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洪慧玲 Hong hue ling |
---|---|
論文名稱: |
台灣閩南諺語語言分析與教育功能之探討 The Language Analysis of Taiwanese Proverb and the Treatment of Education Function |
指導教授: | 姚榮松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4 |
中文關鍵詞: | 諺語 、台灣閩南諺語 、語言分析 、教育功能 、九年一貫 |
外文關鍵詞: | proverb, Taiwanese proverbs, linguistic analysis, educational function, Grade 1-9 Curriculum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諺語是人類生活經驗、智慧的累積,流傳於一般社會大眾之間,精闢簡潔,可為社會的行為標準,具有美的形式,且通俗易懂,雅俗共賞,可以教化人性,啟迪人類智慧,歷久彌新,有著固定形式之語言。
台灣閩南諺語具有語言以及文化的教育功能,本文透過台灣閩南諺語的語言分析,將分析的結果找出台灣閩南諺語的教育功能,將其融入九年一貫語文領域及其他領域教學。
本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主要閳述本文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範圍、文獻探討。第二章為台灣閩南諺語的語言分析,包括諺語的定義及界定、台灣閩南諺語的來源與衍變、台灣閩南諺語的語言分析,針對諺語進行用字分析、單句結構句型分析、押韻分析、修辭分析。第三章為台灣閩南諺語教育功能之探討,包括語言的字音、文字、詞彙、句型結構、修辭、造詞、押韻在教學上的教育功能探討;諺語反應的飲食文化、穿著文化、居住文化、工作態度、學習態度、戲曲文化、婦女婚姻文化、禮貌文化、孝道文化、教養文化等文化教育功能的探討。第四章則為台灣閩南諺語融入九年一貫領域教學,包括融入九年一貫領域教學--語文領域作文、演說、翻譯課程、修辭與文法、文化課程、詞彙及句型課程教學;融入其他領域教學---社會領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健康與體育領域、藝術與人文領域、數學領域教學。第五章結論,透過筆者的研究發現,台灣閩南諺語內容的面向多元,適合融入九年一貫領域教學,老師教學宜善加運用,讓台灣閩南諺語達到教學的教育功能,台灣閩南諺語的生命力方能亙古彌新。本文建議修法,讓鄉土語言教師是具有合格教師證、合格鄉土語言認證的教師,且有教授鄉土語言熱忱的教師擔任,依照近程、中程、遠程目標,讓台灣閩南諺語在九年一貫義務教育能札根,充分發揮台灣閩南諺語在教學上的教育功能。
Abstract
Proverbs have accumulated human beings’ experience and wisdom in life, spreading and passing on among the general public. Being incisive in brevity, proverbs are easy in simple language to serve as social standards which are appreciated by the refined and vulgar alike. They are beautiful words in fixed forms with lasting enlightenment to teach people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aiwanese proverbs are linguistically of social cultural functions. Through the linguistic analysis, this thesis has made some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aiwanese proverbs. Also, this is integrated in Language Arts’ teaching and other fields of Grade 1-9 Curriculum in our national education.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deals with the motive and objective of this thesis research, the method of research, the scope of research and the approach of relevant literature.
The second chapter is about the linguistic analysis of Taiwanese proverbs. The analysis includes the definition, the origin and evolvement, the usage, single sentence structure, the rhyme and the rhetoric of Taiwanese proverbs.
The third chapter approaches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aiwanese proverbs. The approach includes the teaching function of pronunciations, vocabularies, phrases, sentence structures, rhetoric, statement- making and rhyming of Taiwanese proverbs.
The approach also involves extensively in the studies of cultures reflected from proverbs such as food, dress, house, attitude toward working and learning, dramatic plays, female marital affairs, social etiquette, filial piety and family education and upbringing.
The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the integration of Taiwanese proverbs into Grade 1-9 Curriculum to teach the learning in other fields, including composition, speech, translation, rhetoric and grammar, culture, vocabulary and phrase and sentence structure in Arts Language. Besides, Taiwanese proverbs can be also fit in teaching Social Study, Science, Health and PE, Arts and Humanities and Mathematics.
The fifth chapter comes to a conclusion. I suggest the multiple- facet functions of Taiwanese proverbs are quite suitable to fit in the Grade- 1-9- Curriculum teaching.
School teachers are suggested to make good use of Taiwanese proverbs to teach students at school, enabling Taiwanese proverbs to last updated
This thesis suggests the authorities concerned amend related regulation to regulate that the dialect teaching positions at public schools can only be filled by qualified teachers, qualified dialect teachers with their official certificates and those taking great interest in teaching dialect. The foundation work of Taiwanese proverbs in the mandatory Grade 1-9 Curriculum is suggested to carry out in three phases: short term, middle term and long term. By doing this, it is believed that Taiwanese proverbs will give their full play to educational function.
