國宗
外文關鍵詞: Ming-Qing transition, An-Shu, lunar eclipse, Classicism, Zhang Hen, Chu His, Jesuits, Matteo Ricci, Wang Ying-Ming, Xiong Ming-Yu, Xu Guangqi, He Guo-Zong
相關次數: 點閱: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西文化存在著不同的學術傳統,在月食成因解釋上也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在中國特有的「闇虛」問題上,朱熹就透過陽氣中有陰的觀念,認為月食成因是因為日中暗處射中月體的關係,而將「闇虛」視為一種存在於日中的暗處。西方天文研究,則是藉由日比地大、地比月大,而日月都是圍繞地球運動而且月又必須仰賴日光才能發光的認識,說明當月運行至與太陽相對的位置時,就會因為地球遮住日光,產生月食的現象。明末清初來華耶穌會士,引入了西學對月食成因的解釋,同時也了引起某些中國士人藉此對「闇虛」問題做出正面反應。
    本文發現:「闇虛」源起於經學,張衡《靈憲》認為「闇虛」就是地體障隔日光產生的地影。孔穎達等人編修的《春秋正義》卻認為「闇虛」是存在與日相對之處光常不能聚集的現象(或物質)。元明時期,士人更在朱熹視「闇虛」為日中暗處的影響下,依據他們對於月食現象的理解,提出對「闇虛」問題的爭論。明清之際利瑪竇等人傳入的西方月食成因研究,則是通過西學對日月本質、位置、大小以及如何運動的認識,來說明形成月食的原因,同時也衝激了中國士人對月食成因的認識。明末朝廷參照西學進行的改曆工作,更是一方面促使耶穌會士觸及對「闇虛」問題的詮釋,另一方面也引起了王英明、熊明遇、徐光啟與何國宗等人在月食成因或是「闇虛」問題上,接受西方天文研究的觀念,而將「闇虛」解釋為地體障隔日光產生的「地影」。西學同時也影響明清之際朱朝瑛、惠士奇等人,在經學著作上對於「闇虛」問題的解釋。


    With divergent styles of reasoning, the Chinese Literati had different explanations for the cause of lunar eclipse from the West. Interpreting the unique issue of An-shu 闇虛, Chu Hsi 朱熹 argued that a lunar eclipse resulted from the projection of the dark gap of the mo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Yin/Yang. On the other hand, Western astronomists argued that the shadow of the Earth causes lunar eclipses. The conclusion was based on the fact that the Sun is bigger than the Earth, the Earth is bigger than the Moon, the Sun and Moon revolve around the Earth, and the Moon shines due to the projection of sunlight. When Jesuits came to China i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they introduced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lunar eclipse studies from the Chinese and then inspired some positive responses to the isssue of An-shu among Chinese literati.
    The concept of An-shu came from Classicism. In the Ling Xian靈憲, Zhang Hen 張衡 argued that An-shu was the shadow of the Earth that resulted from the Earth’s obstacle to sunshine. In Tang Dynasty, Kun Yin-Da 孔穎達and his colleagues, however, argued that An-shu was a sort of substance (or a circumstance) existing in the opposite of the sun where light could not illuminate. In Yuan and Ming, Chinese literati influenced by Chu Hsi began a dispute of An-shu. In late Ming Dynasty, the studies of lunar eclipse in western astronomy introduced by Jesuits furthered the issue of An-shu by the explanations of the components, locations, and movement of among Earth, Moon and Son. When Jesuits were assigned to the task of revising the calendar at the end of Ming Dynasty, they learned the questions of An-shu. Their interpretation encouraged Wang Ying-Ming王英明, Xiong Ming-Yu熊明遇, Xu Guangqi徐光啟, and He Guo-Zong何國宗 to accept the western explanation of lunar eclipse. The astronomical explanation of An-shu also influenced the studies of Classicism of Zhu Chao-Yin朱朝瑛and Hui Shi-ji惠士奇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目 次 第一章 序 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 第二節 研究回顧 第三節 問題意識 第四節 研究步驟 第二章 傳統月食中「闇虛」問題的演變 第一節 「闇虛」的經學起源 第二節 張衡對「闇虛」的解釋 (一) 《靈憲》中「闇虛」為地體障隔日光的地影 (二) 劉智的質疑 第三節 《春秋正義》中的「當日之衝」 第四節 朱熹視「闇虛」為日中暗處 第五節 元明時期朱熹影響下「闇虛」問題的論爭 (一) 趙友欽否定「闇虛」為地體影 (二) 史伯璿質疑「闇虛」為日中暗處 (三) 鄭瑗對史伯璿的批評 (四) 朱載堉、邢雲路視「闇虛」不為地體影 第六節 明末作品中流傳的「闇虛」問題 第三章 明末西學傳入對「闇虛」問題的衝激 第一節 利瑪竇對西學月食成因的引介與挑戰 (一) 亞里斯多德-托勒密體系下的月食研究 (二) 《坤輿萬國全圖》中的宇宙體系與月食成因 (三) 《乾坤體義》中的辯證 第二節 陽瑪諾《天問畧》中的西方月食研究 第三節 湯若望《測食略》中的月食測驗 第四節 《崇禎曆書.交食曆指》對「闇虛」問題的釋義 第四章 「闇虛」問題:西學影響下士人的正面反應 第一節 王英明 第二節 熊明遇 第三節 徐光啟 第四節 《曆象考成》 第五節 明清之際經學家的回應:以朱朝瑛與惠士奇為例 第五章 結 論 參考書目

