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欣菁
論文名稱: 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家庭觀之內容分析
指導教授: 李文政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社會領域教科書家庭觀內容分析
外文關鍵詞: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Textbooks, Family Concept Education, Content Analysis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分析我國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中的家庭觀內容,以瞭解九年一貫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家庭觀的數量分布與呈現情形。
    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首先參考國內外相關文獻以建立本研究之主題類目並進行信、效度考驗,接著探討南一、康軒、翰林三個版本的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中所呈現之家庭觀內容。資料分析分為兩部分:一為家庭觀內容之量化分析,依據類目劃記結果,進行各版本間以及各版本在不同學習階段間的次數和百分比之比較與分析。二為家庭觀內容之質性分析,探究並歸納各版本家庭觀內容的呈現方式。
    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 三個版本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的家庭觀內容所佔的比重分配不高。
    二、 三個版本的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中,南一版的家庭觀內容最多,其次是康軒版,翰林版最少。
    三、 在主類目方面,三個版本的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家庭觀內容合計以「家庭功能」的次數最多。
    四、 三個版本的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中家庭觀內容主要集中在「敬奉尊長」、「家庭責任」、「教育功能」和「情感功能」等四個次類目。
    五、 「社會功能」、「單親家庭」、「祖孫家庭」、「生物功能」、「祖孫關係」是三個版本的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共同較少提及的家庭觀概念。
    六、 南一版中、高年級的家庭觀內容差距較大,康軒版和翰林版中、高年級的家庭觀內容差距較小。
    七、 文字敘述以平鋪直敘的方式最常見,其次是舉例。
    八、 統計圖表可以讓人一目瞭然,增強學生的認知記憶。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nalyze the contents of family Concept Education in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o realize the distribution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family Concept materials in the textbooks of Social studies of the Grade 1-9 curriculum.
    The content analysis is adopted in this research. First of all, research and refer to domestic and foreign documents related to family Concept in order to build up the subject categories and acquire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is research. Furthermore, analyze the contents in 3 different versions of Nan I, Kang Hsuan and Han Lin editions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The data analysis in this research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first, conduct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categories and compare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frequencies and percentage with different versions and the same edition in different learning stages. Second, conduct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the contents of the career development materials in 3 versions to research and induct the situ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were listed as below:
    (1)The contents of the Family Concept Education are not enough in 3 versions of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2)Of the three editions, the Nan I version has the largest amount of Family Concept Education in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followed by the Kang Hsuan version, the Han Lin version at least.
    (3)In the aspect of main category, the “Family function” has the largest amount of the Family Concept Education in 3 versions of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
    (4)“ Venerated elders ”, “Family responsibilities ”, Educational function “Emotional function ” are the most frequently seen among the 3 versions.
    (5)“Social function ”,“ Single-parent families”, “ Great-grandfather family”,“ Biological functions ”,“ Grandparent and grandchild relationship ” are less mentioned among the 3 versions.
    (6)The content of the Family Concept Education has big gap between middle and high grades in Nan I version, but less gap in Kang Hsuan and Han Lin version.
    (7)The direct description is the most common way, followed by examples.
    (8)Statistical charts will be helpful for students to clear at a glance and enhance their cognitive memory.