參考書目:
ㄧ、 專書
大衛.克里斯扥著,周蔚譯. 2001.《語言的死亡》。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幼福文化編.2007.《趣味語詞魔法》。幼福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朱介凡 .1964.《中國諺語論》。台北市:新興書局。
呂自揚 .1994.《台灣民俗諺語析賞探源》。高雄市:河畔。
吳瀛濤 .1990.《台灣諺語》。台灣:英文出版社。
呂叔湘 .1999.《現代漢語八百詞》。商務書館。
周盤林 .1975.《中西諺語比較研究》。台北市:文史哲出版。
周長楫、林鵬祥、魏南安等.1992.《台灣閩南諺語》。臺北市:自立晚報。
武占坤與馬國凡等.1997.《諺語》。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周長楫、康啟明等.1999.《台灣閩南話教程》下冊。屏東:安可出版社。
洪惟仁 .1993《台灣哲諺典》。台北:台語文摘。
胡萬川編 .1995.《彰化民間文學集8-諺語、謎語篇》。彰化縣政府文化局。
馬真 .2006.《簡明實用漢語語法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美如 .1988. <台灣戰後語言教育政策重要措施年表>,《台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附錄一。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陳正之 .1998.《智慧的語珠》。臺中市:省新聞處。
陳主顯 .2000.《台灣俗諺語典》,頁25。臺北市:前衛。
許慎著、段玉裁注.1989.《說文解字》。台北:藝文印書館。
陳光磊 .1991.《中國慣用語》。上海:文藝出版社。
曹銘宗 .1993.《台灣歇後語》。台北:聯經出版。
崔希亮 .1997.《漢語熟語與中國人文世界》。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
社。
莊永明 .1995.(台灣好言吉句)。台北:時報。
張志公 .2001.《語法與修辭》上。台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
張素容 .2003.《閩南語教學魔法書》閩南語音標教學篇。台中縣公館國小。
陳主顯 .2001. 《台灣俗諺語典》。台北:前衛出版社。
陳淑蕙 .2003.《屏東縣國小閩南語教科書使用現況之調查研究》碩士論。屏東: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黃勁連編 .2007.《台灣本土語言教材—台語讀本》第1、2、3冊教師手冊。台南:真平企業有限公司。
黃勁連編 .2004.《台灣本土語言教材—台語讀本》第4-12冊附錄。台南:真平企業有限公司。
黃慶宣 .1992.《修辭學》,9月增訂版。台北:三民書局印行。
傅隸樸 .1978.《修辭學》。台北,正中書局。
溫端政 .1985.《諺語》。北京:商務書局。
楊秀芳 .2000.《台灣閩南語語法搞》。台北:大安出版社。
董忠司 .2001.《福爾摩沙的烙印》。台中:行政院文建會。
楊樹達 .1960.《中國修辭學》。世界書局。
葉蜚聲、徐通鏘.1998. 《語言學綱要》。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溫端政 .1985.《諺語》。北京:商務書局。
鄭良偉主編.1992.《國語常用虛詞及其台語對硬詞釋例》。臺北:文鶴。
劉蘭英、孫全洲主編 .1998.《語法與修辭》。台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
羅肇錦 .1998.《客語語法》修訂版。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二、論文、單篇期刊
牛思湧 .1989.<熟語探微>,《鄭州大學學報》第三期。大陸:鄭州。
史襄哉 .1975.<我蒐集諺語的經驗>,《增補中華諺海.代自序》。中華書局。
朱介凡 .1964.《中國諺語論》。台北市:新興。
呂晶晶 .2002.《台灣鹿港諺語的調查語研究》。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素花 .2001. <台灣諺語對婦女的規範>,《台灣風物》,9月,第51卷,第3期。台灣風物雜誌社。
吳鴻瀛
沈惠如 .2006.《臺灣閩南諺語在國小鄉土語言教學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語文科教學碩士論文。
《現代戲曲編劇舉例探討》,2004,頁275-276。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周荐 .1994.<熟語中的經典性和非經典性>,《語文研究》第三期。北京:語文出版社。
周榮杰 .1987.<細說台灣諺語>,《國立編譯館館刊》16卷1期。國立編譯館。
周榮杰 .1960.<選舉與諺語>上,《台灣風物》,41卷2期。台灣風物雜誌社。
林裕學 .2006. <析論台灣閩南諺語中女性的婚姻地位>,《中國語文》。中國語文月刊社。
林淑慧 .2007. <台灣閩南生命禮俗諺語的文化詮釋>,《民間文學年刊》。花 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
姚榮松 .1994.〈閩南語書面語使用漢字的類型分析—兼論漢語方言文字學〉,《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紀肇聲 .2001.<談鄉土語言教學>,《教師之友》,39卷3期,6月。國立嘉義大學教師之友雜誌社
洪慧玲 .2006.(作文批閱技巧),《桃縣文教復刊》第32期。桃園縣政府。
徐子晴 .2000.《客家諺語取材和修辭研究》。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芷琳 .2000.《澎湖諺語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子晴 .2000.《客家諺語的取材和修辭研究》。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陶陽 .1988.<諺語介說>,《民間文學論壇》3期。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