    史料文獻

    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收於《十三經注疏》(板橋:藝文印書館,1951年據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影印本)。
    孔穎達等正義,《周禮》收於《十三經注疏》(板橋:藝文印書館,1951年據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影印本)。
    左丘明傳、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注疏》收於《十三經注疏》(板橋:藝文印書館,1951年據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影印本)。
    王充著、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
    王圻編,《三才圖會》。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據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刊本影印。
    王英明著,《重刻曆體略》,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清順治三年(1646)常熟毛氏汲古閣刊本。
    王逵著,《蠡海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百部叢書集成》本據明萬曆間會稽商氏刊本影印。
    王樵著,《尚書日記》,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64冊
    史伯璿,《管窺外篇》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709冊。
    朱朝瑛著,《讀詩略記》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82冊。
    朱載堉著,《律曆融通》收於《樂律全書》,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間鄭藩刊本。
    朱震著,《漢上易傳》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11冊
    朱熹著,《楚辭集注》。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年據清光緒黎庶昌校刊《古逸叢書》本影印並附四庫提要胡玉縉提要補正。
    朱熹著,《詩集傳》。板橋:藝文印書館,1974年標點本。
    朱熹著,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點校本。
    江藩著,《漢學師承記》。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夏學叢書》點校本。
    何國宗、梅瑴成等著,《曆象考成》收於任繼俞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天文卷》(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據清雍正二年(1724)武英殿刻《律曆淵源》本影印)第6冊。
    余之楨、王時槐著,《吉安府志》。江蘇:中國書店,1992年《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據明萬曆元年(1573)刻本影印。
    利瑪竇著,《乾坤體義》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787冊。
    利瑪竇著,燕貽堂較梓,《天主實義》。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5年據金陵大學寄存羅馬藏明李之藻輯《天學初函》本影印。
    利瑪竇著、朱維錚等編校,《利瑪竇中文著譯集》。香港:香港城市大學,2001。
    利瑪竇著、羅漁譯,《利瑪竇全集》。台北:光啟出版社、輔仁大學出版社,1986。
    宋濂著,《文憲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1223冊
    李之藻演,鄭懷魁訂,《渾蓋通憲圖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5年據金陵大學寄存羅馬藏明李之藻輯《天學初函》本影印。
    李翀著,《日聞錄》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866冊。
    沈括著、古道靜校注,《(元刊)夢溪筆談及新校注合刊》。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
    邢雲路著,《古今律曆考》,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延安知府徐安刊本。
    阮元著,羅士琳續補,《疇人傳》。板橋:藝文印書館,1967。
    卓爾康著,《春秋辯義》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170冊。
    周敦頤著,《周濂溪全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據正誼堂全書本排印本。
    房玄齡等著,《晉書》。板橋:藝文印書館,1976年據清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刊本景印。