    目錄 摘要 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家庭觀的意涵與變遷 12 第二節 九年一貫課程社會領域與家庭觀之關係 20 第三節 家庭觀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 31 第四節 家庭觀的相關研究 3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3 第二節 研究架構 45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2 第五節 資料的分析與處理 6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6 第一節 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家庭觀內容之量化分析 66 第二節 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家庭觀內容之質性分析 10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83 第一節 結論 183 第二節 建議 188 參考文獻 193 一、中文部分 193 二、英文部分 199 附錄一 南一版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各冊家庭觀內容劃記表 201 附錄二 康軒版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各冊家庭觀內容劃記表 209 附錄三 翰林版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各冊家庭觀內容劃記表 217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09)。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
    伊慶春(1991)。台北地區婚姻調適的一些初步發現。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2),151-173。
    伊慶春、蔡勇美 (1995)。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論文發表於「大型社會調查研究經驗交流」暨變遷中臺灣社會研討會。
    李長貴 (1988)。行為組織學。台北:中華。
    李柏英(2002),評價歷程的理論與測量:探討價值觀與情境關聯的新取向,應用心理研究,14,79-116。
    李麗卿(1989)。國中國文教科書之政治社會化內容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華國(1996):啟智教育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何琦瑜(2003)。「品格,大不如前」。天下雜誌,287,42-46。
    呂素美(1997)。我的家,我的愛─「家庭觀問卷」調查分析。學前教育,1,50-59。
    周新富(2007)。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周麗端(1996)。師範院校學生家庭觀初探。中等教育,47(5),63-73。
    周麗端(1997)。我國中小學學生家庭觀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1)。國科會個別型計畫NSC86-2417-H-003-004
    周麗端(2001)。夫妻的家庭價值觀與婚姻滿意度之研究。生活科學學報,7,133-155。
    法務部(2003)。全國法規資料庫:家庭教育法。台北:法務部。
    邱奕嫺(1999)。台北市高中學生家庭觀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清(1983)。我國青少年價值觀念及其相關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秋鋒(2005)。家庭教育相關能力指標整理與介紹。載於彰化縣國民小學家庭教育種子教師培訓活動手冊。章話:東芳國民小學。
    吳齊殷(1998)。「臺灣家庭觀」研究計畫。調查研究,6,111-113。
    吳瓊如(1997)。國中學生價值觀的研究。教育資料文摘40期,頁53-162。
    余秀玲(2007)。家庭概念繪本應用於國小生活課程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芳鈴(2005)。讓品格教育向下紮根-從家庭倫理與價值觀談品格教育。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4。
    林淑玲(2000)。家庭與家庭教育。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協會(主編),家庭教育學第一章,1-34。台北:師大書苑。
    林淑玲(2006)。家庭觀、家庭功能與個人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台灣與廣州的比較。載於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主編,第九屆兩岸家庭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20)。廣州: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
    林慧文(2008)。小學國語教科書中的家庭型態與家務分工:多元文化的觀點。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麗莉(1983)。現代化過程與家庭觀變遷之相關性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晟惠(2010)。家庭結構、家人關係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中年世代為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琬琪(2007)。幼兒家庭概念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翁雅屏(2003)。國小學童家庭觀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翁琬貞(2009)。國小三年級國語教科書家庭概念內容分析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初等教育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莫藜藜、王行(1995)。已婚男性的家庭觀及其對家庭的需求之探究— 兼論家庭政策之規劃(1)。國科會個別計畫NSC84-2411-H-031-002-H3。
    許美端(1998)。國中學生的「家庭」概念分析。家政教育學報,1,21-41。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6)。九年一貫課程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台北市:中華民國社會科課程發展學會。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教育計畫小組(1983)。我國青少年價值觀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北:教育教育計畫小組。
    陳秉璋、陳信木(1990)。價值社會學。台北:桂冠。
    陳若璋(1994)。大學生對性騷擾侵害經驗特性之研究報告。台北:現代婦女基金會。
    陳舜文(1999)。「仁」與「禮」:台灣民眾家庭觀與工作態度。應用心理研究,4,205-227。
    陳國彥(2001)。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研究。高雄:復文。
    陳國彥、吳宗立(2002)。社會領域教材教法。高雄:麗文。
    陳新轉(2004)。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發展:從課程綱要與能力指標出發。台北:心理。
    陳麗華、張益仁、周愫嫻(1999)。國小社會科新課程「家庭觀」評析:以低年級教科用書為例。初等教育學刊,7,233-265。
    連雅慧(2002)。價值觀與道德發展。應用心理研究,15,5-9。
    曾端真(1993)。親職教育模式與方案。台北:天馬。
    郭為藩(1972)。價值理論及其在教育學上的意義。教育研究所集刊,14,39-64。
    郭貞(1995)。從社會學習論觀點看台北青少年的消費動機。國立政治大學報,70,101-129。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炳煌(2002)。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黃炳煌(2002)。課程理論之基礎。台北:文景。
    黃天、周翊(2006)。教育原理與制度。台北:考用。
    黃迺毓(1988)。家庭教育。台北:五南。
    黃迺毓(1999)。學習型家庭的課題-家庭生活教育的啟示。載於教育部「學習型家庭研討會」資料(頁25-34)。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系。