陳文識 .2003.《金門諺語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嘉銘 .2007.《雲林縣閩南語諺語之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許雅芬 .2006. <台灣閩南諺語中早期社會的婦女形象>,《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集刊》。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
許筱萍 .2003. 《台灣閩南諺語修辭研究》。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碩士論文。
郭紹虞 . 1936.<諺語的研究>,《小說月報》12卷2號。百花文藝出版社。
黃飛龍 2002. 《台灣閩南諺語修辭美學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舒兆民蔡蓉 芝.2004<試從預設與合作原則看國台譬喻諺語的語用文化>,《台灣風物》,54卷2期。台灣風物雜誌社。
郭春琴 .2003. <諺語中的辭格>,《語文知識》,5月。鄭州大學語文知識學報社。
黃絢親 .2005. <台灣諺語的結構與教學運用>,《國文天地》。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
溫端政 .1985.《諺語》。北京:商務書局。
楊冬英 .2000.《台灣客家諺語研究》。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及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季棠 .2003. <台灣諺語的用韻>,《中國語文》,1 月。中國語文月刊社。
廖漢臣 .1955.<台灣諺語的形式與內容>,《台灣文獻》6卷3期。臺灣文獻會。
賴光宏 .1993.《歇後語研究》。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佳禎 .2001.《諺語在外語教學上的應用》。淡江大學西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蓉芝 .2001.《從台華諺語看語言與文化》。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誠之 .1936.<諺語的探討>,《燕京大學文學年報》2期。燕京大學。
韓孝婷 .2004.《台灣閩南諺語反應的親子文化》。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玉枝 .2005.《台灣客家俗語的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簡正崇 .1995.《台灣閩南諺語研究》。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正崇 .1995.《台灣閩南諺語研究》。台中:逢甲大學碩士論文。
簡正崇 .1995. 《台灣閩南諺語研究》。台中:逢甲大學碩士論文。
陳淑蕙 .2003《屏東縣國小閩南語教科書使用現況之調查研究》。屏東: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 字典辭典
丁戴臣 .1987.《中文辭源》第1、2冊。台北:藍燈文化公司。
申俊 1990.《中國熟語大辭典》。上海:文藝出版社。
林尹、高明 編.1990.《中文大辭典》第1、4、5、8冊。台北:中國文化大學。
徐福全 .1998.《福全台諺語典》。台北:徐福全。
高樹藩編 .1999.《形音義綜合大字典》增訂本。台北:正中書局。
許慎著、段 玉裁(清)注.1989.《說文解字》。台北:藝文印書館。
陸師成 .2002.《詞彙》。台北:文化圖書公司。
溫端政、沈 慧芸、高增德等.1995.《中國歇後語辭典》。北京:北京出版社。
董忠司 .2001.《台灣閩南語辭典》。台北:五南圖書。
羅竹風主編 .1997.《漢語大辭典》第4、5、7、 11冊。臺灣:東華書局。
一、 報紙媒體
聯合報 .1994.<民意論壇「阿媽的話」>,11月3日第十一版。聯合報。
聯合報 .1994.<要(欲)扶伊起,教伊做生理;要(欲)害伊死,叫伊去選舉>,11月14 日第五版。聯合報。
聯合報 .1994.<選舉俚語>,11月24日第五版。聯合報。
聯合報 .2005. <連戰祭拜阿嬷,閩南語訴60年思念>,5月2日A10版。聯合報。
二、 網路資料
中央研究院2008/7/2《中央研究院現代漢語語料庫》關鍵詞索引典, 網路資料—「阿媽」語料網址: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kiwi1/mkiwi.sh?ukey=1490468876&qtype=-1。
刑素蓉、王娜.2007.7月1日<論漢語基本句型與漢英翻譯>網路資料。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五期12卷。網址:http://www.ceps.com.tw/ec/ecjnlarticleView.aspx?atliid=875095&issueiid=53981&jnliid=2433。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電子檔,網址:http://140.111.1.40/yitic/frc/frc00535.htm。
商務書局2008/7/<現代漢語基本基本句型>商務教育詞庫網網站資料。香港:商務書局。網址:http://www.cp-edu.com/TW/CIKU/free_html/fl_xdhyjbjxb.asp。
維基百科.2008.7月1日維基百科網路資料,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C%84%E5%AD%90#.E9.A3.9F.E7.94.A8
穆梅中國網路資料2008/7/8:http://www.wretch.cc/blog/elian0812/7090132。
蔡志浩《教養不只是教育而已》網路資料,2005,8月1日。
http://taiwan.chtsai.org/2005/08/01/jiaoyang_buzhishi_jiaoyu_er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