    金鰲等著,《浙江省海寧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516號》據清乾隆三十年(1765)刊本影印。
    長孫無忌等著,《隋書》。板橋:藝文印書館,1962年據清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刊本景印。
    胡廣等著,《性理大全書》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710冊。
    胡廣等著,《春秋大全》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116冊
    胡廣等著,《詩傳大全》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78冊。
    范曄著,李賢等注,《後漢書》。台北:中華書局,1965年《四部備要.史部》據清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刻本校刊本。
    范曄著,李賢等注,《後漢書》。台北:成文書局1971年《仁壽本二十六史》據南宋福唐郡庠重刊北宋淳化監本影印本。
    范曄著,李賢等注,《後漢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2年《百納本二十四史》據上海涵芬樓澋印宋紹興刊本影印本。
    唐順之著,《荊川稗編》。台北:新興書局,1972年據明萬曆辛已年(1581)東海茅氏文霞閣刻本影印。
    夏原吉總裁,黃彰健校勘,《明太祖實錄》。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84年據國立北京圖書館藏紅格鈔本之Ozaphane Negative微捲影印。
    徐光啟等著,《新法算書》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788、789冊。
    徐光啟著、王重民輯校,《徐光啟集》。台北:明文書局,1986。
    徐昌治著集,《聖朝破邪集》。日本:中文出版社1987年《近世漢集叢刊》據景安政三年(1856)和刻本影印。
    張廷玉等著,《明史》。板橋:藝文印書館,1976年據清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刊本景印。
    張載著,《張載集》。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據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沈自彰鳳翔府《張子全書》官刻本清初翻刻本為底本,用郿縣本、朱軾刻本、《正誼堂叢書》本、《張子抄釋》等互校,《周易繫辭精義》參校嶄新編校本。
    張衡著,《靈憲》收於[清]洪頤煊輯《經典集林.卷2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據上海圖書館藏清慶孫氏刻問經堂叢書本影印。
    張衡著,《靈憲》收於[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子編.天文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據清光緒九年(1883)女郎嬛館刻本影印。
    張衡著,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張河間集》。台北:新文豐1996年《叢書集成三編文學類》據埽葉山房藏版影印本。
    張衡著,張震澤校注,《張衡詩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張衡著,張爕輯,《歷代三十四家文集.張河間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歷代三十四家文集》據賞雨軒藏版影印本。
    許三禮著,《浙江省海寧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志第561號》據清康熙十四年刊本影印。
    陸深著,《儼山外集》,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雲間陸氏家刊本。
    章潢著,《圖書編》,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一年(1612)涂鏡源等刊天啓三年(1621)岳元聲印本。
    惠士奇著,《易說》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47冊。
    惠士奇著,《春秋說》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178冊。
    游藝著,《天經或問前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793冊。
    湯若望著,《測食略》收於徐光啟等著《新法算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程敏政編、范震校正、李文會重校,《皇明文衡》。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29年《四部叢刊初編》縮印明無錫孫氏小淥天藏明刊本。
    陽瑪諾著,《天問略》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787冊。
    ───條答,周希令、孔貞時、王應熊同閱,《天問畧》。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5年《中國史料叢書》據金陵大學寄存羅馬藏明李之藻輯《天學初函》本影印。
    黃宗羲著、全祖望修定、王梓材等校,《增補宋元學案》。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聚珍仿宋版排印本。
    蕭子顯著,《南齊書》。板橋:藝文印書館,1976年據清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刊本景印。
    葉子奇著,《草木子》,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八年(1580)重刊鈔補本。
    ───著,《草木子》。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明清史料筆記叢刊》標點本。
    熊三拔口授,周子愚、卓爾康筆記,《表度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5年據金陵大學寄存羅馬藏明李之藻輯《天學初函》本影印。