    黃書祥(2007)。國小社會教科書家庭概念之批判論述分析-以K版第一冊第一單元為例。國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郁紋(2003)。國民小學一年級國語教科書家庭概念之內容分析。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國彥(1986)。我國當前祖孫三代價值觀差異之研究。政大社會學報,50,139-185。
    黃國光(1992)。自我實現與華人社會中的價值變遷。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冊。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楊孝濚(1978)。傳播研究方法總論。台北:三民書局。
    楊孝濚(1982)。傳播研究與統計學。台北:商務。
    楊孝濚(1989)。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809-831。台北:東華書局。
    楊思偉(2002)。基本能力指標之建構與落實。教育研究月刊,96 期,17-22。
    楊朝祥(2000)。九年一貫新課程的教育願景。http://teach.eje.edu.tw/K-search/K-main-frame.htm
    楊靜芬(2005)。國小高年級學生價值觀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
    張秀雄(2002)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中的公民道德教育。公民訓育學報,11,39-52。
    張春興(1998)。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歐用生 (1981)。課程研究發展論。高雄:復文。
    歐用生(1999)。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廖永靜(2000)。社會變遷、家庭變遷與家庭教育需求。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學,35-78。台北:師大書苑。
    劉麗惠(2006)。國小學童家長親子互動關係與家庭價值觀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典謨(1996)。資優生親職教育─透過家庭影響提高孩子的成就。教育資料集刊,21,301-317。
    蔡秀美(1997)。鄉村家庭問題及其教育策略。輯於楊懋春貞德紀念基金會主編,鄉村家庭與推廣教育研討會會議實錄。台北:楊懋春貞德紀念基金會。
    蔡秋雄(2002)。現代家庭觀之傳遞與父母因應之道。教師之友,43(2),41-47。
    蔡秋雄(2004)。探索家庭教育的內涵。載於國小家庭教育教師種子培訓講師講綱。
    蔡瓊玉(2007)。高中職學生家庭觀及其家庭教育需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蔡勇美、廖培珊、林南(2007) 。社會學研究方法。台北:唐山出版社。
    賈馥茗(1972)。個人價值觀念的發展與形成。載於方柄林、賈馥茗主編,教育論叢。台北:文景出版社。
    趙蕙慈(1998)。國民中學家政教科書之家庭觀內容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秀芬(1997),家庭與家庭服務:家庭整體為中心的福利服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羅宇玲(2011)。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家庭概念內涵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倩雪(2002)。屏東地區高職學生性別角色態度、家庭觀與婚姻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蘇雪玉(1995)。家庭的功能。載於家庭概論(頁19-32)。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Rokeach, M. /張平男譯(1978)。開放與封閉的心理。台北:黎明。
    Rubin, Z. /吳立嫣譯(1987)。兒童也需要友誼。台北:桂冠。
    Strike, K.(1992) /林延慧、張振華譯(1999)。教學倫理。台北:桂冠。

    二、英文部分
    Amato, P. R., & Sobolewski, J. M. (2001). The effects of divorce and marital discord on adult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6, 900-921.
    Bell, L. G., Cornwell, C. S., & Bell, D. C. (1988). Peer relationships of adolescent daughters: A reflection of family relationship patterns. Family Relations, 37(2), 171-174.
    Booth, A., Carver,K., & Granger, D. A. (2000). Biosocial perspectives

    on the famil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2(4), 1018-1034.
    Bowen, G. L. (1988) .Family life satisfaction: A value-based approach. Family Relations, 31(4), 458-462.
    Brown, S. L. (2006). Family structure transitions and dolescent well-being. Demography, 43(3), 447-461.
    Caplan, N.(1985).Working toward self-sufficiency. ISR Newsletter.13(1), 4-7.
    Cesar-Romero, J., & Nava, S. (1994). A comparison of family vaules among Chinese, Mexican, and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9(2),249-258.
    Chia, R. C. , Wuensch, K. L., Childers, J., Chunang, C., Cheng,B., Engel, J. W.(1984). A Comparison of Japanese and American Work And Family Values. Hawaii:Free Press.
    Chia, R. C., Wuensch, K. L., Childers,J., Chunang, C., Cheng, B., Cesar- Romero, J., & Nava, S. (1994). A comparison of family values among Chinese, Mexican,and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9(2),249-258.
    Gaus, G. F.(1990). Value and justification :The foundations of liberal theory.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eorgas, J.(1989). Changing family vaules in Greece, from collectivist to individualist.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0(1),80-91.
    Georgas, J.(1991). Intrafamily acculturation of values in Greece.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2(4),445-457.
    Hurlock,E. B. (1974).Adolescent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Klein, D. M.,& White, J. M.(1996).Family theories:An introduction(pp.211-242). CA:SAGE publications,inc.
    Whitchurch , G.. G.,& Constantine,L.L.(1993).Systems theory.In W. J. Doherty, P. G. Boss,R. LaRossa, W.R.Schumm,& S. K. Steinmetz(Eds),Sourcebook of family theories and methods:A contextual approach(pp.325-352).N. Y. : Plenum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