    熊明遇著,《格致草》收於任繼愈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天文卷》(鄭州市: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據清順治五年(1648)《函宇通》本影印)第6冊。
    趙友欽著,《革象新書》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786冊。
    ───著、王禕刊訂,《重修格象新書》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786冊。
    劉文典著、馮逸、喬華點校,《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新編諸子集成》。
    劉向著,《洪範五行傳》收於嚴一萍選輯《漢魏遺書鈔》(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原刻景印叢書集成續編》據淸嘉慶王謨輯刊本影印)。
    鄧玉函著,《測天約說》收於徐光啟等著《新法算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84年景國立中央圖書館縮影室藏明成化九年(1473)江西藩司覆刻宋咸淳6年(1270)導江黎氏本據日本內閣文庫藏覆成化本修補影印三版。
    鮑雲龍著,鮑寧辨正,《天原發微》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806冊。
    瞿曇悉達著,《開元占經》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807冊。
    魏了翁著,《春秋左傳要義》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153冊
    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據光緒黃岡王毓藻刻本校印本。
    鐘鳴旦(Nicolas Standaert)、杜鼎克(Adrian Dudink)編,《耶穌會羅馬檔案館明清天主教文獻》。台北:台北利氏學社,2002。
    顧炎武著,《原抄本顧亭林日知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Aristotle. On the Heavens. Ed. and trans. W. K. C. Guthri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Loeb.
    ───. The 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 The revised Oxford translation. Ed. Jonathan Barnes. 2 vol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Ptolemy . Ptolemy’s Almagest. Tran. G. J. Toomer.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984.

    中文參考資料

    中國天文學史整理研究小組編著,《中國天文學史》。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
    方豪著,〈王石谷之宗教信仰〉收於《方豪六十自定稿》(台北:台灣學生出版社,1969),頁403-412。
    方豪著,《中西交通史》上、下冊。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3。
    王成興著,〈朱熹的天文氣象研究評析〉,《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第4期,頁57-63。
    王偉應著,《中國古曆通解》。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王渝生著,《算學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左東嶺著,《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皮錫瑞著,《經學歷史》。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夏學叢書》點校本。
    石雲里著,〈《天問略》提要〉收於《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天文卷.第8冊》。鄭州市: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頁339。
    ───著,〈《曆象考成》提要〉收於《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天文卷.第7冊》。鄭州市: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頁459-462。
    江曉原著,〈明末來華耶穌會士所介紹之托勒密天文學〉,《自然科學史研究》,1989,第8卷第3期,頁306-314。
    ───著,〈第谷(Tycho)天文體系的先進性問題—三方面的考察及有關討論〉,《自然辯證法通江曉原訊》,1989,第11卷第1期,頁47-52。
    ───著,《天學真原》。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4刷。
    ───著《天學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著、鈕衛星,《天文西學東漸集》。上海:上海書店,2001。
    衣川強編,《宋元學案、宋元學案補遺人名字號別名索引》。東京巿: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74。
    余英時著,《方以智晚節考》。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86。
    吳雁南、秦學頎、李禹阶等著,《中國經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5。
    宋克夫著,〈論唐順之的學術思想〉,《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第4期,頁87-94。
    李約瑟著、陳立夫譯,《中國之科學與文明 第二冊科學思想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四版。
    ───著、陳立夫譯,《中國之科學與文明 第五冊天文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四版。
    李國偉著,〈中國古代對角度的認識〉收於《數學史研究文集.第二輯》(台北:九章出版社,1991),6-14頁。
    李勝蘭、余健波著,〈朱熹自然學研究百年回顧〉,《文史知識》,1996,第7期,頁114-119。
    李鑒澄著,〈中國歷代日月交食周期的研究〉,《自然科學史研究》,1994,第13卷第2期,頁114-122。
    周桂鈿著,《天地奧秘的探索歷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林金水著,《利瑪竇與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6。
    [韓]金永植著,王道還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自然知識-中國科學史研究中的一些問題〉,《史學評論》,1985,第9期,頁59-92。
    ───著,朱暉譯,〈朱熹關於曆學和他們的知識-在傳統中國一位學者對於專門科學知識的態度〉,收於[美]田浩(Hoyt Cleveland Tillman) 編、楊立華、吳豔紅等譯,《宋代思想史論》(The Collectd Works on History of Thought in Sung Dynasty)(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頁285-303。
    金秋鵬編,《中國科學技術史.人物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
    姚立澄著,〈關於《天問略》作者來華年代及其成書背景的若干討論〉,《自然科學史研究》,2005,第24卷第2期,頁156-164。
    胡道靜著,《中國古代的類書》。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新1版。
    孫尚楊著,《基督教與明末儒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席澤宗、吳德鐸等編,《徐光啟研究論文集》。上海市:學林出版,1986。
    ───著,〈「氣」的思想對中國早期天文學的影響〉收於《中國天文學史文集第三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頁34-46。
    ───著,〈李約瑟論《周易》對科學的影響〉,《自然科學史研究》,2001,第1期,頁332-336。
    ───著,〈試論王錫闡的天文工作〉,《科學史集刊》,1963,第6期,頁53-65。
    徐光台著,〈明末清初西方「格致學」的衝擊與反應:以熊明遇《格致草》為例〉,《世變、群體與個人:第一屆全國歷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系,1996),頁235-258。
    ───著,〈明末西方四元素說的傳入〉,《清華學報》,1997,新27卷第3期,347-380。
    ───著,〈明末清初中國士人對四行說的反應:以熊明遇《格致草》為例〉,《漢學研究》,1999,第17卷第2期,頁1-30。
    ───著,〈明末清初中西傳統自然哲學的遭遇:以熊明遇論冰雹為例〉收於李弘祺編,《理性、學術與道德的知識傳統》(台北:喜馬拉雅基金會,2003),頁575-610。
    ───著,《近代科學革命:由哥白尼至牛頓》。台北:台灣大學出版社,2003。
    ───著,〈明末中西士人在「理」問題上的遭遇:以利瑪竇為先驅〉,《九州學林》,2004,第2卷第2期,頁2-42。
    ───著,〈明末西方教育的傳入及歷史反思〉,《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2004,第1卷第2期,頁77-104。
    ───著,〈明末耶穌會士對「理」的詮釋及其影響:「理一分殊」與分科之理的遭遇〉,《九州學林》,2004,第2卷第4期,頁66-101。
    徐余麟編,《中國學術名著提要.科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
    徐宗澤編,《明清間耶穌會士譯著提要》。北京:中華書局,1989。
    徐剛著,〈試論張載自然哲學對朱熹的影響〉,《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第4期,頁59-64。
    徐海松著,《清初士人與西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
    張永堂著,《明末方氏學派研究初編—明末理學與科學關係試論》。台北:文鏡出版社,1987。
    ───著,《明末清初理學與科學關係再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
    張立文著,《朱熹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張健著,〈論明代徽州文獻家程敏政〉,《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第31卷第5期,頁514-518。
    張德信著,《明朝典章制度》。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張顯成著,〈偽先秦諸子書述略〉,《阿埧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第1期,頁24-28。
    陳來著,《宋明理學》。台北:洪業文化,1993。
    陳受頤著,〈明末清初耶穌會士的儒教觀及其反應〉,原載於《國學季刊》,1935,第5卷第2號;後收於《中歐文化交流史事論叢》(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頁10-22。
    陳美東著,《中國科學技術史.天文學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著,《古曆新探》。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
    陳興偉著,〈《慎到渾天說真偽考》詞語補正〉,《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第29卷第2期,頁15-18。
    ───著,〈慎到渾天說真偽考〉,《文獻》,1996,第2期,頁185-191。
    陳遵媯著,《中國天文學史》。台北:明文書局,1990。
    陶清著,《明遺民九大家哲學思想研究》。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7年《哲學叢書》本。
    馮錦榮著,〈明末清初方氏學派之成立及其主張〉,收於山田慶兒編《中國古代科學史論》(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89),頁139-219。
    ───著,〈明末熊明遇父子與西學〉,羅炳綿、劉健明主編《明末清初華南地區歷史人物功業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3),頁117-135。
    ───著,〈《天經或問》提要〉,收於《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天文卷》第6冊(鄭州市: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頁153-156。
    ───著,〈明末熊明遇《格致草》內容之探析〉,《自然科學史研究》,1997,第16卷第4期,頁304-328。
    黃一農著,〈湯若望與清初西曆之正統化〉,收於吳嘉麗、葉鴻灑主編,《新編中國科技史(下冊)》(台北:銀禾文化事業公司,1990),頁465-490。
    ───著,〈清前期對「四餘」定義及存廢的爭執──社會天文學史個案研究〉,《自然科學史研究》,1993,第12卷第3期,頁201-210暨第12卷第4期,頁344-354。
    ───著,〈明末清初天主教傳華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新史學》,1996,第7卷第1期,頁137-169。
    ───著,〈清前期對觜、參兩宿先後次序的爭執──社會天文學史之一個案研究〉,收於楊翠華、黃一農編,《近代中國科技史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1991),頁71-94。
    黃時鑒、龔纓晏著,《利瑪竇世界地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楊向奎著,《清儒學案新編》。山東:齊魯書社,1994。
    楊澤忠著,〈利瑪竇和徐光啟翻譯《幾何原本》的過程〉,《數學通報》,2004,第4期,頁36-38。
    趙園著,《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潘星輝著,〈葉子奇及其《草木子》〉,《北大史學》,2000,第7輯,頁209-222。
    潘富恩、徐洪興等著,《中國理學》。上海:東方出版社,2002。
    潘鼐著,〈《西洋新法曆書》提要〉收於《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天文卷》第8冊(鄭州市: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頁643-650。
    鄭文光著,《中國天文學源流》。台北:萬卷樓,2000。
    錢穆著,《宋明理學概述》。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
    戴克瑜、唐建華編,《類書的沿革》。四川:四川省中央圖書館學會,1981。
    薄樹人著,《薄樹人文集》。安徽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3。
    ───編,《中國天文學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
    韓兆岐著,《中國天文學起源論》。台北:中國天文學會,1974。
    韓琦著,〈「自立」精神與曆算活動-康乾之際文人對西學態度之改變及其背景〉,《自然科學史研究》,2002,第21卷第3期,頁210-221。
    關增建著,〈中國科學史研究中的歷史誤讀舉隅〉,《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頁42-48。
    鐘鳴旦著,〈「格物窮理」:十七世紀西方耶穌會士與中國學者間的討論〉,《哲學與文化》,1991,第18卷第7期,頁604-616。

    外文參考資料

    山田慶兒著,《朱子の自然學》。日本東京:岩波書店,1978。
    Ben-David, Joseph. "The Emergence of the Professional University Teacher in the Medieval University." In Science and Culture in the Western Tradition. Edited by John G. Burke. Scottsdale, Arizona: Gorsuch Scarisbrick, 1987, pp. 37-41.
    Helden, Albert Van. Measuring the Universe: Cosmic Dimensions from Aristarchus to Halle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5.
    Kim, Yung Sik. The Natural Ppilosophy Chu Hsi (1130-1200). Philadelphia: 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2000. 中譯本見潘文國譯,《朱熹的自然哲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Lindberg, David C. ed. Science in the Middle Age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8.
    Lindberg, David C. The Beginnings of Western Science: the European Scientific Tradition in Philosophical, Religious, and Institutional Context, 600 B.C. to A.D. 1450.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Taub, L. C. Ptolemy's Universe : The Natural Philosophical and Ethical Foundations of Ptolemy's Astronomy. Chicago: Open Court, 1993.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